-
1 # 廿由八曬
-
2 # 中華藝術風采
老子說:寵辱不驚,貴大患若身。就是對於外界給的寵或辱,我們都不要在意,我們要在意的是什麼,重視的是什麼,是我們的身體。貴大患若身,就是我們要像重視大患那樣重視我們的身體,重視自己。人,關鍵的還是要主動學習、成長自己,看淡榮辱得失,保持平和的心態,外部的因素無關緊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前行,無懼風吹雨打,方為強者。
-
3 # 河東來
這個脫胎於道家的“三知三守”理論,《道德經》有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榮而守其辱,知其白而受其黑”,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勇於擔任帝王的“背鍋俠”,講究“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
什麼樣的人以“背鍋”為喜事,以“背鍋”為榮?
就是那些“得寵”的,身份卑微的“辱”人,只有這樣的身份低賤的人突然讓他得到寵信,可能夠達到“寵辱若驚”的效果。
而對這些“辱”人進行“寵”的後果,是要讓他們“驚”,從而為帝王“擋槍
-
4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如果全文引出,意思不難理解。
以對仗互文來解釋吧:
寵辱若驚VS大患若身。
以身而言,寵辱皆小,所以身為大。
以患而言,寵辱皆下,所以身為貴。
再直白點:
命是自己的,只有一次;
寵辱是他人給的,予奪予取!
合而譯之:
如果你對寵辱都那麼在意,
為什麼不把身家性命當成大患來重視呢?
是以: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5 # 劉怯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若想準確理解此句話的含義,我以為最好通讀全文。
《道德經》第十三章全文為: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譯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被寵者的地位相對低下,得到寵愛會很驚喜,失去寵愛會很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我們之所以會患得患失,是因為我們擁有這個肉身,若我們的肉身不存在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憂?
所以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可愛的人,才是可以託付天下的人。
本章老子先設問,後作答解,並由此得出"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的重要論斷。文辭通俗,比較直觀,理解起來相對容易。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
-
6 # 無名草2020
寵:就是寵愛或偏愛溺愛。
辱:指屈辱,羞辱,恥辱,侮辱等。
寵辱若驚:是指受寵說明你卑下,得到它所
以才驚恐;而一旦失去它,便是侮辱,你也
如喪考妣,也會驚恐萬狀!
貴:就是很看重,看得很重。
大患:指自身,有自身就有得寵或失辱的
虛榮(自身就是個載體)。
貴大患若身:就是把大患看得比自身的生
命還重要!
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為我有這個自身,
換言之,這個身體就是個大患,是個累贅!
這與佛教導的一樣一一我們不要執著這個
五蘊假合之身。觀身不淨,九孔常流,應
生厭離。捨棄小我,廣利眾生。
-
7 # 公議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怎麼理解?人該如何理解與理解什麼才是關鍵性的入門求道的理由所在的門道!那就是說要弄清楚是什麼事情引發的變化會怎麼樣變化著路徑如何……探究才能知道事情會如何變化而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可能生成的困擾。如何能從許許多多可能性的困擾中選擇如何不被旁支弱節糾纏住而去解決具有交叉性的問題必定會導致那些眾多的旁支弱節自化!既需要有具有針對性的方法與思維技術還得有能控制自己喜怒哀樂情緒的功夫才能依據事實存在著的混成運動作為推動變化路徑中尋找到具有規律性的法則。再依據法則去作為事情。老子五千言的第八十一章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因為有什麼支撐呢?”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說:人類活動只要不去衝碰天道的規矩而天道就是利而不害人和人作為的事情的,天道反而會利於人和事!故有人作為事情能進入聖境者必定會是作為事情而不爭!卻需要有作為事情的本事,而本事是多元混成運動著共同體運動才能具有真本事的!
”寵辱若驚”中的”寵辱”是誰施加給自己的?是人用某些行為(包括語言)弄動了自己的感情才導致有受寵和受辱的感覺而導致情緒化就是”寵辱而驚(恐)”了。人在”寵辱而驚”的狀態下會怎麼樣呢?驚慌失措而胡作非為地出昏招而自亂章法,此時敵人就有機可乘了!人作為事情都是共同體運動著的作為方式進行著的,在自亂章法的狀態有什麼錯事不會作呢?當自己作為的事情失去了相互協同與協調的章法之後還能有共同體運動出來闔力嗎?不可能有的!會變成什麼樣呢?各自為政和各自為戰的散沙狀態而有利於被各個擊破和各個消滅也就不是完蛋也是失敗的結局!應該如何來避免呢?把寵辱看淡到不驚狀態!為什麼呢?自己太貴重自己的行為才有寵辱而驚的狀態!不要把自己看得金貴到沒有錯誤的狀態能知錯改錯當成常態而承認自己有作好事情的本事又有做錯事情可能存在而常常反思自己的作為對錯的根據與來源及時將錯的糾正過來避免繼續錯下去!故有:”貴患於身”是”寵辱若驚”的根源之說存在!把自己弄成事事處處都正確而不能有犯錯誤的狀態就是思想患病了!
依據客觀的事實存在真相解剖分析自己的作為有錯改錯才是醫治”寵辱若驚,貴患於身。”的良方!忌諱不切實際和沒有事實存在的依據的不實事求是什麼而空談的東西!因為有天道與地道和事物變化之道存在而人作為只是眾多的參與者之一。絕無主宰事物變化的可能!
-
8 # 金道論國學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
-
9 # 浸淫之辭
尊崇來臨,要感到惶恐;最可貴的是要像珍愛生命一樣具有憂患意識。
所謂寵辱,只是寵而已,這是道家的一種行文方式,簡單說就是劃重點。而且後文中只談寵,並沒有談辱。
-
10 # 舞酒綠林
一個人受寵也好受辱也好都會感到驚恐,就非常像身體患了大病一樣。針對這兩句就是這個意思。老子還說:“寵辱若驚,寵為下”。受辱驚恐,受寵更驚恐,受寵比受辱還差。因為,受辱只驚一下,受寵要驚兩下(受寵驚恐失寵更驚恐,受寵後更擔心失寵,惶惶不可終日不得安生啊)。
-
11 # 問道黃老
此句是《道德經》13章的開頭兩句,全文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一章,老子自問自答,既指出人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普遍現狀,又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前兩句的大意是:
人們因得寵與受辱而感到緊張不安,是因為太把得失當回事了,看得就像自己的生命那樣,倍加珍重。
老子解釋了“寵辱若驚”的原因:為什麼得寵和受辱,會感到緊張不安?是因為得寵者地位一定是低下的,因此得到寵愛以至於緊張,而受到屈辱以至於不安。這就叫做得到寵愛或受到屈辱,以至於感到緊張不安。
人又什麼如此重視大患以至於如同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能不患得患失而心中裝著別人,那麼還有什麼憂患呢?
老子作為帝師,因此,他的全部哲學的立足點都在君主一方,主要是說給君主聽的,所以,最後他說:以天下為貴,並把自身獻給天下的人,天下才可以交給他;能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天下才可以託付給他。
理解老子,就要站在老子的角度
首先,老子的對話物件是君主,而非普通官員或者百姓。其次,老子的世界觀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其全部思想是建立在“有無相生”基礎上的,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為前提的,有寵必有辱,有得必有失。
“寵辱若驚”產生的前提是“寵為下”,有下就有上,得寵者一定是地位卑下者,所以無論得寵還是失寵都“若驚”。人們之所以“貴大患若身”,是由於“有身”,有身對應無身,“有身”是心中沒有別人,只有自身,即“小我”,事事處處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名譽;“無身“就是心中裝著別人,裝著民眾,是“大我”,首先考慮的是大眾利益。
老子批評名利之害,教人重道忘“身”,斤斤計較於自身名利的“有身”,到頭來名利盡失;而“無身”的聖人則“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為不自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
12 # 華民學讀道德經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怎麼解釋? 首先,在道德經產生的年代,是一字一意的,即字字都需要解釋,有其含義,我們今天的習慣是把“寵辱”當成一個詞,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和更久遠的年代裡,“寵”是“寵”,“辱”是“辱”,比如“寵你”,“寵”是動詞,“你”是名詞,寵的是你。 那麼“寵辱”呢?“寵”是動詞,“辱”是名詞,“寵”的是“辱”或者“寵”是名詞,“辱”是動詞,即“寵被辱”這兩種狀態都是“自己對自己的”。 “寵為下”,“寵的是自己的下”。 “辱是下,但辱可為上,即辱為上,上是自己的大腦”,這一切都靠“驚”來驗證,“驚”是自己身體上的“痙攣”,或者說“自己身體上穴位的跳動或者連續的跳動”。 離開了自己的身體去解釋“寵辱若驚”也已經解釋了兩千多年了,就像“大智若愚”解釋成“聰明的人看起來笨笨的”也已經解釋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任何人都很難回答“這個聰明的、看起來笨笨的人是幾歲開始聰明的、是幾歲開始看起來笨笨的、是從一出生就開始嗎?”
“貴大患若身”的解釋也絕不是那樣的
為什麼不是那樣的? “身”是誰的“身”。 我們今天都說“修身”,但“修身”這個詞不是來源於“道德經”,有人把道德經中的“修之以身”變成了“修身”,“修身”前面有個主語,這個主語不可能是“你”是“他”,必須是“我自己”,所以“貴大患若身”的“身”是誰的“身”,是誰“修之以身”,只能是“我自己”,“修之以身”,“之“是什麼,“之”是我們面頰上向上生長的毛,和“天之道”的“之”是相通的,舍“之”而談“修身”,就只會修理別人的“身”,不會修理自己的“身”啦,包刮“孔子”
-
13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詳見2019年2月28日筆者回答“《道德經》第十三章怎麼解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
14 # 顛強時代
首先你所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篇的語句它的大體意思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擔驚受怕,把大患看的和自身的生命一樣重要。
與之相反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冷眼嘲笑譏諷時我們就會表現出驚恐、不安,人類自身的弱點決定了我們不論受到寵愛還是受到屈辱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所謂貴大患若身:貴就極為的榮耀大患就極為的憂慮,得寵就驚喜就喜悅,受辱就驚恐就恐懼所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人世間的普遍常態這只是個人的拙見筆者和讀者有什麼更好的理解意見。 -
15 # 鼻菸客
我執寫生
老子這句話是在揭示未破『我執』的凡夫境界。
我們在被寵的狀態下『我執』高舉,『得之若驚』,驚喜中,自我肯定,自我欣賞,執念不已。
我們在被辱的狀態下,同樣是『我執』高舉,『失之若驚』,鬱悶中『我』像烈火一樣被點燃。
寵辱得失中會讓『我執』感受格外明顯。而面對悅意境界而驚喜,面對逆境而鬱悶,這背後便是我們不自在,不逍遙,不解脫的根源了。
繼續剖析我們患得患失,將得失的境況執著為實有,就如同執著身體實有一樣程度的執著。這就是凡夫無法擺脫的顛倒夢想,千年萬年跳不出的深坑。
絕大多數的人不認為這是顛倒,有些人看了老子這段話開始研究不顛倒的方向,頗有異生則能深入『無我』正見,超越世,出世間。
庵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
——《指月錄》
-
16 # 瀏陽曾曾老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說是說人在受到寵辱時都會是自己的大患,說辱有大患,可以好理解,可是怎麼受寵也是大患呢?我們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十三章)
在寵辱面前,人人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當然人們在寵辱面前,可能願意受寵。所謂受寵,就是聽好話,就是他人(主要指所謂有身份的人)對你的褒獎,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有一種自我滿足感、就會出現一種飄飄然,結果呢大患便會出現了。我們就不說辱了,我想沒有哪個人會說,我不怕受辱的,受辱是一種對人的侮辱和打擊,不但傷害人的自尊心,還會使人失去信心和精神力量。所以說。受寵使人沾沾自喜、飄飄然,這樣當然會給自己帶來禍患,受辱更不用說了,把持不好大患就會上身
而老子認為:寵辱都是對人不好的,寵辱若驚,那是大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寵辱得失都會使人受到驚恐,尤其是大貴更像是大患纏身。並且人受到寵辱都會使人改變應有的本性,人一旦得到驚喜,又一時失去,肯定為之驚懼,但是,如果我們不被那些名利、財物,地位那麼在意,還會有什麼寵與辱嗎?
-
17 # 我行吾素2019
應從帛書本與楚簡本:道無分別,離道即有分別,從而有得失之心,繼而有寵辱之念。君王即使是受到擁戴歌頌,也應警醒,因為這也是分別。這些都是由於有“身“,所以,如果君王重視修為自身,並把修身看的比治理天下還重的人,可以托起天下,承載萬民。因為他時刻警惕自己不離無分別的道,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好。如果君王愛惜自身勝於愛天下,以這樣的心態來治理天下,就是寄生於天下而已。君王修身的最高目標是無我。
-
18 # 史上雜談
一、老子其人
歷史記錄上,關於老子最早的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當中。《史記》第六十三卷為“老子韓非列傳”,其中關於老子的內容如下: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從史記當中,我們至少能夠知道關於老子的兩條資訊。
1.老子是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字伯陽)。
2.老子的職業是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這是目前來說我們能夠知道的,關於老子生平最詳細的資料。那麼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關注於老子呢?就在於他所留下的傳世經典之作。《道德經》
二、關於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中國的萬經之首。魯迅先生言中國人都要讀一讀,如果不讀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回到提問來看,我們先看下老子13章的全文,在解讀題主的問題。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是內容,本章主要談的是淡薄生命中所遭遇的寵和辱,達到寵辱不驚的地步,進一步就是要破除生賤不為外物所奴役,從而獲得人的身心真正自由的理念。
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寵辱若驚都是不容易所丟失的心理狀態。寵來了大家心裡就很高興,寵走了大家就失落。辱來了就很傷心,辱走了就感到如釋重負,一顆心被外界的譭譽所左右,不得擁有片刻的內心安寧,喜怒無常。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敗得失了。我們的心裡裝滿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非常在乎的東西:錢財、名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對這些外在的東西執著的越多,我們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層次上,因此都註定是無“常”的。
老子五千言是方,大音希聲,響徹千古,震懾人心,老子的五千言又是圓,做人,處事,養生,管理等等無所不包,以洞見本源的智慧受到世人的矚目。
-
19 #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一書中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實則表明的是道家老子的一種“貴己”思想,而這種“貴己”與道家崇尚自由、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的結合起來,實則表明了老子對為上者的要求,即一個合格的為上者,在“貴己”的同時,會將天下萬物當做自己的一份子,繼而“貴”天下萬物。
下面我們分別來理解一下“寵辱若驚”和“貴大患若身”,繼而進一步體會老子“貴己”思想的深意。
1、為何要寵辱若驚?因為寵和辱表現的,是一種“卑下”狀態要想全面理解“寵辱若驚”,就要結合這句話的上下文。《老子》一書中記錄: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老子這是在告訴我們,得寵和失寵在老子心裡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得寵和失寵都指向一個事實,即自己面對自己邀寵的物件,自己是卑下的存在。毫無疑問,老子這是在影射古代社會的尊卑秩序,認為上下區分明顯的尊卑秩序,會讓一部分人居於卑下的地位,而這種卑下無疑是“不自然”的,是人私慾的結果。
所以,在老子心裡,寵也好,辱也罷,都是一樣的,都是讓人驚恐的事情。因為寵和辱,都標誌著人之卑下的地位,都反映著人類社會不自然之尊卑秩序。
2、為何要“貴大患若身”?因為人當“貴己”深刻理解了“寵辱若驚”,我們不難看出,老子是在藉著“寵辱若驚”批判世人皆讚的“寵辱不驚”背後之人甘於卑微的“病態”現象,而這種甘於卑微,無疑是一種不“貴己”的體現,也就是自己不愛護自己。所以,老子進一步提出了“貴大患若身”,並對“貴大患若身”進行了解釋。
《老子》一書中記錄到: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也就是說,老子告訴我們:為何要重視身體像重視巨大的禍患一樣?因為一個人之所以會有大憂患,源於這個人擁有身體,如果沒有身體,又何患之有?
基於此,再將“寵辱若驚”與“貴大患若身”聯絡起來,我們不難看出,老子這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看重自己身體”的人,一定是時刻“寵辱若驚”的,如果在“寵辱”面前表現得雲淡風輕,則是甘於卑下的表現,屬不愛自己的體現,也就是所謂不“貴己”的體現。
3、老子對領導者的要求:如貴己一般貴天下人解釋完了“寵辱若驚”和“貴大患若身”,老子又進一步闡明瞭他心中理想的領導者。在《老子》一書中,是這樣記錄的: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老子這是在說,如果一個人可以和重視自己一般來重視天下,那麼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如果一個人和愛惜自己一般愛惜天下,可將天下寄託給他。
其實老子這裡隱藏著一個潛臺詞,如何讓一個人像愛惜和重視自己一樣愛惜和重視天下?那便是要求這個人不分自己與天下,將天下看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因為“貴己”,這個“己”並不是單獨的一個“個體”,而是“天下”。如果一個人的“己”是“天下”,那麼便可安心拜託這個“貴己”的人去“治天下”了。
其實,這便是老子藉著“寵辱若驚”和“貴大患若身”中體現的“貴己”來指明自己心中理想的領導者,也就是說,老子認為,理想的領導者應該猶如“貴己”一般“貴天下”。
4、總結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總結,老子提出的寵辱若驚,實則是在藉著“寵”和“辱”突出的上下級關係,繼而批判那“不貴己”的“寵辱不驚”,認為“寵辱不驚”是甘於卑下的表現。而老子提出“貴大患若身”,則是進一步強調老子的“貴己”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貴己”可並非自私之意,這裡的“己”是沒有排他性的,不是和天下人對立的“己”,相反,天下人都是“己”中的一個部分。所以,老子提出“寵辱若驚”和“貴大患若身”,最終是為了強調“貴己”思想,告訴我們,人不應該限制於尊卑對立,一個領導者應該將天下人看成組成“己”的一份子,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天下。
-
20 # 持墨先生
我用個大白話來解釋一下吧,“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翻譯一下應該是,“會因為受寵或者受辱而反應激烈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他們把得失看得太重”,所謂無欲則剛,不計較得失方能寵辱不驚也。
回覆列表
《道德經》第13章角色//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頭尾區分,貴與賤取決於格局。是頭孰尾亮招立判,慫則認命。聞喜不樂氣定神閒,遇險不忙智羈在握,只有風雷不動霜雪不移的意志才是主角。是貴孰賤看格局則露,優勝劣汰,各安天命,不被認肯的,免強亦枉然。謀大局者以天下為己任,則天下可邀遊。萬民擁戴之主,乃把希望寄託於其身上。(薦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