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劉春和306726672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理解:一個人過於看重自己的“得”與“失”,尤其是把“失”看的更重。為什麼會“寵辱若驚”呢?就是因為有私心。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私心,以天下為己任,任勞任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怎麼會在乎個人的得失呢?所以,只有那些以“天下為公”的人才可以“寄天下”、“託天下”。即:“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22 # 陳廣逵

    這是《道德經》第十三章中的話,將它帶入原章來分析。

    [原文]   

    [通釋] 受寵幸像得到驚喜,受羞辱像受到驚嚇,把大的憂慮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樣重要。什麼叫“寵辱若驚”?把受寵幸看作上等好事,把受羞辱看作下等壞事,得到寵幸就驚喜,失去寵幸就驚慌,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擔憂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如果我沒有自身利益要求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所以把自身交給天下的人值得倚重,這樣才能天下託付給他;把自身交給天下的人值得愛戴,這樣才能把天下交付給他。

    [註釋]

    ①寵辱若驚:受寵幸像得到驚喜,受羞辱像受到驚嚇。寵辱,都用作動詞,受寵幸,受羞辱。若,像,如。驚,用作動詞,得到驚喜與受到驚嚇。

    ②貴大患若身:把大的損失看得像要自身性命一樣重要。貴,以……為貴,把……看得重要。大患,大的擔憂,患,因怕失去權貴、財富等形成的擔憂。身,自身,引申為身家性命。

    ④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得到寵幸就驚喜,失去寵幸就驚慌;受到羞辱就驚恐,沒了羞辱就驚喜。若,好像。之,代詞,分別代指寵幸和羞辱。

    ⑤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有大的擔憂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所以……者,……的原因。為,是。有身,有自身的利益要求。

    ⑥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沒有自身利益要求,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及,如果。

    ⑦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因此把自身交給天下的人值得倚重,這樣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貴,以……為貴,值得倚重。以身為天下,把自身交給天下。“以身為天下”是“貴”的賓語。以,把。為,交給。若可,這樣才能。若,乃,才。

    [意義歸納] 本章透過對“寵辱若驚”的描繪和對“貴大患若身”的剖析,提出“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的主張。全章分為三層。

    第一層:“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提出問題。

    第二層:分析問題。再分兩小層:

    (一)“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描繪和分析“寵辱若驚”的表現。

    (二)“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分析“貴大患若身”產生的原因。 第三層: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提出“以身為天下” 的主張。

    [考辨]

    “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王弼本為“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漏“為上辱”三字。查帛書甲乙本,此處為“寵之為下(也)”;查郭店楚竹簡,此處為“寵為下也”,都沒有“辱”,可見王弼本此處缺失是有原因的。 單取“寵為下”,必然不能與“寵辱”搭配,又不符合世情之邏輯。“寵辱若驚”與“貴大患若身”皆老子否定之世情。“寵為上,辱為下”,才符合邏輯。“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道德經》列舉的在寵辱面前患得患失之人的認識和表現,這些人的認識不是《道德經》的認識。如果這些人能達到“寵為下”這麼高深的認識就不會有“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了,就不用“寵辱若驚”了。故據唐景福碑增補。

    [解讀與點評]

    受寵幸就驚喜得了不得,受羞辱就驚嚇得了不得,把這樣的得失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樣重要。什麼叫“寵辱若驚”?把受寵幸看作是大好事,把受羞辱看作是大壞事,得到寵幸就驚喜,失去寵幸就驚慌,這就叫“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只一句話,中間本無標點,展開解釋時變成了兩句話,中間加了標點;而且在“寵為上”“辱為下”的註釋中,我又分別從兩個角度解釋,因為對“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要分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

    兩個“得”,一個得寵,一個受辱;兩個“失”,一個失寵,一個止辱;兩個“驚”,一個驚喜,一個驚恐。“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如果單就“寵為上”而言,“得之”者,“得寵”也,乃“驚喜”之“驚”——可以彈冠相慶,得意忘形,因此最終帶來“滿招損”的結局;“失之”者,“失寵”也,乃“驚恐”之“驚”——會驚恐萬狀,憂心忡忡,甚至鬱結成疾。

    如果單就“辱為下”而言,“得之”者,“遭受羞辱”也,乃“驚恐”之“驚”——會悶悶不樂,憤憤不平,因此而傷心而致傷身;“失之”者,“羞辱止”也,乃“驚喜”之“驚”——止住了羞辱也可能驚喜得忘乎所以。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擔憂的原因是我對獲取有強烈的要求,如果我對獲取沒有強烈的要求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 “貴大患若身”,就是把大的擔憂看得像自身性命一樣重要。

    為什麼會“貴大患若身”呢?“為吾有身”,是我存在自身利益,自身有利益需求。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其實是社會人的一種常態,古往今來,爭權奪利、爭名奪利的現象一直沒有停止,有太多的人對權力趨之若鶩,如蟻附羶,如蠅逐臭。老子生活的時代的人們是這樣,如今之人依然故我,有幾人能跳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怪圈呢?

    所以把自身交給天下的人可貴,可以倚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把自身交給天下的人可愛,可以信賴,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 《道德經》推崇的是“無身”的境界。“以身為天下”,用今天的話講是“把自身交給天下”。要注意“把自身交給天下”並不是“為天下獻身”,而是“將自己融入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明確自己是天下的人;不是把天下當成自己的——達到這個無私忘我的境界,所以值得倚重,所以值得愛戴,所以“若可寄天下”“若可託天下”。

    置身於爭鬥的漩渦之外,何等超脫!超然於物外,反而“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第七章)”。坊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不怕收入少,就怕死得早”,“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無欲則剛,無慾就會無憂,保持無憂的良好心態就會健康。跳出名利場,置身紛爭外,自然是另一番境界。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願以此聯共勉。

    本章有成語“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以身為天下”,“受寵若驚”衍生於本章。

  • 23 # 李會民講國學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王弼注】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

    【嚴復批】通章“若”字皆作“如此乃”三字讀。

    道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很重,不亞於儒家。

    前一章說“載營魄抱一”,再看此段“寵辱若驚”,就可明白。而學術思想分家,是後人所為,古人自己並不分家,都是講道,都是道。

    “寵辱若驚”,我們受人一寵一辱就驚了。《老子》這就像說我們一樣,人家拍我們一個馬屁也若驚——人家寵我們了;有人批評我們一下子也若驚——人家辱我們了。

    所以一個人沒有定力不行,佛家講“戒、定、慧”,我們就很贊成。修身必有所戒,一個人沒有“戒”很難達到“定”,沒有“定”絕達不到“慧”。等儒家講“定、靜、安、慮、得”,一開始就自“定”入手。為什麼要從“定”開始?

    因為,“修”就是把不好的東西砍掉,砍東西就有所“戒”;既然“修身”就要砍東西,自然也有所“戒”。等把不好的東西砍去,當然“定”了。

  • 24 # 善護念堂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的啟示是在被受寵和接受恥辱之際,莫要驚恐不安。要在寵辱的境遇下,患上患得患失的心理負擔。漢字的語境下,貴字的發音與鬼相通,故而貴在此作鬼意理解。

  • 25 # 圖沒臉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如同受到驚恐一樣,把榮辱大患看的與自己生命一樣珍貴。記得這是老子第十三章的論述寵辱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的時候,如何去對付那些暗算自己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