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陽143196881

    1.覺得孩子話太多 因而阻止孩子講話,孩子話多說明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思維敏捷

    2.總怕孩子磕了碰了,把孩子保護起來,這樣孩子的思維以及行為能力都得不到鍛鍊

    3.凡事親力親為以為是在照顧孩子實則不然,小孩子應該適當的讓他鍛鍊一下比如幫忙扔一下垃圾,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2 # 小獸媽媽

    保護得太周到,有很多家長因為怕孩子發生意外,不讓孩子做這個,不讓孩子做那個。不給孩子思考的機會,孩子還沒來得及思考,家長就已經把解題思路或者處理方法提出來了。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孩子想自己剝個蛋,大人就說你不會,你別給我添亂,自己做功課去。

    其實還有很多方方面面的事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力、創造力。我覺得作為家長,真的該適時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對她說:“放著我來。”

  • 3 # 親子陪伴蘭怡C

    在生活中我覺得這些做法會束縛孩子的思維發展:

    一、不允許孩子碰家裡的東西,比如說家裡的米,一兩歲的小孩很喜歡玩米,然後家長會擔心米被孩子弄出來,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玩米會提高孩子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孩子在牆壁上塗鴉,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喜歡在牆壁上亂塗亂畫,有的家長害怕把牆壁弄髒了就不讓孩子在牆壁上亂塗亂畫,其實這個時候是孩子發展思維的最佳時期,孩子用畫筆在牆上構思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三、孩子在戶外的時候用沙子堆城堡或者用石頭堆房子,這些都是孩子發展思維的表現,但是有的家長怕孩子把手弄髒了或者把衣服弄髒了就不讓孩子做這些事情。

    四、孩子趴在地上觀察螞蟻看螞蟻搬家,還有時候找蝸牛,觀察蝸牛的殼蝸牛的觸角還有蝸牛爬行的速度,有的時候孩子還會找來磚頭幫蝸牛蓋房子,有的家長會認為這樣很髒或者怕被螞蟻咬會制止孩子做這些事情。

    上面舉的四個例子,是一般家長通常會做的事情,有的家長不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的意思來判斷孩子該不該做這件事情。

    有的時候家長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了孩子,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喜不喜歡讓孩子不要做孩子就不要做,如果繼續做有的孩子還會受到體罰,比如說打屁股或者用樹枝打手。

    這些強制性的行為完全扼殺了孩子的想象能力的發展。

    我覺得做一個開明的家長讓孩子自由的發展按照孩子的生長規律讓他自由地去發揮,孩子會很快樂而且思維會得到很好的發展。讓孩子自由自在順其自然的發展吧,只要孩子沒有走上歪門邪道就可以了。

  • 4 # 使用者1825602082577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第一就是胡亂打斷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正起勁的玩個東西,家長要不遞個吃的,要不沒事喊聲孩子。第二個就是把孩子保護地太周到了,特別是對剛會爬的孩子,孩子想爬,想東摸摸西碰碰都是很正常的事,可很多家長心疼孩子,一看見髒的就大聲嚷嚷這兒髒,一見孩子摸什麼東西又大喊危險,不要碰,或者就直接一直把孩子抱在手上不願意放下。第三就是讓孩子活成家長所期望的那樣。我們家爺爺老犯主這個誤區,比如孩子一沒按照他的想法來,他就說不乖。估計孩子都已已經有免疫力了,反正現在爺爺說這話孩子絲毫不動搖。

  • 5 # 白羽234

    第一,父母包辦,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了。第二,頻繁打擾,孩子在思考或做事的時候,家長總是不合時機地打斷。第三,過度糾正,認為孩子的想法有問題或是考慮不全面。

  • 6 # 張君逸1

    這3種行為正在毀壞孩子的思維力,家長千萬要警醒!

    1. 成人怕麻煩式的教育偏向——鼓勵孩子順從而不是思考。

    聽話的孩子永遠比愛問為什麼的孩子受寵愛,永遠只要接受成人認為正確的知識和行為準則, 這種可怕的偏向其危害在於,從家長到老師並沒有意識到其實在無形中毀壞孩子思維力的發展,當聽話等同於乖巧,方法的教育就變成了知識性的教育,一個被動的、機械的孩子,他的獨立人格和思維能力自然無形中被弱化,被束縛。

    2.對孩子身份和能力的限定——隔離其參與社會生活的探索。

    “做好你自己的事,哪有那麼多為什麼”;”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家裡不用你操心” ;“等你上了大學你想幹什麼幹什麼”……這些被經常宣之於口的結論,扼殺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阻隔他形成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的責任心以及對當下和未來生活的規劃。當孩子的身份被縮小為學生,當成長的時光被界定為學習,他們退縮回父母為他立起的圍城和襁褓裡,即使他再聰明,他的視角和思維也會被某種程度上束縛在一個較窄的通道,擁抱的只是一片天空。

    3.親子互動和成長陪伴的缺失——今天的孩子被交給了電子產品。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孩童需要在早期家庭的互動和後來越來越多的社互動動中,體驗和學習社會化的生存規則,學會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在兒童思維認知和心智模式形成的過程中,就像當初蹣跚學步一樣,需要有您的引導,如果孩子的時間你不去佔領,就會被其他事物佔領,如果父母的引導角色讓渡給了機器和電子產品,那就不要怪有一天,你發現孩子沒能成長你想象中的模樣。

  • 7 # 溫蒂小屋

    我也時常思考這類問題,哪些有助於促進,哪些會束縛孩子的思維發展,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1、打斷孩子的探索。我們小時候父母管的松,我們會有較多自由的時間去自由探索,看螞蟻搬家,看蝸牛漫步,玩水玩泥巴,其實在這種自由玩耍中,我們的思維自由地徜徉著。而今,我們或者祖輩或因為覺得無聊、或因為覺得髒,常常打斷孩子的這類自由探索。

    2、直接給孩子提供標準答案。中國的教育更多是在提供給孩子標準的答案,而非鼓勵孩子更開放的思維,於是孩子的思維漸漸被束縛和禁錮,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年級的看圖寫話,居然老師提供標準答案讓孩子背誦。

    3、不允許孩子犯錯,或者不給孩子辯駁的機會,讓孩子逐漸失去天馬行空的勇氣。記得孫儷有首歌叫《感知成長的神奇》,我看到後真心覺得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淘氣,去表達自己。

    總之呢,我覺得我們大人還是要擁有更長遠的遠光,不斷去糾正自己的一些錯誤,做孩子前行路上的燈塔。

  • 8 # 美羊媽咪

    常常對孩子說“不可以,不行,不對”的,這些必須就會阻礙了孩子自由探索,思維發展,有的孩子甚至受這些影響而不敢嘗試做其他的事情。

    首先,我認為就是對孩子過於保護,出去玩的時候看見孩子爬高就說有危險,不能爬的。或者孩子去做其他危險的事,實際上你不用立刻去阻止,而是要跟孩子講做這個事情的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讓孩子去決定去做還是不做。孩子選擇去做家人就要注意點,儘量把危險度降低。

    其次怕孩子弄髒,自己麻煩。比如說孩子亂寫亂畫的,就會阻止他。你可以讓孩子在規定區域來畫畫,不管他怎樣,你負責鼓勵孩子就好。

    還有就是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動手,即使孩子不怎麼會也要讓他自己學會思考,父母適當的協助孩子就可以了。不要直接告訴他這應該怎麼怎麼做,這樣反而會讓孩子依賴於你,懶於思考。

  • 9 # 小孩花

    第一,描紅繪畫本

    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喜歡給孩子買一些描紅繪畫本,讓孩子印著底圖進行繪畫。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能可以畫出很好的簡筆畫,但是這樣的描紅本束縛了孩子的思維,孩子沒有自我的陶冶,只有機械化的進行繪畫。

    第二,“不對,是這樣的”

    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在陪孩子游戲的時候總是會去糾正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比如:拼拼圖的時候,爸爸媽媽在一邊看著不耐煩了,就會上手幫孩子拼,然後嘴裡說著“不是這樣的,是這樣的……”,然後孩子就停止操作,看著爸爸媽媽操作。過程中孩子不僅自主性被傷害了,而且失去了自主試錯的機會,按照爸爸媽媽的方式拼圖。這也是束縛孩子思維的一種。

    第三,孩子的一切被包辦,因為“我是為你好”

    很多爸爸媽媽因為太愛孩子,特別敏感,孩子做什麼他們都覺得孩子會有危險,於是一切包辦。孩子從衣食住行都不用自己動手動腳,全全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包辦。這樣的行為會束縛孩子的思維。

  • 10 # 諾媽家有男寶

    孩子擁有創新思維,是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其實讓孩子思維發展的最好方法就是——家長少干預,孩子多

    聰明!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很多卻被我們家長親手扼殺在生活細節裡。

    一、過分講究衛生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乾乾淨淨,殊不知孩子對世界的探索卻來自於雙手。當孩子伸手去撿樹葉,去撿小石頭,去玩泥巴……你是不是那個以“弄髒小手”為理由而拒絕讓孩子嘗試,又或者是讓孩子點到為止,象徵性的玩一玩,就算滿足?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細節,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以一個動作一句話,不用吹灰之力,把孩子的思維發展扼殺在幼苗之上。

    二、無端打擾

    我們時常抱怨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或者不愛看書,屁股坐不住,表面看是孩子的問題,追根究底還是家長的粗暴打斷。

    你一定不陌生這樣的場景:當孩子沉迷於繪畫的時候,因為到了吃飯的點,或者你需要他幫忙去做某樣事情,那麼你會毫不客氣地把他拎過來,打斷他的思路。又比如孩子喜歡玩汽車成迷,甚至不願意去跟小夥伴去玩,你因為擔心他不合群,於是沒收他的玩具,逼著他去學習其他的內容,或者逼著他去社交。

    孩子執迷於其中某樣事務,他會主動去探索,這個自主的階段是他思維發展最有效的時候。但我們家長卻往往在不經意間剝奪了孩子的深入思考的自由,遏制了孩子的思維發展。

    我覺得一個孩子能不能教好,不僅僅是家長你能為他提供怎麼優越的學習條件,很多教育的成敗其實體現在生活細節裡,在不至於危險的情況下,多放手,多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機會,就是最好的培養!

  • 11 # 糯米麻麻Coco

    我的經歷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包辦,以愛的名義道德綁架孩子,以及父母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會比較束縛孩子的思維發展。就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們家三個孩子,我排行老二在中間,小時候我學習最好,也不用家長操心,從小父母就希望看著我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然後找個好物件,這麼過一輩子。從小就在這麼中規中矩的過來,上學的時候是個乖乖女,畢業之後也是努力認真工作,按部就班的結婚生子,但是貌似在生活中總是缺少點什麼。

    我覺得那就是自我,因為受父母的影響太深,小時候很少去自己思考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去做的。所以在培養我自己孩子的時候要好好反思下自己,讓孩子真正做孩子自己,而不是我想讓她成為我想要的孩子的樣子。

  • 12 # 好媽咪修煉手記

    生活中很多細節可能都會對孩子的思維方式產生負面影響,家長無意間的做法可能就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發展卻不自知。問題比較明顯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過度保護,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尤其老人總是因為擔心孩子受傷生病,孩子想幹什麼都攔著,玩水怕著涼,玩沙子嫌髒,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搶著幫孩子掃平障礙……家長保護的越細緻,越會阻礙孩子對世界的探索,不懂得思考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思維如何發展?

    二,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孩子在家務勞動中不僅可以鍛鍊手指的精細動作,身體的協調性,還可以學習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勞動中透過學習工具和做事的方法,常常可以促進孩子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很多家長都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自然阻礙了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干擾孩子游戲,破壞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時,正是孩子自己思考、探索的時候,可是很多家長不明所以,總以為孩子不就是在玩嘛,經常不是叫孩子喝水、吃水果,就是讓孩子立刻洗手吃飯,而且孩子一旦沒有立即行動,家長就會反覆催促,直到打斷孩子的遊戲,殊不知這樣不但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阻礙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思維發展。

    四,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乾的事,孩子缺少自主性。

    雖然父母給予了子女生命,但是父母不能給予孩子思想,有些家長總是高高在上,說一不二,小時候玩什麼家長說了算,長大點報興趣班也是以家長覺得哪個有用就報哪個,孩子不能為自己的想法做主,沒有思想的自由還談何思維發展呢?

    五,孩子做錯事,家長嚴厲指責。

    哪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犯錯?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孩子往往在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更多,可是當孩子一旦犯錯,有些家長就嚴厲的指責孩子,甚至使用一些語言暴力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限制了孩子的思維模式。

  • 1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束縛孩子的思維發展是很多父母親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犯的錯誤,到這些人常常渾然不知。比方說,孩子的創造力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家長用固有的方式來要求和約束孩子,最常見的就是:塗鴉和寫字。

    很多父母親應該不會陌生龐中華這個名字,他的字帖讓很多人的學生時代苦不堪言。真正靠著這個字帖把鋼筆字寫漂亮的,少之又少。而那些年讓我們頭痛的正是這些毫無章法的字帖。

    還有孩子的塗鴉作品,有些父母親總是喜歡用像與不像來作評判。本身自己就不具有美術鑑賞能力,再加之缺乏想象,你怎麼可能懂孩子創作的畫裡那些潛藏的意義?你去看看那些殿堂級畫家的作品,有哪一幅是按照像與不像來輸送價值的?

    所以,我認為家長最缺乏學習和自我認識,很多時候的“我覺得”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

  • 14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其實,有時候我們並非刻意的束縛孩子的思維發展,但是自覺不自覺中就會透漏出一些不利資訊,傳導到孩子身上,恐怕是帶有著父母身上的氣息和味道,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身心進步。

    比如,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會要求他們自省,並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有時候,我們沒有過多的時間聽孩子辯解或解釋,就先入為主,一下子得出了結論,或是讓孩子獨自承受很大的壓力;再如,父母喜歡乖巧和樂於分享的孩子,當他們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會要求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與同伴們一起玩耍,或是拿出自己心愛的東西進行交換,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被剝奪感”,很多東西即使不遵從自己的意願,還是要和別人共享;或許會讓孩子喪失滿足感和自豪感,佔有慾沒有那麼強烈,競爭意識也會在教養的過程中消磨掉一些。

    畢竟,中國講究儒家社會,講求禮讓他人,孔孟思想影響深遠。但有時候,父母需要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不盲目、不盲從,給予他們自由想象的空間,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行為習慣方面,只要不觸犯大原則,就不要過多限制和干預。否則,阻礙了孩子的思維發展,或許就會為他們的道路初駛點定調,不利於他們彎道超車或形成自己的人生思維導圖。

  • 15 # 吉公久2018

    束縛孩子的思維發展有幾條尤為重要

    1、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穿衣穿鞋。家長總覺得孩子太小,這些事情都應該由大人來幫他做。這一方面最嚴重的就是老人帶孩子,她覺得孩子自己穿衣、穿鞋、吃飯,動起手來都是非常的慢,索性就幫孩子做了。這是錯誤的,孩子在學習中,他吃飯也好,穿衣穿鞋也好,都是在動腦動手。不要去束縛孩子的思維發展,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2、教孩子如何表達,很多時候,孩子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而大人們總是過多的去幹預孩子,總擔心自己的孩子說不好等等,但你要知道,這不是在幫他而是再害他,等他大一點了,很多時候都不該如何去表達了。

    3、教孩子玩玩具,玩具這種東西本就是幫助孩子的思維發展,而大人總是要去教他幫他,這讓他如何得到鍛鍊呢?反而,他會更加的依賴你,不管做玩什麼都會叫你來幫忙…你覺得這樣好嗎?

    4、不讓孩子表達完,就迫不及待的講自己的觀點,你覺得這樣禮貌嗎?同時這種行為也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所以,我覺得要想讓孩子的思維得到發展,不要過多的去幹預孩子的思維,而是正確的引導,孩子本就小,吃飯、穿衣、穿鞋本就很慢,因為他小,我們要鼓勵他慢慢的去做好。我們只要耐心的等待他穿好,然後給予表揚,他就會愛上自己動手。他覺得自己動手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事情……

    愛孩子,就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思維自由,不要過分的干預或阻礙孩子的思維發展。

  • 16 # 堯媽成長記

    家長應該做到順應孩子自身發展特點,做到少束縛,多接納!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思維發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知覺運動階段(0~2歲),個體靠感覺與動作認識世界!;

    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2~7歲),個體開始運用簡單的需要符號從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缺乏可塑性;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2歲),出現了邏輯思維和零散的可逆計算,但一般只能對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運算;

    第四階段,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能在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分開使思維超出算感知的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和命題運算!

  • 17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在生活中最容易束縛孩子思維方式的行為就是總是對孩子說不可以。

    簡單來說就是不論只孩子做什麼,家長都特別擔憂,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甚至孩子玩水玩泥巴玩圖,或者觀察觀察小動物觀察觀察花草樹木,家長都要怕這個怕那個。

    我覺得這樣的做法特別不好,首先呢他束縛了孩子的思維方式,漸漸的孩子就什麼也不敢做了,因為孩子不論做什麼父母都說不可以。同時呢這種做法也會讓孩子越發的沒有自信,當孩子沒有自信,那他就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去思考解決問題等等的方式,就會對家長或者是別人產生依賴,有可能畏首畏尾人云亦云。

    另外,我也看到過一些人的說法是,過早讓孩子學簡筆畫,不讓孩子隨意塗鴉卻總是用像不像來衡量孩子畫畫,還有總是批評孩子,這些都容易造成束縛孩子思維,讓孩子不願意思考的弊端。

  • 18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很多人喜歡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孩子一週歲前後喜歡探索,家裡的所有東西只要孩子能觸控到的,孩子都有想用手去摸來感知事物。有的家長髮現孩子去拿家裡的大人物品極力遏制孩子的行為,哪怕孩子正在那裡專心看著一件鮮豔的紙盒子,家長也會從孩子的手裡搶過來。家長更不允許孩子在雨天玩水窪裡的水,家長會把用兩隻腳往水裡踩踏時很興奮的孩子拉走。更不允許孩子玩泥巴。家長干預孩子,就連孩子很喜歡觀察小動物,哪怕是一隻蝴蝶一隻螞蟻,家長也感覺孩子總是淘氣的表現。家長每件事都不允許孩子做,這也不讓那也不讓,久而久之,孩子對什麼也不感興趣,形成了膽小怕事,畏首畏尾的性格。所以別用標準來束縛孩子的思維。

  • 19 # 東西兒童教育

    大人往往有自己的思維定勢,所以有時會不自覺地在一些日常生活、交流中束縛了孩子的思考,想象,或者太早給他答案,或者把孩子的想法引導收攏到自己熟悉的方向...

    引導孩子的思維發展是個很大的話題,我們的新書《聰明的媽媽教方法》中有一章談到,各位可以參考下。

    Chapter3 影響孩子一生的思維力, 我們怎麼教

    用mind map將好點子“挖”出來

    美國孩子能說會道全靠一張氣泡圖

    早就想出答案了,老師卻要求他們畫框

    沒列入教學大綱卻影響孩子一生的8張圖.

    常用思維導圖能讓孩子變聰明嗎.

    美國小學的社會課:計劃從小處做起

    小貼士:美國小學二年級教孩子的六頂思考帽

    其中有很多很不錯的工具和方法,適合用來幫助孩子思維發展,比如mind map:

    用mind map將好點子“挖”出來

    哈佛大學有一個名字很有意思的專案組,叫Project Zero(零專案計劃組),一直致力於藝術、理解、思維、創造力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專案:visible thinking (視覺化思維) ,其目標是為K12(從學前班到高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工具和方法,讓他們在課堂中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考。它很大的一個作用是把每個孩子自己沒察覺到的、蘊涵於自身的好點子視覺化,幫他們把這些資訊“挖”出來。 思維視覺化的工具有很多,出現在美國小學課堂上最多的可能就是thinking mapmind map了,它們都被翻譯成“思維導圖”,其實這是兩套不同的思維工具。我先著重介紹一下Mind map。

    什麼是mind map呢?Mind map的概念是英國腦力開發專家託尼·巴贊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種和人的大腦思考路徑很類似的圖示法,有三個關鍵詞:一張紙、兩個詞、左右腦。 一張紙是指所有的東西都是畫在一張紙上。兩個詞就是imagination(想象) 和association(關聯)。Imagination幫助你不斷地發散新思維,而association是與你大腦裡已有的資訊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絡,讓新的資訊附著的更好。大家可以看到許多人畫的工作mind map,一般都是花花綠綠特別漂亮的,那是因為它會用到很多顏色和圖畫。我們的左右腦各有分工,左腦管邏輯、條理和分析,右腦管各種感官體驗,比如色彩、節奏、感受、想象、肢體動作等等。

    Mind map的核心就是在理順結構和條理的同時,給資訊賦予鮮活的感官體驗,所以它一定是豐富多彩的。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情況可以培養孩子的這種思維習慣,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思考怎樣能讓身體更健康?實施哪些措施可以讓家裡更節能?對於年齡還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從小處著手,讓他們思考怎麼讓週末要來的爺爺奶奶更開心……類似這樣的話題,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試試看。

  • 20 # 豆媽親子營

    第一,過多幹預孩子的行為。有些家長特別是老人家,總怕孩子會有危險會受傷,左也不讓孩子碰,右也不讓孩子幹。比如孩子拿把剪刀做手工,又怕剪刀傷到手不讓拿。孩子失去了動手體驗的能力,思維又怎麼能夠發展呢?

    第二,替孩子做決定。孩子有時候碰到問題了,家長直接給孩子答案,而不是引導孩子思考。孩子遇到問題一下子就知道了答案,無形中也就讓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機會,而且是單方面地去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I人工智慧將來的市場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