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陪伴成長
-
22 # 小公主變形計
在啟發孩子學習方面,其實,老祖宗們早就幫我們想出了很多很好的方法。其中,我最欣賞的是《論語-述而》中的這句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到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您看,這句話用在孩子學習上,是不是特別適用?
第一句話,是講啟發的時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們關注時,因勢利導,事半功倍。如此,孩子不煩,家長也最輕鬆。
第二句話,是講啟發的方式。孩子有了問題,家長要學會不直接給答案,而要鼓勵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在孩子努力過之後,還有疑問時,再來支招。如此,孩子印象深刻。
第三句話,是講精進的途徑。孩子學得快,忘得也快。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此,效果最好。
-
23 # 夕媽育女
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法:
1.引導孩子制定一個長遠目標。當孩子心中有目標的時候,孩子學習的動力就來了。可以引導孩子把這個長遠的大目標分割成幾個小目標,逐步實現。
2.挖掘孩子的內動力。撇開外在誘惑,享受學習本身,讓學習不再是一種任務。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感覺很多家長比孩子更上心,家長過度干涉,也會消減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成功喜悅。當孩子某一次取得很好的成績時,家長要及時鼓勵,增加孩子自信心。有一次開家長會時,有位家長回家的時候跟孩子講:“老師今天當著全班家長的面表揚了你,媽媽感到很自豪。”孩子一下子有了動力,覺得自己潛力無限,從此發憤圖強,在期末考的時候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
24 # 靜靜地等待花開
1. 正確面對考分
考分是我們家長的目標和策略,但很多家長總把這個掛在嘴邊,欲速不達,不講智慧。正確面對考分——考得好,嗯,可以,應該的。考得不好,他考不好回到家,家本來是有療傷的功能的。這時候你要安慰他,勝敗是兵家常事,這一點小小的失敗算什麼,我們來找找原因看……
2. 製造和諧的家庭氣氛
情緒不好造成學習問題,是可逆的。要記住四個字,孩子讀書,“心神安寧”。夫妻不和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媽媽要注意,責任很重大,小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天然緊密,小孩子天生就是要為媽媽戰鬥的,夫妻打架如果媽媽贏了,啥事沒有,可惜媽媽不會贏……如果吵完架,媽媽情緒很差,還更孩子訴苦:都是為了你,不然早跟他離婚了。這樣,孩子會把媽媽不幸福的原因歸結於自己。
3. 正面鼓勵孩子
孩子的學習進步是有過程的,從25%到50%到75%到100%,只要你始終真的相信他,他終有一天會告訴你,他長大了。要跟青春期孩子相處好,就記住一句:實實在在相信他。
4. 不拿孩子與人比較
在外人面前,一定誇獎自己孩子。一群媽媽在一起聊天,一定會扯到自己孩子的學習,如果講了不好的,孩子聽到會很受傷。如果話題扯到自己孩子,媽媽一定要把話題轉移開。
-
25 # 趙雨林o家庭教育顧問
在我的新書《讓愛更智慧》中,“啟發孩子學習,父母的絕招“三板斧”中,從三個方面:啟發的起點、啟發的關鍵和啟發的標準,專門講述如何啟發孩子學習,在此與大家分享。
啟發孩子學習,父母的絕招“三板斧”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由於孩子認知的侷限性,和表達詞彙的缺乏,往往詞不達意,或者孩子本身能力的有限性對問題一籌莫展。這時候就需要作為家長的我們的幫助。透過聽我們全面的瞭解了情況,透過問我們知道的更詳盡,善於啟發,使孩子自己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並在尋找辦法的途中得到無限的樂趣和成就感,既解決了問題,也營造了和諧的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藉此培養了孩子思考思維志趣,這時候家長更多的做的是一個引導者、指導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主體。 對話的目的,從來不只限於傳遞,更多的是激發孩子的思維和志趣,使其樂於學習和挑戰自己。
啟發的起點:父母要“問”得好很多家長也許也知道要啟發孩子,但是不知道如何做,其實很簡單,首先你要把握住“問”,
會啟發就要善於發問,很多問題就是在這一問一答、來來回回中不知不覺明瞭、清晰的。
希臘有位大學者蘇格拉底就擅長啟發式教學,他從來不正面回答學生們的疑惑,總是丟擲一個又一個似乎淺顯卻又充滿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們恍然大悟。家長們也需要如此,有的時候你完全不需要告訴孩子“你要如何、如何……”,不妨把與之相關的容易理解的問題給他們,讓孩子自己領悟該如何去做,這樣效果會好的多,而且印象深刻。雖然輸入式的對話更加快速、簡單、明確、直接,但是也正是由於它的這些優點過於硬性反而令孩子生厭。比如,家長如果直接命令孩子“做作業去!做了作業你才能學習好。”大多數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指示都不會高興。如果家長們這樣做:“寶貝是不是要考試了?”“是啊”“那有沒有信心呢?”“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寶貝一直很棒啊,是不是知識點還不太熟練啊?”“是的,媽媽”“那寶貝想不想考好呢?”“想”“那我們呢做些題鞏固一下好嗎?”“好的”,用一種委婉且保護孩子自尊的方式去引導他達到家長所期望的結果,豈不是更好?啟發的過程雖然分散但卻能清楚的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乖乖的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做,沒有一個孩子是自甘墮落的。比如說你讓他做一個雷鋒一樣的好人,和啟發他以後自己思考以後做一個雷鋒一樣的好人結果是不一樣的。
有這麼一個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爸爸呢也是一位成功人士,對教育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一次孩子考試沒有考好:84.5分。媽媽就著急了,打電話給老公說孩子考了低了等等,他爸爸就很淡定,回到家裡看見孩子有點不太高興,就問孩子“怎麼了?聽說你考試了?怎麼樣啊?”兒子來了一句:“爸爸,我終於考了一個你想要的分數了。”因為爸爸以前確實說過想讓孩子考一次80分。當爸爸的樂了,瞬間氣氛活躍了起來,爸爸很關心的問“怎麼這次錯了這麼多?”孩子不僅主動地說起了自己考不好的心理感受,還分析了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其實作為孩子來講,考不好他自己也不滿意,他沒有成就感不滿足,還有一點羞愧,作為一個一向優秀的孩子來說他覺得自己不該這樣。家長問,就是要放大他們的不滿意,透過這件事形成自責,而不是批評他,說“你怎麼考這麼低”等等,他就會忘記自己本來的目的,瞬間反駁“有人比我還低呢!”家長生氣,孩子反擊,這樣對於解決問題又有什麼好處呢?當然沒有。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這位父親不僅把主導權交給了孩子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還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讓他明白為了避免讓他面子掃地的結果發生,他只能做的更好。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能好好利用問這個環節,可能你還沒有去找孩子就來找你了。
問也是講究方式方法的,問事情的過程起因,可以遵循5w2h,即what,who,where,when,why,how many,how much“誰啊?在哪啊?什麼時候?為什麼?你的想法是什麼?”比如你要出去玩,可以問“怎麼去啊?打車。多少錢啊?15塊。”掌握了這個方法就沒有什麼遺忘的了,要素也很清晰。當然問的時候不可以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語氣要平緩自然,儘量不要帶不好的情緒。眼神要專注,不要遊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之窗,家長的心不在焉也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從而影響交流的效果。
啟發的關鍵: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家庭教育的本質有兩個,一是,決策兩難,具體表現在家長和孩子的認知不一致。就好比兩個人要出去吃飯,一個要吃海鮮,而另一個則想吃火鍋,要想達成一致需要雙方的妥協和讓步。二是,對立衝突,具體表現在,還是拿吃飯來說,一個人邀請另一個吃飯,不僅吃海鮮不去,吃火鍋也不去,為什麼?就是不想和前者吃飯。家長和孩子遇到的問題無非也是這兩種,每一個家庭都要面臨生活的磨練從而成長,孩子和父母也總是對立衝突,長期的對立衝突得不到解決必然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和家長形象、威信的降低。和孩子溝通不會啟發孩子不會引導話題是智商不夠的表現,說話不夠委婉讓孩子反感又顯得情商不足。作為家長既沒有智商,又沒有情商,你憑什麼得到孩子的認可?好的家長不是絕對的主導者,而是一個指引者、朋友、盟友,因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家長知道怎麼做,而是讓孩子知道怎麼做。在教育上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是王道,在他們的人生裡他們才是主宰。有的時候,家長也未必知道怎麼做。哪一個家長說自己啥都會,神啊?而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
我有一個學生是報社記者,兒子剛上高二,關於孩子的學習向我請教,他的孩子每週都有不會的題目,我讓他把孩子不會的題目把不會的題總結集中打印出來,過了一個星期以後,我再讓那個孩子做,結果還有不會做的。這就有問題了,照這樣把每週不會的題累積起來,數量很可觀。那他的學習肯定有問題,老師有沒有問題暫且不提,孩子本身肯定是不足的。於是我隨便問了兩個問題:
上週不會做的問老師了嗎?
問了,但有些還是不會。
瞭解了這個情況之後,我發現老師也是有問題的,如果老師把他每週不會的問題再講解一邊,給他講明白了,這事到不了我這。於是,我給他看了一道題,念題,畫圖,這道題邏輯我明白,說實話,我並不會做,高二數學題,很多年不碰了。但是我說的題目大意、條件、要求,他都明白了,於是很快就做出來了。我很高興,其實我沒有做太多,只是和他一起分析了一下題目,他做出來主要靠的還是自己的知識,在這裡我無非是起到了一個提點的作用,這是一種思維的方法,把條件列出來,有條理的分析。這也叫啟發,啟發他去思考,去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去解決當下的問題。有時候孩子腦子裡知識滿滿的,但是不知道怎麼運用。對於孩子來說,對於困難有一種選擇性,選擇性投降,或者叫習慣性投降,這和單細胞生物的趨利避害並沒有什麼不同,本能。對於這道題他就是不會做,但又不屬於全不會,他理不清關係而已,我的作用就是幫助其理清關係,讓他有地方下手,有個切入點。
就像,有人問你2的平方一樣,答案你總是很容易的脫口而出“4”,這個家長們沒有不知道的吧?2的立方,8,3的立方?4的立方?是不是得想一想,你的理清關係,得算一算,4的立方就是3個4相乘,一個4乘4是兩個4相加,只要理清了這個關係,掌握了這個原則,不管多大數的立方、平方,計算器都能算出來。做題也是這樣,很多孩子對於一般概念、知識是清楚的,都知道,但是也許彼此的關聯不熟悉,於是導致不會做。做題少,不愛思考,孩子的慣性!啟發孩子,讓他自己思考,比你告訴他怎麼做,比告訴他現成的結果要好得多。就說這個孩子,來的時候耷拉著腦袋,沒精打彩的。走的時候卻是整個臉上煥發著光彩,因為他真的理解了會做了,遇到同類問題也能處理了,從而很有成就感。
啟發的標準:多快好省我們解決問題要本著“多快好省”的方向去,即怎麼做的更多?怎麼做的更快?怎麼能做的更好?怎麼能做的更省?是管理學上的一個通行的標準,也是我們啟發孩子的大方向。只要做一件事情就要把這四個字抓住,比方說,我怎麼能背的單詞更多啊?我怎麼能夠在同樣的時間裡學的更多啊?怎麼能更好的完成老師以及家長佈置的作業啊?這就需要統籌安排好,這就要計劃,無形之中又鍛鍊了孩子規劃的本領。快怎麼說呢?就是我要怎麼做才能能更快的完成這些事情,就比如做一張試卷或者一些題目什麼的,我可以從利用好草稿紙做起,準備一支順手出水流暢的筆,保證自己的筆不出故障,做題遵循先易後難。好是什麼?是怎麼做結果更漂亮,從程式上嚴格按照程式,從規範程度上,因為所以一套的格式要遵從,從表達上面,表達清晰,字型整潔不潦草等等這都可以讓我們做的更好。省是什麼?省時、省力,就比如你要移動一塊石頭,會用槓桿就會更省力氣和時間。
做一件事情怎麼能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呢?以孩子丟垃圾為例,亂丟垃圾這樣好嗎?不好!怎麼更好一點?不亂丟垃圾!但是不亂丟的話帶身上又不不方便,事先準備一個小垃圾袋,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人生中我們要面對的很多問題都像一道數學題,我們作為家長也未必知道答案,或者知道答案也未必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一個好的答案,也許答案最後出人意料,但,這就是人生。人生需要指點,但絕不需要要求。
回覆列表
學習最大的規律:不是靠毅力刻苦學習,而是在學習上找到快樂,進入樂此不疲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的學習。
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滿足,並願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孩子一旦獲得成功,就感到滿足,並願意繼續學下去。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個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長應該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去制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動力去做,就會獲得成功。當他體現到成功的樂趣時。就會有興趣,有信心去實現下一個目標。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孩子就不斷取得進步。孩子樹立目標。建立方向,是要循序漸進,能操之過急。家長要耐心引導,具體幫助,使孩子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樂趣。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學會拼音和常用漢字後,可讓他們給外地的親戚寫封簡訊,並請求遠方的親人抽空給孩子回信,讓他們嚐到學習的實際效用,這樣能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