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春光445

    掌握好素描,對國畫肯定有幫助。拓展的面要廣些,不是這輩子只畫竹子就成了畫家了。應是廣泛的接觸各種題材。如畢加索,繪畫雕塑版畫等都能常握。況且畫國畫的更應該學習素描。像任伯年,劉繼卣,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等等。現代畫家就更不用說了。學好素描基礎畫什麼品種,畫什麼題材都行。

  • 2 # 東海不見海

    有名家觀點

    不是說中國畫專業絕對不能教西洋素描。作為基本訓練,中國畫系學生,學一點西洋素描,不是一點沒有好處。今天,中國畫系學生要畫白描、雙勾,但畫些西洋素描中用線多而明暗少的細緻些的速寫,確實是必要的。一是取其訓練對物件寫生;再是取其畫得快,不浪費摸明暗調子的時間;另外則是取其線多,與中國畫用線關聯。這可以便於學生以快速的手法用線抓物件的姿態、動作、神情,有助於群像的動態和佈局。這就是用西洋素描中速寫的長處,來補中國畫寫生捉形不夠與物件缺少關聯的缺點。

    ——著名畫家潘天壽

    研究素描就是研究西方造型藝術體系。素描是西方藝術體系的基礎。想學油畫,要達到高水平,必須研究寫實素描,這是基本原則不可改變。只要徹底解決了體積問題,水平就會立刻上去。如果不研究基礎,就會影響未來的水平。從繪畫品種的形式美研究為全方位的、當代社會的設計領域提供高修養(這個角度),素描課是不可改變的。

  • 3 # 太宗講藝

    素描對國畫的影響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來描述,比較適合的描述是:如何看待素描對國畫的相互作用。

    從文化特質角度看,東方藝術主要以寫意為主脈,。國畫作為東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這一特徵更為明顯,即使是工筆人物、花卉、草蟲等,也是要在實的基礎上凸顯筆墨的寫意韻味,才是東方文化的內在底蘊。

    西方文化主要以寫實為主,即使是影視科幻,也都是把材質的真實表現到極致,繪畫更是這樣,即使是後來的立體主義、印象派也都是有嚴格的寫實基礎。

    素描作為西方繪畫最具備寫實訓練的手段,對光影、造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訓練作用、支撐作用。

    隨著清末以來的西學漸進,加上徐悲鴻、常玉等一大批留洋歸來的藝術工作者大力弘揚,逐漸成為各科藝術的基礎課程。

    同時,也給國畫帶來了新風,讓從藝者多了一條畫準確造型的途徑。

    甚至很多藝術家以此為能事,走上了一條,素描畫五官,線條勾勒身形的雷同表現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從寫意內涵上看,這條路的藝術空間很窄,越畫會越偏離寫意水墨的意趣感,因為,越有光影一樣真實的形體表現,距離寫意境界的藝術感覺就越遠。

    因為國畫內在語言是陰陽,而素描的光影、造型只是概念中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廣大的天地,被素描造型矇蔽了。

  • 4 # 艾藝線上教你學畫畫

    大家好,這裡是艾藝線上,專注於網際網路藝術線上教育平臺。艾藝線上以推進我國素質教育建設工作為己任,藉助各界渠道幫助及團隊有力運營,打造專業的美育線上教育平臺。對於素描對國畫有沒有影響的答案是肯定有的,但是並不能因此評判造成的影響是好是壞,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下:

    “素描”和“國畫”的愛恨情仇

    陳丹青曾經表示:中國式素描毀了國畫,我寧願一輩子不畫!

    犀利的陳丹青這次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的美術教育,他們教學生畫中國式素描,也就是那種黑乎乎的藝術形式,從小的培訓機構到大的美院,通通都在畫這樣素描。中國式素描,既不是以德加那種以線為主的,也不是倫勃朗那種以明暗為主的,它不過是為了應付高考而生,在藝術上沒有任何的價值。但是中國好幾代藝術家都在畫中國式素描,而且這樣教育學生,這個現象讓人痛心。

    陳丹青痛心的不行的時候,冷軍被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從有素描開始,國畫就毀了嗎?冷軍笑著搖搖頭,這也算是一個問題嗎?就像是國畫家該不該喝洋酒,做汽車一樣,素描和國畫這兩者怎麼能夠扯上關係呢?而且中國畫並沒有失去它本身的色彩啊,也沒有被素描破壞它的純粹性。

    “素描”和“國畫”的關係

    學習素描一直是西方繪畫藝術的基礎訓練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提高造型能力,瞭解所繪物件的形體結構及光對物體形態影響等。而國畫在素描未進入中國之前,有一套自已造型訓練方法,主要在人物和花鳥畫方面,山水相對對造型要求不高。

    國畫是以線條為主的畫種,它的學習主要是解決筆墨以及藝術涵養的問題,所以學習素描對國畫來講可以增強造型、空間層次等方面等方面等能力。艾藝覺得學國畫不一定非學素描不可,當然提前學過素描對於開始學習國畫一定是有幫助的。可根據自已的情況來決定。

    所以素描本身是沒有錯的,而是學習的方向不對,畢竟有那麼多的前輩身體力行用好的例子告訴我們,素描和國畫不僅不會相互限制,還能夠相互促進呢!

  • 5 # 當代畫家

    首先不能拿好與壞定論,不學素描也可以學國畫,而且也可以畫的非常好。只是學習角度方法不同。素描在我看來只是輔助工具,素描裡的一些東西和國畫相通,比如黑白灰的安排,深淺濃淡變化是相聯絡的。有了素描基礎,相對學起來容易些,好上手。但總的來說,要想學好學會,還需努力。

  • 6 # GZJ196308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很多人都說是中國傳統中醫的功勞。確實,選擇青篙,是從傳統醫書中來,但驗證和提煉青篙素,卻是完全按照現代醫學實證的方式,並非陰陽五行的中醫理論。

    中國很多傳統,要有新的成長,抱殘守缺只能是死路一條,必須引入新的血液。

  • 7 # 心依舊夢依然

    是好事兒,但益處不大隻能提高國畫造型能力,素描太好了,反而對國畫不利。國畫寫意並不太講究造型,而是講意象型造型、變形。

  • 8 # 竹林堡人

    素描就象人體的骨骼,支撐著人的行動作出姿勢,人的形體就象人的相貌,任何美醜的外貌都得靠骨架支撐著,才能算是整形的人,創作靈感代表著人的品質、多方面的修養,從儀表上展示出善良、高雅、美麗、樸實、簡單、脆弱、惡劣、醜陋、低俗、粗糙、兇狠等多樣的畫面,人沒有基本上的骨骼支撐,就沒有人的整體形狀,走不了路什麼都表現不出。

    繪畫形式美的簡單,也是從複雜繁瑣中進行提煉,不等於是沒有素描基礎,中國工筆畫許多人物等類題材、要求深厚的素描功底,更多一層強調線條結構的功夫,應當具備基礎,才能塑造出千變萬化其中的某種形式美的特徵。

  • 9 # 千千千里馬

    中國畫有自己傳統的基礎訓練體系。例如,學習中國畫,傳統的基礎訓練是先學習書法,這是基礎的基礎,因為,中國畫的工具與寫字的毛筆是相同的的工具。

    也就是說。能畫畫的毛筆,就能寫字,能寫字的毛筆就能畫畫。

    然後是臨摹古畫,透過臨摹學會對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和基本美學有逐步的瞭解。

    比如說,初學中國畫,不要求你有筆墨意境,只有把原畫臨摹出來就可以了。

    基本熟練繪畫的技法以後,就要求要有筆墨意境,這是非常難的。

    所以,臨摹古畫也是傳統學習中國畫一輩子的事情。

    學會臨摹以後,也要學習寫生。但是,中國畫家在傳統上,寫生的方法,主要是觀察記憶,而不是面對面的描摹物象,這樣以來,中國畫就要自己的寫生繪畫特點了。

    不過,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對物象的描繪,沒有具體的基礎性科學依據。

    例如透視解剖 。

    西方繪畫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畫家也逐步在接受和吸收一些西方繪畫裡的畫畫原理。

    比如說清代宮廷畫家冷玫等,已經對景物透視有一定的改善,景深畫得比原來有深度視覺感了,改變了景深視覺扭曲問題。

    近代中國畫改革,徐悲鴻第一次系統引進了西畫的原理,主張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樣,除了油畫理所當然要採用西畫體系,中國畫也被西畫體系了。

    所以,報考美術院校的學生,首先要學素描,不管你是不是學中國畫的學生。

    這樣,學習中國畫的學生,第一課不是書法臨摹,而是素描。

    素描也是造型藝術,與中國畫沒有本質的不同。

    但是,近一百年以來,我們學習的素描,其實是古典油畫的素描,也不是所有油畫的素描,更不是中國畫的素描。

    因此,多多少少就會與中國畫的畫法有些衝突,甚至適得其反。

    這不怪素描本身,只能怪我們的素描是單一的“大素描”,而不是形形色色的個性素描。

    西方畫家的素描其實千差萬別的。例如,同樣是歐洲古典主義國家代表安格爾,他的大部分素描簡直就是中國畫的白描了。

    但是,我們學習中國畫的什麼學生,只能跟著油畫學生學習素描。這樣學出來的中國畫學生已經沒有中國畫技法和意識了。

    什麼筆法意境完全不懂也不要。更不用說學習書法了。

    所以,學習中國畫,素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中國畫的毛筆畫素描式的國畫,畫出來的中國畫真的是中不中西不西了。

    徐悲鴻先生早期的中國畫作品,正確體現西畫和中國畫的優勢,創作出了非常一優秀的藝術作品。

    那麼,學習了大素描以後,對中國畫有沒有好處呢?

    前面我們說過,大素描也是造型藝術,這與中國畫沒有本質的衝突。

    例如《九方皋》就沒有明顯的“素描+線條”的簡單方法,而是把西畫人物畫的精確解剖和中國畫的勾勒結合的非常好,形神兼備地刻畫了伯樂、九方皋和馬。

    只要我們重新學習書法和臨摹,你的中國畫肯定會畫得很好的。

  • 10 # 紅梅工筆佛畫

    “素描”對國畫的影響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如何看待這種回答,應該先了解這樣兩件事,素描是怎麼來的?素描來自西方,隸屬於歐洲繪畫,今天所能看到的素描是由德國早期的民間木刻的版畫發展而來的,這種早年流行於德國的民間繪畫類似於中國的白描——起初只是一些出自民間作坊裡的宗教性題材的版畫,隨後在民間廣泛流傳——但那時並不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存在。

    直到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才發現了其獨特的表現魅力。在這一時期,義大利畫家馬薩丘、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發明並運用了透視學、解剖學和構圖學原理,為素描表現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逐步完善了素描。從此,素描便作為一種近乎完美的繪畫形式在歐洲畫壇獨樹一幟。

    中國以前有沒有素描?素描有一種分類,

    1、中國寫意傳統的素描。例如盛唐吳道子所創,宋朝李公麟將白描推向純美的境界。

    2、西方寫實傳統的素描。綜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國以前也是有素描的,而且還有啟蒙的教材

    《芥子園畫譜》,據說齊白石就受益匪淺。只不過還沒有素描一詞,“素描”一詞是後來的,就像中國畫,國畫的叫法以前也沒有,以前都是稱為丹青,只是由於中西方藝術的交流後,為了區分才自然而然有了約定的正式名稱。

    最早引進和直接尖銳批判《芥子園畫譜》的可能是徐悲鴻。徐悲鴻對《芥子園畫譜》大為不滿:“尤其是芥子園畫譜,害人不淺,要仿某某筆,他有某某筆的樣本,大家都可以依樣葫蘆,誰也不要再用自已的觀察能力,結果每況愈下毫無生氣了。”

    徐悲鴻因為留洋學習了西方的繪畫方式,所以就提出了改革改良,這也是符號藝術發展的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什麼事不可能一成不變,就是現在的中國畫不也是與傳統中國畫有很大變化,西方畫也是如此。

    可能對於素描,現在由於陳丹青的一些說法,才又開始了許多爭論。他的觀點:不要相信“素描是基礎“這句話,這句話是錯的。我算是看了世界各國的藝術,素描絕對不是基礎。埃及人、印度人幾千年前就可以把人和萬物畫得很像很像,像得一塌糊塗,完全沒有素描這件事。一定要解開這件事情,不然中國畫沒有前途。中國畫的沒落就從素描教學開始。

    而對於他的觀點也有很多有名的畫家提出異議,比如冷軍,史國良等,這些爭論都是正常的,對於藝術的追求,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尤其是已經到了一定水平的,這樣藝術才能多樣才能發展。

    最後說到學素描好不好的問題,應該這樣說素描只是一種學習繪畫的技術方法,學與不學的影響不是根本的關係, 現在學美術的學生,都從素描開始,倒覺得沒有什麼不好,就像現在學音樂的,都要考鋼琴,但以後並不一定都專業是鋼琴,也可能是嗩吶呢。

    學美術的學了素描,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當選定了自己的興趣,最後的專業,完全可以再按照所學藝術形式的規律,進行有效的有目的強化,所以說素描只可能對國畫是有好處的,就如一直說的功夫在詩外,不就是每一種藝術成就的取得,應該學的越多越好,只是看每個人的對於藝術之道的悟性了 。

  • 11 # 燈影書畫

    剛看了樓上“千千千里馬”先生的回答,以為分析到位,言詞中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們知道,“素描是油畫創作的基礎,是一切造型的基礎”,是西方最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繪畫藝術理論,數百年來一直為西方的美術教育所遵循,同時為西方繪畫實踐所驗證。

    應該說,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這一點沒有問題。按照藝術是相通的原理,素描既適用於西方油畫,也適用於中國畫,我們借鑑素描理論給國畫帶來改良創新,不失為一項正確的選擇。

    可為什麼我們吸收了素描理論並納入美術藝術教學體系,卻沒有給國畫帶來新的氣象反而引發了很多爭議呢?這個問題並非出自素描本身,而是出在我們引入後的教育機制和方式方法是否科學和妥當。

    大家知道,中國畫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植根於深厚的中華文化之土壤中,已經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卓然於世的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中國畫是筆墨的藝術,“寫意”是中國畫最突出的特徵,“書畫同源”是中國畫的獨特屬性,不論借鑑什麼先進理論和技法,都不應也不能脫離這些中國畫早已成熟的固有的東西,只能建立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外來理論,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發展。

    而我們,是不是以借鑑包帶或削弱了我們原有的東西呢?這一點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 12 # 藝術狂人2

    素描對國畫的影響是好是壞

    畫家陳丹青曾說過,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

    貌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值得深思,素描是否真的毀掉了國畫的筆墨意趣,還有國畫的意境?

    都說,素描是一切造型的繪畫基礎,無論是油畫,版畫,雕塑,都必須以素描為基礎

    但是,素描,油畫,國畫,雕塑都是西洋藝術,而西方繪畫,與中國畫的思想,可以說是對立的

    西洋油畫,提倡映象的再現,客觀再現三維空間,由於精細再現客觀形象,所以不怎麼留下畫面的意境

    而中國畫,提倡意象的表達,主觀情感的流露,引人遐想的意境

    中國美術史上,乾隆皇帝的宮廷畫家郎世寧是宮廷畫家,來中國之前,郎世寧經過了西方嚴謹科學的繪畫方法

    郎世寧畫筆下的駿馬,狗,鳥類,花卉,雖然是用中國畫的材料作畫,但是全是西洋畫的影子

    郎世寧的國畫,是油畫般豔麗的色彩,嚴謹寫實的體積感,嚴謹科學的透視關係

    有些畫家很排斥郎世寧的國畫,覺得他畫的不是中國畫

    那麼,是否郎世寧的國畫,破壞了中國畫的筆墨意趣,中國畫獨有的意境?

    正如郎世寧作畫的習慣,學習慣了西洋油畫,是否換一個畫種中國畫創作,是否也會習慣於把西洋油畫中的嚴謹構圖,透視,光影,體積,真實客觀的造型,運用到國畫中,然後國畫就失去了意境?

    個人拙見,其實陳丹青的素描毀了中國畫的觀點有些片面

    在中國古代,西洋畫沒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許多畫家,不知道什麼是素描,但是絲毫不阻擋湧現出許多經典的山水畫

    個人拙見,古代中國畫家,雖說沒有學過素描,但是在創作時,依然有表達體積感的意識,如同素描重視體積感的表達

    中國古代畫家,表現體積感,可以用墨分五彩表達體積感,墨色有不同變化,淡墨,濃墨,幹墨,溼墨,用毛筆蘸不同濃淡的墨,表達山水,人生,花鳥的體積感

    還有創作山水畫時,畫家李唐用斧劈皴,毛筆弄乾,橫向在宣紙刷出,表達岩石的堅硬結實的體積

    還有唐代畫家韓幹作品 《照夜白圖卷》,其線條,渾圓有力,線條勾勒時,也用線條和陰影,肌肉一塊塊鼓起,塑造一匹肌腱結實,很有體積感的駿馬

    所以說,中國古代畫家,作畫時,還是具備表現體積感的意識,如同素描重視體積感的表達

    所以,也不能說,中國畫,素描是直接對立相沖的

    中國近代有許多畫家,徐悲鴻,葉淺予,吳作人,丁衍庸,本來是畫國畫,然後都去西方接受了嚴謹,系統的學院派素描的訓練,但是絲毫不影響自己畫出筆墨韻味,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中國畫

    徐悲鴻是1919年留學法國,1941年畫出《奔馬圖》,所以說,徐悲鴻雖然接受西方正統嚴謹的學院派訓練,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用渾然天成的中國畫筆墨,揮灑出氣勢磅礴,精神抖擻的駿馬圖,絲毫不見素描的影子

    所以,素描,國畫,可以同時畫的,說不定學習了素描,對國畫創作還會激發新的靈感和啟發,畢竟多學幾門畫功是有利無害的

    西方素描會不會影響國畫的意境,文化,筆墨,那就要看畫家怎樣把控好分寸了

  • 13 # 虎妞羊羊得意

    素描是國畫的基礎沒有素描如何進入國畫?直接用毛筆繪畫好像一般人水平達不到吧?齊白石國畫大師也是遊歷歐洲與西方大師交流學習然後苦心鑽研才有所成就好不?想要學會國畫素描必不可少不信看看藝術考試都是素描起步然後到大學再追求藝術的昇華能不能有所成就與後天努力天賦都不可或缺且行且珍惜吧![酷拽][酷拽]

  • 14 # 趙寒翔

    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講,學好素描對畫國畫創作有相當大的幫助。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也就是說畫什麼東西必須像什麼東西。中國古代沒有素描這一說,所以古代人畫建築結構透視不準確,歪歪斜斜,近小遠大;畫人物畫不懂三停五眼,立七坐五盤三半的規律,不懂得比例關係,把人物畫得像怪胎一樣。近百年來,西方美術傳入中國,以徐悲鴻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藝術家堅持中西合璧,把素描引入國畫創作當中,創造出大量科學與藝術共存的精美藝術作品來。

  • 15 # 鴻鵠迎罡

    個人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看看國畫的審美趣味主要是什麼?再看看加入素描關係後,對這些審美趣味有哪些影響?如果搞清楚這兩個問題,就可以得出素描對於國畫的影響是好是壞了。

    在國畫傳統上,歷來有“書畫同源”一說,一是說書法與國畫的發展源頭是一樣的,它們都從遠古時期的象形符號演化而來,在最初,字和畫不分家,是一體的。

    二是說書法與國畫在用筆上是一致的,國畫中的線條造型,在筆法運用上,都借鑑了書法的線條,都追求一波三折、輕重緩急的書寫規律。

    國畫幾千年歷史上,對人物畫的造型,一直使用“線性十八描”,目的是精確地繪製出人物的外形輪廓,以及衣服上的皺紋線條,如,高古遊絲描,琴絃描,柳葉描、行雲流水描,等等,這些技法都是以中鋒用筆為主,依託筆鋒的變化,來勾勒出物象豐富多彩的外形輪廓,以達到“應物象形”的藝術效果。

    國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體現神韻,而非體現物象的體積感、質感和空間感,對造型和色彩這些元素要求並不嚴格,因此,只要達到“形似”就足夠了。

    要體現神韻,必須依靠筆墨的深淺、濃淡、乾溼、輕重等方面的變化,體現出筆墨的層次關係,讓墨在畫面上有變化,有節奏,體現出靈動的趣味,而不是抱成一團,形成一個死板的“墨豬”。

    明代工筆畫《礪劍圖》

    可以說,國畫不需要素描也可以畫出很有趣味的形象,關鍵在於畫家是否掌握了筆法和墨法的豐富變化。

    國畫經過幾千年發展,古人把筆墨的境界已經玩出了一個很高的高度,現代畫家若想超越確實很難,因此,從其他繪畫種類裡吸收一些技法引入到國畫中,不失為一種對國畫的探索方法。

    20世紀初期,正是徐悲鴻把素描關係引入國畫中,對國畫的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從此,國畫跟素描扯上了親密關係,以至於現代美術教育中,把素描看作是一切繪畫藝術在造型上的基礎,學國畫同樣少不了學習素描基礎。

    但是,素描的審美要求跟國畫是矛盾的,素描要求形似,追求寫實,國畫要求神似,注重寫意,國畫如果過分追求造型的準確,就變成了用毛筆來畫素描,在筆墨趣味上的要求就不得不割捨。

    因此,我覺得,對於素描,國畫不能全盤接受,若是過多吸收素描技巧的話,國畫就會變成素描的附庸,既不像國畫,也不像油畫,就像郎世寧創造的那種繪畫形態,雖然看起來很像很逼真,總感覺缺少一些什麼。

  • 16 # 書畫家畢國棟

    素描傳中國才1百年,而唐宋之前中國古人就用骨法用筆使人物傳神!山水畫也走向成熟與頂峰!大家都說這麼多了!我就不多說了!

  • 17 # 老吳文畫

    沒有無形的意,也沒有無意的形。有人把中國畫解讀成“寫”,是形而上學的認識。畫就是畫,可以藉助書法的意識,但卻仍然要顧形達意。終究是畫出來的。中國畫歷來講究神形兼備,惟妙惟肖。畫準形象,中西方法理論中一定有共同原則。只不過西方表達的是素描結構論,中畫表達的是形、骨及謀篇佈局。況且,當代國畫名家的人物畫及山水作品,哪一個不是把素描練得熟中熟的?

  • 18 # 山寨莊子

    作為一個高境界藝術家,任何表現手法及材料都有接觸,才有利於出新創作。

    但,任何侷限於一種方法或一種體系的創作都不會有新的突破。

    素描,作為一種科學的、理性的表達方式,容易影響意象的、感性的表達。掌握好度為妙。

  • 19 # 情棋書畫

    素描在近現代以來對中國畫影響很大,其弊病也是近幾十年來藝術家及藝術批評家們集體反思和探究才得到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作為一種美術表達方式,素描跟速寫、勾勒、白描、潑墨、工筆等都是姊妹弟兄,哪一個對中國畫影響好,哪一個對中國畫影響壞不是一個專家學者說了算,這個是歷史的長河說了算。只要你縱觀整個中國美術史,你就會發現,中國文化有極強的包融性。中國美術也是如此,包容並且包融,凡是散發了燦爛的藝術魅力的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都是相容幷包的時代。

    漢末魏晉時期,佛像為內容的宗教藝術盛行,石窟佛像雕刻、洞穴佛教壁畫都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流的產物!雲崗石窟震撼不震撼?敦煌莫高窟壁畫震撼不震撼?龍門石窟精美不精美?你看過就情不自禁給跪了!在相容幷蓄的風氣下,才出現了“曹衣出水”這樣的大家,才出現了張僧繇、顧愷之、陸探微這樣的大家!

    唐代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了藝術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一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結果。五胡亂華其實就是五兄弟窩裡鬥,鮮卑族敞開胸懷與漢族融合,正是民族大融合才有了文化的大融合藝術的大融合,否則文化藝術之花單調乏味,自己都會凋謝。唐代人物畫大發展,線條勾勒,以吳道子為最,《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卷》衣帶飄飄像有風吹來,故有“吳帶當風”的美譽!借鑑佛教繪畫的藝術經驗是必然的,閆立本、張萱、周昉等雖然各具特色,但脫不開向佛教藝術的借鑑。唐卡的豔麗多姿也是少不了民族元素的融合。

    因此要從長遠來看,這個素描對中國畫有無利弊得失的問題不言而喻,肯定是有好處的,只不過從目前來看,近現代以來吸收化用而成功的大家確實不多。導致大家都懷疑是不是素描把中國畫帶跑偏了。其實是畫家學養不足文化淺薄惹的禍,與素描本身無關。

    雖然素描是西人油畫創作的基礎,但中國畫也未嘗不可吸收其妙處,只是創造性使用實在需要天賦與卓識,需要多學習有了文化才能走進去,走出來,來去自由。你一味地練習技術拼湊藝術,中不中西不西就會很痛苦。就像《綠皮書》裡面的黑人音樂家,沒有白人白,沒有黑人黑,誰都不接納認同你,剩下的只有孤獨和痛苦了!

    你看看日本的浮世繪,他就作為一種藝術的風格很成功,十九世紀以來影響到了很多國家的藝術家,包括凡高、莫奈、畢加索。但你再深入地瞭解一番又會感覺似曾相識,為什麼呢?吸收借鑑我們中國的藝術唄,敦煌壁畫肯定是吸收了的,借鑑了我國宋代的水圖畫法。你看人家不也成功化用了嗎?所以說素描也是有好處的,看你會不會化用,消化了精氣神就出來了,消化不良就放一屁而已!

  • 20 # 徐榴堂

    首先,如何定義素描?

    素描是外來術語,並非中國畫本體概念。素描在西方世界也有不同的定義,不同的畫法。

    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提出,是基於五十年代一幫對繪畫一知半解,對中國文化視為敝履的人,用意識形態大棒,橫加干預美術教育,給傳統中國畫帶來毀滅性災難的歷史反思。

    “磨洋工”似的蘇俄學院派素描,一度在美術學院成為類似什麼什麼的至高無上的金科玉律,反對素描就是反對什麼什麼。如今蘇聯完蛋了,蘇俄派素描也跌下了紙糊的聖壇。然而,陰魂不散,至今依舊被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手舞大棒的官僚不分青紅皂白地列入藝考,管你學什麼畫,八股素描必須過!

    中國畫自古都有畫稿,無論是白描還是碳稿,都是為確定畫面形象而進行的繪畫試驗。九朽一罷更進一步說明了畫稿的重要性,歷史上留下的一些粉稿,如朝元仙仗、道子墨寶都屬於現在所謂的“素描”範疇。宋代李公麟則將這種人物畫稿上升到獨立的畫種,也就是白描。

    素描並非必須要用鉛筆、炭筆來畫,在西方,沒上色的繪畫作品都可列入素描系列。而中國畫中大量的水墨作品是否也是素描?這是扯蛋!因為,中國畫只有畫稿和作品之分,沒有素描這麼個東西!中國人很早就能欣賞黑白藝術了。

    中國畫的觀察模式,思維方式與西方具有天塹般的區隔,西方素描那種眼觀方式與中國畫的體悟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當代中國畫越來越不想中國畫?這就是素描教學指導下的惡果。想畫好中國畫,首先要革素描的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的文化對中華文明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