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豔陽讀繪本

    3歲半的孩子根本聽不懂反話以及做預判。

    反話就是:你這樣對的很,特別好。她真以為你是誇她。

    預判:你不穿會感冒、你不吃會餓。

    威脅和嚇唬這些:更多來自於你的語氣和神態讓他害怕。

    試試自己把自己的樣子錄下來。看看為什麼孩子會害怕你的這些行為。

    如果讓他做事情;最好說清楚。錯誤:把東西扔了。建議:寶寶,用你的手把紙拿去扔到那個垃圾桶裡。

  • 2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孩子三歲了,非要恐嚇,威脅,嚇唬才聽話,這也不是個好的辦法,孩子一大對你這一套有免疫力了,再嚇唬的辦法就不好使了,我建議讓他多看些三字經了,懂禮貌的動畫片,娛樂時,還能起到教育意義,三歲正是孩子明辨是非,好壞的時候,一定要讓他知道,做什麼事是對的,做什麼事是錯的,大人也要以身作則,做了對的事,做了錯的事跟他講,應該怎麼做,大人多聽著育兒師的講座,把孩子的人生觀扶正,不能讓他一不順心了,所有人都圍繞著他為中心,做錯了就讓他道歉。我媳婦就是這樣教育我兒子的,小子就聽她的話,他知道做錯了就跟他媽媽說做錯了,以後不這樣做了。還是多看看關於跟孩子怎樣相處方面的書,影片。也尊重孩子,讓他有個好的開端。我就分享這些,謝謝!

  • 3 # 靚媽咪

    與孩子之間合理對話,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促進親子關係。但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方面是沒有多少經驗的。

    1、瞭解並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小孩子正處在探索世界的階段,因此有很多冒險的和不符合我們要求的行為。這是正常的。家長應該首先意識到,這並不是孩子做錯了,因為他們沒法判斷這是個錯誤。

    因此我們應該及時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們做這個事情的真正目的,告訴他們行為錯在哪裡,並且規定,如果有類似的需要,要向家長請求幫助。

    2、恩威並施

    有的家長一味寵溺孩子,有的家長就像提問者一樣沒有辦法就威脅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是好的。但是用處不一樣。

    我們應該做到孩子做了好的事情我們及時給予鼓勵和獎賞,而不是覺得理所當然。

    而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實行處罰,而不是威脅。

    孩子還在探索的階段,我們應該讓孩子的探索有一個結論。這包括言語上和行為上恩威並施的規範措施。

    3、管住自己的情緒

    其實有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自己沒由來的鬱悶,找不到出口,孩子一有錯,就爆發了。孩子成了犧牲品了。其實,孩子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尊重孩子。

    4、多陪伴

    這不僅僅是多陪伴孩子,還需要多陪伴自己的長輩。畢竟,長輩們看著我們長大,有些經驗我們還是可以借鑑的。

    以上四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4 # 魯魯的夏天

    一,你想讓他怎麼聽話呢,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左右孩子呢?那麼這大可不必,孩子不聽話不見得就是他的行為是錯的,他需要用行動去探索世界。聽聽孩子的想法,認真地跟他交流,瞭解他為什麼總是做出你不希望他做的行為,在安全範圍內,讓他自己親身經歷不聽話帶來的後果。

    二,當你讓孩子聽話的時候,有沒有給他行為示範?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你做什麼,潛移默化會影響他。威脅從來都不應該出現在育兒過程中的

    三,既然現在孩子已然是這樣,那就要避免再用威脅吼叫的方式。對他好的行為進行獎勵,包括擁抱誇獎等精神獎勵和給予玩具或者別的要求的物質獎勵,慢慢引導他。

  • 5 # 嘻嘻的皇額娘

    我們都知道,威脅嚇唬別人並迫使其順從,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也都不喜歡被這樣對待。但這樣的情形,卻經常發生在孩子身上。

    我們覺得很平常,很多時候感覺還挺有效的。殊不知,在這些形形色色的“嚇唬”背後,我們向孩子輸出了一套連我們自己都不喜歡的 “認知邏輯”。正是因為“威脅”“嚇唬”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足以深刻的影響孩子的信念,我們很多父母樂此不疲。可是孩子畢竟還小,生理和心理發育還不夠完善,受經驗的限制,他們的承受力遠不及我們成年人,也因此更容易被嚇到。而我們透過嚇唬向孩子傳遞的這種 “認知體驗”往往會成為他們未來判斷其它事物的認知基礎、情感基礎、行為基礎,使孩子表現出很多負面的人格特質。

    比如常見的傷害有這些:

    1、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2、叛逆心理

    3、讓孩子產生遺棄感

    4、容易引發心理疾病

    顯而易見,“嚇唬式”教育往往是弊大於利!

    與其不停地嚇唬孩子,倒不如花時間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好好了解並且讀懂孩子的內心,設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這才是高明的“父母”!如何實施正確的教育?

    1、控制自己的情緒

    2、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3、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4 、尊重且平等地對待孩子

    總之,孩子犯錯誤了,我們可以責罵,但不能威脅嚇唬。沒有孩子是百分百的完美,他們總會犯錯,總會有自己的固執。很多時候,當我們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百分百的聽從。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那些脫口而出的“我不要你了,我讓警察來抓你“”等,卻會給孩子的安全感帶來很多傷害,一輩子都消除不了。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忍下一時的脾氣,換一種方式,你將會看到更好的效果!

    無論孩子有多麼惹你生氣,無論自己當時有多急燥,都要記住:

  • 6 # 寶媽寶爸育兒小課堂

    建議不要這樣做。

    做到三點,你不生氣,寶寶也好管。

    第一,停止在對孩子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恐嚇的後果只有兩個,一個是孩子長大了特別懦弱,膽小,做什麼事沒有信心。一個是孩子以後長大也會變成這樣的人,性格暴躁,不受管教。

    第二,多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正確去引導他。

    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姐正在廚房做飯,我小外甥跑去廚房,把醬油瓶弄碎了,這下我姐可急了,一下把孩子拎出來,出去,淨給我添亂。孩子委屈的哭了,可是我問小外甥,怎麼那麼不小心呢,他告訴我,他想給媽媽拿醬油瓶,幫媽媽。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過多去了解孩子破壞的行為,是不小心,還是好心,就亂罵一通,孩子也很委屈,他還不明白,他會以為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那麼你想長大後的他會怎麼樣呢?

    第三,鍛鍊孩子注意力,手口眼協調,大運動能力。

    因為很有可能你說的話,孩子根本沒聽見,或者沒注意聽,一旦我們提高音量,發怒,他可能才會關注到你,才會知道,媽媽生氣了,我要停下來。

    多帶孩子出去參加校園活動,參加遊戲,鍛鍊前庭功能和本體感覺的發展,對孩子注意力提高,自信心提高,情緒控制都有好處。

  • 7 # 品品妄言

    三歲半的小孩“不聽話”,其實情有可原:你不瞭解的三歲半小孩你不瞭解的三歲半小孩:

    三歲半的小孩,經歷了三歲到三歲半快樂而友善的穩定成長期,進入到三歲半到四歲焦慮而叛逆時期

    三歲半小孩常有表現是固執、缺乏安全感、焦躁、膽怯、緊張而且不願意與人接觸,比如他們在穿衣、吃飯、上廁所、起床或睡覺等方面總是在鬧彆扭,曾經可以堆很高的積木也遲遲不敢堆上去,樓梯不敢爬,啃指甲、咬手指、貪戀自己的某個小物品等。

    既然三歲半的小孩有諸如以上的情緒,相應的他們也有對策,便是極強的意志力,總想要掌控外部世界,所以他們表現出了極強的“自主”意識,也就是家長說的“不聽話”。

    所以三歲半的小孩身心發展的關鍵詞:焦慮而叛逆,這也是天性使然。

    你忽略的三歲半小孩:

    但不可否認三歲半的小孩,在不穩定的同時,依然有討人喜的一面。

    對人和動物表現出熱衷,由原來的對東西感興趣轉變為對朋友感興趣,包括想象中的人或動物,有的時候他會假扮動物的朋友,表現出貓的溫順和老虎的暴虐,這大概是人類社會化啟蒙的開始吧,能夠與小夥伴合作與互助,足以讓家長感到歡喜。

    積極主動,因為受極強的自主意識影響,他們總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當然過程中依然少不了他們的倔強和叛逆。

    語言能力發展迅速,男童可能有戀母情節,三歲半小孩兒變得伶牙俐齒,不僅詞彙量增加而且開始發現語言溝通的意義。

    你頭疼的三歲半小孩:

    一方面三歲半的小孩總是故意跟家長作對,另一方面當家長的總覺得,小孩已經快四歲了,該懂事了,可事實上卻不是那樣。特別是當媽的,毫不掩飾的說,三歲半小孩兒眼裡最大的敵人就是媽媽,因為他們在不安中想要掌控世界,媽媽就是最大的“敵人”。

    瞭解三歲半小孩身心發展特點,才能有更好的教育:允許他們的倒退,理解和包容三歲半小孩在能力和情緒上的“不聽話和不懂事”。因為這種情況到四歲的時候就會不“治”而愈。媽媽可以適當抽身,給自己和孩子一定的空間,孩子也會更多的發現你身上的“美”。當孩子鬧彆扭的時候,要有充足的時間和耐心來陪孩子。不發脾氣,儘量用溫柔的態度引導他。運用技巧,轉移他的注意力或是適度引導他的需要,如果硬碰硬輸的機率就會高一些。多鼓勵少批評,讓他努力成為別的小朋友的榜樣。尊重他的選擇,讓他自己承擔事情發展的結果。最後給家長的提醒

    孩子很快會長大的,而且三歲半的小孩也不會完全按照大人的意思來,這是三歲半小孩的“個性”;

    讓家長覺得頭痛的事情,值得反思的地方,最好能制定針對個人家庭周密的育兒計劃(針對小孩不聽話有很多情形,要具體到某一件事或某一個行為,特事特辦才有效);

    放鬆、放鬆再放鬆,有的問題解決不了那就放手試試;

    用心交流,三歲半的小孩尚未能站在你的角度考慮問題,但你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 8 # 肥粗的大槽

    我們歸納到傳統的養育方式有如下幾種:

    一 指責

    指責這種方式在教養過程中非常常見。就像這個圖片上的家長和孩子一樣,父母會問孩子你怎麼又考了這麼點分?你怎麼又幹了這麼一件錯事情?你怎麼就沒有把你的畫畫課學好?你怎麼就。。。。孩子聽到這個指責之後呢,往往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懷疑。他不再信任自己的能力,他也不能更好的去面對新的事物進行挑戰。指責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孩子內心覺得無力。然而指責的方式卻是我們大多數家長常用的。回想我們小的時候也是這樣。總會被大人指責這樣或者那樣,想一想你當時的感受是不是讓你覺得很難受?當代人指責你的時候,你是內心在想我下一次一定要做好嗎?還是你會躲在一個小角落裡偷偷的傷心?這你就可以知道指責有沒有用啊。

    二 懲罰 恐嚇 威脅

    你如果不好好吃飯,我就不給你買新玩具。你再考不好,就不帶你出去玩。從小到大我們被懲罰過多少次,而這些懲罰之間,又似乎有什麼樣的正當的邏輯關係呢?究竟不好好吃飯和買新玩具之間有什麼樣的邏輯關係呢?考不好試,難道不出去玩就能考得好嗎?你曾經被這樣懲罰過嗎?你又覺得這樣的方式對你真的有幫助嗎?我們小的時候是否都被老師罰過抄作業?那個真的抄了500次的字就比其他我們只寫了10次的字記得清楚嗎?不抄寫500次,難道我們就真的學不會那個字嗎?被懲罰的時候,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還敢相信自己是一個不錯的孩子,能做好很多事情嗎?所以懲罰在更多時候,和指責帶來的後果是一樣的,它會讓我們感覺到我們不再是那個優秀的孩子,我們不再是那個值得被他人信任的孩子。這種不好的感覺會影響我們做得好。

    三 羞辱

    看到下面這張圖,不知道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有同感,我們小的時候,家長有沒有對你說過這句話?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掃大街!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要飯!這一句詛咒似的“為你好”真的對你好嗎??當你被羞辱的時候,你真的會想我要做的更好嗎?你會覺得,羞辱是一種好的方式來激勵你的鬥志嗎?我想作為一個孩子,作為當時的你,並不會那麼想。羞辱讓我們有一種叛逆感,讓我們和家長的距離越來越遠,讓我們不再想與對方溝通。還哪來的教育?

    四 體罰

    你打過孩子嗎?當你是孩子的時候你被打過嗎?你有沒有發現,打孩子其實真的一點用都沒有。當你打他的時候,他會說我下次再也不了。可以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仍然是走老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並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只是屈服於你的體力。而有一天當他的身體強壯到你打不了他的時候,他就完全失控了。一個叛逆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總是讓人覺得很可怕。你不知道他會幹出什麼樣出格的事情。就是因為在兒童的時期你以簡單粗暴的解決了問題。懲罰,體罰,你去打他,但你沒有走進他的心裡,孩子的心門永遠對你封閉上。這對你教育他,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

    五 溺愛

    溺愛是現在中國家庭常見的現象。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不溺愛,因為只有那一個寶貝。很多人都認為溺愛的孩子會膽子大,可事實卻恰恰相反,溺愛的孩子他們不懂得規則,不知道規矩,他們做事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界限。當他們邁入社會的時候,他們不清楚怎樣做事才是真正正確的。他只能憑著自己的蠻橫之力,在這個社會中摸爬滾打。就像一輛汽車開在高速上,可高速上卻沒有限速,也沒有左右分割的中間的護欄。規則就像是那個可以最快120邁,也像是指引我們的路標。當孩子內心沒有建立起這些的時候,他開在人生的高速上是多麼的恐慌。所以溺愛的孩子往往會內心非常自卑,他們只能以強悍去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與膽小。所以現在的家庭都應該注意不去溺愛孩子。

    六 利誘

    利誘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養育方式之一。當孩子要喝藥的時候,你說,喝完這杯藥,我給你一塊糖吃。慢慢的孩子會說,那我要吃兩塊糖。下一次他說我要吃三塊糖。你會發現利誘往往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同時利用也會讓孩子失去做事情本身的動機。當我們告訴孩子你考好了,我就給你獎勵100塊錢的時候,孩子的學習再也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你給他的獎勵,這讓孩子失去了為自己而學這樣一個偉大的動機。

    七 嘮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中年人總會說,我和他說了多少遍,這個孩子就是不聽我的話。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不聽你話,並不是因為你說了多少遍了,而是因為你沒有隻說一遍。話越多越嘮叨,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免疫你的聲音。因為你的話在他的心中沒有分量。一句話說一遍,接著去按你說出的話去做,這樣才會讓孩子臣服於你,因為你的每一句話都是那樣的有分量。嘮叨是一把刀。她會慢慢割掉孩子的積極性,也會慢慢毀掉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謹言甚言,是我經常給家長的一句奉勸。

    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要讓他感覺更糟?感覺好才能做得好!這是我們經常和家長說的一句話。想要讓孩子做得好,首先要讓他感覺好。

    所以題主,當你用恐嚇等方式去對孩子的時候,他的感覺是不是更糟了呢?回想回想你自己每一次能把事情做好,都是在這樣一種被恐嚇的狀態下嗎?我想一定不是的,我想一定是你自己感覺很好的時候才能將這件事情做到更好,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你現在用的教養方式並沒有作用了。

    下面這張圖是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如果你希望你對孩子的管教有效,一定要符合這4個標準。

    第1點是是否對孩子尊重和鼓勵。但我們對待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尊重孩子並且鼓勵孩子,能讓他發揮得更好。什麼樣的標準就是尊重和鼓勵的標準呢?就是每次你要說話前,想一想,當你這句話說出去的時候,你是否也可以和你的朋友這樣說話。如果是如果可以的話,那你就已經達標了。如果你的話對孩子說出去的這句話並不能對你的朋友說,那你一定沒有站在平等的標準上。

    第2點是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以後一直在尋求的心理感覺,歸屬感就是孩子感覺到我屬於這裡,價值感就是我有價值。所以我提出一個建議,要不斷的讓孩子感受到他在這個家裡面的價值。假如你希望他能幫著你收拾家,那麼請你不斷的給予他正面的反饋。當他能夠幫你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告訴他:“哇,我感覺到很開心,因為你已經幫我們撿起了一本書,這個家因為你的幫助收拾起來更容易了一些!”

    第3點是否長期有效。您所說的恐嚇威脅的方法只有短時間有效,不能讓我們孩子長期的做得更好。只有鼓勵我們可以幫助這個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更好的孩子,他才能持續做得更好。

    第4點是是否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糾結於一些很小很小的問題,那這些問題呢,往往其實並不重要,可我們卻因為這些不重要的問題和孩子大發脾氣。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對孩子是一筆莫大的財富。

    希望可以幫得到你,加油!!!

  • 9 # 舒納沃恩乳膠漆

    什麼叫聽話?需要把這個定義清楚。

    其次,如果孩子真這樣,說明你教育多少出了一些問題。需要改編一下,你的教育方式。

  • 10 # 使用者唦一回

    孩子透過感受恐懼而順從的行為,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三歲半正是孩子開始認知世界的關鍵期,透過親密接觸人__父母的視窗去認知發展社會關係,這時候多點耐心,重申耐心非常重要。您要孩子聽話,是聽的什麼話,吃穿睡玩?如果不是嚴重到會損害生命健康,是不需要孩子多聽話的啊。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做,建議您閱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育兒書。

  • 11 # 我的方寸生活

    現在家裡教育孩子真的很頭疼,我家孩子也三歲半了,平時說教不聽,大聲嚷嚷幾句還有點效果但是隻管一會,很頭疼。

  • 12 # 迷你作坊

    其實啊,我真覺得現在的一些教育啊,就是你看著他是很科學,什麼跟孩子啊和平的說話。啊,就是一些我覺得真的是沒有必要,還是應該遵從一下老一輩的教育理念。就是還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要怕,就說的不要怕去打他。你說你打是為他好。還是那句話,你在他成人之前,如果把他這一輩子挨的打捱得罵你全都給他了,那麼他都社會上就不會有任何人打他罵他。你如果現在一味的寵的,什麼事兒都順著他。那他到社會上那他都需要捱打捱罵。這是人都需要經歷的東西,誰都逃避不了。所以我給的建議的話就是多問問家裡邊兒的老人當初是怎麼教育你的,你完全可以就教育的孩子。好孩子不用大管。所以說不用顧忌什麼。該打就打。該罵就罵。不要讓孩子從小就是一副很要面子的那種,那種不好。你要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後厚臉皮的這種意識。你這樣的話,他都社會上他就是銅牆鐵壁吧。任何人任何事都傷害她皮實著呢,我跟你說。

  • 13 # 孕期育兒小貼士

    三歲半的小孩正處於對世界懵懵懂懂的時候,家長要有耐心,不要用暴力、恐嚇來教育孩子,回會給孩子尚未成熟的心智造成負面影響和負面的引導。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不打不成才”,還有一句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從這兩句話中看,我們以前的教育理念都是與暴力有所關聯。孩子不聽話了?打;學習不好了?打;犯錯了?打。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多《家有兒女》呢?裡面的劉梅對待劉星就是主張暴力教育,但在一家人的阻攔下,也幾乎是從來沒有真正的下過手。其實暴力,固然能將一部分孩子打怕,也可能因為怕捱打然後不再犯錯,但終究是不能從孩子本意上改變他的想法,還會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不愛交流。當然,對於熊孩子來講,打罵還是值得一試的。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聰明的父母,不會在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去指責,而是先把事情的經過來龍去脈都瞭解清楚,看看到底是不是孩子錯。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不該怎麼怎麼做,萬一不是孩子的錯而冤枉了孩子,那孩子會覺得得不到體諒還沒有人相信自己。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先問清楚,在詢問過程中,還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其實孩子的很簡單的,孩子開心或者不開心,都是掛在臉上的。當孩子不知道如何開口時,父母的詢問便是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每個小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是不太善於表達的,不想在同齡朋友面前款款而談。父母要了解的是,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孩子的心情肯定是要受到影響的,要引導者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情緒發洩出來,不要憋在心裡。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心身健康發展以及下一步的教導。

    遇到事情時,要多詢問孩子的看法,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讓孩子對於自己的錯誤有一個自我認知。如果只是爸爸媽媽一直在說是孩子錯了,但孩子卻並不這樣覺得,那到了叛逆期,孩子還會和父母唱反調對著幹,不如早早的教育好孩子,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可以在遇到事情後,問問孩子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會讓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進行更好的處理。也是家長尊重孩子的表現,讓孩子體會的尊重和重視,給孩子彌補錯誤的機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但在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並沒有這麼平等,而孩子也並不願意與父母交談。這會讓很多事情都變得更加複雜難辦。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一般都是家長說,孩子聽,很少就孩子說家長傾聽的時刻。但我們必須知道,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願意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瞭解孩子。只有在和孩子瞭解溝通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明白孩子的想法和立場,只有瞭解透徹後,才能給孩子一定的引導和幫助。那怎麼才能讓孩子願意與父母交流呢?

    當家長在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有些變化時,察覺到孩子不開的時候,不要急著去指責,要慢慢的詢問孩子為什麼會感到難過?要用耐心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不要只是單純的哄著他讓他開心就好,要先了解原因在尋找對策。

    孩子願意跟父母說自己的事情時,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表達不夠清楚而失去耐心的打斷孩子的發言。因為孩子信任父母,所以才會願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訴家長,此時家長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傾聽者,不辜負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不要表達出任何的不耐煩。孩子是很敏感的,能夠很快的察覺到大人的心不在焉。時間久了,等孩子不願意再和家長傾訴的時候,追悔莫及有也來不及了。

    當孩子表達力自己內心的不愉快時,父母要表示理解,不要覺得孩子這是無理取鬧,更不要告訴他“這算什麼?”。孩子內心的敏感程度比大人要來的多,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收到了父母的理解,孩子的內心會得到一些安慰。這個時候,家長再告訴孩子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育效果和引導效果會好很多。

  • 14 # 中年少女豬吉拉

    首先,題主所說的“聽話”沒有講清具體的內容,所以不好判斷這個“聽話”的要求到底是不是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肯定是會受到反抗和牴觸的。

    第二,即便要求是合理的,孩子就一定需要無條件去接受和配合嗎?並不是的。從心理學上講,2-4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逆反期,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自我的想法,自主的要求,迫切需要按照自己心意行事的權利。

    第三,在合理的要求中我自己覺得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必要的要求和不必要的要求。必要的要求大致就是關於道德和安全這兩方面,強制遵守各種關乎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常識,還有社會通行的各種基礎道德規範;不必要的要求大概就是孩子今天想穿紅色,大人非要給穿綠色之類,孩子覺得這個漂亮大人非要給買那個的個人喜好的爭執衝突……

    第四,對於合理的必要的要求,和孩子溝通時可以參考一些親子育兒類的書籍,比如《正面管教》裡(態度)溫和而(立場)堅定的準則,《PET效能》裡提到的先共情、接納、疏導、安撫情緒,再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 15 # 漓漓的寶貝是小天使

    一位早教教育專家說:“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恐懼、憂慮、悲傷、憎恨、憤怒和不滿,這些情緒和情感對孩子的神經十分有害,會引起身心虛弱,影響身體健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找出更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一)、把孩子當朋友對待

    孩子其實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不懂事,只是父母長期對孩子情感的忽略,認為“孩子太小”“孩子什麼也不懂”,而不去像對待正常的成年人一樣對待他。當你把孩子當成朋友來對待的時候,就會採取對待朋友的方式來對待他,他自然也會當你當朋友,聽你的話。

    (二)、對孩子多一點溫柔和寬容

    其實,孩子是最會看臉色的。很多時候家長的怒斥並不能達到讓孩子害怕的效果,反而是一個溫柔的擁抱,就有可能讓孩子瞬間融化,再加上適當的語言上的引導,更容易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三)、多給孩子指導,少給孩子斥責

    在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的時候,家長不應過多地責備孩子,更不要說一些恐嚇或者傷害孩子自尊的話。應該在如何做上給予具體指導,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積極主動進取的願望,讓孩子在一次次面對不同的事情中間學到更多的本領,學會辨別對與錯。

    作為家長,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成長,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發現更多更好的育兒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孩子。

  • 16 # 浮萍短短

    那是因為你的方法不對,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

    孩子讓你不滿意,是他不懂得如何感受你的心情?還是他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是他在尋求某些幫助?一切皆有可能,家長要儘量多瞭解孩子,對症下藥。

  • 17 # 爸爸也管娃

    三歲左右的寶寶,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在全家人的寵愛下,調皮、搗蛋、不聽話,甚至發脾氣是常有的事。但寶爸寶媽常恐嚇孩子是不可取的,雖然難免會有發脾氣的時候,但還是要儘量剋制,否則影響到與孩子的親子情就得不償失了。

    我這裡有一個方法,叫:恩威並施。

    我有一個五歲的女兒,正在上幼兒園中班。兩歲時,我就開始發現她的性格很倔,動不動就發脾氣,那麼小的人,竟然一不順心就拿起小板凳往地板上砸。我那時堅持不慣孩子,也想“以暴制暴”,經常是抱起來就往圍欄(軟墊+彩色塑膠圍板的寶寶小天地)裡“扔”。但每次都是我“敗”下來,她不僅不怕,一邊大哭一邊往外爬,前後與我鬥一個小時。我心疼了,就抱起來,邊輕拍邊說:爸爸愛你,爸爸非常愛你。女兒逐漸不哭了,乖乖趴在我肩上……

    從那以後,我從沒“以暴制暴”過,我知道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和女兒的感情,可能還會助長她的脾氣。

    於是改變策略:不聽話,哭鬧耍脾氣,我就抱起她,到走廊裡、下樓到小區裡走走,講她喜歡的話題、編點小故事等等。等她不哭鬧了就回家,還扮鬼臉學她剛才哭鬧的樣子逗她,並告訴她:哭鬧時可不象公主,不漂亮的。

    現在大點了,發現之前的方法有時不見效了,得改策略了。於是就有了“恩威並施”:每天在冰箱上貼張白紙,用買好的刻有“你好棒”“優秀”的“印章”(網上有賣)來記錄她自覺吃飯、自覺不看電視和平板等等好的表現,每週集滿一定的“印章”,週末可換一個小禮物。如果表現不好,不僅每天得不到印章,還要隨我到小房間裡(前提是爸爸媽媽提前溝通好,不能一個在教育,一個馬上就反對),不準出去,我陪著她,並把她的問題指出來。她要是還是倔,我也不說話,就看著她。等感覺她有些小害怕了,再擁抱她走出房間。這個時候,孩子基本上也消停了,你也讓她知道了你的底線。

    小孩教育是要耐心的,多想點辦法,不能只是吼叫而沒有愛撫。但只有愛撫,沒有底線也不行,必要的“小懲罰”還是要保留的。

  • 18 # 和媽媽一起長大

    3歲開始,孩子開始自主探索世界的慾望會特別強烈,表現出來的就是“不聽話了”,這時,爸爸媽媽用恐嚇、威脅、打罵、嚇唬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這是錯誤的處理的方法。

    6歲以前,孩子的智慧發育非常迅速,不同年齡段需要爸爸媽媽用不同的方式來合理教養。

    3歲時,孩子的身體控制能力、大腦的智力都有一定基礎了,而且進入了第二次的快速發展通道。

    他們會自然生髮出一股動力,去發展自己的自主感和能力感。

    自主感和能力感,是孩子未來能夠取得學業成功、事業成功的根基。

    怎麼發展呢?

    孩子會透過不斷的嘗試新技能、體驗新事物、探索新世界來主動去發展自己。

    比如,滑板騎車,玩看起來危險的體能遊戲,對家裡的角角落落都感興趣,出去玩耍會盯著一個石頭小蟲子玩耍很久等等。

    這些是孩子在主動探索和認知世界,並從認知體驗中刺激大腦和身體的各種感官器官更加快速的生長。

    如果此時,爸爸媽媽阻止了孩子的行為,那會怎樣呢?

    剛開始,孩子會百折不撓,找機會再去嘗試。時間久了,孩子會選擇放棄任何嘗試。

    因為爸爸媽媽的行為告訴他,嘗試是不可以的、是不會成功的。那麼這個概念會深深的刻印在孩子內心。

    長大後,孩子的面對學業成績的挑戰、工作上的挑戰,這種不戰而敗的心理會不斷冒出來困住他,讓他很難取得成功。

    爸爸媽媽怎樣來教育孩子呢?給孩子充足自我發展空間。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自發探索,並且對他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給與及時的鼓勵和讚賞。如果可以的話,嘗試引導孩子做進一步的探索,或是幫助孩子理解探索背後的價值所在。學會和孩子用語言來平等溝通,而非運用語言暴力威脅恐嚇。

    孩子透過爸爸媽媽平靜的語言交流,認識到交流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在步入社會學校時,孩子會複製同樣的溝通方式和他人相處,在他的眼裡,沒有什麼事情是語言溝通不能夠解決的。

    這也是建立他自我信任感和社交能力的基礎。

  • 19 # 咪媽育兒

    每家的神獸都不是那麼聽話的,各有各的調皮法兒。

    我們家的2歲了,吃飯的時候不吃,睡覺的時候哭鬧,出去玩兒總是去一些石頭上、木頭上、水坑裡的地方,說、喊人家根本就聽不見,強制抱走都抱不動。

    我查了一下,兒童行為心理學上說,2—5歲集中出現的逆反行為被稱為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他們發展判斷力和獨立能力的好時機,做父母的要予以重視,不能簡單地透過恐嚇、威脅的方式要求孩子事事都聽大人的,這樣會阻礙孩子判斷力的發展。

    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愛唱反調不是什麼大毛病,更不是壞毛病,雖然我們整天急的團團轉。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不懂事”,孩子的反抗也不是“反叛”,這只是他表現自我的一種方式。

    我們做父母的把握好幾點,加以引導就好:

    一是理解、尊重孩子,我們儘量不採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要這樣”或“不要那樣”,現在我總是儘量保持克制,給孩子留出選擇的餘地,“我們先玩兒一會兒積木就去吃飯,好不好”“看完這一集動畫片,我們去洗澡,好不好”,發現這樣效果比以前喊要好。

    二是改變他可以跟我作對的外部環境。吃零食總是停不下來,我就不買零食了,沒有他也吃不著了。看到手機就搶手機,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手機儘量不出現。每天都在跟孩子鬥智鬥勇。

    三是儘量少用語言向孩子表示讚許或反對。孩子堅持自己的意願時,我們一味制止,孩子變得越發執拗。我無意中發現他更容易接受目光、表情等肢體語言所傳遞的資訊。每次他動危險的東西,都會看看我,我一皺眉,他就說:這個有電,不能動。我就笑著點點頭。他做得好,我就會伸個大拇指,有時候會鼓鼓掌,他好像更理解這樣的語言。

    四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他想自己穿鞋、穿衣服,雖然我著急上班,擔心遲到,我也讓他自己去穿,等他做不好的時候再去幫他。我洗衣服,他也要洗,雖然知道他是搗亂,我也讓他在那兒玩兒,儘管弄溼了鞋子和褲子。他想掃地,我就讓他掃,雖然我剛掃乾淨又被弄髒了。他很享受和父母一起幹活的時光,親子實踐,滿足好奇心,也能積累經驗,體會成功的歡樂。

    五是我們要說話算數。每次他不好好吃飯,我說“吃完這碗飯,我帶你出去看挖掘機”,他很快就吃完,然後我就帶他去,時間一長就形成良性迴圈,他知道自己要滿足你,你才會滿足他。

    六是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這樣會養成任性、驕橫的性格。我們能講道理講道理,講不通就轉移他的注意力,用他感興趣的來吸引他,再不行就立即走開,對他採取冷處理來終止他的不合理要求。

  • 20 # 小豪子猴子

    從兩個方面來解答題主育兒問題:

    一:大人針對孩子的調皮行為(不良行為),該不該使用大人舒服的方式開解決?

    二:孩子的不良表現我們到底該怎麼教育?

    一,大人針對孩子的調皮行為(不良行為),該不該使用大人舒服的方式來解決

    孩子反覆出現調皮、不聽大人勸告、教訓過後又再次重複不好的行為的情況下,就會很容易觸及大人的情緒底線,大人甚至只有用動手的來徹底結束這場戰爭。

    首先就我們應該弄清楚為什麼大人的打、罵、吼,面壁3分鐘等方法來結束孩子的不好的行為的方法,對孩子來說起不到糾正行為的長期效果;

    1.從大人層面來說:打罵孩子是大人無能的表現。因為此時此刻你除了利用大人身體的優勢去限制孩子不好的行為,你已經沒有其他的方法了。大人需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這種糟糕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和孩子一起制定決策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孩子糟糕行為的連續發生。

    大人長期反覆使用同一錯誤觀念的方式(數3聲,你再不.....我就....。 站在那裡,哪也不許走,否則就.......)來解決孩子不聽話行為,容易讓孩子產生“免疫”,大人的此類方法只會在實施的時候暫時有效,但只要時間一過,他們又會開始之前的行為。

    2.從孩子層面來說,大多數孩子做出的行為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他們也不明白具體為什麼要這麼做,而這個時候需要大人去幫助孩子認識他們的行為背後的需要。

    大人針對孩子不良行為,應該和善而堅定;遇到孩子不良行為時,大人要保持絕對的冷靜,當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首先應該告訴孩子,我就在你的身邊,等你安靜停下來為止。等到孩子情緒穩定後,抱抱他,給予充足的安慰;用身體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愛,並且用簡單的語言複述孩子之前的行為,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清楚語言表達比哭更直接,最後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或者用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來,你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這麼做?

    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 大人可以利用猜測的方式展開開放式的交流,如,“會不會是媽媽沒有陪你一起玩,你覺得很孤單”?“會不會是媽媽誤會了你,你感受很委屈?”利用“會不會是.......”開展來討論。最後和孩子說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制定一個大家都要遵守的規則。孩子對於自己制定的規則更願意去執行!

    二:孩子的不良表現我們該怎麼教育?

    孩子的不良表現背後其實隱藏著他們的真實的需求。

    當孩子想要讓別人為自己操勞奔波,他的需求就是希望得到關注。

    當孩子想要掌控主權,大人為其做決定,孩子抵抗,且想用自己的想法執行大人給他們安排的事情時,他們的需求是尋求權利。

    當孩子的行為是破壞東西,傷害別人時,他們的需求就是報復。

    這個時候,大人可以利用共情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記住,效果雖然很慢,但長此以往,最終會達成你想要的結果。

    第一步:表達對孩子此時情緒的理解。

    如,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要這個挖挖機。這是一個很酷的挖挖機,寶貝特別想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很厲害的挖挖機。(認同孩子的想法,認同孩子的情緒,肯定這個選擇很棒)

    第二步,給孩子一個期待

    寶貝這麼想要這個挖挖機,那我們就記住放挖挖機的位置,等到孩子過生(或者明天)就來買它,寶寶還有多久過生日呢?寶貝是九月的生日,這是3月份;1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還有6個月,寶貝就可以買到這個娃娃機了。

    第三步:一起制定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5s值不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