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劍俠86776671

    純淨和純粹比愛情和生命更重要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是導演透過1900對觀眾進行的一場心靈拷問。

    我們伴隨著第一聲啼哭來到這個世界,最初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如此的純淨,不管你出生的環境如何,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渴望,成長的環境物質資源越豐富、認知越複雜,這種內心的純淨消失的越快。1900卻珍貴的保持著這份純淨。

    我們每個人最初都有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所以才不斷有人把未實現的夢想寄託於下一代,就算有人堅持下來了,最終又屈服於或不得不迎合生存壓力和商業利益。1900卻頑固堅守著這份純粹。

    電影最後1900和那艘破舊的輪船一起沉沒,但是1900那份比愛情和生命更重要的對純淨和純粹的堅守卻震撼著觀眾。

  • 22 # 混剪石

    1900註定為鋼琴而生。從出生後被遺棄在鋼琴上,再到六歲就可以彈出天籟之音,長大後的音樂造詣更是令人歎為觀止,誰也不知道他無師自通的技藝從何而來,我更願意把他理解為,這是上天對1900的恩賜,是對他一生中註定在海上度過給予的一種陪伴。

    孤獨,文藝情懷類電影似乎都逃不開這個魔咒。每一個人都生來孤獨,可是長大後的經歷、生活,可能會削弱這種孤獨,也可能將這種孤獨無限放大。1900的孤獨,是作為異類與天才的孤獨,是無人懂他音樂創作想法的孤獨,是從未下過陸地被大家當做茶餘飯後趣聞的孤獨,更是他那一眼能看穿人心,理解他人孤獨的孤獨。這個時候,愛情給了1900迴歸陸地,體驗真正生活的勇氣,在遊輪與陸地之間的甲板上,1900迷茫、困惑,剎那間思緒萬千,那一刻,他做出了與大海,與遊輪共存亡的決定,他本就是為大海、為鋼琴而生,沒有了他們,1900又會怎樣的存在。

    海上鋼琴師,寓意甚妙,我們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與宿命,包括這期間你對命運的抗爭也可能是早早就安排好的。1900得音樂由大海賦予,這一生也只能有大海享受,上天給了他無窮盡非同凡響的音樂天賦,卻又把他永遠的禁錮在了大海上。

  • 23 # 忠哥電影不無聊

    上學的時候追了好多遍鋼琴師,記著當時驚豔他的琴技,特別是鬥琴那一段,看了無數遍。

    19年又重新去電影院感受了一次,這次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最後,他下船又上船的時候。

    這一次看主要是覺得:習慣和害怕,人都是一樣,熟悉的,知道的,習慣的特別的勇敢和無畏;當你真正要踏入不熟悉、陌生的環境,特別的無措和害怕,迷茫。

    也有像古代的劍客一樣,劍在人在;像古代的將士一樣,城在人在;像朝代國家一樣,國在人在。

    郵輪之於他,已經不僅僅是輪船,一個住的,生活的地方,它們已經是一體的了。對於他來說更可能是他的精神之船。

    每個人都理解的不一樣,最重要的是體會。

  • 24 # 小青影視生活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就有一個疑問,1900是不是真實存在過,在回過頭看了一遍,又證實了我的疑點。

    第一,電影從開始透過Max的話攤開了一些事,他其實是Max在船上六年輝煌的一個人生縮影。但是由於生活落魄,也讓Max在講述故事時不願承認。

    其實影片中有許多地方暗示了1900其實就是Max想象出來的。比如在Max第一次遇到1900時,當時的1900在船上的行動沒有受到物理定律的影響。而且其中有人指出地上不知從哪裡冒出的鞋子也表明了這是個想象出來的場景。

    第二,1900在試穿Max大衣的時候,明明兩個人的身材明顯是不一樣的,1900卻說很合身。

    第三,拆船的公司明明說確認沒人了,但5900還是衣冠楚楚的出現在Max面前。

    影片中,Max離開維吉尼亞號的時間和1900嘗試離開船的時間是吻合。下船後的Max生活潦倒,無奈之下想著重新回到維吉尼亞號,但卻發現船在拆除,絕望中,決定當掉了賴以謀生的小號。後來Max和1900在船艙中對話的大部分內容,其實也是Max離開維吉尼亞號後的人生感悟。而1900關於死後昇天的一段自我獨白,實際上是Max完成了自我救贖。Max在當掉小號之後,原本希望藏在船上,和船一起毀滅。但他最終還是告別了1900,離開了船。

    影片的最後,樂器店老闆把小號還給Max,並且對Max說,“你並不是無用”,也進一步點燃了Max對生活的希望,最後決定去面對自己的命運,走向無盡的街道。

  • 25 # 胡說映畫

    在從歐洲開往北美的佛吉尼亞號上,主人公1900“出生”了,而他為什麼叫“1900”呢?其養父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在這個該死的20世紀第一個月撿到了他,所以叫他1900。”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迅速崛起,而歐洲從此衰落,具有極高音樂天賦且無師自通的他,只被一批又一批的漂洋過海的移民所知曉,而他的身份根本“不存在”這個世上,他從出生到死亡,一生都在海洋中漂泊,從沒踏上過陸地一步,像空氣那樣虛無地“存在”。

    而他真的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嗎?我看未必,每次陸地上的人到船裡找他卻找不著的時候,我就開始懷疑他可能只是導演以客觀視角還原的一個虛無的人,僅僅是人們對於過去的一種緬懷——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象徵先進、自由和文明的美國成為世界的中心,無論是衣著華麗的貴族還是生活寒暄的平民,他們寧願忍受驚濤駭浪甚至家破人亡也要追隨,而1900代表的是已然逝去的理想、優雅和高貴,人們在聽完他或激昂或輕快或低婉的鋼琴曲後,都會熱烈鼓掌——那其實也是他們對自己過去的一種告別和敬仰——船上的他,是現實中每個人的夢想,而他一旦走上岸,就變成了現實中的每一個人。

    在影片中,MAX是一個重要角色,從他向雜貨店老闆吹《1900》曲子起,愈發表明1900是個“虛無”的人。1900只存在於MAX的回憶敘述中,除了MAX,沒有旁人能作證1900的存在——這樣,我們可以把1900和MAX理解是“同一個人”,這兩個人反映了一個人的不同的生存狀態,1900象徵了理想國,在那裡是無人不知的天才鋼琴家。集才華、優雅、高貴於一身,世界就是自己想要的模樣,而MAX則代表了世俗且殘酷的現實世界,在那裡是庸庸碌碌的芸芸眾生,要與凡人一樣經歷平庸、迷茫和挫敗,只能作生活的苦行僧。

    1900是某種“象徵符號”,而非具體的一個人,他看透世人所思所想、展示了個人在世介面前的絕對渺小。他的一段經典臺詞:“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裡?我能看到嗎?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闢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也正如他孤獨的藝術生活那樣,不被人所理解,人們欣賞他的才華,卻無法讀懂他的真正內心——還沒到達美國的時候高朋滿座,一個小小的輕奏都能換來熱烈的掌聲,而一到了美國卻頓時人去樓空,無論他彈得怎樣澎湃激昂——音樂只是那些移民們,或者現實中的人們,在追求浮華過程中的一種消遣而已,對於真正追求藝術真諦的1900來說,那種孤獨和失落,是無法言喻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單純的世界。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或許習以為常,但對於1900,那個一直那麼純粹的“人”而言,卻充滿了恐懼,充滿了迷惑和茫然,而他自己的心靈,純淨的如同孩童。他不允許自己的音樂被記錄、被帶走,也不下船去追尋追尋音樂家之夢、甚至改變世界樂壇,他不屑於拿他的音樂換取功名利祿,甚至不希望與全世界分享,他的音樂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樂只屬於他自己。而反觀人們,被越來越多的物慾、名利、成功、愛情所矇蔽,沒人能像1900那樣,只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他深深知道陸地上人們的痛苦,故而義無反顧的與之決絕,就算他因為愛情的衝動而想要上岸,最後還是留下了,他深知,自己為此而作的付出不會得到相同的尊重和回饋,比起愛情,他更珍惜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自己一個人守著它,然後孤獨地死去。

    MAX曾勸1900說:“陸地上有更大的世界,它就在踏板對面,走過去,它就屬於你了……哪怕去看一眼就好。”1900拒絕了,在他眼裡,理想和現實不能共存,況且他早已看透了這個世界,正如他所說:“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我能輕鬆應對。而陸地,才是無限的。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裡,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或者擁有的東西,僅僅是一個表象,如果把追求快樂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那人們因為物質、名利、愛情等等獲得的快樂與1900守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快樂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我們在地上奔波一生,那跟從不上岸的1900,又有什麼區別?有理想的地方,哪裡都是陸地,哪裡都可以棲息,哪怕僅僅是一艘船隻。

    影片的最後,歷盡滄桑的MAX得知1900決定留在將要被炸燬的廢棄船上,默默垂淚,與其說他在哀傷失去一個朋友,不如說他在跟理想中的自己和自己的藝術故鄉告別,他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帶著自己的小號在他國漂泊一生,而他的理想和情懷,永遠留在了佛吉尼亞號,永遠留在了190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過分迷戀《熊出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