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21 # 石韋教子

    這一點,跟我家女兒極其相像。

    我們好像受了“十萬個為什麼”的誤導,覺得孩子就應該是個好奇寶寶。他們到這個世界上的時間不長,看到那麼多不認識不瞭解的事物,不應該跟在父母屁股後面多問問家長為什麼嗎?

    就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我女兒,那時候她上大班。我是做旅遊工作的,她比別的小朋友可能有多一些的機會出去玩。每次出去,她只是盯著新鮮事物仔細看,並不問我任何問題,我就厚著臉皮上去為人師表,自講自解。可是她反而覺得我打擾了她,好幾次她要麼心不在焉的聽著,要麼就乾脆跟我說:媽媽,你別說話。於是我問她:你認識這個東西嗎?你就不好奇這個東西為什麼這樣嗎?你怎麼不問我呢?

    她跟我說:我不想問,我只想看看。可能是孩子的表達有限,但至少讓我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問為什麼的。

    我開始反省為什麼我的女兒不像其他的小朋友那樣,總結出來兩條經驗,僅供參考:

    第一,家長自己不愛說話。

    雖然我做的工作需要不斷地跟外人打交道, 可是說心理話,除了工作上的事,我極少跟外人聊太多。這一點在不自覺中讓孩子受到了影響。她在玩的時候除了專心地玩,很少問我問題。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馬上改變了自己的處事風格,我帶著她的時候,會跟別人儘可能多地交談,

    第二,家長自己不問。

    這一點很有意思,跟第一條不同,不愛說話跟不愛問問題不同,有的家長喜歡說個不停,可是也同樣會存在第二條的不足。

    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資訊這麼發達,很多人碰到問題,第一時間會拿出手機百度一下。而很少去問別人。孩子沒有學習的榜樣,手裡又沒有手機,自然地就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

    以前我們父母輩沒有手機的時候,他們在交流時不停地問這個為什麼,那個為什麼。現在的我們有了手機,那是萬事不求人啊。交流的少了,孩子自然無法從我們身上學到愛提問的好品質。

    針對這一點,我改變了以往遇事默默查手機的習慣。開始在孩子面前有意識地問為什麼。跟別人聊天時,也抓住問題問上一句為什麼。

    想讓孩子有什麼好習慣,首先就要從家長身上開始養成。

    自從我開始跟別人多交談之後,我的話開始變得多起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我會抽出一個空閒的時間(大部分在睡覺前),跟她聊聊天,問一問她在學校的情況,有沒有遇到什麼有趣的事,她經常會說有個同學怎樣怎樣,我馬上追問為什麼那個同學要那樣做?如果你遇到這事情你會怎麼處理呢?

    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特別願意跟我交流,聊天的內容也多了。

    更重要的一點改變是,我在她跟前問為什麼的時候多了,孩子也慢慢地變得愛問為什麼。現在只要出去,碰到她不懂的地方,她馬上問我為什麼,我會盡可能為她解釋,如果我說不明白,我就把手機拿出來,跟她一起查閱答案。她會覺得我很重視她的問題,受到鼓勵,更加愛提問了。

    說到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幼時懵懂期,大部分是在模仿大人們的舉動,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成人都不再像以前那樣愛問為什麼了,孩子自然失去了學習的榜樣。只要家長有意識地來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跟求知慾還是很強烈的。

  • 22 # 一度甄選

    做為家長的我們如果不想被孩子問的團團轉,首先就要先搞清楚孩子每次問為什麼的原因。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問為什麼並不是真正的想知道答案,而是另有別的意思。這個階段孩子正處於邏輯思維的敏感期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孩子在問為什麼的時候是哪些原因。

    原因1:表達自己的不願意

    這種情況一般都會發生在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就會問我們為什麼。比如說:為什麼爸爸可以玩手機,為什麼又要吃番茄炒雞蛋,為什麼不可以看ipad,這些為什麼都在說明孩子在表示抗拒表達自己的不願意,可以先耐心的引導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然後再出奇制勝。

    原因2:想提出自己的意見

    當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沒有得到我們的認可,孩子就會以問為什麼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尤其是平時不怎麼被我們支援的事情,比如說:為什麼小明有那麼多的玩具,為什麼還不放暑假,為什麼小孩不可以睡懶覺,為什麼老王爺爺有一隻鳥。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心中想做的事情,這個時候孩子想要的並不是答案,而是想要我們滿足孩子的要求。

    原因3:孩子心裡好奇

    孩子透過觀察一些事物而提出的為什麼才是真正的出自於好奇,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耐心的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話,就可以藉此機會鼓勵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只有孩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所提出的為什麼,才能夠推動孩子的學習和探究能力。

    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更好的引導孩子度過邏輯敏感期

    1、首先我們要對孩子求知的態度表示關注。

    兒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成人的支援,在邏輯敏感期也是如此。當孩子發出一個個“為什麼”時,成人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語言,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甚至可以重複孩子的話。絕不可以對孩子發出的一連串“為什麼”露出不耐煩的情緒。

    2、用簡潔易懂的語言正確回答孩子提出的簡單問題。

    對於孩子提出的簡單問題,成人要即時答覆孩子,而且語言要簡單易懂、具體形象。如,孩子問:“爸爸為什麼還不回家?”媽媽可以回答:“因為爸爸還在工作,所以晚回家。”“為什麼爸爸還在工作?”“因為爸爸是很棒的爸爸,所以還在工作。”當我們一次一次地給孩子解答時,孩子開始出現了邏輯思維。孩子正是透過這樣一問一答,在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思維能力。

    3、機智地應答孩子提出的複雜、難以解釋的問題。

    如,孩子問:“為什麼我們要吃飯?”媽媽可以回答:“因為我們的身體像汽車一樣需要加油了,所以要吃飯啊。”用孩子理解的、常見的現象去解釋另一個難以講清楚的現象。成人完全沒有必要從“我們的身體需要養分”這一角度去給孩子大講特講生理科學,由於孩子尚未達到透過語言學習的階段,成人的講解他們不僅聽不懂,而且會使孩子產生更多的疑問。更無須翻看著《十萬個為什麼》給孩子一字一句地念上面的解釋性文字,因為孩子換牙之後,才真正進入用語言學習的階段。而且6歲之前的兒童,語言傾聽能力非常有限,例如描述性語言,如果成人連續講述三句以上,他們就難以理解、記住。對於難以解釋的自然科學類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夢幻處理。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鑑童話故事或神話。如,“為什麼太陽白天出來?”“為什麼月亮晚上出來?”這類自然科學的問題,給孩子很難講清楚,如果不講而告訴孩子“你長大就知道了”,孩子不會滿意甚至會很失望,因為他要的“因為……所以……”邏輯沒有建立起來。此時成人可以機智地回答:“因為太陽是個開朗的孩子,喜歡讓更多人認識自己,所以白天出來。”“因為月亮是個害羞的孩子,喜歡躲起來,所以月亮晚上出來。”這樣簡單的童話,更符合孩子需要也容易讓孩子理解,而且在與孩子的應答中,完善了孩子所要的語言邏輯。當我們不厭其煩給孩子解答時,孩子開始出現了邏輯思維。邏輯敏感期會在兩週,一個月或者三個月消失,每個孩子渡過的時間不一樣。

  • 23 # 其實九塊

    反過來想想,你發的這個問答和孩子的為什麼有什麼區別?

    那你為什麼問怎麼辦呢?不就是因為你遇見難題了麼?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到處都充滿未知,對他來說到處都是難題,需要的就是大人不斷的回答,耐心的引導,這是我們作為家長應該,也是必須要做到的。

  • 24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孩子愛問為什麼,怎麼辦?

      特點:十萬個問什麼出現!不斷追問“為什麼?”“天為什麼黑了?”“為什麼會下雨?”“小朋友為什麼要上幼兒園?”等等。這些問題總是讓家長感到應接不暇,可是孩子卻不管不顧地打破沙鍋問到底。

      當我們一次一次地給孩子解答時,孩子開始出現了邏輯思維。孩子正是透過這樣一問一答,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思維能力。  

    建議:保護好孩子這份珍貴的好奇心,如果家長不能回答的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時家裡有一套百科全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時認知的速度是事倍功半的。

  • 25 # 有點可愛的頭像

    “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汽車為什麼會跑?”“人為什麼會死?”寶寶說話越來越流暢了,媽媽是不是特別高興?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沒完沒了的問題,很多時候父母認為根本沒有必要的事情,寶寶也要問“為什麼”。很多時候,寶寶問的問題甚至連父母也不知道怎麼回答,讓父母不勝其煩。

    寶寶能夠主動問“為什麼”,說明他開始思考了,這是寶寶成長的重要標誌。面對寶寶稀奇古怪的問題,有的父母置之不理,有的父母敷衍了事,這會極大地挫傷寶寶思考的積極性,對寶寶的成長非常不利。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寶寶的“為什麼”呢?

    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不敷衍、斥責

    最近豆豆問題特別多,“天上的云為什麼是灰色的?”“雲能飄在天上是不是因為它很輕?”“那飛機很重為什麼也能飛在天上?”……可是媽媽還有一堆事呢,忍不住呵斥豆豆:“怎麼那麼多問題?去,去,媽媽要做飯,看動畫片去。”

    分析與建議:當孩子問東問西、沒完沒了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很不耐煩,或是斥責孩子“自己玩去,別來搗亂!”或者隨便敷衍幾句,應付了事。這樣的做法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及時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拖延

    毛毛和媽媽一起去買東西,媽媽付錢的時候,他問道:“錢是怎麼來的?”媽媽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只好說自己也不太清楚。此後的幾天媽媽一直在琢磨該怎麼給兒子一個合適的回答,當她想起這件事的時候已經幾天過去了,毛毛的興趣已經轉移,怎麼也不肯聽媽媽講有關錢的歷史了。

    分析與建議: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有很強的針對性,對具體情境表現出的不解。而且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可能轉眼就會忘記自己問過什麼,父母如果過了很久才回答孩子問題,所起的作用就不會很理想。

    大人不要避諱自己不懂

    比如上面提到的,毛毛問媽媽,“錢是怎麼來的?”媽媽一時解釋不清,這時候要大方承認,“對不起,媽媽也不知道。”而不要不懂裝懂,誤導孩子。

    分析與建議:爸爸媽媽也不是萬能的,並不是什麼都懂,大方承認“爸爸媽媽也不知道”並不會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權威。當然,在你說不知道的時候,要對孩子說,“我們可以透過上網或看書查詢答案。”不僅可以找到答案,還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瞭解知識的途徑是多樣化的,遇到不懂得問題除了可以問別人,還可以透過自己看書或上網查詢資料。

    有時孩子問為什麼只是覺得好玩

    “媽媽,為什麼鼻子叫鼻子,不叫嘴巴?”“為什麼要用嘴巴吃飯,不用鼻子吃飯呢?”寶寶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媽媽還沒想好怎麼回答,寶寶又想起別的“為什麼”了。

    分析與建議:有些孩子不停地問為什麼,但是並不聽大人的回答,而是沉浸在自己不停地問為什麼中。如果孩子問了為什麼,大人不回答,孩子也不追究,這就有可能是孩子覺得問問題好玩,並不是真的在問問題。大人對這類孩子聽之任之就可以了。

    反問孩子的想法

    “媽媽,為什麼要用嘴巴吃飯,不能用鼻子吃飯呢?”媽媽,為什麼窗簾叫窗簾,不叫別的呢?“遇到這樣無厘頭的問題,實在讓媽媽不好回答。

    分析與建議:如果你想不出來如何回答寶寶的問題,不妨反問回去,”你覺得呢?“也許你會得到一很有創意的答案,”我覺得你的想法非常有道理,媽媽從來沒想過。“”你的想法太有創意了,我怎麼從來沒想到呢?“寶寶一定會很開心的,不僅引發寶寶的思考,激發了寶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鍛鍊了寶寶的表達能力,一舉數得。

    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和實驗

    樂樂指著書上的圖片問:“媽媽,彩虹是怎麼形成的?真的是七個顏色嗎?”媽媽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對他說:“我們做個實驗吧。”媽媽帶著樂樂準備好材料,然後開始實驗。後來爸爸發現,樂樂遇到一些問題,就提議動手做實驗。

    分析與建議:孩子總是會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感興趣,父母除了口頭簡要給以解答外,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大自然裡,讓孩子仔細觀察,這樣有利於增強孩子的直覺形象思維能力,並增長實際知識。對能簡單動手操作得到答案的問題,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準備實驗材料,動手尋求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玩的兒童玩具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