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樓避愁
-
2 # 崑崙王中甫
我認為寫格律詩,應該提倡中華新韻。畢竟是現在寫詩是歌頌現實生活的,所用的口語,音節都是這個時代的。如果我們用平水韻去寫,也能反映現實生活,但在韻律上還是與現代詩中華新韻的發聲等有區別的。而有一部分同志徧偏抱住老皇曆不放。甚至在詩詞賽事上也依平水韻為主,我認為是不妥的。既然現在是雙規並行,哪評判的標準應該是按詩的內容,藝術水平等雙規評判。符合新韻用新韻標準評,符合平水韻了用平水韻的標準評。總之,我認為應該雙規並行,以中華新韻為主。
-
3 # 張吉保
我覺得今人應用今韻,與時俱進,平水韻不應在提倡使用,只能用以研究古詩詞。百花齊放好,但某些方面統一了好,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為祖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不適應的終將被淘汰,有繼承的發展,格律好,可以保留平仄,但要按新字典的標準去辦,一二聲為平聲,不能再說什么古仄。古代可以辦的事,現在有好多不讓辦,誰不按新的法律辦,誰就是違法。盼望出一條禁止使用古韻的規定!
-
4 # 留聲323
用何種方式來寫詩詞,目前有二種觀點,一種主張使用平水韻,而一種則主張使用中華新韻。兩種觀點各有千秋,主張使用平水韻的,認為這是中華詩詞文化的燦爛輝煌的寶貴遺產。應該傳承,發揚和繼續。不應該把祖宗的遺產拋棄。而主張使用中華新韻的,則認為這是與時俱進,適應當今社會快節奏步伐。認為新韻適合社會發展和生活需要。人人都會,具有社會化,大眾化的優勢。似古而不復古,更適應當今快節奏生活。認為古音韻與現時脫節,不適應大眾化,社會化的要求。所以主張使用中華新韻。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可以採用共存共榮的方式來解決。主張使用平水韻的,你可以在這方面繼續研究探討,繼續使用。主張使用中華新韻的,你也可以在這方面研究探討,繼續使用。公平公正,雙方要和平共處,不要相互歧視。目的是相同的,繁榮大眾的社會文化生活,提高大眾的文化水平。使中華燦爛的悠久歷史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
5 # 黃宇芬
謝邀請。寫一律詩一定要押韻。古人作詩,自然押的是古韻,即所說"皆奉梁.沈約詩韻為標準”。後來簡化韻部,文人都以“平水韻"為標準。歷代科舉考試應用的。
你的問題就是爭論今人寫一格律詩填詞採用古音古韻,還是今音今韻呢?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今的字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時押韻的字,現可不押韻了,古時不相押韻的字,現反而可能同一韻部。當然要欣賞古詩詞,就要了解古韻,而我們要寫近體詞詩完全可以依現在的字音韻《中華平水韻》不必拘泥於古韻。因押韻的目的是為了使詩詞有悠揚和諧的音樂感,而不是搬出以前的音韻古董去寫作,現今人沒理由再採用大多數人已不熟悉的古音古韻,寫詩詞令現今人讀不懂而生門派,遠離詩詞了。
我贊成用發展的觀點,群眾的觀點寫詩,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古典詩詞。\
-
6 # 潤升泓泰
可以的。平水韻是"古"韻,中華新韻是現代韻。平水韻是以中原語言腔調為基礎整理出來的,不包括粵閩遼吉等所謂歷史的偏遠地區文字讀音。即使這樣,清以前的詩詞曲賦作者也使用方言語調填詞作詩作曲,甚至平仄,也都出了很多偉大的作品。隨著清帝國的建立,漢化力度的加大,語言的統一力量不斷加量,這樣就為近代詩詞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拼音的極力推廣和普通話的全面使用,為中華新韻的產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於是廣大詩詞理論工作者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對韻母的字數進擴大,以適應中國所有區域的詩詞創作者使用,這為推動詩詞歌賦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華新韻的誕生,必將對中國優秀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曲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
7 # 鐵騎無聲
寫詩要押韻,古來如此,盡人皆知。古詩中的近體(律、絕)還有平仄要求,是謂格律。韻和平仄都是由文字的讀音決定的。
我們知道: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動態的東西。古今文字的讀音變化很大。因此,古人幾乎每個朝代(只要有和平穩定的社會條件)就要重修“韻”書,以使音韻與時代語音契和。
《平水韻》是南宋末年的產物,其內容與今天的語音嚴重乖離。已經到了讓人費解的程度。比如“東”和“冬”這兩個字,全國各地的語言讀音都相同,但平水的卻把它們分成兩個韻部,不準通押。受其連累的一大批:風瘋楓豐…也不能和逢烽峰封…通押。還有“漁”和“虞”…等很多根據“同身同韻”的原則可以通押的字,被分成不同的韻部,不能通押。這些人為製造的混亂,好在只給寫詩用韻者添亂,廣大讀者是覺察不到的。
可是有好些讀音迥異的字卻歸於同一韻部,可以通押。如:麻和蛇、客和白、國和食、值和北、元和盆…好多好多風馬牛的東西硬給歸到一堆,可以互押。這就足以給讀者造成誤解和混亂了。
讀者讀古詩,碰到不押韻處,一般都能理解:可能古今讀音不同。但讀今人的作品,他一定會認定:是作者押韻出錯了…。我們總不能在作品前面標註:“不懂平水韻,慎勿讀此詩。免得咱倆都麻煩!”所以,為了廣大讀者能順暢的誦讀和理解我們的作品。寫詩還是用新韻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2005年中國詩詞學會推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本)為音韻改革試水。經過十幾年的“雙軌並行…”新韻已為學界內認可。並於三年前,由教育部委託北京大學和中華詩詞學會的一些專家學者,對音韻試行草案定名為《中華通韻》(十六韻本)進行立項硏究,已於2018年上半年透過評審論證,決定試行。
《中華通韻》的制定堅持面向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服務廣大師生閱讀和創作詩詞等韻文的廣泛需求。新韻書定名為《中華通韻》,強調其制定基礎為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強調其在詩歌、戲曲等韻文創作中的通用性。《中華通韻》的誕生,當然代表著進步,代表著與時俱進,這是無可質疑的文化革命舉措!
詩詞的韻,歷來由國家應時頒佈。可以看作是一種度量詩詞、格律的衡器。新規定誕生,舊規定肯定要廢止的。今天,之所以仍然“雙軌並行”,是考慮到詩詞創只是民間行為,並沒有列入教學大綱。並且新韻“試行”未久,民間習慣用舊韻的人還很多。
但是,由教育部牽頭、立項研究制定新韻,依然向我們傳遞了明晰的訊號:創作詩詞,使用新韻是大勢所趨!
-
8 # 楊釐V13368314267
寫律詩可以用平水韻 亦可用
寫律詩可以用平水韻,亦可用中華新韻。
律詩即格律詩、近體詩。相對於唐代以前的古詩(古風)而言,近體詩是唐朝以來的這一文學體裁變化不大,離我們最近的格律詩體。格律,就是要受嚴格的約束之意。
寫律詩講究平仄、音韻,粘對及對仗工整。七律、五律等概莫能外。
平水韻比中華新韻更加受嚴格的約束,那是因為,古人在寫律詩時,受時代的入聲字的侷限;而今人寫律詩(即中華新韻)可以不受入聲字的影響,陰平、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去聲屬於仄聲,所以,寫作中的運用和處理比平水韻寬鬆得多。
人們常說的律絕,是以區分古絕而言。就是寫律詩必須涉及絕句,所寫絕句是律絕而不是古絕。寫絕句是律詩中最嚴格的四句。五絕、七絕就是五律、七律的中間四句。
律詩的首聯和尾聯可以不講究對仗,只講究平仄、粘連及押韻。
律詩的中間四句(頷聯、頸聯)即絕句(或稱五絕、七絕),除了必須平仄、粘對、押韻外,還得對仗。
對仗即為:每一聯的上下句的詞性要一致。
寫律絕可以首句押韻,亦可首句不押韻,無論怎樣,一二四六八句押韻及二四六八句押韻,都須押平聲韻。
相粘,即:寫律詩每一下聯的第一句必須與上一聯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同。
相對,即:寫律絕每聯之間,上下句的第二、四、六字(“二四六分明”),必須平仄不同。
相間,即:律絕可以平仄調換,就是第一、三、五字(“一三五不論”)可平可仄,這叫做“救拗”。
所以,寫律絕的平水韻難度,要大於寫律絕的中華新韻。
-
9 # 海豚146940410
字的筆畫都能增減,韻有有什麼可以不能調整的,朗朗上口,可吟就行了,更還有56個民族和各種方言,想象古人怎麼應對的…………
-
10 # 山水冊
又遇上這問題,用不用韻,用什麼韻,各說各理,我亦是一家之言。幾個觀點吧!
一、無論是平水還是新韻,都要熟悉,不能因為圖方便就選哪一個。平水是古韻,當然,在平水之前還有唐韻等更古的韻,我們現在通常用的是平水。新韻是現代韻,但和我們普通話的韻有區別。不能把普通話的音韻替代新韻。
二、我個人寫,習慣用平水,沒有原因,就是寫習慣了,改不過來。但我主張推廣新韻。原因在哪裡,讀的問題。我用平水韻寫了,但真正讀的人,卻是用普通話在讀,這是件很糟糕的事。例如“眉”,平水四支韻,正確讀法相似於普通話的“迷”。你拿來做韻腳,普通話讀“眉”,很是不舒服。這就是現在網上爭論的“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到底讀“xia”還是“xie”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解釋不清楚為什麼讀“xia”,大概是沒有明白平水的問題。用新韻寫,新韻雖然與普通話有區別,但讀音上相對接近,相對於沒有格律功底的讀者來說,讀新韻的詩更適合。
三、如果用平水寫,建議瞭解一下平水韻的讀法。尤其是入聲字。他的短促音,在詩歌中的節奏感與意境,其實是很美的。還有可平可仄的音,什麼含義下是平音,什麼含義下是仄音,什麼字平仄通用,這都是有講究的。如果寫詩詞入了門,建議用平水寫,再用平水韻讀,或者用吟誦的方式讀,這樣也算是不辜負詩詞此等妙物。
-
11 # 如一凡夫
當今提倡寫古典詩歌在用韻上採取"雙軌制",也就是說既可用《平水韻》(舊韻)亦可用《中華新韻》,現在進行古典詩歌的創作則鼓勵用《中華新韻》。當然了欣賞古典詩歌就必須得用舊韻(《平水韻》)去衡量,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寫古典詩歌須得用舊韻(《平水韻》),尤其是對格律詩來說更應如此,不過依現在來看,舊韻(《平水韻》)確實是存在著一些缺陷。新韻的產生是一種需要,而舊韻的使用也是一種需要。就當前來看,舊詩韻還沒有完成它的歷史使命。目前,只是一個由舊韻向新韻的過渡時期,新舊韻的並存還會持續一個很長的階段。也正因為是這樣,《中華新韻》在頒佈時就提出了"雙軌並行"的原則。在格律詩的寫作中,使用舊韻也好,使用新韻也好,都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使用新韻的同時,也要對舊韻得有所瞭解和掌握,從中以學習前人的用韻方法和技巧,這樣會對格律詩寫作水平的提高會有所幫助。二是在同一作品中,新韻舊韻不要混用。或用新韻,或用舊韻,選擇一種即可。如果在一首作品中新舊韻混用了,有時會造成作品韻律上的不和諧,自然也就會影響到作品的質量。三用舊韻寫詩時,也要考慮到今天的語言特點。要避免把同一韻部中那些語音差別很大的字放在一起押韻。有些字雖然屬同一個韻部,但現在的讀音已經是相距甚遠。如果現在還把它們用在同一首詩中,讀起來會很彆扭,比如十灰中的"灰、回、枚"與"才、開、來"等,六麻中的"麻、花、家"與"耶、椰、爺"等。
-
12 # user1934611248809
古律詩古人讀來朗朗上口,是用古音,今律詩用古音,肯定拗口,那麼要用新韻,用普通話讀才朗朗上口,反正要與時俱進。
-
13 # 唐伯符
詩是文字一種最佳組織形式,它用最精練的問子,描繪出一個讓人想象的發揮空間。好詩那種只可神會,不可言傳的功能,是其它文體望塵莫及的。韻律詩作為詩的一種,物件之工穩,結構之嚴整,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然而近代有的人寫詩,只注重韻律,甚至還特意把韻部標註在上邊,以顯示自已的學問,意境空間卻讓人不敢恭維。好詩能流傳千古,但當時的立意,是寫給時人看的。一些字音,古代讀音和現代讀音已經發生了變化,古人已經作古,讀你詩的是現代人和後人,為什麼我們還要拿古人的東西束縛自已?更何況,詩作為韻文,無論風和騷,無論各個朝代的作品,各有各的神韻。說實話,我現在更喜歡讀那種只有詩意而沒韻腳的白話詩。
-
14 # 巨蟒913
用平水韻更能顯示出寫作者的文字功底。還是用平水韻好。但用新韻也能寫出好詩,業餘詩人用哪種,根據自己的愛好取捨。
-
15 # 周建平1107
新韻舊韻之爭歷時已久,優劣不再絮叨。我的觀點是:使用新韻求發展,掌握舊韻為繼承。使用舊韻的作者中已有先行者採取融合的方式,作品用韻即符合平水韻某韻部,也符合新韻某韻部。聽說還出了書,作者是何鶴?此作法持之中庸,我贊成
。很多論壇詩友勸我改用平水韻,新韻用久了妙處自知。
發首新作:
惜梅
春花豔處漸疏卿,踏雪相尋憶幾曾。
雅韻林逋詩屢見,仙姿王冕畫頻逢。
憑誰翠袖擁香去,任我紅燭照影橫。
縱使芳叢悲冷落,幽獨也教顯高風。
新韻
-
16 # 詩詞書院
自《中華新韻》釋出以來,倡導的一直都是“雙軌並行”。去年開始多了一軌《中華通韻》,現在應該是“三軌並行”了。
也就是說現在寫格律詩,不論用《平水韻》,還是用《中華新韻》、《中華通韻》基本上都是符合詩詞學會規則的。當然一些有用韻要求的詩賽除外。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用《平水韻》或《中華新韻》寫詩,其不僅僅是指詩的韻部,而是指包括格律在內的整個體系。
《中華新韻》或《中華通韻》的就必須按現代漢語拼音區分平仄,即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用《平水韻》的就必須按中古音區分平仄,即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兩者不能混用。
各個體系,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可根據個人喜好決定採用那個體系。不過採用《中華新韻》的,應該儘快過渡至《中華通韻》。畢竟,《中華通韻》是用來替代《中華新韻》的。
如果是初學者,我則建議先採用《平水韻》作入門,在我們對初學者的輔導或訓練中,也一律採用《平水韻》體系,原因如下:
1、《平水韻》已經過歷代的創作實踐檢驗,困惑相對較小。
2、在你學習到的作品中,近乎100%都是依《平水韻》體系創作,初學時追隨,可避免產生混亂。
3、唐、宋以來,沉澱下來的所有意象、意典,其語詞均是在《平水韻》的規則下產生。故在詞彙量掌握還不夠多的時候,採用《平水韻》更容易合律。
5、新韻還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
17 # 味冷
斷竹
續竹
飛土
逐肉
先民的詩,就是這嗆人的燒烤味兒。
歷史和文藝理論雙盲,不知道李白是否學過平水韻,碎葉口音是否影響寫詩。
-
18 # 雨神140734128
平水韻的平上去入,在中華新韻裡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入聲被取消歸人陰平陽平,完全搞亂了傳統音韻。新韻遵循普通話,也就是北京和東北地區的讀音。而平水韻則是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方言的讀韻。所以,中國大陸確定普通話為國語,其實已經背棄了中國漢文化的傳統讀韻。如果你是中國古典詩詞愛好者,又喜歡古典詩詞創作,那你必須掌握平水韻,只知道新韻是讀不出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和意境的,也寫不出傳統的古典詩詞。當然,寫新詩,使用新韻即可。
-
19 # 中國龍507
寫詩最重要的是意境丶韻律丶有古風、有新意丶有時代感等。
首先古人寫詩未必按什麼新韻、平水韻的規矩來,再說了詩肯定出現的比什麼新韻丶平水韻要早的早,在詩形成或流行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風格後才慢慢產生新韻丶平水韻這些東西。也不是說這些東西不好它的作用無非是起個約束或規範的作用,再說了一味的遵從也未必能出佳作。
說一千到一萬不論你遵不遵從新韻、平水韻關鍵在於有新作、佳作問世才是重中之重猶為重要,借鑑一點也未必不可,一味遵從也許會非常呆板毫無新意!
-
20 # 司浩中135978
寫律詩不需要什麼韻。漢字每個都是韻。老以韻論律詩者說白了根本不懂格律。王朝末屆狀元張元濟(毛主席曾好幾次接見他,對他的學識給予高度評價,張元濟不濟時主席曾親臨探望,可見這位狀元公的文學造詣是何等的深厚)說過一句名言:學問來自實際,靠捧吹是沒用的。有個別網友沒受系統教育文化功夫差一點這沒什麼,學嘛。但萬不可以搞顯擺造些假東西,(當然是害不了有真學問的人)來……
回覆列表
詩以言志。
詩是表達內心喜、怒、哀、樂的一種形勢。
能用詩的形勢表達心中的情感也是一種享受。只要不是無病呻吟,而是內心發出,能寫的寫出來與友共享,不能寫的喜笑怒罵皆成詩。
無論新韻平水韻都好,只要能真實表達內心世界,我覺得都不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