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月書童
-
2 # 使用者94048824692
商鞅變法的時候損壞了貴族的利益,特別是按軍功授爵這個舉措,還有商鞅是崇尚法家思想的,法紀嚴明,嚴刑峻法,很多措施使得秦國強大起來,富國強兵,深受秦孝公中用,但是得罪了一些貴族。當秦孝公死後,在貴族的慫恿下,秦惠文王對商鞅追殺,最終還是別處車裂極刑。很多古代的改革者下場都不怎麼好,遠的看他們改革順應時代潮流,近的說侵害一些人的利益,下場不得而知了。
-
3 # 怪人童心
這個還真是。首先就得說商鞅的變法已經觸碰很多人的利益,當然利益單單指的是金錢,還有社會地位,仕途等等,只有宋孝公認可變法,也支援。
那麼商鞅變法在軍隊的變法還是有點不錯,但是在國內的政治,經濟上就差一些了,重農輕商就傷害了大部分商人的積極性,還間接把土地私有制,這讓皇親國戚們很是生氣,更讓他們無法理解的是想讓奴隸和奴隸主有平等的地位,那就有點過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懲罰過重,雖然目的很好,但是罰的令人無法理解。百姓在街道上亂倒垃圾就咔去雙手,額。。。。!無語!還有連坐法,人都說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到商鞅這裡就是一人犯罪全家遭殃,這些引起了眾怒,不僅是貴族,還有很多中產階級和普通百姓。秦孝公在的時候他還能得到一些庇護,秦孝公一死,一來沒人理解他變法,二來就是很多人恨他想要廢除變法,就得找商鞅。
-
4 # 青史回聲
那倒不至於,當時不只有一個秦國,還有其他國家,商鞅大不了去其他國家發展,相信以他的才能,各國君王必然會掃榻相迎。只不過在商鞅逃離秦國的途中,被秦惠文王派兵給抓回來了,而下場就是車裂而死。
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秦孝公死後,商鞅為了大義留在了秦國,隻身一人赴死。但是那是影視劇的加工,真實的歷史是,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立馬派兵去商地抓拿商鞅,商鞅反抗不敵,於是準備逃離秦國,途中被秦兵截住,被抓回了咸陽,受車裂而死,不僅如此,他的宗族也被誅殺殆盡。
我相信,秦孝公如果還在世,商鞅不一定會落得如此下場。一朝天子一朝臣,此話誠不欺我!秦惠文王即位,根基並不穩,需要拿商鞅開刀,來安撫秦國老族,然後一舉消滅,坐穩他的秦王位置。因此,商鞅無論給秦國立多大功,他都是秦惠文王的棋子,因為他是臣。
但是並不意味著商鞅就坐以待斃了,他也想活,秦孝公死了,變法也取得成功了,他也為秦國效忠了二十多年,到頭來落得悽慘下場,可悲可嘆!但是再給商鞅一個重來的機會,他還是會這樣做的,因為秦孝公是他伯樂,沒有秦孝公,商鞅的才能也沒有辦法展現。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5 # 錟之星空
最大的靠山倒了,再是有小靠山也沒什麼用。相信從他變法第一天起他就有這個心理準備。自古以來有哪個變法者能善終,有哪個變法者不流血,何況像他這樣深刻變法的。我倒是很佩服那個時期的變法家,他們明知自己不是倒在變法的終點就是倒在變法的路上,然而依然還是前赴後繼,開創一篇新的天空。
-
6 # 歸雁驚弓處
確實無路可逃,也許商鞅這樣的人就沒想過自己的退路,這也是歷來變法者最終的結局!
商鞅在秦國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援,可以說沒有秦孝公,變法就無從談起,但也得罪了皇室宗親、大貴族、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國權歸一,刑上大夫,禮下庶人,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秦孝公的兒子贏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因罪被流放,贏駟的老師公孫賈因此受牽連,被臉上刺字,贏駟的伯父公子虔被割掉鼻子。這些大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但因秦孝公在世,他們只能隱忍!
在商鞅變法的二十年間,秦國國力大增,地處蠻荒的西陲下國,隱然已超越山東六國,被奪去的土地收了回來,秦軍的驍勇善戰也讓六國談秦色變!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隱忍多年的利益集團突然暴起,連合秦惠文王,以謀反之罪向商鞅發難,沒了秦孝公這棵保護傘,商鞅無奈只得岀逃。
商鞅逃到邊境向店家借宿,店家問商鞅有路證嗎?商鞅沒有,店家對商鞅說:這是商君之法,無路證住宿是要治罪的。商鞅唯有苦笑,自己作的法,最終害的卻是自己!於是,商鞅逃往魏國,魏國人怨恨商鞅曾攻打魏國,活捉公子卬,又畏懼秦國,就把他驅逐岀境。無奈之下,商鞅只好回到秦國,回到自己的封地,最後被秦軍所抓,車裂身亡!
商鞅雖死,但商鞅之法並沒有廢除,經過幾代君王的努力,終於掃平六國,天下一統。
六王畢,四海一,商君功不可沒!法家也成為後世治國的典範!
不過商君之死卻有好幾個版本,一說商鞅回到封地起兵攻打鄭國,最後兵敗身亡,被秦兵揀回屍首車裂示眾,一說商鞅得知秦惠文王要捉拿自己,逃回封地準備起兵造反,最後被捉受車裂之刑,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歷史呢?
縱觀中國歷史,變法圖強者幾乎不得善終,商鞅,王安石,張居正,以即近現代的戊戌六君子,他們身前身後的遭遇,讓人不勝唏噓,只因他們觸動了既得者的利益,這些人不在乎,也不關心國家的前途,他們在乎的只是眼前的利益,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所以,他們會瘋狂地反撲,變革者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正是這些不畏強權,不畏艱險的變革者,以一種大無畏的,一往無前的精神,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的精神永世值得後人敬仰!
-
7 # 我是環安人
歷代變法家,鮮有善終者,更何況像商鞅這樣崇尚法家,在眾人眼裡無情無義的變法者,他在施行自己的變法中得罪了老氏族,甚至本欲支援他變法的強大後盾公子虔,使得他的勢力極其單薄,當幾乎是他唯一後盾的秦孝公離世後,老氏族一派隨即反撲,而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為了穩固王位,防止老氏族反撲,不得不除之而後快,更何況功德無量的商鞅總是讓他心中膽寒,一個有著雄才偉略的帝王絕不會允許這樣功高震主的臣子存在,利用老氏族殺死商鞅,再用商鞅之手除去老氏族,從根本上穩固王族勢力,是秦惠文王的最佳選擇。
至於商鞅為何沒有逃出秦國,有幾方面原因,一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法治森嚴,沒有君王允許,逃離國境有一定困難;第二,秦惠文王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必會不遺餘力,佈下天羅地網抓捕商鞅,讓其逃離難上加難;第三,作為一個百年一遇的奇才,在變法之初,他不可能不知道變法之兇險,只有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可能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由此觀之,他是無路可逃的。
-
8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商鞅失去靠山後,只有兩個去處:一是自己的祖國魏國,二是其他諸侯國。
他首先想到的是回祖國,但祖國不要他。在魏國人民眼裡,商鞅是“魏奸”,幫敵國秦國做事,還恩將仇報,透過欺騙魏國將軍公子卬的卑鄙伎倆(商鞅在魏國窮困潦倒時曾得公子卬曾接濟)擊敗魏軍。因此,魏國人不歡迎商鞅,將其驅逐出境——其實魏國人算客氣了,沒拿商鞅是問。
祖國沒有商鞅的容身之處,這叫自作孽不可活。你也許會說,其他國家為什麼不接納商鞅呢,商鞅去了不是可以幫他們變得強大嗎?
這就有點兒一廂情願了。秦國有商鞅變法,但也不是一夜之間就強大,兩期改革一共用了約20年。就算商鞅幫其他國家變法,也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強大。再說了,商鞅這麼厲害的人,秦國既然不用了,也不會給其他國家用。不管商鞅逃到哪裡,秦國也會追到哪裡,斬草除根。誰要是收留商鞅,就是和秦國過不去,就會引火燒身。
商鞅的下場,即使他自己沒想到過,也有人提醒過。商鞅為自己的成就得意洋洋,曾問他的魏國老鄉兼好友趙良:我與百里奚相比如何?
百里奚何許人也?
曾擔任過秦國宰相7年,使秦國國力變得強大。
按理,商鞅如日中天,趙良應該討好奉承才是,不料他卻給商鞅兜頭一盆冷水:你比百里奚差遠了!為什麼?百里奚出門從來輕車簡從,不帶護衛,他死的時候秦國人都哭了。你商鞅呢?出門保鏢成群,因為恨你的人想幹掉你的人太多了。現在有秦孝公罩著你,其他人不敢造次,要是他死了……
可惜,商鞅聽不進去。一個人在最紅火最頂峰最得意的時候,往往聽不進逆耳忠言。
-
9 # 指動濟南
造成商鞅最終下場的根本原因是:在貴族中樹敵過多,又不能激流勇退,貪戀榮華富貴,同時沒有處理好先君與少主的關係。等少主繼位後,拿他來祭旗時,他舉止失措,最終成為秦國新君平衡各方政治勢力,穩定政權的犧牲品。
1、在貴族中樹敵過多
商鞅變法中,有一條涉及秦國宗族:“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譯成白話文:王族宗親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冊。要重新劃定尊卑和爵位,按照等級分配土地和房產,家臣、奴婢的衣飾也按爵位等級定。有軍功的地位顯赫,沒有軍功的即使有錢,也不能擁有過去的地位。
這條規定剝奪了貴族的諸多特權,意味著榮華富貴可能無法世襲。直接觸犯了貴族的切身利益,試想從西周分封諸侯開始,哪個王族不想永保宗親的特權呢?
2、與未來國君結下樑子
商鞅變法靠的是秦孝公強力支援,但是他也許沒有想到,這位變法圖強的國君43歲就英年早逝。而繼位的新君早年就和他結下樑子。
史載,商鞅新法實施1年後,太子因觸犯新法,商鞅準備依法處罰。但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施以刑法,商鞅就處罰了監管太子行為的老師公子虔,又墨刑處罰了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兩個“帝師”全被處罰,太子的臉面被打得啪啪的。新法實施4年,公子虔又犯新法,這次被商鞅判處劓刑,割掉鼻子。致使“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8年閉門不出的秦孝公大哥公子虔,就等著有一天報仇雪恨。
3、不激流勇退,貪戀榮華富貴
商鞅得寵於秦孝公,先後被任命為左庶長、大良造,獲封商君稱號,執掌相位10年。他曾自誇:“當年秦國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家,男女同居一室。我改變了這種習俗,使男女有別,分居而住,營造宮廷城闕,秦王室像魯國、魏國一樣富麗堂皇。”
但商鞅出門,後邊跟著十幾輛車馬,載滿頂盔貫甲的武士,壯士做貼身警衛,持矛操戟的人跟著他車馬奔隨。這些防衛缺少一樣,他也不敢出門。對此,秦國室一名叫趙良的人,曾勸過商鞅要激流勇退:
您的處境如同晨露,很快會消亡,怎麼還打算延年益壽?要把商地15邑城交還秦國,找個荒遠的地方自耕自種……才能稍保平安。如果貪圖富貴,以獨攬政權為榮,秦王一旦棄你而去,要拘捕您的人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如同一抬腳那樣會迅速到來。當然,商鞅沒有選擇趙良指明的出路。
4、被告謀反時,舉止失措
史載,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謀反。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旅店主人不知他是商鞅,說:“商君有令,住店沒證件,店主連帶判罪。”商鞅長嘆,我這是作法自弊啊。最終,他還是離開秦國潛逃到魏國,但魏國拒收他。
商鞅本想再逃到別的國家,正如現代人所設想,無論再去哪個國家,他都可能重新執掌權柄,不會車裂而死。不過,他竟被魏國強行送回秦國。商鞅回秦後潛逃到封地,發動部屬攻打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隨後被車裂並誅族。
5、魏國推一把,商鞅必死
《戰國策》載,秦孝公死前曾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受,隨後秦惠文王繼位。早年結怨於太子並有先君傳位,成熟的政治家應早做打算了,但商鞅直到被告謀反才跑。跑就跑吧,還選擇去魏國,也正是魏國把他推向死地。那麼,魏國為啥要這樣做?
原來,商鞅為秦相時曾率軍攻打魏國。魏公子卬領兵迎擊。兩軍相對,商鞅給公子卬寫信套近乎,稱咱倆這麼熟悉,怎麼忍心相互攻打,訂個盟約,喝幾杯各自撤兵吧。
結果兩軍會盟中,商鞅設伏兵突襲俘虜公子卬,再起兵把魏軍打得大敗,押著公子卬班師回朝。魏惠王隨後被迫割讓河西給秦國,同時遷都大梁。這樣的仇不報,也太不魏國了。魏國關鍵時刻推了這麼一把,商鞅不死也難。
秦惠文王殺商鞅,並非單純因當太子時的結怨,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名權臣,功高到讓先君傳位的地步,不除掉了政權不穩。商鞅不懂自保,在貴族中口碑極差,不除掉的話,王族勢力不穩。所以,商鞅只好成為新君繼位後的祭旗犧牲品。
-
10 # 被你牽著左手
有人總是那先入為主的儒家看待此事,你們丟人不?秦國法治和中原其它六國的夏商周比,你們去看下新出土的保留完好的裡耶秦簡,和歷史上無恥流氓儒家要你們看到的內容是否一致。最好的類比就是法治秦國就相當於現代的日本,德國,美國。
-
11 # 葛洪山土蜂蜜
商鞅變法開始,其實是考慮到觸犯貴族利益的,但士為知己者死,商鞅感恩秦孝公的知遇知恩,圖強變法,可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觸犯王公貴族利益,最後沒有好下場,聰明的商鞅不可能不知,但沒有臨陣早逃,主要還是捍衛和堅守自己的變化,不得好死對他來說早就預料到,只是沒有料到五馬八屍的悽慘下場。很多人都說商鞅貪圖富貴,貪戀特權而不肯早退,其實對商鞅一種侮辱。自古變法者都會捲入權益的漩窩,對於變法者早就把死置之度外,商鞅是用生命來捍衛變法一位勇士。如果貪生,早就隱退了。
-
12 # 手機君咯
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句話真的是正確!
戰國這個時期,產生了許多英雄,和許多膾炙人口的事!偉大的商鞅,更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商鞅對秦國的建立和發展有著無可替代和無可厚非的作用。他用自己的死,堵住那些老貴族的嘴,為秦國法制的延續和發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貴族勢力的壓力,這一點,也是讓我十分敬佩的!
商鞅可以不死!為什麼這麼說:第一,秦孝公在死前已經給了商鞅一支2萬人的精銳軍隊,駐紮在商於。這支軍隊只聽命於商鞅,但他選擇交給國家。並且,他可以自己成為秦王,然後直接把老貴族用武力剷除。但是那種情況下,秦國的走向可能不一樣了。一個人之所以偉大,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在這之前得修身,提升自己,才能出世治天下。
-
13 # 歷史風暴
秦孝公死後,商鞅一開始逃到了魏國境內,他希望魏國能夠收留他,可惜當時的魏國人一方面懼怕秦國的強大;另一方面又痛恨商鞅對魏國造成的傷害,所以把他攆回了秦國。商鞅沒有辦法,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調動軍隊攻打鄭國,想謀一個出路,可惜被趕來的秦軍殺掉。
其實商鞅算是歸宿比較好的了,在商鞅之前吳起的楚國變法,楚悼王剛死,貴族們就等不及拿起武器衝入都城將吳起殺死。商鞅畢竟還有機會逃往外國,而且有時間回封地調動軍隊。所以,商鞅是有足夠的時間逃走的。
山東六國有能力收留商鞅,又不會被秦國攻打的只有三個國家:楚國、齊國和燕國。楚國、齊國是當時和秦國齊名的大國;燕國是距離秦國最遠的一個大國,位置偏僻,秦國不可能勞師遠征。
可惜這三個國家,商鞅都去不了,因為這些國家的貴族是眼睜睜的看著商鞅剝奪了秦國貴族的利益。他們可不希望商鞅來到自己的國家。所以我認為齊國、楚國和燕國也是不會接納商鞅的!
那麼,商鞅當時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真的走投無路了嗎?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他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去。那就是正處於閉關鎖國狀態下的越國。越王勾踐在徐州會盟之後,就逐漸和中原各國斷了聯絡,尤其是當他向西進攻楚國,又被打敗之後,就更加的保守。所以進入戰國時期後,越國並沒有參與到戰國各大強國之間的爭霸。
越國的這種狀態,讓他變成了一個雖然龐大卻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幾乎就在秦孝王去世的前後,越國迎來了他們最後一位國君,越王無疆。
商鞅會見秦孝公的時候,呈上了三個圖強的方法,這三個方法分別能稱霸諸侯、稱王天下和統一天下。秦孝公當時選的是統一天下的法制。這如同一劑猛藥,振奮秦國的時候,也傷害了貴族的利益。
越王無疆這個人沒那麼大野心,他只想稱霸諸侯。可以選擇商鞅所設計的最簡單的法制。這樣既不會傷害貴族又能提高越國的國力,可以說是兩全其美。而越國在今天的長三角地區,距離秦國遙遠,秦國只能乾瞪眼沒辦法。
所以,越國是商鞅唯一能去的地方!
-
14 # 蟬大俠
秦孝公贏渠梁死後,秦惠王贏駟即位。仇視商鞅的各方勢力聯合起來,誣陷商鞅謀反,派兵去捉拿他。
生死關頭,我們看看商鞅都幹了些什麼,從而判斷他是不是“走投無路”了?
其實商鞅也沒別的可幹,跑路唄!難道還能指望得到公正的審判,或是秦惠王的開恩赦免嗎?商鞅知道:他的變法觸及到太多人的利益,特別是幾乎喪失了一切特權的舊貴族,他們絕對不會放過他!
政治是一種平衡的藝術。秦孝公與商鞅結成的政治聯盟,足以與人數眾多的舊貴族抗衡,現在秦孝公一死,這種平衡打破了。於是商鞅面前只擺著兩條路,要麼死,要麼逃!
商鞅選擇了逃。他準備向東逃往秦國的死敵——魏國。這是他最早效力的國家,也是他這些年幫秦國全力對付的國家。正是拜商鞅所賜,魏國一再割地求和,從戰國第一強國迅速淪為二流國家,且時刻處於秦國的軍事威懾之下。
儘管如此,但那畢竟是戰國時代,人才流動很頻繁,在一個國家混不下去,轉而投奔敵國的情況並不少見,所以商鞅對魏國抱有很大希望。
不料剛逃到函谷關下,商鞅便受到一次沉重打擊。他想找個旅館歇腳,可是卻因拿不出身份證明,被店家拒之門外。店家說:這是商君的法令,不敢違背!商鞅無奈,只好露宿野外。這件事似乎在提醒商鞅:秦國人民也在拋棄他,因為他那些嚴苛的法令!
商鞅好歹逃到了魏國,但是魏國將他拒之門外,一半因為魏人對他的仇恨,一半因為魏國不願得罪秦國。商鞅又提出借道魏國,逃往更東邊的國家,如趙、齊、燕等。商鞅相信,這些國家一定會接納他。可是魏人再次拒絕了,他們勒令商鞅西返。
商鞅不得已,只好回到秦國,進入他的封地商邑。他召集了當地的軍隊,不是用來對抗秦軍,而是準備向北攻打鄭國,作為自己的立足地。
他從未想過與秦國為敵,因為他把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這片土地。可是秦軍猛攻他的軍隊,把他殺死在鄭國境內。
由此可見,秦孝公一死,商鞅確實是面臨一個“無路可逃”的死局。
很多人把商鞅之死,歸因於他在秦孝公生前沒能急流勇退,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就商鞅所處位置而言,急流勇退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他給秦國社會帶來的變化太大太大,新生的秦國需要一個殉道者。
商鞅,這個給了秦國生路的人,就這樣把自己送進了地獄!
-
15 # 史作風雲笑古今
用血捍衛變法的尊嚴!秦孝公和商鞅可以說是天造地設,就差沒有合體了,秦孝公不知道多年來秦國的弊症嗎?當然知道,他需要個執行者,那就是商鞅,兩個人一拍即合。沒了誰就會像是缺了條腿的凳子,獨木難支。多年的苦心經營剛剛看到起色又因為秦孝公的死,那些老舊勢力又開始瘋狂反撲,如果這個時候選擇逃,那之前為了推行新法而得罪的那些人,割了鼻子的公子虔,毀容的公孫賈,這些人會放過一個流亡的仇人?所以不逃也是死,逃也是死,逃了你什麼都沒有,史記裡也根本不會提到你商鞅,不逃,還能留個青名在世間,在崇尚法家的秦國,用血來捍衛變法這是商鞅在一開始就用強硬手段來推新法就已經預料到的事情。也就成就了即使商鞅死後,新法依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施行下去的原因。不管是惠文王還是公子虔,都是對人不對事,而甘龍杜摯之流對人又對事,所以後來被集體拉刑場咔咔咔千人個頭落地也是情理之中了,在任何一個法制社會都是如此吧。
喜歡我回答的人+個關注吧,多謝啦
-
16 # 孤獨的人209381559
這是因為,商鞅還對秦惠王抱有幻想,認為秦惠王會放他一碼的。畢竟,商鞅為秦國的強大,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但是,他忘了不要說秦惠王,即便是秦孝公,也不會放任一個朝臣的坐大的。秦惠王必殺商鞅,而商鞅認為秦惠王未必就要非殺自己不可。於是……(圖片源自網路)
-
17 # 史學達人
秦孝公死後,商鞅就被新上任的國君秦王嬴駟給車裂了。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為什麼商鞅明知是死,他不逃跑,非要等著秦王嬴駟拿他開刀呢?
其實商鞅在秦孝公死前,他就預料到自己的結局了。因為他和新任的國君嬴駟之間是有矛盾的,在嬴駟當太子的時候,嬴駟曾經犯了法。
那時候商鞅正在如火如荼的在秦國,大搞法治建設呢,商鞅可是一個眼裡揉不進沙子的人,即使太子犯法,也是應該與庶民同罪,所以,他還是要整治嬴駟的。
雖說商鞅不能直接把太子怎麼著了,但是,可以處罰太子的老師,因為老師沒有把太子教育好,這個處罰就只能讓太子老師代替太子執行了。
太子總共犯了兩次法,第一次太子的老師被商鞅給剃了發。古代的時候,對於頭髮看的是很重的,因為身發受之父母,不是說想剪就能剪掉的。那時候只有犯法的人,頭髮才會被強制性的減去。
這一次對於太子的老師的處罰是比較輕的,但是,第二次的時候就比較嚴重了,商鞅直接把太子老師的鼻子給割掉了。
就這樣商鞅和太子嬴駟以及他的老師結了仇怨。
到了支援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後,新登基的秦王嬴駟,以及他的老師,還有在商鞅變法中,受到變法衝擊的老貴族,都要求國君處死商鞅。
那時候的商鞅也知道自己命將不久了,他意識到大事不好的時候,就開始逃跑了。
因為商鞅曾經在魏國當過小吏,所以,他想再去魏國,為魏王效力。
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魏王已經恨透了他,因為魏國被迫遷都,以及失去大量的土地,都是商鞅乾的好事。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強大了起來,強大的秦國就開始欺負魏國了,魏國被欺負的整天裝孫子。
恰好在這時候,商鞅來投奔他了,魏王為了洩私憤,就把前來投奔的商鞅給捆了起來,送到了秦王嬴駟哪裡,嬴駟見到逃而復得的商鞅大喜,就把他給車裂了。
其實當時的秦國已經很強大了,商鞅又是秦王通緝的要犯,可以說六國之中,無論哪個國家,都是不敢收留商鞅的,因為這樣做的話,就會得罪秦國,秦國必將以此為藉口,來討伐窩藏商鞅的這個國家的。
這也就是魏國不敢收留商鞅的原因,可以說秦孝公死後,商鞅真的是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了。
-
18 # 飄零28268326
首先商君被車裂的時候已經死了,其次由於性格原因,他不是個受歡迎的人,就算他沒什麼成就,周圍的人也不喜歡他。最後就是商鞅變法損害的是除了國王所有人的利益,平民百姓恨他,貴族恨他,他能不死嗎。商鞅變法只適合秦國這種野蠻,缺乏文明的國家,所以普天之下他必死無疑。
-
19 # 最真人的戀字屋
我認為,商鞅無路可逃。一個人的命運,一個是要看他所處的環境,另一個就要看他的性格。
商鞅所在環境是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國家,也是一個法律嚴苛的國家。
商鞅刻薄。太史公形容商鞅“天資刻薄人也”。證據就是他制定的嚴苛法律,他對太子的師傅所施行的殘酷刑法,他對自己朋友的殘忍欺騙。
商鞅貪心、不智。孝公死前,趙良找到商鞅。說他積禍於百姓、說他“危若朝露,亡可翹足以待”。勸他不要貪位、貪名,勸他“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商鞅一個字都聽不進去。
如果孝公還活著,商鞅會有好的結局嗎?我認為不能。就是因為孝公快死了,所以可以任由商鞅施行殘酷的法律。就是因為孝公快死了,所以才加封商鞅為“商君”。孝公死,然後殺商鞅。可以安撫舊的貴族勢力,可以安撫百姓,可以讓太子復仇,可以讓太子拉攏人心。這樣的商鞅,他不死,就是不可能的,就不能發揮商鞅的作用。
如果換一個環境,商鞅會不死嗎?我認為也不能。因為商鞅有能力,有能力改變環境。所以商鞅變法成功,改造了秦國的環境。同樣,也給自己挖好了墳墓。所以,即使換一個環境,商鞅還是會把自己作死。
總結一下,商鞅有能力。有能力把一個國家改造成可以殺死自己的環境,然後殺死自己。
-
2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組織的變法,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之一。也正是因為他的變法,秦國才走到了諸侯爭霸的前列,最終戰勝六國,統一天下。
(商鞅劇照)
可就是這麼一個了不起的功臣,在支援他的秦孝公去世了,因為秦惠王要殺他,他雖然早就逃走了,本來可以輕鬆離開的。可是,當他逃到邊關的時候,老百姓不收留他,說收留他是犯罪的。他去了魏國,可是魏國把他驅逐出境。商鞅最後無路可去,不得不重新回到他的封地,冒然起兵造反。而他的造反,也由於沒有得到支援,大家不願意跟著他幹,最後戰敗身亡,屍體還被秦惠王車裂。
商鞅在秦國得不到支援,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商鞅的變法,傷害了整個秦國人的利益。
首先,貴族們不支援他。商鞅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極大地損傷了那些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貴族們的利益。在這些貴族們看來,從祖先那裡傳下來的利益就是自己該得的。現在商鞅卻告訴他們,要給他們沒收了,他們怎麼會滿意呢。只不過之前有秦孝公罩著,他們把商鞅沒辦法。現在秦孝公去世了,正是報仇雪恨,把利益奪回來,怎麼還會收留商鞅,或者跟著他幹呢?
其次,老百姓不支援他。商鞅的變法,不僅僅傷害了貴族們,也傷害了普通老百姓。比如商鞅實行了“什伍連坐法”,一人犯罪,大家遭殃。那個人犯罪了,怎麼就該我遭殃呢?商鞅實施的這些嚴刑峻法,讓很多人都心生怨氣,他們怎麼還會容留商鞅呢?
(秦惠王劇照)
但是,本國不留商鞅好理解,為何別的國家都不收留商鞅呢?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如果一個人在國內被人追殺,他一般都可以逃到別的國家躲起來。出於道義,別的國家都會收留他。比如伍子胥就曾逃到吳國,吳國收下了他。最終伍子胥還在吳國的幫助下,成功復仇。商鞅想要躲到別的國家,為何別的國家就不講道義呢?像商鞅這樣的成功人士,那些國家把他收留下來,幫助自己的國家變法圖強,不是更好嗎?
有人說,實際上是因為商鞅只去了魏國,《史記》記載:“(商鞅)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是因為商鞅曾透過欺騙的手段俘虜公子卬,打敗魏國軍隊。因此魏國才不接納他,驅逐他。
不過,我覺得這很可能是司馬遷的理解錯誤。魏國把商鞅驅逐出境,其實並不是因為他俘虜了公子卬,打敗了魏國。因為魏國想要報仇的話,完全可以把商鞅給給殺了,為什麼要對他驅逐出境呢?再說了,魏國不收留,商鞅可以去別的國家呀,為什麼商鞅自己不去呢?
商鞅不去,我認為是因為他看到了絕望。是他認為,別的國家也不會收留他,因此走投無路之下,商鞅只好重新回到他的封地,舉兵造反。
(秦孝公劇照)
為什麼說別的國家都不收留商鞅呢?我覺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商鞅變法”還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成效。“商鞅變法”的成效,是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王嬴政的歷代君王們,經過連續不斷經營,才體現出來的。正如賈誼在《過秦論》裡說的,“奮六世之餘烈”。也就是說,這種成效,在當時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正因為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所以各國並沒有覺得“商鞅變法”有什麼好。反而因為商鞅變法搞得天怒人怨,認為他這是“惑亂之法”。
二、“商鞅變法”的做法不被各國看好。實際上,在“商鞅變法”之前。各諸侯國的變法,能取得一定成功的,唯有法家的變法。包括“吳起變法”“李悝變法”等等。
但是,這些變法雖然有成功,但大都是曇花一現。而且因為損傷了貴族們的利益,貴族們都反對這樣做。同時,“吳起變法”“李悝變法”所產生的震盪,超過了變法所取得的成效。因此,各諸侯國並不看好“商鞅變法”。
三、“商鞅變法”的觀點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悖。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周禮所倡導的那些。雖然各國都在破壞周禮,但表面上還是要維護的。周禮所倡導的,就是穩定、秩序、仁德。“穩定”就是不希望變動,“秩序”就是保持尊卑有序,“仁德”就是要求君王不能“與民爭利”。
但是“商鞅變法”所倡導的,卻與這個完全相反,因此都是不被各國所接受的。
正因為這樣,魏國才驅逐商鞅。同時商鞅也不願意去別國,因為他知道,去別國,別國也可能驅逐他。
(參考資料:《史記》《過秦論》)
回覆列表
這個只是個人假設,也許商鞅沒有張良退隱的智慧,從他對待太子老師犯錯的問題上,可以看出他一心為國家強大,有點不近人情,一心放在事業上,也就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也就間接造成他在秦孝公在世時為充分考慮自己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