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僅僅因為一件坐懷不亂,柳下惠在歷史上肯定無法如此受到推崇,坐懷不亂更像是為他的名聲錦上添花,就像伯夷叔齊並不僅僅只是因為“不食周粟”而死,在後世就被視為忠臣的模範代表,其實這些事情都只是作為一個典型表現出他們在人格上崇高的一面。

    有人說這是一個謊言,我看不見得是謊言。只能說在這個娛樂至死,人心浮動和物慾橫流的年代,人們很難相信面對一個懷中美女,一般人可以把持的住。東西方兩個世界,自從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以及儒家倫理崩潰以後,道德就猶如籠中猛虎被釋放出來,沒有了道德上的限制,種種荒淫的事情在這個現代社會成為了稀鬆平常的事情。

    但並不是說古代世界也不存在這些荒淫的事情,但在儒家思想的限制下,至少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遵守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道德準則。那在當今世界,這種道德準則肯定是不存在的,因為“娛樂至死”就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人們在精神上的追求變得相當單一化,無非就是財富和女人,所以造成“思想封頂了,行為卻變得越來越沒有下限。”

    所以孔子說的話還是很有道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從古至今,鮮少有人愛好德行就像愛好聲色一樣。所以佛教說“超脫,解脫”,脫的是什麼呢?肯定不是衣服吧,其實就是人心中的那一絲執念,那一絲邪念。

    春秋戰國時代,雖然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但那畢竟還是一個各方面都處於啟蒙的時代,所以知識分子和道德學家們一上來就追求很高的“聖人境界”。相信諸子百家學派中沒有任何一個學派是要求解放人的天性,要推翻一切的道德和制度,恰恰相反,在那個一切都不完善的時代,所有的學派都在努力建構一個理想中的世界。

    簡單來說,那是一個制定規則的時代,而我們當今世界是推翻規則的時代,推翻舊有的規則。

    柳下惠其人

    柳下惠並不是因為“坐懷不亂”這件事才變得這麼有名,他原本就是一個很有名氣和道德境界的人。他比孔子要出名的早,所以孔子很欣賞柳下惠這個人,說他是賢人,孟子把他推崇為“聖之和者也”,也就是“和聖”。

    那麼柳下惠做過什麼事情讓他這麼受推崇呢?

    《論語·微子》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柳下惠這個人三次當官,結果三次都被罷免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直道而事人”,不用阿諛奉承的態度去侍奉君主和麵對同仁。人家又問他,你三次都被罷免,為什麼不離開魯國呢?他回答說:“按照正直的秉性做官,到哪裡都會被罷免,那麼何必離開祖國去其它國家呢?”

    所以孔子評價柳下惠是一個賢人,就是因為他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和人格準則,不會去向世俗妥協,不向慾望臣服,他們能夠按照嚴格的道德標準和準則要求自己,所以這種人普通者是道德君子,有所成就的肯定是偉人級別。

    什麼是偉人和聖人?

    其實就是因為人家能夠“為常人不能為之事”,也能夠“不為常人能為之事”,一個懷中的美女普通人可能早就按奈不住內心的一絲蠢蠢欲動,按在地上就是一頓操作,但是對於偉人和聖人來說,抱著一個美女和抱著一尊泥塑恐怕沒有區別。

    即便心中有所動搖,人家也能夠憑藉堅毅的意志力控制住自己。

    所以那位被稱之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他年輕時也是血氣方剛的小夥子,看到美女心中也會蠢蠢欲動,但是後來人家為了戒色每天就寫日誌,但凡自己有胡思亂想的行為,他就在日記裡對自己進行批評,所以人家罵自己“真禽獸也”。

    最後曾國藩終於戒色上岸,在歷史留下半個“聖人”的美名。

    以我們如今的眼光去看,柳下惠其實就是一個自控能力強,且有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準確以及道德準則的人,把他推崇為聖人肯定是一種美化。但在春秋戰國那個年代,由於儒家一直試圖恢復禮樂制度,所以才把柳下惠捧到聖人這個高度作為宣傳大使。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柳下惠能夠堅持自己的準則,這本是就是頗為不易的。因為絕大多數人就是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慾望和底線,所以幹了很多違背道德和底線的事情,從這一點來看,這確實是人家的偉大之處。

    就像“尾生抱柱”這個故事,尾生和一位女子約定在橋上相會,但是女子失約,又恰逢漲大水,尾生為了履行自己的約定,寧願抱著橋柱而死。

    這個故事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諷刺尾生不懂變通。

    可實際上懂得變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為了信義而不去變通,這恐怕是天下的一件難事。所以說,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應該用自己的淺薄去質疑別人的崇高。

  • 22 # 老威觀史

    關於柳下惠的故事,主要是“坐懷不亂”這個成語,講的是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出差,因為一些事情,耽誤了出城的時間,當他要出城的時候,城門已經關閉,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出城。晚上去客棧的時候,客棧住滿了人,沒辦法,他就只能在城門下過夜。在他在城門下過夜的當晚,遇見了一位美貌的女子,柳下惠見哪位女子穿的很單薄,夜裡又很冷,女子凍得瑟瑟發抖,柳下惠怕女子凍死,便將其裹在了懷裡,直到天亮,整個過程中只是裹住了女子,沒有絲毫的越軌的行為。

    “坐懷不亂”的故事流傳了千年,那麼在此我們探討一下這個事情的真實性。

    出處

    坐懷不亂這個事情的出處是出自《詩經●小雅●巷伯》中的一個故事,說的是魯國有個叫顏叔子的人與一個寡婦鄰居,有一天狂風大作,寡婦的屋子被毀,便來到顏叔子家求庇護,顏叔子礙於男女情面不讓這個寡婦進門,寡婦便說你怎麼不學柳下惠,用身體溫暖別人而不非禮?

    至於單獨記載“坐懷不亂”的這個事情,則是在春秋之後過了近2000年的元朝,在《純正蒙求》中有過專門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事蹟,意思就是上面說的那個故事。為什麼在柳下惠所處的春秋時代沒有單獨記載,而到了元代才有了單獨記載了呢?所以真實性是否存疑呢?

    我認為很可能是真的。詩經記載的是春秋時代的民俗,如果大家多看詩經,會發現那個時代的女子很開放,尤其是鄭國的女子,會直接向男子表達心意。既然是記錄了民間的風俗,那麼從顏叔子的鄰居寡婦口中說出的事情,恐怕在當時已經流傳開了,因此我斷定這個事情應該是真的,唯一存疑的地方是真實情況和流傳的說法可能有出入。

    事件真實性分析

    那麼事件的真實性究竟如何呢?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至少柳下惠救了哪位女子是真的,不然這個故事不會流傳開來。

    那麼柳下惠與女子之間是否發生了一些事情呢?也是可能的,畢竟女子很可能是感激柳下惠,願意與他發生關係,之後為了維護柳下惠的名聲,而對人們說他們之間沒有發生任何事情(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名聲),這是一種可能性,畢竟只要當事人雙方都不承認發生了事情,那麼沒有發生事情的說法便可以坐實。

    如果沒有發生呢?那麼第一種可能性就是柳下惠確實道德高尚,不為所動,只為救人,這也是一般流傳出來的說法。

    當然,我們現代人分析這個事情也會腦洞大開,或許柳下惠是同性戀呢?其實這個可能性很小,根據歷史記載,柳下惠是結婚生子了的,所以他是同性戀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也就是說,他生理上有問題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

    那麼在不是出於道德高尚的情況下,沒有做出一些事情,只有一個可能,便是女子長得不好看,柳下惠只是想救人,雖然也喜歡與漂亮的女子發生關係,但是一看女子的長相實在慘不忍睹,便沒有發生事情。歷史之所以記載女子貌美,是因為要為柳下惠與女子發生關係創造可能性。實際上如果是一個貌美的女子一般來說應該不會流落到衣服單薄且沒地方可住的境地吧,而且貌美的女子應該會有人追求且喜歡,就如現在的戀愛場一樣,貌美的女子從來不缺男朋友,只是在一堆優質的男生中選一個自己更為中意的而已,至於要鬧到沒有男性喜歡的地步,那基本是瞎扯。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應該是女子長相不美,或者說長得不好看,柳下惠想救人,可能也有那種想法,但是因為女子長得不好看所以就沒做,只能說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是最接近真實情況的。

  • 23 # 閆方9

    認為它是真實,可信的。因為古人他確實做得到。只有一個柳下惠。他做得到,所以才被記載了下來,作為眾人的楷模。因為他的品格已經提升到了一定的境界。達到了那種忘我的地步,無慾無求。

  • 24 # 路邊青青無名草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故事說的是當時的“名士”柳下惠在非常的寒冷中為了使穿著單薄的妙齡女子不致凍死,把她抱在懷裡取暖,只為“救人一命”而沒有絲毫“雜念”,成了人們的“道德楷模”。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有人說當年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個謊言。是不是個謊言呢?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和現實的角度去看待它。

    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很寬鬆,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行為自由,春秋時期也是這樣。因此出現了孔子、老子等等一些“名人”。這些“名人”們“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被人們所“認可”。人們把他們有益的思想、行為或口口相傳,或文字記錄,得以流傳下來,用來作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以教化社會。

    那麼有沒有“對立面”呢?有,肯定是有——當時的“盜蹠”就是一個“標準”的“反面教材”。

    古代與現在一樣的是,社會上存在著真實,也存在著虛偽;存在著美好,也存在著醜陋;存在著善良,也存在著邪惡;存在著高尚,也存在著卑鄙……美好、善良、高尚得到了人們的肯定、頌揚,得以“流芳”存世;醜陋、邪惡、卑鄙受到了普遍的鄙夷、厭惡而“不齒”,所以“屏之蔽之”,如今天的“碰瓷”、狡辯……便是這一類。

    “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心理,是眼下不少人的思維——自己做不到的事,別人做到了,認為不可能——所以邱少雲受到質疑,雷鋒也遭遇同樣命運……大概古人也不例外吧!因為社會與社會上的事物是一樣的,都存在著一體兩面,善惡同生,美醜共存……說到底,就是以誰為“主流”——或真善美,或假醜惡。社會主流,應該是真善美而不是假醜惡吧!

  • 25 # 使用者9380458747126

    謝邀,我認為是真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禮儀之邦!那時候每個文化人都把君子作為人生標準,君子就是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守孝守制,立貞節牌坊等都是好事情!不像現代人這麼發散思維,包括現在,如果一個人逝世的時候,很少讚揚逝世者有多大豐功偉績,主要是讚揚他(她)的道德情操高潔!所以柳下惠坐懷不亂是正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綠豆什麼價?有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