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悟白羽

    魯迅先生在沒有做文人之前是一個醫生。他的醫術並沒有達到妙手回春的境界,但卻一心想著醫治更多的勞苦大眾,因為他每見到一個病者,就猶如自己跌進了黑暗的深淵,四處無光昏天黑地。

    魯迅醫的人越多,他越發感覺到:不管自己如何強化自己的醫術,醫了張三再救李四,終究只能為他們醫治表傷皮骨,根本無法醫治他們被封建統治者深深奴役和毒害過的靈魂。

    於是魯迅決定放棄草藥針灸,提筆為刀,一刀一刀的把這些被“奴性”的民眾開膛破肚,告訴他們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和靈魂,就必須衝破封建統治者的奴役和壓迫,唯有浴血反抗,才能抬頭見天。

    《阿Q正傳》,正是魯迅為民眾開膛破肚,解剖靈魂的經典著作。

    阿貴他自小沒有爹孃,又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如今在未莊做短工為生。魯迅先生要為他作傳,為了追趕洋流,弄點時尚,於是魯迅先生為阿貴取了一個半土半洋的名字,“阿”字後面追個“Q”,喚作阿Q。

    你要知道魯迅先生為阿貴改名“阿Q”並不是隨性去的,經過了100多年,你看看現在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中國人的名字已經帶上了洋文,而且有的名字洋文不僅僅一個字母而是一串。可見魯迅先生為阿Q列傳,早有先見之明!

    有一天,阿Q聽說趙太爺的兒子中秀才,於是阿Q就去趙太爺家賀喜。為何要去?因為阿Q覺得自己應該姓趙,那趙錢孫李中“趙”姓排行老大,我若姓趙,多有氣派。再說了,趙太爺家的兒子中了秀才,以後必當大官,我若姓趙,攀上了趙家這門親戚,從此未莊的人還有誰敢看不起我!

    想到這裡,阿Q自己都笑了。誰知剛剛踏進趙家的大門,就被趙大爺反手兩個嘴巴抽過來:“你也配姓趙!給我滾!”

    阿Q被打了,當然很尷尬。可是我們的阿Q天生就帶有這種反敗為勝的精神勝利法:“哈哈,兒子打老子!兒子也敢打老子!反了!反了!”於是乎阿Q感覺自己臉不痛了,心裡也平衡了。人生天地間被打一下,那也是正常的嘛?

    這就是魯迅筆下被封建統治思想奴役過的阿Q精神:不用反抗,常用聊以自慰的“精神勝利法”反敗為勝!

    魯迅先生當然不承認阿Q姓趙,他只是在告訴我們阿Q不是姓“趙”人的專利,阿Q只是被統治階級壓迫下的民眾代言人,這個代言人,也包括當時那個社會中的“你我他”。

    阿Q被攆出趙家後,碰上了假洋鬼子,那假洋鬼子留洋之後學會了yes,no,hello和“迷死特”張,阿Q最痛恨這假洋鬼子,特別是假洋鬼子的假辮子。阿Q迎上去就罵他禿驢。那假洋鬼子抄起哭喪棒就打,阿Q去瞬間又慫了,蒙著腦袋受打卻不敢還手。按理說,阿貴身板結實,在未莊又是出了名的幹活能手,他要是一拳把假洋鬼子打翻在地,再將他扔進未莊的臭水河裡那完全是小菜一碟,可自帶“奴性”的阿Q始終不敢反抗。他怕,他怕假洋鬼子和趙太爺家都有勢力,鬥了自己吃大虧,好漢不跟權勢鬥,人生天地間總要有幾次捱打的,打不過就跑唄。

    因此,阿Q再次用聊以自慰的“精神勝利法”又反敗為勝了!被打後摸了摸腦袋,嘻嘻哈哈的又和未莊的潑皮無賴吹上牛了。

    前面那個小尼姑,阿Q認為晦氣是小尼姑帶來的,便上前調戲人家,摸著小尼姑的光頭一番戲耍,覺得油膩膩的很好玩。小尼姑惱了,掙脫跑開,罵道:斷子絕孫的阿貴!

    斷子絕孫這四個字一下提醒了阿Q,他認為自己不能斷子絕孫,總要留個種吧,但是要留個種,總得要找個女人吧,從此,阿Q上心了,也常常睡不著了。

    恰逢趙太爺家要舂米,派了吳媽來找阿Q去做苦力。他就幹活幹到深夜,這吳媽便主動抬著油燈找阿貴嘮嗑,嘮趙大爺搞大了兒媳婦的肚子,又說趙太爺要找小老婆,氣得趙太太是要死要活要上吊……這大半夜的,阿Q心裡想的就是女人,這吳媽又一連說了這些男女丑事,於是阿Q乾脆來個直接表白:“吳媽,我想和你睡覺!”

    吳媽一聽可了不得了,立馬逃將出去,把阿Q圖謀不軌的事情給吳家人說了,然後又說自己受到了調戲,哭著喊著要上吊。這事之後,阿貴被趙家攆出去,連工錢都沒有給。不過趙家人覺得,應該藉此機會敲詐阿Q,撈光阿Q的所有積蓄。

    當然了,阿貴明明知道吳媽是假正經,趙家人也是貪得無厭的主,可是面對不公和冤枉,自身所帶的“奴性”讓他不敢有一絲反抗,他認為人生天地間,難免是要被冤枉的,於是他被趙家搜刮得一文不剩。未莊呢也沒有人再請他做短工,未莊的女人呢見到阿貴像見到鬼一樣嚇得四處亂躲,迫於生計,阿貴只好背井離鄉外出謀生。

    外出的時日不多,阿貴又回來了,他是發了財回來的。因為他在外面遇上了當官的白舉人,發了點小財。未莊的人知道阿Q發財了,紛紛阿諛奉承來捧著他,連趙太爺都對阿Q禮讓三分了。

    哦~原來拿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精神,還包括一切向(權)錢看,阿貓阿狗有錢時都可以叫做親爹。阿貴告訴他們,白舉人為了25兩銀子,舉報了自己的親戚是“革命黨”,那人被朝廷殺頭了,趙太爺說這是“大義滅親”,要自家人多學學。

    哦~原來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精神,還包括為了錢可以“大義滅親”殺害親人,這白舉人也是阿Q的一類人了。

    被人們看得起的阿Q開始做夢了,阿Q夢見自己投降了革命黨之後,自己也開始鬧革命了,並且最後成功了。當他穿上白盔白甲戴上官帽之時,未莊的女人,包括大小尼姑,趙小姐,吳媽都紛紛向他諂媚獻情爭著要嫁給他,那假洋鬼子和趙秀才還有曾經欺負過他的鄉親們,都像狗一樣爬著跪著的恬服他。

    這是個反夢,阿貴醒來之後被縣府的人以“反革命”的革命黨身份將他抓捕了,白紙黑字畫個圈就可以宣判他的死刑,就是這麼簡單,無需要告訴阿貴他該死的原因是什麼。在送往殺頭的路上阿貴想唱戲,魯迅先生在寫第一稿的時候,原本已經把阿貴的戲文都寫好了,後來魯迅先生認為一個被奴化的人是沒有資格唱戲文的,就連“過20年後又是一條……”,是“好狗”還是“好漢”呢?最後,魯迅先生心軟了,讓阿貴在殺頭之前喊出了“好漢”二字!

    阿貴臨死之前看到了吳媽,他想這個坑自己的吳媽,應該是對自己有點情意吧,便向她多看了幾眼,哪知吳媽從來沒有正眼看過他,她一直盯著士兵肩上的鋼槍。阿貴被槍擊後屍體橫倒在地,我們以為未莊的鄉里鄉親會為他收屍,哪知他們卻說:槍斃還是沒有殺頭好看!

    啊Q死了,他一生沒有跟女人睡過覺,自然也沒有後代,可你看到了嗎?整個未莊遍地的阿Q,怎麼會絕後呢?經過百年的繁衍,阿Q何止千千萬!

  • 2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魯迅的《阿Q 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看了魯迅寫的《阿Q正傳》,發現這正是傳統社會產生墜落的中國人的典型,就如魯迅所說,阿Q的影響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個社會把它發表出來而已,而魯迅為何寫這篇文章,我想是為了想要宣封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用帶點諷刺意味的手法來寫出中國人病理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罪惡。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格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最贏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這個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鴕鳥的心理,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雖然這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是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領會最深的一些問題,雖然魯迅筆下的中國人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想要告訴大家的應該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理,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但是,我只想說:“魯迅精神萬歲!”

  • 3 # 依楓的微博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在讀高中時讀過,現在詳細分析,作者其目的在於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透過阿Q暴露落後農民的不覺醒,從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一種警醒和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這種虛擬的概念,就是精神勝利法。魯迅寫的那個阿Q死了,但那個概念還在世上,還在人們的頭腦裡。拿那個概念來對照,符合精神勝利法的人還有,所以說,還有別的阿Q在活著。不管時空怎麼變幻,不管是原始還是先進,世界上的人和事都不會是整齊劃一的,總有三六九等。人的地位、階層、智力、承受能力都有差別。

    但是我們不提倡精神勝利法,也不反對它。因為這是人的一種生存態度、生存方法,是人對社會的一種適應。存在即合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一種緩衝劑。

  • 4 # 農科傳播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這部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在這部小說中,給我們讀者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是“阿Q精神”和“精神勝利法”了。“阿Q精神”指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的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壓,兇狠地盤剝。魯迅不止一次地對這種畸形變態心理作出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利,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並不中庸。”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於下層的勞動人民。

    統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鬥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

    對當時社會的深刻認識和無情揭露,是這部小說最大的亮點。魯迅,不愧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

  • 5 # 英皇騎士

    魯迅的《阿q正傳》。

    和魯迅的《吶喊》,《彷徨》都是在喚醒舊的,積貧積弱沒落的封建制度下,懦弱,貪婪,自私,愚昧尚未覺醒的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希望透過《阿q正傳》吶喊,彷徨。喚醒當時小農意識的平民。拿起武器,同舊的封建勢力作鬥爭。

  • 6 # 軫念信箱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在讀高中時讀過,現在詳細分析,作者其目的在於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透過阿Q暴露落後農民的不覺醒,從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一種警醒和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這種虛擬的概念,就是精神勝利法。魯迅寫的那個阿Q死了,但那個概念還在世上,還在人們的頭腦裡。拿那個概念來對照,符合精神勝利法的人還有,所以說,還有別的阿Q在活著。不管時空怎麼變幻,不管是原始還是先進,世界上的人和事都不會是整齊劃一的,總有三六九等。人的地位、階層、智力、承受能力都有差別。

    但是我們不提倡精神勝利法,也不反對它。因為這是人的一種生存態度、生存方法,是人對社會的一種適應。存在即合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一種緩衝劑。

  • 7 # 梅心清骨

    引導語:魯迅的《阿Q正傳》有著不朽的魅力,在它發表後的幾十年裡,阿Q在中國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文更加詳細的瞭解《阿Q正傳》。

    一. 阿Q形象分析

    《阿Q正傳》之所以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阿Q相”太普通了,魯迅先生銳利的鋒芒觸痛了社會的神經,使得許多人從中照見了自己的靈魂,總覺得阿Q這人很是面熟。這正好印證了俄國卓越的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的著名論斷: “對於讀者,每個典型都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5]。道理很簡單,讀者感到熟悉,因為這個人物集中地體現著社會上同類人物的特徵:讀者覺得陌生,因為他是身肉飽滿、生動活潑的獨特生命,個性與眾不同。阿Q是一個植根於中國社會的有著深厚生活基礎的文學形象。

    (一) 落後不覺悟,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形象

    魯迅先生對阿Q的階級地位和生活處境做了明確而具體的描寫:他是赤貧的僱農,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性格也豐富複雜。魯迅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沾染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6]。但同時,阿Q又是一個深受封建觀念侵蝕和毒害,帶有小生產者狹隘保守思想的落後、不覺悟的農民;他不敢正視現實,常以健忘來解脫自己的痛苦;他同時又妄自尊大,進了幾回城就瞧不起未莊人,又因城裡人有不符合未莊生活習慣的地方便鄙薄城裡人;他身上有著畏強凌弱的卑怯和勢力,在受了強者欺辱後不敢反抗,卻轉而欺辱更弱小者;他有著守舊的心態,如對錢大少爺的剪辮子 深惡痛絕,稱之為“假洋鬼子”;他身上更有著“看客”式的無聊和冷酷,如向人們誇耀自己看到過殺革命黨,並口口聲聲地說“殺頭好看”。而且阿Q對革命的認識是十分幼稚、糊塗、錯誤的,他帶著傳統觀念來理解眼前的革命。他嚮往革命,不是為了推翻豪紳階級的統治,而只是“想跟別人一樣”拿點東西;阿Q抱著狹隘的原始復仇主義,認為革命後“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阿Q還幻想著自己革命後可以奴役曾和他一樣的生活在底層的小D、王胡們。阿Q這種革命觀,是封建傳統觀念和小生產者狹隘保守意識合成的產物。總之,阿Q的這些小生產者的弱點和深刻的傳統觀念,都表明他是一個不覺悟的落後的農民。

    (二)阿Q的“人上人”思想

    阿Q是經濟、政治思想上都受到嚴重的剝削和壓迫的農民,他沒有家,沒有固定的職業,他失掉了他的土地和獨立生活的依憑,現實處境十分困難。“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對此句進行深度剖析:作為封建社會代表的趙太爺是有錢有勢的人物,即權勢者,而阿Q的思想清楚地說明他所向往的是成為“闊”人,成為高居於一切人之上的“人上人”。“你”字說明阿Q對人的態度和阿Q的“很自尊”。人都應該自尊,但正常人的自尊必須是同時尊重別人,而阿Q的自尊卻是異於常人的,他“很自尊”,同時卻鄙視一切的人。從沒有聽見他說過別人的什麼好話,阿Q根本沒有一個朋友,從來不用平等態度對待任何人,說明阿Q身為社會底層的“人下人”,但他夢想翻身上來成為唯我獨尊的“人上人”,這種思想才是阿Q性格里最本質的東西。

    辛亥革命到來時,阿Q追求“闊”、成為“人上人”的思想徹底暴露出來,“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阿Q形象的實質得到最充分的表現。阿Q身上集中反映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下,自己被人凌虐、被人吃又要凌虐別人和吃別人的人際關係的實質,這也是國民性的根本問題。

    阿Q是奴隸,但他想反過來成為奴役一切人的奴隸主。如果他的“抱負”、“志向”得到實現,他就會成為新的統治者,而且其暴虐程度很可能不比舊統治者輕。

    (三)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核心。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 凌弱、健忘、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於虛偽的精神勝利之中。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麻醉劑,它使得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現實處境,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悲慘命運,雖然受盡欺凌,卻並無真正的不平。

    他能誇耀過去來解脫現實的苦惱,他能用虛無的未來寬解眼前的窘迫。他連老婆都沒有,卻還如此誇口:“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他能用自輕自賤來掩蓋自己所處的失敗者的地位,並且立即從這種自輕自賤中的“第一”中獲取心理滿足;他能用健忘來淡化所受的屈辱,將屈辱拋到腦後。阿Q在生活中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在精神上卻永遠優勝,總能得意而滿足,所憑藉的就是這種可悲的精神勝利法。

    二、《阿Q正傳》所具有的廣泛的社會意義

    《阿Q正傳》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效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傳》是魯迅長期以來關注和探討國民性的結果,他在談到創作該作品的動機時明確說過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7],“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8]。阿Q的身份雖是農民,但這個形象所表現出的性格弱點卻並不只是農民才有的,它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魯迅先生把阿Q性格作為國民性的最劣表現加以鞭撻,因而也就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因此,在作品發表的當時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對號入座”認為魯迅在罵他。[9]魯迅從整個國民的思想和精神狀況出發,對其精神、思想的痼疾進行概括,是要提醒人們,引導人們反思和自省,同時也是要呼籲改革者們來做改造國民性的工作。

    三、《阿Q正傳》表現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阿Q正傳》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症狀”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存在,它將作為一面鏡子,讓人們從中窺測到這種精神的病容而時時警戒。《阿Q正傳》所寫得雖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事,但他的深刻的思想價值卻不會隨時代變遷而喪失。中國是一個被封建政權、封建思想和文化統治了幾千年的國家,封建意識不可能一下子從人們的腦中完全清除,用魯迅的話說,就是積習太深,以至於產生巨大的惰性。又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中國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徹底。因此,當年存在於阿Q身上的落後意識和精神病態也不可能從今天或明天的人們身上消除的無影無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當前乃至以後的一段時期內,在許多人身上,阿Q精神雖不佔主導地位,但卻依然還可能時時見到其影子。

  • 8 # 草民三觀

    首先,我認為魯迅先生這本書不是寫給中國的,而是寫給世界的;不是寫給某個時代的,而是一種以前有、現在也存在的文化。這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關鍵是看一個人如何去戰勝它,如何避免這種盲目自我安慰的精神影響到自己。

    “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基本心法,幾乎可以戰勝一切,粉碎各種已經損害了自己人格與尊嚴的事情,順利成章的接受他,然後安然入睡。

    這種精神誇張的、毫無掩飾在主人公阿Q身上體現。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種精神只有阿Q身上有嗎?

    說實話,偶爾在單位受上級領導不合理安排的時候,我也會試著去說服自己去接受這無厘頭的制度。請問這是“阿Q精神”嗎?

    我認為是,只是體現的不夠明顯,或者是因為自己骨子裡還是有這根深蒂固的弱點“阿Q精神”用來說服自己,認為領導對自己這種批評無損於尊嚴,或者乾脆認為領導是為了自己好、為了提升自己。只是舉個例子,當然不能以偏概全。

    人生這條路,不短也不長,有高峰亦有低谷,有得到亦有失去,有失敗亦有成功。關鍵是如何正確認識這一切,如果每次低谷、失去、失敗都用精神勝利法來說服自己,把這些物質上的絕望,用精神來安慰,難免會使自己墜入麻木的深淵,一旦習慣,就難免變得對失敗麻木,對成功失去鬥志。

    我們更應該做到的是正確認識失去,勇於承認自己的失敗,在低谷時敢於目視周圍,練就內心的強大而不是逃避。怎麼做?毫無疑問,魯迅先生已經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 9 # 老李飛豪

    我被人說了二十年沒錢沒工作沒飯吃快要餓死了,不知道充實了多少人的心靈?阿Q精神永遠不死,阿Q精神永放光芒!

  • 10 # 檸檬C黑桃Q

    當現實中罵不得且罵不醒別人時,那就只能借文字虛擬一個人,讓大家對號入座一下,看看誰是阿Q,沒準發現:這不正是自己內心真實寫照嗎?

  • 11 # 茂哥國學館

    我認為《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寫的最好的小說。有人說這篇小說是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我不否認有這個意思在其中。我倒是以為,把這篇小說當成一篇揭示人性的小說去讀,讓我們去反顧,去反思,也許你會有更多的收穫。反覆去讀吧,真是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感悟。一讀笑阿Q,二讀看自己,三讀見眾人,再讀放眼全人類。“精神勝利法”啊,讓我歡喜讓我痛。

  • 12 # 走過來I走過去

    《阿Q正傳》裡的阿Q,雖然他有其可憐處,但透過魯迅的描寫,我們也看到了阿Q的劣根性。魯迅自己曾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 他欺負人的時候比流氓無賴更卑劣下流。他欺軟怕硬,打不過假洋鬼子,就去欺負尼姑。他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搶別人的錢財,霸佔別人的老婆或女兒,他幻想著自己革命後可以奴役曾與他一樣生活在底層的小D、王胡們。阿Q的這些小生產者的弱點和深刻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識和封建愚民政治。

  • 13 # 偉哥視點

    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14 # 閱讀觀世界

    魯迅寫《阿Q正傳》,其目的在於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透過阿Q暴露落後農民的不覺醒,從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一種警醒和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魯迅塑造出了阿Q形象,也造就了阿Q精神這個品牌。阿Q精神實質上就是精神勝利法,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是人在無可奈何時的一副靈丹妙藥。

    寫了阿Q的魯迅和演了阿Q的嚴順開,他們都是具體的人,人是血肉之軀,時間一到,就要化作雲煙。而他們塑造的形象,體現的意義,是一種概念,是一種虛化了的東西,將在歷史上永久流傳下去。

    這種虛擬的概念,就是精神勝利法。魯迅寫的那個阿Q死了,但那個概念還在世上,還在人們的頭腦裡。拿那個概念來對照,符合精神勝利法的人還有,所以說,還有別的阿Q在活著。

    不管時空怎麼變幻,不管是原始還是先進,世界上的人和事都不會是整齊劃一的,總有三六九等。人的地位、階層、智力、承受能力都有差別。

    有的人順順當當,有的人窮困潦倒,各種不平等、不順心時時處處都有。如果不承認不接受這些現實,思想上就會慢慢出現障礙,這些障礙有時就會變成精神勝利法。

    人要隨遇而安,承認社會現實,並且去適應它,再去慢慢改變它。如果總是心有不甘,無論如何也放不下,成天去計較,而又無能為力,最終就會有可能變成一個阿Q。

    人變成了阿Q那樣的人,那就是說明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了,已經被潮流淘汰了,只能自欺欺人,麻醉自己。那樣的人連怨恨都是假的,什麼動力都沒有。那就是自我放棄了,隨波逐流。

    這種抱著精神勝利法的人才是阿Q,他們和那些有適應能力、有承受能力的人不一樣。那些人面對現實不是完全消極的,他們還有信心,還在用行動改變自己的處境。

    另外這種阿Q和那些自我安慰、暫時放下、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人,也是不一樣的。那些人心裡還有所期盼,還在等待時機。

    所以魯迅塑造的阿Q形象沒有過時,只要這個物質世界還存在,那麼這種現象也一定會有。經常碰到有人問這個阿Q的問題,自己也可以去思考一下,社會那麼大,它是很複雜的,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

    但是我們不提倡精神勝利法,也不反對它。因為這是人的一種生存態度、生存方法,是人對社會的一種適應。存在即合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一種緩衝劑。

  • 15 # Tnasssse

    《阿Q正傳》裡的阿Q,雖然他有其可憐處,但透過魯迅的描寫,我們也看到了阿Q的劣根性。魯迅自己曾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 他欺負人的時候比流氓無賴更卑劣下流。他欺軟怕硬,打不過假洋鬼子,就去欺負尼姑。他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搶別人的錢財,霸佔別人的老婆或女兒,他幻想著自己革命後可以奴役曾與他一樣生活在底層的小D、王胡們。阿Q的這些小生產者的弱點和深刻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識和封建愚民政治。

  • 16 # 啊斌哥影視

    一、主要內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裡的典型性格。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瞭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篡奪了革命果實的封建地主階級槍斃示眾。

    二、主要思想

    《阿Q正傳》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精神勝利法貫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殺頭了,也還在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忘記殺頭的苦楚。用魯迅的話解釋精神勝利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精神勝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維繫奴隸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瞞自己、騙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阿Q的精神勝利法純然是奴隸們在失敗面前閉上眼睛,用瞞和騙製造勝利的幻覺麻醉自己,把奴隸的屈辱和失敗的痛苦變成精神上的自滿自足,從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隸。阿Q好賭,但總是輸,然而有一回卻福星高照,終於賭贏了,他居然“贏了又贏,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成了疊。他興高采烈”,可惜的是,“不知道誰和誰為什麼打起架來。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阿Q也捱了幾拳幾腳,到頭來“他的一堆洋錢不見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錢不見了”。然而,阿Q畢竟是阿Q,他還是能拿出與眾不同的解除痛苦的辦法來。

    三、主要精神

    魯迅透過阿Q性格的塑造,突出地解決了三個重大問題:

    1、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

    2、指出了阿Q參加革命的可能性與必然性。

    3、與此相聯的是深刻地評價了辛亥革命。

  • 17 # 執著的河

    魯迅先生的巜阿Q正傳》雕塑了一個代表舊中國的一個農民形象,是舊中國農民的一個典型的縮影。《阿Q正傳》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是一篇輝煌不朽之作,亦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魯迅先生用其鋒利的筆鋒,象匕首,象投槍,向那個沉舊的社會毫不留情的進行鞭撻和嘲諷,喚醒麻木的靈魂和那個可悲的時代!

    在魯迅先生的雜文裡,能夠讓人感受刺激時代的飄香。

    魯迅小說的魅力仍然呈現著對時代深深的詠志,特別是《阿Q正傳》,代表著魯迅先生文學藝術的領軍地位,他的光芒普照中國大地,開創了時代先河!

    《阿Q正傳》中的阿Q,濃縮了那個時代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狀態,雕塑了舊中國農民的可嘆可悲的經典形象:阿Q有著舊中國農民既善良又有著愚味式的狡猾。阿Q的精神勝利法,散發著心酸悲情的時代氣息,瀰漫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上空,歷久彌新,經久不衰!也奠定了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的地位,成為中國文學天空的一面鮮豔的旗幟,永遠飄揚在中國大地上!

  • 18 # 網暈者

    我的朋友中有幾位會寫書的人,也有寫小說的,他說開始動筆時並沒想周全,有時寫得順暢,恣意汪洋,有時筆下滯澀,舊簫喑啞,書成後,也懶得去改,也有乾脆重寫。發表後,有的作品被人拔高到令作者不知所措的程度,從而被引入歧途,等待他的卻是時時輟筆,因為他的思想被套上了桎梏,從這一點看來,不但批評家的消極一面讓人不寒而慄,而且過度的熱情詞彙的消費更讓人透支了作者的信用卡。《阿Q正傳》以後,魯先生的“上海孃姨阿金”使我明白了英文二十個字母在他那裡P後面就是end。

  • 19 # 褥子可覺

    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其中描寫的人性不僅僅指中國,而是全世界。博覽世界文學的魯迅先生,也許被部分老師和教科書狹隘化、甚至妖魔化了,因為也許他們本身就是阿Q,就是孔乙己……只要正確理解大先生,你會發現他的作品是多麼有意思,多麼的偉大。

  • 20 # 相得益香料

    “阿Q精神”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一個弱者可憐可悲,愚昧無知;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的生命歷程。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衝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表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錯失絕殺,落後2分,詹姆斯為何不自己上籃,而是傳給濃眉投三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