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影像館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蘇武(漢代朝臣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賜封三百戶的爵位,封爵關內侯,從匈奴回來後授予典屬國之職。
《蘇武牧羊》的故事傳唱了幾千年,人人皆知,家喻戶曉,並且還將繼續傳唱下去,聲音不絕,歷經萬代,人們仍然是這樣的認知,這樣的執著,看重蘇武的人格,蘇武的精神。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堅持十九年而回到漢帝國?通俗的解釋那就是他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讓蘇武堅持不懈的追求下去。執著下去,終於贏得了蘇武的意志,蘇武的決心,那就是回到漢朝,向皇帝覆命,向朝廷證明,不辱使命,完成自己的使命,了卻自己的心願,標誌著自己人格的決然,意志的堅定。
從蘇武個人內心深處的層面來看,他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志決然:不惜以身殉國,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是想,在漫漫的漠北草原,風雪瀰漫,人跡罕至,朔風凜冽中蘇武口含冰雪,手持旄節心向南方,始終注目著自己的祖國,在這樣的堅定認知中一直堅持了十九年,不是非常之人哪有這樣的非常之事,以至於他的漠北牧羊的故事能夠傳唱下來是有原因的,就是靠著他對祖國的強大信念,堅定執著,一往無前,才成就了他,造就了他,真是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啊。
從蘇武的一段話就可以看出蘇武的人格魅力:“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解釋如下:“我父子兩代沒有什麼功德,都靠皇帝的栽培提拔,才位列將軍,爵至通侯,兄弟三人都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我們常常希望有機會報答皇帝,願肝腦塗地。現在能得到殺身報效的機會,即使是蒙受斧鉞之誅,湯鑊之刑,也甘心情願,樂意這樣。”
另一個原因,蘇武在浩瀚的漠北能夠堅持下來,以至於堅持十九年後回到祖國除了上述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因素是他在漠北娶妻生子。據記載,蘇武在漠北匈奴的地域牧羊,曾經娶了匈奴人為妻,並且生有兒子蘇通國。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也是蘇武能夠堅持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這絲毫不影響他對漢朝、對自己的祖國的堅定熱愛,從信念上意志堅定,無怨無悔,這是蘇武人格上的本質特徵。
-
3 # 我有我的世界觀
任何一個組織,包括軍隊甚至國家都有可能會被打敗。但唯獨一個人的信念十分堅定時,無論是受到極端壓力,還是千難萬阻,都是不可能被打敗的。
蘇武被匈奴扣留以後,無論是他人勸降,還是舊時好友分析利害關係,無論是被置於冰天雪地,還是很深的地窖,絕不屈服,絕不投降。這是何等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蘇武——將門家庭出身。其父蘇建,曾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憑著赫赫戰功被封為“平陵侯”,後又做過衛尉和代郡(今河南蔚縣)太守。蘇武少時任為“郎”,後來做了替漢武帝掌管馬廄的官。
匈奴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時好時壞,關係緊張時,互有攻戰。關係緩和時,又採取“和親”政策。
漢武帝打算藉著大敗大宛國的軍威攻打使匈奴,使匈奴臣服。而此時,老匈奴單于死去不久,其弟且鞮侯年幼剛立,害怕漢軍襲擊,便派使臣前來進貢,並表示願意把扣留在匈奴的漢朝使者全部放回。
漢武帝讚賞單于的誠意,便派蘇武、張勝、常惠等帶領使團,將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臣送回匈奴,並帶上厚禮答謝匈奴單于的誠意。
(漢武帝)
但匈奴單于收到了禮品和被扣送還的使臣後,卻變了一副嘴臉,變得驕橫起來。
衛律,漢朝人,後來投降匈奴,很受寵幸,被封為“丁靈王”。猴王、虞常,匈奴人,曾降漢,心裡嚮往漢朝。他們與張勝密謀殺死衛律,結果失敗。猴王、虞常被斬,張勝投降了匈奴。
蘇武也被扣留。
衛律勸降蘇武,蘇武寧死不降單于派人來勸降蘇武,蘇武對常惠等人說:“如果卑躬屈膝,我們的使命就會受到汙辱。那這樣,即使活著,又有何面目再回到我們的大漢呢?”說完就拔出佩刀刺入自己的身體。單于更加欽佩蘇武的氣節。
蘇武傷勢痊癒後,單于又派衛律來勸降。蘇武不從。衛律又用寶劍比比劃劃,做出一副要刺殺蘇武的架勢。蘇武昂首挺胸,從容不迫。硬的不行,就來軟的,衛律又以富貴榮華引誘蘇武投降。
蘇武不為所動,並大罵衛律“你身為漢臣,卻不顧恩義,叛主背親,投降蠻夷……” 。衛律明白無論使用什麼方法,也脅迫不了蘇武,只得稟報單于。
單于見蘇武如此忠心,越發想爭取他投降。他將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裡,不給蘇武提供飲食,企圖逼迫他就範。
當時正下著大雪,蘇武躺在地窖裡,靠吞食雪片和衣服上的氈毛生存下來。匈奴人見他幾天竟還活著,以為他有神靈庇護,便流放他去北海牧羊。並說:“等到公羊能長出羊奶來了,你也就可以回國了。”
使團中,有常惠等人不願投降匈奴的也被流放。
蘇武牧羊作為出使匈奴的漢朝使者,他感到無上光榮。他珍惜著使節,白天用使節牧羊,晚上抱著使節睡覺,以至使節上的旄毛幾乎脫落殆盡。
為了這份榮耀,他什麼苦都可以吃。糧食不夠吃時,他就用老鼠洞的的草籽填充肚子。
單于的弟弟帶著人馬到北海打獵,被蘇武感動,便送一些衣服和食物給蘇武。單于的弟弟三年多後病死了,臨死前把一些馬匹牲畜、衣服帳篷等留給蘇武。卻被單于派人全部偷走了。
李陵,曾奉漢武帝之命帶兵偵察匈奴虛實,結果被匈奴騎兵包圍,兵敗被俘,投降了匈奴。單于知道了李陵與蘇武是舊時好友,便派他來勸降。
李陵說:“……願你回心轉意,留在匈奴。你已經不可能再回漢朝了,在這空曠無人的草原上受苦, 你的氣節誰會知道呢? ”
李陵又把蘇武一家的情況告訴了蘇武:哥哥、弟弟、母親都已離開人世;妻子也已改嫁 ,十幾年過去了,都不知道是死是活。並告訴他:漢武帝年事已高,經常犯糊塗,濫殺無辜,弄得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李陵又說:“你現在還在為誰考慮呢?還是聽我的勸告,投降匈奴吧 。”
蘇武回答說:“我們父子沒什麼功勞,卻受到皇帝討賞,又封將軍又拜候,都是皇帝身邊的近臣,為回報大漢,就是肝腦塗地,也是應該。若是能夠殺身效國,縱即受斧鉞之誅,也是心甘情願,沒什麼遺憾。 ”
過了幾天,李陵又來勸降。蘇武正色厲言地說:“我蘇武早就準備死了,如果你一定要勸我投降,那我現在就死在你的面前 。”李陵非常慚愧:“你真是不可侮辱的義士啊 !我和衛律背漢投降,才是天大的罪人。 ”
公元前87年,李陵又來到北海, 告訴他漢武帝去世的訊息,蘇武非常悲痛,衝著南方嚎啕大哭,連血都哭出來了。
蘇武重見天日漢武帝去世,漢昭帝即位。
由於連年不斷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和平、安寧就成為漢匈兩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公元前81年,漢匈雙方議和,恢復了正常往來。漢朝多次要求匈奴將蘇武等人放回。單于非常欽佩蘇武的氣節,還想著再想辦法折磨蘇武,使他被迫投降。便謊稱蘇武已死。
被扣留的常惠見到漢使,訴說了在匈奴的遭遇,並說蘇武未死,而是在北海牧羊。漢朝使者便謊稱漢天子打獵時,收到了飛雁傳書,信上有蘇武的訊息。單于見已無法隱瞞,便放回了蘇武等人。
這樣,已年過花甲、鬚髮盡白的蘇武,手持使者,回到了長安。蘇武出使匈奴時,屬員有100多人,歷時十九年。這期間,有人已死,有的投降,最後只有蘇武、常惠等九人回到長安,回到大漢的懷抱。
(年過花甲才回到長安的蘇武畫像)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歷盡千辛萬苦,面對死亡威脅,面對榮華富貴誘惑,皆不為所動。一看到那掉光了旄毛的旌節,他就象看到了南方,想到了心中的祖國。
文章寫到這裡,我們終於明白了是什麼信念信仰支撐著蘇武歷經了那暗無天日的19年。是他那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
願我們中華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兒女,都要向武蘇學習。學習他那堅強的意志、不屈的氣節以及對國家的赤膽忠心。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夠永遠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
4 # 會鋒書法
蘇武有中華民族的氣魄,有人品,有志氣,盡忠報國,視死不降。受盡近二十年的折磨,堅持回國,不愧是華人的大丈夫。
-
5 # 山東胖爺
每個人的信念觀,都不一樣,信念是一面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面旗,它一直在你的靈魂深處,很多人的信念都是嘴上的幾句話,欺騙別人,自欺欺人,但是真正懂得了信念的話,那麼很多事並沒有完成,直到死去都沒完成,但是他一生的靈魂都在為這個信念而戰鬥。
蘇武塞外放牧十九年,他是國家的英雄,他的信念裡包含了對國家的忠誠,不屈不撓,堅持到底,有骨氣。
-
6 # 天地憶圖
一、《蘇武牧羊》的故事大概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氣概。
二、蘇武是愛國的,信仰是崇高的,在外域堅持十九年,歷盡艱辛回到祖國,漢宣帝有感,豐賞之,人為其君,君亦為民,這也是伯樂之遇幹裡馬也,和諧的畫面,成為傳頌幹年的美談,這樣的事例很多!
三、錢學森也是有愛國信仰的科學家。
在美國20多年的錢學森,為國石懈努力,歷經五年,美國當局幹般阻繞,但錢老不為所動,因為他懷有強列的愛國理念。因為當時的錢學森是航空力學,火箭和導彈的專家,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就,而且也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不過,錢學森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他時刻都在準備著回到祖國,為國家的建設出力報效。他愛國,毛澤東主席說,錢學森回國給一個導彈師都不換呢。當時受到了周總理,毛澤東等領導的接待,錢老為中國的兩彈一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之,愛國是一種崇高的信仰,我們都要學習,沒有國那有家呀!我的祖國是一個除舊迎新的國家。是一個沸騰上升的國家;這是一個如日中天的祖國。我的話語多的可以組成一部歷史,我的話語多得可以寫成一篇星河,但是說得最多最動情的一句是,便是騰飛——中國!我愛你中國。
-
7 # 品茗致雅
謝謝邀請!武牧羊是中國歷史上流傳千古的故事。蘇武出使匈奴,後因為匈奴內亂而被扣留,匈奴單于為了逼迫蘇武投降,始以武力恐嚇,繼以高官美女利誘,蘇武皆不屈服。即便他知道家庭發生了巨大的變故,也沒有像李陵、衛律、張勝那樣投降匈奴,他的愛國之心依然堅如磐石。匈奴單于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匈奴單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最後,終在十九年後才得以迴歸漢庭。
蘇武在匈奴十九年而始終不降,除了有頑強的毅力外,就是在他身上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的氣節。
蘇武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直接影響了歷朝歷代的愛國志士,直到今天,蘇武的精神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
8 # 特艾聚
信仰,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心如磐石,永不褪色!始終愛著自己的國家!這是蘇武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定信念,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
-
9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蘇武牧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不屈不撓的氣節,這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脈相承的重要原因!
文化認同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次戰亂、分裂和動盪,但是為什麼,我們國家可以浴血重生,再次實現統一?關鍵原因就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不是以血統、膚色、語言、生活方式來作為區分和認可的標誌和標準!而是以文化認同!
認同中華文化的人,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我們這樣的標準,讓我們歷經風雨,而茁壯成長!
蘇武牧羊,就是文化的堅守和信仰!蘇武就是要用自己的堅守,實現他作為華夏子孫的理想和不改初衷!
文化認同和堅守,是蘇武的精神不朽!
不屈不撓
中華民族是最愛好和平的民族!
我們不會去侵略別的國家,我們願意和任何國家交往、共同發展。但是,我們最不屈不撓的民族。無論侵略者多麼的強大,我們中華子孫,都是不屈不撓、英勇抵抗、誓死不退!幾千年來,我們都做到了!
我們珍視和平,但是我們絕不向壓迫和奴役屈服!蘇武的堅貞不屈、民族氣節,就是典範!
蘇武牧羊!是傳奇、是勵志、是華夏子孫學習的榜樣!無論身在哪裡,都不忘自己是華人、是炎黃子孫!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要做到,堅貞不屈、誓死堅守、心繫中華!
-
10 # 百事通達萬家興
信仰!比如說佛教,他們門下的信仰就是佛,可以信仰一輩子,我們華人的信仰就是我們的國家,中國萬歲!我愛我們的國家!
-
11 # 梁嬋
愛國情懷。信仰,源於對祖國的忠誠。
小時候跟爸爸學唱的《蘇武牧羊》,幾十年一直傳唱。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心存漢社稷,落獨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
夜在塞中,時聽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
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帷。
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
終教匈奴心驚膽喪,拱服漢德威。
-
12 # 悅天子安
看了《蘇武牧羊》故事很感動,他的愛國主義英雄氣節,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精忠報國的民族大義都感染著每一箇中華兒女,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古至今,讓後世之人學習。
我覺得蘇武之所以在漠北放羊堅持十九年才回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有始有終的人,做事做人都要懂得畫圓,這樣的人是一個懂擔當,負責任的可信之人。蘇武必須向他的國家覆命,這樣他就死而無憾。蘇武是受漢武帝指示帶一百多人前往匈奴,他必須對皇帝有所交代,品德高於一切,使命重於泰山,做人義字當先,這一點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
人生就是一個圓,做人做事都在畫圓,不然就不圓滿,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讓人心安,無愧於此生,人生於天地之間,必然要遵循天地大道,蘇武是一個明白人,也是一個懂得大道之人。所以他有堅定的信念支撐他,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成為了後世之人的楷模。
-
13 # 潤淶生活家
首先普及一下蘇武牧羊的故事,之後會有分析總結。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說甘肅民勤 )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蘇武牧羊》讚揚了蘇武面對威逼利誘忠心耿耿,不畏強權,忠貞不屈,愛國且不向挫折屈服低頭的精神。
以下從三個方面來表達一下對蘇武牧羊事情的理解。
第一,忠於國家。秦漢年間,忠義之士尤為得到社會的讚賞。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蘇武內心的忠義知心讓其在惡劣的條件下顯示出大漢名將的高風亮節!
第二,剛烈不屈。剛烈之士鄙視匈奴單于的無恥行徑,更不屈服單于的淫威。寧願忍受疾苦,獨自守候孤獨的貝加爾湖,這是純鋼至陽的真性情!
第三,熱愛生命。渴了喝雪水餓了吃狼皮,直至連敵人都敬佩他,身處苦寒之地蘇武並沒有義憤填膺,悲觀落魄。而是更加勇敢的活下去,他滿眼都是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的壯美!
蘇武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敬佩的人,蘇武牧羊的故事流傳數千年而經久不衰,值得每個人學習。如今我們生在和平年代,更應該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幸福。熱愛生活,熱愛國家,有國才有家!
-
14 # 老趙說房指南
中國有5000年文明歷史,在一朝一代的交替中,湧現出很多對後代啟迪、明智的事例。
《蘇武牧羊》就是其中一例。當我們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能想象出蘇武作為使者,出使匈奴,面對野蠻匈奴人的百般凌辱勸降和荒野之地的流放,從出使到回國,時間長達19年之久,都沒有屈服,表現了蘇武堅貞不屈、堅韌圖成精神,最終在花甲之年回到自己的祖國。
他作為一名使者,手持符節,據理力爭,不畏強權,誓死報國,不辱使命,這是一種“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高尚的情操,如果一定要用信仰來歸納,我認為用現在的話說是一種“理想主義”。
蘇武作為使節出使匈奴,主要目的是談判,是為大漢與匈奴兩國的利益取得最大化的負責人。他始終堅信自己的國家是大漢。雖然單于也很欣賞他,並用高官厚祿勸降,但沒有成功。
這是因為蘇武堅信,自己就是那個“力挽狂瀾的人——犧牲我一人,可以為避免兩國交戰而造成無數將士、百姓的傷亡,正是這種理想主義的信仰支撐著他在那裡艱苦的環境中活了19年。
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仰,可能早就投降或者自殺了。
-
15 # 冬日暖陽9
是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堅定不屈服的信念和信仰,讓他堅持了十九年,最終獲釋!
蘇武是漢代中華民族的脊樑,也是我們當代每個華人學習的榜樣!
-
16 # 以手寫我心
蘇武是代郡太守,華夏志士,蘇建之子。天漢元年拜中郎將。在當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好時
壞反覆無常。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尊大漢為丈人,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
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單于。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
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
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
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
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
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裡
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
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里與皮祆
取暖。過了好些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
怎麼也不屈服,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
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
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
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
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
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羊
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你的大漢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
的貝加爾湖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在這
裡,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
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棒和
一群公羊。
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棒放羊,心想
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
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
飢,冷了,就與羊取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
年,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
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花白了。
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長達十九年之久。
後來漢昭帝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
武、常惠等人。匈奴騙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買通了
單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見面。使者明白
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于說:“"我們皇上在
上林園射下了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條
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
放羊。您怎麼可以騙人呢?"單于聽了嚇了一大
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
道歉,答應一定送回蘇武。
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
著他回來的只剩了常惠等幾個人了;蘇武出使
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在昭帝始元
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
安,回長安後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讚他是個有
氣節的大丈夫。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
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蘇武牧羊的精神告訴我們一定要有堅強的意
志,不要一味的去追求一些浮誇的物質享
受。在民族大義和大是大非面前,往往走錯一步會成為千古罪人,現在如果自己一旦誤入歧途也會成為人民的敵人。蘇武雖然不是什麼陣前斬敵立功的大將,也不是什麼開疆擴土的武士,但他忍辱負節、不屈不撓、赤膽忠心、意志堅定
的精神,完全不亞於ー個民族英雄。
一個人有了這樣大丈夫氣節的品質、有了這樣忠貞不屈的精神,就會身有正氣、保持銳氣,就能在命運的顛沛流離中,展現最純真的志氣和節操;堅持正義,就有能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恪守正道,就能夠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目標,做到自省、自勵,出淤泥而不染。
這是一種時代培育、弘揚、傳承的氣節和信
念,是數幹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樑。
愛國詞人屈原寧死不屈,怒投汨羅江;南宋名將岳飛讓母親在自己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以此作為處世的準則;南宋詩人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幹古絕唱;清朝將領鄧世昌面對倭寇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周恩來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鄧稼先不顧美國優厚挽留,毅然回國成為“兩彈元勳”.還有多少數不盡的感人故事,無不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和志氣節操,他們引領著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
17 # 鼎盛影視網
此歷史故事充分展現了當代“理想”和“信念”的力量。非常具有當代意義。(蘇武牧羊)講述了漢武帝年間蘇武被匈奴單于逐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手持漢節,堅守信念,用血肉之軀樹立精神豐碑的故事。 這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後來被搬上銀幕後,使得歷史和現實有了一種映照關係,“因為其中不僅有愛國主義,還有信仰和堅貞的意志,令人非常感動。”
-
18 # 星君說歷史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飢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蘇武:李白】
《蘇武牧羊》的故事千年來感動著我們一代代華人。信仰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它和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最重要是和傳統文化有關。是內心深處的精神景仰,是骨子裡流淌的堅強。
蘇武,那個被流放到荒無人煙且冰天雪地的貝加爾湖畔放了十九年羊的大漢使節,飲冰雪、食草根不辱使命,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十九年啊!不親身經歷不會理解它是多麼漫長的無奈,多麼寂寥的蒼桑。那必須有鋼鐵般意志如磐石般堅守,是骨子裡那股大漢子民永不屈服的信念支撐,是以身後華夏民族的錚錚傲骨精神為信仰。不辱大漢國威,不辱華夏國格。
信仰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他以這種力量為支撐,他就是大漢,大漢就是他,站在北地風雪中的是大漢民族不屈的精神!
-
19 # 老備
堅持的根本原因是忠君愛國,到了著魔的程度。這是中華民族的“魂”,他們是民族的脊樑,也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幾千年來,激勵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後繼,“不為五豆米折腰”的陶淵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寧可捱餓不吃外國麵粉”的朱自清,還有無數為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而犧牲的先烈,他們都是歷史上各個時期有崇高信仰的英雄。現在,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
20 # 阿勝網路隨筆
蘇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漢書》蘇武傳,當時蘇武40歲,官拜中郎將,奉漢武帝命出使匈奴議和,蘇武手持代表漢朝權利象徵的節杖就出發了。
等他一行人到了匈奴見到單于後,他們對蘇武一行人好生招待,畢竟他們帶去了不少禮品,匈奴人收了禮品,也不談議和的事。
蘇武他們就要走,結果匈奴人不讓他走,要他背叛漢朝跟著匈奴人,各種威逼利誘,蘇武始終不改初心,保持氣節。匈奴人對他沒辦法,就讓他跟隨族群放羊,給他一群公羊對並他說:等公羊下仔了就放你回去,於是蘇武就放羊。一直放了十九年羊
值得注意的是,這期間當時已經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多次來勸降蘇武,都被蘇武拒絕。
李陵告訴蘇武,他的兄弟蘇嘉、蘇賢因侍奉天子有失而相繼自殺,蘇武妻改嫁、兒女生死不明。
聽到這些不幸的訊息後,蘇武平靜的說: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可見蘇武的意志之堅定
為什麼蘇武在艱苦的環境下能保持氣節不變?
這其中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漢朝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治理念,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就深入人心。忠於君王忠於朝廷是當時知識分子和官員的天然義務,也是一個基本的道德底線。
2、在蘇武之前還有個很出名的使臣張騫,張騫當時是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國聯合抗擊匈奴,他也是被匈奴扣押,九死一生歷經13年最後回到漢朝,這在當時是極大的震撼,大家都以為他死了,最後得到漢武帝極大的讚賞。我認為張騫對蘇武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回覆列表
蘇武是原是代郡太守,蘇建之子。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的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一份很豐厚的禮物。
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同時受到了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於匈奴。最初,單于派人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錢財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不管用,就決定用酷刑。希望這樣可以改變他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裡受盡了折磨。渴了,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里與皮襖取暖。他始終沒有臣服。
過了好些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卻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但是又不想讓他返回,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
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就讓你去放羊吧,什麼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去。”
蘇武一個人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在這裡,單憑一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是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小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自己能夠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飢,冷了,就與羊取暖。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已經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成花白。
蘇武在貝加爾湖邊上,牧羊了長達十九年之久。這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也已去世了,漢武帝也死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任了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內亂,單于已經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打發使者要求和好了。漢昭帝這時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常惠這些人人。匈奴騙大漢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買通了單于手下人,跟使者見面了。使者明白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于說:“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一隻大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說他在北海放羊。您怎麼可以騙我們皇帝呢?”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送回蘇武。
當初蘇武出使時,有一百多人,這次跟著他回來的只剩了常惠幾個人了;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後,終於在昭帝始元六年,回到了長安,回長安後,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讚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