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終已不顧

    您的關鍵詞是虛但是流傳廣。其實並不如此,虛如果虛的合理也可以是真實的,只是小說可以借用他人名號來發揮而已,事情的精神核心不變,故人們喜歡這個故事並不是因為這三個人,而是因為這個事情所體現的價值意義。

  • 2 # 北方文韻

    三個人桃園結義,是形勢所趨,他們能互相幫助,共創大業,能發揮各自特長,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能規避各自性格短板帶來的風險,這件事之所以能流傳千古,證明了桃園結義是人心所向,大家喜歡,所以流傳。

  • 3 # 一斗書生說歷史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其實假的不能再假,完全是羅貫中虛構的橋段。

    第一假,三人認識不到一天就結義了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劉關張之前並不認識,幽州太守劉焉手下校尉鄒靖建議出榜招募義兵,劉備在看榜文時遇到了張飛,兩人相聊甚歡,一起去喝酒。在酒家之中,劉張二人又遇到了關羽。三人志向相同,都想投軍為國出力,於是在張飛的建議下,三人約定第二天在張飛莊子後的一處桃園結拜兄弟。

    也就是說,劉關張三人從認識到決定結拜,不超過半天;從認識到完成結拜,不超過兩天。這樣的結拜,很難說彼此有深入的瞭解,更談不上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倒是很像幾個愣頭青、莽撞漢的行為,沒曾想卻成為中國古代千年義結金蘭的鼻祖。

    第二假,正史之中並沒有三人結義的記載

    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提到三人結拜兄弟,《關羽傳》只是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在人多廣眾的場合,關張二人整天侍立在劉備左右,跟隨劉備出入周旋,不避艱險。

    《張飛傳》說,“(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關)羽年長數歲,(張)飛兄事之”,從這一段看,只能說明關羽、張飛都是劉備的手下,因為關羽年長,張飛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關羽,也沒有提到三人結拜兄弟。

    第三假,三國時沒有結義的習俗,哥倆好的最高境界是升堂拜母

    三國時期,其實沒有結拜異姓兄弟的習俗,異姓兄弟之間感情好的最高境界是升堂拜母。《三國志》中有記載兩例。

    一是,周瑜和孫策歲數相同,關係特別好,曾經將自家房屋給孫策住,並引見孫策拜見自己的母親(升堂拜母)。二是,張昭輔佐孫策,就像相處多年的好朋友,孫策把文武之事都託付給張昭,孫策也採用了升堂拜母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和張昭的關係至深。

    整個《三國志》中,也沒有其他英雄好漢結為異姓兄弟的記載。

  • 4 # 瓜鄉人家

    這個故事它不但構思得合情合理、貼切生活、貼切人民的感情,更重要的還是從故事中,它還讓人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一是平臺對一個人的意義。劉、關、張三人起初都沒有什麼社會背景,說白了劉備是賣草鞋的,關羽是賣青豆的,張飛只是一個屠夫。只因為他們三個自桃園結義之後,盟誓:同生共死、大展宏圖!後來,他們兄弟同心,捨生忘死,戎馬一生,終於改寫了中國歷史,建立了“蜀國”。正因為如此,他們三人才能名垂青史!可見,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平臺是多麼的關鍵、珍貴啊!其二是讓世人真正的懂得了誠信與忠義。自桃園結義後,劉、關、張三人起誓:永結同心,永不背棄。後來,他們三兄弟在戰場上失散了。關羽只好暫時先棲身於曹營。不過,他有一個必須要堅持的條件和原則:只要一找到劉備的下落,他就立即離去。當時,曹操是因在關羽身上是別有用心的。所以就答應了。在這期間,曹操為了收買關羽,他不惜用官位、重金、美色來誘惑他,但是,關羽絲毫不為其動心。為此,關羽在歷史上留芳千秋。一個人,在社會上要是沒有誠信,是永遠不會成就事業的。在這方面,關羽就是我們最好的楷模。其三就是生命中必須要懂得:禮賢下士、寬厚待人。歷史上,劉皇叔是人所周知的禮儀之士。他不但能夠禮賢下士、知人善用,而且還能夠做到愛民如子。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情節:一次,劉備和逃難的百姓一起緩緩前行。突然曹兵從後面追了過來,在這生死逃亡的緊要關頭,官兵和百姓都哭訴著催促劉備先行。可是,劉備又實在不忍心把百姓單獨留下來,最後,只好選擇依舊和老百姓一起前行。為此,把許許多多的官兵和老百姓都感動得哭出聲來。這些就是這個故事能夠千古傳頌的真正原因。

  • 5 # 三秀才

    即便故事是虛構的但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俠肝義膽,忠義之情是真的。

    其實翻來歷史的典籍以及貫穿在裡面的歷史故事,都離不開忠孝禮智信,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先舉個例子,明朝萬曆年的首都張居正。他可謂是大明王朝中期的中興之臣,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在全國大展鴻圖。按照明朝的制度,大臣的親屬故去,需要回家守孝三年。而張居正的父親去世後,由於萬曆皇帝年紀尚小,所以他批准的三個月的假。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是最後,萬曆長大後,還是排擠了張居正,就連死後還抄了張居正的家。這些事兒,這些人,人們理論課幾百年,就是因為有這些關鍵詞在。

    桃園三結義,那就更膾炙人口了。符合中國人談資的點。尤其是三人之間的情意。為了這個份義氣,劉備曾經率領七十萬大軍去給二弟三弟復仇,結果被火燒連營。關二爺,歷代商人,官人拜奉,乃聖人也,不就是因為他對劉備的忠嗎。曹操用金銀,美女,侯爵都撼動不了的那份忠。

    所以,桃園三結義不單單是劉關張三兄弟自家的事兒,而是牽扯到中國人民的情節也!

  • 6 # 二掌櫃趣談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虛構了桃源三結義的情節,這卻是迎合了當時的社會普遍價值觀,對忠義的推崇,並以這三人的結義情節作為前期章節的經典情節,提高了作品的精彩程度,所以很多根據本書延伸的作品如戲劇和評書,都會把這作為經典情節!以至於該橋段被流傳千古!

  • 7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這個子虛烏有的故事為何能流傳至今並在歷代派生出了許許多多真真假假的二結義三結義之等等結義事實?

    這是因為人們都有一種“補缺需求”的心理需求。

    正因為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越缺失什麼希望擁有的東西,

    就越是希冀和崇尚什麼。

    或是一種物質,

    或是一種精神……

    在現實生活中,

    由於人類的自私天性使然,

    “忠心者少,義氣者稀”(施耐庵語),

    虛情假義者多,

    真心真義者少。

    所以人們由希冀、

    稀缺而崇尚和推崇。

    便會很自然地把“桃園三結義”這類未證真偽的故事代代相傳,

    以為教益後代。

    這正應了一個道理:

    因為缺乏,

    所以用以為榜為樣;

    因為崇尚,

    所以向後代推崇。

    這也反應了人類社會的現實。

  • 8 # 古藤夕陽

    謝邀!儒道文化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所追求和信奉的主流文化,其所宣揚的忠、孝、義、禮…等行為準則早己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桃園三結義中的劉、關、張三兄弟,他們忠於兄長,不貪富貴,為義可以捨棄生死,兄死弟不獨活的高節亮品無不為世人所稱道。桃園三結義雖則虛構,但卻順應了國人立身安命的行為根本,所以,流傳千載也是必然

  • 9 # 推理館楊掌櫃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簡稱“桃園結義”。這個故事如此精彩,以至於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的成功,我認為離不開以下三個元素。

    第一,桃園。一個唯美浪漫而雅緻脫俗的地方,為這一故事提供了足夠難忘的畫面感。

    第二,豪傑。英雄聚會,為這一故事提供了足夠雄壯威武的氣魄感。

    第三,結義。兄弟三人齊心協力,共圖大業,為這一故事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與信賴的夥伴,在浪漫的花園,共創未來的宏偉藍圖。這樣的場景,優雅與豪邁交融,現實與理想共通,竟是如此令人愉悅和暢快,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因這一故事而產生髮自內心的鼓舞和感動。

  • 10 # 天都峰文學

    桃園三結義故事來自於《三國演義》,雖為虛構,但流傳至今。主要原因是故事之“義”,而“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諸子百家中對義有不同的理解,但正當,合乎道義是其基本含義。

    孟子秉持義利並重、以義為先的政治觀,合乎禮義、以義待利的生活觀,崇義尚道、捨生取義的人生觀。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說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捨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義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經常複習嗎?”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那些富與貴就如同天上的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故事發生在春天的桃園裡,很浪漫很溫馨。

    一、關於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具有虛構性,但是不管有多種版本虛構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所有的版本包括史書的記載至少對三個人的義氣相交、互幫互助、精誠團結的特點是認可的。可以把桃園三結義抽象為一種互幫互助精誠團結的典型關係

    二、故事淵源

    1.“桃園結義”之淵源現存所見講述“桃園結義”的成型故事,最早是元朝建安虞氏至治(1321-1323)刊刻的《全相平話三國志》。該書因是當時說書藝人的講話底本,為坊間所刻,所以內容極為粗糙,且只講故事本身。

    2.“桃園結義”是如何產生的。三國時期,戰亂頻仍,親朋好友之間,反目成仇比比皆是。由桃園結義引發出的社會結義現象增多,過去的劉備廟宇名稱也隨之而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至遲在元代中期是出現了的,前引《全相平話三國志》已證。故事已經為民間接受而廣為流傳,甚至還有雜劇加速其傳播。用桃園結義為精神偶像,成其為加入組織的號召基礎,達到更廣泛團結民眾,從而實現其政治目的。當《三國演義》普及民間,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時,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開篇故事,就變成人們口中話題而津津樂道。統治者藉此來鞏固江山,下層民眾效仿來團結力量,各取所需,互有目的。

    3.上下兩個階層借重這個故事都是看中了其中的“義”字。清廷講結義是團結蒙古,打擊分裂主義;秘密組織講結義是團結民眾,打擊官府對抗朝廷。以結義的名義,達到各自的目的。可見,講“義”總是帶著團結、積極向上意義的,這也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精髓。

    三、怎樣理解“義”

    《三國演義》中說:劉關張三兄弟“食則同桌,寢則同床”,就是同吃同睡,形影不離。在劉備辦公的時候,張飛和關羽就老老實實地站在劉備身後陪伴。關羽和張飛都是練武之人,能耐得住寂寞,安靜地站在劉備身後陪著,算得上挑戰自己的極限了。

    三個人為“義”而結拜,也用“義”來維護這個三位一體的小團體的穩定性,但是同樣為“義”失去了很多。正應了那句話:天下事有舍必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

    解除了後顧之憂,他們就開始團結一致創業了。大家都知道,劉關張三人要做的是興復漢室乃至一統江山的大事業,這是需要靠多少能人相助還不一定能完成的,何況還有曹操和孫權這兩個強勁的對手,絕不是這個三人小團體的單薄之力就可以勝任的。這個時候,桃園三結義就暴露出了狹隘的一面。三位一體的組合密不透風,儘管成全了兄弟之義,卻也造成第四者、第五者難以插足。集中表現在對諸葛亮和趙雲的排斥上,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他們大義的實現。

     

  • 11 # 筆上有魂

    有今生今生做兄弟,沒來世來世再想你......今我三人結為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你可有放心把後背交予他的兄弟?拋開三國在文學上的成就不提,義結金蘭本身就是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得不到的‘爸爸’。說起劉關張的出身挺草根的,乃殺豬販縷護院之輩,就像是普通的我和你。然而亂世之中,三人卻守望相助,殺出了一片天地,不正適合寄託這一份情感嗎?

    桃園三結義之所以流傳千古,大約是因為義字當頭,還是利字當先是個無法給出統一答案的千古難題。不同的年齡對於結義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在我的生命裡,小學時所見到的結義是最兒戲也是最為頻繁的。這時的他們應該只是想抱團創造一個相對舒適的生活空間。結義就像暴風雨,來得快,去得也快......

    接著就是中學到大學期間。這個歲數,人的思維已經相對成熟,有著青春的熱血與衝動,講究意氣相投,願意付出最多。所以,也是經歷了最多背叛與冷水的階段。不同的人,不變的故事——為朋友兩肋插刀,被兄弟插上兩刀......

    最後的這個階段,年齡上也許會有些許差異,然而殊途同歸。一度的小心翼翼,結果驀然回首,就會發現路上唯有自己孤獨前行......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不論生命走到哪一步,對大夥來說,‘桃園’也一直是那個憧憬吧。

  • 12 # 豹眼看歷史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史書上是沒有的,能見到的史料一般是劉備家境貧寒,但志向遠大,喜歡結交豪傑。當地豪俠都爭著依附劉備。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攜千金,販馬來到涿郡,資助劉備召集義士,討伐黃巾軍。後來關羽,張飛就加入到劉備的隊伍中來。一生追隨劉備,闖蕩江湖。

    至於是否有“桃園結義”,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

    本著一般讀史的原則,我們既不去說它有,也不去說它無。

    在這裡,也不去論證哥仨的關係。

    就事論事,說一下題主這個問題,說一說《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吧。

    01

    故事梗概

    漢朝末年,黃巾軍起義爆發。幽州太守劉焉接受校尉鄒靖的建議,出榜招募義兵滅賊。

    榜文到了涿郡,於是就引出來劉備,關羽,張飛三位英雄好漢來啦。

    兄弟三人就在張飛的後花園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備年齡最長就成了大哥,關羽次之為二哥,張飛為三弟,結義為異姓兄弟。

    小時候聽三國的故事,記憶裡最深的就是這句感天動地的話以及曹操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時不時地把哥仨結義的這句話,拿出來跟小夥伴們說一說。儘管大多就是戲言,但也不是隨便說說地,往往是對意氣相投的哥們說的話。

    現在回想起來,不僅僅是因為劉備哥仨這句話說得多有氣勢,更多的還是這哥仨的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特別是他們的故事,羅貫中又妙筆生花,極大的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這句話也就成為了千年來遊俠少年們的口頭禪。

    自然也成為許多幫會入會儀式或者異姓兄弟拜把子時,必須的一個環節。

    02

    義薄雲天

    且不去管結義的故事是真還是假,看看以後的故事,就知道了哥仨的感情義氣還真不含糊。特別是關羽關雲長的故事,更是千百年來令人崇敬和嚮往。

    200年,劉備趁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對峙之際反叛,曹操帶兵攻打劉備。劉備戰敗,丟下老婆孩子逃走,兄弟三人失散。關羽看護劉備的妻小,因而投降曹操。

    男人嘛,為了做大事,丟下老婆孩子的事常有,不足為奇。但為了別人的老婆孩子能夠堅持的還真不多。這可不是曹操“請君放心而去,你的老婆我會好好關照”的那個情況哦!

    曹操用“上馬金,下馬銀”來收買關羽,可謂對其不薄,但關羽不為所動。

    在得知了劉備下落之後,過五關斬六將,保護兩位嫂子,千里走單騎,最終與劉備,張飛匯合。

    關羽在曹操敗走華容道時,又義釋曹操,以此回報其情義,成就了關羽“義薄雲天”的美譽。

    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殺之後,劉備傾蜀漢舉國之兵為關羽報仇。與孫吳大戰夷陵,戰敗逃亡白帝城,最後病死白帝。

    張飛得知二哥被殺,日夜啼哭,一心只想報仇。性情愈加暴躁,臨行前被部將所殺。

    哥仨真正用自己的行動兌現了“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03

    萬世敬仰

    “桃園三結義”如此受人推崇,更多的還是得益於關羽的“義薄雲天”。

    關羽死後被封神,尊為“財神”,成為千萬為名利而來來往往的商人的庇護神。

    許多地方也稱為“關公大帝”,到處都有“關公廟”,保佑一方平安。

    在漢末時期,跳槽是一種常態。為了利益或者性命,朝秦暮楚的事,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而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始終如一,不忘初心,能夠“同甘苦,共患難”的確不易。這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從結義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情,到“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壯舉,留下了千古稱頌的英雄故事。

    這是一股正能量,千百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信仰。

    這是難得的好故事,理該好好閱讀,仔細品味。

  • 13 # 鳳凰涅槃雙魚座

    桃園三結義

    其實不是什麼三結義

    準確地講

    也就是三結情而已

    國人從來都不太重什麼義

    人情至上 人情要緊

    情非得已

    情非得已而已

  • 14 # 自由的鷹28185386

    結義具體情節或有虛構,但他們三人卻用事實在表明他們情義如親同兄弟,這是其一。其二,歷史上人們見多了各種不義的現象,他們的故事正好是正能量,為何不演繹一下呢。其三,正好說明人性還是嚮往美好的。

  • 15 # 賀虹橋1958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是虛構的,為什麼能夠流傳千古?

    在古代,人們大多有俠義情節,嚮往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理想生活。喜愛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作者迎合大眾的心理,便創作了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義氣,貫穿整個三國演義,人們津津樂道,並身體力行,形成了共識,所以能夠流傳千古!

  • 16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現在很多人已經認定數千年傳頌的“桃園三結義”不存在。然而他們唯一的證據就是這事在《三國志》中不存在,認為“三結義”是《三國演義》原創。事實上,《三國志》沒有記載任何一對結義。哪怕人所共知的孫策和周瑜,也只說他們“升堂見母”,僅有的兩次結義記載都是在後人的“補註”中。這有可能是身為儒家學者的陳壽本人不習慣有違君臣倫理的“結義”。更進一步,桃園三結義也不是羅貫中原創,至少在元雜劇之前就有了。

    儘管沒有具體記載,但這給了一些人否定劉關張情誼的理由。很多人否定“三結義”的方式非常搞笑,比如結義一定得在桃園,劉備必須是大哥,但這些重要嗎?甚至有人認為他們間就是普通的君臣關係,這更是錯誤,《三國志》都多多處提到劉關張讓人羨慕的感情,上面有這樣的記載:“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三國志.諸葛瑾傳》明顯說明關羽和劉備有“親”了,幾乎可以和古人最看重的君臣父子之誼相提並論。“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三國志.關羽傳》明確說明他們是發過誓的,難道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三國志.張飛傳》明顯關羽張飛是兄弟感情。有人說關羽比劉備大就是不能結義的理由,那麼宋江是不是比梁山上其他107個人都大?燕青是不是比其他72個人都大?說到底,結義是個很私人的舉動,劉關張也就差一兩筆記載的事,如果不是某些人存心抹去桃園三結義的神性,會這麼追根究底?再分析一下,如果說關羽和劉備只是專家們分析那種“君臣之義”,那麼,在他們剛剛起兵,一無所有的時候,還是這種感情?有什麼方式能夠比兄弟之情更能維繫三個年輕人之間的關係?

    陳壽寫《三國志》時,所有的當事人都已經死了幾十年了,而且作為作者,他有決定記載與否的權利,甚至漏記。趙雲的生平就寫的很少。七擒孟獲也沒記,和《後出師表》對照遺漏的東西更多。說到底,很多人把《三國志》當成真正的歷史本身了,所以才會有這問題。沒有全知全能的歷史之神,司馬遷不是,陳壽更不是。就算按《三國志》所述“三結義”不存在,但他們三人的感情是真的。所以糾纏“三結義”這個行為的存在與否完全是捨本逐末。相對而言,如果是“塑膠兄弟情”,那是沒有什麼流傳的可能,正好可以拿來作為對比的是呂布。雖然《三國志》沒明確寫出,但他和劉備的結義程式是完全明確完成了的,包括以兄弟相稱,見妻小,這些正是古代標準結義程式,可有人當這倆是兄弟嗎?相比之下,關羽對劉備,張飛對關羽,孫策對周瑜之間都沒有稱兄道弟的記載。

    說到底,因為各種原因,有些人黑蜀國,黑二爺成為家常便飯。比如說諸葛亮,一定會懷疑他對劉備的忠心。說關羽的風流韻事的,一定不會提女主角已經和老公離婚。很多人對一些歷史小道訊息卻趨之若鶩,如張飛是帥哥啊。劉備害死了關羽啊。人們啊,要擦亮眼睛!

  • 17 # 愛豆2老者也

    《三國演義》開篇以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東漢朝庭招兵平板為背景,劉關張登上歷史舞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三人相會於挑園,推心置腹,志同道合,結拜金蘭。其誓詞: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結拜成生死與共,肝膽相照的兄弟。經過累年拼殺,又請出高人諸葛亮,文武兼備,分得三分無下。

    結盟成功,結拜成功,為後世結交開創先河,後以形成黨閥,皆以為楷模,所以其生命力強大,近代土在,或一些教門皆以師此道。所以雖享虛構,但用忠義二字具有凝聚力。

    以上僅共考。

    (有三個錯字:平叛寫成平板。三分天下寫成三分無下。因沒讀就釋出,實在抱謙,敬請原諒。)

  • 18 # 紫金益壽

    雖然桃園三結義是一個虛構,但《三國演義》裡主要宣傳一個正統,雖然劉備落魄時是一個織蓆販虞小兒,關羽解良一武夫,張飛一屠夫,但能相遇皇家一正統自是榮幸無比,於是乎三人義結金蘭,同患難,以致於後來劉備三分天下,不離不棄二兄弟,兄弟三人起於患難,終於富貴。

  • 19 # 樂天派周先俊

    不管桃園結義的故事是否虛構,但桃園結義的藝術塑造,桃園結義形象成語,桃園結義的文化典故,桃園結義的華夏精神,將永遠傳承,萬古千秋。

  • 20 # 歷史詩人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是虛構的,為何能夠流傳千古?

    這個問題有意思,就讓我來曲解一下吧!原因有三:

    劉備姓“流傳”;關羽姓“千古”;張飛姓“李逵”,名叫“我也是”。當然,歷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所以,桃園三結義真正能流傳千古的原因,如下:

    押韻,《三國演義》和桃園三結義很配,很押韻。首先,這個“配”,表現在讀者喜聞樂見,“仁政”嘛,沒有“義”的典型,人們還怎麼一頭扎入小康社會之中?這很符合人民群眾的心理,統治者也喜歡。其次,表現在作者羅貫中身上,“這個押韻,我覺得還可以!”

    矯情。給三國的子孫後代們,留下一些東西吧!百年之後,千年之後,他們還能覺得老祖宗有“桃園三結義”這麼一個東西,還是挺自豪的。哈哈哈,若是能留下一些值得後代的東西,別說桃園三結義,武大郎和西門慶攀親戚都可以。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無論哪個年代,兄弟反目成仇,爭奪家產的故事,屢見不鮮。劉備三兄弟,上可戰呂布,下可桃園三結義,如此光輝形象,可真“酸”啊。自己做不到,就把你們標榜起來,激勵後代吧,反正我是做不到。

    綜上所述,桃園三結義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情。流傳千古,也是老頭子吃麻婆豆腐,小菜一碟的事。符合了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時間換金錢的工作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