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文創極客
-
22 # 雨中笠翁
“老子為什麼騎牛而出行?”悟空這個題目問的著實有點來頭!回答這個題目,真個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不得不牽扯出一大段古老而悠久的故事。講好這段古老而悠久的故事,也正是完成這項悟空所問最好的答案。不過,在回答問題之前,需要先將這個題目存在的兩個問題糾正一下。其一,老子出行應該叫做老子出關,這個關叫做函谷關;其二,老子騎牛應該改為老子騎青牛。完整準確的問題應該是:“老子為什麼騎青牛而出關?”。好了,兩個字的修正,為尋找答案鋪好了一條通達明朗的路。接下來,我們就沿著這條路向著那段古老而悠久的歷史進發,去挖掘那個“老子為什麼騎青牛而出關?”的緣故吧。一、關於老子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字諡伯陽,老子大約於公元前571年出生。是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有人認為老子就是老萊子,楚華人,跟孔子同時,是孔子的前輩。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老子長壽,大約卒於公元前471年,享年一百零一歲。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二、老子為何出函谷關 李耳自幼骨格清奇,聰慧好學,年輕時已然滿腹學問,聲名遠播,深得老師商容喜愛。為使愛徒學業精進,極力敦促他到周朝國都鎬京考入太學深造。自此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大成被選入國家圖書館為吏。李耳身處其中,如魚得水,在書海中任情遨遊。三年後果然學問日深,不同凡響,名聞遐邇。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對李耳皆以“老子”相稱。 其後又多次升遷,進入朝廷智囊團位置。 誰知好景不長,國政昏庸、王室內亂,周王朝統治日薄西山,戰禍綿延,民不聊生。老子此時對朝政已經心灰意冷,於是決心辭官歸隱,西出函谷關,周遊秦國考察學習傳經授道去也。三、關於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谷城隸屬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而東漢時的函谷關應在今新安東3.5公里處。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說到此處,悟空你應該悟到函谷關在老子出行途中的位置了吧?西遊秦國,此乃必經之地,這也是我回答第三點的目的。當然在函谷關這個點上,還發生過在華夏曆史中一些出了名的事件,與老子相關的事件也在其列,稍待再另章別敘。四、老子出關為什麼騎青牛 老子出關為什麼騎青牛,這句問在咱看來有點奇怪,正如有人問你為何開著“奇瑞”出門一樣奇怪,難道不開“奇瑞”而開“奇怪”不成?。奇怪不奇怪咱撇開不談,細究起來,老子出關為什麼騎青牛這件事,還確有一番緣故在古代文獻中出現來著。 據唐代史學家司馬貞“索隱”引《列仙傳》寫道:“老子西遊過函谷關之前,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 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可是老子乘青牛出關的說法卻不見於《史記》。照此看來,乘青牛之說,顯然是後世神仙家的附會。牛、馬都是當時用於交通的牲畜,神仙家為什麼要說老子乘牛而不是乘馬呢?其中不無寓意。牛是一種性情溫和、柔順服從的動物,且有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特點。《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乾、坤兩卦所體現的精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漢代人以馬來比喻乾卦,以牛來比喻坤卦。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髮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奮力進取的儒學的特點,所以孔子乘馬車周遊列國。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髮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則合乎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所以後世附會者編造了老子乘牛的神話,應該說是“用心良苦”,有其深意的。 不僅有青牛的傳奇,而且有“紫氣”的標配。“紫氣東來”這個詞想必諸位耳熟能詳。老子出關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帝王之家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生個孩子如果紫氣滿室,便認為這孩子將來必定有大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氣”當作吉祥的象徵,於是便把“紫氣東來”這幾個字寫在大門上。如此不得不說古代神仙家們有著多麼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啊!五、函谷關與道德經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心想:“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透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騎一頭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方知果然是大名鼎鼎老聃駕到,欣喜之下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接受,一來因旅途累乏藉此歇息幾日,二是也打算做些傳經授道以濟蒼生的事情。不過幾天功夫,一卷彪炳千秋名傳中外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就此誕生。 “老子為什麼騎牛出關”的故事可以結束了,不知悟空和諸位看官對此答案還滿意否?敬請評論!
-
2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老子在晚年的時候,曾做了一件事,就是騎青牛出函谷關西去。
那麼,老子這樣做,有什麼深刻的用意呢?
其實,這裡可以把這個問題分解成三個小問題。其一,老子年邁的時候,為什麼要出函谷關西去?其二,老子西去的時候,為什麼要騎牛,而不是按照一般的做法騎馬?其三,老子騎牛,為什麼要騎青牛?
(老子騎青牛雕像)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曾在一篇文章裡談過。
而當後來,老子成為道教祖先以後,他“羽化登仙”的傳說就更加多了。中國各地有很多地方,都傳說是老子昇天的地方。而道教的最高神太上老君,也被認為就是老子昇天後所處的神位。
除此外,道教為了戰勝佛教,還傳出老子西去印度,點化釋迦牟尼的說法。
不過我不這樣認為。我在那篇文章中,透過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一個結論,老子出函谷關西去,僅僅是為了出一下這個著名的關口而已。
這個關口,是當時東西方的一個分界線。西方的秦國,因為有這個關口,抵擋住了六國的進攻,六國不敢輕易越過這個關口一步。當時孔子曾經周遊列國,但是他就是不出這個函谷關。因為他認為西邊的人是沒有禮法的,他傳道也不去那邊傳,因此留下了“孔子西行不到秦”的說法。
但老子卻一定要西行。而西行一定要出這個函谷關。
(函谷關遺址)
因為老子平常喜歡述而不作,因此一直沒有作品留下來。同時,老子喜歡清靜無為,因此不耐煩教徒弟,沒人把他的思想傳播出去。當老子年邁的時候,他就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這個思想一直爛在肚子裡不傳出去,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但是要傳出去,又怎麼傳出去呢?交給誰呢?
老子顯然希望交給一個非常特殊的人,只有交給非常特殊的人,他的這個思想,才能引起後人的足夠重視。
有人說,你說得不對,老子不是一個入世的人,是一個出世的人,他並沒有想過要把什麼思想留下來。不對,老子如果是一個出世的人,他就不會去當週朝的小官了。實際上還是入世,只是不得志而已。
什麼樣的人,才是特殊的人呢?顯然,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一來,尹喜把守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方的關口。二來,尹喜本身也是個思想家,同時是老子的崇拜者,懂得老子的著作有多麼重要的意義。三來,老子出了函谷關後,就會不知所蹤。也就是說,不用老子主動提出來,尹喜都會讓老子在西去之前,無論如何要留下“絕筆”著作。四來,尹喜拿到老子的著作以後,一定會傳下去,流傳千古。
正是有了這樣充分的考慮,因此,老子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尹喜拜老子)
當我們能夠理解老子為什麼在年邁的時候,要西出函谷關的時候,我們其實就能夠理解老子為什麼要騎牛,而且是騎青牛了。
有人可能認為,牛與種莊稼有關,老子騎牛,是因為他想要親近土地。還有人認為,牛的性子比較慢,性情比較溫順,這與本來就崇尚清靜無為的老子,在調性上是非常相似的。還有人認為,老子騎青牛,是一個關於易學的問題。青色本來代表東方。老子這樣做,也就是“紫氣東來”的意思。畢竟老子是要昇天的,只有按照正確的路子走,才能真的成為神仙。
當然了,也有人認為,老子之所以選擇一頭牛,而不是選擇馬,是因為老子很窮,沒錢買馬,因此只能騎牛。甚至有人認為,老子年紀比較大了,他騎馬的話,受不住馬的顛簸,身體會搞出病來。
不過,如果老子出函谷關,真的是上面我們說的,為了留下一部著作的話,他騎青牛就有非常特別的意思了。
因為牛走得很慢,比馬慢多了。因此,老子有足夠的時間,把他將西出函谷關的事情傳播出去,留給尹喜思考,讓他做好準備。而假如老子騎馬,很快就跑過去了,尹喜沒有思考的時間,又怎麼會想到讓老子留下著作呢?
至於為什麼是一頭青牛(黑牛),是因為牛是青黑色的,身體會更加健康一點,更加能夠長途跋涉。這樣,老子就可以翻山越嶺,透過那些艱辛的道路,到達函谷關了。
我想,老子的目的,大約也就是這樣吧。
(參考資料:《老子的智慧》等)
-
24 # 平安讀歷史
老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學者,同時也是道教的創始人。有關老子最後的蹤跡就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甚至很多神話傳說都跟這有很大的關係。
老子在騎青牛出函谷的時候收下了一個弟子,就是當時守函谷關的尹喜,同時將一部道教的鉅作道德經傳授了給了他,尹喜也因此成為中國道教非常有名的人物。
至於老子為什麼要騎青牛出函谷,是因為牛是比較溫順的動物,同時行走比較緩慢,作為一個老人騎牛比騎馬更要合適一些。同時青牛是黑色,這個和中國古代的道教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騎著青牛出函谷更符合當時老子的稟性。
-
25 # 味哎兒
不僅騎牛,所騎還是黑牛。
當時,天子駕六匹白馬,是頂級規格。
仕,只能駕一頭黃牛。
民,黑頭者,僅準使黑牛。
禮天,馬牛羊的三牲用純白,禮地用三牲純黃。不可亂用的。
老子僅一民夫,黑頭的黎民,不是後人恭添的皇家書院檔案管理員。但是道門傳人而名遠播罷了。即百家的其中一家的關門眾弟子之一,歸有真傳者,從而至函谷關被囚住,迫其寫出道德經,才被放行。且關主私得經,私自放行,屬利用職權私下交易作為。
老子西去,應入印度,從而古印度有13經脈,比古中國所傳12經脈,多一脈。
黎民百姓,黎單字具黑天白天交際時的黎時意,也就是比早晨初天明時黑點的狀態用詞,黎民即黑頭但比奴隸的僕頭地位高點,是無冠戴的無公職的平民,也就是落迫貴族,不歸奴隸。所以仍有些自家當的,牛田是自家有的資產。可飼馬,但不能用,是準備被徵用頂稅賦的國家戰備物資。
孔子,真要復的周禮,就是這個啥等級用啥且有數量品質限度的禮。即天子九鼎等向下遞減的規格禮式。不是互為尊敬施禮的禮式。
當時,貴族及平民是準識字的,奴隸無資格識字的,從而識文斷字者是人才精英天才類,不識字者就是非人才精英天才,可在識字否立判定的。
因而,孔子訓兒子言:不學詩經,怎會言,即入不得大雅之堂的。
孔子倡的有教無類,不包括奴隸的。
唐朝前,老百姓都不準識字的。僅唐李家西域人才廢了此規定,促中國農民入耕讀或耕武之家的。
宋朝,才農民介入耕商之家的。即完全的家庭生產單位式了。
而,秦始皇的秦國,是西域人,其人全民皆兵式,即戰時歸兵,不戰歸農,且戰自帶自備一切的,包括兵器甲盾糧草馬牛車在內。所以出土木筒上有寫信向家裡要糧衣草料的。
凡此等等,讀史必知的當時背景,否則半懂。
回覆列表
在搞懂老子為何騎牛而行之前,先看一段《道德經》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段經文什麼意思呢。簡單解釋就是:
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向他投靠,嚮往、投靠他而又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無限制的。
老子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點陣圖書館館長。早在周代,中國就有圖書館出現,只不過那時不叫圖書館,叫盟府,儲存盟約、圖籍、檔案等與皇室有關的資料。嚴格地說,這只是圖書館的雛形。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個守藏室,就是藏書之所。
既然做了圖書館館長,老子就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古代典籍。老子從古代典籍中發現,他的先人們過的是遊牧的生活:每天吃多少魚,就打多少魚;吃多少果子,就摘多少果子;每天只工作一兩個小時;那時候的生活是愜意,逍遙的。可是到了老子的時代,中國進入了農業時代。農業時代,人們整天勞作,不得閒。部分人的糧食有了剩餘,於是就有了私有制和階級,於是就有了戰爭和剝削。
老子發現事情不妙,於是就有了想離開農業社會到遊牧社會生活的想法。老子騎牛西行,就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他要離開這個農業社會,回到祖先的遊牧時代,過小國寡民的生活。
這樣看來,老子騎牛而行,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原已經進入農耕社會,私有制、階級的產生,導致社會風氣日下,人們沒有以前快樂、自由了。老子嚮往快樂自由的生活,所以才離開中原。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守關的長官是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了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
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
問題來了,到底出關之後老子去哪了呢?還有一種說法: 老子當年出關去到了印度,後來到了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國的賢聖喬達摩•悉達多聞訊前去向老子求道,後來得老子點化,居然悟道成佛了。當然,這知是道家為了證明自己地位的說法。這種說法專門有一部經書。後來被信奉佛教的忽必烈燒了
有人還專門研究了老子西行的路線圖。他的行程線路大體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清水、禮縣、秦安、甘谷、隴西、渭遠、臨洮、蘭州(皋蘭)、廣河、積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門源、張掖、高臺、酒泉(居延海)等地後,迴歸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嶽麓山)飛昇崖“飛昇(去世)”。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之意外身亡。
還有一種說法則 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 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老子到底去哪了?對於這個問題,因為年代久遠也無法考察了,但我們也不必尋根問底。重點在於老子思想,流傳千古一直都在我們心間。他的身體可以腐朽不知去向,但是精神思念和靈魂卻還將一直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