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5089458529
-
2 # 百事放大鏡
秦始皇地宮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沒辦法開挖的。除了大量的水銀,在地宮中彩色物品的儲存也是當今科技無法解決的難題。如果草率開挖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後果。兵馬俑就是最好的例子。至於驚喜。那是毋庸置疑的,史記中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但是真實的情況應該會比書中記載的還要精彩。
-
3 # 殿前都點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說秦始皇陵下面有什麼。
眾所周知,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無與倫比的民族財富。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知道史記成書於西漢時期,根據史記的記載,兩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秦始皇地下宮殿在修建時用水銀做成了江河,用機械模擬江河的流動,而且在地宮的頂上裝置有模擬的月亮行星,下面也仿照秦國的疆域設定了地理圖形,同時還用人的油脂做成長明燈,換句話說,地宮之中熒光閃閃,一直處於不滅的狀態。
透過史記我們可以知道,秦始皇登基之初,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最多時候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數多達70萬人之多。而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陵寢下面,佈滿各種機關的傳說,也是從史記中傳播出來,不過後人更多的進行了誇張的描述。秦始皇陵一直都沒有修建完工。在秦始皇死後,農民起義遍地而起,秦始皇陵的工人都被調去鎮壓農民起義,所以修建工作就此終結。
皇陵被發現之後,為何到現在一直遲遲不挖掘呢?
首先對於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被歷史學者提上日程。當時的歷史學家提出了3個要發掘秦始皇陵的原因。
秦陵處於地震帶,20世紀後期至今,地殼運動日趨頻繁,趁早發掘能夠有效的保留地下的文物。需要發掘來保護地下文物。
第二點是如果將秦始皇陵發掘之後,可以建立相應的博物館,用來開發當地的旅遊產業。學者認為畢竟死人是為活人服務的,旅遊產業的開發能夠有效的帶動當地的經濟繁榮。
第三點就是防止盜墓了。秦始皇陵的位置基本已經鎖定,而如果考古學家不對其有動作的話,還要投入大量的安全保護以應對盜墓賊的虎視眈眈。
今為止,國家並沒有對秦始皇陵進行發掘,主要原因就是1956-1957年國家對定陵進行了發掘,但是因為科學技術的原因,導致發掘之後的定陵文物不能進行很好的儲存就迅速風化,此後國家就下文規定,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寢的發掘。
其二,當秦始皇兵馬俑剛剛出土之時,兵馬俑身上曾有各種著色。還是因為無法有效的保護帶顏色的兵馬俑,導致其遇到氧氣迅速的氧化,使其彩繪幾分鐘內快速脫落。
其三,現已探明秦始皇地宮面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80個故宮的面積。這麼大面積的地宮,想要進行整體發掘保護,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但無可置疑的是,一旦有一天發掘條件成熟,秦始皇陵地下宮殿一定會再次震驚世界。
-
4 # 王松林
秦始皇墓決不能開挖,如果開挖大量的文物將會遭受破壞,各種歷史將無法考證,甚至會讓得帝王的屍骨遭受摧殘。
但國人總有個習慣,喜歡挖帝王將相的墳墓,結果造成嚴重的後果。
挖過明定陵,1955年,挖明定陵,目的是更多瞭解明朝的那些歷史。這當時官方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由1958年開始挖掘,挖掘了兩年之久。而其中大量的文物都因為技術的問題無法儲存,本想著更多瞭解明朝歷史,卻把明朝歷史徹底送進了墳墓,甚至連帝王的屍骨都無法完存。
挖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個被挖掘的帝陵,畢竟當時那個年代的技術並不是很發達,一群人走進了墓穴,但是卻導致定陵的所有文物都飛灰湮滅了。 1956年的時候開始挖掘定陵,而考古隊也順利進入了墓室。裡面的字畫珠寶令人震驚,但是由於時間太過長遠,很多文物馬上化為了灰燼。
挖過武則天墓以及朱棣的墓,而定陵只是想拿來練手。但是這一次的練手十分失敗,還斷送了他們挖掘帝王墓的一切幻想。 所以國家禁止挖掘帝王墓完全是因為這次考古的重大悲劇。
千萬不能挖秦始皇陵墓。為什麼不能挖,原因是各種開挖技術不過關:
1.建造大棚會遮擋秦陵地面景觀 根據古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秦陵南北長約515米,東西寬約485米。要保護文物不受到任何因發掘造成的人為損壞,就不能用推土機推,也不能用挖掘機掏,更不能用炸藥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露天作業不現實,最好先搭建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大棚才有利於長期發掘,保護出土文物安然無恙。 從技術上來說,搭建一個500米跨徑的大房子估計不是難題。問題是,造出這樣跨度的大棚子,把整個秦陵封土都“包”到大棚裡去,人們就再也看不到秦陵與周圍群山融為一體的巍峨景觀了。
2. 挖掉封土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秦是早於西漢的王朝,所以秦陵肯定會被塌方的填土埋實,墓室內部不太可能存在空曠的空間。這就是說,如果真挖秦陵的話,壓根兒不可能挖一個洞,找到墓門之後直接進去;只能先把封土大面積地挖掉,露出整個墓室的墓口平面以後,才能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靈柩。 但是,這樣一來,秦陵巍峨的封土景觀就消失了,如何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更何況,封土本身也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蹟啊。
3. 地宮深深,上下不便 考古探測初步發現,秦陵地宮距地面約35米。這樣高度的立壁,如果是用石頭或磚砌成的還算牢固,如果是土壁,就很容易塌方。當然,可以對土壁進行加固,可那樣不就改變了立壁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 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在旁邊圍上圍欄,遊客不用下去也能看清楚。可是,地宮比兵馬俑坑深10倍以上,如果在上面圍上圍欄,讓遊客用望遠鏡看也不是辦法;如果橫七豎八建造一些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更是破壞了地宮內部原有的土木結構景觀?
4. 發掘時間過長 如果不管秦陵封土,不計深度,只算地宮面積,大約25000平方米。這個面積相當於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估計要挖40年;這個面積又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大概要挖150年。 兵馬俑坑經過30年僅發掘了三分之一。已經退休的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說:“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考古任務十分艱鉅,需要幾代人,幾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5. 發掘能力與研究能力有限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不會發生髮掘上的失誤?面對秦陵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的歷史文化遺產,誰都不敢輕易處置。 如果發掘後真的出土了種類繁多的遺物——不僅僅是兵馬俑那樣的陶質文物的話,修復的工作量有多大?修復這些複雜文物需要攻克大量技術難關。而這些無一不是我們難以迴避的挖掘秦陵的必需的條件和前提。
6. 保護技術不成熟 秦陵地宮中的文物如果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極為豐富。但是,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等文物一旦被挖掘出土,如何對它們進行保護將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 2006年《中國文物報》曾報道說,即便不是絲織品等容易變質的有機物,就是非彩色的兵馬俑那樣相對不太容易發生變化的無機物,天長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幾十種病菌。為了攻克保護技術的難關,科技人員費盡了心力,才暫時緩解了眼前的麻煩。 另外,上述那些文物畢竟還是可移動的,萬一現場處理有困難,還可以搬到博物館裡進行室內處理,溫度、溼度、光度都可以控制。但是,地宮遺蹟無法移走,只能就地保護。如何就地保護以及日後進行維護,考古學家們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和技術。
7. 投資太大 發掘秦始皇陵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將是巨大的。假如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援,發掘工作根本無法啟動,即使啟動了也難以長期維繫下去。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難以預料。如果對秦陵進行發掘,是憑陝西自己的力量幹,還是募集全國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員展開“大會戰”?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幾百、上千乃至數萬人的考古隊伍,僅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就夠讓人承受的。
8.相關國際組織可能干預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可能干預秦陵的發掘。挖秦陵不但有涉外問題,還有科學化與否的行業標準問題,甚至還不乏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否可以讓所有參加發掘的國家共享的難題。這恐怕是不少主張挖秦陵的人沒想到的。
所以不能挖,開挖無驚喜,只能後悔,
-
5 # 敲門磚是土做的
秦始皇陵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之中,一直被盜墓賊惦記,但誰都沒有成功,建國以來,考古隊也不曾挖掘過秦始皇陵,這到底是為什麼?談及秦始皇陵,就不得不說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這個問題,你知道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嗎?考古隊之所以不肯挖掘秦始皇陵,竟是因為在挖掘兵馬俑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竟直接導致挖掘秦始皇陵計劃終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網路配圖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這是唐朝大文學家杜牧,描繪阿房宮富麗堂皇的著名詩句。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人不滿足,開始大興土木,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秦始皇陵)。據史書記載阿房宮還沒建起來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只有秦始皇陵經歷了兩千多年,高大的封土堆還尚在。這座陵墓是已被發現的黃帝陵中最大的一個。據專家勘探發現,整個秦始皇陵地宮至今未被盜掘。難道歷朝歷代的盜墓者不為裡面的寶藏而心動嗎?
當然不是,據史記記載,秦朝滅亡後,項羽曾率領數十萬大軍盜掘始皇陵,由於知道秦始皇陵地宮秘密的所有工匠都被封閉在墓門之內,項羽無從知曉地宮之門所在位置,挖了幾個月都沒有找到地宮入口,於是掠走了地面宮殿的所有金銀珠寶,剩下的一概付之一炬。
西漢末年,王莽也曾率領大軍發掘,也一無所獲。在此之後,後趙皇帝石虎、唐末的黃巢也以“無功而返”而收場。這與古代的技術水平有直接關係。
網路配圖
但是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近十年來我國科技突飛猛進,我國考古工作者早已透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找到了秦始皇陵入口的準確位置,不僅如此,還運用遙感技術弄清了整個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可以說憑現在掌握的科學技術,完全有能力開啟秦始皇陵地宮。那麼為什麼遲遲沒有發掘呢?
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偶然被發現,之後透過發掘,兩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龐大軍團重見天日,使世人第一次見到那個時代秦朝士兵的風姿。兵馬俑剛剛出土時,各各神采奕奕,都身披紫色鎧甲和戰袍。但是,幾分鐘之後秦俑出現了可怕的一幕,兵馬俑身上的顏色由於遇到外界空氣很快脫落消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而這一幕恰恰是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更遺憾的是,秦俑身上顏料的成分專家至今還沒有定論。可以說兵馬俑的發掘有驚喜,但也是有遺憾的,而這遺憾是無法挽回的,不可逆的。
馬王堆漢墓我們大家都曾聽說過,都知道出土了一具兩千多年的完整溼屍,但是馬王堆漢墓挖掘過程中也曾有很多遺憾。
-
6 # 以古喻今
秦始皇陵現在還不可以開挖,雖然以現在的技術可以探視到地宮裡的基本情況。與司馬遷史記裡的描述基本一致,由水銀匯成了江河湖海,有寶石鑲嵌的星星。
但是經過1974年發現兵馬俑時的情況,本來出土的兵馬俑身上是有顏色的,但是出土幾分鐘以後,由於遇到空氣兵馬俑身上的顏色全部消失,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所以運用今天的技術,我們完全可以找到秦始皇地宮的入口,但是如果要進去的話,以現的技術可能有一些文物遇到空氣還是無法保護,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不去開啟秦始皇陵的重要原因
-
7 # 湘西北張貴龍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統治者,其生平事蹟以及死後陵墓都成為了考古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有關秦始皇陵墓的種種猜測,以及駭人聽聞的未解之謎,近年來更是得到諸多史學家的激烈辯論。
公元前210年夏,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王贏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開始修建,前後共花了39年時間,修陵頂峰時用工達到70多萬人,佔到了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10!
當項羽帶兵進入關中後,有來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將陵墓上下所能見到的東西統統運走。當時運東西的人有30萬,30多天還沒有運完,足見陵中珍寶之富。
最後,項羽將不能過走的東西一把火燒了,大火燒了許多天。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壞最大的一次劫難。至此之後,秦始皇陵基本沒有被盜過。
秦始皇陵距被發現到現在已經過了40多年,至今秦始皇陵仍沒有開挖的跡象。考古學家表示,想見到秦始皇陵地宮的真面目恐怕還要等很長時間。挖掘秦始皇陵事關重大,短時間內不開挖也是政府和所有學者一致的決定。
秦始皇1.jpg 為什麼現在不能挖呢?除非先解決這四個問題
第一,挖墳很簡單,但如此龐大的陵墓,地上景觀如何保護?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
前兩年考古探測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墳堆頂臺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約相當於一個準足球場那麼大。
真要鑽牛角尖的話,其實發掘秦始皇陵也不是不行,只要搭一個全包圍的屏障,二十四小時保證固定的溼度溫度以及各種條件,把自然環境和墓室完全隔離開。
但是秦始皇陵有多大呢?我來告訴您:
“ 秦始皇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
第二,地宮極深,如何垂直勘察?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
第三,多長時間能挖完?
如果不管墳的立方面積,不計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宮面積: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麼就是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兩年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一挖開秦始皇陵,馬上就能出幾十個億的經濟效益。
秦始皇4.jpg他可能只算了經濟賬,壓根兒沒想到要挖這麼多年的吧?!
第四,裡邊的秦朝文物能不能保護?
這一個問題實際上是結合上述問題綜合形成的。即便不是絲織品等有機物,就是兵馬俑這樣的無機物,天長日久,暴露在外,還生出了幾十種病菌。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為理由。
不僅僅是他的陵墓,他本人的謎團就一大堆
長相之謎:身形猥瑣還是高大英武
在《秦始皇本紀》中尉繚說:“秦王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
郭沫若據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準”就是馬鞍鼻,“摯鳥膺”就是現代醫學的“雞胸”,“豺聲”表明氣管炎;其胸形、鼻形變異與氣管炎常發,顯示他是個軟骨病患者。
而史學界大部分專家認為,秦始皇是一個英武瀟灑、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贊先生曾推斷,秦始皇的相貌應是相當漂亮的。
身世之謎:是不是私生子
眾所周知,秦始皇姓趙,史學界有關專家認為,秦始皇生於正月,故起名為正,古代通政,因此寫作政。至於為什麼姓趙,有專家認為趙姓與嬴姓是同一宗,趙姓是嬴姓的一個分支。
秦始皇不僅有趙姓之說,還有人認為他姓呂,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求仙之謎
中國考古學家在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附近發現了13只2200年前的青銅鶴,其中兩隻已證明為仙鶴。他們說,這可能是反映秦始皇有“昇天夢想”的實物證據。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專家劉佔成指出:“仙鶴腳下雲狀青銅踏板,與古代仙人伴鶴乘祥雲昇天的傳說有關,它應該是體現秦始皇有死後昇天思想的證據。
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秦始皇.jpg秦始皇把和氏璧定為傳國璽,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希望代代相傳,沒想到在秦二世手裡就亡了國。
直到清朝初期,據說宮中藏有一枚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可是,這枚被當時人稱為傳國璽的玉璽卻遭到乾隆皇帝的冷落。皇帝都認為是假的,看來這枚所謂的傳國玉璽也是偽造出來的。那麼,真正的傳國璽流落何方呢?直到現在也沒有發掘出來。
寫在最後:挖掘,就是毀滅!
中國有兩個千年陵墓沒有開挖,一個是武則天的乾陵,另一個就是秦始皇陵,古往今來,皇帝們都迷信死後世界,講究厚葬,甚至陪葬了不少美人宮女。厚葬的結果就是,死後不得安寧,就像所有的古墓一樣,被吸引來的“盜墓賊”(文明或不文明的)一批又一批,前仆後繼。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於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
8 # 那些歷史的真相
秦始皇地宮現在暫時不能挖開,因為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難度非常大,現在的專家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至於裡面有沒有驚喜,那是肯定有的,在地宮旁邊就已經挖到了兵馬俑,那裡面肯定有比兵馬俑更精彩的東西啊。
現在,給大家說一說為什麼秦始皇地宮不能挖的原因吧。
1、地宮裡面有13000多噸水銀
當年,秦始皇為了保護自己的皇陵不被盜掘,在皇陵裡面存放了13000多噸水銀,分別佈置在皇陵各個地方。這些高濃度的水銀有劇毒,任何人只要一進地宮,就會因為重金屬中毒而死,就不用出來了,可見,秦始皇是多麼的高明:“想盜我的墓,那你就進來陪我吧!”
如果要挖開秦始皇的地宮,那就要處理這13000多噸水銀。可是,這麼多水銀該怎麼處理呢?找個沒人的地方給埋了?那又該埋在哪裡才合適呢?就算是找到了埋的地方,那如果挖出來了,這麼多水銀,又用什麼東西來運過去呢?而且,水銀有著極強的揮發性,你把它一挖出來,他就會揮發到空氣中,根本控制不了,這些揮發的水銀會嚴重汙染空氣,對周圍的環境和人有著毀滅性的傷害,造成巨大的損失。如果水銀這個問題處理不了,地宮就暫時不能挖。
2、秦始皇地宮面積大,而且非常深,挖掘難度大
秦始皇帝陵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發現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這是一項艱鉅的長期的考古任務,如果我們用最機械的演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地宮面積,大約25000平方米。這個面積相當於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估計要挖40年;這個面積又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大概要挖150年。而且秦始皇的地宮非常深,最深的地方大概有100來米,挖這麼深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問題,而且難度非常大。如果想提高挖掘速度來減少挖掘時間,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又會涉及到經濟問題,國家暫時也沒有那麼多資金來投入。
3、挖掘出來的文物不能夠好好儲存
你去看過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嗎?如果你去看過,你會發現那些兵馬俑都是一個顏色——土灰色。然而,他們在挖掘出來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的,他們在剛挖掘出來的時候是五顏六色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自己獨特的顏色,可是,一挖出來,因為接觸了空氣,這些顏色全部被氧氣給氧化了,導致他們全部都變成了土灰色,也沒有原來的威武的霸氣。在遇到這個問題後,考古工作者腸子都悔青了,這麼漂亮的兵馬俑就這樣被毀了……所以,他們不敢再挖其他的地方了,他們害怕挖出來的時候又被毀,在沒有找到儲存他們的方法之前,不再亂挖。
好了,這就是不能挖秦始皇地宮的原因了。
-
9 # 陋室主人
秦始皇地宮不可開挖。因為就目前的技術條件還不足以保護秦陵地下的文物。秦始皇作為千古帝王,陵內文物眾多,又是密封地下兩千餘年了,一旦開啟,那些寶物,一見風、陽光、空氣就變形,甚至化為烏有。整個陵墓又龐大。得建一個恆溫的實驗室把秦陵罩住才能發掘,才能保護文物,有驚喜。否則只有婉惜,驚嘆。
-
10 # 寶哥聊球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按照中國迅速發展、GDP飛速騰飛、軍事國防能力、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會開挖秦始皇陵墓的,甚至其他的帝王陵墓也不會主動開挖。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國力強大的象徵。在共產黨正確領導下,當今的中國作為“五常”國之一,就是軍事能力、國際影響力的體現,也就是所謂的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百姓安居樂業,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更強大的方向前進。中國上下5千年的歷史,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的第一個帝王的陵墓,是歷史的瑰寶,在當今強大的中國,並沒有任何理由需要開挖秦始皇陵墓,相反的,保護秦始皇陵墓的完整性,更能彰顯國力的強盛。(其實這個理由足以說明為什麼不開挖秦始皇陵了)
二是當今技術不足以保證挖掘出的文物不被破壞。古人非常重視身後之事,皇帝更是如此,甚至在新皇帝剛登基時,他的皇陵就已經在修建了。由此可見,一座皇陵的建造是非常損耗人力、財力的,皇帝下葬後還會放入大量珍貴的陪葬品。我國建國至今也只主動挖開了一座皇陵,即明朝十三陵之一的定陵,被挖掘於1956年5月17日。1955年,郭沫若和吳晗申請挖掘朱棣陵,不過未能發現皇陵入口,最終選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在挖掘定陵的時候,由於經驗和技術不到位,挖掘時就對陵墓造成了不可恢復的破壞,其中存放了大量的精美字畫、絲綢等文物更是在瞬間灰飛煙滅,墓主萬曆皇帝也在文革期間被挫骨揚灰。至於說開啟秦始皇陵墓會有什麼驚天發現?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十三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後不久,就在酈山開始營建陵墓。統一天下後,又從全國徵發來七十多萬人參加修築。直至秦始皇五十歲死葬時(公元前210年)還未峻工,秦二世時又接著進行了兩年,前後費時近四十年,真可謂工程浩大。”只需說一點,震驚世界的秦始皇兵馬俑只是給秦始皇看家護院的,其餘的自行腦補。
-
11 # 愛好變成事業
秦始皇地宮當然有驚喜。
但是不能草率的開挖。秦始皇執政時,神州大地上七個諸侯國打的不可開交,秦王掃六合,才統一了天下。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始皇帝,集天下奇珍異寶與自己,古代帝王修皇宮的同時,地宮也在修。他們生前擁有的寶貝,出於自私,死後也要帶著進地府。所以,地宮一定有驚喜。
第一,對文物的保護措施不完善,保護技術不過關。有些文物如絲綢、壁畫、漆器等已出土,受溫度、溼度的影響,就可能氧化或風化。就是對青銅器的保護也會生鏽。比如,秦兵馬俑的出土,也不如剛出土時色彩鮮豔,有的斑斑駁駁已經掉色。
現在,科學家探測秦始皇地宮在地下35米深處,真要開挖地宮,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用金屬探測儀探著汞反應強烈,傳言,秦始皇的地宮裡江河湖泊都是用水銀造的。可是,汞是一種對人體有很大傷害的金屬。
再就是地宮裡恐怕有機關、暗道,怕傷到考古工作者和民工。出於安全考慮也不能輕易動工。所以,秦始皇地宮開挖是一項技術高、難度大的考古。出於對文物的保護,讓文物在地下自然護,不要輕易開挖。
-
12 # 史曼羅
古代帝王陵墓,因為其獨特的歷史價值,一直以來,被視為後人瞭解歷史的最佳保險庫。也正是因此,古代帝王的陵墓歷來是後世爭相挖掘的重要物件。而且,也催生出以“盜墓”為生的行當,比如我們熟知的“老九門”的劇情。
但是,與其他帝王陵墓不同的是,秦始皇的陵墓很久以來就不是一個秘密,而且,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為什麼後世卻從沒有人敢去碰它呢?
首先,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中,有巨大的“水銀”充斥其中,並且仿製河流、山川構築整個地宮內部。若是這儲量巨大的“水銀”在挖掘過程中洩露,將是一場不可估量的災難。
另外,出於對文物的保護,我國已經禁止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的做法了。
那麼,秦始皇地宮中,究竟有沒有“驚喜”呢?
當然是有著巨大的驚喜,郭沫若就曾經多次申請挖掘秦始皇陵,但國家並未同意,於是郭就先拿萬曆定陵“練手”,結果就發生了考古歷史上最讓人痛心的“定陵事件”。
而1974年,陝西臨潼農民發現秦始皇兵馬俑,無疑是讓秦始皇陵這個謎團得以重建天日(秦始皇兵馬俑在剛剛出土是,身上是有著漂亮油彩的,但是在千年的時代變遷下,重見天日的那一刻,這些顏料瞬間變為土灰)。因為,很多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只是停留在紙上,在此之前,並沒有實物。
所以說,秦兵馬俑的發現,已經讓世界為之震驚,而兵馬俑還僅僅只是陪葬俑坑,那麼作為這位歷史著名皇帝的秦始皇陵正宮,加之後世《史記》等史書的記載,其中的文物也必將再一次讓世界為之驚歎。
-
13 # 大秦一品帶刀侍衛
另一方面無論從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上,還是從尊崇先人的角度甚至從唯心主義的龍脈風水角度看,都不應該開啟秦始皇陵;有一個日本記者問一位中國考古學者:你們中國什麼時候開啟秦始皇陵,全世界都很想看看裡面埋藏了些什麼。那位中國考古學者當即反問那位日本記者:你們日本打算什麼時候開啟日本歷代天皇的陵墓呢?該記者答道:我們從沒打算開啟天皇的陵墓,我們不願意打擾他們。中國學者當即憤怒的對他說:你們不願意打擾你們的天皇,那我們中國人又為什麼要開啟我們的皇帝的陵墓去打擾他們呢,這是什麼道理。
-
14 # 歷史寶藏
秦始皇的地宮,雖然我們都知道它就在那裡,但是目前還是不能開挖。
不能開挖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國家的文物保護“潛規則”。除了因為工程建設等不得不發掘的古墓,採取保護性發掘,其他的帝王陵墓之類的,一概不去主動發掘。
之所以有這樣的潛規則,是因為現在的技術,挖開古墓不難,難的是儲存這些出土的文物。古墓久埋在土裡,隔絕空氣,能夠很好儲存墓葬裡的文物,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不少神奇東西,據說墓葬剛挖開,棺槨剛開啟時候,考古工作者在裡面發現一鼎兩千五百年前的藕片湯,當是的藕片還清晰可見,但是就當考古工作者拍個照之後,很快這些藕片就像被解除了封印法術一般接觸空氣消失了。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藕片湯,可見清晰的藕片
建國後挖開的定陵,也是因為文物儲存技術落後,以至於很多絲織品珍貴明代文物變成黑炭。
定陵萬曆皇帝的屍骨
所以像秦始皇陵這樣的大墓,現有的文物保護技術,是很難完整將裡面出土的文物保護好的。所以短時期內還是不會去挖掘的。
至於秦始皇陵如果發掘之後,會不會有什麼驚喜。我想驚喜肯定是會有的,但是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因為歷史上,秦始皇陵被很多次盜掘,可能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那些秦始皇陵中的寶貝,早就被偷走了。
-
15 # 劉曉和欒凱
秦皇地宮必將挖掘只是時間問題
地宮已經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科技的進步,也帶來了盜墓行業科技的進步,古人云“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在我們的科技足以支撐所出土文物的保護時,便是地宮重見天日之時。以博物館的形式能讓保護文物和集資產生良性迴圈
-
16 # _誰主沉浮74928152
秦始皇作為華夏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皇帝,其車同軌,書同文,建立華夏一統的基礎,堪稱最牛的千古一帝。而更讓後世關注的是,其浩瀚龐大的陵墓,秦始皇陵墓是中國古代可謂最大的陵墓,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依舊儲存完好,成為中華古代最大的藝術寶庫。而人們更關心的是,這位中國第一個皇帝,在陵墓中到底陪葬了多少寶貝?這些寶貝歷經2000年風雨,價值可謂不可限量,件件都是國寶。
第一,泰阿劍等寶劍。
現在中國出土最為久遠和珍貴的寶劍恐怕只有越王勾踐劍了,這把劍現在其我國的國寶。而歷經2000多年卻還是非常鋒利,絲毫沒有生鏽。而秦始皇酷愛寶劍,當時戰國10大名劍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幾乎都為秦始皇獲得了,其中在《史記》中記載了,楚國鎮國之寶泰阿劍就被葬入秦始皇陵墓陪葬。當年項羽打進咸陽,挖秦始皇陵墓可能就是為了這把劍。但是,秦始皇陵墓中的寶劍可能多達數十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寶劍之庫,件件都是國寶。
第二,數以萬計的珍貴古籍。
秦始皇除了愛劍,還有一樣特別喜歡,那就是書。我們從《史記》等史料記載來看,秦始皇愛書可謂是到了痴狂的地步。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愛書還焚書坑儒。其實秦始皇燒的是那些重複的書,而所有的書籍都留下了原始版本,而這些書很可能都陪秦始皇陪葬了。一旦開啟,這些書籍將是中國古代幾千年歷史,和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文化成果的直接露面。可以說是巨大的藝術寶庫。
第三,金縷玉衣。
現在古代儲存完好的是劉備先祖中山靖王劉勝留下來的,而在先秦時代,金縷玉衣那是皇族的標配。而《漢書》中記載,秦始皇的金縷玉衣可能是最為精緻和美觀的,一旦出土,必然是中華最為寶貴的金縷玉衣,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第四,隨和珠,崑崙玉等無價珍寶。
秦始皇統一天下,幾乎蒐集了六國皇宮中所有的奇珍異寶。這些奇珍異寶,除了放置一些在阿房宮外,從史料記載來看應該大部分陪葬了秦始皇,有崑崙玉、夜明珠、隨和寶、珍珠瑪瑙等可謂不可勝數。當年,項羽率40萬軍隊盜挖秦始皇陵墓,很大的動力也是衝著這些無數珍寶來的,這可謂是古代珍寶藝術的寶庫啊。
第五,青銅、陶瓷珍品。
中華古代青銅藝術和陶瓷藝術那是爐火純青,很多古代的陶瓷技藝現在都失傳了。而戰國時期,也是我國青銅陶瓷藝術大發展的時期,因此,陵墓中的這些魂寶藝術品肯定不少。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棺槨就是一個巨大的青銅藝術品,裡面幾乎涵蓋了那個時代青銅藝術的最高點。這些一旦面世,可謂是無價珍寶,國寶級別。除此之外,其他歷史文化珍品可能更多,這也許就是秦始皇陵墓一直不敢輕易開啟的原因,因為太珍貴了。
-
17 # 譜寫歷史長歌
秦始皇陵墓的地面建築被項羽焚燬了,歷朝歷代都有被盜挖的記載,但是據現代考古研究發現,核心部分地宮沒有遭到破壞。
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王的陵墓,其建築結構和裡面無數奇珍異寶肯定會令世界矚目。但是從目前的考古技術來看,就算挖了也不能讓墓裡的文物完好儲存,一旦挖了,對秦始皇陵墓可以說是毀滅性的災難。
比如兵馬俑,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土色,其實剛出土的時候兵馬俑是彩色的,沒想到吧?
沉埋千年的文物只要出土,就會被空氣氧化。
再比如蠢貨郭沫若為滿足自己那顆考古好奇心,貿然向中央申請請求開啟明神宗之定陵,郭沫若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總理也是多年好友,把考古美好前景吹得天花亂墜,當時也有一些考古學家反對,但是人微言輕。
中央被此賊忽悠批准了,開啟定陵的代價是非常慘痛的,成千數萬的文物,名家字畫以及絲綢服飾、瓷器珠寶,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從開啟墓室的那一刻,除了珠寶瓷器和貴金屬,其他字畫和絲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碳化,手一碰就變成了碎灰。
1965年,郭沫若再次請求發掘朱棣的長陵,理由還是那一套,非常令人不理解,當然直接被拒絕了。不光是定陵、長陵,還有武則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風燭殘年的郭賊急於在自己死前想看看帝王陵墓中的新鮮物,以此一飽眼福。
周總理特地因他的過錯定下了一條 “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的規矩。自此不主動挖帝王陵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除非存在必要的搶救性挖掘。
可以想象一下集全國民力財力長達數十年建造的帝王陵墓究竟收集了多少天下珍寶。縱然是完成陵墓修建完成後,把數千工匠全殺了,還是有漏網之魚或者訊息洩露。地宮的情況為司馬遷記載,裡面機關重重,含有大量水銀,修建的相當宏偉。
秦始皇陵墓開啟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歷史遺產,國家和民族的無價之寶,不挖掘就是最好的保護。
《史記》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
18 # 咖好玾
以中國現代的科技,甚至以人類現在的科技都無法進行挖掘,氧化是最大的一個問題,裡面的東西,一旦到見到空氣以後就會發生巨大的一個變化,所以還是靜靜的讓他躺在地宮裡吧,也許等未來幾百年上千年之後,人類才有機會解決這一難題。
-
19 # 彼岸長安
不贊同挖秦始皇陵:
1,挖墳首先就不道德,古人已矣,更何況一箇中國炎黃一類的人物。
2,破壞文物,我們現在明定陵都挖的毀壞了更何況秦始皇陵。
3,摧毀幻想,一切的幻想都源於美好,萬一挖出來沒東西就倒黴了。
-
20 # 西安中旅小輝輝
從經濟角度,以及考古專業來講,挖開比較好,但是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講,還是不要挖開好,這是道德淪喪,2000都能保持好好的,為何要主導挖掘,用自己的思想填充它不是更好嘛!
回覆列表
可以挖開,但是現在僅有技術無法妥善保管文物,就像兵馬俑剛開採的是五彩斑斕,空氣中的氧氣迅速氧化變成現有的模樣。所以可以挖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