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森林小草
-
22 # 史學達人
因為韓信不想那樣做,他之所以會位極人臣,想盡富貴榮華,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劉邦給他的,當然他的奮鬥和才能,才是他擁有這一切的根本。
可是空有才能和努力,若是沒有發展的平臺,也是成不了事的。這件事韓信是知道的,正如同早年的他,連吃飯都靠蹭,連受市井無賴的氣,這些世態炎涼的過往,韓信是經歷過的。
自從跟隨劉邦之後,他的地位就不一樣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是個人物了。
所以在韓信得勢的時候,項羽派武涉去遊說他,讓他幫助項羽,甚至是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這個建議被韓信一口否決了。
當時韓信的謀士蒯通也不理解,韓信為什麼不自立山頭。
他就去問韓信?
韓信告訴他,是劉邦給了我車馬,賜給了我美食,如今我才有這麼高的地位。我怎麼能背叛他呢?
這就是韓信不背叛劉邦的原因,他想知恩圖報。他也有理由相信,他為大漢的建立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劉邦可定會感激他的。
可是人心叵測,世事難料。
尤其是在帝王統治的時代,你的命運不由你做主。只要你讓皇帝感到有威脅,那你就危險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當時的韓信根本沒想過背叛劉邦。
-
23 # 皖---七殺
屁,韓信之所以有實力完全是劉邦這杆大旗,背叛劉邦的下場就是孤家寡人,他的謀士跟張良陳平蕭何比就是個屁,還所有精髓,他的精髓之所以能調動是他有一把漢王劍,灌嬰曹參在他謀反後至少能拉走一半以上的部隊,韓信最精銳的騎兵是灌嬰直接帶到韓信軍營的,韓信反,第一項羽沒有范增的運籌只會更看不起韓信,張耳是絕對跟韓信化開,彭越的梁地是劉邦給的,所以彭越也不可能,這時候韓信是最弱的,只有齊地,然而齊地跟劉邦項羽的實力相差太大,這時候楚漢就變成僵持,都會後退,然而回過勁來首先消滅的就是最弱的,齊地根本頂不住劉邦和項羽的任何一個人的進攻,記住韓信唯一能稱為對手的項羽還是被劉邦從正面拖成半死不活後用60萬碾壓的,反叛劉邦只會更早死而已,楚漢最多在多打兩年而已,
-
24 # 雪狐圭垚
沒有人一開始就想反的,只不過,後來的事逼著他走向造反的路。人都是這樣的,民以食為天,如果民眾都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的日子,誰神經不正常了去造反!能造反的都是他自己覺得己經沒有退路了,才會挺而走險的。
-
25 # 國史記聞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在自立為齊王之後曾經有兩個人勸他背叛劉邦,但是他都拒絕了。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被迫承認了韓信齊王的地位以拉攏韓信,同時楚國大將龍且被漢將灌嬰所殺,如失左右手的項羽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遊說韓信。武涉的觀點是劉邦乃是貪得無厭的反覆小人,韓信之所以能夠有現在的地位,完全就是因為劉邦最大的敵人項羽尚在。此時“足下(即韓信)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故而韓信保富貴的上策乃是“三分天下而王之”。但韓信認為自己曾經在項羽部下從未受到重用,當時他“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所以才背叛項羽投靠了劉邦。而劉邦又是怎麼對他的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沒有漢王劉邦的慧眼識珠,哪有我韓信今日!所以,絕對不能背叛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劉邦!
武涉失望地離開之後,又有齊國人蒯通找上門來。蒯通最開始也是建議韓信背叛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依然是以“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拒絕了。此時,蒯通有以張耳、陳餘;陳勝、吳廣的例子勸說韓信——權利面前,情義一文不值!並且,歷史上兔死狗烹之事太多了,如果您真的幫劉邦滅了項羽,最後肯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韓信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而是選擇了輔助自己的恩人劉邦,在垓下之圍中消滅了劉邦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個敵人。
回覆列表
這問答提的很有意思,也是對韓信一生的總結:得意時忠心為主,失意時心生謀逆。韓信的故事在前面本人已寫有幾篇了,在這裡重複的事就不多寫了,珍惜各位的寶貴時間,重點就說說題主所說的問題。在秦末的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韓信在家鄉百無聊賴,也想趁勢一展自己抱負,就參加了以項梁,項羽叔侄的起義隊伍,這起碼最低能糊飽個人的肚子,比在家裡有上頓沒下頓強的多,最主要還不受左鄰右舍的白眼,熱諷冷嘲要強多了。但在項羽那裡混了一段時間後,並沒有做到什麼一官半職,還是人微言輕的,有時有好計謀獻給項羽,項羽也是不以為然並不採納,時間長了韓信知道在項羽手下沒有出頭之日,就投奔思賢若渴的劉邦集團。開始在劉邦那裡韓信也是普遍一兵,並未受重用,當然,這不能怪劉邦,因為韓信之前一直是沒有名望的人,又是單槍匹馬投奔劉邦,韓信不受劉邦看重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韓信帶有幾百人或幾幹人,劉邦就一眼能看出韓信是具有組織領導才能的,這樣待遇也就不同了。如英布,彭越等一開始在劉邦那裡地位就很高,原因就是他們都有名望和很多人馬跟隨。從古到今都是這麼一個理。一次,韓信犯法在刑場要殺頭時,當十多個犯人人頭落地後,正要對韓信用刑時他大聲叫喊:漢王難道不想奪取天下,為何要殺壯士?當時的監斬官是劉邦的部將夏侯嬰,他就暗暗稱奇,就刀下留人並向劉邦推薦了韓信,有了夏侯嬰的保薦,劉邦就給了個治粟都尉的官讓韓信當,也就是管理糧食的官員。可是韓信這個官當了不久,他又心生厭倦又當逃兵了,還是蕭何太瞭解韓信的文韜武略,就把韓信追了回來,並向劉邦推薦,開始劉邦只答應給韓信一將軍的職位,蕭何就說:大王如果不想爭奪天下,把這個職位給韓信是可以的,但終久是留不住他的。如果大王想爭鋒天下,就非用韓信不可。為天下計劉邦就築壇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列諸將之上,讓許多跟隨劉邦多年故舊宿將為之驚震。以後韓信也不負劉邦蕭何的厚望,在平定三秦,再伐趙燕,東征齊魯等一系列的戰役中,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神話傳奇,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功勞。在項羽和劉邦最後一戰中,劉項二人殺得難分難解,劉邦漸顯劣勢,頻頻向韓信等人求救,而項羽也看出了韓信的舉足輕重,也派出使者遊說韓信:為將軍計幫楚楚必勝,幫漢漢必羸,項王也是將軍的故主,將軍不如劉項兩都不幫,袖手旁觀,勢必成三足鼎立。南面稱王。韓信回答說:我在項王處位不過執戟,(應該是警衛或是儀仗人員),好計策獻給項王他也不釆納,如果項王對我好,我也不會去投奔漢王。我在漢王處,漢王把最好食物給我吃,他最好衣服解給我穿,言必從,計必聽,沒有漢王我就沒有今天顯赫的富貴和地位。當時韓信有個幕僚叫蒯徹以看相的手法對韓信說:我君侯的面相是天下的大貴大.富之人。一句話說的韓信心花怒放,蒯徹馬上話鋒一轉說:我看君侯背面有大禍不遠的跡象。韓信吃驚問為什麼?蒯徹說道:秦亡後,項羽平定天下,劉邦依仗君侯您敢又與項羽爭鋒天下,幾年間天下生靈塗炭,遍地哀鴻,現在以君侯的功勞與韜略是歸漢漢必懼,投楚楚不信,春秋時的文種就是一個例子,這就是說君侯大禍不遠的依據。如果君侯採取劉項兩家都不幫忙,自己獨立稱王,而劉項兩家也不敢貿然對你用兵,也許還會有求於君侯您的時候,而君侯您更是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地為一方帝王了。韓信沉呤良久,認為劉邦是曠世少有的賢君,在自己寸功末建時,僅憑蕭何的推薦就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這一點不管是在古代還是近代是少有鮮.例,一個人的才華是在實踐中一點一點地積累而反映出來的,一個人的職位和威信也是日積月累慢慢形成的。除了守成帝王,又有哪一個帝王將相不是從低到高,憑功勞上升的?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後,他手下那些多年為劉邦出生入死的將領們,肯定是不服氣的,在這方面劉邦無疑是做了許多勸慰,打壓工作的,不然人們怎麼信服韓信?就這一點也是深深地打動了韓信的。再就是劉邦對韓信言從計聽,使他放開手腳做事,不干涉不遙控。當韓信和張耳攻下趙地,韓信推薦張耳為趙王時,劉邦馬上照辦。在韓信連下趙燕後,聲威大振,劉邦派使者招降了齊國,可是韓信聽信了手下謀士計策,趁齊國沒有防備指揮大軍平定齊地,害死了劉邦的出使人員,事後劉邦也沒有責備韓信,當韓信想做齊王時就讓他做齊王。這點也反映出劉邦是位虛懷若谷,唯賢是從,不計小節的人。在生活上劉邦也對韓信奉若父母的,正如韓信所說的那樣,如果劉邦有什麼好吃,首先想到的是韓信,要把好東西送給韓信吃;當有什麼好衣服穿,也是第一個讓韓信穿。處在這些政治,地位經濟優越的條件下,怎麼會想到劉邦秋後算帳呢?這一點不但是韓信相信劉邦是仁人君子,正如韓信所說,如果背叛漢王,必遭天遣。哪知事情發展是跟歷史發生一個大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