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虎岐興
-
2 # 戰鬥大黃蜂
瞭解中醫學的經典,只要你有恆心和悟性,自學也可以成為中醫,歷史上的那些中醫大家,幾乎都是自學或者師承,更多的都是業餘行醫。因此,中國的語言在,中國的文字在,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在,中國人的習性在,中醫的經典在,那麼中醫就永遠不會滅亡,我們都可以自學成才,這也是中醫學的長處和生命力所在。在生活和實踐中積累的經驗
-
3 # 無憂草2775
古代醫學起源於民間,治病療傷來自於經驗。這與其他科學沒有兩樣,歷史上所有發明創造,源自於基層勞動者,無意間的發現。一張白紙好寫字,是因為它樸素純潔,無雜點。醫學來自於恆心修煉,長期的實踐能得到真理,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有恆心,鐵棒可以磨成針。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壯年離家,遍尋蒐集祖國各地中草藥,及民間經驗方,付出大半生心血,造就(本草綱目)鉅著,為我國留下寶貴遺產。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自幼體弱多病,自學中醫成棟樑,後為唐朝醫療事業作出卓越貢獻。享年141歲,著有(千金要方),晚年又著(幹金翼方),為我國中醫學留下寶貴財富。
-
4 # 悟鴿
謝謝邀請,從古到今成才的人都是自學能力很強的人,而且現在有很多名中醫,有的還是是西醫醫生。再說,中國民間有很多病人因為受益中醫藥,他們也是被中醫治療過程中,慢慢認識中醫藥的價值,所以也愛上中醫並專研中醫藥,極個別人還成為正式的中醫醫生!我是中醫藥的受益者,也四十三年沒吃過西藥了,現中醫養生過得挺好的!
-
5 # 九九177552022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幾句題外話,在中國傳統三大門科都有一個共同命脈,中國畫從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是從科班兒出來的畫家,武術家歷史上沒有一個是從科班兒出來的,都是透過師傳教導,流歷萬里路,閱讀萬卷書,透過在自身的試探和對物件認識而開啟相知的窗戶,這就是為什麼說高手在民間,師傳是系統全方位並且全學科的教授,師傳的不拘泥一招一式而是貫通的運用,這是科班兒所不允許的,科班兒一般以西醫為標準,所以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針對性較強的治療就大行其道的實行教科式教育。所以中醫是不會只看一點不管全面。在科班兒學校幾乎是難出高手,如果中國畫和中國武術也如此教育同樣也不會有好手面世,這就是為什麼好中醫都是自學出來的根源。
-
6 # 失落代號
不偏不黑,什麼學科都可以自學,特別是古代比較樸素的學問知識。
中醫是有一定效果的,屬於傳統醫學。在中醫發展的時候,科學的觀念還沒出來,所以中醫更偏向一種經驗學科。透過不斷測試人的症狀,對應不同的草藥,並流傳經驗下來給後人,後人透過自學和觀察病人症狀,慢慢的也可以成才。
人體大多數疾病都是可以透過自身免疫調整好的,所以對症吃草藥有矢的吃草藥,增強人氣免疫力,或者說保護人體一些器官功能在免疫與病毒抵抗期間存活下來,最後人就能治好。這些,都是很多中草藥都可以有相應作用的。牛馬貓狗等動物,身體不舒服也會尋找專門一些草去吃,所以這些都是可以記錄和見證的。
望聞問切,就是一種經驗判斷學。在工廠,很有經驗的老師傅,透過聽一下機器聲音,摸摸振動或者發熱狀況,就知道故障在哪裡,原理一樣的。
再有就是古代的學校沒有現代那麼廣泛,資訊交流更沒有現在好,很多醫生都是慢慢摸索,或者拜訪各家討個一招半式,日積月累而成。
-
7 # 松子茉
古有神農嘗百草,後來諸多醫者,特別是名醫都是基於醫書古籍,努力總結前人經驗,再大膽創新。再者古人壽淺,醫者極少,多數人生病都是活活病死,所以身邊若是有懂得一兩成醫術的人,也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這也給了自學者更多的機會來實踐。還有,中醫相對而言毒性較小些,被醫死的應該在少數吧!
-
8 # 石玉存
中醫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好學精,但每個人都能學。中醫是一項很燒腦筯又不活潑學科,沒有耐心是不行的。第一要求有文化基礎,記憶力好,理解能力,關鍵還要有悟性。所以很少人願意費這個精力。
這麼麻煩為啥還有個自學呢?還有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呢?這麼說吧,反是半路出家自學中醫的人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不是經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就是被治病因錢或有親人的病治不好等。自學中醫都有一棵敢擔當的心,責任心很強。大多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自學的,凡是這樣的人任性,大多都能學的很好,很成功。這是一批不達目的不巴休的人。往往比拜師的人學的好。
-
9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說的有點絕對性了,歷史上確實有許多中醫自學成才,但相較於西醫來說確實多一些,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西醫沒有流行起來的時候國人病了幾乎都是靠中醫藥來解決的,中醫流傳到現在已經證明了它存在的價值 成熟性與功效。
我個人覺得中醫跟西醫有一定的區別。要想寫好一門技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以說主要還是靠自學,學中醫、西醫和其它學科都一樣,自學能力強的才是好學生,所以自學與專業不專業沒有必然聯絡。
所謂的專業更多是指在體制內,但體制內意味著僵化死板。中醫的特點決定了很少受體制約束,西醫的特點相反,體制外不能生存,因為離開了體制的協作幾乎是寸步難行。
比如中醫學通了,望聞問切就能大致判斷出一個人的症狀,剩下的把脈就更容易理解了。但是西醫跟中醫有一定的區別,西醫很多時候是需要工具來協助的,失去了工具很多西醫也沒有辦法診斷出症狀來。(可能有人說西醫的手術就是中醫所不具備的,其實中醫方面很早就有手術這樣的操作了,手術先秦時期誕生,被華佗發揚起來,但古代身體之膚受之父母,很少有人能接受從身上動刀子,所以手術並沒有實現推廣)。
但無論怎麼說,西醫跟中醫都是有出現庸醫的可能的。但是相對來說學會中醫比掌握西醫來說難度更高一點,他需要一個人的悟性跟經驗。所以人們都比較認可一些老中醫,因為他們見識面廣,經驗豐富。其實西醫也是一樣,只是西醫藉助了儀器來輔助判斷,一旦有了工具只要掌握了足夠的理論就能夠大體上了解它的使用方法。
所以說一些著名的中醫能夠被無數人所知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
10 # 成開
想成為一代大師,需要自己不斷的進步,很多學院派的取得一點成績就固步自封,自以為事,這就阻礙了他們的進步;而一些久病成醫的,帶著問題去學習,不斷進步,最終成為一代大師;一句話,只有心繫天下的人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
11 # 見之者昌2018
古代讀書人自帶古文基礎,能夠讀懂中醫經典。而且中醫理論錨定的物件是天地四時,熟讀四書五經的讀書人具備易經思維,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
12 # 知識百貨君
中醫不需要太多的人體實驗,不需要臨床醫學。
中醫與西醫不同,中醫注重經驗、西醫注重科學。
嚴格意義上說,中醫是古典醫學,西醫是現代醫學。
18世紀及以前的歐洲醫學跟現在的西醫有本質上的區別。
-
13 # 機器人
中醫很難,中醫不難。中醫難在段症,很多不行都中醫主要是段錯症,自然就治不好病了。還有中醫是能實踐科學,沒有實踐經驗不可能有大成就。
-
14 # 懷春一夢
其實真正的好中醫不是醫學院學來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沒有不發光的金子。真正的好中醫一個是天生的天賦,另一個是自身的愛好,有了愛好才能專心的去悟道,多鑽研,多思考。一門心思,一心一意,才能練就一身超前的本領。
-
15 # 東杉豆拾
中醫主要是處方中藥,講究的望聞問切,重標本,不像西醫是以解剖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古代讀書人不像我們現在有數理化等分科,他們讀的書,包含一些醫書,特別是好書之人和對醫書有研究的人,加上有些人天賦異稟或有些是高人指點,或者是久病成醫,還有些秀才擔心考不進舉人就自學醫術,為了之後混口飯吃等,自然會出現自學成才的情況。在一些古文作品中有所提現,比如村子中有人得了急病,會先就急找村中的老秀才來看看。
-
16 # 醫學蒙笙
你們聽的是故事,而事實證明,御醫不出名,因為是科班套路,流水生產。市井出高人,因為思想奇特,但是很正。由此得出結論——明醫極少,必先正心正念,而不是口是心非。毫無雜念者可居明醫。
-
17 # 看不見的角落
現在也有很多中醫自學成才,沒事逛逛相關的論壇就知道了。
都是些什麼人呢?有相當一部分是連初中都沒畢業,拿著兩本中醫書看一看,就儼然成了神醫了。
相信魯迅先生《父親的病 》大家都看過,裡面的醫生是什麼貨色也不用我多說了。魯迅家道中落,但好歹也是官宦人家,碰到的醫生尚且不靠譜,更何況普通人呢?更可怕的是,這樣的醫生在當時居然是公認的名醫。
我們常常說,中醫的沒落是因為混入了太多濫竽充數的人。但是,在聽他們描述中醫的時候。家裡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鄉里人,但凡是和自己能扯上點關係的都是神醫,有種種神奇之事。再具體一問,都是失傳。至於不靠譜,那是不存在的。按照這個比例來說,不是應該早就發揚光大了麼?反正騙人之事,都是別人做的。
許多地方都有傳說活了兩三百年的人,說的煞有其事。但有點生物醫學常識就知道,人類是不可能活超過150歲的。原因不外乎如是——謠言。
去年南方某地還出了個“神醫”,揚言治好了某某病,如何妙手回春。展示的錦旗、照片數不勝數,每天前來看病的人排成了長隊,掛號費200/人。給所有人開的藥也都大同小異,弄了幾個月才被發現。事後證明,所謂的神醫是個騙子,連江湖遊醫都算不上,就是弄了身行頭。
這些都不是事情,真正狠得在後面。說一個親眼所見的事情,絕對會重新整理絕大部分人對中醫的認知。
以前我碰到一個關於一百多年前東北鼠疫為何沒有大規模擴散的原因。下面一百多個回答,居然全都說成是中醫的功勞。我的天啊,那伍連德是誰?南滿鐵路是誰封鎖的?
在搶功勞上,冒功勞上,沒輸過啊。治療一個病幾千個藥方,各個不同,一個有效便能說的天花亂墜。那剩下的99.9%人怎麼辦呢?
現代的中醫其實是有可取之處的,一些著名的醫院裡當家的中醫真的很厲害,有絕活,口碑非常好。但你千萬不要把它和傳統的中醫混為一談。民國多少大師,在當時西醫不怎麼靠譜的情況下,寧死都不願意接受西醫。不是傻,是兩害取其輕,怕了。
最後我說說個人的經歷,曾經見過一個鄉下赫赫有名的治腎病的大師。但凡去找他的,一律是一大包中草藥(可以自己找和煎),外加“強力松”(激素藥)。我堂弟和村裡人經過他治的(最好的相關醫院去了錢不夠,激素藥三塊八一瓶100粒,草藥大部分可以自己採),都是一把一把藥吃,遠超過瓶身規定的最大劑量。但不得不服,確實控制住了沒惡化,十五六歲後居然都自愈了。
後來我視網膜發炎,去的正規三甲中醫院,開了一大包中成藥加激素藥。正規的地方在於,開了激素藥再三提醒你,那是激素藥,好得快,但有副作用。吃了一個星期,從視網膜發炎到視網膜脫落。失明瞭兩個月(兩個月後能勉強看見,六個月後才徹底恢復),休學一年。剛開始不想休學,想還考補上,結果除了體育用病例混了個及格,其他門門掛科。算了,我還是休學吧。暗戀的女生都已經實習畢業,不知道哪去了。我還能說點啥,必須要惡語相向啊。
恕我直言,你們碰到的都是神醫,為何我這麼倒黴?當然還是要感謝人家的,服務態度非常好,和家裡住的一樣溫暖。幾個實習護士的聲音很甜,經常笑,可惜當時看不見。裡面還有一個男的(可能是實習醫生),有點娘。最坑的還是請的護工,她女兒也在樓上做護工。我家裡人走後,她直接上樓找她女兒聊天去了(我爸還揹著人家管理員偷偷塞小費呢)......好吧,扯著扯著就扯遠了。
亞里士多德說理論重要與經驗,但他自己又說了,有一門學科例外——醫學。因為醫生要面對的是單獨的個體,經驗和理論同樣重要。
-
18 # 滬上聊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說:
1、家人或者本人等被庸醫所誤,痛定思痛之後自學成才;例如黃元御、惲鐵樵、王肯堂等;
2、中醫門檻低,可以自學,但易學難工;誰都可以看兩本書,說出一堆道道來,然而精通的人卻少之又少; 列舉一個大名人做例子:國學大師章太炎;
3、文人的濟世情懷;另外,古代近代一流人才去做官,學醫的就很少,而自學成名醫的人恰恰是這些做官不成或者受打擊的一流人才;
下面展開詳細論述一下:
1、被庸醫所誤,奮而學醫
學過中醫的都知道《內經知要》這本小書,開篇序文就寫到:“古云: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何也?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諸眷屬付之庸醫之手乎?”畢竟現在學科門類繁多,想要都精通,真是一件難事。
先說黃元御。黃元御是清代著名的御醫,他天資甚高,十五歲就成了諸生(秀才),當時的人讚譽他是”國器“。乾隆皇帝巡遊江南讓他作為隨從醫生,他一路上為乾隆帝多次制方調藥,多有奇效,被乾隆御賜”妙悟岐黃“ 匾額。就是這樣的一個大醫,學醫的緣由讓人感嘆。
本來黃元御早早成了秀才,仕途一片坦蕩,可是三十歲的時候,左眼睛有些紅澀,就找醫生去看。誰知碰到了一個庸醫,結果把左眼睛看瞎了,這下仕途無望了。因為清代的時候很看重儀表的。據傳清朝有個叫劉鳳浩的人,才能出眾,因為長得醜,本來該給狀元的,乾隆只給他一個探花。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有個叫孫嘉誠的就是因為長得醜,被刁難。
黃元御因此痛恨庸醫,發奮學醫,博覽醫書,終於成了一代大家;寫的醫書傳世很多,厚厚的醫書,庸醫還是看不懂的。
再說王肯堂。王肯堂是江蘇金壇人,世稱宇泰先生,這也是一個牛人。王肯堂生於官宦之家,父親王樵是進士出身,官做到刑部侍郎。其本人也是進士出身,後來官做到福建參政;與歷史上的名人利瑪竇多有來往,本人好學,在《鬱岡齋筆麈(lu)》對當時的西方現代物理學天問也有涉獵。
王肯堂自幼喜歡讀書博覽群書,因此早年醫書有多有涉獵。17歲的時候,母親病重,找了很多名醫,開了很多藥方,都沒有治好,最後母親死了。王肯堂十分痛心,自從開始發奮研究醫理。20歲的時候,妹妹又生了重病,同樣找了很多醫生都沒有看好,王肯堂本人親自下手,在他的調理之下妹妹的病,盡然好了。然後父親怕耽誤了他的仕途, 不准許他從醫。
後來,王肯堂43歲時,當時倭寇橫行,他就上書直言抗倭,結果被誣陷降職。因為仕途不得意味,王肯堂就稱病辭官回家了,開始從事醫生這個職業,他與名醫繆希雍是好友,後來發明了眼睛的外科手術。
最後說惲鐵樵。是民國時期的人,早年做編輯,是當時風靡一時的刊物《小說月報》主編。他從醫的原因更讓人心痛。本來事業有成,家庭和睦,四個兒子,生活美滿幸福,結果喪子之痛,讓他痛不欲生。1916年,14歲的大兒子阿通得了傷寒,便請名醫,卻毫無效果,最後夭折。第二年,二兒子、三兒子也因為相繼去世。惲鐵樵的家鄉有學醫的風氣,他早年讀過一些醫書;只是粗通醫道,沒有臨床經驗。在兒子們生病期間,他多次給醫生們建議,怎麼看傷寒,結果沒有理他。喪子之痛,讓他發奮研究醫理,同時也向名家求問。
第三年,最小的兒子又得了傷寒,惲鐵樵夜不能寐,醫生都說沒有希望了;惲鐵樵就跟夫人商量:”與其坐著等死,寧願服藥而亡。“結果,惲鐵樵親自開了一個方子,吃了之後,小兒子的病慢慢好了。
2、中醫門檻低,可以自學,但易學難工
讀過中醫的人,大概都能說出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之類學說。它的原理讓人學起來,貌似不復雜,例如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這些。稍微有些文化知識的都能理解。其實,中醫理論的根基有很多出看起來自相矛盾的地方,單單一兩本書很精通,不靜下心思考,無法把握其中的道理。國人喜歡藏私,有人得到了其中訣竅真理,卻秘而不宣,所以中醫有很多家傳的藥方。
另外,中醫畢竟是一門實踐科學,需要有實際的臨床經驗。沒有幾年的功夫,就算懂了其中的道理,也是紙上談兵。
所以入門容易,精通卻是難上加難。
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是一箇中醫愛好者。
章太炎一生精通經學,史學。他的弟子眾多,知名的有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
有一次,有問他”您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他回答:”都不是,我是醫學第一。”
章太炎對中醫很熱愛。他的祖父,父親和兄長都通曉中醫。他本人也經常演講《傷寒論》,據統計他一生撰寫上百篇的中醫學方面的文章,如《醫術平議》、《仲氏世醫記》、《勸中醫審霍亂之治》。
身邊很多人都稱讚他,精通中醫。
但是,他有次生病,就照著醫書,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個方子,結果服下去不僅不好,反而引起了新的症狀,結果再自己給自己開,還是不好;沒有辦法,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了,只能求當地的名醫了。結果兩副藥下去好了。
自此,他知道了自己的中醫水平是書面管,實際不行。
3、文人的濟世情懷
古時候,醫書屬於三教九流之一。中醫被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就是醫易同源,很多算命的先生也會寫醫術,反過來也一樣,很多醫生也會一些算命的方法;根源就是兩者的根基是一樣的;內行人應該知道,你懂中醫不懂算命的那一套,那隻能說明你的中醫水平不行。但是,這就給外行人一種不務正業的印象:中醫跟算命先生連在一起什麼東西啊。
因為如此,醫生在古代地位並不高。所以,有能力的人,第一流人才選擇不是去做醫生,是去當官;現在這種風氣還是這樣,沒有辦法幾千年來積累下的風氣一時扭轉不過來。
為什麼很多人討厭中醫,學中醫的人才少,造成了庸醫太多了。庸醫搞一個方子,治百病;或者用一個方子治一百個人,能好嘛。同樣一個病在南方和在北方的人都不能開一樣藥,庸醫哪知道這些,普通人又不懂,只能隨便這些庸醫糊弄。
很多做官或者鬱郁不得志人如果學醫,反而更易成功。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厲害啊。他們是一流的人才。他們做什麼都可以的。套用一句話,智商是硬傷,學醫是一個費腦筋的事情。想成為名醫,沒有兩把刷子怎麼可能呢。
另外,中國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傳統。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進則救世,退則救民”。范仲淹後來說出了“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名言。
為什麼,因為這切合孔聖人的教誨,儒家就提倡:“以濟世利天下”,所以醫生有懸壺濟世的說法。
最後,說一句你不能因為刀會傷人就說刀有問題,刀只是一種工具;中醫也是,就看你怎麼利用它。
-
19 # 李光華10
古人學中醫是時代的產物,一是實用,當時很多醫家最初都是見本家族,或本鄉人病死甚多,才學醫治病,有壓力才有動力,二是學習專一,沒有西醫只能學中醫,持之以恆實踐與理論相結會,決非現在的中醫學院,三五年學時,考很多與中醫無關的科目,畢業了找工作就進入市場經濟,能臨床的有幾個。
-
20 # 嚶其
哪裡是自學成才,分明是都是被逼無奈。學中醫既要懂理論,又要有實踐經驗,太難了!要做個名醫,既要醫術精,又要醫德高。過去給皇親國戚看個病連手都不讓摸,不摸脈怎麼確診,作為醫生尤其是御醫太醫,看不好病是要殺頭地。可見,過去醫生這個行業是何其難幹,但凡有點其他的營生,都不會選中醫這一行。
都難到這份上了,怎麼還有人幹這行?《四聖心源》的作者黃元御,30歲時患眼疾,找中醫治療,遇到庸醫被治瞎一隻眼,至此黃元御變成了殘疾人,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殘疾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這對於才華橫溢的黃來說不亞於晴天霹靂,仕途之路行不通了,也就只能“不為良相,就為良醫”了。就這樣黃元御走上了自學中醫之路,他遍訪國內名醫,虛心求教,日益精進,很快他就可以獨立開診了。他不但醫術精湛,而且善於寫作,終成一代良醫。
給大家講一些黃元御先生的行醫故事,或許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有一年,乾隆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內御醫束手無策,已有多名御醫因無法治癒乾隆的病而被殺。乾隆皇帝病勢加重,無奈之下,只能貼皇榜求助於天下各路中醫,皇榜雖已貼出去多日,可是無論朝內還是鄉野,竟無人敢揭皇榜。也是乾隆皇帝命不該絕,黃元御聽說當今天子病重立即揭榜,他火速趕往宮中為乾隆診治。黃元御初到宮中,乾隆並不信任他,乾隆秘密派一名宮女假扮自己,他讓宮女臥於龍床之上,假裝蒙被酣睡。黃元御來到龍床前三米外坐定,將三根絲線輕置掌中,運用中醫診脈方法,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肚置於絲線之上,分別採取,取、尋、按的手法,在寸、關、尺的位置,用浮、中、沉的力道感受脈搏的跳動,左右兩手都按照這個辦法號脈以後,黃元御大驚失色跪於地下,頭顱低垂雙手扶地一言不發。乾隆頓時懵逼,忙派人尋問緣由,黃元御低聲答道:陛下龍體鳳脈,恐怕不久於人世。乾隆一聽大喜,再無戒心,讓黃元御診治,不久之後乾隆痊癒。乾隆皇帝龍顏大悅,御賜匾額“妙悟岐黃”,並且加封黃元御為御醫,希望黃元御終日守在身邊。救死扶傷著書立說,預開中醫理論之先河的黃元御,豈能俯首低眉伺候皇帝老兒,於是黃元御就找到一個理由溜之大吉了。
回覆列表
你提這個問題之前應該也是看了不少自學成才比較有名氣的中醫。不論是久病成醫還是因為痛失親人之後自學成才的中醫都具備決心.醫德.天賦缺一不可。有的人吧中醫藥有點成就有點光環的時候一心一意要學中醫藥.當光環褪去之後吧三心二意這種人是不是不可能成為名中醫的;
有的學中醫藥目的是為了功名利祿拋棄了醫德.沒有醫德的人一心想的是賺錢為目的,本來兩付藥能治好的他們扣減中藥材裡的重要成分變成七付八付藥材才能治好.這樣收入也增加了,但失去醫德的中醫成不了名也是自然的;
行行出狀元天賦自然也是關鍵點.也就是智商比較高.通俗的說就是不死腦筋.不照搬照套,活學活用對症下藥.敢於創新敢於嘗試.因為他們剛學醫的嘗試期間不會畏手畏腳,注重實踐古人經驗.不會拘泥於理論性的東西!當然具備決心.醫德.天賦於一身的人很少能成為名中醫的自然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