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迪講歷史
-
2 # 餘一人鑑
漢朝將軍可以是衛青霍去病做到大司馬大將軍。唐朝的將軍李世民算不?軍功封王,最後當皇帝。宋朝的將軍厲害點的狄青做到樞密副使。明朝的將軍徐達,可以做中書宰相,死後封王。
-
3 # V度
最高做到了皇帝,唐末的五代十國的開國皇帝都是武將出身,朱溫,劉知遠,郭威,還有一個就是宋朝太祖趙匡胤。
將軍,統兵作戰,撕殺疆場,保家衛國。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將軍都有野心想當皇帝,一是有的政治局勢不允許他這樣做,而是有的心懷家國不會這樣做。
自古以來,出名的將軍比比皆是。但真正能讓你我記住的不外這幾個。
“殺神”白起,秦國武安候,一生作戰有勝無敗,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手染鮮血無數。
“紙上談兵”趙括,他是所有將軍的反面教材,肚裡無才,空空其談,一戰成名,使趙國兵力盡失,滅國在即。
民族英雄岳飛,自小在母親的灌輸下,精忠報國已經深刻在內心。訓練“岳家軍”,抵抗外族侵略。至死不渝。
抗倭英雄戚繼光,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精悉敵情,積極訓練,一生為國家奔波。
當然,還有我們新中國的開國將軍們,他們不怕艱苦,為了人民,浴血奮戰,最終建立新中國。
-
4 # Y__Y127580674
一.漢朝: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徵蜀將軍、徵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遊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衝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二.明朝以武立國,但接受宋代教訓,沒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設定最高軍事機構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為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
不過和歷代一樣,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定“總兵”作為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以下也不再按照原來的序列任命軍官,而是另行委派參將、遊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為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另行委派千總、把總之類名目的軍官來組織指揮小部隊。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三.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軍官序列相當高,各旗都統為從一品,各地駐防八旗的將軍也是從一品(原為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為從一品)。具有指揮某城八旗全權的副都統,為正二品。以下有總管(正三品)、副總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參領和協領(從三品)。綠營兵軍官序列則沿襲明末慣例,以提督(從一品)為最高級別軍官,以下為總兵(正二品),副將(正三品),以及參將(正三品)、遊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級別軍官,基層軍官“千總”(從六品),“把總”(正七品),級
-
5 # 闡史論津
主要是不同朝代,將軍的職位與名稱不同。
由漢至三國,軍號氾濫,然則始終以大驃車衛、四徵前後左右為最高。“徵西”、“車騎”之制,可見《宋書·百官志》,這兩個軍號都高於“前後左右”將軍,同時又位次三司,按漢魏慣例在大將軍、驃騎將軍之下。
漢武帝時期按照等級高低:第一為大將軍,第二為驃騎將軍,第三為車騎將軍,第四為衛將軍,再下就是前、後、左、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比如李廣利的貳師將軍)。
因為戰功顯赫,才能出眾,漢武帝先是任命衛青為大將軍,又為霍去病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漠北之戰後設大司馬一職,衛霍加官為大司馬,又定下法令,規定驃騎將軍的俸祿同大將軍相等,有太尉之權,位在三公之上。
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下。
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車騎將軍是中國古代的高階將軍官名。漢制,金印紫綬,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是戰車部隊的統帥。
漢時,車騎將軍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戰事時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後便罷官。東漢末年開始成為常設的將軍官名,唐朝之後廢除。
-
6 # 金蓮笑紅塵
古代武將最高建國稱帝,如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劉寄奴,就是從一名小兵起步。也有封王的將軍,如唐代郭子儀就因軍功爵封汾陽王拜天下兵馬大元帥,也是歷史上得善終的唯一的武將!
-
7 # 海洋情感小屋
主要是不同朝代,將軍的職位與名稱不同。
由漢至三國,軍號氾濫,然則始終以大驃車衛、四徵前後左右為最高。“徵西”、“車騎”之制,可見《宋書·百官志》,這兩個軍號都高於“前後左右”將軍,同時又位次三司,按漢魏慣例在大將軍、驃騎將軍之下。
漢武帝時期按照等級高低:第一為大將軍,第二為驃騎將軍,第三為車騎將軍,第四為衛將軍,再下就是前、後、左、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比如李廣利的貳師將軍)。
因為戰功顯赫,才能出眾,漢武帝先是任命衛青為大將軍,又為霍去病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漠北之戰後設大司馬一職,衛霍加官為大司馬,又定下法令,規定驃騎將軍的俸祿同大將軍相等,有太尉之權,位在三公之上。
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下。
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車騎將軍(chē jì jiāng jūn)是中國古代的高階將軍官名。漢制,金印紫綬,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是戰車部隊的統帥。
漢時,車騎將軍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戰事時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後便罷官。東漢末年開始成為常設的將軍官名,唐朝之後廢除。
-
8 # 薯仔隊長
古代將軍等級排名:
1、大將軍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2、驃騎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3、車騎將軍
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4、衛將軍
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5、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勳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6、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階軍官的職位。
7、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階官員。
8、四軍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週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階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9、四徵將軍四徵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將軍之下。
10、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徵將軍之下。
11、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12、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13、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階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14、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係,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紮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併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古代的其他官職名稱:
1、【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2、【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3、【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4、【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軍銜。
5、【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6、【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7、【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
9 # 小眼睛啊董
既然說的是將軍,那麼皇帝和太子自然不能算,所以最牛逼的將軍稱號非“天策上將”莫屬!
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連破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大勢力,李淵為了標榜封李世民的功績,絞盡腦汁給李世民封了“天策上將”的稱號!
天策上將除了打仗調動、指揮軍隊以外,還可以允許他給別人封官!這一點是其他任何將軍稱號都不具備的權力,而且李世民當皇帝后後世再也沒有別人當過,所以絕對是將軍裡面最高職務!
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的官職是:天策上將太尉領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 天策上將!
-
10 # 梁師易友
古代將軍的職務稱謂比較,隨著朝代更替和不同時期制度的不同,對於將軍的稱謂和設定千差萬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要搞清楚這一點:
東周
大將軍——官名。起於戰國,歷代多沿用,而以漢代地位最尊。漢初以韓信為大將軍,其後又稱為大司馬大將軍,位最尊貴,霍光、王鳳等皆曾任之。
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大將軍——漢時軍職最高勳銜。東漢時最高的官職,在朝廷掌有實權。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帝的大將軍。三國時魏、吳並增置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唐宋於十六衛皆置大將軍;明初徐達為將軍;清初年羮堯及諸王也曾授予大將軍等號,督師出征,禮遇殊異,然並非常設,事畢則廢。參閱《通典.職官十一》。位在三公上,掌征伐。屬有主簿(記室)、列曹掾(都督)。
將軍——官名。春秋時諸侯國以卿為將軍,始有將軍之稱。戰國時用為武官名。漢代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臨出征之統帥亦有別加稱號者,如樓船將軍、度遼將軍等。魏晉南北朝時,將軍名號極繁,除沿用漢代舊稱外,又有龍驤、驍騎等名號,其常置而有專職者僅為少數。唐代,十六衛、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等軍,均於大將軍下設將軍之官。自唐至元也以將軍為武散官。明代總兵官有掛印並帶將軍號者。此外,宋、元、明亦稱殿廷武士為將軍。清代的將軍有四種:一為宗室爵號之一。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二為駐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長官,專由滿人充任。內地各省將軍掌駐防軍事及旗籍民事,在黑龍江、吉林、伊黎等邊疆地區,將軍即為全區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三為臨時出征統帥的稱號,如揚威將軍,靖逆將軍等。四為正一品到從二品武官封贈之階。
西漢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其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
列將——一般將軍的總稱,蘇武的父親蘇建伐匈奴有功,封為“遊擊將軍”、“右將軍”。 平東、西、南、北將軍——漢置。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三品。
右將軍——官名。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如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可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
護軍將軍——保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前將軍——常設高階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設其他臨時設定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三品。
輕車將軍——雜號將軍之一。
上將軍——主將,統帥。
後將軍——將軍有前、後、左、右的名號,位上卿。
中將軍——將軍的一種號。
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不常置,位比三公。二品。
鎮東、西、南、北將軍——位次四徵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二品。
東漢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五品。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四品。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揚武將軍——東漢有此職,三國均置。五品。
三國魏
折衝將軍——三國魏吳所設雜號將軍五品。
將軍——魏晉以後,中央軍官逐漸形成兩類。一類是實職,掌軍隊。在西晉即領軍與護軍將軍(資格淺的叫中領軍、中護軍)、左衛、右衛、驍騎、遊擊各將軍,總稱“六軍”。此外還有“四軍”、“五校”。
南朝領軍將軍下屬有外監、制局監,掌兵器、兵役,多以寒門充任,一度得皇帝信任,權力膨脹,“領軍拱手而已”。
一類是虛的榮譽銜,並不領兵。地位最高的為驃騎、車騎、衛諸將軍,還有四徵(徵東、徵南……)、四鎮(鎮東、鎮南……)等將軍。他們雖不領兵,卻“開府”,即建立將軍府,設屬官(長史、司馬及諸參軍),以為榮寵。如系實職都督(見下)帶將軍號,這些屬官就要在都督指揮下承擔軍務。
次將——職位次於主將的將軍,即副帥。
安東、西、南、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魏吳有置,蜀無。三品。
安東大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魏吳有置,蜀無。三品。
安遠將軍——雜號將軍。
虎威將軍——雜號將軍。魏吳有置。 建武將軍——三國曹魏置。五品。
建威將軍——三國魏置,吳蜀亦置。四品。
昭武將軍——三國魏置雜號將軍。
昭德將軍——三國魏置雜號將軍。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曹魏沿置。五品。
討寇將軍——魏、蜀置雜號將軍。五品。
衛將軍——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二品。
武衛將軍——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四品。
牙門將軍——三國魏黃初年間始置,無定員。蜀、吳亦置。五品。 蜀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蜀亦置,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後不復置。 右大將軍——蜀漢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吳
橫江將軍——僅三國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之。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五代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設立的高階將軍職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清
按清制,將軍有四類——一是宗室的封號如輔國將軍之類;二為各地駐防旗兵長官;三則為臨時出征的統帥;四是正一品到從二品武職封贈的官階。 根據以上的內容介紹,說明在這問題上,我國古代的將軍的最高職位可以當大將軍,或者一品將軍,或者天下兵馬大元帥,這要根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朝廷設定而不同,沒有肯定的答案,最好根據不同的朝代來回答問題,以上是我的答案,不知道對這個問題有沒有幫助,真誠的希望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見。
-
11 # 正一三惕
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
12 # 江上俠chenxiliang
最高武階品秩,不同朝代有不同各稱,沒有一貫制的。如東漢大尉,唐宋驃騎大將軍,明榮祿大夫,宣武將軍,清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
13 # 80後情感牛歌
主要是不同朝代,將軍的職位與名稱不同。
由漢至三國,軍號氾濫,然則始終以大驃車衛、四徵前後左右為最高。“徵西”、“車騎”之制,可見《宋書·百官志》,這兩個軍號都高於“前後左右”將軍,同時又位次三司,按漢魏慣例在大將軍、驃騎將軍之下。
漢武帝時期按照等級高低:第一為大將軍,第二為驃騎將軍,第三為車騎將軍,第四為衛將軍,再下就是前、後、左、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比如李廣利的貳師將軍)。
因為戰功顯赫,才能出眾,漢武帝先是任命衛青為大將軍,又為霍去病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漠北之戰後設大司馬一職,衛霍加官為大司馬,又定下法令,規定驃騎將軍的俸祿同大將軍相等,有太尉之權,位在三公之上。
擴充套件資料:
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下。
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車騎將軍(chē jì jiāng jūn)是中國古代的高階將軍官名。漢制,金印紫綬,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是戰車部隊的統帥。
漢時,車騎將軍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戰事時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後便罷官。東漢末年開始成為常設的將軍官名,唐朝之後廢除。
-
14 # 豫北壘壘
戰國時代各國多置,為指揮重大戰役的臨時統帥。漢朝,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漢武帝為衛青復置大將軍官,作為最高軍職,並統領內朝,分丞相權。漢武帝死後,以霍光為大將軍輔政,大將軍遂為此後漢朝的最高行政職務
比如漢朝: 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
15 # 影視觀賞精彩錦集
將軍一般是高階軍事將領的統稱 ,不同朝代、國家其具體指代不同:中國古代常作為高階武官、軍政官員的職位甚至是爵號。
大將軍,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西漢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常置。僅戰時臨時受封,戰畢即除。直到劉徹,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
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各代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例外(與大將軍等秩祿)。
車騎將軍是中國古代的高階將軍官名。漢制,金印紫綬,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
16 # 水70928
古代將軍的職務非常的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至於最高能坐到什麼職務,這還要看是哪個朝代了,因為各個朝代武將的最高職務叫法都不一樣,在這裡只能大體粗略的說一說本人所瞭解的。在漢朝至三國時期最高職務叫大將軍,可是到了唐朝則稱呼為兵馬大元帥。宋朝時期又成了太尉掌管三軍了。明朝時期執掌三軍的應該是叫總兵吧。到了清朝時期叫法就更變扭了叫領侍衛內大臣。本人才疏學淺也只能為大家簡略的介紹這些了。誠懇有識之士能夠提出寶貴意見,使我們能夠了解的更深入點。
-
17 # 千河讀歷史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古代將軍最高可以做到什麼職位?首先我們要來看各朝各代對武將的定義。
我前面有篇文章專門講過,文武分官的。
戰國以前文武一體。這個範圍就比較大了,
文武都可以位極人臣。
文武分開後。
秦朝的時候。有個秦宗室的將領趙佗。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平定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任囂為南海尉(郡的最高長官)。南海郡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以龍川地理重要,故委趙佗為龍川縣令。龍川建制自趙佗始。
秦亡,趙佗迅速“擊並桂林、象郡”。嶺南三郡併為一體。趙佗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南越國疆土“東西萬餘里”,包括今廣東、廣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權。趙佗便從一將領做到了南越武王。
漢朝時代比較有名韓信,從無名到楚王。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軍,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劉邦彭城之戰失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隨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周勃、從將領開始後官至右丞相。
灌嬰、樊噲、夏侯嬰等,都是封侯拜相。
漢武帝時期,有名的衛青官至大司馬大將軍。
這些都是差不多位極人臣頂峰了。
講講那些武將做的出來比較另類的,
唐朝的節度使,位高權重就不講了,最高也就霍亂了國家,沒有真正挑戰成功。
武將最囂張,最跋扈的年代-五代十國說起五代十國時,浮現眼前的,有一個人。他是冉魏的建立者,殺胡令的頒佈者!
冉閔(約生於公元322年左右,卒於公元352年6月1日),漢族,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古代兩晉十六國時期後趙武帝石虎的養孫,官至大將軍,武德王。公元350年盡殺石氏後人,建立衛,後改稱魏。公元352年與鮮卑作戰兵敗被俘,同年被斬殺於龍城遏陘山(今遼寧遼陽一帶)。
一個將軍,最後官至一個國家之主。可能就是在這混亂的幾百年中吧。皇帝殺百官,將領殺皇帝。
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
最後的勝利-陳橋兵變郭威滅北漢,建立後周。
郭威死後,養子柴榮繼位。
由於柴榮早死,孤兒寡母主持朝政。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宋朝建立後,杯酒釋兵權。從此以後,武將被文官壓制,昔日的平起平坐。慢慢的在趙光義手裡變成了文官統領武將。
自此以後,武將變成了文官附庸。除去開國時代,武將權利比文官大。死後封王。後面一步一步走向沒落。
北洋時代-袁世凱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5年12月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北洋時代,都是從小兵做起,做到頂峰,詳細就不講了。離現在時間還不久。
-
18 # 時間珍藏本
官方您的這個問題問的不嚴謹,年代不同,國號不同,將軍的封號也不同,就比如漢武帝把公孫賀封為輕車將軍,蜀漢時期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
-
19 # 酒徒影視
一.漢朝: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徵蜀將軍、徵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遊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衝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二.明朝以武立國,但接受宋代教訓,沒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設定最高軍事機構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為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 不過和歷代一樣,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定“總兵”作為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以下也不再按照原來的序列任命軍官,而是另行委派參將、遊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為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另行委派千總、把總之類名目的軍官來組織指揮小部隊。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三.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軍官序列相當高,各旗都統為從一品,各地駐防八旗的將軍也是從一品(原為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為從一品)。具有指揮某城八旗全權的副都統,為正二品。以下有總管(正三品)、副總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參領和協領(從三品)。綠營兵軍官序列則沿襲明末慣例,以提督(從一品)為最高級別軍官,以下為總兵(正二品),副將(正三品),以及參將(正三品)、遊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級別軍官,基層軍官“千總”(從六品),“把總”(正七品),級別也很高。
-
20 # 快樂的餘明
古代將軍官職都不高,一般先鋒都是將軍,相當於少校營長,校、尉相當於連、排長。古代軍職高的軍官是元帥,比如鎮守三關楊六郎、穆桂英掛帥等職務相當於少將軍長一級;中級軍官就是將軍了,相當於校官,如大將軍、上將軍及雜號將軍,低階將軍就是偏將、牙將等。
回覆列表
一.漢朝: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徵蜀將軍、徵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遊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衝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二.明朝以武立國,但接受宋代教訓,沒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設定最高軍事機構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為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
不過和歷代一樣,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定“總兵”作為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以下也不再按照原來的序列任命軍官,而是另行委派參將、遊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為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另行委派千總、把總之類名目的軍官來組織指揮小部隊。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三.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軍官序列相當高,各旗都統為從一品,各地駐防八旗的將軍也是從一品(原為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為從一品)。具有指揮某城八旗全權的副都統,為正二品。以下有總管(正三品)、副總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參領和協領(從三品)。綠營兵軍官序列則沿襲明末慣例,以提督(從一品)為最高級別軍官,以下為總兵(正二品),副將(正三品),以及參將(正三品)、遊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級別軍官,基層軍官“千總”(從六品),“把總”(正七品),級別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