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泥土芬芬
-
2 # 有邰一夫
武松本英雄,理當報兄仇。
若不去報仇,豈不成狗熊!
道義不允許,放棄情不容。
事要分曲直,古今理相同!
-
3 # 瓢飲齋掌門人
武松其實也在成長,初入江湖和初入職場的時候是比較衝動的,後來經過幾次挫折之後就慢慢的變得理性了。這是一個英雄成長和成熟的過程。沒有前面的衝動就沒有我們心目中的武松,沒有後面的理性就沒有退出江湖得善終的武松。這是一個真實的人
-
4 # 傅寶權
武松殺嫂在當時是一種忠膽義膽行為。若現代也不是判死刑的事。人終是感情動物,一位顏值高,年輕女生,不耐寂寞,不守婦道,夫妻生活及家庭環境有關,更被貞節限制幸福可想而知。
-
5 # 戴草帽的小老鼠
武松不會是一個有仇不報的人,在小說中,殺兄之仇和張都監等人謀害自己的仇,都被武松給痛痛快快的報了。一、如果對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殺兄之仇不報,那不叫豁達,而是不孝。武松自小被武大郎帶大,就如哥哥說的那樣,武松自小愛惹禍,當哥哥的幾乎每個月都要去官府打理武松的事,比如傷人賠錢之類的。俗話說,長兄為父,大哥對他的恩情就如父母一樣,想要武松不為大哥報仇而談豁達,是不可能的事。
二、對於張都監設計捉自己,還有後來飛雲浦遇險,這些仇不報的話,那不叫豁達,而是逃避。 張都監和蔣門神的本意就是把武松往死裡整,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武松躲不過。就算他想放下恩怨,蔣門神等人也是不會答應的,勢必會窮追武松到天涯海角。所以,武松對他們有仇不報,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三、宋江遇害之後,梁山各好漢沒有人提到報仇的事,反而是多了幾個陪葬的人。武松要不要給宋江報仇,這不是豁達與否的問題,而是這事與武松何干?且不說招安的後果是宋江自找,其與武松關係早已是愈走愈遠。魯智深、林沖去世之後,武松身邊再也沒什麼朋友,也沒有什麼要關心的事。小說交代武松最後是八十善終,可見,後面的各種動盪和戰亂,並沒有影響到他。宋江之仇不報,不是因為武松豁達,更多的事,這事與他無多大關係了。
總結:武松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該報的仇他會報。但武松最後出家的行為看,其實梁山有些事已經被他看淡了,那時候所有的恩怨與他是否豁達已經無關了。
-
6 # 樂了樂了
前半生的武松快意恩仇,無論是殺西門殺嫂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有仇不報彷彿就不是武松了。然而最後當梁山眾兄弟一個個被朝廷害死,他卻彷彿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默默度過了後半生,平安活到了80歲。
江湖中只有武松的傳說,卻再也看不到武松了。
不報仇,是豁達嗎,我認為不是,是歷盡滄桑之後,看透了一切,是心已冷。
宋江受招安之後已經不是那個疏財仗義、濟弱扶貧、孝親敬友,代表著正義的及時雨了,梁山已經分崩離析為幾個派別了。武松是敢站出來反對招安的,受招安後還沒離開梁山,已經算是給宋江以及眾兄弟留足面子了,當真正的好朋友魯智深林沖已死,對武松而言,已經沒有什麼放不下的,雖然他是活捉方臘的第一功臣,對這些都已經不在乎了。在他心中梁山已經不再是哪個梁山,兄弟也不再是那個兄弟。
武松始終是豪傑,他需要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而不是受命於人,當初上梁山是因為有一幫情投意合的兄弟,有著一致的豪情與理想,這些都沒了,也就沒有什麼恩不恩,仇不仇的。
最終,即便武松得到宋江李逵被毒死眾兄弟大多以不同的方式被害死的訊息,也無動於衷了,這一生熱情熱心換冷淡冷漠,在六合寺內,獨臂武松寧願守著孤燈冷盞,度過殘生。
-
7 # 靈星資訊臺
正是因為武松是一個恩怨必報的人,所以後來才讓他穿上了出家人的衣服,打扮成了頭陀的模樣,腦袋上戴上了金箍。其寓意就是如此。
-
8 # 閱讀與思索
首先,按照現代來說,武松也會去報仇的。可能會有兩種情況:
一是直接去找仇人也就是殺人者去理論且失手殺死罪犯。
另外一種就是狠狠的打一頓然後再走法律程式,由法律去懲罰罪犯。
其次,古代和現代畢竟是不同的社會,觀念法律等也不大相同。
古代有"有仇不報非君子"。具體到武松來說,他從小父母雙亡,是兄長把他養大的,所以這個仇他是不得不報。按照常理,在當時如果他不報仇,會被人戳脊梁骨的。
武松還算是比較冷靜的,他首先調查取證,然後把殺人滅口的罪犯及其他們的罪行一層一層的剝離出來,真想大白後,終於忍無可忍,殺心頓起…試想一下,假如是李逵他會怎樣,李逵他會大概問一下,就會殺人,可能在場的該殺不該殺的一塊兒全殺了,然後溜之大吉。
這正是作者刻畫的小說中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特色的反映。
小說中的武松,本就是一個嫉惡如仇,抱打不平,功夫高強而又心思縝密的漢子。由於當時還是在都頭任上,當然知道國家有法律,不可胡亂殺人的,殺人要償命的。也有一種對法律的敬畏和怕的思想。
北宋時雖然國力漸弱,時常受到外族的侵犯,但是基本的國家的制度還是相對健全的,各地的官府機構也還是完備的。歷朝歷代,"殺人償命"的觀念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根深蒂固的。
就算是李逵那麼莽撞的人,看人不順眼就想打人的人,他一般情況下也是不會亂殺人的。
試想一下,假如武松當時沒有調查清楚,也沒有找到證據,那麼他有可能也不會殺人的,仇還是會報。當證據確鑿後,終於把報仇的火焰推向了高潮,憤而殺人。這也正好符合武松的性格。
來看豁達的意思。
豁達,指性格開朗;氣量大等。出處:三國·劉楨 《公宴詩》:“華館寄流波,豁達來風涼。”例:胸襟豁達 豁達大度
從上面"豁達"的解釋來看,意思是性格開朗,氣量大。武松的仇恨等於是"殺父之仇",所以"豁達"這個詞用在這裡是不恰當的。
所以,綜合以上的情況,假如武松不報仇一定是有其它原因或者隱情的,這裡不該用豁達這個詞的。
-
9 # 風清露陽
豁達與報仇並不是一對反義詞,所以說這個問題是偽命題,有不當的地方。
豁達的反義詞應是睚眥必報,武松顯然不是睚眥必報的人,武松報的血海深仇,是個正常人都應該報仇,只不過武松成功了,他有報仇的能力。
-
10 # 老林文玩
有道是:燕趙自古多豪傑。武松河北清河縣人士。自幼由哥哥撫養成人。長大後俠肝義膽,見路不平拔刀相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豪俠。成了打虎英雄回家見了漂亮的嫂子,心裡真是為哥哥高興,因為哥哥自身條件太差了。娶了個這麼漂亮的嫂嫂太不容易了。但是經常在一起就難免發生點曖昧之事,這也是人之常情。做為潘金蓮肯定不滿意武大郎,沒想到半路送上門一個這麼瀟灑的帥哥,而且還是一個大英雄,又是國家公務員。潘金蓮能不歡喜嗎?可是武松卻想,嫂子雖然對哥哥不滿意,可是那必竟是我的親哥。我要是跟嫂嫂偷情恐遭世人笑話,如果娶了嫂嫂,哥哥就太可憐了。所以忍痛割愛,把這段真情深深地藏在心中。沒想到自己沒嚐到的肉,卻讓西門慶偷了腥。便宜了這個畜牲。武松哪裡能咽得下這口惡氣,何況還合夥害死了哥哥。所以一怒之下殺死了這對淫男淫女,為哥哥報了仇。武松從內心還是非常喜歡嫂嫂的,只是不想亂了綱常。試想一個完美的豪俠仗義的大英雄,怎能為了一點私情而叫世人恥笑呢?但是武松殺嫂嫂時還是當著眾人的面,解開了嫂嫂的胸衣,這時叔嫂對視的目光包含著多少愛與恨,情與仇呀!潘金蓮說到:今日叔叔殺了我,我也就解脫了。武松和嫂嫂四目久對,淚眼婆娑。武松懷著對嫂嫂的愛與恨,終於把漂亮的嫂嫂殺死了。正因為這樣,武松在人們的心目中才這麼完美,這麼高大。其它幾次報仇更是武松俠肝義膽的完美體現。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
-
11 # 小太陽文案Z
武松先殺潘金蓮,後殺西門慶,為什麼跳過王婆?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就是武松並不是一個弒殺的屠夫。
一開始,武松之所以會離開青河縣,就是因為武松以為打死了人,所以才逃離清河縣。面對殺人,武松的內心是拒絕的,所以,踢了武大郎一腳的西門慶,以及強行給武大郎喂藥的潘金蓮,被武松視為真正的殺人兇手。
而王婆,雖然可恨,但是畢竟沒有直接動手殺死武大郎。所以,武松覺得,能少殺一人,就少殺一人,這才是英雄本色。
原因之二,武松要留下活口,以證明武大郎是被毒害致死的。
在小說當中,有一段武松的原話,似乎可以拿來當做證明。在書中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叔送喪 供人頭武二郎設祭》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武松道:“高鄰休怪,不必吃驚。武松雖是粗鹵漢子,便死也不怕,還省得有冤報冤,有仇報仇,並不傷犯眾位,只煩高鄰做個證見。若有一位先走的,武松翻過臉來休怪。教他先吃我五七刀了去,武二便償他命也不妨。”
在這段描寫當中,武松雖然表示,希望鄰居們做個見證,但是也有脅迫的成分在裡面。一旦武松真的殺死了王婆,幾個當事人都已經死了,也就是死無對證,鄰居們完全可以不承認這件事。所以,心細的武松,一來不想多殺人,二來,也想留個活口,好當堂對質。武松自己說的再多,旁證再多,都不如王婆自己說出來最有力。
原因之三,武松是被陽穀縣的縣官給逼的。
次日早晨,武松在廳上告稟,催逼知縣拿人。誰想這官人貪圖賄賂,回出骨殖並銀子來,說道:“武松,你休聽外人挑撥你和西門慶做對頭。這件事不明白,難以對理。聖人云:‘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能全信?’不可一時造次。”
縣令的一番話,算是徹底堵死了武松想要經過正常渠道報仇的念頭。所以,也可以說是“官逼民反”吧,武松不得已,只能先去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留下王婆來證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正確的。
如果,陽穀縣的縣令,能秉公執法,武松也不至於冒著殺頭的風險,去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
這三個原因,或許就使得王婆沒有被武松殺死,至於王婆最終的結果如何,就不是武松能左右的了。
-
12 # 好風讀書
我其實沒太弄明白這個問題。武松不是報仇了嗎?
先報兄仇,殺了嫂嫂潘金蓮和她的姦夫西門慶。再報張督監的陷害之仇,血洗了鴛鴦樓。那一次他殺得興起,死了好幾個無辜的人,我覺得防衛過當了。
這個問題是假設他不報仇就豁達嗎?不報仇未必就豁達,那時候官府很多時候並不能給百姓主持公道。像西門慶和張督監這樣的人,自己不料理,他們就一直逍遙法外,繼續作惡。
好吧,就這麼多吧,佩服自己!
-
13 # 是龍就上天
我對英雄的定義是:俠肝義膽,鋤強扶弱。武松,他是豪傑,而非英雄。
未見武松豁達,誅嫂鬥殺了西門慶,那是家仇。殺張團練、張都監和蔣門神,是利益關聯下的仇殺。如稱武松英雄,鴛鴦樓十多條無辜的生命,絕不會答應。
招安倡導者宋江,初期對招安二字還十分陌生的時候,武松第一次提到了招安:武松要去二龍山,與宋江辭別說:天可忴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哥哥未遲。真不可思議......
擁有丹書鐵券的柴大官人柴進,接濟天下豪傑,但對武松卻別有一番滋味,慧眼識珠的柴進,獨獨遺漏武松這粒“明珠”?不待見武松,也許是柴進認為武松殺伐心重,睚眥必報武松,怎麼也看不到絲毫豁達。
-
14 # xlng傳奇小掌櫃
朋友你提的問題有點反常?假如武松不報仇那不是武二哥的豪爽氣概,在那個實勢造英雄的年代各路豪傑大顯身手方顯英雄本色也!
-
15 # 德元空道
武松是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但在中國人的眼中他已經不僅僅是個書中的人物了,他已經是活生生的人了,而且是被大多數人敬重的英雄,雖然也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整體上對武松的評價是正面的,在《水滸傳》中描繪武松是個,不僅高大威武,而且嫉惡如仇,但又有勇有謀的打虎英雄,但不知為何,作者在描繪武松哥哥時,卻把他描繪成身材短小,卑微膽小的懦弱之人,
偏偏這懦弱之人還娶了潘金蓮這樣的美人,一個對比套著一個對比,應是作者有意安排吧,不然後面武松為兄報仇就難以引起大家的共鳴和同情,不過作者也並不是單純的突出武松報仇的英雄行為,作者也描述了潘金蓮這一女子的命運,她也有一段心酸,作為女子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底下的,是可以被買賣的,是會被他人操縱的,有時還真是不能自主,作者在對武松報仇這一段情節上,安排了西門慶,潘金蓮,王婆,武松,武大幾個人物,西門慶有錢有勢,
代表可操縱他人命運之人,他們不拿普通人當人看,看上了他人妻妾,必不擇手段,甚至敢殺人害命公然違法,說明當時社會法度鬆懈,官府中人不在乎小民死活,只在乎錢財,西門慶有錢,所以才敢不擇手段,不難看出作者對當時的官府是失望的,再說潘金蓮,
苦命女人,被人作弄,嫁給了武大,武大在書中的描寫是三寸丁豆腐塊高,而且相貌比較醜,潘金蓮正在懷春的年紀,那個少女不喜歡俊俏的男子,嫁給醜人而且是整個鎮上,幾乎是最醜的武大,可以想象,潘金蓮的內心是經過巨大的抗爭,但她的命運不能自主,抗爭無用,這也為西門慶能勾搭上埋下了伏筆,漂亮姑娘嫁醜人,心裡是一百個相不中的,但命運不能自主也只有順從,其實書中描寫潘金蓮初期對武大不能說多好,但也不能說壞,但這是無奈,沒的選只有順從,但面對西門大官人,不僅人風流,相貌俊朗,而且有錢有勢,對比武大木訥,醜陋,窮買炊餅的,心內萌動太正常了,至此潘金蓮還可以說是可以被理解,甚至同情的,但後面勸武大喝毒藥是無法原諒的。王婆是個一心求財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是個幫有錢人幹缺德事的主,給錢什麼都幹,後期也被官府絞死,看來作者對王婆這種人是痛恨的。武大和武松兄弟情深,甚至到了一命抵一命的程度,為了給哥哥報仇,事實上武松是報著一死的決心的,當然,不如此恐怕也報不了仇,那麼如果換個角度,如果武松不報仇呢?
如果武松不報仇會有怎樣的結局呢?
先正著說武松報仇,武松為什麼要先手刃仇人後,再投案自首,說明武松清楚,哥哥的命案若是報與官府,官府是向錢看的,到時,不僅報不了仇,而且,日後仇人依舊可以耀武揚威,依舊可以為所欲為,以武松嫉惡如仇的性情是決難忍受的,所以必先手刃了仇人,拿了人犯的口供,再到官府自首,這其實是武松的無奈。不如此難以報仇,這一段的描寫武松不僅有情有義,而且有勇有謀,而且知法。再從當時的社會認知來講,為兄報仇,手刃仇人是被當時社會稱頌的,這也是武松親自報仇的一個因素,從這一點上講,武松也被社會認同綁架了,因為武松是以英雄形象被大家認可的,英雄不能為哥哥報仇,是會被世人唾棄的,武松可以為哥哥搭上性命未必能承受世人的唾棄,從這個角度講,這也是英雄的代價。
-
16 # 傅世偉
武松是一個恩怨分明、快意恩仇的人,想了想他的經歷,好像沒有有仇不報的時候。武松最有代表性的報仇有兩次,一是殺潘金蓮、西門慶,報哥哥武大郎之仇;二是殺張都監全家及蔣門神、張團練,報自己和兄弟施恩之仇。這兩次報仇,也把武松的性格刻畫得立體豐滿,讓金聖嘆把武松評價為“天人”,一部水滸第一人。
縱觀水滸,像武松這樣快意恩仇的僅有三人;武松、魯達、林沖。魯達原是老種經略帳下提轄官、關西五路廉訪使。他嫉惡如仇,為人仗義。但從他三拳打死鎮關西以及大鬧五臺山等事件來看,魯達做事魯莽,拿捏不準分寸,不如武松做事周密。林沖由於體制內的原因,做事謹慎,對上隱忍,說明林沖很理性,只有到了忍無可忍時,才痛下殺手,不如武松果敢。所以,金聖嘆把魯智深和林沖都評價為上上人物,並認為,施耐庵先生把林沖寫得太狠。這個狠是說林沖忍得住、把得牢、做得徹。
正因為武松、魯智深、林沖三人都是快意恩仇的人,所以,他們在內心和義氣上更相投。一般人不入法眼的魯智深和林沖結義為兄弟。剿滅方臘後,武松主動要求留在六合寺,照顧風癱床上的林沖。
-
17 # 步武堂
我們看任何問題,都不應該脫離問題產生的背景,這個背景既包含時代的背景,也包含具體事件的背景。
武松的兄長武大郎被自己的老婆、武松的嫂子潘金蓮夥同姦夫潘金蓮和拉皮條的王婆毒殺,這是一個極其惡劣的“有預謀的犯罪”,就這個事件的本身,如果武松得知自己的哥哥被害的真相而選擇不報仇,就不是“豁達不豁達”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做人的基本正義和情感的問題了。
小說《水滸傳》當中,武松為了給自己的兄長報仇,當然也是為了伸張正義,鬥殺西門慶,手刃潘金蓮,肯定是“快意恩仇”的正義之舉,武松的這個為兄報仇而手刃仇人的壯舉,在幾百年間都是“膾炙人口”,“備受稱讚”的。武松的高大形象就是透過“景陽岡打虎”和“陽穀縣報仇”這兩件事樹立起來的。
但是,武松手刃仇人的舉動,近些年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武松的復仇之舉過於血腥,同時以當今社會環境下的“法制精神”來批判武松“濫用”私刑。
我本人認為,歷史就是歷史,對於歷史上發生的事件的評價和思考,不應該以現代社會的評判標準,對於武松的“復仇之舉”(為兄報仇)的分析和評價,也要圍繞武松那個時代的背景進行,這樣我們才能得出準確的理智的有溫度的評價。
對於武松的復仇之舉,如果仔細的分析,就可以發現,武松並不是一個為了報仇而“失去理智”的血腥殺戮的“屠夫”。當然後來的武松在孟州的那一次“復仇”就真的有“血腥報復,濫殺無辜”的極大嫌疑。
話說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撞了大運娶了一位“美貌動人”的老婆“潘金蓮”,當然武大郎很滿意,但是潘金蓮卻是非常的不滿意:武大郎是一個既醜陋,又窩囊的被人稱為“三寸丁谷樹皮”的老實巴交的極端無趣的男人。
不安分也不甘心的潘金蓮在武松外出公幹的時候,最終和開生藥鋪的號稱“西門大官人”的西門慶勾搭成奸,但是潘金蓮和西門慶之間的姦情被武大郎發現了,潘金蓮在王婆的攛掇下,和西門慶合夥把武大郎用砒霜毒死,對外謊稱武大郎突發“心痛病”而死。
武松回到陽穀縣時,他的哥哥武大郎已經被潘金蓮“火化”了,武松看到的只是一個牌位。儘管潘金蓮哭訴著武大郎病死的不幸和悲痛,但是武松對武大郎的死因表示深深的懷疑,應該說這個時候的武松還是對官府有著很大的幻想的,他本人也以能夠在官府某得一官半職“都頭”感到十分的自豪,武松一開始是寄希望於透過官府來為他的哥哥被害“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的,但是,官府的所作所為卻給了武松一記耳光。
武松在仵作何九叔那裡拿到了武大郎是中砒霜之毒而死的“物證”,同時也說服了何九叔作為人證。武松天真的認為,有了人證和物證,他就可以得到官府的支援,但是他在縣令那裡卻碰了釘子——西門慶的銀子還是印證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武松的物證和人證在縣令那裡沒什麼作用,潘金蓮和西門慶依然逍遙法外,武松被逼無奈,他決定“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為兄長報仇的同時,倒逼官府懲辦罪犯王婆。
這個過程說明,武松當時是一個很理智的也願意遵守朝廷法度的“良民”,但是,理智的良民武松卻被腐朽貪婪的官府(朝廷)逼成了一個動用私刑的“罪犯”。
即使是在宋朝,動用私刑依然也是犯法的,武松鬥殺西門慶,手刃潘金蓮之後,選擇了投案自首,應該說武松的道德水平比起當時官府來要高很多。武松復仇,實屬被逼無奈,對於這個時候的武松,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就是想“道德綁架”都應該找不到比武松境界更高的“道德高地”。
小說《水滸傳》當中描寫武松為兄報仇的這個故事,其實是從一個角度闡述小說的一箇中心思想“官逼民反”。這個故事和林沖最終被逼殺人而落草水泊梁山是有“異曲同工”的作用的。
所以,武松的復仇之舉得到了廣泛的支援和讚許,殺了兩個人,最終只判了發配孟州,其實就是官府也知道自己的“見不得人的醜事”不得人心,在對待武松的“殺人犯罪”的處理上也是“不得不”順應民意,而西門慶的家人也很有自知之明而不敢追究。
至於殺人場面的血腥,特別是手刃潘金蓮開腸破肚的殘忍和血腥,一方面是表現武松對潘金蓮的刻骨銘心的仇恨,另一方面應該也是那個時代總體野蠻的大環境所致,縱觀整個小說《水滸傳》,那裡面的好漢們,哪一個殺人是“文質彬彬”的?就連那個黑三郎宋江,手刃閻婆惜不也是把腦袋割了下來?
武松為兄長武大郎報仇,在那個時代是天經地義,也是正義之舉。而那個時候的腐敗朝廷,也逼著武松選擇私刑復仇。這個選擇和是不是“豁達”根本不沾邊。
如果我們真的迂腐到“以德報怨”的話,就是聖人孔夫子也不會買賬,他老人家當時就懟過去: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
-
18 # 觀乎心齋
不瞭解情況的我們,如何談豁達!
無法感同身受的我們,又如何去理解豁達!
放的下的是胸懷,放不下的也是胸懷!
-
19 # 任老三144
武松是一個剛直不阿、恩怨分明的硬漢子,武松從小父母雙亡,是哥哥武植把他養大成人的,所以,他與哥哥的情份要勝於一般兄弟的。論常理,潘金蓮如只是紅杏出牆,不傷害武大的生命,我想武松也不會殺害她。但她聽信王婆這個老鴇子的唆使,開臣害了武大,情況就不一樣了。如果她只是和西門慶有姦情,武松回來,最嚴重的處置也不過是一紙休書。她毒殺了武大,武松豈能善罷甘休,武大是他的父兄,就是換一個尋常人也必定要報此仇的,何況武松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武松的行為,廣大讀者是認可的,也是十分支援的,用豁達來形容,雖然有些牽強,但也能說的過去。在水滸傳裡,武松是一個殺人最多的人,在殺嫂的案中,他沒有濫殺,在鴛鴦樓上就不一樣了,這是為什麼?答案是他所經歷的一切,使他明白了,做好人是做不成的,就連他平時認為的妹子、及張的夫人也一起殺了。黽說有些過分,但也是情況使然。我認為武松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一個有血性的人,都會這樣做的。有認識不同或其他意見的,可以批評、辯論。謝謝。
-
20 # 灣火
武松在水滸裡一向嫉惡如仇,是非分明。為人又極為精細,言談舉止,滴水不漏。
這個提問只能做個假設,武松有仇不報,將會如何?
可水滸裡,每個人的性格塑造得非常鮮明,各有特色。如果論報仇,像林沖這種隱忍內斂的性格,被逼到絕境,都可手刃陸謙福安。一言不契,便火併王倫。何況武松這種性格豪邁,大是大非面前分得極為清楚之人?他的做人宗旨是人不犯他,相安無事。人若犯他,雖遠必誅。
從殺潘金蓮和西門慶開始,一路殺將過去,從不妥協,快意恩仇。所以武松有仇報仇,乾淨利落。武松豁達的氣度,並非表現在報仇上,而是在事理中。
01武松的豁達,是見到潘金蓮開始。潘金蓮見到武松,心儀不己。噓寒問暖,甚是關心。見到武松禮敬有加,便開始暗中使眼色,撩言語,曖昧勾搭。武松心知肚明,卻不聲張。
我們看到水滸傳是這麼寫的。
那婦人頓羹頓飯,歡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過意不去。那婦人常把些言語來撩撥他,武松是個硬心直漢,卻不見怪。武松的不見怪,表現出他為人處事的豁達。潘金蓮是他的兄嫂,倫理常綱,尺度拿捏極準。若是碰到李逵,別說用言語撩撥,只要眼神略微流露曖昧,便大罵一聲賤人,一斧劈下去了。
皆因如此,潘金蓮才肆無忌憚,處處著眼,喝酒言談,盡情撩撥。逼得武松心中不快,搬了出去。
可見,武松並不是那種動不動就拔刀子的人。在人情世故上,只要不是動到原則問題,基本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
武松搬出去後,因公事迴轉,見到武大。跟兄嫂見面,設了一席酒。酒桌上,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句句點到要害,又不傷了兄弟之間的情誼。讓武大曉情,也讓金蓮知禮。
武松的豁達和為人處事,的確讓人稱讚。
02武松對待兄嫂是如此,對待孫二孃張青和兩位公差也表現出豁達的氣度。武松因手刃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刺配到孟州。途徑十字坡,到酒棧安歇。
孫二孃欲用蒙汗藥把武松等人迷倒,可被武松識破,反擒孫二孃。武松並無因此事惱怒,反而相互結義。另外兩個公差已被迷倒,武松本可以脫縛,就此逃脫。張青也勸說武松,把這兩個公差做翻,到二龍山落草,豈不爽快。
武松反而不依,救下兩人。並對張青說了一番話。
武松平生只打天下硬漢,這兩個公人,於我份上,只是小心,一路上伏侍我來,我若害了他,天理也不容我。你若敬愛我時,便與我救起他兩個來,不可害他。武松善惡分明,兩個公差一路對他執禮甚恭,他也投桃報李。如此豁達,心胸灑然,唯武松耳。其實,武松是俠義肝膽之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跟魯智深頗為相似。
施恩有難,他前去助他,醉打了蔣門神,原本可以不留情面,打死了事。豈料武松卻點到為止,饒了蔣門神的性命,讓他滾出快活林。
如果是碰到魯智深,豈能放過蔣門神,只怕也跟鎮關西般打,不知輕重。打死鋪蓋一卷,就此逃遁。這麼做,不但連累了施恩,自己也負了一條人命。
武松殺人,是有理有據。不會為了一些小事而動手。他為人處事頗有擔當,這跟李逵和魯智深不同。
李逵是不分青紅皂白,火雜雜見人就殺。魯智深是個喜歡拔刀相助之人,但有時候,做事不考慮前因後果,順著自己心願,想幹就幹。
所以,武松的豁達,並不暗藏心機,只是把得惡之意,區分得極清楚而已。不枉殺,不蠻幹。這在梁山之上,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漢。
回覆列表
武大為兄也就是長兄如父,自古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武松秉性就是嫉惡如仇俠肝義膽,那有不親手血刃仇人之理!如果武松不報仇不是一種豁達,而是一種軟弱和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