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山老叟

    人才斷層嚴重,綜合國力也比魏國差了很多。

    關鍵還是領導人的格局,劉阿斗就是個二貨沒有統一的遠大理想,吳國在長沙之戰後最大夢想就是當個富農,偶爾小打小鬧一把。

  • 2 # 晨曦

    原因很多,政治,經濟,軍事,人才等等,關鍵還是國力吧!

    我們來分析三國後期各國國力:

    在封建統治時期,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主要應該是人口與土地,總管三國時期,其人口數量由東漢高峰時期的五千六百萬直接跌落到西晉初年的一千多萬,整個人口銳減了近五分之一,因此,控制土地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後期的人口數量,在這裡面,魏國土地最廣,吳國其次,蜀國最差,因此,人口數量和兵力也是按照這個排名的。

    蜀國:根據蜀國官方的《士民簿》,蜀的戶口和人口是“領戶二十八萬,男女人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同時蜀國只佔據益、梁二州。

    魏國:戶口60萬3千,人口443萬2千。”估計其兵力接近五十萬,吏三十萬左右。魏佔冀、幽、並、青、兗、豫、徐、河南、雍、涼、秦十一州。魏國實力最強,佔據中原地區富饒之地。

    吳國:在吳的全盛時期,“戶口52萬3千,人口240萬。”其兵力將近三十萬,吏十萬。吳佔揚、荊、廣、交、荊州五州。

    由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三國中後期,魏國的實力已經超過吳蜀兩國之和,這就為後來晉朝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再看各國的社會情況,三國後期,蜀國、吳國先後陷入動亂,劉禪重新宦官黃皓,孫皓荒淫無度,殘酷無比,對兩國國力都有一定削弱作用,而人才的匱乏更是加劇了國家的衰落,此外,兩國的政治情況也不穩定,蜀國姜維改變防禦重心,由漢中變為隴西,並多次伐魏,雖有一定勝利,但對魏國影響不大,而自身影響卻很大。而吳國同樣如此,魏國諸葛誕在淮南叛亂反抗司馬氏統治,吳國先後集結20萬兵力援助,但以失敗告終,自身損失慘重。兩國在此過城中更是一蹶不振。

    反觀魏國,在司馬家族的統治下,魏國經歷多年休養生息,已經逐步強大起來,人口、兵力,稅賦都遠勝於兩國之和,最終西晉代魏,以強大的國力消滅兩國。

  • 3 # 往事如回眸

    首先魏國所處的地勢就是有利於人才和經濟的補充,而鄧艾鑿險過無人之地直取蜀漢則是因為劉禪將本來諸葛亮生前留在那條小道的軍隊給撤走了。而蜀、吳也並非沒有了人才。

    蜀國後期就有姜維,諸葛亮的次子諸葛瞻這種智勇雙全的將領,廖化、王平這種先鋒,而吳相對就多了一些不然怎麼能熬到魏國、蜀國都被滅後才被滅掉。吳國後期就有陸抗、鍾離牧、丁奉等傑出將領,甚至人才比魏國還要好。但為什麼吳在打仗時顯得不堪一擊呢?那就是因為當時吳的軍隊都不想打戰,因為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打過大戰,士氣不足,在加上吳的最後一位君主孫皓的濫殺無辜,昏庸無度。而且也厭戰所以才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其實若是劉禪和孫皓當時都願意守那就一定能守住,可惜他們信心不足

  • 4 # 當烈焰戀上雪

    先從人口分析,吳國人口大概500萬左右,蜀國在300萬左右。不過吳國後期戰將大多都是平庸之輩,人才不出眾。蜀國自五虎上將死後,上將軍戰力也不高,有那麼一句話,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加上蜀國交通不便,曾經魏國大將夏侯霸投奔蜀國,到半路不得不殺馬充飢。還有蜀國黨派之爭嚴重,文臣武將不合。

  • 5 # 廬州之月

    蜀國由於劉備推行了丞相諸葛亮的治國政策,全國形勢一片大好。後來劉備死了,他的無能兒子劉禪繼承了皇位。此時國家大事均由諸葛亮一人主持。丞相諸葛亮親自率兵北伐取得大片土地。但可惜的是,公元前234年,諸葛亮率兵出征,不幸病死在途中。失去了諸葛亮的支援,劉禪面對紛繁的國家大事,不知所措。蜀國也因此開始漸漸衰落。吳國由於建國之初實行了有利的政策,因此,社會穩定,人民富裕。但孫權死後,他的兒子為了爭權,經常互相殘殺,這就導致吳國國力裡迅速衰退。

  • 6 # 歷史的殿堂

    最主要的還是看國力,首先魏國地理位置處在中原佔有一定的優勢,魏國土地廣闊,繼而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要更強,參戰的兵力自然也比吳、蜀兩國要多不少。加上曹魏時期和後期司馬家族的經營策略,使經濟國力更上一層樓。蜀國地處偏僻的西南,後期劉禪昏庸懦弱無能,寵信宦官,政治日漸荒廢,國力越來越弱。吳國地處東南,實力稍強一點,但比起魏國還差太多,後期掌權者孫皓荒淫、殘酷,導致內鬥不斷,政治混亂,國力也大不如前。長期下去,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強國更強,弱國更弱,導致吳、蜀後期都不堪一擊。

  • 7 # 史海清流

    吳國因為孫皓不分青紅皂白亂殺人,導致朝中無人輔佐,國內民心渙散,整個國家一盤散沙,人民苦不堪言,慢慢地,國家就敗落了。

    蜀國因為丘陵地形,地勢險惡,糧食產出不如魏國、吳國兩個以平原為主的國家。生產生活水平落後,經濟發展水平較差,而且君主劉禪能力不足,久而久之,就不再有之前的強大。

  • 8 # 最強大的我們

    吳國蜀國就屬於唇亡齒寒。兩國只有這些合作才能擊敗魏國。我們都知道在赤壁之戰中,吳國,蜀國是在聯合的情況下擊敗了曹操。我認為以當時的實力,吳國跟蜀國沒有一國能有單獨實力跟魏國抗爭。蜀國主要欠缺的是人口。

    雖然有諸葛亮進行輔佐,也多次擊敗過魏國的進攻,但是可以說沒有起到根本的作用。雖然我們都知道蜀國有很多的能人巧匠。但是這種情況也只維持了一段時間。諸葛亮對蜀國的改變極其重大。

    但是沒有取得根本性的進展。我們說一說吳國,吳國大將雖然也很多,但是奈何沒有好的皇帝。當然我不是在說孫權。如果你聽說過孫皓你就知道了。他是東吳最後一個皇帝。

    他雖然繼位初期實行過仁政。但是後期縱酒狂歡,不問政治,暴虐成性。而且孫權後代繼位出現了各個皇子爭奪皇位到處互相殘殺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蜀國跟如果無法對抗魏國的進攻了。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在這兒做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的觀看。

  • 9 # 大洪山人1964

    簡單說一下,其實三國形成初期,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是雄才大略,他們過後,他們的後輩才能明顯退化。不同的是,曹魏除了實力明顯強於吳蜀,而實際掌權的是司馬父子,幾乎一手遮天,把天下大事當做自家的事在做,自由操盤全域性。再看東吳與西蜀,在人才上也明顯比曹魏匱乏,而二代君主們也相對懦弱無能一些,在使用人才與國事對應上都無法與曹魏的司馬父子抗衡,人心逐漸渙散,失敗被滅是早晚的事。

  • 10 # 普天藍

    歸根結底還是人太差,後期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廖化跟魏延比都差遠了,更不要說跟五虎上將比啦!吳國後期的頂梁支柱是丁奉,丁奉最早只是周瑜身邊的小將!吳蜀後期都是這樣的三流人在撐著,最後焉能不敗!

  • 11 # 夏宇坤

    吳、蜀後期實力不堪一擊的背後,既有地理人文因素的影響,又有統治者的更替,造成原來的政局發生了“質”的改變。

    國力差距,繼承人影響了時代

    1、魏國地處中原,經濟相對發達,綜合實力較強。加上魏武帝(曹操)時,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又有後期司馬氏家族的經營,使得國富民豐,實力大增,在三國相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2、西蜀位於西南,蜀漢後期雖然有姜維,諸葛亮的次子諸葛瞻這種智勇雙全的將領,廖化、王平這種先鋒,但地處偏僻,還有劉禪昏庸懦弱,朝中奸佞擅權,姜維被迫屯田避禍,政治日漸荒廢,國力大減。

    3、東吳處在東南,實力略強,但也遠不比魏國,後期國君孫皓濫殺無辜,昏庸無度。而且百姓也厭戰了所以才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

    這樣形成了一種強國更強、弱國更弱的局面。綜合國力的強大是三分歸晉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其實若是劉禪和孫皓當時都願意守,可能也能能守住。可惜的是他們的信心不足!

    唇亡齒寒,貪圖安逸最後總會害己

    公元263年,魏國的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擊蜀國。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鄧艾偷襲陰平,直入川蜀腹地,諸葛瞻戰死綿竹,後主劉禪投降鄧艾,蜀漢被魏國滅亡。蜀軍作戰不利,劉禪投降。

    吳國聽說蜀漢失敗,派兵向西而行,假稱救援,實則襲擊羅憲,意圖攻佔永安。羅憲說:“我國傾復,吳國是唇齒之邦,不撫卹我們的災難,卻想求利,我寧可作投降的俘虜。"導致羅憲投降曹魏。

    由於再也沒有第三方勢力的牽制。加上最後一任吳國君主孫皓的昏庸,陸抗等能臣也慢慢在憂慮中死去,吳國越發的衰落。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每個人都有懶惰的時候,若是一昧的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

  • 12 # 歷史簡單說

    為什麼司馬家要打蜀,而後打吳?

    這裡面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是,蜀國最弱,而吳國次之,打蜀國最好打。第二是,蜀國在長江的上游,打下蜀國,可以順江而下,攻打吳國,而如果先打吳國,那麼逆江而上,難度不小。

    魏蜀吳,三個國家,實力對比,一般是看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面積,如果從面積來說,其實三個國家都相差不大,或者是魏國大一些,吳國次一些,蜀國最小,但是從郡來說那就差太大了,蜀國只有一郡,而吳國是接近三個郡,而天下十三個郡,魏國有九個郡多一點。

    而且北方多平原,所以實際能夠使用的土地來說,還是魏國遠勝於蜀吳,而吳國要勝蜀一些。

    第二,人口,因為地形還有歷史的原因,魏國有四百多萬,吳國有兩百多萬,蜀國只有不到一百萬,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魏國等於兩個吳國,四個蜀國,也正因為如此吳蜀要聯合,對付魏國。

    第三,人才教育與技術水平,在這方面,魏國要遠勝於吳蜀,而吳國也要強於蜀國。

    因為這三方面的原因,所以蜀國最弱,也是最好打的,而蜀國一旦打下,那麼吳國根本就不是蜀+魏的對手了,也就是不是晉的對手了。

    諸葛亮之所以無法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在最弱的的蜀國,也最難打出去,所以他的隆中對自從關羽失荊州之後,就基本無成功的可能了。

    但是蜀吳真的不堪一擊嗎?這個,也並非如此,劉禪也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蜀亡之後,晉也發了十七年的時間才打下吳,難度其實也不小。

  • 13 # 弗朗吉米彼得

    首先魏國所處的地勢就是有利於人才和經濟的補充,而鄧艾鑿險過無人之地直取蜀漢則是因為劉禪將本來諸葛亮生前留在那條小道的軍隊給撤走了。而蜀、吳也並非沒有了人才。

    蜀國後期就有姜維,諸葛亮的次子諸葛瞻這種智勇雙全的將領,廖化、王平這種先鋒,而吳相對就多了一些不然怎麼能熬到魏國、蜀國都被滅後才被滅掉。吳國後期就有陸抗、鍾離牧、丁奉等傑出將領,甚至人才比魏國還要好。但為什麼吳在打仗時顯得不堪一擊呢?那就是因為當時吳的軍隊都不想打戰,因為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打過大戰,士氣不足,在加上吳的最後一位君主孫皓的濫殺無辜,昏庸無度。而且也厭戰所以才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其實若是劉禪和孫皓當時都願意守那就一定能守住,可惜他們信心不足

  • 14 # 及第君

    吳、蜀的滅亡,實際上來自於內部問題。

    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承相諸葛亮輔政。蜀國建立後,諸葛亮只活了九年,而蜀國存在了四十多年。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連年出兵北伐,打仗就是打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錢的幹不過有錢的。雖說巴蜀之地是天府之國,富饒而美麗,但是架不住連年投入到兵戎之中的財富消耗啊。

    諸葛亮六出都祁山、姜伯約九伐中原都以失敗告終,關鍵就是後勤跟不上。皇帝不差飢餓兵,渾身是膽的趙子龍你餓他個三天四夜,還能在長坂坡前幾進幾齣?以諸葛亮之大オ為啥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呢?《後出師表)裡有一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劉備建立的是漢,漢應該在洛陽,而不能在成都,如果不討伐曹魏,蜀漢就沒有生存的必要了。這是正統性的問題,也是存在之基礎。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本來有幾次能一鼓作氣滅了魏,被弱智兒劉禪急召回來兩次,說我思念相父了,特意召喚相父回來看看。諸葛亮又不是召喚獸、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就這樣戰事擱淺,諸葛亮一生氣吐兩口血,沒幾天就在北伐途中死於五丈原。雖然《三國演義》有虛構之處,但諸葛亮打仗晦氣總是真的,失街亭、誤軍糧,這些都是老天不幫忙。諸葛亮死的時候,五虎上將也都死乾淨了。姜維獨力難支,加上宦官專權,國勢逐漸衰弱。公元263年,蜀國被曹魏所滅。

    孫權於公元222年稱王,幾年後稱帝,建都建業。首先是內憂不斷,伴隨對外征戰失敗,繼任者孫峻孫綝等人陸續把握大權,但是他們要麼無才,要麼性格暴虐,儘管中途孫休在位期間意圖行良治改革,但是國之根本已經被動搖。

    不斷的內耗中,孫吳的重要將領呂據、朱異等不幸成為鬥爭犧牲品。此後即位的皇帝孫皓,初行仁善德政,百姓大臣都稱道,但不久,他的殘暴一面就暴露出來,他荒淫殘暴,壓迫百姓,肆意對晉發動戰爭,勞民傷財,民眾受苦,不滿情緒日增,國力漸微,只有陸抗、陸凱等幾位重臣的全力支撐維持了政局。

    其次就是外部也是威脅不斷,蜀漢被滅,蜀吳聯盟失敗,孫吳獨自面對魏國的強力威脅,到了280年,西晉滅蜀魏,實力正強,而孫吳一邊,儘管西陵之戰中大勝西晉,孫皓最終還是深陷窮兵黷武的漩渦,拖垮了國家。曾經強大的孫吳內部離心離德,外部無力對抗強敵,在280年五月徹底被西晉擊潰,孫皓投降。

  • 15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這是麼得感情的雜學家大文豪在2020年3月25日寫下的問答【1】。

    在原子彈出現前任何時代的任何戰爭,最終結束的原因都繞不開經濟問題。而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民族內鬨導致的社會生產崩潰,原材料短缺導致的生產停擺,外部封鎖導致的物資短缺等等。而三國時代吳國和蜀國的快速崩潰則是因為人口凋零導致的國家經濟癱瘓,進而在面對晉的攻擊時,幾乎是毫無抵抗便戰敗了。

    關於東漢末年由經濟崩潰而引申出的人口問題,我們可以在這裡簡略地瞭解一下。

    首先,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和三國志中一些零散的記錄進行推算,在公元150年前後,漢朝人口算上未實際計入戶籍的貴族人口和部分生活在漢朝領土內的蠻夷人口應該不會超過6000萬,比較可靠的數字應該在5500萬左右。(貴族不入戶籍是為了逃稅,而少數民族則包括了公孫瓚和劉虞一直在拉拉打打的部分鮮卑人和烏桓人,東南和西南的部分蠻民等)

    從約公元150年起至約公元230年間,整個東亞地區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發生了多次的旱災,洪災,蝗災,地震等等自然災害。單是因為這些自然災害直接或者間接死亡的人口保守估計就不下千萬。

    緊接著,由於連年自然災害和漢末吏制的腐敗,生活難以為繼的老百姓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這就是黃巾起義的時代背景。而由於中樞權力的衰落,各地最高行政長官漸漸失去了對中央的敬畏,也就在實質上形成了諸侯擁兵自重的局面。

    這些表面上的漢吏,實際上的諸侯一邊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與農民軍作戰,另一邊又互相攻伐搶掠,造成了大量的民眾傷亡。其中做的最好的是曹操,施行了屯田政策,增強了自身實力的同時安撫了大量的百姓。做的比較糟糕的是董卓,袁術和呂布等人,肆無忌憚地壓榨下層民眾,使民眾生活變得極其惡劣。

    相較於魏國控制的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而言,蜀國控制的西川和吳國控制的江東,都有著天然的短板。中原地區由於發展歷史相對比較悠久,再加上土地的開墾狀況非常好,所以在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後,人口和經濟恢復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而江東多開發難度大的山地丘陵,再加上宗族觀念極為濃厚,所以吳國內部聲音實際上是不統一的,不論是孫堅時代,孫策時代,孫權時代還是孫皓時代,內部派系的傾軋都非常厲害,內耗嚴重。同時宗族下又有私兵私民,國家無法全面統一的管理,所以在經歷了赤壁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之後,雖然表面上都佔到了便宜,但實際上人口恢復情況反而不是很理想。

    至於蜀地,雖然在劉璋時代由於政策寬鬆,使得經濟和人口情況都還比較好,但蜀地本身人口基數就不算大。劉備入蜀之後,諸葛亮遵循法家原則,透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將原蜀中派系的官員通通打壓,整個蜀國的內政幾乎成了諸葛亮的一言堂。自此,蜀國法家獨大。法家的政策一向的特點便是政令統一,嚴刑峻法。這樣的政治環境雖然穩固了劉備勢力集團的地位,有利於統合國家力量做大事,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諸葛亮五次北伐整體均為失利之後,蜀漢的國力徹底被消耗殆盡。當劉禪登基之時,根據相關史料推算,全國人口約為90萬人左右。且多老弱病殘和婦女。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晉國的攻擊,無兵可用的蜀漢政權自然一觸即潰。

    事實上,晉國雖然接連滅掉了蜀國和吳國,但增加的人口也僅有不到四百萬。根據《蜀記》記載,蜀國被滅時,統計蜀國全國人口約為一百一十萬不到。根據《晉書》記載,吳國被滅時,統計吳國全國人口約兩百六十萬不到。

    而晉國的前身,魏國,在公元236年,人口尚有約四百四十三萬。完全碾壓同期的吳國和蜀國。

    《晉志》記載,到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全國人口恢復到約一千六百二十萬。

    因此,吳和蜀到後來弱得一塌糊塗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連年天災和戰亂,將精銳的青壯勞力徹底打光,卻又因為各自特有的原因而無法進行恢復,最終經濟和軍事崩潰導致的。

    以上。

  • 16 # 三天魚頭

    三國時期,吳國和蜀國不堪一擊與他的貨幣制度、人口、政治主體、土地都有莫大的關係。魏國在各個方面碾壓吳蜀。這也是吳蜀聯合的原因。這也正是魏國輕而易舉的把兩國滅掉的原因。

    先從人口上說,魏國有443萬人,吳國240萬人,蜀國94萬人。在古代,人口的多少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強盛,人口越多軍隊就越多,國家戰鬥力就越強。這也使魏國有稱帝的資本。還有魏國後期實行屯田制使兵士有充分的糧食後勤,也保障了一個國家的安定。

    魏國當時九州佔七,佔據北方所以土地,吳蜀偏安一隅。當時的經濟重心是北方,在宋朝的時候才轉移到南方,所以南方當時還是蠻荒之地。多山地丘陵,軍隊難行。都屬於易守難攻之地,所以吳蜀才能苟延殘喘。

    從政治方面,吳蜀也略遜一籌。首先,魏國的所以的人才都是從創業時都帶著的,忠心於魏國,一致對外,後面的也都是效忠於司馬家族。而蜀國的建立者劉備是外來派,益州是從劉璋手裡面搶過來的,這也導致蜀國分為兩派——一方面是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代表人物糜氏家族、關張。另一方面是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派。兩派在劉備在世,並無大的爭奪。但在蜀國滅亡是起了很大作用,益州派主張投降,直接斷送了劉備的復漢偉業。吳國直接由門閥集團控制。

    貨幣制度方面,魏國得人心,繼承漢朝貨幣制度。而魏蜀用自己的劣質貨幣——直百錢,來換取百姓的優質銅錢。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出師表裡身有體現,體現了蜀國益州兩個時期的經濟表現。

    魏自赤壁之戰之後,幾乎沒有大戰。而蜀國在夷陵之戰之後,基本就不行,主要有諸葛亮挽救。而諸葛亮時期不斷北伐,從而轉移國內茅盾,也導致蜀國經濟落後。吳國也經歷逍遙津之戰,軍隊實力大減,也只能固守本土。

    三國主要領導人也是這場世紀大戰的原因。魏國先後由曹丕、曹睿、曹爽、司馬懿、司馬炎、司馬昭以及司馬炎當政。這幾位執政者雖然不是什麼大才,但都不傻(除了曹爽),也基本沒幹啥壞事。這也是魏國能夠在三國持久的原因之一了。蜀國,自劉備、諸葛亮之後,劉禪成為實際權利人,親信宦官。最重要的時還把自己國家給賣了。吳國掌門人劉皓有過之而無不及,把手下大臣殺個精光,除了有幾個門閥士族的他不敢殺之外。嚇自己的武將都叛逃了。

    在當時三國的大環境下,吳蜀滅亡只是時間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吳蜀不堪一擊。

  • 17 # 清頌5686

    三國後期社會整體趨向穩定,當時北方一個是經濟遠強於南方,曹魏統治者又注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國力強盛。另一方面中原地區一直是傳統政治中心,會被普通民眾認為是正統,又為曹魏吸引了大量人才。而當時南方經濟遠比不過北方,社會趨向穩定後又招攬不住人才,自然越來越弱

  • 18 # 鴻涵先生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源自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所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在現有版本的三國演義中都作為開篇而存在。

    說到這,要科普一下,這首詞不是羅貫中先生請楊慎來作序的,羅貫中和楊慎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羅的年代為元末明初,楊慎則生活在明朝中葉,而《臨江仙》出現在《三國演義》中,是因為這部小說在數百年流傳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很多種錯誤的版本,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文評家毛氏父子為了統一版本而重新將此書進行整理和修訂,在進行內容梳理的過程中,毛氏父子覺得楊慎這個詞的意境非常適合作為此小說的開篇,於是才出現在現在廣為流傳的版本中。

    這首《臨江仙》是楊慎關於秦漢時期的有感而作,而楊慎對於三國時期的作品其實是另一個詞牌,就是《西江月》,喜歡聽郭德綱相聲的朋友應該經常聽到,在此回顧一下:“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七雄五霸鬥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言歸正傳,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了“天時”,孫權以長江天險,偏安一隅視為“地利”,而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這是取了“人和”,繼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三國形成之前,各大割據實力基本已經蕩平,只剩下曹操、孫權和劉備三股勢力,而劉備和孫權聯盟對抗曹操,一時難分勝負,儘管曹操一家獨大,但是劉孫二家抱團取暖,唇亡齒寒,也是進入了相持階段,後來曹操病逝,曹丕篡漢,繼而劉備稱帝,而後孫權立國,這才真正意義上確立了三國的局面,再以三國的立國和滅亡為尺度,三國時期前後一共存在了60年,滅亡順序為魏滅蜀而後司馬氏代魏稱西晉,最後西晉滅東吳。

    題目所問是為什麼吳蜀到後來都不堪一擊?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吳蜀滅亡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任何一個國家的興亡都是在綜合因素的影響下所造就的,所以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魏蜀吳三個國家分別進行分析。

    一、蜀國滅亡原因

    ①、人才的匱乏

    分析歷史應該有據可循,《三國演義》畢竟只是文學作品,而並非正史,在這部小說中,蜀國人才濟濟,可是實際情況蜀國是三國之中人才最為匱乏的。

    造成其人才匱乏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其本身實力就弱小,蜀地人口稀少,所以這是客觀層面的,第二就是諸葛亮時期的狹隘人才觀導致了人才得不到有效鍛鍊,而使其逐漸陷入人才匱乏的絕境。

    單就第二點進行分析,諸葛亮的形象絕對是高大的,這不能否認,他是千古忠臣良將的楷模,但是他作為了領導者,太事必躬親了,蜀漢的名臣老將先後去世,諸葛亮開始主政,在這期間諸葛亮並沒有真正的放權,也沒有對部下進行過多的培養,所有的軍國大事都是自己親歷而為,縱然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力挽狂瀾,到他死後,蜀國能堪當大才者幾乎沒有,蜀漢的高層人才已經斷檔。

    ②、軍民疲累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很好,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可成帝王之業。即便已經丟了荊州,如果能好好把握住益州這個富庶之地,先休養生息,繁衍子民,繼而在圖霸業,儘管會有困難,但也不至於早早衰亡,可是諸葛亮在實際操作中卻並沒有如此運作。

    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連年用兵渴望匡扶漢室,南征北伐大大小小進行了多次戰爭,本來就已經軍民疲累了,這麼一折騰蜀國就更加難以支撐,好在當時和孫權還是盟友,如果沒有東吳,蜀國早就被滅了。

    蜀漢一共有兩大門戶,一個是漢中,另一個就是荊州,這兩個地方對於蜀漢而言至關重要。

    從軍事角度出發,失去荊州對於蜀漢的損失是極大的,蜀漢能夠依靠的就只剩下蜀道天險了,而北伐因為失去荊州,只得繞道經漢中繼而興師,這其實是非常被動的,漢中的意義在於守,而非攻,而荊州的意義在於攻而非守,失去荊州,可以獨活,而失去漢中就徹底沒了屏障,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難道蜀漢政權高層不明白嗎?

    蜀漢數次北伐都是繞蜀道天險經漢中,這是下策中的下策,所以說自打失去荊州那一刻,蜀漢的復興大業也就戛然而止了。

    二、吳國滅亡的原因

    ①、內政腐敗,君主昏聵

    孫權早年有雄才大略,連曹操都誇讚他,可是到了孫權晚年的時候,他越來越剛愎自用,尤其是其猜忌心使得朝臣人人自危,離心離德。

    孫權死後,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已經傳承給了後世的君王,相繼繼位的君主都無才無德,只有孫休還算勉強說得過去,東吳自上而下的內政不穩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

    ②、暴君施暴政,國內橫徵暴斂,民不聊生

    孫皓繼位後,他實施暴政,對國內百姓的剝削更加嚴重,同時孫皓還喜歡大肆殺戮,令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國內社會矛盾激化到了極點,民不聊生,經濟衰退,最終導致了東吳的滅亡。

    相比蜀漢,東吳堅持的時間很長,這是因為孫權打下的基礎非常牢固,不過即便是金山銀山,家裡有個敗家子也早晚坐吃山空立地吃陷,而且東吳君主盡失民心,所以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三、三家歸晉的原因

    三家歸晉實際上跟三家歸魏沒什麼區別,司馬氏篡魏而立國西晉,西晉所有的班底就是魏國的,所以說實際上是司馬氏利用了魏國的實力擊敗了吳國和蜀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

    ①、執行了先滅蜀在滅吳的策略

    滅蜀時,國號還是魏,但是魏國的實際統治者已經是司馬氏家族了,司馬氏滅蜀吳兩國期間間隔了很多年,這是因為在滅亡蜀國之後,當權人物司馬昭就去世了,司馬炎繼位需要鞏固自身的政權,而滅蜀之戰也消耗了一些國力,也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才將滅吳的事情延後了,畢竟吳國的實力要勝於蜀漢。

    ②、不打無準備之仗:解決蜀漢遺留問題的同時,東吳已經在走下坡路

    蜀國在弱小也有自己的勢力,反抗也是時時再發生,司馬炎需要穩定,而東吳實力尚存,所以必須要解決好蜀漢地區的遺留問題才能對東吳用兵,正好此時的東吳已經走向了下坡路,透過其自然消耗的時間差,正好收拾一下蜀漢的爛攤子,這是一個非常穩妥的戰略戰術。

    三國時期,我國的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而這廣大的中原地區經過魏國和西晉幾十年的辛苦經營,國泰民安,糧餉充備,在攻下蜀漢之後又佔據了富庶的益州,西晉實力更是大增,所以只待內政穩定,軍民修養之後一鼓作氣拿下東吳,所以說,源源不斷的兵源和錢財收入才是三家歸晉的根本原因。

    總結:

    三家歸晉是歷史的大趨勢,是符合歷史客觀規律的,吳蜀兩國從一開始,無論經濟實力,亦或者人才調配,以及軍隊建設都無法單獨和其相比,唇亡齒寒惺惺相惜之時還可與其對抗,當蜀漢先被擊破後,這個同盟就已經瓦解了,當然從西晉統一的戰略上來看,吳蜀也並非不堪一擊,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司馬氏大可同時發兵,從其滅亡的先後順序來說,吳蜀經過先輩們的經略,也是頗有成效和規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吳蜀滅亡的原因除了人才缺乏,民心喪失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其經濟實力的弱小,國不富且民不強,最終結果就是弱肉強食。

  • 19 # 兔子耳朵823

    東吳中後期很少捲入戰爭漩渦,一直是被四大家族計程車族制掌控,老將們陸續亡故後,東吳徹底失去了戰鬥力,連最基礎的水軍都喪失了鬥志,加上孫皓的昏庸無道人心渙散,衰弱的東吳戰鬥力已經根本無力迴天了。

    蜀國派系眾多,劉備以帶來的荊州派和北方派搶佔了川蜀,在直接影響各派系的整體利益,在關羽諸葛亮等陸續亡故後,川蜀本土派系勢力迅速擴大了,而且諸葛亮姜維的多年征戰已經讓川蜀破爛不堪。

  • 20 # 歷史君耶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蜀吳三國也是順應時代潮流,最後被司馬家族統一天下。三國時期其實也算是個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它即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時代,在戰亂下也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時代,所以我經常會說生在盛世看亂世,你只能看懂三分。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後期的吳蜀讓人感覺這麼弱呢?

    一、百姓思安

    我們說經過百年的拉鋸紛爭,不斷的戰爭、不斷的苛捐雜稅,賦稅勞役魏。魏吳蜀三地的百姓都已經是身心疲憊,苦不堪言,人人思安思統一,盼望早點結束戰亂過上安定日子了,那誰能完成統一呢?大家都明白只有最強大的魏,所以在這種高度的人人厭戰的背景下何來的什麼戰鬥力呢?何來的復興漢室的信仰呢?何來的稱霸一方的雄心呢,這是原因之一。

    二、內部矛盾激化

    我們知道以劉備和孫權為代表的兩大勢力集團與曹魏大軍是有區別的。孫權劉備都屬於外來發展勢力,其內部組成結構本身就很複雜,而且這種複雜的關係只能靠強力手腕壓制而不能完全融合,所以到了吳蜀後期這種長期的壓抑爆發了。因此我們與其說是曹魏擊垮了吳蜀不如說是他們自己內部先分崩離析了。

    三、君王換代,執政能力的不足

    剛才我們分析了兩方面情況,討論吳蜀勢微的原因,那吳蜀是不是不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勢了呢?在當時三足鼎立,各佔地理位置等優勢的情況下,答案當然是能。但是要看各自君主的有多強的執政能力來力挽狂瀾,我們先來看蜀漢,蜀漢是後主劉禪執政時期,這個人呢有智而不善斷,我們透過蜀漢最後幾年我們會發現劉禪很聰明但是他不善與決斷偏聽偏信有點像袁紹,所以導致蜀漢滅亡。就有了後來扶不起的阿斗之碩。東吳孫皓呢,他是有智但不善持(堅持),這點和唐玄宗李隆基十分相似,而且他喜歡殺戮,殺氣太重,所以這樣的人不可能保住江東基業。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吳蜀後來的弱是由上而下、由裡而外的弱,最後不堪一擊,終歸晉國統一天下。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分久必合。

    在我們惋惜這段歷史終於落下帷幕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慶幸,慶幸祖國山河重新統一、慶幸百姓不再流離失所、顛沛流離,慶幸歷史的齒輪重新走向正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海棠朵朵其實很愛範閒,但為何註定與他沒結果?如何評價辛芷蕾劇中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