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春秋500
-
22 # 魏青衣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三分天下,這三個國家,在一般讀者看來,蜀國代表的,即是正義,實際上,蜀國卻僅僅只是三個割據勢力之一而已,從本質上來講,三個國家的目標都只是佔領完整的一個國家,實現統一,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三個國家之中,魏國的實力是最強大的,吳國次之,而蜀國在其中是最弱的,看起來,似乎蜀國的失敗是註定的。
但在三國前期的時候,三分天下以後,看起來蜀國似乎才是最強盛的,先是聯合東吳擊敗了曹魏號稱七十萬的大軍,打了一場漂亮的赤壁之戰,後來佔據荊州,攻佔益州,與曹操在漢中大戰一場,這一場戰役劉備獲勝了,曹操被迫北上放棄了西南之地。
此後,關羽大意失荊州,東吳方面也是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劉備找上門來,劉備最終當然還是率領大軍出擊,駐紮七百里聯營,看起來好像東吳都是隨隨便便都能打下來的,這場戰役最終以劉備的大意失敗了。之後又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在這個過程中,似乎蜀漢政權一直以來都極為強盛,永遠都在對外出徵,但後期曹魏勢力中的司馬家族發動政變,卻能夠三下五除二的先滅蜀,後滅吳。
其實蜀漢政權一直以來都不強大,之所以能夠不斷的征伐曹魏,不是因為蜀國多強大,而是因為蜀國太弱了。
經歷了赤壁之戰,曹魏元氣大傷,這正是蜀漢爆發的時候,這時候蜀國的確強大,但不可否認,蜀國也就這段時期爆發一下,等到魏國緩過勁來,始終還是要被反打的。
三國時期,整個國家的人口已經較之東漢巔峰時期降低到了原來的五分之一,蜀國僅僅有人口一百來萬,甲士十萬,吳國有人口兩百多萬,甲士三十來萬,而魏國人口卻足足有四百多萬,甲士也有五十來萬。
單單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已經能夠明顯的看出來,魏國一個國家就已經能夠完全碾壓蜀國和吳國兩個國家,之所以前期只能被動防守,也只是因為形勢一時間有些差而已。
同樣的,蜀國國君,劉禪,其實算不得一個明君,甚至有些昏庸,而吳國的國君孫皓也是殘暴嗜殺,算是一個暴君,也只有北方的曹魏政權,歷任了數位英明的君主,後來被司馬家奪權以後,也經歷了數位優秀的君主,從領導階級來看,曹魏,或者說晉,也是遠超蜀漢與東吳的。
蜀漢與東吳之所以會被很快滅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魏國的底蘊太強大了,與此同時,蜀國與東吳都是日漸衰微,而魏國卻逐漸強大,東吳與蜀漢想要勝利都艱難的很。
回覆列表
公元223年四月,伐吳失敗的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一個月後,十七歲的劉禪在成都繼位。
從常理上來說,十七歲的男人已經具備了相對成熟的心理,但劉備對這個兒子向來不太放心,畢竟劉禪從來沒有單獨執政經驗。劉備為了確保蜀漢政權的長久生存,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劉禪成了諸葛亮的乾兒子。劉備在死前明確告訴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要聽話。
劉禪要比同樣是傀儡皇帝曹芳、曹髦等人幸運的是,曹芳們面對的是兇悍跋扈的司馬師兄弟,而劉禪面對的則是忠誠不貳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稍有異心,不是沒可能踢掉劉禪,“自立為成都之主”。
劉禪能擁有諸葛亮這樣的千古賢相,是劉禪的幸運。在諸葛亮當政的十二年裡,“(蜀漢)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在這個時候所能做的,直接蓋上大印就行了。
諸葛亮的名聲自不必多說,但諸葛亮不是神,他也有許多缺點,比如諸葛亮的權力癮。在他執政期間,事無鉅細一一過問,卻忽略了給劉禪鍛鍊的機會,這可能諸葛亮執政時最大的失誤之一。劉禪後期的昏聵,尤其是缺乏臨機判斷能力,這和諸葛亮不重視培養劉禪的早期執政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死後,劉禪有限度地接觸國家大事,蔣琬和費禕執政時,都分了一部分權力給劉禪,但為時已晚。亡羊補牢是沒錯,可惜羊都跑光了,補牢還有什麼用?諸葛亮不給劉禪鍛鍊機會, 劉禪失去顧長的最如時機。
“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劉禪實際上被諸葛亮排擠出了權力核心圈子,百無聊賴的劉禪沒事幹,就天天和太監黃皓混在一起,種下了蜀漢亡國的禍根之一。
如果劉禪一直做一個傀儡皇帝,倒也不會對蜀漢國勢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但長大後的劉禪已經表現出了對權力的興趣,這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劉禪自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蔣琬死後,費禕常年領兵駐外,劉禪開始“自攝國事”。
劉家的天下,劉禪當然有資格收回來,本身無可厚非,但劉禪卻明顯不具備劉備、諸葛亮那樣對權力超強的控制力。劉禪親政後,對劉禪嚴肅管教的副宰相董允與蔣琬同年去世,劉禪終於擺脫了最後一道牢固的枷鎖,可以為所欲為了。
劉禪親政後,蜀漢官場迅速躥紅了兩股勢力,一是大太監黃皓,一是尚書令陳祇。陳祇是蜀漢著名的笑面奸臣,勾結大太監黃皓,狼狽為奸,嚴重干擾了蜀漢政權機器的正常運轉。
尤其是公元253年,宰相費禕被刺殺之後,劉禪徹底自由了,再也沒有人敢管他了,包括大將軍姜維。姜維在蜀漢軍界的地位無人能及,但他最大的失敗就是在官場混得一團漆黑。因為得罪了黃皓,姜維連成都都不敢回,遠遠躲在外面屯田避禍。
姜維曾勸過劉禪殺掉黃皓,劉禪是和黃皓從小一起廝混大的,感情很深,他不可能隨便就殺掉黃皓。劉禪縱容黃皓的勢力在官場高層蔓延,劉禪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差,他看不到黃皓和陳祇對蜀漢政權機器的嚴重破壞。如果劉禪能看出來陳祇是個奸臣,那也就不是他劉阿斗了。
蜀漢的亡國,姜維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另一半的責任,當然要由劉禪來負了。黃皓和陳祇是奸小,可信用奸小的肯定是昏君,這個黑鍋,劉禪是背定了。
東吳則是孫皓的自作孽不可活由於孫權活得太久,加上在繼承人一事沒有處理好,埋下禍根,造成權力爭奪。
孫皓是吳大帝孫權的孫子,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的帝位,可以說來得僥倖,也可以說是他應得的。如果不是孫和在那場可怕的政治鬥爭中失敗,孫亮和孫休都沒機會上臺,天下依然還是孫皓的。而孫皓的僥倖,是因為孫休在晉滅蜀,東吳風聲鶴唳中驚死,兒子又小,東吳朝野決定議立長君,這才給了孫皓機會。
首先推薦孫皓當皇帝的,是孫皓的朋友、左典軍萬彧。肥水不流外人田,估計是萬彧想當宰相,可他又不是孫休的嫡系,乾脆抬出孫皓,自己也好佔佔便宜。萬彧到處吹捧孫皓,說孫皓是長沙桓王(孫策)附體,英明神武,千古一帝。朝中大佬濮陽興和張布聽信了萬彧的鬼話,四處聯絡,最終決定由孫皓入嗣大統。
吳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八月,二十三歲的孫皓被命運推向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三國鼎立的格局,在孫皓繼位的時候,蜀漢已經消失了,所以孫皓面對的是和前幾任東吳皇帝完全不一樣的局面。司馬氏在滅蜀之後,已經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雖然晉朝暫時還沒有大舉伐吳的打算,但東吳的軍事壓力,相較於三國鼎立時期明顯地增大了。東吳上上下下都在看著孫皓,他們希望這個年輕皇帝能帶領東吳頂住晉。
剛上臺的孫皓,處處還表現出明君的風範,“發優詔,恤士民,開倉廩,振貧乏,科出宮女以配無妻”。甚至連動物們都享受了大吳皇帝的無上恩澤,全被放生了。東吳朝野無不歡欣:長沙桓王果然靈魂附體了。
哪知道他們的笑容還沒有褪去,一個個就全都傻眼了。等孫皓的明君癮過完後,他的本來面目終於露出來了,孫皓狂妄殘暴,貪酒好色,這哪是什麼明君?活脫脫一副暴君嘴臉!
看到孫皓這副渾蛋模樣,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後悔得直想撞牆,當初怎麼就信了萬彧這個政治騙子的鬼話,立了孫皓這個冒牌明君。可這世界上哪有賣後悔藥的?
孫皓是三國罕見的超級暴君,他的殘暴指數和後來的南朝宋、北齊有得一拼。這些殘暴帝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殺起政敵(包括他認為的政敵)來毫不手軟,尤其同宗至親,孫皓在這方面表現特別突出。南朝宋和北齊的皇帝特別喜歡誅殺至親,其實他們都是跟孫皓學的本事。
孫皓的帝位,實際上是吳景帝(孫休)皇后朱氏最終拍板定下來的,朱皇后從保全東吳的高處著眼,說“我寡婦人,安知社稷之慮,苟吳國無損,宗廟有賴可矣”。按說朱皇后是孫皓的政治恩人,可孫皓上臺後,卻直接拿皇嬸開刀,不知道用了什麼下三爛的手段,逼死了可憐的朱皇后。
最讓人無法容忍的是,孫皓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不但逼死了朱皇后,還殺死了皇叔孫休的兩個年齡稍大的兒子。孫皓這麼狠毒,無非是怕孫休的兒子們長大後,對自己的帝位構成威脅。孫皓不愧是孫權的孫子,孫權刻薄對待孫策的後人,就怕孫策後人奪位,孫皓照貓畫虎,直接剷除了政治威脅。
殺完了孫休一系,緊接著,孫皓開始對五叔孫奮下手。因為孫皓有段時間因思念亡妃而閉門不出,江湖上便傳言孫奮有可能將入嗣大宗,孫皓最忌諱別人窺伺他的權力。不管是誰,只要是膽敢越紅線,統統都要殺。孫奮平白招來一場大禍,連同五個兒子被孫皓誅殺。
不要說這些外支旁宗,就是孫皓的同父弟弟孫謙,因為被動成為野心家施但的政治旗號,也遭到了滅頂之災。按說孫謙是無辜的,可孫皓不管這些,直接灌了孫謙和他的母親一肚子的毒酒,送上了西天。至於外姓政敵濮陽興和張布,孫皓更不可能放過他們,隨便尋了個罪名給殺了,夷三族。
孫皓在位十六年間,實際上就是一部蔚然壯觀的殺人史,只要孫皓髮威了,什麼人他都敢殺。即使是萬彧這樣對孫皓來說恩重如山的寵臣,也照樣難逃孫皓毒手。剛開始的時候,萬彧還很受寵,當上了宰相。可沒過多久,孫皓就對萬彧膩煩了,三拳兩腳就將萬彧打翻在地,賜酒,歸天。
在孫皓的潛意識中,他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誰敢觸犯他的利益,那就必須殺掉。除了個別幸運的,其他人基本上都被夷了三族,孫皓是個冷酷沒有人性的變態暴君,他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即使別人是無辜的。
在這種暴君的領導下,東吳怎麼可能不衰敗呢?
總結吳、蜀實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領導人的問題,一個是暴君,一個庸君,沒有能力撐起一遍天下,經濟肯定會垮下來,國家變成了一個不正常的國家,而司馬懿、司馬昭和司馬炎的有為之人,此消彼長,所以吳、蜀都變成不堪一擊也就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