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忍仁義

    你這個孩子就是廢的了。 都早點讓他出去外面吃點苦才經歷過外面的社會的事情。這樣子多才由於你這個孩子多一點成長。我是個人的一個意見的最好的話,你就你看下你讓他去當一下兵啊,去哪裡經歷一下那種苦的生活?

  • 2 # 妮妮莞爾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語:“慣子如殺子”。這句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溺愛孩子會對他們的自身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包括他的成長、學習、價值觀的確立、社會發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構成了諸多的害處。

    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說: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給孩子再富有的生活,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如果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是根。

    但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苦、鍛鍊孩子的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獨立生活的品質就是翅膀。

    因為,你今天折斷孩子的翅膀,明日就別指望他在暴風雨中展翅高飛。

    放縱的“愛”是可怕的,是為人父母的一種瀆職,害的是孩子,毀的是家庭,影響的是社會。

  • 3 # 溪溪瑤瑤媽

    溺愛是沒有原則的妥協和遷就,本來孩子做錯的事情,不去批評指正,怕孩子接受不了。日久天長,慢慢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這樣做確實是不正確的。甚至有一天突然你對他做的錯事反應比較大,他一時很難接受。

    但是讓孩子去承擔他這個年齡不應該去承受的苦,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學本領、見世面,反倒是害了孩子。同時,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定負擔。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另一個角度說,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難題想辦法自己解決; 適當的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養成不攀比不浪費、尊老愛幼、禮讓謙卑,對孩子很有好處。

  • 4 # 豪仔媽媽的日常記事

    我的小孩一直在我們身邊長大,溺愛孩子確實是害孩子。

    一我孩子出生那時,國家還沒放開二胎政策,因而周圍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一家一個小孩都象寶貝一樣,非常寵愛。這樣就造成了很多小孩性格強勢,自私自利。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的,因為一旦性格養成是很難改變的。

    二關於吃苦的問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當地吃點苦對孩子也是種歷煉,讓孩子明白生活的不易。現在很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互相攀比,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艱辛。所以說讓孩子適當吃點苦,對孩子以後踏入社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三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性格問題,以後很難融入社會環境中,因為孩子在家裡常常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而到了社會中,什麼都是要靠自己努力爭取的,而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很偏激。

    四在孩子成長地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地問題,作為大人要正確引導,而不是一味地褊坦溺愛。適當讓孩子吃一些苦,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好的生活是靠奮鬥來的。

    所以說真的是溺愛孩子是害孩子,而讓孩子適當吃點苦才是愛孩子。

  • 5 # 松哥的Vlovg

    是對的,要讓孩子從小知道天上不會無故掉下餡餅,每件事情的成功和收穫是經過自己辛苦工作和努力拼搏拼搏來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讓小孩懂得珍惜。

  • 6 # 我的玩具世界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手中寶,溺愛孩子的確會給孩子未來的成長甚至今後的人際交往都會帶來很多的不足和煩惱,個人覺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吃點苦。未必就不是什麼好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總要去經歷一些事情,才會懂得珍惜和理解父母。也會讓孩子明白什麼都是來之不易的。讓孩子有一個獨立的思維和成長的環境我認為是必要的。

  • 7 # 愛做飯不愛刷碗的龍叔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大龍,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良好的三觀是家庭首要做的,我會在影片裡為大家說一下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 8 # 使用者77401357289

    溺愛孩子確實要適當!我認為孩子也不是太過保護!因為讓他知道酸甜苦辣鹹,適當的放手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哦!!!

  • 9 # 逗兒寶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盧梭

    什麼是溺愛

    溺愛偏於遷就孩子,有過分保護的傾向,對孩子接納程度極高,較少對孩子表現出冷漠、訓斥、體罰等消極行為。總的來說,溺愛就是過多的關心加上過少的規則。

    溺愛是父母人為創造出來的關係,與現實的關係(朋友關係、戀愛關係、同事關係等)相差甚遠,後者需要相互的尊重、包容、理解,併為過失而接受懲罰。

    溺愛是在孩子需要自主行為的時候,去替代孩子,比如餵飯。避免飢餓是人的本能,而家長長期忽略孩子自己的感受而去餵飯,阻礙了孩子的發展。從穿衣服刷牙,到刷碗洗衣,人是需要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各種自理能力,而在這自理過程中與他人溝通,感受他人需求,由能夠感受他人需求進而感受他人的情緒情感,這些能力都是環環相扣的。孩子在3歲前後就會逐步開始有嘗試和學習這些能力的苗頭,但是如果家長長期取代,就會讓孩子對這些喪失興趣。也許有些人說反正最終都會學會穿衣的。的確部分能力最終都會發展,但也會發展不完全,但由於各種階段的推後,就會導致後繼的能力各種發展不完全,有些更綜合和高階的能力就可能終身不會發展出來。

    為什麼溺愛

    父母之所以會溺愛孩子,往往跟他們的內在狀態有很大的關係,在溺愛的關係裡,滿足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潛在的心理需要有:

    1、 未滿足的被愛需要

    幼時缺乏愛的人,為人父母之後,往往會給自己的孩子很多的愛。他們不想讓幼時缺愛的痛苦再讓孩子體驗到了,因此,可能以加倍的方式給予孩子。此時,孩子成為了父母幼時缺愛的自己,父母要透過給予孩子愛,來補償自身的缺失。在這樣的關係裡,我們很難說父母是在滿足自己,還是在滿足孩子。

    一位女士幼時非常缺愛,她的母親自私、暴力,對她進行種種軀體和情感的虐待。她很小就很懂事,處處討好媽媽,生怕惹母親生氣。在她為人父母之後,她給了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生怕兒子遭遇細微的受傷。但這種過度的照顧其實很消耗她的精力,不過,她仍然要把加倍的愛給孩子。她不願意正視的是,這種過度愛的行為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填補幼時缺愛的痛苦。

    2、 把孩子當成了需要討好的物件

    在溺愛的親子關係裡,關係是顛倒的,即母親成為了孩子,而孩子成為了母親心目中需要討好的大人。當孩子發脾氣或大哭時,母親就會極度內疚與恐慌,這就像幼時她面對那個情緒化的媽媽一樣。

    從心理術語來說,這是內在客體關係在親子關係中的再現,孩子成為了母親幼時需要討好的媽媽,而母親成為了幼時無助的孩子。由於這種關係的出現,導致母親難以實行懲罰或教育性的功能(比如拒絕、批評、要求、命令等),只能一味地遷就孩子。

    3、 透過補償行為緩解內疚

    這種情況較多的見於一些有生理上或關係上困難的人,比如,有些孩子存在先天的智障或者生理疾病,父母出於內疚,會給予孩子特殊的對待。

    在電影《孔雀》中,哥哥高衛國因為出生時的腦疾而有一定程度的智障,他的父母總給他一些特殊的照顧,這種過多的關愛反而會影響他現實感的發展,由此產生諸多被人取笑的情景。家庭中存在特殊對待的孩子,也讓其他的孩子心理受傷,在電影中,高衛國的弟弟和妹妹甚至想把他毒死。

    有些孩子身體較為虛弱(比如,經常感冒發燒),或者有生理疾病(比如慢性腎炎,先天性心臟病等),父母(特別是祖父母這一代)往往會過多關愛他們,對身體過多的照顧,試圖透過這種方式來補償孩子,緩解對孩子的內疚感。

    有些不在父母身邊長大,或者父母離婚的孩子也會被溺愛,因為父母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不能陪伴孩子,不能給孩子完整的家),所以要用過度的愛來緩解內疚。

    溺愛的危害

    我們先來看看健康的心理發現是什麼樣的,根據弗洛伊德心理學說,嬰兒期的原始自戀需要轉變為客體愛——從自我關注中出來,發展對他人愛的情感,自戀遵循著從原始自戀向健康自戀的轉變。

    原始自戀本質上是自我中心的、無所不能的,缺乏對他人的共情和理解的。原始自戀渴望即刻的、熱情的、溫暖的迴應,在嬰幼兒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需要,也應該獲得這種滿足。適當的滿足有助於自戀的成熟和轉變,嚴重缺乏或者過多的滿足,則會干擾自戀的健康發展。

    健康自戀克服了原始自戀相伴的剝削和無情,保留了自戀滿足的驅力,並以更社會化及建設性的方式來滿足。比如,幽默的談吐,創新創造,與眾不同的思路,良好的表現力等等,這些方式能夠獲得周圍人發自內心的讚賞與喜歡。

    原始自戀狀態並非是生活的真實狀況,它本質上是弱小者主觀建構出來的世界(由於嬰幼兒認知能力的侷限),以及父母出於疼愛而構造出來的。適當的挫折有助於孩子透過更具現實的途徑來獲得自戀的滿足,並逐漸緩解自戀的驅力,轉變為對關係的需求(愛的能力)。

    溺愛模糊了規則,害怕實施懲罰和拒絕,導致孩子缺乏了適當的挫折,干擾了原始自戀的轉變,影響了孩子愛的能力的發展。後來雖然有現實的壓力(比如老師批評及同學的排斥),但孩子採取各種原始的防禦機制(否認、幻想)拒絕承認現實,不願意放棄原始的滿足方式。

    孩子需要愛,貼心的、理解的、照顧的愛,但孩子的成長也需要規則、約束、適當的懲罰、適當的分離。愛與現實中的規則結合在一起,這種愛才有了健康的土壤,孩子具有了愛他人的能力,並以建設性的方式滿足自戀,真正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離開了現實規則的愛,是一種虛幻的,被自己的需要所控制的不成熟的愛,容易使孩子發展成為自私、缺乏責任感的,難以處理關係的人。例如,小A一直希望別人照顧他,遷就他,讚賞他,而他卻很少去理解、包容、關心別人,哪怕這樣做了,他更多隻是為了表現一下(內心對話是:“你看,我多麼富有愛心”),難得會有真誠的關心。他在人際關係中不太受人歡迎,無論親密關係,還是一般性的朋友關係,往往難以維繫下去。

    大多數孩子的很多習慣都可以“大了就好了”,都可以“順其自然”。但是如果好的習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何樂而不為呢?更何況,“順其自然”中的“自然”是沒有受到太多不當干預,真正自然生長下發生的。你對孩子的放縱、過度袒護、輕易滿足、過度包辦,本身就是因為你的人為干預妨礙了孩子的“順其自然”,給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建立了錯誤的觀念,影響了孩子正常的認知,這時候你又回過頭來說“順其自然”,小樹苗都被外力影響長歪了,這時你還覺得是自然不去幹預,真是會偷懶,也真是不負責。

    此外,特殊待遇、過度包辦會讓他不懂得尊重父母,這可是很嚴重的後果,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說:“一個被允許不尊重父母的孩子,也不會懂得真正尊重任何人”。

    父母在兒時替孩子扛住了一切,

    今後又怎能期望他扛住世界。

    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

    千萬別讓溺愛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 10 # 大武先生

    培養孩子 是要讓他吃點苦頭

    有個牧場主人,叫孩子每天在牧場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原來培養孩子,是要讓他吃點苦頭的。

    日本的一家動物園裡,一個常年餵養猴子的人,不是將食物好好地擺在那兒,而是費盡心思,將食物放在一個樹洞裡,猴子很難吃到。正因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盡了辦法要去吃,猴子整天為吃而琢磨,後來終於學會了用樹枝努力地去夠,把東西從樹洞裡夠出來。

    別人都很奇怪,對養猴子的人說:“你不該如此餵養猴子。”養猴子的人卻說,這種食物猴子是很沒有胃口的。平時,把它擺在猴子跟前,猴子連看都懶得看,它也根本不會去吃。只有用這種辦法去餵它,讓它很費勁地夠著吃,它才會去吃。你越是讓它夠不著,它才越會努力去夠。正因為猴子們很難得到它,在得到它時,才會珍惜。是珍惜使不好的東西變為了好東西。

    養猴子的人,從日常生活中都發現了一個真理,只有努力去夠的東西,才是好東西。

    由這兩個小故事我聯想到了現代家庭教育,我們現在不少父母“愛”孩子的做法不是把孩子培養成“龍”,而恰恰是培養成了“蟲”。

    仔細想想,我們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愛的方式不對,比如我們中國的家長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陪讀”、“侍讀”,專當孩子的後勤。過分溺愛將造成嬌生慣養,使孩子喪失自強的信心和能力。

    親子之愛,人皆有之。望子成龍,將來在社會有所作為,也是人之常情。但許多家長不顧客觀實際,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處處溺愛孩子,使孩子成了養尊處優的“小皇帝”。殊不知,這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優裕的生活容易養成孩子的“現代懶惰”,容易消磨孩子的意志,扼殺他們的奮鬥精神,無益於孩子成才。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補上重要的一課——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具體而言,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yiQIg.cOm)。

    1、該碰的釘子要讓他碰。孩子初來人世,單純幼稚,假如家長處處都替他安排得天衣無縫,就如魚兒生下來就好意為它套上一個救生圈,後果會怎樣呢?

    2、該繞的彎路要讓他繞。家長提供的捷徑孩子未必買賬,即使走在捷徑上他也不一定能塌實,反而會對自己設計的路難以忘懷。而且,沒有過程的結局、沒有挫折的成功,就像憑空給了中國足球隊一個世界冠軍稱號,有什麼意義呢?

    3、該受的苦、累要讓他受。要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否則,他就不會珍惜、理解,導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4、該動的腦子要讓他動。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一來可以鍛鍊他們的應變能力,二來也可以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甘苦。

  • 11 # 無影大俠

    誰的孩子誰不愛,但不能溺愛,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思想偏陂,長大以後不能很好的容入社會。

    另外,性格的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論。

    人常說好孩子不用管,壞孩子管死不成人。

  • 12 # 麻辣中秋

    過分溺愛孩子絕對是不對的。故人有言:棍棒底下出孝子。雖然以現代的 觀點來說是簡單粗放的教育方法,但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父母教育孩子,師傅教育徒弟都是遵循著這樣的方法,可見它自有他的道理。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你給孩子一味的講道理,結果效果差強人意。但是對於老師說的話,孩子們總是言聽計從,有時候甚至會有小小的懲罰,所以效果就比大人們總是講道理要好的多。讓孩子們去吃點兒苦是另一種體驗式的教育方法,他讓孩子們能夠明白父母的辛苦、生活的艱辛。而且他們會更願意去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古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確實是有它的道理的。所以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家長們要學會適當的放手,適當的“變懶”,這樣孩子們才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 13 # 迷茫的怪盜文

    搞清楚什麼是“溺愛”和“吃苦”。

    首先,“溺愛”是孩子的生活裡沒有界限,沒有責任。久而久之,孩子不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試探底線。父母感到痛苦的同時孩子的痛苦不會更少。很可能的結果是孩子責任感缺失,自我效能低下,沒有價值感和歸屬感。

    其次,在我看來,“吃苦”的範圍應該是孩子承擔自己那部分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加,責任更多。如,身為家庭成員有責任做一定的、適合其能力的家務。搞定自己的事情,再去適當幫助別人。如,學齡孩子須自己穿衣服、整理書包和床鋪;而不是必須還要給家裡弟弟妹妹穿衣服,照顧他們的起居。

    再次,很多父母自己不知道孩子與自己的界限在哪裡,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請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給孩子適當的養育比溺愛孩子更需要耐心、智慧和愛。

  • 14 # 使用者5127236621128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使一個人能擔當重任: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餓其體膚。砥礪乃成才之道也!

  • 15 # 察秋毫

    溺愛孩子是害孩子肯定是對的。

    我家的孩子就感覺有的溺愛了。孩子每天的衣物預備從來不按照要求做,孩子的書包也從來不自己整理好,還有第二天早上起床,也是讓他媽媽叫幾遍才能慢吞吞的穿衣服吃早飯,從來不顧及要遲到的其他家人。雖然爭吵了幾次,可是他媽媽還是以孩子辛苦,別人家孩子也是這樣的理由搪塞,依舊是幫孩子處理事情。而同樣作為家長的我只好對孩子嚴厲些,這樣就造成了更不好的後果,孩子在嚴厲和溺愛之間來回試探底線,哪個對他有利他就聽哪個家長的話。

    讓孩子吃點苦才是愛孩子,原本我也是這樣想的。孩子媽媽溺愛,我就嚴厲些,讓孩子多做一點事情,不要事事懶惰。於是在我的強制要求下,打掃衛生,整理書籍以及不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等就安排給了孩子,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本以為這樣孩子瞭解到家長的良苦用心,可是卻發現孩子更加不愛勞動了,他以為這些都是別人的工作,不應該由他來做,讓他做事情就是為難他。

    看到這樣的結果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雖然說家長都是出於愛孩子的心理才讓孩子吃點苦,可是孩子並不領情。他們反而認為家長是為難他們。

    養個孩子真不容易。

  • 16 # 分明的四季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溺愛而不是單純的愛,所以肯定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益。愛孩子不是非要吃苦,而是合適的教育方式。

  • 17 # 小多多生活vlog

    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年慘淡。

    孩子教育中有一個東西是萬萬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就是受苦的心志。

    聖經上說: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人若不經過苦難的試煉,就無法磨練出強大的力量!

    特別是家有男孩,這個更不能少。

    因為一個怕苦的男人註定是沒有擔當的,你不要怪他沒有責任心,實在是他沒有鐵肩,用什麼去擔?

    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

    看看村裡的兩個老頭,就會有這樣的感觸。

    當你看著他們從你面前走過,就會感覺歲月匆匆,人生不過幾個十年啊!

    這兩個老頭,一個是年輕時就不能吃苦,一切靠妻子去張羅的。

    我們都覺得她苦,但是她好像沒有感覺,她也許覺得自己就是這命吧。

    還有一家人就不然,老頭是天天做事,家裡家外忙活,一家人過得滋潤自在,走在外邊也是腰桿子挺拔,受人尊敬。

    吃苦不可怕,勞動讓人有尊嚴。就是神起初創造亞當和夏娃的時候,也是交給他們管理伊甸園,修剪葡萄園的工作,而不是讓他們無事可做!

    很多人長大後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喜歡的模樣,都是成長的時候從根處壞掉了。

    而家庭教育,特別是父母的觀念是關鍵。

    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一個家庭如果有好幾個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後一個是弟弟的話。

    這個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

    因為從小有爹媽疼著,遇事有姐姐罩著。

    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發珍惜,視為掌上明珠。

    稍不留神,父母愛的天枰就朝著小的那個傾斜了。

    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讓孩子吃一點苦的。

    自己省吃儉用慣著孩子,結果把自己的人生全部讓孩子給綁住了。

    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有媽媽會跟孩子說,你只要讀好書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

    所以家務活不要孩子幹,家裡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過問。

    很多孩子長很大了都不知道鹽是多少錢一包,油是多少錢一桶。

    告訴孩子,生活有甜,但是也有苦,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一定要有一個讓孩子吃苦的意識,能不幫忙就不要幫忙,孩子流點汗,吃點虧是好的。

    為人父母就要讓孩子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光榮的,能夠為一個人贏得尊嚴,透過努力奮鬥,才能實現一個人的價值。

    所以,吃苦教育,要越早越好。

    也可以讓孩子從故事及書本中感受苦難的力量,讓精神世界得到充盈,遇到挫折的時候,孩子不會馬上就選擇放棄,也能承受住打擊。

    還有一個非常好的保障,就是把孩子能夠帶到主面前,是最穩妥,最放心的。藉著主的話,能夠蒙光照。在孩子小的時候講講兒童故事、聖經故事,等孩子大一些,就可以看看書了,因為當一個孩子愛上了閱讀,就多了很多很多的老師,也會接觸到更多的思想。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然更不要忘記《聖經》,因為這裡有更多苦難的教育和品性的塑造,更有聖靈的親自引導。

    為人父母,不僅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援和無條件地愛,更要有為之計深遠的智慧。

    要知愛需要自由的空氣,需要放手的勇氣。

  • 18 # 光芒萬丈34957

    個人一直認為,孩子在十八歲前吃點虧,吃點苦是孩子的福分。

    因為孩子只有從小吃虧,吃點苦,才能從小虧中領悟到自己的不足,從小苦頭中領悟到生活的不易。

    比如過去城裡知青上山下鄉後,有吃過虧,吃過苦的知青,就能和農民打成一片,透過勞動養活自己,而那些從小就沒有吃過虧,吃過苦的知青,就無法養活自己,只能透過娶,嫁農民才能養活自己。

    個人見過太多從小到十八歲,都把孩子當寶貝,當公主對待的父母,從不想讓孩子吃一點虧,從不想讓孩子吃一點苦頭,最後培養出來的孩子都不怎麼樣,上了大學,當沒人再溺愛他們,再寵著她們後,他們也就無所適從,變得很平庸了。

    這就好比溫室裡長大的花朵,搬岀了溫室到室外時,很多都無法經受住風吹雨打,Sunny照射,頑強生存下去是一個道理。

    孩子從出生,到十八歲成人,都是在為未來打基礎,父母只有不斷透過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弱點,並加以補足。

    而要找到孩子的弱點,就必須有孩子來配合才行,就是父母要人為地設計,讓孩子吃點虧,吃點苦來考驗孩子的忍耐力,同情心。

    養過花,種過樹的父母都知道,要想讓花開的好,樹長的好,就必須根據氣候季節變化,花樹生長壯態,及時施肥,澆水,修理,還要經常鬆土,撥草,把多餘的樹葉裁掉,才能保證花開富貴,樹木成材。

  • 19 # 使用者快樂的小蜜蜂

    謝邀,溺愛孩子就是害孩子,適當的讓孩子吃點苦頭。對孩子只有好處沒有害處,從小就教育孩子幹活,以後走入社會那肯定是要比從來都沒有幹過活的要強百倍。從來沒有幹過活的他或她不知道怎麼幹。從小就跟父母幹過活的,動手能力特別的好,不管幹什麼都能幹好。溺愛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心庝父母。體諒不了父母的辛苦!

  • 20 # 雨後山林靜

    父母都知道溺愛孩子是不好的,這會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會變得自私。但是在一些時候,家長又很難做到不溺愛孩子。在一個家庭中,除了父母外,還有老人。有家長說:即使我們不溺愛孩子,但是老人也會溺愛孩子,這就是隔代親。

    父母或老人溺愛孩子的原因有幾點:

    1.自己以前缺愛,所以不希望孩子再受苦。

    2.家裡是獨生子或二胎,孩子少。

    溺愛孩子除了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外,還會讓孩子得不到價值感。比如,孩子想幫媽媽洗一下水果。媽媽可能會對孩子說:你別洗了,別把衣服搞溼了,別把地上搞的到處都是水。媽媽因為擔心孩子做不好,所以不讓孩子做。這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無能的,孩子會沒有價值感。一個沒有價值感的孩子,他會感到自卑。

    讓孩子吃點苦就是讓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克服一些困難。比如:讓孩子自己來收拾房間。當孩子看到滿屋子髒亂的情況,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夠把房間收拾乾淨。父母不用幫他們,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思考如何擺放自己的書籍和其他物品,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整理。以前我就會對孩子說,如果媽媽來幫你整理的話,你會不知道自己的東西放在哪裡。所以自己的東西還是自己來整理。

    孩子在整理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到有點累。書櫥髒了後,要擦乾淨。東西要歸類放好,不要的東西就扔掉。有些物品太髒了,我還會叫孩子洗洗乾淨。拖她自己的房間的地。總之,我會告訴孩子,自己的房間自己來收拾。孩子現在有了這些生活上的技能,她認為自己是很能幹的,是有價值的。並不是活得象個“巨嬰”一樣。

    讓孩子做一些事情,還能讓孩子學會在碰到困難時,如何去克服這些困難。比如:孩子在洗衣服的時候發現衣服上有油,在她嘗試用肥皂以後,發現肥皂並不起作用,不知道怎樣才能把這些油洗掉。於是我對孩子說用洗潔精試試,結果一下就把油洗掉了。孩子在勞動中就掌握了這些生活經驗,以後就知道怎樣去油汙了。

    很多生活經驗都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的。當孩子透過勞動積累了這些經驗以後,他們就會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現在有些孩子結了婚後自己都不會做飯。婚後就在孃家蹭飯。我身邊有很多年輕人就是這樣。下班後直接去孃家吃,吃完了就回自己家。因為不願勞動,在工作中的表現也比較懶散。這會導致領導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失去很多較好的發展機會。很多時候,在職場中,領導都會把非常重要的事情交給積極主動做事情的人。提拔的也是這些能吃苦的人,而不是享樂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業要發展,未來9年,您認為應從哪些方面重點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