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大夫覺成

    “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子和學生季路問答中的一句話。從這句話可以引申出幾種意思。

    1.這句話,表面可以理解為,沒弄清楚怎麼好好活著的問題,又如何知道死後的事情呢?

    2.因果報應。先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做好現在的事情,行善積德;死後,自然有好的結果。否則,死後怎麼會有好結果呢?人活著是有因果報應的。

    3.事情地發展有自己的執行規律。要想知道以後怎麼樣,就看現在怎麼做了。世上萬物都有它發展的自然規律,有內在地必然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現在認真做事,打好基礎,以後結果怎麼會差呢?

    4.處理事情要有正確地先後順序。先生後死,先做好活著的事,再去想死後的事,不要當下的事情沒做好,光在那裡想著怎麼做好死後的事情,那就把做事的順序弄顛倒了,不會有好結果。要懂得珍惜當下,抓住眼下的機會,好好幹出一番事業來。

    5.先做好活著的事,把活人養好了,再去管死去了的人,不要活著的時候不管,人死了,裝樣子,大操大辦,裝給誰看呢?為了操辦喪事,借了許多錢,活著的人也過不好,就把事情弄顛倒了,沒有意義。

    覺成個人觀點,不到之處,見諒。

  • 22 # 真一道子

    孔子的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他的學生季路問孔子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就再問道:“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的確,人生惟有兩件大事,即是生死,出生入死,生死相依,季路關心生死之事,理所當然,孔子卻如此回答季路,而不直言相告,這話裡肯定有話。那麼,孔子這樣說,究竟是什麼意思?從表面來說,孔子這句話的意思並不難解,人活著,倘若還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如果想知道死後的事,應該先了解生前的事。再仔細琢磨回味,孔子這句話,是一個提示性答案,本意是讓季路明白什麼是人生之道,如此回答,並非是不高興、不耐煩的敷衍了事。

    那麼,生當如何?人生之道應當怎麼走?如何度過才有意義?我們從另一篇《論語·憲問》中能夠找到答案,進一步明白孔子“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的意思。“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之一生,年少的時候,不知道行孝悌之道,長大了也不能夠言傳身教,這樣就是能活到老,也是苟且偷生而已。

    從孔子的上述一段話,不難了解他所提倡的仁義之道,主張的人生之路。儒學,乃人之所需,中庸之道,一以貫之。從年少之時,就當立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要勤奮好學;因為韶華易逝,白駒過隙,切莫荒廢光陰,成為“朽木不可雕也”,到頭來留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遺憾,所以要努力進取,能夠三十而立;還要不斷進行“克己復禮”的磨練,踐行忠恕之道,能夠四十不惑;更需要明白道的重要行,人生百年,“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可須臾離”,五十知天命,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人生之途,忠言逆耳利於行,六十耳順,莫聽阿諛奉承之言,巧言令色鮮矣仁;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完成立德、立功、立言的大業。

    人生一世,倘若活得精彩,自然死無遺憾。倘若不做虧心事,自然不怕鬼叫門,赤條條而來,瀟灑灑而去。

  • 23 # 家傳紅

    孔子這句話告訴人們,不知如何生存,焉知生存,不做無謂死亡。

    這與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相輔相成。

    明示兩件事物互相補充,前後配合。

  • 24 # 蘭州易道王

    孔子天眼未開,不知鬼神之事。只能唐塞學生關於鬼神與生死之事了。莊子承認有鬼神事,但講說不清楚。老子講,聖人通達大道,故與鬼神兩不相傷。人常言,生死由命,而命在天,即生死是由先天的基因決定的。人生,做好後天的事,就可以了。愚夫今知,雖生死在天,但修道得法,且持之以恆,也能修補基因之缺陷,從而,也能自我治好不治之症,得以延長壽命。修道最好的指導老師,不是他人,而是《周易》與老子。這是中華優秀的文化靈魂與優秀的文化基因。

  • 25 # 天澤1967

    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就體現了夫子的這一思想。

    在夫子看來,人生“活著”這篇大文章,就足以使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關於“死”這樣說不準的事,就只能往後放一放了。

    有人是“想”死而生,夫子是“知生”而後“知死”。孰優孰劣,孰對孰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好的筆記本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