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春來

    可以索性地講,司馬徽沒有忽悠劉玄德,僅僅是實話實說。

    臥龍鳳雛也不假,都足以安天下,尤其是鳳雛,若不捨身落鳳坡,後來的天下極可能改寫,不定是司馬仲達家族的。理由,司馬仲達惟一的剋星,也只有鳳雛龐統。

    臥龍諸葛,實有其才,與鳳雛齊名,能力亦不可小覷。但軟肋多,雖未出山時有言淡泊明志,可自扶持劉玄德後,大不盡然,卻又恰而反之,時刻顧及自家身份名利,則使其才能大打折扣,此一痛哉!

    臥龍,絕對拼不過司馬仲達,這點,臥龍心知。然而,又沒辦法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因導致必須如此來作為。證明,臥龍與司馬仲達在個人的自身修煉上,前者遠不及後者,另亦體現來後者的世之第一的長謀與遠慮之功。

    臥龍失算的地方很多,正史或演義中俱全,從某種意義上也在暗喻其之自以為是的個性。當然,決定真正成敗者,卻也是他的最大的敗筆之處,即拒不納魏文長進獻的子午谷奇計。由此,更足以說明臥龍諸葛的在諸多方面的寫意,然於此不便細言。

    以上陳述的內容,均圍繞真實展開思考的。

    話再說回,臥龍鳳雛之才能,實實地百分百足以安天下。事實雖如是,但天意絕不可背逆。

  • 2 # 文學老兵

    司馬徽是給劉備薦賢,而不是忽悠。諸葛亮大才,龐統有才,都是名符其實。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三分天下取其一。龐統有才而命薄,死在取川的征途上。而關羽違背諸葛亮“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策略,自負丟了荊州,破壞了諸葛亮統一大謀。劉備自以為是,不聽諸葛亮勸阻,強行伐吳,導致兵敗身死。諸葛亮北伐,“七出祁山”,又遭蜀中君臣制肘,大業未成。種種結果皆出於天意,非司馬徽薦人不才。記得否,司馬徽曾感嘆:“亮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

  • 3 # sweet國王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人中龍鳳,馬中赤兔”,人中龍指的就是臥龍諸葛亮,人中鳳指的就是鳳雛龐統龐士元。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名家等,其一生著名的典故有三故毛廬、未出毛廬已知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都可看出其超高的軍事領導才能,諸葛亮自己也經常自詡管仲、樂毅。管仲何許人也?他輔助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第一霸。樂毅又是誰??戰國時期燕華人,他率領弱小的燕國,一口氣連下齊國70餘座城池,一直打到了即墨城下,齊國差點亡國。

    龐統,字士元,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多次獻計謀,後來落鳳坡慘死,不過他的死也一直是個迷。

    所以《三國演義》中“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不是忽悠劉備。

  • 4 # 我愛你中國北部灣

    臥龍是指的是諸葛亮 祖籍 山東人 民族 漢族 大思想家 軍事家 詩人 政治家 在三國時期是非常出名的人物。

    鳳雛是指的是龐統 祖籍 湖北人 民族 漢族 他與諸葛亮都是劉備賬家的軍師中郎將 在三國時期厲害謀士

    水鏡先生是指司馬徽 祖籍 河南人 民族 漢族 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當然在那個年代即使你非常的有才沒有名氣也沒有太大用處,無人舉薦你當朝為官。你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當然龐統、與諸葛亮就找到了德高望重的司馬徽來為自己引薦。當然就有了後面的那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定天下的美名啊。

  • 5 # 不願融化的黑巧克力糖

    不可以這麼說。首先,是正經的說法。我們來咬文嚼字,他說的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得天下靠誰,靠自己啊,其他人,都是輔助罷了。劉備的老祖宗劉邦,無賴一個,不會打仗也沒有計謀。可是,他會用人啊。手下的一幫謀客軍師將軍,用的是頭頭是道。反面教材,就是對頭項羽了。要知道,鴻門宴如果把劉邦解決了,後面也就沒什麼事了。另外,很多劉邦手下的人才,都是從項羽那裡轉會過去的。人才都是人材,你不會用,得到了也沒用,還會得而復失。劉備臉皮厚的技能繼承自劉邦,也算技能滿點了,人才是跑不了的。可是,用人方面,他可就遠遠比不上劉邦了。那麼,再牛逼的人才,在他手裡,又能怎樣?同樣的反面教材還有袁紹,畢竟,他是三國裡的第一富二代,資源豐富。他都不行,那就證明了,得天下,只能靠自己。其他方面,都是輔助。自己不行,想要躺贏,那是做夢。不過,說到這裡,也許對劉備不大公平。畢竟,他也是比較牛叉的,如果沒有曹操的話,估計臥龍鳳雛就真的幫他安天下了。再說了,不可否認司馬徽也是個有才之人。但是,他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神仙。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了啊?最多,也就起個推薦的作用了。在那時候,估計也算個高級別的獵頭,不往高了吹,怎麼抬身價啊。

    然後,就是陰謀論的角度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臥龍鳳雛,那是並列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有時候,一加一,並不能等於二,還有可能內耗。人司馬徽都說了,得一可安天下,誰讓你打包啊。貪心,可是會吃壞東西的。諸葛亮先到了,自然把自己當成了軍師裡的老大,其他人也服他。那麼,龐統就甘心做老二嗎?他是真的拜倒在劉備的人格魅力之下嗎?那是曹操那裡不要他,沒有他容身的地方。一開始過來,自然是老老實實的。到了後來,自然要扳一拌手腕。你諸葛以前也不過是個村夫,憑什麼位在我之上。於是,行險求大勝,把自己的小命給送了。諸葛亮呢?沒看出來嗎?看出來,也不說,你自己要去送死的,關我屁事。不死的話,還老惦記我的位置,煩。

    以上,是筆者的胡言亂語,接受反駁。看了三國,也是多年前的事情了,憑空腦補,錯漏之處,看過笑笑就好。

  • 6 # 咖哩豬排飯

    在三國中, 有一位超級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馬徽。綽號水鏡先生,是潁川陽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他還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超級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樣,自己不出山,但天下盡在他掌控和預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國最神秘最厲害的隱士。

    宣傳他的兩大弟子的廣告詞,10個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句宣傳語,引得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後來在赤壁之戰時又成功將龐統招於麾下,從而向川蜀進軍,成就了霸業。

    三國之初,司馬徽並沒有讓他手下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三大弟子都追隨劉備。他想讓三大得意弟子分別效力於曹操、劉備、孫權麾下,讓他們自由競爭,看哪位弟子誰能笑到最後,成為最厲害的弟子。同時,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夠將這天下攪得天翻地覆,讓曹劉孫三方勢力彼此爭鬥消耗,從而證明他這個幕後操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勢最初朝著他的預期發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雖然最早投靠劉備,但很快被曹操以挖牆角的方式給挖過去了,而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鳳雛龐統已經選擇追隨東吳雄主孫權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隨曹操,龐統跟隨孫權,諸葛亮跟隨劉備,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馬徽夢想著三大弟子左右曹劉孫三大梟雄的格局並沒有形成,原因很簡單,計劃趕不上變化。除了劉備格外重用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營後便成了“花瓶”,徐庶因為其母的慘死,寧肯埋沒自己的滿腹才幹,也發誓做到:不獻一計一謀。與徐庶的主動“不作為”相比,龐統更為可憐,儘管他積極“想作為”,但孫權並不看好長相醜陋的龐統,而是重用玉樹臨風的周瑜,沒有給他作為的機會。

    為什麼劉備得到了兩個卻只能三分天下,而並沒有“安天下”呢?

    首先,劉備在得到臥龍時沒有“天時”。要知道那時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盤中菜,其綜合實力已強大到了幾乎無法戰勝的地步了。同時,劉備過於仁慈,他沒有在劉表死後乘機奪取荊襄九郡,在戰略上再失良機,天時已被曹操牢牢佔領了。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逆天而行,力挽狂瀾。其次,劉備在得到龐統時也沒有“天時”。還是因為劉備的仁慈,赤壁之戰後,劉備沒有在佔領荊州之地的基礎上繼續鞏固戰果,沒有及時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劉氏宗親的劉璋,結果幾番糾纏,等形勢惡化到不能再惡化時,劉備才揮師進軍川蜀之地,最終,複雜的亂戰中,導致大意的龐統在落鳳坡慘死。龐統的突然夭折,使得劉備失去了一臂,劉備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時不我待啊。最後,諸葛亮在伐魏時更沒有“天時”。劉備成蜀中之主後,卻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兵伐吳,一舉打破了吳蜀聯盟的政策,最終夷陵之敗後,劉備病逝白帝城,致使諸葛亮時運不濟,孤掌難鳴,“平天下”到時實際上已是痴人說夢了。雖然最後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六出祁山強行伐魏,但那時漢朝已經被曹丕取代,大漢名存實亡,蜀漢也只是繼承了“漢”這個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漢,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只靠諸葛亮苦苦支撐,北伐非但註定不會成功,而且註定蜀國遲早要被魏國滅亡。

  • 7 # 家叔

    當然不是。

    1.得天下除了人才還需要其它許多條件,故司馬徽說是“可得”而非“必得”。

    2.以伏龍鳳雛後來的表現,的確有平天下之才具。司馬徽所言不虛。

    3.世上從沒有萬無一失的算命先生,何況司馬徽不是算命先生。

    而且這只是小說安排的情節,並非史實,當個樂看得了,何必認真。

  • 8 # 米蘭寶貝

    首先這肯定不是在忽悠劉備!雖然劉備獨一得到了他倆扶持,但是劉備個人的性格色彩也導致了最後他沒有統一霸業,很多因素!

    鳳雛和臥龍確實有經天緯地之才,只是劉備沒有好好的利用他們,首先我們來看鳳雛——龐統,赤壁之戰中,龐統獻連環計,間接的促成了赤壁之戰的成功,後來投奔劉備,和諸葛亮共同輔佐劉備,劉備得荊州,留下諸葛亮收荊州,自己和龐統入益州拒張魯,龐統勸劉備儘快奪取益州,趁劉璋和劉備會晤之時扣留劉璋,奪取益州,劉備以恐天下人恥笑為由不聽,後在落鳳坡被劉璋手下伏兵亂箭射死。

    再來說諸葛亮,諸葛亮出山打敗了曹操的幾次進攻,勸劉備奪取荊州為根據地,劉備以荊州劉表是其同宗為由拒絕,失去了數次奪取荊州的大好時機,直到赤壁之戰後從孫吳手裡騙得荊州,而這也為後面呂蒙渡江斬殺關羽埋下了伏筆。關羽去世後,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傾全國之力攻打孫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臥龍還是鳳雛,劉備得到這兩個天下優秀的人才,都不能好好的用,劉備優柔寡斷,重名聲而請謀士,意氣用事,劉備身上的這些缺點導致劉備擁有天下兩個奇才,最終還是沒能統一天下!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司馬徽在給劉備推薦諸葛亮以後,還說了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就是說在這個大環境下,諸葛亮雖然投得明主,卻時機不對,這也是劉備最終不能一統天下的原因!

  • 9 # 寒江垂綸

    關於《三國演義》我們大可不必去推理,因為本身就是“演義”,也就是說編的故事,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探求事實?所以,放過它吧。

  • 10 # 執著的河

    淺談“臥龍風雛"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其實是“臥龍風雛"的伯樂。司馬徽慧眼識出兩匹千里馬,讓劉備一下子得到了兩匹真正的千里馬,雖然當時劉備對二人的情況一無所知,但他仍然喜出望外。以劉備當時的處境是個什麼樣子?被人追殺時慌不擇路,前有溪水,後有追兵,跳入譚中水淹難逃,虧得座騎神勇,縱身飛越溪水,擺脫追兵逃命山中,渾身上下溼淋淋的象個落湯雞,慌亂逃到深山密林中,突見一處宅院,慌亂下馬想進內躲避,又不知裡面底細,於是牽馬撫牆,驚魂未定。但見堂內燈光閃爍,又隱約傳來悠悠琴聲。劉備正廁耳細聽,氣喘未平,忽然間琴聲驟停,劉備不知所措。就見裡面走出一個童顏鶴髮老者,朗聲說道:琴聲悅耳,我料必有英雄垂聽!敢問是哪位英雄光臨寒舍?

    劉備一聽,人家已知道他在偷聽,也就不便再躲了,於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狼狽形象,牽馬走出雙手合十,弓身一揖道:在下劉備,字玄德拜見高人!只見老者爽朗一笑,原來是皇叔駕臨,我已等候多時,請,快請!

    於是,劉備才吃個定心丸,用現在話叫遇上貴人了。這一位是誰?便是當世隱士司馬徽,號水鏡。於是,劉備終於迊來了他命運的轉機。

    這個被他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才給劉備說出這兩個高人,成為他未來的合夥人!只不過,從未見過,也未聽說過,這“臥龍風雛“又在何方呢?這就是劉備路遇貴人指點迷津的故事!其實,如果不是司馬徽,三國的歷史又將如何呢?劉備的蜀漢大業夢也就迷茫了。而如果不是司馬徽,那諸葛亮可能仍然是躬耕隆畝,高臥於南陽臥龍崗上吟唱"梁父吟“的一介書生,一介農夫!那風雛呢?風雛可能隱居東吳娶妻生子了。然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終於如魚得水,夢想成真!於是,才有了蜀漢霸業,三分天下!杜甫的《八陣圖》為證: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誤!

  • 11 # 深刻電影

    臥龍諸葛亮天下聞名,唯一能夠和諸葛亮齊名的,就只有鳳雛龐統了。有道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兩個人能夠得到一個就可以安天下,這個安天下可不是統一天下的意思。而是安定,或者實在點,就是說能讓你站穩腳跟,割據一方。諸葛亮我們都瞭解,那這龐統真的有這麼厲害麼?

    龐統小的時候非常樸實,長的也很樸實。當時社會流行被名人點評,龐統也去找當地的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在樹上採桑葚,龐統站在樹下,兩個人一邊聊天一邊吃桑森,居然從白天一直聊到了晚上。龐統也被司馬微驚為天才,龐統的名頭也因此迅速擴散開來。

    龐統本來是打算跟著周瑜混的,結果因為太狂了,被周瑜容不下。魯肅惜才,又不願意讓龐統去投靠曹操,就寫信給劉備,讓他重用龐統。

    據說龐統長的非常特別,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很醜,小眼大嘴齙牙。不管長相是不是真的,但是他的名頭是真的。比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這句話還有下一句呢。

    現在很多話大家都喜歡只記住上一句,比如說著名的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其實安迪生的下一句是“但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有沒有很扎心。

    “人是生而自由的”有木有些許激動?但是他的下一句是“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是不是很虐心?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下一句是: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就是劉巴,孝直就是法正。

    劉巴這個人曾經是益州劉璋的手下。這個人的特別之處就是他善於理財,是一個經濟人才。比如劉備剛入巴蜀的時候,頭疼于軍用不足,就被劉巴輕鬆解決。若要征戰天下,耗費必然是個天文數字,缺的就是劉巴這種輔助型經濟人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加血減CD”。

    法正的特點是善於謀略,是個法師型人才,是劉備的總參謀長。善於出奇計,憑藉計謀幹掉了當時魏軍名將夏侯淵。連諸葛亮也對其讚歎不已,劉備更是如獲至寶。

    諸葛亮和龐統屬於綜合型人才,各方面都是頂尖。可惜龐統英年早逝,諸葛亮一個人幹了兩份工作。後來法正也病死了,諸葛亮一個人又挑起了三個人的擔子。最後終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2 # 讀書話生活

    不算是忽悠吧。

    的確,小說中臥龍鳳雛都是經天緯地之才,本身能力很強這是不必說的,但是凡事都有條件。

    首先,司馬徽即使見識不凡,也只是個凡人,世間之事變幻莫測豈是一個凡人所能定論的,何況他的話還有下半句“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他的話只能作為幾個的才能的一個評判標準。

    其次就是臥龍鳳雛的才能了,有才不錯,但還不可能到僅靠一人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何況對手陣營都有鼎鼎有名的良臣謀士。歷來得天下者需兼具人心、謀略、勇士等一系列條件,還要在對手失去民心、內部四分五裂的時候才有可能,光靠一個頂級謀士怎麼也不可能做到吧。所以這句話也只能說明水鏡先生對於兩人才能的評價之高不同於旁人。

    最後,三國之中屬蜀國最弱,雖然謀士牛逼、猛將如雲,然而卻不能彌補其中巨大的差距,何況他們本身都各有弱點,水鏡先生初期也並不能預測天下形勢的變化,走向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13 # 上將噯福斯

    這是士族文人舉薦人才時慣用的誇張手法。但是司馬徽說的確實大大的實話,沒有忽悠劉備。

    魏晉南北朝風行品評人物

    那個年代沒有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漢朝靠的是察舉徵辟制,曹丕發明了一個九品中正制。

    一個人要做官,名聲就是重中之重。由此,社會上品評人物之風極盛。如果能夠得到名人貴胄的好評,那自然是身價倍增。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曾做過這樣的買賣。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語。

    品評人物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受人所託,背地裡不知道受了多少好處。所以一般都是往好了說,往往有誇大其詞之處。

    鳳雛龐統成名後,屢屢點評後生。總是言過其實、表揚過多。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現在天下大亂,人才凋零,言過其實只是為了鼓勵後輩努力向前。

    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司馬徽當世大儒,比龐統更擅長品評人物,適當的誇張,也是他慣用的手法。但他對諸葛亮、龐統的評價,確實恰如其分。

    臥龍鳳雛,確實有王佐之才。諸葛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千古罕有其匹。龐統比之諸葛亮略遜一籌,但是卻比諸葛亮更擅長權謀機變。諸葛亮是正,龐統是奇,一正一奇,相輔相成,彷彿漢朝開國功臣張良、陳平。

    可惜,諸葛亮龐統都是壽命不長。龐統三十多歲就意外亡故。諸葛亮五十四歲勞累而死。倘若龐統多活二十年,一直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劉備後來的一系列失誤就可能避免。倘若諸葛亮多活二十年,北伐中原必定成功,漢室復興指日可待。可惜天不假年。

  • 14 # 公明淏

    《襄陽記》引《先賢傳》:鄉里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

    《清江三孔集序》:東京之末,士方馳騖於功名,而諸葛孔明、龐士元隱約襄漢之間,不輕以身從人。司馬德操曰:孔明臥龍,士元雛鳳也。先主用之,俱以為軍師;

    《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司馬徽,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如果他能說出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種不著邊際的傻話,我相信世人是不會敬重他的。

  • 15 # 袁校長

    世人皆知"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忽略後面一句話,這句話才是重點,即"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 16 # 鼠行者

    司馬徽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諸葛亮出山時,亦說過:“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先來說第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容易讓人產生歧義,一般都認為得兩個豈不更能安天下?但細品一下,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含義呢,即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得二則失天下。

    縱觀《三國演義》,可以從細節中發現,其實諸葛亮和龐統二人之間是暗暗不和的:

    1.周瑜死後,諸葛亮前去弔孝,臨返回時,被龐統直言到:“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弔孝,明欺東吳無人耶!”這麼直接的說出本質,諸葛亮自然是不舒服的,雖然跟龐統說孫權必不會重用龐統,讓龐統追隨劉備。但是諸葛亮回去後為何沒有向劉備提起過龐統呢,而是非要等到張飛無意間發現呢?如果張飛不發現,那龐統是否有機會接近劉備呢?

    2.諸葛亮比龐統要早到劉備麾下,其宣告地位早已確立,一直無人可撼動。然而這一切都隨著龐統的到來而打破,而龐統初到劉備麾下,自然急於立功,取得劉備的信任。劉備入川遇到挫折後,諸葛亮勸其返回,應該主要也是不想讓龐統立太大的功勞,而搶了自己的地位,諸葛亮也算到了龐統立功心切,一定會建議劉備繼續奪取西川。最終以龐統犧牲結束,同時諸葛亮也給自己埋下了一定隱患,入川后,劉備最信任的只有法正了。就像諸葛亮後來所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比不傾危矣。”可以看到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已經超出了諸葛亮。

    再來說第二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也感嘆諸葛亮有些生不逢時。

    1.雖得其主,然並未說明主,其實司馬徽對劉備的瞭解也只是世間流傳,當與劉備見面時,發現其實劉備並非雄主,不然也不會說天機不可洩,而是會向他直接推薦諸葛亮了。所以說,諸葛亮選擇劉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當世只有曹操可稱之為雄主,但曹操麾下人才濟濟,諸葛亮過去未必會有在劉備麾下的地位。

    2.不得其時,大漢氣數已盡,群雄四起,縱觀天下,北方已被曹操逐步統一,況且曹操並非庸主,在這種背景下,任你是人中龍鳳,也難以逆天改命,除非劉備具有超越曹操兩倍以上的能力,然而,事實證明劉備並不如曹操。所以說其生不逢時。

    所以,司馬徽並沒有忽悠劉備,而是劉備無法駕馭臥龍和鳳雛,且不得其時,所以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

  • 17 # 作家亦然

    略論司馬徽之“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偽命題”?

    亦然

    近日,武漢疫情宅居於家,再讀《三國演義》,恰好萌發此問。謝君提及,與君共鳴!

    古語一句:為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並非迷信,乃是由“天時、地利、人和”等系列因素組成。一個君王成大業如此,一個將相全功業如此,並非一時一人之得失。以此觀之,筆者認為,司馬徽之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為什麼說是“偽命題”?因為,主宰興亡衰敗因素很多,其中支撐司馬之觀點還要看如下三個關鍵性因素:

    一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因此可得,臥、鳳二人之選擇者,必然是胸懷天下、志沖斗牛丶上承天意、下得人望的明主,因此,此二人能否生不逢時,將取決於君主劉備和劉公集團的內在基礎、實力,外在形勢、格局了。

    二是,人才不是全才,人才如刃,在專不在全,在銳不在圓。而二龍歸淵,雙雄投劉,如何辯其才學利害、權衡長短而用之,才是好鋼刀刃,如虎添翼。用之得當,則激發磅礴活力和沖天力量,相得益彰;用之不當,則相互碰撞、鋒芒抵消,用短消長、用缺消銳,則反害加倍也。

    三是

    ,成也敗也,當比對手?一則試看曹操集團,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等,武有典韋、許褚、曹彰、龐德、張遼、夏侯淵、張郃等,可是文公武備、戰將如雲,特別是曹操旗下的鬼才郭嘉,號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可見一斑;二則試看孫權集團,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謀略過人,兼之有甘寧、太史慈、周泰、韓當、潘章、諸葛恪、魯肅、淩統、張昭、顧雍等,此等陣勢與比,又當如何?

    從上述三個方面關鍵性的因素出發,由此可以推得,哪一個因素出了問題,司馬徽的結論都不能成立:即使劉公先後獲得了武備有五虎大將,文臣有臥龍、鳳雛、法正、劉巴等擁戴,亦不能得天下。

    的確

    ,統攬《三國演義》《三國志》不難看出: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結論不虛,或者說很有遠見,很有道理。劉公集團在得諸葛之後,的確一掃陰霾,而且立足荊州,很快奠定了三足天下的基礎,初步實現了臥龍隆中對所定的戰略意圖——“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

    但是,隨著歷史慢慢推演,我們不難發現:赤壁戰後,鳳雛投奔劉備帳下——成就了劉公營中“藏龍臥虎,龍鳳結合”的大好局面。本應中了司馬徽的“可安天下”之美好願景,沒想到問題接踵來了——

    一是,二龍在淵,觀點殊異——主要表現在戰略問題上:前者,諸葛以荊州為據點以爭天下,後者,鳳雛則不然,以為戰略重心有誤,荊州北接曹操,東壤孫權,兩虎相望,如何立足?蜀國要興必益州而據漢中,方徐圖可統天下、興霸業。因此可見,兩人同時輔佐一個君主,如果戰略、策略、理念、方法各異,則害必生,生必大於益!

    二是,雙龍奉主,文武各短——主要表現,術業有專攻,才略有異同。木桶理論告訴我們,決定一個桶裝水多少的往往在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則看鳳雛短板:作者早就打下了伏筆——鳳雛做縣令,展示的管理與文略能力有餘,武備和戰策有欠。其自我評價曰:“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即是擅長把握一事物的內在聯絡。如果劉公在統御佈局上,用其駐守理國、謀政安邦、策略定製,授予與關公一道駐守荊州職權,取西川其伐軍謀略倚重諸葛,不但可以免鳳雛一死,還能助成霸業!

    二則,諸葛亮的最大短處,在於既不善於識拔人才,又有街亭使用軍將之失,對魏延文武皆備卻擱置一邊,只好事必躬親,得以累死於五丈原,也使得後來有了“蜀內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慨嘆。

    三是:一龍主政,天不假劉——主要表現在:孔明隆中天下時候,先荊州、後益州,然則據漢中收攬中原,固守徐圖,強基固本,則退則穩定川蜀,進則上報劑霸業。但是,關羽這廝實在不是帥才,以失荊州惹出隨後諸多後患,“多米洛骨牌效應”終於置劉氏集團大廈崩塌。

    由此可見:鳳雛臥龍,得一人可得天下——司馬徽評價雖無謬,卻必然是一個“偽命題”。這結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間,徒留下你我讀者在此一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千古嘆惋!

    (亦然:一位行走在書本、文字與機關邊緣的行者)

  • 18 # 託土屯山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稱於世,是東漢著名隱士,名士龐德公,送號"水鏡先生",後人稱他為"好好先生",他出身殷王王室後代,一生看薄名利,湮沒不影。他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即培育人才和推薦人才。對社會最有影響的就是向劉備推薦了"優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人才建議。

    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推薦"並非忽悠劉備,具體理由有三:

    第一從司馬徽推薦的幾個細節看,初心單純,動機清晰,無雜念成份,並非有忽悠的色彩。

    我們看當時幾次對話細節,當水鏡先生提醒劉備要成就大業,需要有輔佐將軍的賢人奇才時,玄德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先生曰:"伏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雲長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以另二人出之。雲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

    另有一次在劉備送別徐遮後,思賢若渴,求見水鏡先生時,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這是當世高人流露出對時局的預測,也是點破了諸葛亮的歷程與結局,嘔心瀝血,不得其時,可惜,諸葛亮一生命數該此。

    儘管如此,水鏡生生還是向劉備推薦了他的得意高徒,諸葛亮。

    第二從時局變化出發,他希望劉備事業有成,啟發他尋找輔佐能幫他成就大業的人。當時三國的司馬徽與戰國時期的鬼谷子,很相似,同類同道人,他們都是在天下大亂時,靜觀時局變化,培育良才,佈局謀化的高手,智慧和謀略達到了高峰。

    鬼谷子培育了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而水鏡先生又培養了諸葛亮、龐統、徐遮等。

    水鏡先生從時局考慮,把諸葛亮、龐統推薦給了劉備,這對思賢若渴的玄德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解決了燃眉之急。同的他處於瞭解劉備的人品,他覺得以劉備的政德和能力,完全可以掌控諸葛亮和龐統的,因為他二人,都很淡薄名利與權利,能力大,沒野心,劉備應是他的絕配搭擋,形成最佳核心力,以保大業的建立。

    因此從這一層面看,他的推薦是純真的,並非在忽悠。

    第三從引進"伏龍、風維"後,他們的作用和業績看,那種所謂"忽悠"是不實之詞,也是毫無根據的。

    先看諸葛亮,他業績輝煌,戰功卓著,他的隆中對和出師表千古佳作,戰爭智謀深不可測,神機妙算,在聯吳抗曹,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借東風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等計謀和智慧,充分彰顯了他的才能和足知多謀的奇人風格。他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和科學加戰略家。他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至病死在戰場。他雖然壯志未酬,但他依然成就了一位千古傳頌的奇才人士。

    龐統是荊州地區的名土,赤壁之戰後,加入劉備集團,最初只是做了一名縣令,後被劉備任命為治中從事,龐統力勸劉備攻取西蜀,並跟隨劉備入川,計擒蜀將揚懷,高沛,進軍成都,但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不幸中流矢而死。

    從這被"推薦"和錄用的兩名奇才業績看,對集團在成就大業過程中都起到了不可否定的關建性和決定性作用。假若在打拼和政權建設中,剋制情感用人和義氣處事等問題,周密執行和落實既定戰略方針,集團安天下大業是可實行的。

  • 19 # 9是理

    得一人得天下是形容二人軍事政治等才華,極具定國安邦之才,但諸葛出山後為劉貢獻巨大,因諸多因素還是未能為蜀完成一統

  • 20 # 湘水微波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後來劉備兩人都得,但仍未能統一天下,那麼司馬徽是在忽悠劉備嗎?其實不是。

    當時劉備四處奔波,身邊沒有像樣的人才,別說安天下,就連自身性命都難保。這次他投靠劉表後,捲入了奪嫡之爭,被蔡夫人所忌憚並要除掉。劉備得知蔡夫人之弟蔡帽安排殺手,準備讓劉備赴宴在席間殺他,嚇得趕緊騎上的驢馬逃席而去。蔡帽豈肯放過一路緊追,偏又被一小叫檀溪的一條小河攔住去路,後面追兵漸至,劉備騎著的驢馬衝下溪流,但卻被陷在泥中,絕望中劉備大呼“的驢,的驢,今日妨吾!”結果的驢馬飛身躍起,跳過檀溪擺脫追兵。也是天緣巧合,在此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何許人?一世外高人,如鬼谷子般的存在。他雖未出山相助過誰,但他深知天下之勢,有識人薦人之能。他對劉備談到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語,就是發生在此時此地,劉備最狼狽的時候。

    首先司馬徽是個理論家,他可以進行理論設計,但他沒有出山來具體操作。操作者實為劉備。理論上行得通實踐中卻有不可預計因素,不同的操作者有不同的結果。這裡略舉一例,劉備首先得到了臥龍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是具體的操作要求:先取荊州為基地,然後西取巴蜀奪取漢中,然後漢中和荊州兩地發兵北伐,天下可定。但實際操作中,劉備不忍奪劉表的荊州之地,最後被曹操奪取。赤壁之戰後,才靠“借”得荊州部分地方,還時被東吳追討。後奪取了西川、漢中才真正有了與魏、吳抗爭的勢力。此時最要緊的是聯吳抗曹,但尚未進行所謂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的時候,膨脹的關羽交惡東吳,大意失荊州,連同自己性命一起丟了,以至連帶造成後來的夷陵之戰慘敗,"隆中對”設計成空談。這些在當初不管是司馬徽還是諸葛亮都是難以預料後,操作不當這決不能說是司馬徽忽悠了劉備。

    再者司馬徽是站在荊楚的角度作人才戰略考慮的。對北方的發展形勢未作估計。僅以劉備當時的勢力聲望,以荊楚之地能為劉備能爭得的人才而言,可以說達到了最大可能。劉備在荊楚獲取了最頂級人才,還不能得天下那隻能是天意了。如果當時劉備有如曹操那樣的聲望地位,未必北方荀彧荀攸及江東的真心忠於漢室的人才不來依附,那又另當別論,不會侷限於“臥龍”"鳳雛”了。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並非忽悠,諸葛亮的《隆中對》更不是忽悠,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在三國演義中貫穿,那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沒有對錯之分。不管是司馬徽還是臥龍鳳雛,都應遵崇天意,這才是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人原則:你可以討厭一個人,但永遠別看不起一個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