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辰鴻頻道
-
2 # 詩酒逍遙客
哲學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無關對錯。至於“好與壞”實際上是有參照方的,是相對於而言的。比如:老鼠偷吃糧食,相對人類來講是“壞”;但是田鼠卻可以幫助莊稼吃害蟲,又是“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的好、壞判定也是相對的。所以,事物好壞是相對而言的。是人類不斷認識世界,不斷總結評判,賦予事物主觀情感的結果。
-
3 # 國學主持人劉大有
可以用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原文來回答,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陰陽對立相依的思維,好壞也是對立相依的,一件事情出來,對有些人是有利的是好事,對另外一些人則是不利的是壞事,比如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出現,是壞事嗎?是的,影響大家的正常生活,影響了經濟發展。難道就不是好事嗎?疫情讓我們停下來,更加註重身體與心靈的健康,疫情推動短影片及一些線上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很多新的事物。
好壞是相對的,也是相依的,是我們對一件事情不同方面的思考。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4 # 叫我覺慧師兄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就像我們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不能因為自己喜歡就說它好,也不能因為自己討厭就說它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辯證得看的問題。
-
5 # 腐阿姨
人本身一開始也不知道什麼是好與壞。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好壞只不過其實是人觀念的折射,某個時代背景裡有益於人合理性發展的就是好的,所以好與壞的的衡量也一直在變,永無絕對。
-
6 # 審細
這句話五百年前王陽明先生己經總結的很清楚,王陽明教育自己的學生時舉了個例子,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也是王陽明心學關於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經典描述!
事物的好壞本沒有絕對的,只是所處環境不一樣顯現出在人心中相對的好壞!王陽明教育學生也做過此類的辯論,王陽明有個弟子,叫薛侃。有一天,他在花壇裡除草,正所謂“鋤草日當午,汗滴花下土;誰知花之美,朵朵皆辛苦”,因為花難養,草難除,他不禁開始抱怨:“天地之間,為什麼好的東西難於培養,壞的東西又很難除去啊!”這話正好被路過的王陽明聽到,就教育他說像花草這樣的東西,哪裡有什麼好壞之分?你想看花,就認為花是好的,草是壞的;如果你想利用草,又會認為草是好的了。這樣的好和壞,都是從你心中的喜愛和厭惡所產生出來的。例如黃金是不是好東西人人喜愛,可如果吃到肚子裡能說是好東西嗎?
所以事物本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在不同的人心中才有了相對的好壞!
-
7 # 拈花小姐姐
同樣的燭光,為什麼人的感受不一樣?舉個例子,如果我很喜歡點燃的蠟燭,看到蠟燭就覺得很溫暖,內心會有一種愉悅感。並不是說,點燃的燭光一定能讓每個人都產生溫暖感,能讓每個人開心。蠟燭本身沒有好壞,燭光也沒有魔力,但是如果我賦予燭光一種能夠影響我情緒的力量,見到燭光這個訊號,大腦開始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系統傳遞遞質,分泌了多巴胺之後,我就有興奮和開心的感覺。多次反覆訓練,可以形成“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望梅止渴”這個故事就能說清楚,以前吃了酸梅,會分泌口水,然後我想到酸梅,看到畫上的梅子,也能聯想到酸這個味道,也會分泌口水,所以能夠止渴。半杯水的好壞常聽到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了,覺得好開心啊,我還有半杯水;而悲觀的人看到半杯水,覺得很焦慮,我居然只有了半杯水。也就是同樣的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了好,悲觀的人看到了壞。事情本身,是有陰陽的,也就是說,在這個宇宙中,很多事情都有兩面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論來。這個問題問的很妙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先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客觀現實”,一個是“主觀判斷。”事情本身,發生了什麼,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比如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然後從西方落下,這就是客觀現實。而事物的好壞,其實是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給事物貼上的標籤。這屬於“主觀判斷”。所以不一樣的人,遇到同一件事情,就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因為每個人對事情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有著完全不一樣的主觀判斷模式。提升自己的思維高度去看問題其實讀《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心經》等經典,釋道儒其實都是在教我們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高度,去看待我們遇到的事情。世間有八萬四千法門,這兒形容的是方法特別多,不是真的指的有84000種方法。這些方法,都在讓我明白,是我們的“分別心”,對事情的看法和判斷模式,導致了一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所以,佛教經典裡才教我們:“無我”,去掉自己的“分別心”。這樣才能看到事情原本的面目。聖人會怎麼辦呢?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其雄,守其雌。”
-
8 # 錦霖若翔
“事物本沒有好壞”,這是唯物主義觀點。不管萬事萬物存在是個什麼狀態,比如說石頭,大山,水等沒有生命的事物。又比如說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等有生命的事物。還有比如光影,聲音,時間等抽象的事物。它們互相作用,相生相剋,只要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合理的,符合自然規律。“是人賦予事物的好與壞”,這是唯心主義觀點。這是透過主觀臆斷,以自我為中心來判斷事物的好與壞,這是片面的觀點。比如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站在人類的角度來說,它就是人類的敵人。這兩句話連在一起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比如站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角度來說,人的身體就是病毒的溫床,是他們生存繁衍的地方。站在更高層次看,每一次的災難,都是因為萬事萬物具有的能量不平衡導致, 為了達到這種平衡,自然的力量,會讓一種事物去壓制另外一種事物的發展,來重新達到萬事萬物之間的平衡。因此,人類做任何事情,需要提前考慮是否傷害到宇宙大自然中其它的事物,需要考慮如何避免破壞大自然的平衡,才能更好地發展人類文明,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源遠流長。
-
9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就是為自己某些卑劣行為的辯解!
什麼事物沒有好壞?天地有陰陽,朝晚有寒暑。有正的一面,必有反的一面,有好的一面,必有壞的一面。怎麼可能沒有好壞?有本事你找出來沒有好壞的事物我看看!種上一粒稻米,會收穫一包大米。種下一棵毒草,會接出無數毒瘤。事物的本相就是有好有壞。
所以才在這個世界上有正有邪,有鬼有神!我們才在這個世界上努力追求正義的活著,並小心翼翼的不使自己因為一時的失誤跌入魔道!天地也因為一股浩然正氣而悠遠流傳!
但看尊駕這句話是什麼鬼?事物沒有好壞,是人賦予了事物的好壞。你這意思通俗點講,好人犯了強姦罪不是罪,只有壞人犯了強姦罪才是罪麼?
這是典型的唯心思想,背離客觀事實!絕對要不得!事物本身就有好有壞,人努力加入好的事物就是好人,著意靠近壞的事物就是壞蛋!是事物決定的人,而不是人決定了事物!
-
10 # 夢裡水鄉8520
確實是這麼回事,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造成的效果和影響絕緣不同。做事的人,人有好壞,同樣一件事,心術不正的人首先考慮自己可以獲得多少利益,好人想的是如何服務於社會,如何創造出價值。做房子,修橋那些不是民生大事,做的好的人心所向。壞心眼的就搞豆腐渣工程。
-
11 # 不著急愛國學
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首先我們來區分一下“好”與“壞”。什麼叫事物的好與壞?在一特定的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主要的推動作用,就是好事物。反之,主要起阻礙作用的就是壞事物。比如,人生病了,吃藥雖然痛苦,但能治病,那麼吃藥就是好事,不吃藥就會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當然就是壞事。
"好“與"壞“是一對矛盾,當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在這個場合是好事,換個條件就可能是壞事。事物的好與壞的變化,很容易誤解為"事物本身沒有好壞"。好與壞當然是指一定條件下的。同樣以吃藥為例,我們的限制條件是生病,如果不生病,吃藥肯定就是"吃錯了藥"[捂臉]。不能說好與壞能相化轉化就是"事物本沒有好壞"。
如果事物的好壞是人賦予的。那麼就是說,人們以為是壞的事物,再好的事物也是壞的。同樣以生病吃藥為例,巫醫們認為吃藥是有害的,能改變吃藥治病這一客觀屬性嗎?同樣的道理,壞的,不科學的事,大家都以為好也是沒用的。大練鋼鐵,超英趕美,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是人們良好的願望,教訓是慘痛!
事物的好與壞是有其客觀標準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你喜歡、憎惡,他都客觀存在。清潔的水對於口渴的人就是好的。這是不需要誰認同的。
-
12 # 叢影崖柏
除人的存在與人為的以外,事物就如所謂病毒一樣,毒無所毒,善無所善。但這個前提在既成的或應該的人本主義之下即失去了本義。
-
13 # 詩魔獨孤求踹
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
先說結論,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
天地萬物,有陰必有陽,有高必有低。有前必有後、有大必有小。有雌必有雄。都是客觀存在的。有沒有人類的意識干預都是這樣的。
唯獨“好”和“壞”這個概念是人類以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姿態進行判斷的。即這個事物給我(我們)的感受是什麼。
同一種事物,陰好還是陽好?高壞還低壞?全都是人類站在自己的角度賦予的。而且只能無限趨同,永遠做不到統一。99.99%的人都認為好,也會有0.01%的人認為不好。反之亦然。
如果把人類的意識從高緯度降下來,當做萬物平等的一份子。一隻雞,一顆樹、一粒沙子、一朵雲彩……亦或者把世間萬物都提升到人類的位置。都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郭德綱的段子裡說的明白:
“泰坦尼克號沉了,對於人類是災難,而對船上餐廳裡的活海鮮那就是生命的奇蹟。”
-
14 # 天高雲淡
任何事物的好與壞只是我們膚淺的理解 ,好與壞沒有確切的定義,看一個事物的好與壞,應該從各個方面,角度,時間,空間去看,不能片面的主觀臆斷,任何事都要一分為二的看,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好,也不可能有絕對的壞。好與壞只是相對而言。今天的好也許是明天的壞,而今天的壞也許就是明天的好。
適應主流,迎合人心,也許就是好。
逆天而行,踐踏民意,也許就是壞。
憑心做事,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好與壞讓歷史去評說,讓時間去證明。
-
15 # 洎水藍
我認為事物的好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事物的好壞是由人主觀意識賦予的。
廣義上的好壞,是人對事物判斷的共識和共性。比如道德,行為,法規等,是人遵循社會規律的共識。如果違背社會道德,行為,法規或者遵守社會道德,行為,法規 就是一種廣義上的好與壞。
狹義上的好與壞,是個人主觀意識的判斷和認知。比如,顏色的愛好,習慣的嗜好,飲食習慣等,是一種個性行為的認知。現代年輕人的非主流,和老年人認知就會出現分歧。所以說好與壞是主觀意識的賦予。
-
16 # 冰阡陌
大自然的法則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個法則其實一直不曾改變過,未來也很難改變,好與壞只是體現在三個維度:1.建立在強者所制定的規則上,這些可以從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規上體現出來。 2.歷史強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比如孔子的儒家讓我們都懂得仁義禮智信,這已經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思維基礎,老子的道家哲學思維讓我們得邏輯更為具象化,還有眾多的歷史強人引導與形成了我們的思維與判斷。3.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做出的選擇與事情。 人在走投無路時都會做自己不願做的選擇,可以去了解下在44年前安第斯山脈那場空難,餘下的33名倖存者,在經歷了嚴寒、斷糧、雪崩等近80天的痛苦掙扎後,僅有16名生還。令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的是:為了在絕境中活下去,他們迫不得已靠吃死去同伴屍體維持生命……甚至在災難過後的很多年裡,都被稱作“食人族”,但這些倖存者中的每一個人對於當初的選擇認為是對的,整個社會對這個事情的好與壞到現在依然眾評不一。
所以對和錯在於上面的三個維度的影響和決定,其中兩個維度受人的影響,一個是自然與環境的影響,但三個維度也就是所有的對於錯都是人所賦予的。
-
17 # 土右鍾海濱
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象,事物的好壞區分是人賦予的一種思想感情色彩。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是認識論的一部分內容。
任何事物是客觀存在的,而這種事物在人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意識,也就是人的頭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的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階形式。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在。而對事物好壞的區分恰恰就是意識反作用於存在的表現。
事物的好壞,是由思想感情來評價定論的。好與壞的實質,就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思想的內容為社會制度的性質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在階級社會中,思想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如果一種事物的特點,符合特定社會階級的要求,其特點也被確定為事物的優點,使人滿意,那麼這種事物就是好的事物。反之,其特點被確定為事物的缺點,則該事物就是壞的。
-
18 # 陶陶陪你研究事兒
萬物本無好壞!是我們置於其上的價值觀,賦予其評判的標準。
簡單的舉例:智慧本身是否具有好壞?好壞的結果是人們如何去運用他。陰天下雨是否具有好壞,滋潤萬物是好,遮蔽陽光就是壞嗎?蒼蠅是好是壞?以人類角度出發都覺得他無比討厭,換做造物主視角呢?難道就應該不允許蒼蠅、毒蜘蛛、毒蘑菇的存在了?
事物本身哪有什麼好壞之分,之所以有好壞,和我們身為人類的價值觀,評判標準,生活習慣,個人喜惡密不可分!就好比生活中,我們去買一塊豬肉,肥的好還是瘦的好?要煉油的覺得越肥越好,要炒菜的覺得瘦的好,要包餃子的覺得五花肥瘦相間最好。
上升一下高度,一件事情是好是壞是一個道理,一個孩子調皮任性還打架,是好是壞?我們依據他的一些行為定性他為好孩子或者壞孩子,好壞是我們自己心目中的標準,有的認為學習好就是好孩子,有的認為不淘氣就是好孩子,等等。但是我們別忘了,龍生九子各有所好,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可能都不同,哪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又哪有不出問題的家長?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本身的意義都是我們賦予的,他可以有一個意義,也可以有更多意義!試想,用一塊石頭去捶打一根釘子,這個石頭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石頭本身還是石頭,沒人理,放在那,有什麼好壞而言,相反,你出門被他絆了一跤,弄髒了新買的連衣裙,這塊石頭就變成了一塊壞石頭。
那麼這件事情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的態度會影響行為和事物本身,如果我們改變事物以及事情的意義,那我們的態度也會隨之改變,態度改變,思想也會改變,進而行為會發生改變,結果也許就跟著變了!
最後以一個著名的情緒小故事收尾:一個單身女子剛搬完家,晚上突然停電,剛點上一根蠟燭,聽見了敲門聲,她開啟門,是隔壁的小女孩,小女孩問:“阿姨,你們家有蠟燭嗎?”單身女子馬上就想,我剛來就這樣,以後會怎麼樣!於是冷冰冰的說:“沒有”小女孩笑了:“媽媽怕你害怕,知道你家肯定沒有,讓我給你送來了。。。”這就是情緒調節中的著名理論,想法影響情緒,決定了行為。
-
19 # 梁pg001
一言以蔽之,好與壞是人類的價值判斷,事物按其本來面目談不上價值,故無好與壞之分,但加入了人類的價值(例如利害關係)判斷,就有好壞之分。
-
20 # 一鳴易理
一個人對世界萬物的認知和感悟的不同,透過心理的潛意識作用來引導人做事的水準和規律!人不分三六九等,但認知絕對分等級,不在一個水平線的認知,就是秀才遇到了兵!無論對錯,那只是這一個人他現有的對這個世界的感悟!同時暗合了孔子的“三季人”的論述!
回覆列表
《道德經》裡講事物都有兩面性,以豁達之心,可容納萬物。
在生活中,所有人追求的都是圓滿和美好,總是希望追求一些自認為好的東西。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萬事萬物存在的一個客觀規律,那就是無論是任何的事物,都有其中的兩面性。
一個看似美好圓滿的東西,他帶來的一個負面的作用也是存在的。一個看似不完美的東西,他帶來的一個東西,也有著近乎完美的另外一面,這個是很多人所忽略的一個事情。
在生活中要有一種智慧叫做容納,所謂的容納就是能夠容納生活中的不完美,容納那些自認為,那些不如意的事物。
這個也就叫做所謂的“和”,這裡的“和”就是和氣。
我們經常說的很通俗的話,就是說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當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和氣的時候,他能收穫的是一種和諧和幸福。當一個人在人生中面對著自己的狀態,能夠達到和的狀態,他收穫的也是一生的從容,這個“和”就是所謂的能夠包容和接納。
《道德經》中,一再的拿水作為一個例子,水聚於萬江河流之下,它能夠容納萬江河流,天下百川,所以匯聚成了大海,擁有了強大的一個力量。
道德經中第四十二章以為教父,就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為孤寡不轂,而王公以自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萬物都是被陰而抱陽的,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生成了一個和諧的狀態。很多人所厭惡的孤單,寡和,不圓滿。但是君王有的時候,會用這些詞語來稱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情有損必有益,有益必有損。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寓言故事很熟悉,叫做《塞翁失馬》。
馬丟了,引來一群馬,他的兒子卻因為騎馬摔傷了,後來因為摔傷了腿而可以免於戰爭。這都是萬物存在著一些相互作用的一個例子,雖然說這一個例子是極為稀奇和戲劇色彩的。但是表述的道理,確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表達的萬物都有兩面性。
大多數人所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所看到的都是這一個事情主觀色彩的一個方面。
比如說很多人在生活中總覺得自己吃了虧,其實並非是自己吃了虧,自己主觀上以為損失了一些利益。但是從一個人人生長久來說,有的時候你看似損失的東西,實則會用其他的方式回報在你的面前。只是回報的,是你所沒有看到的地方。
所以在生活中逐漸的就多了很多狹隘之心的人,那多那種大多數狹隘之心的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思維的一個侷限性,只看到了自己人生片面的一個角度,只看到了自己吃虧的地方,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回報。有時候付出一些東西,則會收穫更多的一個東西,
古代的君王總以“孤王”“寡人”等等這樣一些稱呼來稱呼自己。他們這樣一個稱呼,所潛意識中所需表達的一種智慧,就是能夠接受不完美,接受不圓滿,當你能夠接受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才算是真正的圓滿。
而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智慧,就是說當一個人能夠接受人生不完美的時候,他的人生才能夠完美,要懂得接受那些自認為的不如意,才是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