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話社

    儒家提倡的價值觀就是入世,儒家講的致知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需要透過入世來體現一個人的價值。道家提倡的價值觀是出世 水利萬物而不爭,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孔子對老子尊為真龍,不知是神是人也,但對老子的大道理無法撲捉無法實現其人生價值,自然無法為謀。

  • 2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答案就在問題中:人,能跟龍生活在一起嗎?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孔子連鳥獸都同群不了,只能和人一起,何況龍乎?!

  • 3 # chendelin陳

    古佛今佛是同心,

    三教本是不二門,

    同心同理是同道,

    道不同不相為謀。

  • 4 # 王玉潔507

    因老子的學問高深莫測,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囯平太下與道家所提倡的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主導思想相予盾,故而才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說。

  • 5 # 意雲聽雪

    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不能比高下。但從孔子對老子評價,可見孔子人格之偉大,虛懷若谷,謙遜容人。這一點上,孔子和老子是一致的。

  • 6 # 大周隨筆

    孔子的態度是:夠得著就做,夠不著就不做,“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老子的態度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多次。

    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應該不是說老子的。

    老子年長於孔子。

    他們倆在一塊兒,應該是很和諧的,想幹啥就幹啥。比較而言,老子更超脫一些,無慾無求,孔子態度可能更“務實”。

    不知道說得對不對?

  • 7 # 燕趙茶樓千曉生

    老子要比孔子的學問高深不是一丁半點 ,而是相差一個檔次!論語與道德經能比嗎???論語經過孔子的孫子與學生摘精選要修訂而成的!道德經是在函谷關被攔路綁票逼寫的 ! 也就是應付了事的。 言明此物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 8 # 青史通鑑
    一、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沒有相同的“道”,無法“同謀”

    孔子見老子如見龍也,是說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相比,簡直就是無法比的,差距太大,道家、儒家有著根本的“道”不同,不能“相謀”。

    可以打一個這樣的比方,孔子見老子,就是一個小孩子或者說是年輕人見到了一個年邁古稀的老者,這個年輕人還涉世未深、正想大幹一場,對人生有著諸多的夢想、幻想,正在積極進取,激情澎湃。而那個老者,他已經經歷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見過了、經歷了人世的沉浮,對各種各樣的好的、壞的東西都已經見慣不怪。孔子就是年輕人,正想“積極作為”,老子就是年長者,已經步入了“無為”境界。兩者境界之高下立判,老子看待孔子,就像一個白髮蒼蒼的智慧老人看待一個正在成長的、還不怎麼懂事的年輕人。兩者的差距太大,智慧的老人無論和年輕人說什麼,年輕人鑑於老者的權威、經驗,可能在表面上予以認真一些東西,但都是年輕人所無法理解的。

    所以,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沒有相同的“道”,無法“同謀”,猶如一位智慧老人無法和乳臭未乾的小孩做思想上的朋友,而只能教導這個小孩、引導這個小孩成長。

    二、孔子和老子交往密切、感情篤厚。

    孔子在思想境界上,雖然和老子相比較起來差遠了,兩者甚至不是“同道”的。但是,孔子畢竟不是一般的凡人,他是“聖人”,可以為王的人,所以孔子的思想境界也不是凡人能知其萬一的。

    正因如此,孔子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自己雖然在芸芸眾生中卓然獨立,具有精神智慧,但和老子比起來還是有著巨大的差距,就像一個小孩具有了主動學習的願望,願意向大人學習知識和技能。為此,孔子就經常會去見老子,向老子請教思想上的問題,共同探討闊達無邊哲學。

    老子也很願意幫助孔子這位“後生”,就像小學老師向小學生授課,孔子也很尊重老子這位“老師”。沒想到的是,老子的職業並不是老師,而孔子卻成為“天下第一位老師”,孔子門下賢人72人。孔子能成為老師並且培養了那麼多賢人以及三千弟子,這和老子的教導分不開。

    老子至少比孔子大20歲以上,這表明,老子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眼下的孔子,待20年以上之後,是一個“聖人”了。

    老子是周王朝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懂得的東西很多,對“周禮”的造詣已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孔子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孔子終於在老子這裡獲得了他想獲得的“真知”、“真理”,對老子的敬仰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自己的激情的心情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孔子見老子,猶如見“龍”一般,因為“龍”是偉大的。

    老子確實是偉大的,中國哲學之中,老子哲學對全世界有著廣泛深遠影響,德國偉大哲學家叔本華等,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哲學家都在其著作當中引用了老子的智慧、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

  • 9 # 尚善艾緣黃勇

    從孔子見過老子後的反應看,凡文人,自視頗高,孔子居然呆傻幾天,這幾天是什麼樣的身心狀態?估計是某種意義上受了強烈衝擊,緩不過勁來,感覺差距實在太大,用龍來形容老子,覺得老子確實厲害,並且厲害到以自己的水平完全搞不懂的境界。

  • 10 # 望歷史

    孔子曾四次向老子問禮,孔子說“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也!”說明孔子是非常敬仰老子的。

    《史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臨別時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曰“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我聽說有錢的人用財務送人,仁義的人用語言送人,為人子女應該心存父母,做人臣者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自己。我想老子作為得到長者對有為後生的諄諄教誨充滿智慧和善意。“仁人者送人以言”也讓孔子被後人敬仰,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差異並不能阻礙孔子虛心問禮也不能阻礙老子對孔子的教誨。

    我們從《漢書•藝文志》中也能看到,諸子崛起各執師之一端互相非難的百家爭鳴時期發生在老子和孔子逝世之後。

    因此“道不同不相為謀”本意並不是用來對立門派的,而是後人爭論時的一種說辭。

  • 11 # 孫子兵法講武堂

    我係統的學習儒家四書,以及王陽明心學,並讀系統學了習了《老子》,感覺二者不同的主要根源在於知識汲取的路徑差異。

    不妥之處,大家拍磚!

    1.出身上看,

    孔子屬於落魄貴族,老子世襲貴族,任國家檔案館館長。

    二人看問題角度不一樣,某種意義上講,老子看問題以統治者視角,孔子從百姓視角。

    孔子以標杆提煉方法,在其思想中以堯舜、湯、文武這些成功品牌為標準,挖掘、提煉他們的成功路徑、方法。

    老子作為檔案館館長,看得更多的興衰成敗,總結的是經驗和教訓。

  • 12 # 方甲子

    孔子見老子如見龍,老子見孔子如龍見龍!

    何以可見道不同,又何以可見不相為謀,世人誤也!

    老子以道德解易,孔子以禮樂解易,德為道之顯,樂為禮之用,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而已!

  • 13 # 梵易1

    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有無之道,是大道,是萬有之道。老子的道,必須出世,因為紅塵之道是分別之道。

    孔子之道,尋的是紅塵之道,尋的是人間之道。尋紅塵之道,尋人間之道,必須入世。所以孔子說老子如龍在天,老子講的是天道,講的是萬有大道,孔子他尋的是有分別的道。

    一個講的是大道,一個講的是有分別之道,當然道不同何以相謀。大道管小道管分別之道,小道分別之道必須隨順大道而為。所從天人合一是至道名言,連質樸厚道的農民都知道按節令種莊稼,一連四季季節一到該種什麼就種什麼,大節失小節補,田裡失坡土補,這是從生存中取到的智慧。

    孔子的道因是入世之道,講的是大實話大白話,沒有什麼玄機,只要老老實實做到,就是天下歸仁,就是太平盛世。孔子的道:就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開的是萬世太平,止於至善。

    老子的道,開篇六個字,說得非常明白清楚,但後世注經者往往自以為是不得真諦多也,玄也就自然而然曰玄了,老子道德經就成了一部玄經。老子開篇六個字,其中道字有三個,普遍第二字被注為“說”,先秦時期說都用“曰”,更不用“道”,何來動詞“說”,都是名詞。其中“常”字,普遍注為“恆常”之常,老子的常有時間概念嗎?有空間概念嗎?常也,無時不常,無間不常。解玄老子的道,不是本題所為,我也就點到為止吧。

  • 14 # 亞夫333

    孔子的思想重在入世,老子的思想重在出世。兩人利他的方向不同,不代表孔子不尊重老子,事實上孔子極為尊重老子!

  • 15 # 鑫挺83563181

    孔夫子三次拜見老子,幾番談話後,老子讀懂了孔子的功利之心,為人及虛偽的本質?

    並多次告誡孔子說″去子之嬌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意思是說你應該改掉身上的諸多毛病,這些對你都很不利?

    而孔夫子見老子後說″吾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夫子對老子敬佩有加,本有拜師之意,但老子深知此″朽木不可雕"也?因此拒絕,道不同不相為謀之?

  • 16 # 即此慕閒逸

    “孔子見老子如見真龍“,即是評價,更是孔子見老子講道後,如雷貫耳般的,真實內心感受。以及聽到老子“道“論後,因老子“道“的博大精深,力透紙背的精闢,深刻論述,讓孔子的內心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才發出如見“真龍“般的感慨。

    老子《道德經》的論述,從宇宙萬物,日月天地,社會人本,國家治理,為君之道,到自我認知修養……幾乎無所不及。他的存在,和他的傑作《道德經》可以和西方的《聖經》相提並論。因此,老子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是當之無愧的。

    而孔子雖有《論語》,其中也不乏哲學思想,但孔子的成就主要呈現在他的教育想想和教育主張上面。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庶子不可教也”等,及人際相處和個人修養上,也有一些主政言論,也是泛泛而談,沒有系統化,缺乏說服力。因此也不被統治者所接受。

    所以,雖然老子和孔子同是是中國古代有成就的人物,古稱聖人。但是他們倆的研究方向,和領域是不同的,學術成就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追求的“道”是不同的。雖然互相傾慕,能成志交,朋友,但不能“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因了。

  • 17 # 古今336

    孔子見老子後,嘆曰“深不可測也",可見孔子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孔子又曰“朝聞道,夕死足矣"!可見孔子對“道"的仰慕,併發自內心地慨嘆。孔子由於對"道"的高深難以有為,故,轉而研究周易,作《易傳》,本意是捧聖人衣缽而成名自己,卻並沒有研究透徹,以誤傳了誤。後轉,述而不作成《論語》,站在統治者立場維護奴隸制、封建制統治,受到了帝王的青睞被封為聖人。事實上,並不存在道不同不相為謀。是孔子對高深的“道"難以成就,沒有辦法的辦法另闢蹊徑,歪打正著迎合了統治者的慾望。本來,維護統治並不錯,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通道德也沒有錯,錯在沒有介定,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說一套做又各是一套,也就成了滿口的仁義道德,背後卻是吃人的社會,卻又沒有參照說得清的理論依據關係。應知儒學受當時社會與當時文化的侷限性,在與時俱進的當今,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用。

  • 18 # 魏永臣550

    孔子見老子如見真龍,既是對老子的真實評價和敬意,可惜老子沒有傳承傳播老子的真龍文化理念。因為老子真龍理念傳播傳承的是公,而孔子為了個人的利益和聲望名譽而傳承傳播了私學(或孔子根本不懂老子的文化理念。)。老子所傳播的道文化,道生一,抱一,無為理會,就是考慮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而激勵培養人才,就是激發世人積極探索自然事物內部所深藏的道性,用於人類研究開發創新出前所未有的新奇蹟的人類生產技術和製造,這對於國家民族來說就是最公而無私的。“一”就是形容表達的最新的人類技術和製造。“無為”就是探索自然之道用以生髮“一”的作方。這與“天人合一”的說法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就是說技術創新既有自然的因素和人的積極探索研究和反覆試驗實踐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的。因此老子的真龍就是“一”。孔子見老子,孔子的學生及徒孫並沒有傳承這樣的故事,倒是反對儒學文化觀念的《莊子》中說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的。這在儒學子弟們從中見到了孔子不恥下問和謙虛的好學精神;而在真正懂莊子的人來說是很容易發現問題的。首先,孔子問禮去向老子討教,等同於選錯了物件,老子是個講道而根本不講禮的人,也即老子道文化從骨子裡反對姜子牙所倡的周禮,倒是孔子一再強調克己復禮。再者,孔子問禮一篇中有老子言孔子“小子稍進”句,一般都解讀為老子讓孔子向前站一點的意思,其實,反映的是老子對孔子倡導的儒學文化的精僻而簡短的評價:“小子”,就是言孔子所倡的禮教和孔子春秋史筆是低階下流的文化,即“小子”,而不是“大子”。“子”就是文化的意思。“稍”並不是稍微的意思,而是指的沒有用的,只能用來燒火的材料,也即植物秸稈草類,水滸傳中的柴進就是這個意思。就連三國中的孔明收姜維也是諷刺的孔子維護的是姜子牙封建禮教文化。這種文化只能使中華民族失去繁榮富裕而走向貧窮,“失街亭”“空城計”就是言其走向,貧窮的。

  • 19 # 大漢校尉

    《史記》中記載:南宮敬叔向魯國的國君請示,要和孔子一起入周學禮。魯君同意了他的請示,並給了他們一輛馬車、兩匹馬和一個隨從。南宮敬叔是孟僖子的兒子,孟僖子臨終前囑咐手下,讓南宮敬叔跟隨孔子學習。孟僖子逝世的時候,孔子三十四歲,南宮敬叔十三歲。現在孟僖子能夠直接面見魯君,說明他已經長大了,有了一定的官職和地位,孔子也應該有五十歲左右了。《莊子》中說孔子問禮老子的時候是五十一歲,這個說法比較合理。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已經在魯國出仕了,做中都宰。兩個官員出公差,國家給配車馬、發補助,這很合理。

    孔子在周見到了老子。老子在送別孔子的時候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以財物,有德行的人送人以言語。我不是富貴的人,只是竊取了仁德之人的名號,我送你幾句話吧:‘聰明而又有洞察力的人常常感覺到死亡的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博學有見識又善於辯論的人常常遭遇困厄,那是因為他好揭露別人的陰暗之處。做子女的要心裡想著父母而不是老想著自己,做臣子的要心裡裝著君主而不是老裝著自己。’”孔子從週迴到魯國後,學生漸漸地多了起了。他從老子那裡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至於道不同不相為謀,怕是後人的杜撰!

  • 20 # 你dayed

    這是孔子向老子請教之後的感嘆。宇宙的大道是唯一的,只是踐行的方式不同罷了。從鄭州到北京可以走路,可以騎腳踏車,可以騎電動車,可以騎摩托車,可以坐火車,可以坐高鐵,可以坐飛機,可以自己開車上高速。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選擇踐行大道的方式就不一樣。但終究殊途同歸,一個目的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好,我是一名農民工,47歲,家裡有五畝地,想投資六萬元在家搞養殖!做什麼一年能賺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