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三叔小記

    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用手機鍵盤繁體打“弘曆”二字,出來的則是“弘曆”。古代全都是繁體字,所以“弘曆”才是乾隆的真名。

    後來,為方便起見,做了簡化,形成簡體字。有時候一個簡體字有兩個及以上個繁體字,比如“歷”,它有“歷”,又有“暦”。

    但兩個字意思完全不同。如下圖!

    (歷暦歷三字比較)

    清朝這套起名字的方法來自明太祖,朱元璋是個起名字的大佬,他嘴一動,子孫後代的名字怎麼取,調調定下來了。

    名字三個字;必須帶一個他規定的輩分字,以防重複。比如朱標和朱棣家族。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3.必須有個字帶五行偏旁,五行順序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寓意“生生不息”。

    所以,明朝皇室給自家孩子取名字的權力真不多,腦殼痛!有人說能湊出一張元素週期表?

    到清朝,康熙學習漢文化,搞起了取名字這套,他奉行簡單,必須統一帶某偏旁。比如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輩是“月”旁,乾隆輩是“日”字旁。

    為什麼說雍正的兒子幾乎是弘字輩?年希堯妹妹年妃的三個兒子是福字輩?他們也是弘字輩,務實的雍正會開小灶?這幾個兒子都是乳名,他們未長大就去世了。當然,也是在恩寵年希堯。比如李治乳名雉奴!

  • 22 # 小鎮月明

    雍正一生中,共計育有十子六女,其中十個皇子分別是:

    皇長子愛新覺羅·弘暉,生於康熙36年,卒於康熙43年,享年8歲。

    皇次子愛新覺羅·弘昐 ,生於康熙36年,卒於康熙38年,享年3歲,未序齒。

    皇三子愛新覺羅·弘昀,生於康熙39年,卒於康熙49年,年11歲。

    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時,生於康熙43年,卒於雍正5年,享年24歲。

    皇五子愛新覺羅·弘曆,生於康熙50年,卒於嘉慶4年,享年89歲。(弘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

    皇六子愛新覺羅·弘晝,生於康熙50年,卒於乾隆35年,享年60歲。

    皇七子愛新覺羅·福宜,生於康熙59年,卒於康熙60年,享年2歲,未序齒,生母年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福惠,生於康熙60年,卒於雍正6年,享年8歲,生母年氏。

    皇九子愛新覺羅·福沛,生於雍正元年,剛出生就夭折了,生母年氏。

    皇十子愛新覺羅·弘曕,生於雍正11年,卒於乾隆30年,享年33歲。

    我們發現,在雍正的十個皇子中,其中7個皇子的名字以弘字開頭,只有年氏所生的3個兒子以福字開頭。其實,愛新覺羅家族字雍正這一輩開始,都有了統一的輩分名,雍正這一輩是“胤”字輩,他兒子這一輩是“弘”字輩,至於為什麼年氏的三個兒子名字以福字開頭,原因眾說紛紜,可能是因為年氏身子弱,雍正為了幫年氏祈福。

    我們姑且拋開年氏的三個孩子不談,在雍正七個弘字開頭的兒子中,名字的第二個字清一色都是“日”子旁,比如說弘時,弘晝。這個時候就有人就會說了,弘曆就不是,歷字不是日字旁。

    其實,我們現在寫的歷字,是近代以來經過簡化的漢字。在清朝時期,使用的是繁體字,歷的繁體字是曆,也是帶有日字的。弘曆,在當時的寫法是弘曆。

  • 23 # 木鐸人

    其實並沒有例外,因為那時候弘曆的“歷”字並不是現在的簡化字,而是這個“曆”字。它是有日字旁的。其實可以認真觀察一下以前的日曆或是歷史書的封面,很多“歷”字都是繁體字“曆”這個字。所以這個在古代尤其是帝王家是很是講究,不可馬虎的,是不可能例外的。這個傳統其實是明朝給帶起來的,康熙給繼續用上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給自己的兒孫起名就用了金木水火土來做偏旁,一直輪迴延替到明朝滅亡。清前期是沒有這個習慣的,所以順治帝叫福臨,可他的兄弟們名字之間是沒有聯絡的。直到康熙自己,他和他的兄弟們的名字依舊沒有什麼關聯。只有他兒子起才有了變化,名字開始有聯絡。

    但遊覽聯絡就是好事嗎?並沒有,反而有時候添了麻煩。像雍正,本來一眾兄弟都是“胤”字的,因為雍正即位避皇帝諱,兄弟們改名成“允”。所以雍正為了減少麻煩就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字不再有相同的字,但是名字都帶有日字。再又後來,皇帝避諱麻煩的還有百姓,尤其是名字取了一些常用字之後。像玄燁的玄,為了避諱百姓用的時候得缺筆就是少寫一筆或找其他字代替,弘也一樣。所以後來皇帝取名字就越往生僻那裡去,而到了道光帝,更是改了自己的名字。本來是綿寧,但是為了方便群眾改成了旻寧。這可是頭一次皇帝改名讓步的。可是寧還是要避諱,於是北京城的廣寧門就改成了廣安門,也是著實有趣。

  • 2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之所以有此疑問,想必是不簡體字和繁體字搞混了。乾隆帝名字弘曆中的“歷”是簡體字,其對應的繁體字是“曆”。因此,乾隆帝名字中同樣有日旁,並不是例外!

    滿洲人入關之初並沒有嚴格的字輩,甚至很多滿洲貴族、包括宗室取名是依然沿用了滿洲名,連漢化都沒有。字輩的出現是在康熙初年,彼時康熙帝為兩個兒子取名保成、保清,即後來的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同時,康熙帝二哥裕憲親王福全的兩個兒子也被納入了這一字輩範疇之類,即後來的兩位裕親王保泰、保綬。但是,這次使用字輩只是清王朝皇家的一次試水,適用範圍很窄,不僅福全的其他兒子沒有用這個字輩,連康熙帝自己的其他兒子也沒有繼續用這個字輩。

    不久之後,康熙帝將保成改名胤禔、保清改名胤礽,清朝皇子的字輩開始正式出現。此後,康熙一眾序齒的兒子全部採用了“胤”這個字輩。同時,康熙帝還規定,兒子名字中的另一個字的偏旁部首也要保持一致,即示旁,禔、礽、祉、禛、祺、祚、祐、禩……無一例外。康熙帝的孫子(雍正帝的兒子、侄子)也延續了這一取名方式,以弘為字輩,日為偏旁部首。胤礽的兒子弘晳如此,雍正帝的兒子弘時、弘曆、弘晝如此,胤禩的兒子弘旺、胤禟的兒子弘晸亦然。這裡順帶說一句,所謂偏旁部首並不一定是在左邊,只要有就行,甚至像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照”字中連“火”字都沒有出現,但漢字四點為火部,依然算數。

    但是,清朝皇子的字輩只限於序齒的皇子,夭折的皇子沒有字輩,只有乳名。如乾隆帝,他的乳名為元壽,在正式序齒取名之前,他只有元壽這個乳名,序齒取名之後,才叫弘曆。而他夭折的弟弟福宜、福沛則沒有弘字輩,只有乳名。當然,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雍正帝的皇八子福惠。福惠曾經取名弘晟,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雍正四年雍正帝又下旨將弘晟改回了福惠。因此,雍正帝所有兒子中唯一的例外是福惠,而不是乾隆帝!

    康熙年間因為制度初創,加之康熙帝長壽,彼時康熙帝的孫輩仍然屬於大宗之後,全部沿用了日旁。但是,自雍正之後,清朝規定,大宗之後的字輩與小宗之後相同,但是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卻不相同,以區別血緣親疏。於是便出現了擁有道光帝皇子身份的恭親王奕訢是言部,但恂勤郡王允禵的玄孫奕山卻不是言部這樣的情形。

    除此之外便是避帝諱了。雍正帝即位之後,一眾兄弟為了避雍正帝的帝諱,將字輩中的胤字全部改為了允字。唯一的例外只有怡賢親王胤祥,他不用避帝諱。但是,即便這唯一的例外,也發生於胤祥去世之後,胤祥生前依然是避帝諱改名允祥的。到了乾隆帝即位時,這位皇帝擺出了高姿態——親兄弟、堂兄弟都不用改名了,以後官方材料必須書寫自己名字弘曆時,弘字缺筆即可。嘉慶帝即位時,乾隆帝仍然活著,他又一次擺出了高姿態,規定其他兒子不用改名了,嘉慶帝一個人改就行!於是,嘉慶帝的名字由永琰改為了顒琰。道光帝沿用了這一套路,即位後將自己的名字由綿寧改為了旻寧。咸豐帝之後,避帝諱也逐漸沒那麼嚴格了。於是,奕誴、奕訢、奕譞也沒有改名,之後載字輩、溥字輩等等亦然。但是,涉及書面記錄時缺筆依然是必須的。

  • 25 # 歷史課課代表

    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對於於皇子的名字十分重視,在取名的時候都會考慮很多,皇帝還會親自起名,圖一個好的寓意,而且皇帝的子嗣名字都會有一些規律和共同點。例如雍正的兒子基本上都是弘字輩,而且第二個字裡面必須要有“日”字,可是弘曆卻和別人不同,弘曆名字中的第二個字就沒有“日”字,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都認為弘曆的名字這樣特殊,是不是因為他早就被選為了繼承人,所以他的名字和其他皇子不同。其實這種觀點沒有任何根據,也不是事實,現在我們所提到的“弘曆”其實只是簡體字,在當時,他的名字被寫作“弘曆”,所以按照繁體字的寫法,是有“日”字的。因此,弘曆沒有任何特殊,他的名字也符合常規。而且在雍正年間,其實有的皇子的名字確實很特殊,名字是用“福”字來取的,這樣取名就是為了表示皇子有福氣,而雍正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這些孩子都是年妃所生的。雍正很喜歡年妃,為了表示年妃地位的特殊,就特地給她的孩子用“福”字來取名,但可惜的是,雖然雍正的用意極好,可是年妃所生的三個兒子都夭折了,讓年妃心痛不已,雍正為此也很傷心。

    而且透過雍正所做的一些事情也可以看出,他對於年妃是十分重視的。年妃的一個兒子本來叫做福惠,但是後來雍正感覺不妥,就要給他改名字,後來可以看到福慧這種寫法,表示雍正後來將福惠的名字更改為了福慧。很多人都認為這是雍正寫錯了,其實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雍正很喜歡年妃,當時雍正還需要拉攏年羹堯,所以年妃兒子的名字是不會被寫錯的。但是後來福惠的名字又被改了,在一些硃諭中可以看到富慧的寫法,而且確實是指原來的福惠,這位皇子也有一個名字是按照“日”字來取的,叫做弘晟,就是說年妃的這個兒子一共有四個名字,真不知道雍正當時是在折騰什麼。

    但是從雍正對皇子名字的重視度來看,在古代,皇子的取名確實很關鍵,而弘曆的名字也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現在被寫成了簡體字,在當時,弘曆的名字是很正統的,而且沒有任何特殊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嫁給外國人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