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蜀國無大將主要是指劉備病死白帝城以後,軍事人才缺乏的尷尬,這個責任肯定要算在諸葛亮頭上。

    諸葛亮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出發之前什麼都安排好了,所謂錦囊妙計,將領似乎只是執行一個程式的機器。這麼做嚴重挫傷了將領參與決策的積極性,聽喝就是了。

    其次,諸葛亮聽不進不同意見,蜀國後期也就一個魏延大將了,但是諸葛亮就是不用,不就是因為魏延有不同意見嘛,說人家有反骨。

    再者,揮淚斬馬謖一段,如果說是明知馬謖不行那等於自取滅亡,顯然是不知道,這屬於識人不明。之所以後來上演揮淚大戲,就是為了推脫責任。

    總之,我認為諸葛亮用兵弊端在於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另外就是失敗了不願意擔責任。

  • 2 # 玲美莉

    我們知道有句老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現在一般被理解為由於缺乏傑出人才,所以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這樣理解真的對嗎?

    認為廖化能力平庸,屬於矮子裡面拔將軍,純屬是對歷史的重大誤解。不管是從《三國志》還是從《三國演義》來看,廖化都絕非平庸之輩。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廖化精彩亮相,武藝無比高強,也曾千里走單騎,差點活捉司馬懿”,從這裡可以看出,廖化絕對是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廖化一輩子先後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與王平、句扶、張翼一起被譽為“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可以稱得上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是平庸之輩?

    所以說多數人在看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時,其實是理解錯了。那麼它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姜維北伐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沒什麼人可用了,所以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因此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其實是:團隊裡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

  • 3 # 百勝軍節度使

    沒什麼弊端,這句話本來的意思不是現在所理解的:蜀漢沒有什麼人才,青黃不接,才讓老將出馬

    這句話,最早出自清末創作的《掃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揮毫繕寫間,突來一不知姓名、寬衣博袖、滿臉腐氣的老儒。那人跨進書室,並不向主人致禮,便坐在那靠東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一面說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舊又汙的布袋內摸出一京料鼻菸壺,且傾且嗅,旁若無人。

    另外再說說諸葛亮的用人政策,《三國志》裡評價道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也就是整個蜀漢都很佩服諸葛亮的用人,諸葛亮的用人政策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最後蜀漢後期無人的印象,很大程度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在諸葛亮死後的篇幅比較小,出場人物少,人物形象也不夠飽滿,所以給人蜀漢後期沒有大將的感覺。

    實際上,蜀漢後期除姜維外也有一些大將之材。比如永安的羅憲,憑藉數千人足足抵抗了東吳名將陸抗數萬人六個月的時間。還有南中的霍戈,後來攻佔了東吳的交州長達八年,也是名將。以及霍戈的手下楊稷,毛炅,董元,解象,孟嶽,孟幹,馬融,李松……這些人在晉朝都是獨擋一面的人物。

    所以蜀漢後期人才真不少,而且就算人才不多,諸葛亮都死了二十多年,這麼多年蜀漢發展還能怪諸葛亮?中間的領導人看到政策不對,難道不改嗎?諸葛亮不在的這二十多年,中央領導人都在幹嘛?

  • 4 # 中國驃騎兵

    題主,你好。“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個說法,表面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也暴露了蜀國在人才方面弱勢。三國時期,廖化算的是打滿全場的人物。在五虎上將和魏延等人相繼退場之後,蜀國再無名將,廖化的出場表面蜀國已經人才枯竭,這應該是諸葛亮的責任。但是也要考慮到當時的蜀國地窄人稀,人才儲備少,蜀國立國時間短等因素。所以說這是諸葛亮的責任,但也不全是。

  • 5 # 兩湖風輕雲淡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是後人對三國之一的蜀漢政權人才嚴重缺失的生動形象地描述.蜀漢人才缺乏,而將才更是奇缺,以致於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時,軍中將領已經到了捉襟見肘、不得不用武功平平的廖化為前營先鋒的地步,而蜀漢的開國之初,那種 "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叱吒風雲、朝內軍中文武人才濟濟的壯觀氣象早已不復存在.那麼,人才濟濟的蜀漢何以落到如此的地步呢?有人說,這與時任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不無關係.那麼,諸葛亮究竟有哪些失敗之處呢?

      一、重用關羽,更吹捧關羽,結果使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慘遭東吳殺害.

      關羽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其個性高傲,目中無人,但也有通情達理的一面.諸葛亮對他的特點應當說是相當瞭解的.然而,當"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於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時,諸葛對這種基本屬於瞭解情況的詢問,不是根據客觀情況如實相告,卻對關羽曲意奉承:"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這種不合實際的吹捧,使本來就個性高傲的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助長了他的自大情緒,埋下隱患於將來.及至後來陸遜假意稱頌他"小舉大克,一何巍巍!等將軍之勳足以長世"時,便"意大安,無復所嫌."終於釀成了"大意失荊州"並遭到東吳殺害的悲劇.雖然荊州失守,關羽敗亡受多種因素影響,但諸葛亮的吹捧卻是他自我膨脹的催化劑.

      二、重視法正,卻放縱法正,致使法正一生罪惡累累、黯然病逝.

      法正原在劉璋手下為官,"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於是,暗中投降劉備,為引劉備入川立下大功,後又在攻取漢中的戰役中出謀劃策,功勳卓著,被劉備封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然而法正任蜀郡太守後,德行方面並無改觀,"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這種違法亂紀的報復行為,引起同僚的不滿.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素以執法嚴峻著稱的諸葛卻說:"主公之在論文範文,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對於法正的放縱,他人只是請諸葛轉告劉備,加以約束,作為軍師的諸葛亮不僅不答應,反而說其亂法有理,情有可原.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說出如此失刑政的話呢?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原因.一是諸葛不願得罪或得罪不起法正.因為法正此時的功績、地位、甚至智謀都在諸葛之上,且"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其實,諸葛亮深知,此時在文臣中只有法正是自己最有力最現實的競爭對手,由於法正深得劉備寵信,自己是難以直接撼動其地位的,因此只有縱其進一步違法亂紀,以招罷官甚至殺身之禍,自己才有可能取而代之.只是諸葛亮的這一招"捧殺"尚未見大效,法正便病逝了.

      三、使用黃忠,但時常壓制黃忠,致使黃忠一直屈居人下.

      黃忠是劉備的主要將領之一,他作戰時,"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在攻取益州時立有大功,後又在奪取漢中的戰鬥中"推鋒必進等一戰斬淵",再創奇功.因此,劉備決定提升黃忠為後將軍.而諸葛亮卻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關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

      黃忠戰功卓著,劉備獎進他,理所當然.而諸葛卻要劉備遷就關羽,壓制黃忠,作為軍師競可如此賞罰不明!這隻能說明諸葛亮在處理此事時懷有私心.本來,關、張與劉備恩若兄弟的關係就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馬超又是侯門之後,名望也很高,現在又提升黃忠為後將軍,其地位似乎超過了自己,這當然是他不願看到的,但又不便明說,只好藉口怕"關羽不悅"來阻止.

      四、提攜彭羕,卻構陷彭羕,致使彭羕慘遭殺身之禍.

      彭羕是蜀地廣漢人,由於"姿性驕傲",儘管有俊才,在劉璋時"仕州不過書佐,後又為眾人所謗毀於州牧劉璋,璋髡鉗羕為徒隸."劉備入川時,彭羕前去拜見龐統,"統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故二人共同向劉備舉薦彭羕."先主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成都既定,等拔羕為治中從事."可見彭羕是很得劉備的賞識和器重的.馬超也說彭羕"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但彭羕也有為人輕狂的缺點,"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而作為軍師的諸葛亮,對彭羕的缺點既不掛在臉上,又不如實的指出來,而是採取了"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的表裡不一的態度,直至"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

  • 6 # 淺竹清韻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是指姜維北伐時,當時蜀國能打仗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原義是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出現這樣的困境,主要的原因是諸葛亮執政時期用人比較苛刻,諸葛亮一生謹慎,對人從“志、變、識、勇、性、廉、信”七方面進行考察,選拔人才,如果這個人沒有達到這七點是不能得到重用的,如魏延。這就導致諸葛亮執政時期沒有提用更多的年輕人為蜀國效力,以致後來姜維北伐時連個可用的年輕將領也沒有。

  • 7 # 饕餮中國

    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穩紮穩打,凡事事必躬親,終於積勞成疾,累死在五丈原,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才能很高,但他培養的隊伍卻沒幾個獨擋一面的,其原因是其用人之道引起的,諸葛亮用人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舉輕若重,不敢放手讓手下做。連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都要過問,自己太勤快,屬下思想就懶惰起來,只要聽丞相安排就行。把手下培養成苦力,學不到真正的技術。

    二、未有識人用人慧眼,諸葛亮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但識人用人比不上劉備,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就說,先帝曾與我提起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果不其然,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另外,他看不上的魏延,劉備竟然力排眾議,讓其守漢中,魏延也確實給力,守漢中十多年,固若金湯,相比姜維守漢中一月而丟漢中,魏延確有一定的才能。

    三、缺乏冒險精神,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打無把握的仗,用人更不敢用敢於冒險之人,這也是諸葛亮空城計能成功的基礎,平生第一次冒險,像魏延子午奇謀更不敢同意。

    總體來說,諸葛亮是一個守成之人,在用人上保守,諸葛亮是一個舉輕若重之人,事不經他手不放心,而一些能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大都是舉重若輕 。

  • 8 # 桃花島工作室

    諸葛亮有很多頭銜,大概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方式,基本上就是不用!

    也許這麼說有失偏頗,那我們就從一個典故入手,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軍斜谷討伐曹魏,魏軍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使者赴魏營,司馬懿隨意詢問蜀軍使者:諸葛公進來飲食如何,一頓飯能吃多少米?使者不知他是何意,只好如實回答:三四升。司馬懿又接著詢問政事,使者也如實回答:軍中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丞相自己親自批閱裁定。司馬懿在問詢完這些後,對身邊的感嘆道:諸葛公將不久於人世了。果不其然,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當月就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太累了,蜀國政治、軍事他做到了親力親為,幾乎是事無鉅細,每天小至處理二十軍棍以上處罰這樣的小事,大至處理軍國大事。如此勞心費神,更是病上加病,怎不會油盡燈枯?(同時他還發明瞭機器人運糧,為軍隊發明連弩,真是操碎了心)

    那為何會這樣?我們來讀讀著名的《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首先孔明先感激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白帝城劉備託孤,諸葛亮接過重擔(真是亞歷山大),但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漢比起曹魏、孫吳實在是太弱了,國土小人口少,勉強做到偏安一隅,還要“北定中原 還於舊都”那就只能擼起袖子,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了。

    完全可以組建團隊一起加油實現夢想啊!團隊到是組建了,可質量不高啊!廖化都做先鋒了!這是因為符合諸葛亮內心團隊成員標準的人找不到,他的標準太高了,與曹操惟才適用不同,孔明用人要求首先是與他自己同樣高度的道德思想標準(也許魏延就是思想道德不過關)其次是文化水平,最後才比專業才能,可能還有儀表儀態!試問天下之大這種人才好找嗎?

    找不到那就將就用吧,好歹最後幾年還找到個姜維,可湊活用的結果就是,整個團隊都是執行式員工,缺乏創新型人才,沒有帥才,只要聽丞相的完成工作就行!這樣的團隊只會越來越弱,我都知道,臥龍先生看不透嗎?非也!因為壓力山大,因為時間緊迫,因為自知時日無多,只能咬牙向前!

    油盡燈枯之時,丞相擺了七星陣續命,可偏偏被魏延無意踢滅一盞,含恨而終,也許這就是天道,續命本就是逆天而為,但縱觀諸葛亮一生何嘗不一直是逆天而為,連東風都借的到又怎看不透天下氣運已不在漢?

    最後的時日,孤獨的身影站在五丈原,他想起赤壁,想起定軍山,想起落鳳坡,更想起白帝城,可我們始終不知他面朝成都還是長安?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9 # 愛依人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後面還有一句,王平可用之。首先我們先來捋順一下時間線。這句話出自蜀國後期統帥姜維第四次北伐249年,也是這一次廖化(前五虎將關羽手下主簿)作為北伐先鋒。

    眾所周知蜀國最能打的非五虎將不可。但是這時候五虎將都已經過世很久了蜀漢處於無人可用之時。

    關羽:公元219年12月(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敗麥城,遇東吳大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被害。

    黃忠: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八月,黃忠病逝。

    張飛:公元221年6月,為替二哥關羽報仇,起兵攻伐東吳。臨出兵前,因鞭打士卒被部將範強、張達謀殺

    馬超:公元223年1月,病逝,終年47歲。

    趙雲:公元229年,趙雲病逝。

    相對與曹魏陣營的人才輩出,蜀漢人才斷檔嚴重,青黃不接,可以稱得上“頂樑柱”的大將更是屈指可數。從這個層面上講,蜀漢確實無人可用。下面我們聊聊廖化。民間認為廖化沒有當先鋒的能力和資格,實在是大大的誤解。廖化是沔南的大族。曾是關羽的前將軍主簿,關羽被孫吳所殺後。廖化詐死,逃過一劫,帶著老母親日夜兼程,跑到了四川秭歸,迴歸到劉備身邊蜀國前期有五虎將所以很多人能力才幹沒有展現出來。蜀漢建國後,廖化被封為宜都太守。在諸葛亮的逐年北伐中,他的職務也不斷升遷,右車騎將軍、領幷州刺史,直至封中鄉侯。後世評價,廖化官德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的現實,讓前期並無太多軍事亮點的廖化挑大樑,確屬無奈之舉,何況這時的廖化已經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將了。

    不過這句話,並非是指廖化的能力和水平較差,至少在蜀漢當時來說,廖化還是出類撥萃的。當然他最大的短板是年齡,因此也就無法與曹魏陣營中的鄧艾、鍾會們相提並論了……

  • 10 # 蘭陵不算黑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出處自不細說,在看過了各位答友的回答之後,我認為各位對此話的剖析只是停留在題主所問題在於諸葛亮身上,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我就仔細剖析,拋磚引玉,還望各位看官多多賜教。

    如果從諸葛亮構建的後劉備時期的蜀國班子成員中,可以看出,這所有的安排,均是以諸葛亮自己的標準來尋求能夠輔佐少主的成員。這就導致了,蜀國後期即使有人才,也難以達到諸葛亮要求的標準。這固然是諸葛亮本人行事所致,“事必躬親,事無鉅細,”恨不得一人做了所有蜀國的事情,這在人才的培養上,確實是無形中堵塞了人才上行的通道,而且從“廖化做先鋒”來看,諸葛亮對於劉備時期保留下來的將領,還是相當器重,這是對資歷的認可,並不是對能力的認可。

    最關鍵的一點,我想各位看官可能忽略了,即使其他的回答者也忽略了這麼一點,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國將領後繼無人,僅僅是因為諸葛亮的行事風格麼?絕對不是,最大的原因正是在於蜀國的第二人才梯隊,在劉備夷陵之戰時,被劉備全部霍霍光了,夷陵之戰,劉備帶走了幾乎所有的新晉級人才,而把第一梯隊與諸葛亮留在了成都。

    這包括程幾(ji)、張南、馮習、胡王沙摩柯、傅肜,間接損失黃權、史郃、龐林降魏,杜路、劉寧降吳,這些將領降敵均是萬般無奈之舉。還有一大將陳式,生死不明。這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參謀也死於此次戰役,那就是參謀馬良,馬良此人能力絕對高於馬謖。

    如果沒有這些將領的損失,蜀漢後期人才絕對能夠滿足諸葛亮北伐的將領所需,也不至於用一個徒有虛名的馬謖去守街亭,蜀國翻牌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至少還不會走到無人可用,廖化做先鋒的地步。當真是蜀中無大將,休怪諸葛亮矣!

  • 11 # 狐羊樹

    諸葛亮用人最大的弊端用所謂聽話的自己人,不是唯才是用。

    如:楊儀:是他府上一書吏,經他提拔當了軍中秘書官。

    姜維:是他收降的魏將,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馬謖:是諸葛亮欣賞的參謀,馬屁精一個。

    而對他有牽制,不聽話的人,即使有能力也打壓。

    如:魏延:資歷,戰功,能力可以說是蜀國後期第一人,而不聽話,有點個性,但忠心為國啊!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重臣,在行政和軍事上全才,但就是把他拿下。

    諸葛亮用人有短板,與他行軍打仗,治理國家一樣:謹慎。

  • 12 # 史爭朝夕

    武侯其個人能力極其突出,品德亦是世所罕見。但武侯性格謹慎。導致武侯在用人上未能人盡其才,選拔人才上也趨向於品德高尚之人。

    劉備死後,劉禪尊諸葛亮為“亞父”,諸葛亮儼然成為蜀漢政權的“皇帝”。諸葛亮在《出師表》向劉禪推薦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也說“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說這些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相比能力諸葛亮更重視品德,雖然在諸葛亮死後雖然不會出現弒殺君父之事。但滿朝皆庸碌平凡的循吏。這些人放在天下一統時期能為天下士人做表率,但像三國那樣的亂世卻是屍餐素位。殊不知,秦昭襄王用“人屠”白起殺破六國膽量。隆慶皇帝給萬曆留了一個張居正,給大明王朝續命幾十年。這些人都算不上謙謙君子。可依然不耽誤他們在史書上留下重彩濃墨的一筆。難得有一個將才魏延,諸葛亮還怕沒人能降住他,死前把他收拾了。

    曹操有一句話叫“道德無用,唯才是舉。”蜀漢缺乏人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諸葛亮擁有一把手的權利。卻不能做到唯才是舉。遍觀史冊,凡是有所作為的皇帝那個不是能吸納各色人才才成就一番偉業的。

  • 13 # 鄭新鎮

    聰明,愚蠢,一般,高尚,驕傲,低調,一起來的。

    朝中無良將,用人,被人用,投其所好,門徒,發揮,手勢逼人。

  • 14 # 乏味的生活1982

    廖化在從軍之前是一名山賊,雖然地位卑微,但是卻有一顆滾燙的愛國之心。王平之前是曹操的手下,但他卻十分仰慕關羽。在一番努力之下,他成為自己“偶像”關羽的主簿。在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死之後,偷偷回到了蜀國,這一行為讓劉備萬分感動,並直接晉升廖化為太守。

    “蜀國無大將,王平可用之。”這個王平何許人也?竟有如此之評價?說起王平就必須提一提馬謖了,二人都是蜀漢後期的人,但是馬稷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而王平卻只是一名副將。在第一次出兵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給馬謖下發了任務,但是馬謖卻不服從安排,一定要舍水紮寨,這樣任性的做法,曹魏大軍利用了這一點,在取水的大道上進攻了他們,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這時,王平善用妙計,製造人勢眾多的假象,最終避免了更多的蜀漢將兵的犧牲。後來,在王平的輔助之下,蜀漢後期才得以延續一段時間。

    王平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值得信任的人,他嚴於律己,對待士兵非常嚴厲,在蜀國後期的那段昏暗日子裡,像一道帶著溫暖的陽光,溫暖著冷卻的心靈,給灰心喪氣的人前進的希望。這樣的一個人,是完全可以放心的託付之人,是可以扛起匡扶漢室大旗的人,但遺憾的是,諸葛亮沒有重用他。雖然諸葛亮的“看走眼”讓王平這顆明珠蒙上了灰塵,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並且,從總體角度出發,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是比較大的。

    蜀國到了後期,大將們死的死,走的走,一個個的都沒了,唯有王平可以肩負重任,這才有了:“蜀漢無大將,王平可用之”這句話。

    再後來,諸葛亮認識到他識人不清的錯誤,提拔了王平,很快王平就成了無當飛軍的統領,在之後的“魏延之亂”中,王平憑藉著軍中的威望,成功的解決了蜀國這一次的內亂。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平的能力。

  • 15 # 靜觀客

    不怨諸葛亮,相臺灣與大路比。臺灣就是個人口稀少的彈丸之地。上那出英才。大路土地遼闊,人口眾多。不出英才都沒天理。

  • 16 # 金駿諮詢

    沒有放手發掘和鍛鍊手下,更沒有去傳授治軍治國之道,事無具細,親力親為,造成了廣大人員對領導的嚴重依賴,而喪失主觀能動性,大面積的人才不能發揮,能力被埋汰,這是蜀國最早被滅的主要原因之一。

  • 17 # 蘇州說笑老客

    蜀國的五虎將都老死了,魏延被馬岱殺了。將軍只有廖化是三等將軍了。說明三國的歷史將被司馬代替,這符合中國的歷史。

  • 18 # 張鐵軍158

    揭示無論戰略、戰術、做人,諸葛亮都很失敗。

    隆中對出餿主意荊益分兵,斷送荊州軍團。

    進讒言,勸劉備殺死劉封。

    與劉備合謀害死張飛。

    後勤保障不利,致使夷陵之戰因糧草不濟而失敗。

    自領益州牧,已然篡國。

    虢奪李嚴、魏延軍權,變相政變。

    流放廖立,嫉賢妒能。

    不聽劉備忠告,任用馬謖,街亭失守。

    北伐絕無勝算而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

  • 19 # 鳳山書畫苑李文聰

    諸葛亮是眾人仰之的智者,原是躬耕南陽的一介村夫,而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方出山,幫助劉備得三分天下,《三國演義》中,將他描寫得出神入化,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赤壁之戰巧施空城計………簡直是智慧的化身。其文韜武略,不但知用兵,而且其名言文章流傳千古,如“寧靜而致遠,談泊以明志",常成為人處世之座右銘,其《誡子書》、《前後出師表》為世人所傳頌。

    然人無完人,劉備、諸葛亮用人之道遠不如曹操,曹操用人唯賢是舉,不論出行身,因此手下強將、謀士如雲,成就一番霸業,統一了北方,在三國之中數魏國強盛。蜀國僅有巴蜀之地,特別是劉備白帝城死後,蜀國勢微,諸葛亮不重視人才的培養和發現,因此只好“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葛亮用人之弊,就在求全責備。

    當今之世諸國之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治國當唯賢是舉、不拘一格:重用有家國情懷、勇於擔當之人,無論政壇,科技丶經濟、軍事、文化皆重用人之道,國家才能興旺發達,應從諸葛亮身上吸取教訓。

  • 20 # 九維空間的穿梭者

    諸葛亮與巫子期差不多吧?諸葛亮和關羽被神化,是愚民政策的需要,這樣的文臣武將帝王能不喜歡嗎?他倆水平高低,看結局一目瞭然,怎一個“敗"字了得!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子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子期問於子賤,子賤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勞。”人謂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理,任其數而已。巫子期則不然,乎然事惟,勞力教詔,雖治,猶未至也。——《韓詩外傳》卷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0多歲了,實在帶不動孫子了,該怎麼跟兒媳婦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