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普文化
-
2 # jianchi
哈哈,這個問題問的有趣。
因為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對風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疫病都不理解,對一切自然災害都認為是天神震怒,所以那時的人們都迷信,承認鬼神存在正常,不承認鬼神存在則屬於不被大眾認可的異端邪說了。
基督教創始人耶穌也被門徒問過同樣的問題,門徒們問耶穌天上的事,耶穌回答:
“地上的事還弄不清楚,怎麼弄懂天上的事?”
這樣,耶穌就在門徒面前巧妙的避開了有沒有鬼神這個問題。
至於耶穌被封為造物主、救世主,那是歐洲人的事情。
而中國的孔子也說了同樣的話: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等於是說了耶穌:
“地上的事尚且弄不明白,何況天上的事?”
同樣的話,都巧秒的避開了天地間有沒有鬼神這個問題,但孔子卻一生都想弄明白自然界有沒有鬼神,所以又說:
“朝聞道,夕死可也!”
但華人低調,只把孔子封為了孔聖人,而沒有封為創世者。
-
3 # 閒處讀書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那時的人們是十分崇尚鬼神的,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占卜,重要節日什麼的也要祭祀,可見他們對鬼神的崇敬。孔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當然不可避免他對鬼神的承認。
不過,孔子的偉大,就是他即使覺得鬼神是存在的,也不可以過分迷信。在平時的生活裡,孔子是不語怪力亂神的。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態度,對生活是十分嚴謹的。
-
4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鬼者,君主,官與官差,及豪強者也)
有錢能使鬼推磨,方知其鬼官差坐。
孔丘言鬼亦官差,官與君王皆如魔。
-
5 # 朵朵佬爺
我記得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就是孔子對世界的看法。孔子知識淵博,但也有許多不知道的。弟子問孔子如何種田,孔子說不知道,自己不如農夫。關於是否有鬼神一事,孔子自己沒有經歷,別人的話又不能全信。是故,孔子對鬼神之事是迴避的,應了季老那句名言: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
6 # 芳徑歌者
孔老夫子心目中到底承認不承認鬼神的存在,只有他自己心裡最明白。可惜翻遍記載他老人家一舉一動的典籍著作竟然找不到一篇完整系統的論述,有的只是散落在字裡行間的關於鬼神的驚鴻一瞥似地閃現,剛一觸及便輕輕滑過。
一篇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似乎在告訴我們,孔老夫子很不屑於談論此等話題,那不就等於說他老人家不信鬼神嗎?
第二篇似乎就是這則記錄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表面上看,孔子說到侍奉鬼神的事情,那就是相信鬼神了。但我們仔細一想,孔老夫子還是個無神論者,因為他在這裡提到侍奉鬼神,只是退一步說,把一個人正確的待人處事態度和並不存在的姑且假設有之的對待鬼神的態度作比較,從而告訴我們該怎樣正確地為人處世。
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侍奉鬼神——也即祭祀鬼和供養神靈要注意哪些禁忌,孔子意味深長地回答子路說:“未能事人,焉知事鬼?”意思是,一個人如果連與“人”相處的道理都不懂,那麼這個人怎麼能夠知道與“鬼神”打交道的規矩呢?
事實上,孔子的這段名言隱含著以下兩個基本道理:第一,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如何與人和諧相處,那麼這個人自然就會知道如何去祭祀鬼和供養神靈。事實上,無論是和“人”還是和“鬼神”打交道,其原則都是真誠、恭敬和利他,一個人如果缺乏真誠、恭敬和利他的品質,則無論是和“人”還是和“鬼神”打交道,都不可能獲得成功。第二,在“與人相處”和“與鬼神相處”這兩件事情中,“與人相處”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加重要。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極其有限的,應當將有限的生命首先用來學習對自己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人”離我們最近,最貼近我們的生活,我們朝夕相處的是“人”而不是“鬼神”,因為“鬼神”並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看到。所以,“與人相處”的技能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與鬼神相處”的技能在人的一生中到底能用到幾次呢?
可見,孔子在這裡是用歸謬法,委婉而堅定地告訴子路,不要去考慮那些虛妄無用的事情,關鍵是要踏踏實實地做人,學會與人相處。
-
7 # 雲1765
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侍奉鬼神——也即祭祀鬼和供養神靈,要注意哪些禁忌。
孔子則意味深長地對子路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一個人如果連與“人”相處的道理都不懂,那麼,這個人怎麼能夠知道與“鬼神”打交道的規矩呢?
孔子之問,其實隱含了以下兩個基本的道理:
第一,一個人如果學會了怎樣與人和諧相處,那麼,這個人自然就會知道怎樣去祭祀鬼和供養神靈了。事實上,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應抱著真誠、恭敬和利他的心,如果缺乏真誠、恭敬和利他的品質,那麼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第二,在“與人相處”和“與鬼神相處”這兩件事當中,“與人相處”更加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極其有限的,應將有限的生命用來學習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人”離我們最近,最貼近生活,我們朝夕相處的是“人”而不是“鬼神”,而且“鬼神”也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所以“與人相處”的技能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與鬼神相處”在人的一生當中到底能有幾次呢?
孔子之問,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的誠實觀察和思考之上的,它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存在於某些人身上的顛倒思想和行為。
-
8 # 醉眠芳草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人還沒有侍奉好,怎麼能侍奉鬼神呢?
在越往前的時期,祭祀、占卜等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佔有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人們也非常重視鬼神觀念。孔子沒有否認鬼神,他承認鬼神的存在,只是表明敬而遠之的態度,更注重現實人生和社會政治。
在《論語》中,關於做人、學習、教育、政治等,都是針對現實人生髮表的評論。孔子注重人格的修養,主張仁、義、禮、智、信,構建的是現世的道德體系;在政治上提倡仁政,主張入世,積極的在現實中有所作為。至於鬼神,具有不確定性,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需要慎重對待,但是不能作為最重要的事來做。
儒家的思想是實用之道。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也是對現實人生的修行。
-
9 # 中孚鑑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出自《論語.先進》: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提到《論語》,自然會想到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季路問孔子服飾侍鬼神之法,孔子說:人還沒能服侍,又怎麼能去服侍鬼呢?季路又說:敢問死又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對於生還不怎麼清楚,又哪裡能知道死呢?
這段話雖然提到鬼神,至於孔子是否承認有鬼神存在,這不這段話的重點。重要的是孔子面對季路問鬼神之時,他的回答從鬼神之事轉化到人生大事,亦體現出現實的人生。
因為人能沒能服侍好,又怎麼能服侍鬼。對於生還不明白,又怎麼明白死呢!就如對簡單的事還不明白,又怎麼能輕易的明白複雜的事。對於現在還沒有規劃,又如何談及將來呢!
所以,孔子說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並不是說鬼神的存在與否。當然孔子對鬼神之事也多是不論的態度。
因為鬼神之事本來就有這屬玄幻,難以說明。特別是在古代,從遠古開始就已經有萬物有靈的思想,經過時間的推薦,就對鬼神這看不到、摸不著的事,難以說明。
從這段話中,也可以引申出處事待人之道,因為如果連和人相處都不好,有何以能和鬼神打交道呢!而無論是對人、還是鬼神,重要的則是真誠、恭敬。
-
10 # 麥客MAIKE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要理解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必須知道孔子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
完整的語境是:“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下我們就基本明白了,季路問孔子侍奉鬼神的方法,孔子說:“不能侍奉活人,怎麼能侍奉鬼神呢?”季路又說:“敢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答道:“對生都不瞭解,又怎麼能知道死呢?”
從孔子回答季路的話來分析,許多學者認為孔子是無神論者,是不相信有鬼神的存在的,否則他也不會這麼回答季路。
按理說,弟子問他侍奉鬼神的方法,孔子應該正面回答弟子,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這也是對鬼神的敬意,但孔子卻避而不答,反而讓季路先學會怎麼侍奉人,根本不在乎鬼神之事,也就是說,鬼神之事在孔子心目中並不重要,如果他相信,他一定會很鄭重的去給季路解答的。
實際上,孔子並非完全相信鬼神,也並非完全不信,連他自己也說:“神鬼之事,吾也難明。”可見,孔子對鬼神之事是持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
既然孔子對鬼神之事持懷疑態度,就說明孔子並非是一個無神論者,他也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否則不會說出:“敬鬼神而遠之”這句千古名言。
我們從孔子許多的言論和著作來看,他都提到鬼神,譬如“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陰陽不測之謂神”、“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等等,說明他對鬼神並不陌生。
應該說,孔子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也不主張推崇鬼神,他更在乎的是現實的社會,而輕視傳統的神權觀念,孔子一生中都是在講為人處世之道,很少講鬼神和生死之道,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為聖人的思想根本。
-
11 # 華繼善
人.就是鬼、鬼.也就是人,
此乃(一)分為(二)真實、難道有誤?
知者.則知之而不知、乃不知者.確吾看它之知也!
-
12 # 起座彈鳴琴
承認人類認知的侷限性,超越了問題本身。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先要明白什麼是“存在”,但顯然,這是個超級問題!
-
13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不能說明任何,孔子思想是實用主義的,他專注於社會和人倫,儘管他的“喪葬禮儀培訓班”開得很成功,但也僅限於現世活動範圍,絲毫不關心人死後的精神世界(鬼神),所以當弟子路問及鬼神時, 孔子的回答則舉重若輕,巧妙地將鬼神與生死等空而大,以及玄遠幽冥的問題轉移到了人生人世上。孔子的這個態度,使儒家學說最終形成了實用理性的特色,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而中國文化則把目光盯在現實人生上,著力追求社會安定,強調人生幸福。
-
14 # 良語悅讀
直接面對這個問題,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雖然孔子教導學生少去探討神鬼之事,但是從孔子重視祭祀舉動來看,顯然他是承認並恭敬有加的。比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可見他對於此事的重視。孔子注重個人品德的塑造,講人人可做聖賢,並且給出實際的進修途徑及切實的方法。如《大學》所述次第"修齊治平",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以人而實現。圍繞個人展開君臣、父子等倫理關係,以"家"為單位進而"鄉黨"至於"國家"的和諧久安。這一切的準則則歸於"禮","人而無禮,不知其可"。以人為本的現實道德標準也自他而成系統,鬼神則突破現有空間而無從體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達孔子修己達人的思想,也可說為把握現在才能開展未來。所以這樣理解鬼神的存在與否也就比較容易判斷了。
-
15 # 金道論國學
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侍奉鬼神——也即祭祀鬼和供養神靈,要注意哪些禁忌。
孔子則意味深長地對子路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一個人如果連與“人”相處的道理都不懂,那麼,這個人怎麼能夠知道與“鬼神”打交道的規矩呢?
孔子之問,其實隱含了以下兩個基本的道理:
第一,一個人如果學會了怎樣與人和諧相處,那麼,這個人自然就會知道怎樣去祭祀鬼和供養神靈了。事實上,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應抱著真誠、恭敬和利他的心,如果缺乏真誠、恭敬和利他的品質,那麼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第二,在“與人相處”和“與鬼神相處”這兩件事當中,“與人相處”更加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極其有限的,應將有限的生命用來學習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人”離我們最近,最貼近生活,我們朝夕相處的是“人”而不是“鬼神”,而且“鬼神”也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所以“與人相處”的技能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與鬼神相處”在人的一生當中到底能有幾次呢?
孔子之問,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的誠實觀察和思考之上的,它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存在於某些人身上的顛倒思想和行為。
-
16 # 魯南辭賦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意思是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實際上,孔子是不否認鬼神存在的。《左傳》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活動,其中充滿敬畏和虔誠。孔子處於春秋時代的後期,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還沒有科學化,因此孔子對此是不持否定態度的。所以《論語·八佾》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那麼,具體的做法是什麼樣的呢?《論語·雍也》:雲“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所以,在《論語·述而》中,孔子又強調:“子不語怪力亂神。”
-
17 # 飲墨可成聖
這並不能說明孔聖就是承認的鬼神存在,這句話僅僅是說明他對祭祀的看法是人事甚於祭祀!孔聖還有一句,敬鬼神而遠之,寫正好印證我的觀點!孔子既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也不承認鬼神的存在,而之所以要事鬼神,這不過去懷念先輩的一個儀式而已,是禮的一種表現形式!重禮施仁基本上可以概括孔聖的思想核心價值觀所在,因此,我們不能單憑一句兩句話,斷章取義自認為就是孔子的真實觀點,這樣是武斷的,不科學的求知行為!謝謝!
-
18 # 兵法天下
問題: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是否說明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
導論聖人孔子的行為,如今可以考證的只有記錄他言行的著作《論語》可以說明一切。
《論語•述而》記載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子不語怪、力、亂、神。”,用現在的話也就是說“孔子從不談論怪異、勇力武暴力,叛亂和鬼怪神話。”,在學術界這似乎已成不爭的定論。
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是,“儒家文化”是非常講究祭祀活動的。眾所周知,所謂祭祀就是祭拜已經死去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主張祭拜已經死去的人,那麼孔子是不是也就相信鬼神呢?在他老人家心裡,確實承認鬼神的存在呢?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對待“鬼神”問題的基本態度是不去談論和討論。倘若當時有人去問孔子有關鬼神這一類的問題,人家孔子不和你談這些,換句話說,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從表面上看這是迴避,是所謂的“中庸之道”,這其中其實蘊含著孔子偉大的哲學理念,偉大的智慧思想。一個人如果學會了怎樣與人和諧相處,這個人自然就會知道怎樣去祭祀鬼和供養神靈了。事實上,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應抱著敬畏、真誠、恭敬和利他之心,如果沒有這些品質,那麼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是不會獲得成功的。2. 在“與人相處”和“與鬼神相處”這兩件事當中,相比之下前者更加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極其有限的,應將有限的生命用來學習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
3. “人”離我們最近,最貼近生活,我們朝夕相處的是“人”而不是“鬼神”。孔子認為,“鬼神”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所以“與人相處”的技能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與鬼神相處”在人的一生當中到底能有幾次呢?
針對這個問題,孔子還有一句值得後人深思:其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如下:“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19 # 小綠熊
學界主流意見,傾向於認為孔子是懷疑鬼神存在的。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記載於《論語·先進》篇,取自子路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裡子路問事鬼神和問死,孔子並沒有做出正面的回答。其實在鬼神的問題上,孔子始終是既不言知之,也不言不知。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就是態度模稜兩可、含糊其辭,由此引發了世人對於孔子是否信奉鬼神的諸多猜測和爭議。而學界的主流意見,是傾向於認為,孔子對鬼神持存疑態度的。
胡適就認為孔子不信神,他說:
儒家講喪禮和祭禮的許多聖賢,可曾有一個人是深信鬼神而講求祭葬禮文的?……就是那位最偉大的領袖孔子也只能有一種自己催眠自己祭祖哲學: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個“如”的宗教心理學,在孔門的書裡發揮的很詳盡。
郭沫若也認為孔子是不信鬼神的:
孔子是否認鬼神的;有以鬼神為存在的,他說是不智,但自然界與祖宗父母對自己有很大的恩德,他在祭祀中便來表示著自己有思恩的意思,若連這種思恩的意思都要否定掉,他認為是不仁。所以他的肯定祭祀始終是在情感方面的滿足。
被譽為“當代最好的《論語》入門讀本之一”,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導言中明確提到,“孔子是懷疑鬼神存在的”。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徐克謙在《論孔墨的天命鬼神觀》裡說:
孔子對於鬼神的懷疑是比較明顯的。他談到祭祀,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在”就是權且當鬼神在,這正說明孔子對鬼神究竟在不在是懷疑的。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子路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從孔子對於鬼神所採取的這種謹慎的迴避態度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有點無神論傾向的。
孔子對於鬼神的模糊態度,與其立足於現實人生的儒家立場有關。在《說苑·辯物》中,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回答:“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這段回答,充分體現了孔子“死事難明,語之無益”的態度。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說到:
《說苑》的這段記載,說明了孔丘為什麼對鬼神問題採取模稜兩可、含糊其辭、迴避問題的態度。他認為,這一類的問題,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他要考慮這一類問題的回答的現實意義和影響。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周天子威風掃地,諸侯割據,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想要恢復理想的禮樂世界,就不能否認鬼神的力量,甚至需要藉助鬼神的力量,因為當時仍是鬼神信仰興盛的社會,特別是在底層民眾中尤為流行。
孔子的儒學始終是立足於現實人生的理論,他關注的是鬼神對人世的功用。對於鬼神本身是否存在的問題,不明確提及,不做深究,因為在孔子看來,這是“無益於教化”的。鬼神的有無問題,就孔子的立場來看,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孔子不願將人事與鬼事對立起來,是在於鬼神對於禮教實踐的功用價值。由此,鬼神問題在孔子的實用理性世界中被懸置了。
-
20 # 問天下津
其實這句話不能說明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
讀先賢經典,切忌不可斷章取義。當我們瞭解《論語》這句話的語境以及其背後的故事,你就會發現,這句話其實鏗鏗然,有風雷之音,其中更是包含了人生於世,要盡人事,莫問前程的積極進取之意。
語出何處.孔子兩懟子路這段話出自《論語》,問題所述,並沒有把這段話寫完,我們來看原文,原文如下: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季路何人?季路其實就是子路,孔子的大弟子,從23歲追隨孔子,前後共40年,作為孔門十哲之一,也是孔子的大弟子。也是追隨孔子時間最長的弟子。有一天子路去請問孔子關於鬼神方面的事情,孔子第一次“懟”子路說人的事你還沒做好,怎麼去想鬼神的事情呢?緊接著子路又問那麼老師,死又是怎麼回事呢,孔子又“懟”子路說生尚且沒活明白,哪裡有時間精力知曉死呢?
為何說子路問的這兩個問題,孔子是在“懟”他呢?因為關於鬼神,關於死亡的的問題,最不應該問這個問題的人就是子路?
我們這裡埋下一個伏筆:記住這段對話的時間是公元前481年,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不宜之人.子路其人子路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子路談朋友相處: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就是說自己的香車寶馬,錦緞華服這些好東西我願意同朋友分享,即使用舊了,我也不會遺憾,足以見子路有慷慨豪俠之風。
子路談自己的理想: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小國家夾於大國之間,並且重兵壓境,民眾還遭受饑荒之苦,給我三年時間去治理他,就能讓這個國家勇敢,不懼怕外敵環伺,並且國家懂得禮儀。這裡我們可以看見子路的智和勇。
不難看出,子路其實是一個非常積極進世的人,一個性格豪放率真的人,真的是一個敢於手提三尺劍,衝鋒陷陣立不世之功的勇武之人。這樣的一個雄赳赳之人怎麼會問鬼神和死亡的事情呢?他怎麼會怕鬼神和死亡呢?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重要事件. 顏回之死再回到前文的伏筆,公元前481年發生了什麼事件呢?這一年孔子的最得意最喜歡的弟子顏回不幸離世,年僅41歲。而這一年子路是62,孔子是71歲,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
顏回作為儒家最優秀的學生,可以說是孔子心裡預設的儒家思想傳人,孔子對顏回的評價是非常之高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顏回、子路、子貢這些一直追隨孔子的學生與孔子的關係更像是父子,顏回死的時候,孔子悲痛的說“噎!天喪予!天喪予!”這是天要我的命啊,可見其悲傷程度。
鬼神問話. 子路之死對於子路來說,這個小21歲的師弟,其實勝於親兄弟的離去其實擊潰了子路這個62歲老人的心裡防線。在這之前孔子的兒子孔鯉也去世了,經歷了這些生生死死的事兒,子路也開始疑神疑鬼了,畢竟此時子路已經62歲了。
於是62歲的學生去向71歲的孔子請教關於鬼神,關於死亡的事兒。所以當看到孔子這個曾經一直意氣風發,果敢勇猛的學生變得如此消極怠世,用現在話說就是開始懷疑人生了。孔子其實是想幫助鼓勵一下子路的,才對子路才說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這兩句非常有名的話。你應該好好的去輔佐君王(此時子路在衛國做官),建功立業,讓有生之年不要虛度,怎麼能總想著鬼神死亡的事情呢。
要知道此時孔子的妻子過世了,兒子孔鯉先他而去,最中意的弟子顏回也先他而去,孔子的內心其實是非常悲傷的。
問話結束後子路就回到衛國去了,過了一年衛國發生內亂,本來子路剛好在城外,有人通知子路逃跑,子路答日:食其食者,不避其難。慨然進城,在打鬥之中,帽子被擊落,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帽子的過程,被人砍殺。
孔子得到這個訊息後,悲痛哭道:天祝(咒)我!天祝(咒)我!這是上天在詛咒我啊。孔子的晚年歲月,估計牙口不好,很喜歡吃煮的很爛的肉,但是在得知子路被人砍殺後,到死再沒吃過肉。其實讀論語,每及此處,真的是令人不忍卒讀,潸然淚下。
文至此處,我們已經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背景故事,以及所要表述的意義闡述清楚了,那麼孔子信奉鬼神嗎?
關於鬼神.孔子之言我們來看《論語》中孔子關於鬼神的態度。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論語》在那個信奉鬼神的年代,孔子的不談論鬼神,對鬼神敬而遠之,而更多強調要盡人事,真正做好人應該做的事。這一思想是非常超前的,這一思想一直影響到2000年後的我們,那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激勵著我們去積極面對人生。由此可見孔子的偉大之處,儒家思想的光芒之處。
回覆列表
《論語》有記載“臧文仲居蔡“,意思是臧文仲給大烏龜蓋豪宅,孔子點評純屬做傻事。
《左傳》也提到過孔子對臧文仲的評價。
孔子是“敬鬼神而遠之”的,是一個從不願意擺明立場的無神論者。所以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墨家批評儒家虛偽,罵他們明明不信鬼神偏偏還要敬拜鬼神。墨家這是不明白儒家的一番良苦用心。
儒家有一個概念叫做“神道設教”,也就是說,敬拜鬼神是為了更方便地治理老百姓。這個概念的原始出處在《易經》“十翼”之一的《彖傳》裡,原話是“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這話原本很可能並沒有愚民政策的意思,只是說英明的統治者效法天地自然之理來治理百姓。
但是,“神道設教”這個概念很快就變成明明白白的愚民術了,只不過這種愚民術完全出於善意,還確實事半功倍、行之有效。
總結,孔子不信鬼神,敬鬼神而遠之只是為了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