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都是三國時期霸主級人物,對於這樣的人物不能用簡單的標籤來衡量。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時為時所需,有時為勢所需,有時為情所需,有時為業所需,不同的情景下他們對一個問題的處理會用不同的方法,即便有時用同一種方法,但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比如劉備愛哭,但每次哭的形式不一樣,意思更不相同。所以對曹操、劉備這樣人物要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去理解,否則,就容易走偏。
(一)小人的定義:
1、 見識淺狹的人。
《論語·子路》:“ 樊遲 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 出。子曰:‘小人哉! 樊須 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 樊須 ,從其小體為小人之類,此謂所見淺狹,對大人而言耳。”
2、人格卑鄙的人。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 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 後漢 所以傾頽也。”
(二)偽君子的定義:表面正派高尚、實際上卑鄙無恥的人。
弄清楚了小人和偽君子的概念後,我們再來看看曹操和劉備是否是小人和偽君子。
東漢末年社會處於動盪之中,群雄輩出,曹操和劉備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1、曹操和劉備都是有大志的人。他們共同之處就是把取得霸業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並且為其奮鬥一生,具有遠大志向的人,是不會去貪蠅頭小利的,更不會帶有市井小民的習氣,他們往往看長遠,看高階,他們身上有著一般人沒有的沖天豪氣。這樣的人很難與小人掛鉤,至於是否是偽君子,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曹操和劉備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有號召力,不管是用什麼方法,要能拉起一支過硬的隊伍才有實現目標的可能。雖然吸引人的方法可以多樣,但如果見識短、人格卑鄙、或只是一個偽君子,那麼就不可能有高人跟隨,即便一時跟隨,長久下去也會脫離你的隊伍,象袁術和袁紹,起初也是兵強馬壯,可是不多時就灰飛煙滅。所以曹操和劉備不可能行小人和偽君子之舉。
3、籠絡人才的手段有正有邪,不能以某些個別行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小人和偽君子。樓主提出這個問題大概也是看到曹操和劉備有些所作所為不為人稱道。比如: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還有曹操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劉備動不動就哭,有時這個哭含有虛假的成分,用魯迅的評價近似偽。曹操、劉備這些舉措雖然不是正人君子們所能接受的,但也不能因此就斷定二人為小人和偽君子。
1、時代不同,標準不同。曹操和劉備距今已經過去1000多年,那時人們的處事方式和今日是大不相同的,為人處世的標準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今天的要求去衡量古人。在那種軍閥割據的時代,想統一江山,依靠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的,有時不得不用非常規的手段,有些手段可能捧不上臺面,但確實需要。如曹操的“割發代首”,看上去有點奸詐,但如果曹操真的自刎,那後面的戲就沒了。所以曹操只能以這種方法自我下臺階。再如劉備東吳招親後,先是以哭泣來引起吳夫人的注意力,然後再打夫妻感情牌讓夫人跟隨自己回荊州,夫妻之間不能實情相待,卻以套路來獲得擺脫東吳的扣留,這似乎也有點偽的嫌疑。
2、位置不同,手段不同。曹操和劉備都是人中之主,要想把下面一大幫子的人帶好,必須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對不同的人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採用不同的策略。這樣才能把人才留住,隊伍才會越打越多。這中間採取的舉措肯定是各式各樣,我們不能用小人和偽君子這個單一標準來衡量,要看他的動機是為什麼,這樣才能準確判斷一個人所作所為的意圖,也才能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
3、時機不同,方法不同。曹 操和劉備他們一生征戰,面對的是各種不同的環境,對不同軍閥的處置不可能用同一種方法搞定。比如曹操對袁紹是斬盡殺絕,而對張繡殺了他的長子、侄子、愛將典韋,再次投降時卻沒去為難他,對張繡寬大處理了。劉備對於同是宗親的態度也不一樣,荊州劉表三讓荊州,劉備總是不取,而四川劉璋請他入川,劉備卻把劉璋取代了,這不同的做法,皆因時已不同。荊州後被曹操所取,四川再不取,劉備就失去了最後的復興漢室的基地,所以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作為一代梟雄和常人相比,其性格是複雜多變的,他們身上具有一般人看不到或看不透的多面性,不能以一兩件事去斷定他做人的風格,往往需要總結其一生的行為,才能相對準確得出對歷史英雄人物的判斷。曹操和劉備二人均屬於性格多面的型別,有光明正大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有令人敬仰的一面,也有令人不齡的一面;有重情重義的一面,也有殺伐果斷的一面。所以對曹操和劉備僅以小人和偽君子這樣的命題來判斷根本是不可能準確定性的。
綜上所述,曹操和劉備不屬於小人和偽君子的行列。更不可以用這樣的標籤來張貼在他們身上。
曹操和劉備都是三國時期霸主級人物,對於這樣的人物不能用簡單的標籤來衡量。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時為時所需,有時為勢所需,有時為情所需,有時為業所需,不同的情景下他們對一個問題的處理會用不同的方法,即便有時用同一種方法,但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比如劉備愛哭,但每次哭的形式不一樣,意思更不相同。所以對曹操、劉備這樣人物要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去理解,否則,就容易走偏。
一、首先弄清楚小人和偽君子的概念(一)小人的定義:
1、 見識淺狹的人。
《論語·子路》:“ 樊遲 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 出。子曰:‘小人哉! 樊須 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 樊須 ,從其小體為小人之類,此謂所見淺狹,對大人而言耳。”
2、人格卑鄙的人。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 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 後漢 所以傾頽也。”
(二)偽君子的定義:表面正派高尚、實際上卑鄙無恥的人。
弄清楚了小人和偽君子的概念後,我們再來看看曹操和劉備是否是小人和偽君子。
二、從曹操和劉備的生活軌跡來判斷東漢末年社會處於動盪之中,群雄輩出,曹操和劉備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1、曹操和劉備都是有大志的人。他們共同之處就是把取得霸業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並且為其奮鬥一生,具有遠大志向的人,是不會去貪蠅頭小利的,更不會帶有市井小民的習氣,他們往往看長遠,看高階,他們身上有著一般人沒有的沖天豪氣。這樣的人很難與小人掛鉤,至於是否是偽君子,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曹操和劉備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有號召力,不管是用什麼方法,要能拉起一支過硬的隊伍才有實現目標的可能。雖然吸引人的方法可以多樣,但如果見識短、人格卑鄙、或只是一個偽君子,那麼就不可能有高人跟隨,即便一時跟隨,長久下去也會脫離你的隊伍,象袁術和袁紹,起初也是兵強馬壯,可是不多時就灰飛煙滅。所以曹操和劉備不可能行小人和偽君子之舉。
3、籠絡人才的手段有正有邪,不能以某些個別行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小人和偽君子。樓主提出這個問題大概也是看到曹操和劉備有些所作所為不為人稱道。比如: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還有曹操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劉備動不動就哭,有時這個哭含有虛假的成分,用魯迅的評價近似偽。曹操、劉備這些舉措雖然不是正人君子們所能接受的,但也不能因此就斷定二人為小人和偽君子。
三、在時代環境中來判斷1、時代不同,標準不同。曹操和劉備距今已經過去1000多年,那時人們的處事方式和今日是大不相同的,為人處世的標準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今天的要求去衡量古人。在那種軍閥割據的時代,想統一江山,依靠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的,有時不得不用非常規的手段,有些手段可能捧不上臺面,但確實需要。如曹操的“割發代首”,看上去有點奸詐,但如果曹操真的自刎,那後面的戲就沒了。所以曹操只能以這種方法自我下臺階。再如劉備東吳招親後,先是以哭泣來引起吳夫人的注意力,然後再打夫妻感情牌讓夫人跟隨自己回荊州,夫妻之間不能實情相待,卻以套路來獲得擺脫東吳的扣留,這似乎也有點偽的嫌疑。
2、位置不同,手段不同。曹操和劉備都是人中之主,要想把下面一大幫子的人帶好,必須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對不同的人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採用不同的策略。這樣才能把人才留住,隊伍才會越打越多。這中間採取的舉措肯定是各式各樣,我們不能用小人和偽君子這個單一標準來衡量,要看他的動機是為什麼,這樣才能準確判斷一個人所作所為的意圖,也才能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
3、時機不同,方法不同。曹 操和劉備他們一生征戰,面對的是各種不同的環境,對不同軍閥的處置不可能用同一種方法搞定。比如曹操對袁紹是斬盡殺絕,而對張繡殺了他的長子、侄子、愛將典韋,再次投降時卻沒去為難他,對張繡寬大處理了。劉備對於同是宗親的態度也不一樣,荊州劉表三讓荊州,劉備總是不取,而四川劉璋請他入川,劉備卻把劉璋取代了,這不同的做法,皆因時已不同。荊州後被曹操所取,四川再不取,劉備就失去了最後的復興漢室的基地,所以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四、 要從多側面瞭解判斷作為一代梟雄和常人相比,其性格是複雜多變的,他們身上具有一般人看不到或看不透的多面性,不能以一兩件事去斷定他做人的風格,往往需要總結其一生的行為,才能相對準確得出對歷史英雄人物的判斷。曹操和劉備二人均屬於性格多面的型別,有光明正大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有令人敬仰的一面,也有令人不齡的一面;有重情重義的一面,也有殺伐果斷的一面。所以對曹操和劉備僅以小人和偽君子這樣的命題來判斷根本是不可能準確定性的。
綜上所述,曹操和劉備不屬於小人和偽君子的行列。更不可以用這樣的標籤來張貼在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