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最帥的男人
-
2 # 大智若愚WJW
首先,我們瞭解三國大都從《三國演義》中瞭解三國的戰火紛飛、亂世英雄的故事。無論任何一本書籍基本都會確定一個主角(即正派人物),而《三國演義》裡劉備建立的蜀國就被確定為正派,因此看了《三國演義》的我們也都會先入為主,大家基本就認定蜀國就是好的。
蜀國劉備,自建立蜀國之初就以漢室正統自居。在封建時代,百姓認可的天下都是家天下,即漢朝劉邦建立,在百姓心中這個天下就是劉姓天下。再如後世的大唐王朝,百姓認為天下就是李家的天下,李家才是真命天子。
是以,因為封建歷史思想,導致整個社會都以正統為主,劉備這個姓從某些角度幫助了他很多。
在《三國演義》裡湧現出了許多英雄,很多故事章節、典故都留下許多經久不衰傳頌頗久的故事。那其中很多故事大多為了襯托蜀國的那些能臣虎將。尤以諸葛亮居多,隆中對、三顧茅廬襯托諸葛亮的治世之才,草船借箭、空城計、三寸不爛之舌罵死王朗、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等等,讓諸葛亮的高大形象在讀者心中和百姓心裡留下神一般的印記。
而其他兩國,魏國曹操本身就是在漢室為官,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在百姓眼裡這就是是謀權篡位的逆臣賊子,是在封建社會不容許的。曹操在三國演義裡整個就是一奸雄、心狠手辣的人,不得民心。吳國孫策孫權弟兄兩個他們的才能都比劉備強,且手下冒似只有周瑜這個軍事最為厲害。比之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趙子龍、馬超、黃忠這五虎將名氣就相差甚遠了。
其實三國的實力,蜀國是最弱的,也是第一個被幹掉的。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蜀國就已經行將朽木不可雕也了。當然諸葛亮去世後他的繼承人姜維其實在治國領軍上並不次於諸葛亮,奈何彼時的蜀國已經山窮水盡,國力不支了。
所以大家認為三國蜀國是好的。當然放到如今我們客觀的看待歷史,那是一段崢嶸的歷史。都為利益而戰,沒有孰是孰非。笑到最後的才是勝利者。
最為重要的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蜀國在這方面在小說裡做的的非常好。
-
3 # 小小淺談史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創作小說《三國演義》是以蜀國角度為基礎加以創作。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黃巾起義,董卓禍亂,當時漢室衰微。是以曹操為首,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名存實亡。後在官
渡之戰中打敗袁紹,為魏國的建立奠定基礎。漢室名存實亡。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政權。
吳國,孫家政權 ,史稱東吳,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東吳乃是其父孫堅,其兄孫策在亂世之中所打下之基業,後以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孫權繼任,一邊穩定江東局勢,一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 。共抗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打敗曹操,為吳國建立奠定基礎。
公元222年,被封為吳王,正式建立吳國。
蜀國,小說以大幅度文字描寫。劉備,中山靖王之後,蜀國開國皇帝。早期劉備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劉備以仁義自居,廣結英雄俠士,善待百姓。後以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向以匡扶漢室為號。東漢末年天下局勢動盪,諸侯混戰。在混戰中收取荊州,進取西川,攻取漢中。為蜀國的建立奠定基礎。
公元220年,曹丕篡位。東漢滅亡。次年劉備開元即位建立蜀國,三國鼎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縱歸司馬氏(西晉)。結束分裂,再次走向統一。
小說《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的角度加以描述,難免會讓讀者誤以為,蜀國是正義的,是漢室的正統。縱觀全書,劉備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出師威正義之師。反之為篡漢之逆賊。總之對也好錯也好,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想法。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4 # 亭安讀書
很多人覺得蜀國好,曹魏和東吳壞的原因有幾個,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想法裡,如果有著光明正大理由和許多光輝形象人物的勢力,絕對是正義的一方,而與其作對的一方就是邪惡的。而三國中的魏蜀吳中,蜀國恰好符合正義形象的一方,也就被我們很多人認為是好的。
詳細點的話,導致很多人會一直覺得蜀國好,魏吳壞,在我看來有幾個原因:
(1)蜀國的興復漢室旗號,被很多後世史學編撰者看好雖然自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室傾頹,儒學崩塌,但文人心中依舊對於國家正義有著很強的追捧,無論是最後取得皇權碩果的曹魏,還是後世的司馬晉朝,在許多世人文士眼中都是篡權的亂臣,而這部分文人正好是史學資料的編撰者,對於在東漢末年依舊打著興復漢室旗號,國號其實是“漢”的蜀漢來說,值得被文人偏重。
幾部著名的史學著作中,例如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記載魏蜀吳三國的紀傳體國別史。作者陳壽當年在蜀漢為官,後在曹魏滅掉蜀漢之後,又歷經曹魏、西晉兩朝,才完成三國志的編撰。雖然史學家都以事實為依據,但面對混亂的局面,文人心中一定也會有胸臆的抒發。
面對混亂朝局之中,雖然名義上尊魏的陳壽,依舊把魏蜀吳三國當作地位等同的國家。更重要的一點是,陳壽作為三國時期的當世人,以親身的經歷撰寫史料,不受當時當權司馬氏的徹底壓迫,留下蜀國各種人物的資料,也是值得被後世敬佩的。
(2)人才輩出,吸引關注。劉關張、諸葛亮、趙子龍,被許多人追捧再有一點原因,很多人覺得蜀漢好,其實是被人物吸引,無論是從《三國演義》當中得知,還是從類似三國志、真三國無雙這類遊戲,都對三國的人物和很多典故非常熟悉。而蜀漢的人物典故更被世人所熟悉,劉關張桃園結義,劉備諸葛亮三顧茅廬,趙子龍七進七出,這些人物和典故當中表現出來的意義,讓人更加追捧。
劉關張的義氣,關羽的忠義,趙子龍的勇武,諸葛亮的智謀,這些都是後世很多人倍為推崇的東西,也因此對於這些人所屬的蜀漢更加看好。認同人物之後,也會更加認同這些人物所歸屬的國家。
(3)《三國演義》的影響很重,很多人會把演義當成正史其實在不長時間的接觸歷史領域時間裡,很多嚴謹的前輩,最看不上的就是把正史跟演義、野史、小說相提並論。而這種現象卻是絕大多數普通人,最容易誤會的方面,單拿三國時期的歷史來說,雖然很多人知道有《三國志》這回事,卻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讀正史,相比《三國演義》的各種評書、電影、電視劇的傳播,反而成為世人瞭解三國的主要途徑。
《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而演義中推崇蜀漢的內容,也讓人對蜀漢更為認同。這其實很容易瞭解,很多人沒必要去了解太過詳細的史實,只從電視裡知道幾個三國的劇情和成語,就足夠應對大部分生活。而在簡單的認知中,演義就代表歷史,蜀國就是正義,就是好的,魏吳就是壞的。
最後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並沒有太多精力去探究正史的真相,只會從自己的過往經驗當中,得出某種結論。受《三國演義》影響太多的人們,不會為了正史中的事實而改變已經形成的認知。
關二爺、趙子龍、諸葛孔明、劉關張的國家,一定就是好的,善良的,這其實是大部分人的觀點。而白臉的曹操,寧負天下人的曹操,一定就是壞人,這也是很多人的觀點。
-
5 # 慕容飛凡
曹操孫權是漢臣,他們建國是造反。劉備是皇叔是傳承是正統。
這問題涉及到幾千年歷史政權的思想愚民教育,造反是反派是違法,要老實 。
-
6 # 長風萬里
明清時期的小說和評書盛行,而普通人的價值觀的形成往往是深受其影響,此時民間已出現“擁劉貶曹”傾向,小孩子們聽到劉備打了勝仗個個都歡欣鼓舞,手舞足蹈,而聽到劉備打了敗仗則傷心不已,甚至痛哭流涕。在中國的戲劇表演裡曹操也以白臉的“奸雄”示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義氣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匡扶社稷的志向當然也受到百姓和朝廷的推崇,哪個朝廷不希望百姓和臣子盡忠於自己呢,這種忠義的理念不斷被歷朝歷代宣揚發酵,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當然功不可沒,因為它就帶著明顯的“擁劉貶曹”的傾向,它也幾乎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的啟蒙讀物了。
-
7 # 貝殼找房銷售經紀人
對於為什麼大部分人都覺得蜀是好的這個問題,個人觀點認為早期三國影視劇中需要一個突顯正派的人物或者組織,而忠義無雙的關羽,悍將勇猛張飛和一個一窮二白頂著漢室宗親的劉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還有就是他們的故事從古至今一直被世人熟知,五虎上將,三顧茅廬,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長坂坡七進七出等等……這對於拍三國的人來講無疑是亮點,曹操是奸雄,這首先就對電視人物主角正面形象不符合。
而故事或者電視都是需要一個主角的,使讀者或者看者代入感更強,而對拍電視劇而言,擁有眾多亮點的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人都是先入為主的,而早期的三國演義書就是這麼寫的,至於為什麼怎麼寫請參考上面,其實想想在真實的三國中有正派之分嗎?都是在為自己打算而已,曹操一定是壞的嗎?劉備真的仁義嗎?(僅個人意見)
-
8 # 使君與操
我這裡提出一個反向觀點: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確有其事,劉備方面確實有一些偉光正的東西值得頌揚流傳。但現在卻有許多標新立異者矯枉過正了:他們一味地貶低蜀漢如劉備虛偽、諸葛亮窮兵黷武、諸葛亮只懂政治卻不懂軍事。因為這樣的標新立異能夠讓他們得到博學的稱號,符合時代自由思想的基本。殊不知,這不是另一種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嗎。
這裡舉個例子:劉備託孤諸葛亮收到了許多史學家的稱讚,他們的君臣關係也備受推崇,但到了如今就是各種陰謀論。那這是不是“貶劉”呢?故凡事不可聽一面之詞,也不可矯枉過正啊!
-
9 # 因為不夠沙雕而苦惱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受《三國演義》影響很大,書中大量篇幅是以蜀漢作為正面形象進行描寫,而很多人都是透過《三國演義》瞭解的三國曆史。所以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蜀漢一方一直打的是中興漢室的旗幟來對抗曹魏,而曹魏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吳雄踞江東,偏安一隅少有作為。
-
10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羅貫中充分把握了市井小民對屌絲逆襲心理的認同感。曹操,官二代。孫權,軍二代。劉備,白手起家。相比三國演義的受眾來說,絕大多數肯定是認同劉備的。畢竟絕大多數人不是中央領導團體的後代,也不是軍分割槽指揮官的後人,所以劉備先天上就勝曹操和孫權一籌。
緊接著,羅貫中給了劉備一箇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號,坐實了他漢室宗親的地位。為什麼選中山靖王?因為這個中山靖王光有名有姓的妻妾生的有名有姓的兒女就有三百多個,沒有姓名或者和婢女歌姬生的就更不好計算了。所以稱為中山靖王之後最保險,因為沒人查得出來。即便要看族譜,也可以直接說家道中落,不慎遺失。
但只要有這個名號,劉備就有了一種“正統”的身份,不論在任何社會形態中,“正統”和“忠義”都是老百姓鼎力支援的主旋律。在這兒,劉備又贏了曹操和孫權一籌。
三國演義中對武將謀臣的刻畫只有兩種,“忠義”的和“不忠義”的,一刀切。而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除去魏延等幾個被刻畫為反派的,其他例如關張趙都是絕對的“忠義”,絕對的“正統擁簇”,同時有充分具有一種豪俠的瀟灑。這一點上,劉備又贏了孫權和曹操一籌。
這樣渲染下來,看客會覺得劉備的蜀國是好的,就不奇怪了
-
11 # 愛尚文史
——這個問題,魯迅先生解釋過
社會諸色人等,愛看《雙官誥》,也愛看《四傑村》,望偏安巴蜀的劉玄德成功,也願意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至少是受了官的恩惠時候則豔羨官僚,受了官的剝削時候則同情匪類。但這也是人之常情。
而在元末時期,正好湧現出了兩個魯迅先生口中的“社會諸色人等”。羅貫中與施耐庵。師徒二人,喜歡看《雙官誥》,也喜歡看《四傑村》;不過當二人受到元人剝削之後,又都希望偏安巴蜀的劉玄德成功,希望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
這也便是人之常情……
話說在元末時期,蒙古人當家做主,漢人的地位非常卑微,過著似人非人的生活。因此,推翻元王朝,推翻蒙古人,復興漢室,渴望本民族的復興,是每一個漢人的願望。特別是身為知識分子的羅貫中、施耐庵師徒兩人,他們內心的憂患意識,可謂比常人更為突出。
因此,兩人滿懷期望的,加入了反王張士誠的隊伍,渴望用自己的滿腔智慧,為民族復興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惜!師徒二人的命運如此相似,兩人都沒有得到張士誠的重用,被迫脫離了張士誠的隊伍。
此後!師徒二人唯有把這種精神寄託注入到小說之中,以此尋求一些心靈安慰,以及喚醒本民族的鬥志。施耐庵作了《水滸傳》,羅貫中作了《三國演義》,這兩本書後來都成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所以就三國來說,第一個把劉備、曹操集團分為正派與反派,視劉備為仁人君子,視曹操為漢家奸雄的,是羅貫中老先生。正史並無好壞之分,都是為了大一統,都是為了天下蒼生,或者可以說都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談不上好與壞,對與錯。
正史唯一可講的,就是一個正統關係。正統是什麼?是封建社會中,指王朝先後相承的系統。曹魏承繼的是漢朝,西晉承繼的是曹魏,而且蜀漢、東吳最後都被晉滅掉了。所以西晉才是正統,也就是說曹魏是正統。但不指好與壞,都是一丘之貉。
這邊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好著呢?既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隸,也沒有出現偏安一隅的情況,為什麼現在還有那麼多人,願意以好壞來看待曹操、劉備集團呢?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點,羅老先生的《三國演義》,可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加之各大網路,各大書評人,各大專家,各大媒體,各大電視劇,層出不窮。《三國演義》早已深入人心,認可度非常的高。甚至於有的人,把他當作史書來看的,我想這也是有的。
-
12 # 歷史復活
那是受羅貫中影響,他寫小說時,演義了誰好,大家就覺得誰是好人,他要說誰款,誰就顯得壞。
同時因為劉備姓劉,在那世襲制的封建王朝中,這一點太重要了,因為講究是大漢劉皇家的正統之身,所以那時候,不管你是什麼人,上面皇帝沒用時,下面有一個姓劉的有一點兵權和勢力,則劉家的皇孫們都像拿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的。
皇帝太可憐了,他覺得劉備是劉家皇室救命之人,如果他自己不行,別人要他下臺,他哪怕傳給劉備也不能好了其它姓的人,這樣劉家400年大漢江山才顯得沒有滅亡,古代的愚蠢和不公平就是這樣。
功臣和老百姓們都覺得劉氏才是正牌的,其它不管是姓孫的,還是姓曹的,都是奸盜。看來生時譜上好,就是佔了一個大光。不然劉備真不知當時那個實力,會在哪裡舔豬槽還是舔狗槽,全得益於他姓得好。
所以劉備立了蜀國,人們都覺得他是皇室中人,立的天驚地義,其它人就不一樣了,是篡位。、
當在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他看起來也有一些仁義,三國是什麼?是爾虞我詐的時代,有一個仁義者,真不容易,所以這樣更顯難能可貴。所以說綜合上面幾點,就有蜀國像好國,其它國都是壞國,反面的感覺。
-
13 # 深夜裡的鐘聲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其實是受各種文藝作品影響,到近代的各種歷史小說,相關文藝作品,大多是擁劉反曹的,其實很多正史都是持這樣的態度,在這樣一種輿論環境中,自然擁劉的多,支援曹操的少。
大多數人對三國的瞭解,可能就是源自這部電視劇但是,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是一樣一種情況呢?背後有沒有深層次原因?
相當長一段時間,曹魏是正統我看到挺多人用正義非正義來進行劃分,首先不管這一觀點正確與否,至少是不符合事實的?
其實,在歷史上關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現在主流的蜀漢正統論,一種是曹魏正統論,如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秉持的就是曹魏正統論,在這本書中,記載魏國的帝王,都用的是本紀,也就是正統帝王規格,而吳蜀兩國,用的都是國主,也就是降了一格。
注意圖中魏書帝王用的是本紀
我們知道,一個封建王朝的存在,要有其合法性的,這也是它維護統治的理論基礎,比如周滅商,要先證明商紂是個獨夫,人民和上天都已經拋棄他了,所以武王伐紂,周革商命,其實商的祖先湯滅夏也是同樣的。
此後歷朝歷代都差不多的邏輯,你建立新的朝代,一般也要承認前朝的正統性,只是天命拋棄了他,轉移到了你身上。
雖說分三國,魏獨佔兩漢十三州的九州,蜀漢僅據有一州之地
晉朝承接曹魏,曹魏又是透過漢獻帝禪讓立國,所以,自晉以後,官方正統從來都是秦-漢-魏-晉這樣的正統傳承。
朱熹首提蜀漢正統論到了南宋時期,朱熹提出了新的解釋,因為南宋偏安東南,所以為了給趙宋正統提供合法性,他提出蜀漢正統論,把曹魏稱為僭越,是亂臣賊子,同時把南北朝時期的南朝認為正統。
「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亦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出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國志》)
朱熹的蜀漢正統論,直到明朝中後期,程朱理學成為科舉必考內容,才開始為儒士廣泛接受,至清朝,滿清對蜀漢非常推崇,更是把昭烈皇帝劉備,作為三國時期唯一的帝王供奉於歷代帝王廟中。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明顯正是受這樣一種潮流影響,而明清離當代最近,留下來的關於三國時期的作品屬歷代最多,所以今天看到的也大多是褒蜀漢而貶曹魏的,這也是今人對三國曆史認識的根源。
-
14 # 驕然
我來說一下吧,其實並不是蜀國是好的,而是作者必須是站在蜀國的一邊,因為蜀國的皇帝劉備,是皇帝的親屬,是正宗的,即便不是作者的本意,他也必須這樣寫,為了就是能讓這部書能夠流傳下來,否則他就會成為一部禁書,是流傳不下來的。如果三國演義站在魏國一方,不就等於是鼓勵造反了嗎?
我們知道,最開始的水滸傳是由施耐庵寫的,他只寫了80回,沒有後來的宋江招安,為此無法出書,是後來他的學生羅貫中幫他寫了後40回宋江詔安,才讓這部歷史鉅著流傳下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水滸傳是兩個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就是這個原因。
-
15 # 夢魘怪說
描述三國時期的書籍,要麼以魏為正統,要麼以蜀為正統,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三國演義明顯是抬高蜀國貶低魏國,擁劉反曹。其次,劉備及其屬下的所做所為被後世統治者推崇,蜀國集團的價值觀被肯定和拔高,後來的皇帝對蜀國的諸葛亮、關羽等進行加封,建廟祭祀,蜀國的地位也自然水漲船高。最後,曹操兒子曹丕篡漢自立,曹操也被釘到了奸賊的恥辱柱上,不符合在我國佔主導思想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後世一步步的被醜話,直到現代建國後才有所改觀。
-
16 # 如果說情感
褒劉貶曹的傳統。
這一傳統是源遠流長的,劉備有仁義的名聲,又是漢室後裔,而曹操殺戮太重,又行事專橫詭譎,尤其是殺了幾個享譽天下的文人,得罪了執筆寫文章著歷史的一群人,那些人敢怒不敢言,但是會變著法子寫文章來罵曹操,罵的空前絕後,文采斐然,於是就流傳下來,曹操亂臣賊子的歷史地位就被被確定了。
後來又經過羅貫中的蒐集整理,三國演義的誕生更是把這種觀念和傾向深入人心。
-
17 # 叮叮說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中國人始終呼喊的一句話叫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傳統是什麼?傳統在這裡就是漢王朝即使要換皇帝,皇帝也只能姓劉,因為漢朝是劉氏開創的,那麼你要想一統或者你想當皇帝,那麼你必須也姓劉才行,還有一個條件就是說你要有皇室血統才正宗,劉備為了顯示跟漢朝皇室有關,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實際上他們也並沒有什麼聯絡
而再看另外兩家,一個姓曹,一個姓孫,自然不會被視為正統,其中曹魏的好處是漢天子一直被他們握在手裡,雖然是個傀儡皇帝,但是按照中國的禮教,任命官員什麼的,還是皇帝這邊給的名號,所以曹魏有這個優勢,所以也導致後邊有一部分文學作品,以曹魏為正統,畢竟皇帝在這不是?而吳國,蝸居在長江邊上,往南打,打不過,也就只能守守家,沒有什麼存在感,又沒有皇帝加持,自然不會有人把它認為是好的向上的
蜀國因為劉備姓劉,所以一直自因為是蜀漢,而諸葛亮他們也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口號,加上諸葛亮本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加上三國演義的神加持,讀者自然是喜歡的,你喜歡的人物在哪裡,你自然會定義為喜歡蜀國,再加上還有五虎上將的加持,喜歡武力論輸贏的朋友,自然也是蜀國的擁躉,這些全都是讓我們認為蜀國是好的,而吳魏是壞,這些東西已經在潛意識裡影響了我們,所以就自然而得出這個結論了。
-
18 # 雜談野記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是不是要讓寫書人背鍋呢?1.蜀國好,是因為蜀國中能人異士太多,關羽、張飛、趙雲、劉備、諸葛亮等等,這些多數都是正面人物,即使是張飛,那也是淳樸的屠夫。
2.曹操,光是自己已經因為狡詐而揹負罵名,其實,他對於關羽的喜愛,真的是比親兒子還親,關羽厲害嗎?其實也不然,三英之一的他都不及呂布三分之一,曹操這一點珍惜有才能的人著實讓人感到佩服。
3.吳國,描述的真的不多,呂蒙這樣的大將,放在蜀國早就成了五虎將之一了,黃忠真的是了不得,給吳國的名譽加分不少。
4.作者的側重點就是蜀國,所以只是看起來蜀國最正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9 # 信願—與孩子同成長
其實,從我個人來說,我更喜歡魏國,更喜歡曹操。但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蜀國好,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名正言順很重要。中國人最講究名正言順的,什麼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長等等,這是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道德觀念,國家也是這樣,雖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但文人、老百姓還是認他劉姓,改朝換代那是天大的事,是不能接受的。這個時候劉備出現了,他是漢室宗親、漢景帝十八世孫,由他來匡扶漢室,名正言順。
二是《三國演義》的宣傳是很重要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他對後人的影響應該是四大名著中最大的,因為他裡面含有很多的人生、軍事、商業哲理。那麼羅貫中先生就是奔著褒揚劉關張去的,把曹操寫成最大的奸雄,大家都被羅先生帶到溝裡去了,其實正史不是這樣寫的。
最後,我再說下為什麼喜歡曹操。原因有四:一是曹操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他挾天子而沒有廢天子。他曾經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二是曹操是一個有追求的人。他文學素養很高,並用文言志,最著名的《短歌行》。三是曹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他的治理之下,魏國國力最強,老百姓幸福指數最高,而蜀國連年北伐,老百姓負擔很重。四是曹操是一個講誠信的人。關羽千里走單騎,曹操沒有阻攔(三國志裡說的)。所以,李世民、司馬光、王安石、毛澤東等均對曹操給予了高度評價。
喜歡我請關注@說典悟理
-
20 # 東東家家
看過《三國志》會發現無論曹魏還是蜀漢其實都還可以,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蜀漢。東吳黑料太多,我實在無法喜歡。
為什麼我更加喜歡蜀漢呢?
因為在我眼裡他們當中有許多人都挺值得我尊敬!比如:
蔣琬雅量寬和,公正而有威望;
《三國志 蔣琬傳》陳壽評價:蔣琬方整有威重。
董和居官食祿以來,對外治理安撫邊疆少數民族,在內參與軍國大事,二十多年,臨終時家中沒有一石糧食的私財。
《三國志 董和傳》: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幹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
費禕生性謙虛樸素,家中不積錢財,兒子穿布衣吃素食,出入不乘馬車,與百姓沒什麼兩樣;
《禕別傳》: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
鄧芝為將二十多年,賞罰明斷,體恤士卒。身上的衣食從官府資取,不治私有財產,妻子甚至有飢寒的日子,死時家中也沒有多餘財物;
《三國志 鄧芝傳》:芝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明斷,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苟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飢寒,死之日家無餘財。
廖化初任關羽的主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兵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廖化亦歸入孫吳。他思念漢主劉備,於是詐死,當時人們信以為真,廖化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奔赴蜀漢。
《三國志 廖化傳》: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化)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
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呂凱堅守節操,堅定不移;諸葛亮到南方時,曾向朝廷上奏說:“永昌郡吏呂凱、府丞王伉等人,在邊陲之地對朝廷盡忠不變,已有十多年,雍闓、高定在其東北方面威逼他們,而呂凱等堅守正義不與他們交往。為臣沒有料到永昌地區風俗竟是如此敦厚正直!”
《三國志 呂凱傳》:及丞相亮南征討闓,既發在道,而闓已為高定部曲所殺。亮至南,上表曰:“永昌郡吏呂凱、府丞王伉等,執忠絕域,十有餘年,雍闓、高定逼其東北,而凱等守義不與交通。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
陳壽評價:呂凱守節不回
馬忠為人寬容有度量,只知詼諧大笑,臉上從不流露出憤怒的神情,但處事時能夠當機立斷,恩威並立,因此蠻夷們都十分敬畏和愛戴他。馬忠逝世後,治下百姓親自來到馬忠靈堂前流淚哭泣以盡哀思,並設立廟宇來紀念他;
《三國志 馬忠傳》:忠為人寬濟有度量,但詼啁大笑,忿怒不形於色。然處事能斷,威恩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及卒,莫不自致喪庭,流涕盡哀,為之立廟祀,迄今猶在。
王平忠誠勇敢,做事嚴肅認真;
《三國志 王平傳》陳壽評價:王平忠勇而嚴整
楊洪年少時不好學問,但忠心耿耿,心地清亮,憂慮公家事務就像自己私家的一樣,侍奉繼母極為孝順;
《三國志 楊洪傳》:洪少不好學問,而忠清款亮,憂公如家,事繼母至孝。
呂乂生活儉樸,謙虛少言,為政簡明而不繁瑣,以清明能幹著稱。他心地善良,體恤百姓,百姓無不稱頌,在本州各縣城中首屈一指。
《三國志 呂乂傳》:乂遷新都、綿竹令,乃心隱恤,百姓稱之,為一州諸城之首。
乂歷職內外,治身儉約,謙靖少言,為政簡而不煩,號為清能。
王嗣為人篤厚忠實,對羌胡各部施以恩信,使許多桀惡不馴的部落歸附於蜀漢,安定了蜀漢北境。後隨姜維北征,戰死,戎夷數千人號呼涕泣,為其送葬。王嗣的子孫,羌胡諸部都像骨肉兄弟一般看待他們,可見王嗣對羌胡的恩義;
《三國志 楊戲傳》:(嗣)舉孝廉,稍遷西安圍督、汶山太守,加安遠將軍。綏集羌、胡,鹹悉歸服,諸種素桀惡者皆來首降,嗣待以恩信,時北境得以寧靜。
後從維北征,為流矢所傷,數月卒。戎夷會葬,贈送數千人,號呼涕泣。嗣為人美厚篤至,眾所愛信。嗣子及孫,羌、胡見之如骨肉,或結兄弟,恩至於此。
張嶷患有嚴重的風溼病卻依舊堅持隨姜維北伐。出發之前,張嶷向後主上書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屢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時常擔憂突然身亡,不能報答主上。如今總算可以隨軍出征,為國效勞。如果取得涼州,臣願意擔任藩鎮守將;如果不能報捷,只好犧牲自己以作報答。”劉禪看了不禁流下淚來。後在與魏將徐質交戰裡,張嶷親自搏戰,但因寡不敵眾,臨陣戰死。南中越巂民聽聞張嶷戰死,都為張嶷流涕,而後為張嶷立廟,四時祭祀。
《三國志·張嶷傳》:嶷風溼固疾,至都浸篤,扶杖然後能起。李簡請降,眾議狐疑,而嶷曰必然。姜維之出,時論以嶷初還,股疾不能在行中,由是嶷自乞肆力中原,致身敵庭。臨發,辭後主曰:“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天不違原,得豫戎事。若涼州克定,臣為籓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後主慨然為之流涕。
軍前與魏將徐質交鋒,嶷臨陳隕身,然其所殺傷亦過倍。既亡,南土越巂民夷聞嶷死,無不悲泣,為嶷立廟,四時水旱輒祀之。
傅肜跟隨劉備東征,後劉備被陸遜攻破,傅肜率部力戰拒後,手下兵士都死盡了,吳國將領令傅肜投降,傅肜罵道:“吳狗!怎麼會有投降的漢將軍!”於是戰死。
《華陽國志》:將軍義陽傅彤為後殿,兵眾死盡,彤氣益烈。吳將喻令降,彤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
傅僉(傅肜之子)在曹魏攻伐蜀漢時,和蔣舒共防守陽安關,蔣舒趁傅僉出戰時投降了魏將胡烈,最後傅僉格鬥而死。魏國人對他就義的行為很佩服。司馬炎評論:蜀將軍傅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 僉父肜,復為劉備戰亡。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
《三國志 姜維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
《蜀記》晉武帝詔曰:“蜀將軍傅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僉父肜,復為劉備戰亡。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
楊戲負責管理刑罰,執法辦案解決疑難,人稱處辦公平恰當。後來輔漢將軍張裔向諸葛亮推薦楊戲,於是被諸葛亮徵召為丞相府主簿。
《三國志 楊戲傳》:戲年二十餘,從州書佐為督軍從事,職典刑獄,論法決疑,號為平當,府闢為屬主簿。
程畿隨劉備東征,後兵敗夷陵,程畿只好沿長江順流而下退軍。有人告訴程畿:“後面的追兵已經趕上,拋棄船隻,便可以逃脫。”程畿說:“我在軍中,未曾因為敵人棄船而走,何況跟隨天子而遇見危險呢!”東吳追兵趕上程畿的船隻,程畿戰死。
《華陽國志》:從事祭酒程畿獨溯江退,眾曰:“後追以至,宜解舫輕行。”畿曰:“吾在軍,未習為敵走,況從天子乎!”亦見殺。
柳隱為人正直誠懇,高風亮節,交友眾多,擅長從政。多次跟隨大將軍姜維北伐,臨機應變,衝鋒陷陣,勇力軍略冠絕三軍。鍾會率軍伐蜀,攻入漢中,沿途戍守堡壘多被攻克,只有柳隱能夠堅守。鍾會派偏將前來攻打,不能取勝。後主劉禪投降後,用手令叫他歸順,他才到鍾會軍前投降。晉文帝司馬昭聽說後也認為他忠義可嘉。
《華陽國志》:少與同郡杜禎、柳伸並知名。隱直誠篤亮,交友居厚,達於從政。數從大將軍姜維征伐,臨事設計,當敵陷陣,勇略冠軍。
景耀六年,魏鎮西將軍鍾會伐蜀,入漢川,圍戍多下,惟隱堅壁不動。會別將攻之,不能克。後主既降,以手令敕隱,乃詣會。晉文帝聞而義之。
黃權隨劉備東征,蜀漢江南前線部隊大敗,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魏文帝曹丕問黃權:“你放棄叛逆前來歸順,是想仿效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受過劉主(劉備)的特殊恩寵,不能降吳,又無法歸還蜀漢,於是前來投降。況且敗軍之將,被免死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裡還能效仿古人呢?”有人說,劉備已誅殺了黃權的家人。黃權於是對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還未解,請等待之後的答案。”後來得到確切訊息,果然和他判斷的一樣
劉備病逝後,魏國群臣都相互慶賀,唯獨黃權無一絲笑意。司馬懿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說:“黃公衡是個爽快人,經常從坐位上起身,讚歎著談論你,這種談論總不離口。”
《三國志 黃權傳》: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後得審問,果如所言。
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鹹賀而權獨否。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
黃崇(黃權之子),在蜀漢當任尚書郎,曹魏伐蜀時跟隨諸葛瞻一起抗擊鄧艾。當蜀漢大軍到達涪縣時,諸葛瞻止步不前,黃崇多次勸他應快速向前行軍,佔領險要,而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黃崇的意見。鄧艾因此得以長驅直入,諸葛瞻退守綿竹後,黃崇激勵部下將士,決心戰鬥到死。後來,黃崇死於鄧艾的亂軍之中。
《三國志 黃權傳》記載: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常勖為官清廉亮節,治理刑獄號為平當公允。下放為郫縣縣令,為政簡約不煩擾百姓。鄧艾伐蜀,在綿竹打敗諸葛瞻,威振西土。諸縣長吏有的望風而降,有的棄官奔走。唯獨常勖率經官民固城死守。直到得到後主的旨令,才前往投降鄧艾,郫縣錢糧政府得以儲存完整。
《華陽國志》:時州將董軍政,置從事,職典刑獄。以勖清亮,復為督軍,治訟平當。還察孝廉,除郫令,為政簡而不煩。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破諸葛瞻於綿竹,威振西土。諸縣長吏或望風降下,或委官奔走,勖獨率吏民固城拒守。後主檄令,乃詣艾,故郫谷帛全完。
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他師事譙周,譙周的門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魏滅蜀後,鄧艾聞聽他的名聲,請求擔任主簿,李宓沒有前往。武帝登基,下詔任命他為太子冼馬。他以祖母年邁,沒有人侍奉贍養為由沒有接受官職,並上《陳情表》。晉武帝看後說:“李密出名,一點也不假啊。”
後來,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喪期結束後,皇帝徵召李密擔任尚書郎,擔任河內溫縣令。李宓在溫縣當任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
當時隴西王司馬的兒子王舒非常敬重他,與他交好,因此權貴有勢力的大家族都忌憚他的公正秉直。李宓做州大中正時性情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權貴,不合荀、張的旨意,降職調任漢中太守。過了一年,李宓辭職。
《華陽國志》:父早亡,母何更行,見養祖母。治《春秋左傳》,博覽五經,多所通涉。機警辨捷,辭義響起。
大同後,徵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及書招欲與相見,皆不往。武帝立太子,徵為洗馬。詔書累下,郡縣相逼。於是宓上疏曰:“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此處省去內容為《陳情表》)武帝覽之,曰:“宓不空有名也!”
及祖母卒,服終,徙尚書郎,為河內溫令。敷德陳教,政化嚴明。隴西王司馬子舒深敬友之,而貴勢之家憚其公直。宓去官,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勢位者,失荀、張指,左遷漢中太守。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文立師事譙周,兼通群書,與李密、陳壽同窗。因其好學謙謹,被同窗間譽為顏回。益州刺史費禕於是徵辟文立為州從事,入朝為尚書郎,後又闢為大將軍東曹掾,稍遷尚書。
魏滅蜀後,被任命為梁州別駕從事。後拜為濟陰太守。在任期間, 政事清明, 百姓樂業。晉武帝冊司馬衷魏太子,以司徒李胤為太傅,齊王司馬攸為少傅,文立為太子中庶子,輔佐東宮。
期間,文立向晉武帝上奏《 上疏辭太子中庶子》、 《 上疏辭散騎常侍》、 《 上書請敘故蜀大官及死事者子孫》等。他言辭懇切, 雍容典雅, 行文流暢整飾工整, 表現了他謙虛謹慎之品質及其對蜀漢故舊子孫的厚情
咸寧末年 (279年)卒於官。 晉武帝深知文立素懷蜀漢之情, 於是將其送葬回蜀。
《華陽國志》:文立少遊蜀太學,治《毛詩》、《三禮》,兼通群書。州刺史費禕命為從事,入為尚書郎,復辟禕大將軍東曹掾,稍遷尚書。蜀並於魏,梁州建,首為別駕從事。
立上疏曰:“伏惟皇太子春秋美茂,盛德日新,始建幼志,誕陟大繇,猶朝日初暉,良寶耀璞。侍從之臣,宜簡俊乂,妙選賢彥,使視觀則睹禮容棣棣之則,聽納當受嘉話駭耳之言,靜應道軌,動有所採,佐清初陽,緝熙天光。其任至重,聖王詳擇,誠非糞朽能可堪任。臣聞之,人臣之道,量力受命,其所不諧,得以誠聞。”帝報曰:“古人稱:與田蘇遊,非舊德乎?”立上:故蜀大官及盡忠死事者子孫,雖仕郡國,或有不才,同之齊民為劇。又上:諸葛亮、蔣琬、費禕等子孫流徙中畿,宜見敘用,一則以慰巴、蜀民之心,其次傾東吳士人之望。事皆施行。
咸寧末卒。帝緣立有懷舊性,乃送葬於蜀,使者護喪事,郡縣修墳塋,當時榮之。
回覆列表
那是因為蜀漢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在這個旗號下,所以曹魏和東吳都是壞的,要知道曹魏的建立是曹丕逼著獻帝謙禪讓給曹丕的,從此曹魏取代了東漢,東漢名存實亡,而東吳一直到偏安一方,而蜀漢到了三國時期,五虎上將基本死了一大半,劉備也死了,最後只有諸葛亮和老趙雲魏延,諸葛亮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北伐曹魏,但是為人謹慎,導致他的失敗,所以說,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是好的,朝廷也是最穩定的,而曹魏東吳雙方,基本上朝廷亂得很,最後曹魏還被司馬氏給取代了建立的晉朝,晉朝因為開路不正,導致晉朝短命,從這方面來說,蜀漢那就是好的,興復漢室是唯一的出路,可惜劉備死得太早,兒子劉禪又太過仁慈,最有可能得是要是蜀漢興復漢室北伐滅了曹魏南下滅了東吳,最後可能就是諸葛氏可能取代了蜀漢皇帝也那也是很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