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21 # 留青禾

    《人間失格》根據太宰治所著同名小說改編,是太宰治誕辰一百週年的紀念作品,講述了大庭葉藏整天沉溺於酒色之中不能自拔,最後淪落成為無用之人的故事。

  • 22 # 半人馬

    必須先說明的一點是,在觀影之前,我並沒有看過太宰治的這本很有名氣的書《人間失格》,也不太瞭解太宰治本人的生平,抱著一種“給我一個驚喜吧”的心態,去看了這部由小栗旬等著名日本演員參演的電影。但觀看之後的感受卻是,我非常不喜歡這部電影,甚至到了在最後半個小時裡每分每秒都如坐針氈,我想趕緊出去透透氣,因為這部電影的內容太壓抑,令人太不舒服了。

    這可能是第一部,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就開始後悔進場的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剛剛上映,所以關於電影的具體細節我就不描述了,但這部電影就是關於日本作家太宰治的生平紀事,主要描寫了他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了)

    人間失格,是日語直譯過來的,用中文解釋一下,是“喪失做人資格”的意思。所以可以想象到,這是一個關於“喪失了做人資格”的人的一生的紀事,所以,故事壓抑,黑暗,痛苦,負面能量滿滿。

    如果提前知道《人間失格》這部書的概要,或者提前瞭解了太宰治的生平,我想,我多半是不會來看這部電影的。

    陳先生看過這本書,也瞭解太宰治的生平,他後來評價說,不管是這本書,還是這部電影,都是在真實描述一個“人間失格”的人生,如果能讓閱讀或者觀影的人在觀看後,會感到非常厭惡,甚至痛恨這種“人間失格”的人生,這可能才是真正的目的和期望吧。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今天這部電影之於我,已經非常圓滿地達到了這個目的,我不僅厭惡像電影中描述的那種生活,更是為類似於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人感到悲哀。同樣是日本知名作家,我更喜歡那個每天規律作息,自在生活的村上春樹。我也認同像村上所說的那樣,作家為什麼就一定要進行那種不健康的生活,不規律的作息,對生活充滿厭惡和批判呢。每天跑步,每天積累寫作,也可以成為一個好作家。

    我想,只有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寫出真正美好而有價值的文字,才能感動一個個純真美好的靈魂。

    今天的電影,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真實但不同的世界,也在強烈的對比中,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感謝閱讀。

  • 23 # 橘子味的橙皮

    人間失格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後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說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一生的經歷與思想表達出來,並藉此提出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從滯澀的文中更可體會其內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為他自己劃下最後的句點。因此,《人間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傳性作品。

    拓展資料: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

    太宰治透過主角的人生遭遇,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表達出來。小說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作者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小說於1948年在雜誌《展望》上作為全三回的連載小說發表,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藝術特色

    《人間失格》採用第一人稱敘事,以主人公三篇“手記”的形式構成全篇,增加了閱讀時的真實感。太宰治為了與小說敘事保持距離,還特意添加了一個“超敘事層”,即外加了一個“序言”與“後記”,且同樣以第一人稱敘事。

    《人間失格》還具有結構“反諷”的特徵,即小說的情節呈現“背離”與“互反”,特別是體現在對大庭葉藏這一人物的塑造上。這種對立的敘述具有強烈的相互顛覆性,它要求讀者在閱讀時須超越非反諷性敘事的單一視角,不斷地對敘述物件予以“證偽再認”。所謂的證偽再認,是指對同一人或同一事,在敘述的不同連結中藉助於其他人或事來轉換視角,從而將平面認識轉化為立體認識。

  • 24 # 燕趙古陘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作品,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頹廢,毀滅式的絕筆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展現一個“充滿了可恥的一生”。

  • 25 # 來根華zi

    也許我就是那種頂俗氣的那種人吧。雖然我看完《人間失格》的第一反應也是由衷讚歎:“只有內心敏感而豐富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細膩的文字來吧”,但與此同時,心裡的聲音卻不停地告誡我:千萬不能活成這樣。

    不要因脆弱而輕易墮落,不要因敏感而把自己關進牢籠。被摔入泥漿也好,被丟入糞土也罷,總歸不能放任自己自由下墜下去,不能像葉藏一樣,柔軟卻又渾噩的活著。在泥漿裡也要蜿蜒出盤根錯節的枝丫,在糞土裡也要找能與其結合成明亮的花朵。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的警示意義是遠遠大於我對主人公葉藏的同情的。葉藏就是構建在我人生價值觀裡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感覺人生失控,快要墜落的時候,我就得翻出來看幾眼。(⊙o⊙)

    葉藏通曉人性,卻無法接受人性。因此,反而喪失了為人的資格。勉強混沌著以酒精,以藥物,以女人度日,成為了能使他活下去的最佳狀態。

    他說:這世上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如此拐彎抹角、閃爍其詞,如此不負責任、如此微妙複雜。他們總是徒勞無功地嚴加防範,無時無刻不費盡心機,這讓我困惑不解,最終只得隨波逐流,用搞笑的辦法矇混過關,抑或默默頷首,任憑對方行事,即採取敗北者的消極態度。

    他說:沒有人在遭受別人責難與訓斥時,還能愉快起來,但我卻從人們生氣的怒容中看到比獅子、鱷魚、巨龍更可怕的動物本性。平時他們都將這些本性隱藏著,可一旦找到機會,就會像那些在草原上溫文爾雅的牛,忽然甩動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

    他說:無論對誰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機率。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但人性卻並非一味地陰暗。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混沌著揉成一團。

    如果一味地放大了人性中的弱點,那看到的無疑是世間的瘡痍,陰狠,流毒。這也是讓葉藏恐懼人類之處,面對這樣一個張牙舞爪,滿是虛偽和算計的世界,他怎會不怕呢?

    這也是老闆娘在葉藏死後,依然把世人眼中墮落,懦弱的葉藏評價為:“神一樣的好孩子”的理由。葉藏理想中的世界是純粹,柔軟,剝離了世間虛偽和狠戾的。因此,成年後的他無法適應人類社會,無法虛偽地,不情願地擺出任何笑臉及奉承,他成了行走在人世間的異類。但這樣一心向往單純的他,又如何不是個好孩子呢。

    長大以後,人要有能夠完整看待世界的能力。但他的父親沒有帶給他這種能力。黑暗的屋子,沉默不語的進食,威嚴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親,更是成為了他一生不幸的開端。

    小時候的他,以一種“丑角精神”討得眾人歡心。

    所謂“丑角精神”,就是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一味屈從對方的要求,為取悅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出乖賣醜,耍寶搞笑來與他人同一化的行為趨向。

    魯迅曾言:“皆滅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別異,泯於大群”。

    乍看之下,“丑角精神”也是這種同一化的表現,然而其內在卻大有不同,因為“丑角”本質上只是一層偽裝,是從自我本體中分離出來的“人格面具”。其存在目的,不是消弭自我求得同化,而恰是隱藏那個與眾人“相異”的自我。

    “丑角”的面具雖然與他人建立了看似正常的聯絡,但這種聯絡只是建立在偽裝的人格之上,其本身也是虛假而脆弱的。

    這也導致真實的自我從未真正向外界敞開心扉,因此尤為恐懼與他人聯絡所帶來的傷害。

    虛假的外殼擋住了可能的傷害,但也擋住了溫情與關懷,讓本體變得愈加怯懦無助。親情、友情,甚至男女之情,都成了提防戒備的物件。

    即使與同為孤寂之人的女性共度一夜而帶來的幸福感,也會在第二天一早煙消雲散,不得不變回那個輕浮的丑角,那個“連幸福都害怕”的懦弱者。

    因此,“丑角”看似與外界保持聯絡,實則與自閉症患者一樣,都是將自我隔絕於這個世界,以維護自我完整性的人。

    因此,這種“丑角精神”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再怎麼努力,葉藏最終仍然成為了一個被社會排斥疏遠的“邊緣人”:自殺未遂、被包養、酗酒、吸毒、肺結核病……

    太宰以頹廢的行為將自己從這個社會放逐,既然扮演丑角已經難以取悅“世人”,那就乾脆主動向邊緣滑落,以保全自己心中那份僅剩的驕傲。

    葉藏說,他是用“丑角精神”作為對人最後的求愛,可他其實根本不會愛,因為他缺乏袒露自己內心,或是探視他人內心的那點勇氣。

    “他人即地獄”,在他的眼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在放浪形骸的日子裡,他索性不再尋求人與人的聯絡,反而不再如履薄冰。可這並不能減輕他對別人的恐懼感,直至良子的出現才令此狀況有所改觀。

    良子是一個理想人格的寫照,一個“完全信任他人”,“如神般的純真”的人。

    這個宛如耶穌基督般的存在,對於無法信任他人的葉藏來說,無疑是整個世界中唯一能夠令他安心的治癒之所。太宰在自己的人生中是否遇到過良子的“原型”?是為他殉情而亡的田邊,還是曾有夫妻之實的小山,亦或是最終與他共赴黃泉的山崎?也許我們終究無從得知,但這無疑是他的精神救贖。

    然而,社會的惡意和傷害卻打破了他的幻想,良子因為輕信而被無良商人姦汙,標誌著希望和救贖的破滅,以及主人公的徹底絕望與沉淪。最終,他成了“精神病人”,“瘋子”,“人間失格”者(喪失為人的資格者)。

    太宰治生活的日本,是一箇舊道德秩序和集體主義依舊盤根錯節的社會,我們並不生活在那樣的社會中。

    然而,今天我們閱讀太宰治的作品,卻並沒有太多隔閡感,反而能夠生出一種超越時代的共鳴。

    這恐怕是因為,如今的後工業時代,也同樣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壓抑乃至抹殺個體自我以使其“適應社會”的病態時代,身處其中者若是想要保留心中那個自我,便也一樣面臨如太宰那般被邊緣化和“人間失格”的危險處境。

    在這種掙扎之中,我們也許並沒有成為大庭葉藏那樣的“丑角”,但在內心深處,又何嘗沒有一個懦弱卻又渴望實現的自我?太宰治看似全為自我描寫的文字,卻喚醒了讀者那沉睡而瀕臨消失的真實靈魂,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精神處境。這,也許就是太宰文學在如今依舊能夠虜獲讀者的原因所在。

    有些人看後不理解,葉藏一個富二代本有更多翻盤的可能,為何還讓自己墮落至此,甚至對他一生的經歷嗤之以鼻。對比,我想說,除卻葉藏壓抑的童年,和敏感的心性不談。某種意義上,擁有越多東西,傷痛就越變成難言之隱。

    一無所有時你可以說全世界都去死,可當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或許還養了一隻貓,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很多愛你的人,生活美滿,此時排解苦難的出口就全被堵死了。頹喪失格,你不能輕易讓全世界去死了,你只能自己去死,就是那種,哈哈我很幸福,但是哈哈我不活了。

    幸福和金錢有關,但不是完全和金錢有關。任何人都有頹喪的權利。正視它,不要壓抑他。難過的時候,就靜下來,躺下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賽季湖人還需要交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