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信史志
-
2 # 酒騎風
因為大家喜歡讀三國演義,不愛讀三國志。
所以諸葛亮死之前的武將,大家一路看著過來的,什麼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張飛當陽橋,趙雲長坂坡……甚至黃忠也有和關羽大戰幾百回合的例子。
但是,三國演義故事和水滸故事一樣,是民間流傳的累積性作品,所以編後期的作者水平可能不夠,或者給羅貫中能提供的素材不夠,導致那裡寫的瞎的要死。最直接的,不要說讀者看不下去,就連袁闊成老爺子在講到後期的時候,都經常犯錯。
其實後期蜀國的武將還是不錯的,舉幾個栗子:
1. 姜維。
這個人在我看來是滅亡蜀國的第一人,好大喜功。但實力大家公推不錯,就列出來了。
2.鄧芝
鄧芝在三國演義裡,是趙雲的副將。後期鎮守蜀國的東方。蜀國滅亡至少不是他的黑鍋。
鄧芝的能力很早以前有所體現的。比如劉備夷陵之戰戰敗後,孫權沒有選擇痛打落水狗,就是因為諸葛亮派鄧芝去和孫權談判,最終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蜀國和吳國之間的矛盾。
這能耐,堪比早年諸葛亮。
3. 馬岱
這個人是馬超的弟弟,生平大家都熟悉,也不多說了。
4. 王平
名氣小於關羽、張飛。但是後期蜀將裡的重臣,被封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當然,我們瞭解他是透過失街亭的故事瞭解的。
但透過閱讀三國志我們發現,由於張郃帶兵來的太快了,亂局之中,王平仍然可以建立好防禦工事,也是一代名將。
5. 張嶷
張嶷的主要工作是對付南蠻的,也就是守下來諸葛亮打下來的地盤,這麼堅守就守了15年,後來和姜維北伐戰死。
除此以外,還有諸如吳班、向寵……這些也都是名動一時的武將。只不過大家不那麼容易熟悉就是 了。
-
3 # 花木
雖然有句俗語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蜀漢後期仍然有許多大將,只是相對於那些名聲顯赫的前輩來說,其名氣沒有那麼大而已。如果說從魏延被殺算作後期起點的話,姜維、夏侯霸、王平、廖化、關興、張苞等都是當時獨當一面的將領,其中姜維作為後期接班諸葛亮的人物,其謀略與領軍能力在當時實屬一流,先後多次北伐,在蜀國國勢漸微之時,成為中流砥柱,功不可沒。而關興張苞等人為名將之後,而被成語冤枉的人物廖化,在陳壽所書《三國志》中“高調精彩亮相,武藝無比高強,也曾千里走單騎,差點活捉司馬懿”,也是一位叱吒疆場的三國英雄。
其實蜀國後期還是存在許多將領的,不然以魏國強勢,蜀國是無法堅持許久的。只是籠罩在前輩們的光環下,不能在歷史上閃出耀眼的光芒而已。
-
4 # 中國五千年
諸葛亮用人要求十全十美,蜀漢一共95萬人左右,許多人都是外籍人。劉封是一員猛將,因和關羽不和,關羽死後孟達讓他投降魏國,他拒絕了,諸葛亮勸劉備把他殺了。蜀漢本來人口不多,人才很少!又要求十全十美可用之人更少了。姜維的才華也是中等,能守住不錯了,結果還不停進攻,最後滅亡了!
-
5 # 貓簫仙
關羽被吳國所殺,張飛被部下所殺,黃忠,馬超,趙雲都很老了。蜀國能力超群的就五虎將。最後趙雲跟隨諸葛亮還打了一段,但是那時候,都70,80了至少。
蜀國和魏國,吳國比,最大的弱勢就在於超群的武將少,而且年紀偏大。諸葛亮又一直不斷北伐,造成人員損失極大,其實這種現象在魏國,吳國中也很明顯,但是由於蜀國武將基數本來就少,所以衰弱的特別快,到後期就剩下一些二流武將,比如廖化,馬謖等。馬謖只是喜歡讀兵書,官職就是個參軍,就相當於參謀,諸葛亮錯誤運用馬謖,導致馬謖失敗,而諸葛亮又嚴於法紀,所以馬謖死了,其實個人覺得馬謖是參軍,對作戰,而且是獨立作戰缺乏經驗,如果留著,以後可能會成大器,又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武將
-
6 # 桃子不太熟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國的大將,死的都比較早,都是被人陷害死了,例如把守荊州的關羽,後來被呂蒙所殺,張飛被部下所殺,黃忠本來就是一個老將,和馬超不久也病死了,黃權最後投了魏國,由此一來蜀漢就沒人了。第二就是環境因素,蜀漢處於蠻荒之地,李白曾說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由此可見蜀國的地理位置處於什麼樣的一個地方,因為偏僻且因氣候的原因,大家都不願意生存在這種地方,更不可能有人才,當蜀國被魏國滅掉的時候,整個國家不到幾十萬人口,因此這是後期蜀國缺乏大將和謀士的一大原因。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內部矛盾,劉備入川以後,勢力不斷壯大,內部發生了很多分歧,其中劉備的兩個弟弟為一派,諸葛亮趙雲一派,然後法正和東洲是一個派系,在加上當地的土豪們又是一派。這四個派系誰也不服誰,都是在內戰,益州本地人想為蜀國盡綿薄之力,但是被諸葛亮等人打壓過於厲害,因此,很多人才都被埋沒了!
然而,最重要的是因為戰爭失去了大量的人才,特別是劉備為關羽報仇時期的那一場夷陵大戰,人才損失最為嚴重,先是關羽,為了為了關羽死的死傷的傷,張飛也是因為關羽死了之後,心裡不好受,喝酒導致被部下殺害,還有一些投降的,總之就再也沒有了。雖然蜀漢後期的諸葛瞻等人也略有才幹,但是最終還是不成氣候,因此蜀漢是三國之中第一個先滅亡的,歷朝歷代都是這樣,你弱別人就會來欺負你,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強大自己
-
7 # 越磨礪越光芒
三國後期,蜀國確實人才凋零。主要是前期蜀國諸葛亮個人事必躬親,事事自己做,有點不放心別人,這正是領導的大忌,壓制了人才成長,沒有給人才鍛鍊的機會,一味使用前期人才,致使關張死後,人才出現斷檔,此外蜀國偏居一偶文化落後,也間接影響了人才的成長和引進,造成人才匱乏。
-
8 # 東山客
回答問題不要像老奶奶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因為不是誰的字多誰就正確,簡潔最好,下面回答問題:其實大將還是有的,不過和前期相比少了很多,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形容的比較貼切。但是像姜維,鄧艾也都不錯。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國後期政治形式相對穩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定型,俗話講,亂世出英雄,天下太平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自然也就少了,即使有才能的,因為無處施展,也被埋沒了,就很難出人頭地了。
-
9 # 孤獨的李白123
題主提這個問題肯定只看電視劇,沒有看小說。影視劇對於三國後期刻畫的比較少,自然很多人瞭解得也不多了,小說中後期大將並不少,比如:鄧艾,姜維,文鴛……等等,還是有不少的。
-
10 # 煮酒論千秋
首先,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是漢末三國前期,群雄割據,戰亂不息,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正是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給這些英雄搭建了一展身手的舞臺,我們後世之人也因此得以大飽眼福。
五虎上將
到了後期三國鼎立之後,政局趨於穩定。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與民修養。相比三國前中期的大戰小戰連綿不絕,後期的戰爭密度是下降的。
五子良將
不過後期也並非完全沒有大將,諸葛亮南征北伐;司馬懿剋日擒孟達,平遼東;陸遜夷陵之戰,石亭之戰,此三人放眼整個三國,也是最頂級的統帥。
後期猛將倒是不多,五虎殞命,五子凋敝,太史慈甘寧周泰也相繼辭世,執牛耳的僅餘魏延,張郃二人!
但也湧現出一批猛將,吳國朱桓,魏國王雙,徐質,蜀國王平等,尤其魏國文鴛單騎退雄兵,頗有趙子龍的風采!
結巴(個人覺得後三國第一帥才)
此外,還有姜維,鄧艾,陳泰,羊祜,陸抗,杜預等一批極為傑出的帥才,各逞其能,爭奇鬥豔,不輸前人。
所以,之所以會產生這個印象,一方面是時代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三國演義》將筆墨大量放在了前期,後期描寫不多,人物形象不夠豐富多彩。
-
11 # 林鵬有話說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會被裡面那些厲害的人物所折服,在前期的時候武將方面有呂布,關羽、張飛、趙雲、典韋等等,每一個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戰場上單挑讓人看得非常過癮。謀臣方面有諸葛亮、郭嘉、荀攸、荀彧、法正等等,他們富有謀略,每每料敵於先,讓人佩服他們的智慧。至於霸主更是有劉備、曹操、孫權、馬騰、袁紹、公孫瓚等等手握重兵。但是到了三國後期,卻很少有能人出現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三國前期的人才真的是非常的多,就是在三國鼎力之後的能人也是不少,蜀漢方面有五虎將、臥龍等人,曹魏方面更是有五子良將以及冢虎,至於東吳雖然武將方面略次一點但是勝在數量多,有四英十二虎都堪稱獨當一面的人物,這時候的三國演義還是比較精彩的,這些厲害人物之間的比拼總是給人一種熱血澎湃的感覺。但是到了三國演義的後期,五虎上將幾乎都損失殆盡了,竟然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話。其實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蜀國,就是魏國和吳國當時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厲害的人物總是感覺已經很少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小編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就是常年征戰,人口損失大,人才損失也大
連年的征戰,到底三國時期的人口極度下滑,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雖然說民不聊生,但是亂世中更加磨鍊人,因此這時候的人才開始湧現,出現了一大批的厲害人物。後來經歷了諸侯割據時期,這時候的諸侯混戰,死傷肯定不小,當然死的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但是難保這裡面不能出幾個人才,在他們還沒有發出光亮的時候,說不定就因為天災兵禍被餓死了或者殺死了。當然另一方面則是人口縮水之後,出現人才的機率更加小了,畢竟基數小了,肯定精英也就更加少了。
第二點就是三國政權鼎力,人才得不到太多的鍛鍊
其實這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人才沒有不磨鍊就能直接成材的。在三國前期,那一批厲害的人物幾乎都參加過黃巾起義,這場戰爭雖然對手比較弱,多是一些雜亂的百姓組成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也是鍛鍊了這些人的成長。像關羽和張飛等人,就是在討伐黃巾的戰爭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而在三國後期,三個國家之間基本上都屬於比較穩定的政權了,因此戰事不多,可能很多人會拿出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北伐中原這些說事,小編對此想說的是這些都需要比較的,雖然三國之間也有戰事,但是和三國演義前期那幾十路諸侯混戰相比,這戰爭其實已經少了很多了。不經歷戰場的磨練,終究是無法成材的,就像馬謖,最終也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已。
第三點就是有人才,但是出不了名
三國政權建立之後,肯定就有了一套嚴格的官員晉升制度,因此可能是有人才但是無法被重用,因此一直默默無名。在三國演義的前期,那些諸侯們每當知道那裡有猛將亦或者名士之後,總是禮賢下士的去請出山,就像諸葛亮。但是在三國政權建立之後,諸侯首先是換了一代人,早就沒了父輩那種禮賢下士的品性。還有就是即使是有能力的人自薦過去,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視,得到重用,因此很多人才都沒埋沒了。可能很多人會說是金子早晚會發光的,但是他發光了也得有人能看到啊,要是諸葛亮這樣的人沒有劉備不厭其煩的去請他,得不到重用,最終也只是埋在土裡的金子而已,照樣不會有這麼大的名氣。三國演義後期怎麼沒有什麼厲害人物了?原因其實有三個!
-
12 # 太宗歷史
一是戰爭年代,社會本身就不安定,社會培養人才比和平時期難度大。試想如果吃不飽、穿不暖,你哪裡還有心思讀書練武。
二是三國前期的張飛、關羽、太史慈、張昭、諸葛亮、周瑜等大多數都是平民,亂世給了他們快速出頭的機會。而三國後期普通人才沒有那麼容易出頭,一來機會少,二來有機會也很難先輪到平民,而官員的子嗣則相對容易得多。比如關羽、張飛、張遼、太史慈、諸葛亮、諸葛瑾的兒子都輕鬆做了高官。
-
13 # 青山私塾
因為孔明的佈局中沒有大將這一職位,位高權重很難管理,好不容易才等到關羽張飛這兩個難以指揮的大將,又怎麼會再增加這個職位,再有能力也會受到孔明的打壓,比如魏延。
-
14 # 網際網路大帥
三國之後並不是沒有大將,只是沒有像三國演義這麼優秀的作品來突出那段歷史。三國演義之所以那麼被人津津樂道,無外乎是作者的功力深厚,三國演義裡面好多故事情節都是沒有的,有些是被誇大了來迎合人們心中英雄形象和情懷。
-
15 # 全球多語翻譯
三國後期蜀國沒有大將"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
新皇劉禪上位,關羽為代表的一批老將去世,諸葛亮為代表的一批文臣去世,蜀國也依舊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好苗子。正是因為有這一群人在,蜀國才又堅持了下去,所以,那種"三國後期蜀國沒有大將"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我們可以來聊一聊那些在三國後期蜀國中湧現出的一個又一個優秀的人才。
首先不得不提起的一個優秀的人才,那就是姜維。很多人看到三國後期的時候,就不再仔細往下看了。其實如果仔細看的話,大家可以發現這個姜維,可是一點都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整個蜀國,只有諸葛亮可以和姜維相提並論。
除了姜維,還有張嶷,這個人也非常了不起,他在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了名氣,在諸葛亮死後,他臨危受命,平定叛亂數次,而且不光如此,當時的南蠻大舉攻蜀,是他一次又一次擋下了南蠻的進攻。他英勇善戰,最後卻因為兵力懸殊太大死在了北伐之中。
除了這兩位,三國後期的蜀國之中,還有很多將星,為蜀國的延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這些人終歸只能拖得了一時。當時的蜀國內部已經腐爛,劉禪的不作為,宦官的肆意,還有文官的投降傾向,才是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
16 # Snoopcatt
大將還是有的,只是之前的大將光環太大了,被壓制了。有的是沒那麼出名,有的是也很有實力,但是隻不過沒有超越前輩,所以被看低了。前期的變態人物太多,像賣綠豆的,賣豬肉的,抬手就橫掃千軍,這讓後期的武將情何以堪
-
17 # 影視英雄薈萃
因為後期的三國都是強勢君主,大小事都習慣親力親為,沒有更多的空間留給有潛力的人!諸葛亮是人才沒有問題,但是蜀國的滅亡他是絕對有責任的,一個只知道自己幹活,不知道培養和提拔人才的領導人,給集團帶來的災難是無法補救的!
-
18 # 小灰LX
三國後期人才不再湧現的原因,應該和統治階級對人才需求的淡化是有很大關係的。雖然三國後期有能力的人才不一定少了,但是人才出頭的機會確實是不多了。在亂世中,正常的選拔人才的途徑基本被打破,有能力的人有了更多的機會和統治階層接觸,發揮自己的才能,被統治者賞識,聘用。而到了政治趨於穩定的時候,人才的出路需要有一個很長而且繁瑣的途徑,程式。這樣,人才出頭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何況中國曆來多懷才不用者,很多有能力的人也許一輩子都會埋沒民間。人才少了,非沒有也,乃不用也。
-
19 # 行道者啊亮
三國後期,是一個關注的人遠遠不及三國前期的人的時期,很多人知道曹操但未必知道曹叡,知道劉備但未必瞭解劉禪,知道孫權但可能都沒聽說過孫皓。似乎,三國後期的精彩程度,遠遠不及三國前期。有句話說的就是在三國後期,因為很多人才的凋零,蜀漢面臨著沒有大將可用的困境,然而事實當真如此嗎?蜀漢真的一個大將都沒有嗎?
回到正題來,姜維北伐的時候,蜀漢竟然沒有能征善戰之人,那些有名的大將都已經亡故,放眼整個蜀漢,竟然只能找出來一個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但事實上,真的是找不出一個大將來嗎?其實蜀漢仍舊是有很多人的,只不過如果說出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們。
1.王平
王平就是當年諸葛亮北伐時,與馬謖一同守街亭的人,王平能力應該不賴,他力勸馬謖不要將營地駐紮在高地,只可惜馬謖不停,王平地位不及馬謖,無奈之下只得聽從,結果馬謖卻悲劇了。但是王平沒有,他畢竟不是剛愎自用之人。而且,透過街亭一事,諸葛亮對於王平的能力也是更加看重,諸葛亮死後,王平身居要職,擊退曹爽進攻漢中的十萬大軍,這份功績也可說是非常厲害的。
2.姜維
姜維自然不用多說,他是蜀漢後期非常活躍的人物,一直在繼續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業,一直到最後,劉禪投降,蜀漢宣告滅亡,姜維也是那個一直盡力復國的人,儘管他原本是魏國人,但是自從投降蜀漢之後,蜀漢就成為了姜維竭力效忠的物件,一直與蜀漢站在同一戰線上,對抗魏國。
3.張翼
乍一聽還以為張翼與張飛有什麼關係,其實兩人八竿子打不著。張翼也是後期蜀漢的一位將領,也曾經跟隨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而且還是姜維北伐時期,極少數的能夠當朝與姜維在是否要繼續北伐的問題上面爭論的大將。他主張休養生息,不支援濫用武力。只可惜,他還是爭不過姜維,兩人也就這樣結下樑子,姜維不得不用他,他不得不跟隨北伐。
其實,蜀漢名將並非沒有,只不過數量確實不多,蜀漢地理位置不好,常年征戰帶來的人才流失很嚴重,早期大將戰死,又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自然就沒有年輕的,能夠與曹魏相抗衡的大將。
-
20 # 阿凡mr
關羽被吳國所殺,張飛被部下所殺,黃忠,馬超,趙雲都很老了。蜀國能力超群的就五虎將。最後趙雲跟隨諸葛亮還打了一段,但是那時候,都70,80了至少。
蜀國和魏國,吳國比,最大的弱勢就在於超群的武將少,而且年紀偏大。諸葛亮又一直不斷北伐,造成人員損失極大,其實這種現象在魏國,吳國中也很明顯,但是由於蜀國武將基數本來就少,所以衰弱的特別快,到後期就剩下一些二流武將,比如廖化,馬謖等。馬謖只是喜歡讀兵書,官職就是個參軍,就相當於參謀,諸葛亮錯誤運用馬謖,導致馬謖失敗,而諸葛亮又嚴於法紀,所以馬謖死了,其實個人覺得馬謖是參軍,對作戰,而且是獨立作戰缺乏經驗,如果留著,以後可能會成大器,又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武將。(剛才忘記講了,除了五虎將外,還有一員大將,就是魏延,不過魏延和諸葛亮互相不是很信任,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采用魏延的計謀攻取漢中,如果採用了,或許會好很多,諸葛亮挺保守的後面,最後魏延內訌被殺了,關羽,張飛,馬超那些的兒子,其實並不是很出名,張苞等也早早就戰死了,對比魏國,魏國還有後期司馬懿,鄧艾,鍾會,而後期蜀國就一個姜維,而且蜀國之中很多人對蜀國外的人不是很信任,所以姜維北伐是受到一些限制的。)
回覆列表
主要是諸葛亮的領導方式造成的,他喜歡事無鉅細地操勞,不敢放手放權給年輕人壓重擔,特別是對持不同意見的下屬,可以說超級不信任。魏延的造反很大程度上也是長期不被信任和重用造成的。劉備儘管才能平平,但卻能放手使用許多能力遠遠超過自己的人才,也獲得了這些王佐之才的衷心擁戴,這也是蜀漢集團前期人才濟濟的重要原因。而諸葛亮儘管能力出眾,但在用人方式和格局方面都不及劉備,幹部年輕化長期無進展,結果也就導致蜀漢集團後期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