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再言春秋
-
22 # 我本逍遙客
其實並不是三國後期沒有大將,只不過是在前期戰爭過於頻繁,文臣武將各領風騷。而到三國後期是西蜀東吳國力的迅速衰退,使魏國征戰西蜀東吳沒有遇到強大的阻力,紛紛投降了北魏東晉。也就顯不出姜維和鍾會,鄧艾,司馬焱,杜預,陸抗之才。
-
23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三國早期群英薈萃,為何到了後期人才凋零?前期造的!
前言: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存在這樣一個疑惑,三國後期有些太過枯燥,遠遠不及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桃園結義、官渡大戰這些來的精彩,就好像在前期有名的武將相繼去世之後三國時代就宣告了結束一樣,其實並不是如此,三國後期的鬥爭甚至可以比早期的鬥爭更加的精彩,但是為什麼大家對於三國後期認同度不高呢??
三國鼎立,國家穩定到了東漢末年,三國初,各路諸侯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和地盤而征戰,到了後半段,差不多勢力已相當穩定,小諸侯已分散,此時作為一個國家的首腦自然不會不管不顧地全力攻打一個地方,而是三國之間雖頻繁接觸,卻有迴旋,雖無大戰爭,卻不缺小戰。
常年征戰,人口變少三國的戰爭是從東漢末年就已經開始了,可以說從東漢末年直到三國鼎立以至於晉朝的建立,從始至終戰火都沒有停止過,唯一的區別就是早期都是大戰,到了後期都是小戰,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人口已經遠遠跟不上徵兵的需求,戰爭摧毀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無數個家庭,在人口少的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聚集大量的人馬,從而三國後期都是小規模作戰,鮮有大規模作戰的情況。
且看三國前期那些武將是怎麼出名的,關羽在十八路諸侯集結的時候溫酒斬華雄,瞬間揚名,趙子龍在曹軍圍攻下七進七出,挽救阿斗於水火之間,周瑜赤壁之戰一時風光無限,曹操以少勝多,官渡揚名等等,這些前提都是大規模的作戰,這樣一有功績就會傳得很快,也有很多人見證,但是到了後期都是小規模作戰,所以肯定有出色的武將和謀士,但是記載的就少了。
制度的完善群雄爭霸的時候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大量的兵馬和出色的謀士,兵馬容易獲得那麼謀士呢?所以就有人禮賢下士地去尋找合格的謀士,就比如劉備三顧茅廬,還有曹操在官渡之戰聽到許攸拜訪,光著腳就跑了出去等等,這些都是在表明他們很需要人才,並且為了可以擁有一席之地,面子算什麼,站得住腳才是最可靠的。
到了三國後期呢,就很少有明主去深山請人入仕的故事了,這是為何?如果早期可以理解為想要佔據一個地盤,那麼後期在有地盤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去找人呢?並且三國後期已經三國鼎立各自稱王,完全不像早期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都比較重視自己的面子,再加上後期三位雄主相繼去世,其子嗣早已經沒有了他們早期那種禮賢下士的心了,天下已經有了三分之一,所以還有什麼可求呢?
於是在完善的制度下,武將需要一步一步往上升,謀士沒有人介紹也就沒有發揮的空間,都是懷才不遇但是卻又無可奈何。
作者的原因我們最早接觸三國一定是看的關於《三國演義》為題材的書或者電視,在《三國演義》中關於三國後期的記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就認為三國後期是真的人才凋零了,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三國演義》是小說的一種形式,可以理解為加上了部分史料的小說,可以借鑑但是不能完全參考。
如果真的喜歡三國這個朝代,那麼《三國志》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你就會了解到三國後期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而導致都是小規模作戰,但是每次卻都同樣的精彩。
-
24 # 酒徒影視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會被裡面那些厲害的人物所折服,在前期的時候武將方面有呂布,關羽、張飛、趙雲、典韋等等,每一個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戰場上單挑讓人看得非常過癮。謀臣方面有諸葛亮、郭嘉、荀攸、荀彧、法正等等,他們富有謀略,每每料敵於先,讓人佩服他們的智慧。至於霸主更是有劉備、曹操、孫權、馬騰、袁紹、公孫瓚等等手握重兵。但是到了三國後期,卻很少有能人出現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三國前期的人才真的是非常的多,就是在三國鼎力之後的能人也是不少,蜀漢方面有五虎將、臥龍等人,曹魏方面更是有五子良將以及冢虎,至於東吳雖然武將方面略次一點但是勝在數量多,有四英十二虎都堪稱獨當一面的人物,這時候的三國演義還是比較精彩的,這些厲害人物之間的比拼總是給人一種熱血澎湃的感覺。但是到了三國演義的後期,五虎上將幾乎都損失殆盡了,竟然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話。其實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蜀國,就是魏國和吳國當時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厲害的人物總是感覺已經很少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小編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就是常年征戰,人口損失大,人才損失也大
連年的征戰,到底三國時期的人口極度下滑,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雖然說民不聊生,但是亂世中更加磨鍊人,因此這時候的人才開始湧現,出現了一大批的厲害人物。後來經歷了諸侯割據時期,這時候的諸侯混戰,死傷肯定不小,當然死的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但是難保這裡面不能出幾個人才,在他們還沒有發出光亮的時候,說不定就因為天災兵禍被餓死了或者殺死了。當然另一方面則是人口縮水之後,出現人才的機率更加小了,畢竟基數小了,肯定精英也就更加少了。
第二點就是三國政權鼎力,人才得不到太多的鍛鍊
其實這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人才沒有不磨鍊就能直接成材的。在三國前期,那一批厲害的人物幾乎都參加過黃巾起義,這場戰爭雖然對手比較弱,多是一些雜亂的百姓組成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也是鍛鍊了這些人的成長。像關羽和張飛等人,就是在討伐黃巾的戰爭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而在三國後期,三個國家之間基本上都屬於比較穩定的政權了,因此戰事不多,可能很多人會拿出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北伐中原這些說事,小編對此想說的是這些都需要比較的,雖然三國之間也有戰事,但是和三國演義前期那幾十路諸侯混戰相比,這戰爭其實已經少了很多了。不經歷戰場的磨練,終究是無法成材的,就像馬謖,最終也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已。
第三點就是有人才,但是出不了名
三國政權建立之後,肯定就有了一套嚴格的官員晉升制度,因此可能是有人才但是無法被重用,因此一直默默無名。在三國演義的前期,那些諸侯們每當知道那裡有猛將亦或者名士之後,總是禮賢下士的去請出山,就像諸葛亮。但是在三國政權建立之後,諸侯首先是換了一代人,早就沒了父輩那種禮賢下士的品性。還有就是即使是有能力的人自薦過去,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視,得到重用,因此很多人才都沒埋沒了。可能很多人會說是金子早晚會發光的,但是他發光了也得有人能看到啊,要是諸葛亮這樣的人沒有劉備不厭其煩的去請他,得不到重用,最終也只是埋在土裡的金子而已,照樣不會有這麼大的名氣。三國演義後期怎麼沒有什麼厲害人物了?原因其實有三個!
-
25 # 使用者己未颺
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人們對這一時期的歷史津津樂道,對三國英雄更是耳熟能詳,短短几十年從東漢末年到曹魏,而後又從曹魏到晉司馬,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後期有文武雙全陸遜及其子陸抗,丁奉,姜維,夏侯霸、鄧忠、文鴛,鄧艾,鍾會,衛瓘,羊祜等。三國後期歷史其實也很精彩!
回覆列表
引言: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是看三國的人經常愛說的一句話。人們習慣於用這句話來感嘆蜀漢後期的人才稀缺。其實不僅僅是蜀漢,對於整個三國而言,每一個國家到了後期都面臨著人才稀缺這一困境。當第一批開創基業的文武人才紛紛去世之後,魏、蜀、吳三國都出現了可用之人不足的這個現象。他們的後代中,僅有很少一部分表現出了不錯的實力,但與前輩相比也遜色了不少。這究竟是缺少人才了呢?還是缺少伯樂?
分析:三國後期的環境因素:
環境是孕育人才的一個根本因素,同時也是決定人才產出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來看看三國後期的環境,對人才有什麼樣的影響。
一、三國後期在經歷了戰亂之後人口大量減少,失去了孕育人才的基礎條件。在《魏晉世語》中記載了這麼一個關於程昱的事件: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這個記載告訴了我們一個事情,為了滿足作戰的需要,竟然會出現把人作為肉乾的這種現象。而且這種人吃人的現象並不罕見,在蜀國和吳國也是時有發生的。我們要知道三國時代除了戰亂頻發之外,還出現過大規模的瘟疫、旱災,這些都使得人口大量的減少。梁啟超先生也曾經提出過:
東漢初視西漢全盛得三之一,三國視東漢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視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視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視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較也。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時候的人口是東漢時代的七分之一。或許這個數字會有些偏差,但人口銳減的這個事實我們是不可以否認的。人口基數是產出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人口基數減少之後,人才自然會相應的減少。
二、三國後期士族的重新崛起,減少了人才出現的途徑。陳寅恪先生曾經提出過,晉朝之所以能夠完成三國的統一,是因為三國後期計程車族勢力擊敗了寒門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很講究出身門第的時代。其實不僅是魏國,蜀、吳兩個國家到了後期也越來越重視門第出身。三國早期的大批人才湧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門第出身,而是唯才是舉。事實也告訴我們,三國早期很多的優秀人才都是出自於寒門。而到了三國後期,隨著士族勢力的崛起,寒門自己就缺乏了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樣一來,自然就會導致有能力的寒門子弟無法展露自己的才能,即便有能力也被埋沒了。
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
歷史是有其自身規律的。無論誰都不能進行逆轉,三國後期的人才匱乏,自然也是歷史規律發展的一個體現。
一、人才的培養與發現是需要時間的。三國的歷史跨度時間並不長,總共不過六十年的時間。我們都知道,從東漢末年開始,天下一直是處於混亂的階段的。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對於人才,尤其是題目中所說的武將是有極大的消耗的。當老的一批紛紛凋零,而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培養新的人才,那麼自然就會出現人才凋零的這種現象。人們常常會說亂世出英雄,亂世的確可以孕育出來一大批英雄。但是,英雄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三國時期,武將凋零速度快,國家來不及發現和培養新的將領,也就促成了後期武將缺乏的這個現象。
二、武將對在三國後期的重要性開始減弱。從東漢末年開始的混亂,到三國割據的形成,這一段時間裡,因為要拓展各自的勢力所以武將的重要性極為重要,表現的機會也相對較多。而到了三國割據形成之後,雖然依然還有戰爭存在。但與之前相比,已經減少了很多。天下大勢已經逐漸的開始走向平穩與和平。各個國家都開始重視生產,休養生息。各個國家已經把之前對戰爭的偏重轉移到了對外交與生產的偏重。天下百姓對於和平的渴望,以及多年戰亂之後恢復生產的迫切需要,這些不容忽略了歷史規律和走勢,讓武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們的重要價值。
結語:之所以會感覺三國後期武將減少其根本的原因是,歷史規律讓武將開始逐漸離開歷史舞臺。當然也存在著人口基數減少這一重要因素。此外,我們還有不能忽略的要素。士族勢力的崛起,阻礙了寒門人才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而且,三國曆史跨度時間不長,根本沒有來得及出現更新換代,湧現新的武將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