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煮酒品三國
-
2 # 烽火臺歷史
初讀三國的時候,都會喜歡上皇叔的仁義。喜歡桃園結義的爽快和同生共死的諾言。不喜歡曹操的忘恩負義,不喜他的奸詐和濫殺無辜,特別是誤殺了為了殺豬款待他的一家後,在路上又殺了最後一人的時候,更加討厭!可是為何長大後又有些喜歡曹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劉皇叔,我們在書裡面都知道。這個人呢,以仁義而著稱。又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流傳。憑藉仁義和禮賢下士,他招攬了趙雲和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野心,曹操一開始都心知肚明的,所以青梅煮酒,論一論這天下的英雄。就像關張二位著急一樣,我們喜歡皇叔,因為他身上有著仁義的影子,有著亂世之中的正統的呼聲,也有著從草根開始發跡的發家史。但是為何後來又喜歡曹操呢?
曹操在一開始就把“奸”這個字,演義的淋漓盡致。所以讓人敬而遠之。但是經過歲月和社會的洗禮,我們似乎發現,曹和劉不同的地方在於做實事。比如獻刀,他去做了,比如赤壁敗仗,他接受了,再比如後來的種種大風大浪,他可以去做,也承受得了後果。所以他逐漸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劉備,則是用仁義來裝飾的演說家。文有諸葛,武有五虎,他只需要想著口中的仁義就行了。
之所以一開始喜歡劉備,可能就是喜歡他的善吧。就像《三字經》裡面提到過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們對於向善的東西還是極力喜歡的。但是之後對於閱歷的提升,發現實實在在的善惡,遠比一事無成的善良來的更真實一些。所以後來就不再喜劉備。
我們會發現曹操是一個更真實的人,少了劉備的虛偽,想,就去做,這是現代人更應該有的品質,即使揹負罵名(魏王)。
-
3 # 雨夜構想
我們大多數人瞭解三國都是從小說《三國演義》開始的,甚至有一些人瞭解三國是從評說中瞭解的。這就給人們在心中印上了一個標籤,小說的主旨就是褒劉抑曹。
對劉備大加褒獎的同時也給看書或者聽書的人烙上了深深的痕跡。以前的時候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很單一,再加上能夠讀書識字的人還不多,所以聽評書成了人們的重要資訊來源,評書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講書人在臺上講著各個朝代的故事,一張嘴表現了所有的故事情節,不管是千軍萬馬還是真情流露,說書人都可以講的活靈活現。尤其是《三國演義》被歷代說書人不斷演繹,很多人瞭解三國就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我曾經聽過袁闊成老先生播講的評書《三國演義》。那時候可真是聽的如醉如痴。每到評書開播的時間,可以說是全城空巷,大部分人都回到家中去聽書了。
演義中主要就是褒獎劉備,貶低曹操。聽到劉備兵敗聽書人都紛紛不平,聽到曹操兵敗都是笑逐顏開。甚至聽完這一段評書聽眾們都要對這段評書進行一番議論,說說曹操怎麼壞,怎麼是個大奸臣。說說劉備怎麼好,怎麼對漢朝忠心耿耿。這就是當時評書對百姓的影響,自然而然的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會感覺劉備是一個好人,並且大多數人都喜歡劉備。這就是《三國演義》極度美化劉備的後果。
到了今天,真正喜歡三國曆史的人們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了正史上來。那就是《三國志》,相對來講《三國志》是比較真實的三國曆史。我們看過《三國志》以後,就會發現其實歷史上的曹操真的是個偉大的人物,根本就不是演義中描寫的那樣,他文韜武略,政治軍事,文化策略,簡直就是一個全能型人才。讓我們由衷的佩服曹操的才能,簡直就是一代偉人。
反過來看一下正史中記載的劉備,劉備就是一個見縫插針的奸猾之徒,他的一生職業撿漏。雖然他也是一代梟雄,憑藉著自己草根身份白手起家創下了一番事業。可是相對於曹操來看,劉備的才能遠遠不及。至於對劉備的評價,他就是一個草根貴族,劉備出身草根,卻把自己擺在了貴族的位置上,逢人就說自己是皇室後裔,建立了政權還非得起個名字叫“漢”,這明顯實在蹭人家漢朝的熱度。他一直都以貴族自居,時間一長就連他自己都相信自己就是皇室貴族了。所以說這個人就是一個虛偽的要命的人。
而曹操呢!曹操是貴族裡的草根,曹操出身貴族,可他從來不提自己的出身。也不炫耀自己的貴族身份,只是靠著自己的才能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逐步建立自己的政權,曹操一生從來都是以人為本,唯才是舉。對與屬下從來都是很不錯的,對待治下民眾也都是使用懷柔政策。對待外敵異族從來都是凌厲打擊,絕不寬宥。在曹操執政期間曾經不斷的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雷霆打擊,最遠時候曾經把羌人追擊至青海境內,包圍之後屠殺叛民兩萬餘人。這一戰使得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在此後很久不敢進犯中原。只要曹魏政權還在,那些遊牧民族就不敢進犯。這都是曹操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
所以當我們真正的讀懂了歷史以後,會發現曹操才是我們應該真正喜歡的那個人。
-
4 # 杏林帥哥
“今天下英雄者,惟使君與操耳!”,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這句話應該是很熟悉的。
很多人小時候讀《三國演義》都喜歡看熱鬧,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把劉備擺在了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三英戰呂布”時,劉備更是親自出馬,與呂布PK,小孩子都有這麼個英雄情節:動手打架而不落下風,那就是英雄了。而且人家劉備為了給自己的兄弟報仇,連江山都不要了,夠意思,講義氣,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就這樣在小孩子的心裡定位了。
關於曹操,魯迅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與曹操同時代的一位農民起義軍領袖張魯曾說過:“寧為魏公(曹操)奴,不為劉備座上客。”
曹操這個形象,所以成為“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在於作者把“能
臣”與“奸雄”所具有的一些性格側面,有機地統一在他的身上,使他成為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在這一點上,曹操的形象與《紅樓夢》裡的王熙鳳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
的統一體。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這種豐富的人
曹操的形象,是一個“單一的雜多”的藝術典型。
-
5 # 史海浮沉假行僧
正好,本人就屬於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我們瞭解三國多半是透過一遍兩遍三遍的《三國演義》看出來的,小時候一看有《三國演義》在播就興奮的不得了。但是《三國演義》具有“偏劉”的思想,以劉備為代表的的蜀漢勢力為正統,曹操則化作了亂臣賊子。
所以受羅先生的影響,自小我們就期待劉備能幹贏曹操孫權,一統天下。劉備的任何事物,都發自內心的去支援,就好像在支援自己一樣。
但長大了,和小時候不一樣,小孩子單純,腦筋不會轉很多彎,很多事情也不懂,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長大之後,再來看曹操,發現他真心不是隻有奸詐!
“真實”的偉人——曹操細節節選
01 年輕敢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20歲的時候就在洛陽城當官兒了,負責京城治安,當然這個肯定有他父親的作用體現。通常,天子腳下,達官顯貴眾多,加上朝政混亂,皇帝昏庸,就更加難以治理。但曹操到任後,立馬就立規矩,嚴法令。自己還製作了一種“五色棒”的執法工具,“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果然,第一個吃螃蟹的顯貴就出現了。當時皇帝寵信的一個叫“蹇碩”的宦官,他的叔叔“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直接就用“五色棒”處死了,當即其他人再也不敢違禁出行了。但也因此得罪不少權貴,明升暗降的將他外派出京城了。
02 唯才是舉
《魏書》: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兩漢的人才推舉制度為“察舉制”,就是由州郡長官或者有權勢的人推薦,這其中自然不缺乏黑色,很多人都只是虛有其表。但是曹操用人以才能為重,徒有虛名者都不入其眼。
《三國演義》裡也有恰當展現,當許攸來投時,正在洗腳的曹操,馬上光腳出帳迎接;對於張遼,張郃等降將,知人善用,用之不疑,這也是曹魏至始至終,擁有的人才始終都比蜀漢多很多的重要原因。
03 極擅詩賦
這就屬於啥啥都會的人。曹操有很多作品都被選入了教材。《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太多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大方面
許劭:“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統一北方前)
曹操生活的時代恰恰給了他大展宏圖的機會,漢末天下大亂,是鬼是人都在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站在漢室的角度上很大逆不道,但是那個時候,漢獻帝的勢力根本無法掌控全域性,曹操用自己的力量,皇帝的名義,統一了北方。(曹操統一北方後)
統一北方之後,興修水利,擴大屯田,勸課農桑,安置大量流亡人口,實施了大量有利於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的政策法令。
曹操是有出眾的才能,有很偉大的功績,但他不是聖人,他“生性多疑”,也有虛偽的一面,比如“吾好夢中殺人”的流傳,還有“殺許攸”一事兒。
《三國志·何晏傳》:“(何)晏,何進孫也。母尹氏,為太祖夫人……太祖為司空時,納(何)晏母並收養晏。”《三國志·張繡傳》:“《三國志·張繡傳》: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曹操喜好少婦人妻,這也都是有記載的,先不論是非,在他身上種種的正反交集,正展現了這個人的“真實”。正好比現在很多人吐槽劉備“偽君子”“假仁假義”,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國演義》偏劉的屬性,相對美化了劉備,待小孩子長大知曉真相後,越發覺得噁心。就像那句“既想當xx,又想立牌坊”的感覺。
結語說曹操篡漢,沒錯,他確實控制了朝廷,但這是小義;曹操本人利用所有能用的條件,統一北方,穩固北方,使民有所依,這是大義。我們通常都在以統治者的角度在評論,但事實上大多數人作為百姓,在任何時代,都希望有曹操這樣的人,讓自己少受戰亂,可以平穩的過日子。
至於劉備,他也絕對不是如想象般的那麼不堪,曹操起家至少有家族勢力和背景的支援,劉備白手起家,成三分天下之一的雄主,如此這般成就,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在同等背景下做到的。他和曹操只是擅長的東西不一樣。
再說到什麼“虛偽”“假仁假義”等等,從現實角度來看,又有幾個成大事的人是忠厚的老好人呢?
感謝閱讀,感興趣別忘了關注交流喲~
-
6 # 二曲人
我小時候並不是看三國,而是聽三國。聽三國時就不喜歡劉備,也不喜歡曹操。為什麼呢?我家在農村,聽三國是在田埂、村頭、打麥場,那時聽說的劉備,根本就不知道劉備兩個字是姓劉的劉,備戰備荒的備,由於家鄉人“備”的發音為bi,所以認為劉備名字應該是“流濞”,在印象裡劉備就沒有什麼能力,就會哭。誰家小孩子不聽話哭的多,大人就會說,“你成天哭啥呢?是不是劉備(流濞)哭荊州呢?”而對於曹操,也不認為叫做曹操,而是認為叫做“槽槽”,農村每家給豬餵食時,一般用石槽或木槽,後來有用水泥槽的,管這個叫做槽槽,以為三國裡的曹操名字就叫做“槽槽”。經常說曹操奸詐心腸壞,如借王垕人頭穩定軍心等,大家一塊議論村裡誰做事光顧自己,不顧別人,就說這個人是“短槽槽”。後來,識字能看小人書了,才知道劉備是劉備而不是“流濞”,曹操是曹操而不是“槽槽”。看三國小人書多了,確實就喜歡劉備,不喜歡曹操了。
第一,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而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關、張作為兄弟,甘心給劉大哥當保鏢,而且武藝高強,他們鞭督郵、斬華雄,人分心不分,為相聚千里走單騎,長坂橋上獨距敵。又加上大家崇拜的白馬銀槍趙子龍也是劉備的人,便認定劉備是“好人”。那麼與劉備為敵的曹操就一定是“瞎(壞)人”。所以,就劉備和曹操比,大家喜歡劉備而討厭曹操。
第二,曹操手下的大將不得人喜歡,叫什麼許褚(豬)、徐晃(虛晃)、夏侯惇(蹲)、張遼(撩)等,而且都是東拼西湊來的人物,不是同心的結義兄弟。這些人跟曹操幹,曹操肯定也不好。
後來,看正規的《三國演義》,看《三國志》等歷史書籍多了,能夠比較客觀的看待事物了,就把對劉備和曹操的認識改變過來了。曹操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而劉備固然也是個英雄,但比曹操要稍遜一籌。曹操大氣,劉備小氣;曹操能夠面向現實,靠自身能力艱難打拼,劉備假借祖宗光環,在別人地盤上謀生意;曹操本身很有謀略,但還願意虛心聽取部下意見,而劉備本身謀略不及曹操,關鍵時刻又不能納諫等。如曹操在宛城吃了張繡的大虧,親兒子、侄子讓張繡的人給殺了,但為了大局,曹操後來還是接受了張繡的投降,使曹魏事業發展向上。而劉備因為孫權襲去了荊州,擒殺了關羽,就不顧大局,死活不聽勸諫,執意向孫權開戰,結果西蜀事業轉折而下。
現在的人,文化水平普遍高於以前的人,資訊接收渠道多樣化,思想中的民主意識濃厚,科學觀念大於迷信思想,看待事物能夠理性分析,以立場對待別人的態度有所降低,因而就能越過先喜歡劉備階段,而直接喜歡曹操了。
-
7 # 搬故事的人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按現代人的思想話來說,就是越看越噁心,太假仁假義了!
曹操有政治見識深遠而正確。有很強的知人識人能力,有過人的膽識、魄力、謀略和才學。他也是有缺點的這樣反而讓他的形象更為真是!
-
8 # 望妹妹
小時不知生活愁滋味,長大的生活都在憧憬當中,那時的我們理想是在生活中當個正氣凜然,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大人;長大了體會了生活的無奈,現實生活中在道德及做人基本原則不變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會做利己甚至自私的事情。所以我認為小時候喜歡劉備是理想狀態,長大喜歡曹操是回到了現實,哈哈!!
-
9 # 歷史名人物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在東漢末年這樣混亂的年代,總有一群群才華橫溢、英勇無畏的英雄不斷地湧現出來。歷史又總是週而復始的執行,譬如人類社會一直處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迴圈狀態。長期混戰的漢末最終形成三大陣營,他們分別是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與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以及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史稱“三國”。這段歷史是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尤其是這一階段的英雄們。然而其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人在小時候喜歡劉備,但長大後卻更欣賞曹操,這是為何呢?
一、《三國演義》“捧劉貶曹”
想必一般人初次接觸三國曆史是透過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或根據該著作改編的同名電視劇。而這些作品似乎有意捧高劉備、貶低曹操。小說中劉備是個寬仁愛民、敬賢愛士的漢室子嗣,所以他的稱帝是為世人所肯定的。然而曹操於小說裡的形象則是醜陋不堪、奸詐陰險的謀權篡位者。下面筆者將《三國演義》中對兩者開場描寫放在一處比較一番。
劉備:“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曹操:“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 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 孟德。操父曹崇,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崇生操,小字阿滿, 一名吉利。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從這兩段文字中可看出劉備不論是從相貌、體態,還是胸襟、性情,亦或是出生、愛好,均比曹操更甚一籌。更何況小說中他倆一正一邪,但凡一個心思單純、涉世未深的孩子都會喜歡劉備,而厭惡曹操。另外拋開《三國演義》的刻意為之,正史上的劉備確實是個極具仁義道德的英雄。所以一般而言,家長或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有所偏向性地讓孩子們喜歡劉備。
二、正史瞭解、現實看待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閱歷不斷豐富,不僅逐漸瞭解到真正歷史上的劉備與曹操,還學會了用現實的眼光看待問題。正史中的劉備並沒有小說裡那麼完美,他的仁義也有虛假的一面,這使不少人心中有所落差,就好似一張潔白通透的臉上長了一顆黑碩的痣,越看越噁心。相反正史中的曹操非但沒有那麼不堪,還頗有英雄氣概。
另外由於現今社會的殘忍現實,人們步入社會後總是帶著一張虛假的面孔,而曹操雖心狠手辣,但他卻敢作敢當,是一個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真性情之人。除此劉備擁有一個堪稱完美的團隊——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震華夏的五虎上將以及人心所向的正統地位,可最終也沒能奪得天下,相比而言曹操靠自己從宦官養孫成為北方一霸簡直是世人的楷模!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喜好會根據其成長經歷與對事物的瞭解有所改變,實際上筆者認為劉備和曹操均是一代梟雄,均值得世人敬佩。
-
10 # 路遙lgy
小時候多是看連環畫,聽評書瞭解的《三國演義》。只覺得劉備是代表正義的一方,曹操奸雄,盜取漢室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
特別是“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的出山,從“火燒博望坡”開始,諸葛亮簡直就成傳奇,評書一聽到諸葛亮,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劉備的所有行動都被關注。那時,對曹操確有不少的恨意。
成年以後,再看《三國演義》小說,或是電視連續劇。逐漸的內心偏向劉備的想法沒有了,儘管劉備一生漂泊不定,最終也創下基業,用現在的話說,劉備的一生也是現代人勵志學習的版本。但是,劉備卻是偏安四川,並不能代表整個漢室。
曹操雖有家族的幫助起兵,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招攬人才,興修水利屯田練兵,包括其軍事上大略雄才,確實令人佩服。更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非常適合成年人對人生品讀以後,所共鳴的千古名句。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卻平定北方大面積疆域,打擊了匈奴外侵勢力,將其分散而居。對北方百姓來說,基本消除戰亂,使其安居農耕,是千秋功業。為後來魏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使其被人們承認的正統的王朝。所以,成年人喜歡曹操的越來越多。
-
11 # 孟克20
劉備是作者想主要渲染的物件,用當時的人文環境來表達的。但是現在人們更現實了,曹操的小人所為也看得不怎麼噁心了而已。
-
12 # 光頭一鍋
劉備:字玄德,東漢時涿州人三國蜀國王朝建立者。劉備出生於沒落的皇室世家,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後代。論輩分是漢獻帝的族叔。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力量最弱。有無根據地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境地。一度寄居在大軍閥曹操、袁紹、劉表之下。但為人的品質和品格方面符合中國的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處深受禮遇和尊敬。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 小字阿瞞。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者。
為什麼有的人小時候說喜歡劉備,這是小的時候還比較單純,思想裡不會想那麼多的東西。老師教的都是比較傳統的思想禮儀。所以就喜歡劉備這樣的人物知情達理禮遇下士。有和神話的關羽和直率的大老粗張飛桃園三結義。再加上古時候大文學家的美化。所以小孩子的思想裡都是接受的正統的禮義廉恥。曹操了在三國志裡邊是個反面角色兇殘多疑有以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古代文人又加一黑化外號白臉奸臣,戲劇裡曹操的白臉就是很好的作證。所以小孩就不喜歡。那長大了為什麼喜歡曹操了是因為盡力的事多了能獨立的思考問題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看到的歷史文獻多了從多個方面去了解歷史上當時的形勢和任務當時對歷史的貢獻。慢慢的就喜歡上這個真實的人物性格所以就喜歡上了曹操。
-
13 # 農民金鈴
這個很正常,因為在三國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劉備他本人是草根出身,而且他經歷過很多的事情,那麼這樣我們小的時候觀看留白的時候,我們就覺得他怎麼那麼辛苦,然後時不時的還要哭兩聲,所以說我們作為小孩子,對他特別有同情心,但是等到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為人處世,或者在社會會上想要混的好,就要像曹操一樣,所以說我們就會越來越趨向與去學習,曹操學習他的為人處事,學習他的懷疑能力,學習他的與人的技巧,學習他的用人的方式方法。
-
14 # 慶陽萬事通
大部分三國迷為什麼都會說小時候喜歡劉備,長大了卻愛上了曹操了呢?
其實這是有原因有道理的,原因就是我們都長大了,道理就是被這個社會打疼了但是又不得不繼續走下去。
小時候玩遊戲還是看電視吧,都是要把自己選擇在劉備這個陣營的,往往就是要把曹魏當敵人!東吳就不說了哈,從來都是打醬油的綠葉。
而隨著歲數的長大,作為三國迷的我們,卻不再喜歡劉皇叔了,反而是去愛上了那個從小我們就討厭就反感的曹丞相了。是我們變了嗎?還是那道工序出問題了?是不是很無奈?我們愛上了曹操,就像那句我們終於活成了我們曾經討厭的那類人?
不再喜歡劉備了並不是因為劉皇叔的眼淚,而是很多人看透了他的虛偽吧?反而曹操,自認為自己就是真小人,活得真實。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只有劉備和他是當世真英雄,什麼人中呂布,四世三公袁紹,潁川袁術這些都是看不起眼的。小編覺得曹操並沒有看錯人。事實上,劉備比曹操更有野心,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叫:封禪永理!反而曹操呢?終其一生也沒有稱帝!而那個一直喊著興復漢室的人,先自封漢中王,後來又登峰造極,還要封禪永理!封禪是要當皇帝,永理是希望千秋萬代。
劉皇叔一直打著興復漢室的幌子,幹著自己的野心夢。曹操呢?他被世人稱之為漢賊,但是各位品一下,仔細品一下,沒有曹操的存在,又有多少人稱王稱帝?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了。這可想而知?
-
15 # 又見小李vlog
我個人是推崇曹操的
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大軍事家,行軍打仗有勇有謀,而劉備則完全依賴於諸葛,劉備世之梟雄,曹操都這麼說,但在三國演義中卻看不出雄在什麼地方,而曹操卻體現的很好
另外,從文武大臣上來看,劉備只文諸葛,武5虎將,餘下的皆不咋的,而曹操手下則文武大臣多多矣 。
都說劉備仁而曹操奸,然我覺劉備是仁義之士。劉備他是一個以民為天的人,但是同時他又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因為他張飛死,自己也活不成,70萬大軍全軍覆沒!靠諸葛亮才勉強支撐蜀國!是他把蜀國推向死亡,浪費了信任他的能臣武將.
曹操是曹嵩的長子,他“少機警,有權數”,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詞,通古學。曹操也有過人的武藝。文武全才,有胸襟有抱負.能知人善任。曹操愛笑是一個樂觀的人。他的多疑是因為身處亂世啊!我最欣賞的是曹操!
-
16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本人也有感,在青少年時代j,對劉備在三國中的映響力較大。如點型的:《桃園三結義》,關羽溫酒斬華容,三英戰呂布,徐庶走馬若諸葛,三顧茅蘆,初出茅廬三把火,劉備護百姓逃難等等。這些情節和內容,劉備都體現了儒家的仁,義,道,德。
。隨著自已的文化水平提高試看了《三國志》文言雖然不能全懂,但發現《演》和《志》的記載差距很遠,上面這些吸引讀者看點的《志》上大都沒有記載或者一言帶過。
。後再從演義的重讀,深入理解,可見劉備總體為人是很虛偽的,如:一個落魄的帝胄後代,作身價宣揚,被當代有名望的高人司馬徽第一亇被識破,使之而掃地出門,後由曹操將其引見獻帝后有懸耀自已是皇親,獻帝有病亂投醫認他皇叔,並託以密召聯盟謀害曹操,經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被察覺而連夜逃出京城。後被曹操罵了一聲:大耳賊終有一天到我手。赤壁後,搞無義之舉,騙取荊州,使孫劉結冤,直到奪取西川,佔領漢中算是蜀漢鼎盛時,自傲有強大能力。接著冷待孔明,趙雲,旨令關羽北伐襄樊。少有不慎關羽大意失荊州(這是冤怨相報),關羽盡節,張飛被害,劉備為報二弟之仇,不聽孔明趙雲勸阻,同時彆氣不用孔明,趙雲一文一武,蜀中無大將謬化作先峰,東征孫吳,大敗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逃之白帝告終,臨終託瓜諸葛亮,蜀漢領地只乘川蜀,進入後三國。
-
17 # 靜聽雨思
讀三國演義,由於正史以劉家為正統,所以整本書讀下來以褒劉貶曹。事實上,無論文韜武略,還是對待人才,曹操均是實力碾壓劉備。小時候讀三國,個人情緒跟著作者撰寫劇情走,總覺得劉皇叔謙謙君子,曹操殘暴,挾天子以令諸侯,亂世之奸雄。小時候看電視劇或者書籍,都會在內心判定人物好壞,總會判定劉備宅心仁厚,是個好人,自然會有好感;而曹操給人的感覺就是奸臣,屬於令人討厭的壞人。
長大後,隨著知識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看透了人心,會發現小時候喜歡的劉備是偽君子,而曾經令人厭惡的曹操卻是治國之能臣,本身文韜武略,又愛惜人才,心懷天下,古往今來能與之相提並論者寥寥無幾。氣度胸懷,個人的奮鬥史都是無與倫比,作為優秀的創業者,麾下戰將如雲,三國局勢屬曹操事業做得最大。論智慧與坦蕩,更多的人長大了會更喜歡曹操。
-
18 # 格律詩的春天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小時候的我們對人分好壞,大耳劉備愛哭,表現的仁義,我們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感動。
等到我們逐漸融入社會,明白了社會是人情世故,是以強者為尊時,我們就會發現曹操敢於把真實的一面展現給大家,我們逐漸不討厭真小人,而討厭那些偽君子。
或者是生活傷我們太深,或者是與人交往太累,我們覺的太累,那些把想法,擺在表面的人可能令我們有時會怒,但更多的是簡單。
曹操才華橫溢,求賢若渴,隨然狠,但是更多的是真情流露,比較真實,更符合現在複雜的社會,可以說是複雜社會的一股清流!
-
19 # 三錢明月
想必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想法,有時真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漸漸的發現自己之前喜歡的東西很幼稚很可笑,小時候喜歡劉備多半是評書演義中給予的比較正面的形象,一說劉備就是劉皇叔中興漢室的忠臣,一說起曹操,殺死了恩人呂伯奢全家,氣的陳宮是寧死也不在跟他一起。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經歷豐富了,眼界開闊了,瞭解的事情也不一樣了,對與劉備和曹操就會出現不同的見解,以我個人而言,劉備口口聲聲是漢室宗親,可是這個宗很遠的,中山靖王是西漢時期的王,從西漢開始一直算到東漢時間先忽略在外,這個血緣關係,大家都知道王莽篡漢,可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也不是被民間直接推為皇帝的而是在和其他幾家的皇帝作戰中打出來的,劉秀本人是不是宗親還不好說呢,再說了你又不是劉秀的直系後代你好意思腆著個大臉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之所以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是因為這小子就是個生育機器,一生兒子過百,你自己想想幾百年多少代人假如要是真的到了劉備這一代賣草蓆還真的不算什麼。其次他打的旗號就不正,他自己說有衣帶詔真有嗎我看未必,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並不代表曹操這個人不行,設計誅董卓但是失敗了,之後就是一直在組建討賊義軍而且還成功了,於是乎他就憑實力擊敗二袁,消滅了北方的所有反抗勢力,但是他雖有武功但不自傲,沒有推掉漢獻帝自己獨立,曹操沒說過我要獨立之類的話,一直高舉匡扶漢室的大旗而且一直沒倒,魏國得位正,有多正,漢獻帝禪讓給曹丕,曹丕推脫再三勉為其難廢漢自立,封其侯爵,但是劉備就不一樣了,劉備說自己是漢室宗親自己要匡扶漢室,曹魏的建立劉備自然不信他肯定會說劉協是被逼的,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被逼你咋不把漢獻帝接過來呢,而是自己也當皇帝,所以說劉備這個人是假仁假義,虛偽,反而曹操不裝我就是小人但是我不造反我擁立漢室,我保他平安,所以為啥很多人都是開始喜歡曹操了,因為曹操真的不一般。有實力,有野心,但也不幹僭越之事。
-
20 # 不懂浩瀚星辰
喜歡曹操還是劉備,每個人看法都不一樣很正常,我們都是歷史的旁觀者,沒有機會見證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只能透過現在的隻言片語去了解嚮往的時代。
小時候的我們認為
劉備是仁義之君,是正義的象徵,是仁義明君的表率。
曹操是腹黑小人,是邪惡的象徵,是竊國奸臣的代表。
長大才發現
劉備沒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正義,他在當時就是個偽君子。
而曹操才是我們能在社會上生存的表率,因為他是個真小人。
其實,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都是我們的表率,他們兩個人走在不同的路上,但是卻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不甘於平凡,最後都走在時代了的巔峰。
回覆列表
小時候我們看的都是《三國演義》,桃源三結義那種兄弟情義是我們非常向往的。而我們長大了以後開始慢慢探索《三國志》,瞭解以後我們更想成為像曹操那樣果斷有智謀的人。就好比小時候的同年和長大以後面對的現實,童年裡只要開心就好,長大以後我們更要負重前行。
小時候我們接觸的三國多數是電視劇或是小說《三國演義》,在這裡面劉關張的桃源結義是我們嚮往的。在最熱血的年齡段裡能夠交到摯友是非常幸運的,因為那麼時候沒有爾虞我詐一切都是美好的。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位落魄的皇叔,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遇到了關羽、張飛二人。三人一腔熱血桃園結義,以劉備皇叔的身份為旗幟招募義軍,勵志匡復漢室。一路走來劉備仁德,關羽、張飛不離不棄,雖然半生顛沛流離但最終也站在了三足鼎立的一角。大意失荊州關羽被殺,劉備傾國之軍誓滅東吳為二弟關羽報仇,張飛更是為兄長的死變得更加暴躁以至於送了性命。劉備夷陵一役葬送了蜀漢的全部的軍事實力,雖然未能報仇但也體現了三人之間的感情。這部小說三分天下之前全部圍繞著劉、關、張的兄弟情義而寫,這怎能不讓大家喜歡劉備這位仁德的君主。
大多數人都喜歡曹操的果斷和智謀。讀了正史以後我們才發現曹操並不是奸雄而是當之無愧的梟雄。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明知道袁紹集結了十萬精兵準備攻擊自己,而曹操卻領著兩萬餘人前往迎戰,最終以無雙的智謀和遇事能夠果斷的做出決定性格取得了人生一次大的勝利。在現實中我們遇到像這樣的困難,我們有多少人會選擇逃避,有多少人又迎難而上再根據不同的時期將困難化整為零的去解決。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受到了重創,但是曹操並沒有因為這一次重創而一蹶不振,而是繼續積蓄力量準備再次踏入戰場。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了這樣大的挫折又有幾人是相信自己可以東山再起,又有幾人從此一蹶不振銷聲匿跡,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缺乏這樣不怕跌倒的精神。所以在我們瞭解曹操的事蹟以後我們開始喜歡曹操這個人物。
所以我認為小的時候喜歡劉備,長大了卻喜歡曹操,是因為我們周邊的事物在隨著年齡而發生變化,我們的思維也在不同的環境中發生著改變。我們都期望著能像曹操一樣有勇氣迎難而上並且用自己的智慧化解自己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