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們是個神奇的團體,他們有的熱衷仕途,有的離世隱遁。有的赤膽忠心,也有的賣主求榮。他們雖然都從四書五經裡受過忠君愛國的教育,但有的可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則貪生怕死,臨陣投敵。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文人無恥的典型事例呢?
提到“無恥”,筆者當先想到的就是開創律體詩,並和李白、孟浩然等人並稱“仙宗十友”的宋之問。根據《舊唐書》記載:“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說到他的詩作,大家耳熟能詳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就是其作品,可見他的文采還是相當出眾的。
不過,這樣一個著名的詩人,卻做出了許多令人不齒的行為。武則天執政時,張易之非常受寵愛,於是宋之問便前往巴結,並靠著自己的文采討好張易之,《新唐書》記載:“易之所賦諸篇,盡之問、朝隱所為。”宋之問不僅出賣自己的作品,還“至為易之奉溺器”,在張易之如廁時,竟為他捧尿壺,實在諂媚之極。
不久,張易之被忠於大唐李家的大臣殺死,宋之問作為黨羽,也被流放瀧州(今廣東省羅定市),不過,不願意去偏遠地區任職的宋之問竟然自己又悄悄逃回到洛陽,並躲藏在一位名叫張仲之的大臣家中。《舊唐書》中說,不久,“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等謀殺武三思,之問令兄子發其事以自贖。”
被好心收留的宋之問不但不感恩,還在聽見張仲之想要謀殺奸臣武三思時,派自己的侄子去揭發。後來,張仲之等人獲罪,逃跑了的宋之問則非但沒被追究,還升任鴻臚主薄,“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唐才子傳》中還記載了宋之問另一件醜事。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曾寫過一首《代悲白頭翁》,其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非常優美,於是“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劉希夷拒絕後,宋之問竟然“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可見他善妒而殘暴,實在是無恥至極。
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清初詩壇盟主錢謙益。南明覆滅後,他帶頭投降清兵,後來又積極剃髮。根據《慟餘雜記》記載:“豫王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剛髡辮而入矣。”
說的是,多鐸在長江以南的地區推行剃髮令,民眾間爭議很大。有一天,錢謙益突然說覺得頭皮很癢,便出門了。人們以為他是用一種叫篦的梳子梳頭去了,誰知不久他回到家,已經留上了辮子。雖然之後他聯絡反清武裝,暗中復明,不過他率先投降並在清廷任職的無恥行為已經做下了,並會在歷史上繼續流傳。
也難怪乾隆帝說他:“自詡清流,靦顏降附……屬喪心無恥!”並將其編入《貳臣傳》來貶低他。文人可能有著很高的文化水平,但目不識丁的人可能壯烈殉國,滿腹經綸的人也有的反覆無常。
有一個學究式的讀書人,號稱一心只讀聖賢書,不盡女色。父母給他娶了一個媳婦,在洞房花燭夜時,這位新郎官卻聲淚俱下的進行告白:“為後也,非好色也”。。。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們是個神奇的團體,他們有的熱衷仕途,有的離世隱遁。有的赤膽忠心,也有的賣主求榮。他們雖然都從四書五經裡受過忠君愛國的教育,但有的可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則貪生怕死,臨陣投敵。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文人無恥的典型事例呢?
提到“無恥”,筆者當先想到的就是開創律體詩,並和李白、孟浩然等人並稱“仙宗十友”的宋之問。根據《舊唐書》記載:“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說到他的詩作,大家耳熟能詳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就是其作品,可見他的文采還是相當出眾的。
不過,這樣一個著名的詩人,卻做出了許多令人不齒的行為。武則天執政時,張易之非常受寵愛,於是宋之問便前往巴結,並靠著自己的文采討好張易之,《新唐書》記載:“易之所賦諸篇,盡之問、朝隱所為。”宋之問不僅出賣自己的作品,還“至為易之奉溺器”,在張易之如廁時,竟為他捧尿壺,實在諂媚之極。
不久,張易之被忠於大唐李家的大臣殺死,宋之問作為黨羽,也被流放瀧州(今廣東省羅定市),不過,不願意去偏遠地區任職的宋之問竟然自己又悄悄逃回到洛陽,並躲藏在一位名叫張仲之的大臣家中。《舊唐書》中說,不久,“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等謀殺武三思,之問令兄子發其事以自贖。”
被好心收留的宋之問不但不感恩,還在聽見張仲之想要謀殺奸臣武三思時,派自己的侄子去揭發。後來,張仲之等人獲罪,逃跑了的宋之問則非但沒被追究,還升任鴻臚主薄,“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唐才子傳》中還記載了宋之問另一件醜事。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曾寫過一首《代悲白頭翁》,其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非常優美,於是“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劉希夷拒絕後,宋之問竟然“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可見他善妒而殘暴,實在是無恥至極。
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清初詩壇盟主錢謙益。南明覆滅後,他帶頭投降清兵,後來又積極剃髮。根據《慟餘雜記》記載:“豫王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剛髡辮而入矣。”
說的是,多鐸在長江以南的地區推行剃髮令,民眾間爭議很大。有一天,錢謙益突然說覺得頭皮很癢,便出門了。人們以為他是用一種叫篦的梳子梳頭去了,誰知不久他回到家,已經留上了辮子。雖然之後他聯絡反清武裝,暗中復明,不過他率先投降並在清廷任職的無恥行為已經做下了,並會在歷史上繼續流傳。
也難怪乾隆帝說他:“自詡清流,靦顏降附……屬喪心無恥!”並將其編入《貳臣傳》來貶低他。文人可能有著很高的文化水平,但目不識丁的人可能壯烈殉國,滿腹經綸的人也有的反覆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