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歷史簡單說

    那我們來講一講項羽從突圍之後到烏江自刎都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項羽突然自刎了。

    項羽的部隊被圍在了垓下,糧食也吃光了,外面都是漢軍與各諸侯王的部隊,晚上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很詫異,難道漢軍將楚地都佔領了嗎?項羽就跟虞姬決別了,也就是那首著名的詩名,與劉邦的大風歌齊名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了幾遍之後,大家都哭了,項羽就上馬帶著八百騎兵突圍了,渡過淮水的只有一百多人,到了天亮漢軍才發現項羽不見了,所以灌嬰就率著五千騎兵追趕項羽。

    項羽走到了陰陵的時候,迷路了,就部一個老農,老農跟他說,往左邊可,項羽就往左邊走,沒想到卻是一大片沼澤地,顯然那個老農在騙他,所以項羽就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就東邊跑,到了東城,就只剩下了二十八個騎兵。

    而身邊的漢軍有幾千人,項羽知道自己不能脫身了,就跟身邊的人說,我項羽,起兵八年了,至少打了七十多次仗,沒敗過,今天呢,我圍困在這裡,不是因為我不會打仗,而是上天要亡我,我知道今天肯定是要戰死的,但是我還是再能三次取勝的。

    於是,項羽就把他的騎兵分成四隊,往四面跑,約定在山的東面會回,項羽直接斬了一個漢將,項羽再和他的騎兵分成三部,漢軍也只能分成三部追擊,項羽被包圍起來,項羽又殺了一個漢軍都尉,還殺了一百多人。

    他的騎兵再次匯合,只損失兩個,項羽就問他的身邊的人,怎麼樣?他身邊的人都說,確實像你說的那個樣。

    項羽想要渡過烏江,剛好有個烏江亭長停著一艘船等著項羽,他跟項羽說,江東雖然小,但也是縱橫千里的,民眾也有幾十萬,你去稱王肯定沒有什麼問題的,項王,你快渡江吧,這裡只有這艘船,漢軍過不去的。

    項羽笑著說,上天要亡我呀,我還渡什麼江呀,當年我和江東子弟兵八千人過江,現在呢,只剩下我一個人,雖然江東父母可憐我,讓我稱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叫他們呢,即使他們什麼都不說,我項羽難道不知道羞愧嗎?

    然後項羽就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然後叫騎兵都下馬再跟漢軍再戰,項羽一個人就殺了幾百個人,項羽也受了十幾處傷。

    項羽看到了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嘛,我聽說漢王用一千黃金,萬戶侯買我的人頭,我就送你這份好處吧,然後項羽就自刎了。最後項羽的身體被五個人分別獲得,這五個人也分別獲得了兩百黃金,兩千戶侯。

    其實,項羽既然想突圍,就說明項羽還是想求生的,而正是亭長說的江東父老,讓驕傲的項羽就感到了羞愧,就斷了自己的求生的想法,而選擇了與漢軍決一死戰,最後還有自刎的方式來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個就是霸王的最好結局。

  • 22 # 方胖胖美食

    兵敗烏江,愛人自刎,集團核心人員死的死,散的散,東山難再起。

    這樣的打擊對於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心敗了,那不可一世的氣也就散了,所以也就有了那句英雄落幕的“無顏見江東父老”!

    回顧項羽一生,無疑他是強大、自負且極具英雄氣概的!也只有這樣的楚霸王才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去凝聚西楚集團的核心人才圈!

    但反過來說,以項羽這樣的性格來說,在亂世爭雄的局面中他又是脆弱不堪的!曾經有多少次瓦解劉邦集團的天賜良機擺在眼前都被他一一錯過了!而反觀劉邦,我們這位漢太祖(更多被稱為漢高祖),不管在前期還是在後期,他的所作所為都不能被稱之為英雄所為!但如劉邦這樣的性格在時下的局面卻又是合適了!(《史記》有載: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所以說,性格決定成敗並非是沒道理的!

    而說到最後,關鍵的原因還是在當時的環境情況,劉邦也不可能對項羽留情,必然是趕盡殺絕;而項羽大勢已去,正所謂精兵易得,強將難求,就算過烏江一時逃脫追殺也無力再重整勢力,按照項羽之性格,與其被捕受辱而死,還不如自刎留名。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言道盡多少英雄淚?

    西楚霸王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23 # 黎家第一湯

    每次一想起李清照為項羽寫的夏日絕句這首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心裡立馬升騰起一股血性之氣,生為人傑,死亦鬼雄,男子漢,真丈夫,多少人的心聲,哪怕最終失敗,必竟轟轟烈烈一場,不枉此生。

    古往今來,多少人為項羽的英雄氣概而折服。每當看到項羽自刎烏江最後的點滴,坐在項羽內心,都有想為這個英雄流淚的感覺。歷史上的傳說,是項羽帶了八千子弟出來,而今沒有一個人跟他回去,他是無顏見江東父老才自殺的,按照我分析,這是給這個大英雄抹黑,或者項羽確實跟梢公說了這句話,為自己自殺而說,但是,這決不是這個大英雄的本意。

    我們看項羽隻身逃到江邊,看見剛好有一條船,心裡是很高興的,有一種天助我也的感覺,立馬準備上船。梢公知道項羽若敗,可能會逃到江邊,已經等在那裡多日了。那為什麼最後不過江而選擇自刎呢,我們看他從梢公對話中,得出了項羽真正自殺的原因,梢公的這句話是江東雖小,尚有數十萬人,還可再戰,勝負也未可知。正是這句話點醒了項羽,使他決定必死的心。聽了這句話,他馬上不想過江,並對梢公說,帶出八千子弟,今隻身一人,回去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項羽想的是,現在全國諸候都反了他,劉邦手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兵多將廣,一定會對他趕盡殺絕,他若過了江東,江東子弟雖然支援他,但是失敗是早晚的事,到那時也是一死,但是,江東必將生靈塗碳。自己已經帶出八千江東子弟身死了,這一回去也只是苟活,而為我項羽隻身一人,但是必將再害死江東數十萬人。正確的就是現在就死,結束戰爭。其實這句話,項羽早在前一次和劉邦拉據戰時,就已經說出他的心聲。他和劉邦說,天下紛擾,人民苦難,皆因我倆而起,不如我們兩人單挑,結束戰爭。所有人看到這句話都笑話項羽,打不過劉邦,竟然說這樣的話,誰都知道單挑劉邦打不過他,不可能跟他打。可是,我覺得一點不好笑,這說明了項羽的心聲,天下人民為了他們相爭,受苦受難,早日結束戰爭,就早日給人民安定。

    這就是項羽不願過江東,不願意為自己再害江東人民,自己一死,早日結束戰爭的英雄氣魄思想。可是,後世沒有多少人,去分析去稱讚項羽這個英雄的想法,都以為他是沒臉過江東才自殺的。

    我們最佩服的是,當這個大人物決定死的時候,竟然不忘送那匹自己心愛的坐騎烏椎馬給來救他的梢公,要知道,將軍在戰場上,人馬不離,人死馬離。可是到了這個時候,項羽為了報答梢公這個小人物,把愛駒送給他,試問天下幾人能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到,而曾經騎這匹愛駒,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項羽,現在人馬分離是一種什麼心情,細看到這點,真的會為了項羽而流淚。

    項羽徒步回到了山坡山時,漢軍已經圍了上來,領頭那個竟然是之前他的部下,他就問了一句,你不是我當年的部下嗎,這個將軍羞愧無比,立馬退下,項羽叫住了他,聽說漢王有令得到我的人頭可封候,你是我的熟人,這顆頭,我就送給你吧,說完拔劍自刎。項羽,臨死之前,還做得這麼豪氣,做得這麼瀟灑,漂亮,不讓別人殺死他,也沒有人靠近他。所有漢兵,都是站在那裡看著他慢慢倒下。項羽臨死那句話,你是我的熟人,我送這顆頭給你,每當看到想到項羽這最後一句話,都有一種眼淚模湖的感覺。

    項羽,是個真正的大英雄,也是中國唯一一個,具有紳士風度,高貴品質的大英雄。可是,人們可惜的是,正是因為他這個有紳士風度的大英雄,碰上了中國的第一大流氓大無賴劉邦,最終失敗。

    項羽是我們中國當之無愧的大英雄,生為人傑,死亦鬼雄。

  • 24 # 家郭山河

    在江這一邊自度不得脫,在江那一邊,因陳平的四面楚歌,項王自度失楚民心,所以限於絕境,至於自刎,那是家族流傳下來的於絕境中選擇尊嚴的方式

  • 25 # 柳史

    在國外,英國著名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說過:“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把“性格決定命運”的真理說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在中國,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用悲壯輝煌的一生把“性格決定命運”詮釋得淋漓盡致、蕩氣迴腸,烏江邊的英勇自刎,留給後世無限噓唏。

    那麼,烏江自刎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第一、項羽的短暫輝煌一生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生於公元前232年,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讚譽。

    他從小不喜歡讀書,不喜歡練劍,認為“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他的叔父項梁認為他志向遠大,另眼相看,教授他兵法。

    早期跟隨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後來他的叔父項梁陣亡,從此接管軍隊,鉅鹿之戰大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諸侯。後殺死楚懷王,建都徐州。諸侯相繼反叛,之後與漢王劉邦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在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軍隊包圍打敗,突圍逃跑到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自刎而死。

    第二、項羽的性格缺陷

    項羽性格中有幾大致命缺陷。

    一是剛愎自用。聽不見別人的逆耳忠言,在鴻門宴上沒有采納亞父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留下了無窮後患,最終殞命敵手。劉邦在總結項羽失敗時稱“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二是殘暴急躁。攻入咸陽後,一把大火將用民脂民膏建起來的阿房宮燒掉,大範圍屠殺原秦國人。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屠盡太甚,人心皆失。

    三是好面子。在征戰過程中,有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衝鋒陷陣鼓舞士氣的同時,也帶有盲目性。在最後的突圍過程中,還是以“殺將”和護衛的掌聲為自豪,不肯渡江,拉不下臉,“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第三、項羽悲劇命運的導火索

    項羽的一生,有多次的決策失誤。

    一是沒有聽取范增的計策,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對范增不信任、猜疑,逼走了亞父;

    二是不識賢才,任人唯親。王平、韓信皆不能用,“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非項氏莫得用事”。

    三是建都徐州。沒有聽從韓生的忠諫,定都咸陽。

    總而言之,項羽有取天下之勇猛,沒有守天下的智慧和胸襟,最終殤歌奏響,千古淒涼。

    第四、項羽不過烏江的原因

    一是人疲馬乏,無力再戰;二是即便渡了江,也在劫難逃;三是太過兒女情長,舍不下家小。四是撇不下面子。主觀上項羽羞愧難當,客觀上已無上路可走,唯有悲壯上路,揮劍自刎。

    綜上所述,在成就這樣一種性格的同時,就已經為他的悲劇命運留下了伏筆。周恩來總理說項羽和拿破崙是“時勢造英雄”的代表。項羽的心胸、豪氣、韜略、權謀上裝不下一個江山,只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這就註定了他在與劉邦的楚漢相爭中的失敗結局。項羽寧死不過烏江是性格促使他作出這樣的選擇,根本原因則是“大勢已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那個時代,不會再有他的立足之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不聰明,上了專科努力的話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