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謝金澎

    要說骨氣,只能相對宋朝來說。中國歷史上最沒有骨氣的大一統王朝,首推宋朝莫屬了。

    宋朝自靖康之恥後,已經沒有什麼骨氣了,整個大漢氣節,都跟著趙構一起陽痿了。滅國之仇不思報,辱母淫妻之恨淡忘了,殺父滅兄之慘也付諸了笑談。不用說是皇室天家了,就算是尋常百姓,數代人也放不下的奇恥大辱,居然就被宋朝君臣忘掉了,苟安一隅,引頸待戮,直到被蒙古滅絕。

    明朝確實算是有骨氣的王朝,但是也僅僅就剩了點骨氣,自成化年以降,幾乎全是不肖子孫。中間還有一個寵幸奸佞、敗家喪國的朱祁鎮。

    因為有了朱家一代代不思進取甚至毫不作為、貪圖安逸的不肖子孫,明朝最終亡了,雖然立國二百多年,那不是他的子孫們英明,而是因為他的子孫們太貪圖安逸了,方才有權臣、權奸們幫他們掌管天下,也才有了朱明的苟延殘喘。

    一個政治混亂的王朝再強又能強到哪裡去?最後明朝實際上並不是滅於後金,而是滅於內亂。即便是逼迫朱由檢上吊的也不是皇太極多爾袞,而是李自成。

    明朝的這種骨氣,更多的是朱元璋血液裡的那種狼性與意氣的遺傳,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情緒。他是缺乏策略的骨氣,這種骨氣並沒有為明朝帶來任何實際的好處,而是最終把帝國葬送了。

    倘若沒有這種所謂的“骨氣”,朱由檢完全可以對國內的起義武裝進行招撫、分裂、清剿並重,甚至利用農民起義武裝去守住國門,然後整合力量,養精蓄銳,在他有生之年滅掉後金,實現中興也不無可能。

    因為即便內部狼煙四起,後金也未能越雷池一步,但是崇禎就在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骨氣中,自斷手足、枉廢武功,葬送了大明的最後一絲希望、一縷餘暉……

  • 22 # 煙火映長安

    真正的骨氣,不在朝代,而在人民

    首先要說明,用“骨氣”來形容某個朝代,其實是一種不嚴謹的行為。因為自古以來任一朝代,實際上都有它的高光時刻,與沒落時刻。

    好比漢帝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何等的風光輝煌?但倘若我們做一個這樣的對比:西涼地區,在當時算作偏遠的蠻荒之地;東漢末年,董卓作為涼州地區軍閥,在洛陽的諸位公卿眼中不過是一介鄉下武夫。可偏偏是這麼個出身卑微的武夫,卻率領涼州精兵強將入京朝拜,將皇帝的權威踏於足下,我們是不是應該問,被區區一介邊地軍閥壓制的漢朝,很沒骨氣?

    又好比大唐,前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盛世,盛唐氣度何等耀眼?但倘若我們做這樣一個對比:安祿山本是西域康國人,說到底不過是一介番人,只是憑藉一腔悍勇,南征北戰,一路高升。在長安諸位公卿眼中,此人也不過是外來武夫罷了。可偏偏是這麼個番人武夫,卻踏破潼關,染指長安,將玄宗皇帝逼得倉皇逃竄,我們是不是應該問,被番人弄權而摧毀的盛唐,很沒有骨氣?

    再好比人人恥笑的宋朝,向外敵稱臣納貢,全無鬥志,靖康之恥流下千古罵名,所謂宋人的骨氣似乎僅僅是笑料罷了。但自端平二年始,綿延數十年的宋蒙之戰,浴血堅守釣魚城36年寸步不退的又是哪些人?山河破碎,振臂高呼率領義軍與蒙古作戰,發出“留取丹心照汗青”吶喊的是誰?在王朝的最後時刻,揹著年幼的皇帝跳海自盡的又是誰?

    釣魚城,南宋末年決定大宋國運的關鍵防線

    我們很難以一兩個簡單的形容詞,去為一個綿延百年的朝代做出定義,歷史不是標籤,歷史是一個時代的洪流,是天下萬民無聲的吶喊。

    回到主題,我們不妨將題目拆成兩個部分來解答。首先,明朝真的是被所謂遊牧部落征服的麼?

    公元1644年3月19日,此先勢如破竹攻陷河南與山西地區的闖軍,於當日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盡於煤山之上,宣告明廷覆亡。這個時候的清軍八旗兵仍在關外,與遼西明軍對峙。自1619年薩爾滸之戰以來,建州女真部族與明朝在遼東地區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儘管清軍騎兵一度攻破長城邊防肆虐北方地區,但漫長的後勤補給線也使得他們只能將軍事進攻限制在短期劫掠的範疇,而難以對明朝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真正耗盡了明朝國力與國運的,是明末以來接連不斷的瘟疫、乾旱、蝗災,是紫禁城內綿延不絕的黨爭與怠政,是聚集起來可以叫天地為之變色的起義軍,三方合力之下,大明朝已是江河日下,大廈將傾。

    明末農民起義,直接導致了大明朝廷的垮臺

    崇禎六年,中原蝗旱頻發,致使“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有鶉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泥門擔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殘食者”。崇禎十四年,鼠疫四起,肆虐北方,以致“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見則死,至有滅門者”。崇禎十五年,數十萬農民軍勢如破竹,接連攻破洛陽、開封,於汝州之戰全殲大明精銳孫傳庭所部,突破潼關進入山西,敲響了大明朝覆亡的喪鐘。

    因此,當滿清八旗兵進入關內時,天下已經是一片凋敝的天下了。

    再者,縱使滿清在起兵之初是為缺衣少糧的弱小部族,但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擴張與戰備之後,待到入關之時,已經是可以組織起十餘萬裝備精良野戰軍團的強大政權,絕不是區區一句“幾萬人遊牧民族”可以一筆帶過的。

    滿清八旗兵,有學者認為這是17世紀亞洲最精銳的野戰軍團

    再來看問題的第二部分,明朝是不是很沒有骨氣?實際上,方才前文也已闡明,無法用某種簡單的性格為一個朝代做註解。開國之時,有洪武八徵蒙古,永樂五徵韃靼,又有萬曆年間馳援朝鮮抗擊倭寇,天啟年間對抗荷蘭入侵者的大捷,在歷史上留下天子守國門,不和親不納貢的光輝記錄。崇禎帝更是在國破之際留下遺言:“朕自登基十有七年,雖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從這一面來看,有明一代似乎不失為鐵血悲壯之勢。

    但翻開歷史的另一面: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瓦剌所俘虜,竟被押送著前去邊關城池勸降,全無帝王尊嚴,似乎與徽欽二帝無異;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部入寇,兵鋒一度推進到京師城下,兵備廢弛的大明官軍竟連有效的反擊都難以組織,坐視入寇的蒙古兵在天子腳下燒殺搶掠。而到了滿清八旗入主紫禁城之際,昔日那些號稱“臨危一死報君王”的“鐵骨錚錚”的文臣,卻競相對著紫禁城的新主人獻上自己的諂媚,甚至協助八旗兵鎮壓各地反抗,留下錢謙益所謂“臨危一死水太涼”的醜態,不管怎麼看,都難以用“骨氣”二字形容。

    有人說,明王朝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時刻,為求自保而放棄尊嚴,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但家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做最後抗爭的其實也大有人在。明末薊遼督師孫承宗,在清兵入寇時已然卸下官職,賦閒在家。面對洶湧而來的鐵蹄,年事已高的孫承宗親自帶領宗族子弟登城駐守,城破之後自縊而死,以身殉國;而在南方,南明小朝廷在清軍攻勢下土崩瓦解時,昔日起身反抗明廷統治的起義軍,竟然紛紛團結在西南地區最後的明軍殘部麾下,駐守四川長江沿線,號稱夔東十三家,在缺少援軍、物資稀少、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堅持抗清鬥爭21年,直至最後一兵一卒。是為骨氣乎?

    真正的骨氣,不是用以形容某個朝代,某位帝王,而是在家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天下萬民,每一個沒有姓名的普通人。他們的骨氣彙集在一起,才成為一個時代的骨氣。這樣的骨氣幫助中國走出了歷史的隧道,擊敗了外敵的入侵,從歷經滄桑的苦難中崛起,昂首挺立,如是黑夜中燃燒的火炬,歷經千年,從不曾熄滅。

  • 23 # 籤天

    一在明朝清的人口不止幾萬人而是上百萬人,而且當時明朝版圖已經只剩長城以南了2覆滅明的不是清而是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3在清軍入關事清軍已經收編了明朝最精銳的邊防部隊,這樣才讓清軍有了在短時間內擊垮李自成的實力。總結下來就是緊靠清自己的實力完全無法擊垮明,明的覆滅是因為自己在建國初期定下的收稅上限導致的戰爭經費的不足,所引發的連鎖反應,還有清的文化也不落後。

  • 24 # 靈石蘊

    大清的改朝換代和遊獵部落征服大明是兩碼事

    大清的奠基人努爾哈赤世屬大明,只是在努爾哈赤時叛變了,帶領他們一家尋求割據。那時候大明並不認為他們能成什麼勢,朝堂案板上擺放的檔案太多,百官們不認為遼東那邊出現個叛亂有多麼重要,其實遼東都司都沒有把這事上報

    從這可以看出,大明內部糜爛,只是和有沒骨氣完全不搭嘎

    從1583年起兵到1644年崇禎自殺,六十年間,大明浪費了太多機會,讓愛新覺羅部落整合了女直,又把女直變成滿洲,這個時候的愛新覺羅家已經不是幾萬人的落後遊牧部落,而是滿洲、科爾沁加上部分大明叛軍的整合體,雖然內部矛盾重重,但對手內部更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明朝堂搞黨同伐異、互相拆臺,民間災民四起、義軍不斷,領兵大將也是擁兵自重,遼東軍竟然能在戚家軍長杆兵鏖戰八旗之時把調轉炮口

    講真,這時候的大明不滅,那沒天理了

    至於骨氣,大明真心不缺

    皇帝打百官,廷杖之下不知道殘廢死了多少,然而百官仍然前赴後繼,直接讓大明幾個皇帝死的不明白;閹黨搞東林,那是殺的人頭滾滾,可東林黨人就是不倒;而東林殺閹黨,也是毫不手軟,雙方有互相投降人員,可彼此就是不倒,一直糾纏,這不是骨氣,是啥,除了東林閹黨還有楚黨浙黨好多……

    對內如此,對外也是如此,讓我們看歷史的都拍桌子,學學前輩大漢後輩大清,送出去一些公主不行麼?或者學學大宋,當小弟,送錢糧不行麼?

    奈何,大明不幹……到了南明還不改,幾個山頭還在打來打去,唉

  • 25 # 北京大鵬侃大山

    這個命題本身就有問題,首先明帝國不是被東北的建州女真打敗的。其次按照清朝統治者的說法,明朝是被流寇李自成滅掉的,實際也是這樣,清朝八旗兵入關是給明朝崇禎皇帝報仇,追剿李自成的,並最終剿滅了李自成這個党項人,大順國灰飛煙滅,李自成也被農民一鋤頭給鋤死了,當然也有另外說法說他出家當和尚了。總之大順皇帝李自成被滿清剿滅了。再者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滿清順天應民正式取代明朝,承襲大統也是合情合理的。

    那麼明朝到底是怎麼敗亡的呢。有人說明朝亡始於萬曆朝,不無道理。萬曆三大徵嚴重損耗了國力,特別是幫助朝鮮復國與倭寇的戰爭。就像路易十六援助美國獨立戰爭大量損耗國力,連自由女神像都是法國人送的。明帝國已經延續276年氣數已盡,明末僅太祖朱元璋的26個兒子的子孫後代就達百萬之眾。這些寄生蟲都得靠老百姓供養,萬曆皇帝28年不臨朝,雖然萬曆三大徵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國力嚴重消耗,特別是萬曆最後一大徵,薩爾滸一戰明朝47萬大軍號稱實際也就半數。被建州女真後金汗努爾哈赤擊敗,它的策略就是,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從此明帝國失去遼東的控制地位,努爾哈赤眼裡再無明朝。文盲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寵信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沒有亡國,而他弟弟勤政愛民,克己奉公的朱由檢為什麼成為亡國之君。美其名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割地。朱由校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皇帝,從他質問袁崇煥的詔書就可以看出他早發現袁崇煥愛吹牛皮,他不知道魏忠賢專權貪汙嗎,當然知道,不過沒有魏忠賢這個九千歲怎麼壓制朝中的東林黨呢,二者之間的制衡才是皇帝的統治藝術。最重要的是魏忠賢跟和珅一樣能夠為明朝廷斂財,打仗看什麼,靠錢,魏忠賢不向農民徵重稅,轉而向東林黨人他們很多都是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的工商業主還有大量礦山。這樣朝廷有了錢,遼東關寧防線為之一振,關寧鐵騎兵強馬壯軍餉充足,每人都配二匹戰馬,後金不敢進攻。當然魏忠賢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自己順便也貪汙點,不過大數還是對國家有利的。即使沒有魏忠賢,皇帝還要找李忠賢王忠賢來制衡東林黨的。而剛愎自用的崇禎帝一上位就殺了魏忠賢,打破了這種平衡,東林黨東山再起,雖然有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名將一度中興,但最終還是孫傳庭兵敗被殺,所謂,傳庭死明亡矣。崇禎朝天災不斷,崇禎不向富裕的大地主大官僚徵稅反而向快餓死農民徵稅已經徵稅徵到42年以後,天災人禍,官逼民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特別是陝西最多,李自成被明軍大敗最後只剩18騎逃入商洛山,僅僅三年就趁著河南大災東山再起,最後率領100多萬災民一路勢如破竹攻陷北京,朱由檢景山上吊自殺,北京城破前,皇帝調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進京勤王,可是軍餉呢,於是向文武百官攤牌捐餉。結果最後就湊了20萬兩白銀,最終北京城破。大將劉宗敏拷掠這些百官,結果竟然拷掠出白銀7000萬兩,想想崇禎臨死前曾有太監對他說,忠賢若在 必不至此。連李自成的檄文都說君非甚暗,而臣各有私。崇禎臨死前也明白了寫的血書說,朕非亡國之君,汝皆為亡國之臣。所以嚴格說來明朝既不是被李自成滅掉也不是被滿清幹掉,而是自己作死,自己把自己幹掉的。再說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滿洲蒙古漢八旗二十萬入主北京。你以為李自成的100萬農民軍,張獻忠的四十萬大西軍 南明的80萬明軍都是八旗兵打敗的嗎,可笑。最可笑是的就是當年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打進北京,這時的明軍沒有軍餉沒有戰鬥力所以都向闖王投降,沒有人給崇禎賣命。就一個山西總兵周遇吉猛烈抵抗也是兵敗身死,大明最後的輓歌。說白了老百姓當兵的,誰讓我吃飽飯給我充足的軍餉,我就跟定你,管你是什麼漢人正統,胡人韃子。入關的滿清給了明朝降兵充足的軍餉,大敗農民軍還可以升官發財,於是這些此前在李自成的農民軍前不堪一擊的慫貨們,瞬間變成剿滅百萬農民軍的虎狼之師,這個世界真奇妙,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當如主力還是滿洲八旗兵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他們都是當時東亞最強的軍事存在,沒有之一,李自成的農民軍是流寇,說白了就是一百多萬災民,能打仗的沒有幾個,真正厲害的倒是張獻忠的乾兒子晉王李定國他可是讓八旗兵吃了不少苦頭。綜上所述,明朝不是被關外東北的建州女真征服的。明朝是自己作死的,至少是被李自成滅掉的,滿清在入關前已經征服了漠南蒙古49部,領土面積和明朝大體相同,雖然人口沒有關內漢族多,但都是身經百戰的數十萬滿洲蒙古漢八旗鐵騎,入關後又聯合明朝最為彪悍勇猛的關寧鐵騎和關內的原來的明朝降兵共同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殘餘勢力的。最終一統華夷。如果關寧鐵騎兵精糧足,關內百姓安居樂業,即使大災,朝廷及時賑災,而不是苛捐雜稅繁重徭役。哪怕有魏忠賢這樣的大貪官,只要能為國家斂財,儘管自己貪點,大數還是上繳國庫,用於賑濟災民,發放軍餉。可能不僅沒有農民起義,甚至關外的滿洲八旗會被明帝國滅掉。至少他們不敢南侵,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私家車正常能開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