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taijitaiji
-
22 # 吃嘴精
這個問題明顯蹭熱度,博導不稀罕豪門,他們做的是科研,國家專案動則千萬百萬,博導不差錢,缺的是廉價勞動力。招個不學無術的人只會增加負擔,所以,寒門朱門有關係嗎?真的豪門稀罕博士文憑嗎?如果真的不是喜歡科研,還是別攻博,無論豪門寒門,痛苦一分也不會少。
別動不動就拿寒門說事,寒門如果真努力,就在課業上下功夫,高考依然是個相對公平的平臺,高考後還有考研,這期間做的成果好自然前途不差。怕只怕拿寒門當藉口,不踏實努力,就是有再多機會,有用嗎?
-
23 # vivian3355
我朋友讀清華大學博士,用了五年時間才畢業,開題三次才透過。不是不努力,是開題、中期考核、外審、答辯每一關都無比艱難,她的同學有最終拿不到學位的。博士能否拿到,導師一人說了不算。前幾年就有大學取消博士入學考試,改為申請制,一般現在一個博導一年只招一兩個學生,誰都願意挑厲害的學生,你擔心的那種照顧關係戶的事情極少發生。
-
24 # 針尖zjian
最近幾年,中國高校的博士招生制度悄然發生著變化:以清華大學、華人民大學等為代表的許多高校,都在探索以申請—稽核製取代沿用已久的統考制。 這一變化引發了考博群體的密切關注甚至是質疑:申請—稽核制真的能更公平、更合理地招收到比統考制度下更好的博士生源嗎?看似“公平”的統考制很難甄別學術人才無可否認,就公平性而言,博士統考遠勝於申請-稽核制。因為在同一份試卷面前,衡量每個人的尺度相同,等待每個人的錄取機會也均等。 但是,博士是最高學位,它重視學生的創造能力,這從根本上對博士招生提出了不同於高考或考研的制度需求——要使真正有創造力的學生脫穎而出。傳統的統考制的不足恰恰在於,考試可能很難將適合學術研究的有創造力的考生甄別出來。學術研究強調的創造力和創新潛質的評鑑,很難透過傳統的、更適合評估考生至上和記憶能力的閉卷考試實現。一些透過統考的學生,雖然有很強的記憶能力,但可能根本不適合學術研究,更得不到導師的認可。而統考制死板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學生為了能夠得到名校的入學資格,花費多年時間,圍繞幾本教科書死記硬背。這不僅是極大的資源浪費,也根本無益於甄別最合適的研究型人才。而申請—稽核制很好地解決了資訊不對稱問題,使導師能夠更加全面地瞭解考生。簡歷、研究計劃書等詳實的材料,可以更好地反映學生的綜合情況,使導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術背景、訓練和潛質,遴選最合適的學生。在從博士生候選人向博士生的轉換過程中,“資格考”(QE)也通常採取開卷考試的方式,避免了考生成績與他們死記硬背能力直接掛鉤。 申請-稽核制可能的不足與弊端當然,人們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申請-稽核制可能導致“唯出身論”偏見的出現, 使非985和非211高校的學生受到“歧視”。在閉卷考試中,考生身份的保密,會使考生避免因自己出身的學校沒有名氣而受到不公平對待。但是在申請—稽核制中,學生的所有資訊都需和盤托出,其中的身份資訊自然會影響導師的判斷和評價。在“出身論”甚囂塵上的社會,人們都戴著有色眼鏡,不可避免會讓一些學生吃虧。這需要導師組基於大量資訊進行綜合考量,儘可能減少這種偏見的發生。與此同時,申請—稽核制需要考生準備許多課本以外的資料,這可能會使造假日益普遍。比如,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專家推薦信的可信度就很難保證。因為基於專業聲譽的信用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有關係或從知名高校畢業的學生自然佔盡天機。而即便是看起來能夠反映考生潛質的研究計劃書,如果能夠得到知名導師的點撥或潤色,或者乾脆請人代勞,可能也會有失公平。此外,為了積累學術成果,許多考生不惜花錢買版面或找“槍手”發表論文,使人才甄別更加困難。這可能會導致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發生:許多過去考不上的學生,可能在申請—稽核制下脫穎而出;過去可以考上來的學生,在申請—稽核制下則有可能無法入選。這可能同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有關,也反映了博士招生制度所帶來的生源結構性影響。申請-稽核制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博士質量?無可否認,申請—稽核制使導師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前瞭解考生的背景和情況,並有更大的自主權和自由度去選擇最心儀的弟子。而博士生與導師之間的匹配關係,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就此而言,申請—稽核制的價值凸顯。 但實際上,與國外高校奪人大戰的激烈程度相比,國內高校的生源競爭並不明顯,因而招生制度改革也未必會影響考生的選擇。國內某個專業最優秀的大學就那麼幾所,考生可以選擇的餘地本來就不大。加之高校師資招聘越看越“崇洋媚外”,新聘教師主要以海外高校畢業的博士為主,這使得許多優秀的考生瞅準機會就往國外跑,博士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國內院校博士生質量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 想要提高博士生質量,至關重要的其實是建立寬進嚴出的制度,讓學生意識到讀博的機會成本和潛在的失學風險。當獲得博士學位的門檻變得更高,對真才實學的要求變得更嚴時,哪怕讀博士的大門敞開,相信也沒有許多人敢濫竽充數、冒險一試。而目前的情況是:一些高校的博士出口不僅相對容易,還可以作為個人逃避就業的藉口,這使許多沒有學術能力的人企圖渾水摸魚,而拉低了博士生的整體質量。除此之外,在申請—稽核制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高校還可以最佳化招生流程,便利師生雙方匹配。比如,建立跨校聯盟去共享成績單、推薦信、研究計劃書等,使學生免於多頭申請而疲於奔命,也利於高校之間互通有無。當然,在“搶人大戰”日趨白熱化的情況下,此種合作可能很難在短期內實現。
-
25 # 忍者設計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釋出《2018年研究生招生簡介》。根據這份簡介,從2018年開始,上海交通大學將不再組織統一的博士生入學考試,招生方式全面實行本科直博、碩博連讀和“申請—考核”制。 一個常見的觀念是,考試對寒門子弟相對公平。如果取消統考,博士申請會不會無可避免向有錢有權人傾斜,擁有高學歷對寒門子弟來說會不會更加遙不可及?
網友一:
取消博士統考儘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公平性問題,但這不必過分擔憂,對於很多考生也許反而是好事,因為很多人實際上對博士需要做什麼,能不能夠博士畢業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報考博士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慣性”,及早打消念頭不是壞事。
網友二:
博士生招考只是在現有做法的基礎上邁出了一小步(取消了普通招考的百分之十),導致了質變,於是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應該是博士生招考的大趨勢,嚴格執行將有助於學校選拔出優秀的研究型人才就讀博士學位。個人認為上海交大將要實施的方案,將會更加註重考生本、碩的畢業學校,會使一些非名校畢業的學生喪失該校讀博的機會。
網友三:
男孩不讀博士,就是C9學校博士畢業30歲,娶老婆沒有錢,買房子沒有錢,現在女孩聽到博士學位眼睛一亮,聽到沒房扭頭就離開。前幾天到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看看行情,看到一位母親在大聲嚷嚷,原來她兒子交大碩士畢業,沒有婚房急得老媽直嚷。想想也奇怪,現在社會變得看不懂了,父母當年下崗能養活全家已經不錯了。培養到博士,博士畢業還要父母拿錢出來買房子,辦婚禮。天理何在?當年孩子直博,孩子高興家長心裡愁苦,真沒有必要讀博士。
網友四:
博士屬於學科專精,這個和寒門子弟有什麼關係?考博其實比較容易呀,讀博都是很容易的,問題在於博士畢不了業!大部分博士都不能按期畢業,因為博士的考核標準很嚴格,這個已經完全是體現個人能力的事情了。很多人說博士水平怎麼樣的問題,那就和猜測皇帝使用金扁擔是一個心態。博士除了專業領域以外,其他的和正常人都是一樣的,每天要吃飯,出門要走路,晚上要睡覺,沒必要美化和醜化,這個就是術業有專攻,適合讀博就去讀博士。而且碩士博士階段本身就有補貼,加上勤工助學,都是成人了,這個都做不了那還說什麼?考試方式的變化只是為了選撥更加合適的人罷了。如同大家爭論了幾十年的高考一樣,這個都是一個均衡,這不是大家都認為好的,但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網友五:
首先我想糾正一下題主的一個錯誤,寒門學子,在當代,只會越讀越窮,讀了書,等你讀到博士,其中你錯過了多少的機會成本,然而,即使讀了博,你無非就是一份工作,可能連公務員都不是,讀了博,你起碼30出頭了,相比那些18歲就出社會學手藝的,他們有了十來年的工作經驗,混的好的自己開公司當老闆,最後招聘會上,你拿著簡歷,他坐著看你的簡歷,問你這問你那,最重要的是,他會問你對於某一些工作有無經驗,然後他告訴你,等通知。呵呵,這就是一個博士與初中畢業的階成關係。現在已經不是學而優則仕的時代,記住,機會成本比什麼都重要。
網友六:
其實取消了也好,不然很多本碩學校不好的學生,去985的學校讀博後出來找工作還是被歧視,這樣直接把路堵死了,他們就死了這條心了。從本科就根正苗紅的同學將來找工作也省勁,用人單位招人也不用再註明本科需要985學校,整個社會抗議不公平的聲音也少了,世界和平。
回覆列表
是不是更難先不說,本來讀博士也不是“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一條好的道路。讀博士是為了之後從事科研工作做準備的,而做科研並賺不了什麼錢。如果為了出人頭地而走上科研道路,要麼滿腹牢騷一無所成,要麼走上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