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孔明、郭嘉、龐統、賈詡和司馬懿這五個人是三國時代最頂級的謀士,若要在這幾人當中選出誰是最聰明的,說實話,真的特別難。我個人喜歡的還是賈詡。我來為大家說一下五人的功績和我的看法。

    1.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為自保,以計謀亂天下。獻計張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力挺曹操打敗袁紹,離間馬韓,定世子,不宜廢長立幼,助曹丕稱帝,後善終。

    2.孔明諸葛亮,隆中決策;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和建立蜀國;安定南中,北伐曹魏 ,直至在五丈原操勞病逝。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世忠臣之楷模。

    3.郭嘉,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定遼東,英年早逝。

    4.龐統,輔佐劉備入蜀得川,在奪取成都過程中,中箭傷亡,也是英年早逝。

    5.司馬懿,抵抗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遼東。司馬懿老奸巨猾,隱忍至極,發動政變,奪取了曹魏政權,為後世子孫代魏自立奠定了基礎。

    從軍事方面來說,五人各有千秋,龐統和郭嘉都是屬於英年早逝型的。謀略出眾,郭嘉更多在於獻計獻策、看透人心、看清局勢。龐統盛名在外,外能赤壁獻連環計破曹,獻計奪蜀,內部治理管轄州郡。賈詡未帶兵,更多的是出毒計制勝。司馬懿偏向防守,諸葛亮攻守兼備,但諸葛行軍打仗,注重完美,而越追求完美卻不可能實現完美。

    性格方面:龐統性格高傲,好高騖遠;郭嘉性格孤傲,與人不善;賈詡為人低調,力求獨善其

    身;司馬懿為人處事圓滑、殺伐果斷、隱忍狠毒,注重養生,活得最久。諸葛亮一生追求完美,心胸寬廣、足智多謀、謙遜有禮、忠心耿耿、可也有識人不明的時候。

  • 22 # 子曰先生

    我想從《孫子兵法》的角度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刻板印象(即前期產生的印象會對後面的判斷產生影響)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會認為臥龍先生諸葛孔明是三國出仕謀士中最為機智聰明的。

    問題中列出的其他謀士,郭嘉、龐統、賈詡因為死的比較早,所以很容易喪失競爭力,相較而言,活得最長的司馬懿就很佔便宜,在我們印象中,他應該是僅次於諸葛孔明的存在。

    ——可見,有時候活得久也是競爭力,只要把你的對手活生生熬死,那你就是no.1。

    下面開始我的論述。

    《孫子兵法》開篇第一篇叫“計篇”,這裡的“計”不是計謀、陰謀詭計的計,就是最本來的意思,“計算”的意思,所以《孫子兵法》其實不是一部教人怎樣速勝的書,而是一本踏踏實實的只講實力取勝的書,他甚至不贊成“以少勝多”,因為這太冒險,而戰爭,關係國家存亡,絕對不可以心存僥倖。

    “計篇”裡講計算,計算什麼呢?計算對我雙方的作戰實力,孫子列舉了“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

    道,一方面可以指“道義”,就是諸葛亮一直打著的招牌“北伐曹魏,興復漢室”,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道義資源(跟正義性沒關係,戰爭的“正義性”是個偽命題,敵對雙方,對你來說正義,對另一方肯定就是“非義”,這個沒有評判標準),另一方面,“道”也是指“與民同心,上下同欲”,就是老百姓都支援你。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是不合格的,連年征伐,對老百姓的生產是有很大破壞性的, 你看鄧艾翻過雪山,為啥蜀國立刻投降,不能排除其實軍民都已經打夠了,另外,為啥北伐的時候,一個太監慫恿一下就能讓皇帝動搖(不要說劉禪昏庸,如果他昏庸,那越是昏庸就應該越是聽從依賴諸葛亮),急招諸葛亮班師,因為整個蜀國是存在著“不想打了”的群眾基礎。

    天,可以理解為“天下大勢”,也可以理解為“天時”,就是作戰時的天氣變化,也是指作戰時機。這個蜀國具備嗎?不具備,當時的天下大勢是三足鼎立,這在當時是牢不可破的事情,這時候硬要作戰已經違背了“天意”,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所以一直說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其實不單是表明心跡,而且也的確是無奈,我只能盡力了,盡力到死而後已,你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哪有人會說到“死而後已”?你去做就是了嘛。

    地,可以理解為“作戰地理環境”,這個連續北伐具備有利條件嗎?還是沒有,你看看每次北伐,走到關隘,只要被魏軍把守住,諸葛亮也沒有辦法(想想失街亭的故事,為啥街亭一失,必須馬上撤軍?),他只能求速勝,如果不能速戰速決,那蜀軍只能退軍。

    這裡面隱含了一個問題是戰爭的物資供應,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般來講,要連續生產幾年才能有多餘出來的糧食用來支援戰爭,所以你看,諸葛亮只有每隔幾年才能北伐一次,魏軍也知道,所以差不多到時候來就等著蜀軍前來就行,而正確的做法就是閉門不戰,等蜀軍糧食吃光,自然就退回去了,這樣就能理解,為啥諸葛亮如何辱罵,司馬懿就是不開門作戰,但一聽到蜀軍跑到隴上割麥子了,司馬懿馬上就要出戰,因為蜀軍一旦割了麥子,那就意味著有了糧食支援。

    將,這個就不做過多對比了,蜀中後期是無大將的,甚至人才都是斷層的,所以諸葛亮五丈原前交代後事,想了好久都不知道姜維之後還能有誰。

    法,是排兵佈陣的作戰方法(法令嚴明是在“論將”中的“智信仁勇嚴”的“嚴”),這個諸葛亮是佔優勢的,但無奈對方有最厲害的應對方法,就是拒不出戰,你再厲害也沒招啊。

    綜上,單純從兵法角度來講,諸葛亮並非如何明智,當然,這裡面也包含了歷史因素,是不得不北伐,這也是諸葛亮個人的悲哀了。

    至於三國前部分,諸葛亮的用兵如神,算無遺策,這個可以理解為當時的形勢使然(當事各方勢力相互掣肘,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等到三足鼎立,實際上反而是考驗實力了,因為沒法再去討巧),形勢好的時候,怎麼做都行,“趕上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就是這個意思,而且我們可以反推,一般來講,這種謀士,一定是“老而彌辣”,即是越上年紀就越有智慧,如果在晚年的諸葛亮都是失誤連連,那年輕時是什麼樣呢?

  • 23 # 使用者23123178266

    最聰明的人是司馬懿,從諸葛亮空城一計來看,司馬懿很聰明,明知是一座空城而不進,他捉了諸葛亮,曹丕一定殺他,不用他了,反之慢慢才有機會奪得天下。

  • 24 # 青峰山女史

    這個話題,也許永遠沒有答案的。本人就談一談謀士。下可以安身,上可以安民。就談一下賈詡:

    賈詡首先考慮的安身,以謀安身。一生換了幾個老闆,最後壽終正寢,其子女婚喪嫁娶,都很低低調,說明他很聰明,先達到了安身這個目標。他出謀劃策有個特點,話不說盡,問他才說。

    他有幾次出謀:

    一次教李傕郭汜領兵攻長安,那是處於同鄉之誼。沒想到後果很嚴重,漢帝國徹底走向分崩離析。李郭二人事後要感謝賈詡救命之恩,授以高官厚祿,賈詡推辭了說:“哪有什麼功勞,只是保命之計”。確實賈詡此計成功,天下大亂,生靈塗炭...

    第二次出謀:這次是幫張繡,曹操在此戰中損失自己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賈詡對戰局,對手心理把握,極為準確令人歎服。

    第三次出謀還是張繡。在這之前,賈詡曾經去考察過劉表,覺得他不是一個可以投靠物件。於是勸張繡投降曹操。張繡心存疑慮,賈詡為他說了三從理由,張繡聽從。果然曹操厚待張繡,並且得到未來老闆曹操賞識:“使我信重於天下,子也。”自然給賈詡加官進爵。

    第四次出謀是為了曹操:此時曹袁二人爭雄北方,袁紹為曹操於官渡,糧食沒有了,真是要命。曹操問計:賈詡說逆有四勝而半年不定,但顧萬全(世事哪有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曹操曰:善(好)。大破袁紹兵馬,河北平。

    第五次出謀曹操南下破荊州,相順江而下,滅了孫權勢力。賈詡勸道:趁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不用興師動眾,江東自然臣服,結果曹操不聽,在赤壁之戰慘敗。

    第六次:曹操伐馬超,賈詡獻離間計。

    第七次:為曹丕出謀,使其確立世子之位。——“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第八次:曹丕想滅吳蜀,問賈詡吳蜀何先?賈詡分析形勢,不贊成出兵討伐,應該先文後武。曹丕不聽,致使江陵之役,士卒多死,勞而無功。

    最後賈詡身名兩全....

  • 25 # 83號主題餐廳1

    諸葛亮最聰明,但就是不信命!次之郭嘉,死的太早,這就是命!司馬懿最笨,腦子裡沒貨,心裡沒事,吃嘛嘛香,活的最長!這也是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的外面還會有宇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