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涵山藏海
-
2 # 易梵八字
《詩經》原本就是我們先民的歌謠,是用來唱的。《詩經》中有特別多的敘寫日常生活的內容,所以《詩經》不單是高高在上的經典,更是日常生活的活語言。當我們給人祝壽時,常常會說“壽比南山”,《詩經》上便有“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當我們表達對別人的思念時,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詩經》上便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當我們讚歎別人美麗時可能會說面若桃花,《詩經》上便有“顏如舜華”、“顏如舜英”,也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等。其實讀書本質上是充實精神,修身養命的。
具體到現在讀《詩經》有什麼用那?總結以下幾點
1、可以認識很多新的漢字。
2、可以更瞭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3、可以瞭解了中國古代語言的博大精深。
4、對詩詞的認識更加深入。如聲韻、平仄、對仗、押韻等。
5、可以學習到很多優美又富有哲理的句子。
-
3 # 小魚吃蝦米
詩經是什麼?我們為為什麼要讀?開啟任何一部文學史或者文學史的教科書,說到詩經,總會談到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有人說是詩歌選集,總有這樣的說法。
這種說法對不對?也對也不對。對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的著作是一個詩歌集,不是一個人作的,也不是一個時間段產生的;不對的是,這個說法混合了詩經和後來文人的詩集的區別。
詩經是歌唱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在創造自己文明傳統的時候的歌唱,反過來說,是先民唱著詩經創造了我們的精神傳統,所以詩經是我們的精神家底。
這個唱是個唱詞,和後來的作詩不一樣,而唱也能呆板地理解,它是一種演出,它會用不同的聲部,兩個抒情主題或者更多。
後來很多詩人的詩裡都有問答,這種詩和詩經是完全不同的,詩經完全是兩個詩人在唱,和一個詩人寫一首詩讓裡面角色對唱是不一樣的。
所以把詩經理解為選集或頌集,只要涉及到集,實際就只說對了一半,是有偏頗的。而且中國人編集字比詩經晚了好幾百年。
-
4 # 荒年荒事
讀《詩經》若說是對生活工作有什麼用處,我覺得倒沒有。但《詩經》卻是我們瞭解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百姓生活情況,學習上古文化的一部經典著作。在於你是否感興趣。詩經中的詩語言豐富多彩,也很簡練,讀起來很有音樂性和韻律美,讀個意境罷了。現代人確實不愛這種文縐縐的東西,不從事古漢語等等相關工作的,也確實沒啥大用了。不過後世的詩詞創作確實多源於《詩經》。學習中國文化總是要從最開始的文學起嘛,這也是為什麼讀書時總是少不了學習文言文,是先人的智慧結晶。讀《詩經》就當個樂趣,見仁見智,自然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東西。
-
5 # 老吳聊的故事
第一,方便給孩子起名,彰顯文化。第二,跟別人有話題可聊,比如別人叫星馳,你要是知道出處顯得多厲害,別人說起麒麟兒你要是知道哪兒來的多牛啊!
-
6 # 文化小小生
《詩經》是國學中的經典之作,經典文化作品是要用來傳承的,不可以用有用或者無用來評價它。
有句古語說的好“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沒有事的時候可以閱覽一下,陶冶情操也好,增加知識也罷。你要說他具體有什麼作用,這還真不好說,可能在某一時候它還就真的派上用場了。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學不完的,日積月累,什麼時候都有用。
-
7 # 半支蓮6
1.《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詩經》也是一部百科全書,可以透過它瞭解西周社會的歷史、經濟、文化、婚姻制度等。
以上兩點對文學史學研究很有價值。
3.《詩經》具有教化作用。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其實《詩經》一直都在,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裡。不信你看這些成語:
窈窕淑女、未雨綢繆、兄弟鬩牆、高山仰止、夙興夜寐、綽綽有餘、小心翼翼、鳩佔鵲巢、兢兢業業、愛莫能助、投桃報李、人言可畏、新婚燕爾、空谷足音、憂心忡忡、巧舌如簧、畢恭畢敬、天高地厚。
吟誦《詩經》,能夠潛移默化、陶冶情操。
-
8 # 晨鐘點燈
讀書本質上是充實精神,修身養命的。
詩經,流傳千古的佳作,合天道,養心,養命。提高自我修養,,化性立命!
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在於和天文,和人倫,自然規律!常讀,身心和諧,家庭幸福!
-
9 # 度度看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三百多篇詩歌。它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琅琅上口的詩句讓人耳熟能詳,天趣盎然的曲調像一首天籟之音娓娓動聽。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時代的瞬息萬變,我們還需要這些古老的文明嗎?其實,無論時間怎樣流失,歲月怎樣變遷,人類的文明精髓永存,如同太陽一般,永遠會發著光和熱,即便有時看不到,它也只是被遮擋起來了,而不是消失不見了,它的魅力只會愈加久遠和永恆。
詩言志
當你讀到“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你讀的是詩中主人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永無終竭的懷念之情,閃爍著一種追求愛的永恆的光輝。
當你讀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你讀的是詩中主人公在戍邊的征戰生活中對逝去歲月的感慨,對親人的深切想念,對狄戎進犯的仇視與憤慨以及對長年累月無休止的戰爭的不滿。
當你讀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你讀的是詩中主人公描繪了百姓不堪重負,強烈地控訴統治者的“碩鼠”行為;詩中的樂土雖屬虛幻,但卻無疑給苦難中的百姓帶來了希望和力量,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和嚮往。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騷客借詩歌傳達自己的生平遭遇和個人志向,時間會流逝,記憶會消退,但是詩歌會永存,它能對抗遺忘。
你今天看了一場雨,你覺得很美,可它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是,當你用詩的形式,把它寫下來後,這場雨就永遠在你餘生的書桌上下著。也正因為詩能對抗遺忘,人類的記憶中那些最美好的東西,也藉著詩得以薪火相傳,代代延續,且不斷地在後世人的心裡,發酵出新的靈感和啟迪。
詩傳情
今天的我們看到一個儀態萬千,身姿妙曼的女孩子,只能說一句:你好美!而詩經會說: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與戀人一日不見,只能說一句:我很想你。而詩經會說: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求婚時,也只能乾巴巴地說一句:你願意嫁給我嗎?而詩經會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取名
從古至今,以《詩經》為名的名人,數不勝數。
梁啟超的第一個兒子在東京出生,他特意選擇《商頌 · 那》中的一句:“湯孫奏假,綏我思成”為他取名“思成”,寓意不忘先祖。幾年以後,遠隔千里之外的杭州,另一個女孩呱呱墜地,祖父用《大雅 · 思齊》裡的“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為她取名“徽音”(後改“徽因”),意為美好的聲譽。
二十多年後,兩個年輕人結成連理,成為中國現代史上一對璧人。一本古老的詩集,彷彿在冥冥之中為他們牽上紅線。
諸葛亮,字孔明(出自《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 ;北宋詞人周邦彥(出自《詩經·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彥矣”);大學者王國維(出自《大雅 · 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歷史學家傅斯年(出自《大雅 · 下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革命家張聞天(出自《小雅 · 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科學家屠呦呦(出自《小雅 · 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小說家瓊瑤(出自《國風 · 衛風 · 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金庸小說的美人木婉清(出自《詩經·國風·鄭風》: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當然遠遠不止這些,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詩詞文化已經成為了一座巨大的文學寶庫。詩詞跟取名一樣都是精煉的文學創作,而詩詞經過歷史的沉澱會更經得起歲月的考驗,所以從詩詞中取名,不僅是一個姓名的表現,更是一個家庭和一個時代的文化底蘊表現。
我是懷著些微的期許和崇敬翻開《詩經》這本書的。曾經我疑惑了很久,想那薄薄一本詩集而已,奈何在中國文學巔峰開萬年氣象?
讀過之後才嘆然發覺,這“詩”一冊“經”一本,內中蘊著的清雅深邃和生活意趣,卻實在是讓人心折。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0 # 丿陳毛毛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包含著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我國北方的民見歌謠、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頌辭。讀它不僅在陶冶情操,還可以瞭解當時的文化,歷史等等…
-
11 # 晴空一鶴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使我想到的是鄧麗君的《在水一方》,每當聽到那永恆的優雅的旋律,就會讓心靜下來,暫時獲得輕鬆與閒適。這首經典的歌曲就源自《詩經》。《詩經》好像與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早就有了默默的契約,它早已注入到我們的文化血液之中,讓我們欲罷不能。
《詩經》在最初的名字叫《詩》,它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成書,它是我國的第一部用文字記錄下的詩歌總集。它比較系統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
《詩經》採用現實主義的筆法,在我國的詩歌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說《詩》為孔子所刪定,並將它作為教材,對學生進行施教。《史記·孔子世家》寫道“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並且《論語》中還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說法;在比較隆重的外交場合,還有“獻詩”之說。足見當時《詩經》的影響之大。孔子評價《詩》的作用,用了四個字“興、觀、群、怨”,譯成現代漢語,《詩經》可以激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不平之事;這又足見它的功用之廣。
千百年來讀書人都將《詩經》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深深的積澱到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與中華文化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今天我們來學習《詩經》意義非常重大:
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學《詩經》瞭解西周春秋時期社會風貌,知道2500多年前在黃河流域生活的祖先,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第二,因為《詩經》影響非常大,中華文化基因序列裡,有很多它的程式碼,就如那燦若星辰的成語,像“桃之夭夭”“鐘鼓樂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若不讀《詩經》就怕是很難理解。
第三,《詩經》雖是2500多年前的作品集,但它有著很多的藝術價值,其“賦”“比”“興”的手法,一直到現在,即便是現代詩的寫作中,都在使用。中華詩歌講求的含蓄朦朧之美,也始於《詩經》。若想對中華古典詩歌有比較深入的理解,《詩經》是永遠都繞不開的高峰。當然要學寫詩歌,更高細細品味,認真揣摩。
第四,將《詩經》進行新的藝術再創造,往往就是品質上佳的作品,像鄧麗君唱《在水一方》,就是從《詩經》中的《蒹葭》演化而來的,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果。透過學習《詩經》,或許能達到推陳出新的效果,使悠遠的中華文化,增添新的生機和活力。
第五,《詩經》涉及很多的花草蟲魚,透過學習,可以開擴眼界,增長見識,多識物種。
-
12 # 龍脈樹
一,學習語言如音樂。
1,《詩經》裡有世界上最生動,最壯麗,最形象的男子之美《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2,詩經裡有最簡潔,最優美,最迷人的女子之美《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歌之吟之,朗朗上口。語言之美,唐詩宋詞元曲也難以比肩。
二,學習情懷如畫卷。
1,《詩經》裡有生死相依的戰友盟誓《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詩經》裡有禮尚往來的感恩互助《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三,學習故事如戲劇。
1,《詩經》裡有黯然銷魂的故事《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詩經》裡有相思入骨的故事《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有三百篇,每一篇都風情萬種。孔子曰: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
13 # 抵抗抑鬱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
14 # 劍鋒園子
其一,在《詩經》裡瞭解當時的社會歷史風貌
《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在內容上既有周代各地的歌謠、民歌《風》,周人的雅樂《雅》,又有周宮廷和貴族祭祀的樂歌《頌》,可以說從民間到宮廷的詩歌幾乎全部收錄,這些詩歌有的反映人們生產勞動和真摯愛情的,有表現戰爭徭役以及被壓迫的人們的反抗,還有民俗風情,如婚姻、祭祖、宴飲,甚至包括天象、曆法、制度、地理、動植物等各個方面,可說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此,讀《詩經》就是讀周代的歷史、社會和風情,不能不讀。
其二,在《詩經》裡體驗到人們的美好情感和情操尤其是《詩經》中《風》,他無論是寫勞動還寫愛情,都表達了底層群體淳樸、真摯、毫無雕飾的美好情感和情操,特別是寫愛情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等,都是表達的是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嚮往,境界高遠,淳樸真摯,現在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因此,對於今天的我們,在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的壓力加大而帶來的浮躁、焦慮的時候,讀《詩經》不僅是感受和體驗,更是接受心靈的洗禮,讓心靈安靜下來。
其三,在《詩經》裡學習文學多姿多彩的表現手法《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無可置疑的第一座里程碑,它關注現實、直抒胸臆,敢於揭示現實、反映現實,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給我們留下的是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值得我們傳承、學習、借鑑。
《詩經》賦、比、興手法及運用,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對後代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詩歌創作依然在運用。所以,讀《詩經》也是在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
綜上所述,現在讀《詩經》依然有用,今後亦然。
再次感謝!
-
15 # 若憶閣
只要是經典,不管過多久都不會過時。
《詩經》之所以被這麼多的人推崇和研究,肯定是有其自身原因的。在古代它是五經之一,是君王治國安邦的禮制,是學子鯉躍龍門的基礎。
如今再去讀《詩經》,也肯定是有用的。
一點是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試想,如果能夠在應時應景的環境下吟出合適的詩句,定會讓他人刮目相看的。而且《詩經》是一座豐富的文化寶庫,我們還可以學習先民們對事物的描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學習到很多的新的漢字。
另一點,《詩經》都是對先秦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讀《詩經》可以讓我們瞭解先秦時候的生活,對後世的人研究先秦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在如今能夠沉下心來認真地讀一本書,是很不容易的。既然讀了就一定會有收穫,一定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
16 # 綜合報導
因為《詩經》的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一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等等。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孔子曾經教育他的兒子,說“不學詩,何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連話都不會說。孔子尚且這麼認為,作為儒家弟子,還能不學詩經嗎?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詩歌的源頭,後來又被儒家提升到“經”的高度,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古代讀書人不想讀都不行。
-
17 # 薈文
我至今不能忘懷兒時讀到《詩經·小雅·鴻雁》的心情: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於徵,劬勞於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於中澤。
之子於垣,百堵皆作。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小時候不明白這幾句詩的意思,無法體會到徭役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只是嚮往著鴻雁肅肅其羽,盤旋蔚藍天際,振翅而飛的快意。長大後看宋朝崔白所畫的《秋蒲蓉賓圖》,秋光旖旎,荷葉枯萎泛黃,芙蓉花開正豔,頂風直立,花間鶺鴒展翅騰躍,兩隻鴻雁生氣奕奕,振翅凌空,意在千里,總會讓我想起這句“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這是《詩經》最初給我的美學薰陶。再次精讀《詩經》,希望將這份美和詩意傳遞給更多的人,儘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普及教育,希望與更多的人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希望更多的人走進《詩經》的世界。
-
18 # 劉旭Allen《詩經》是個what?
其實在高中的課本里就告訴了大家:《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相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裡又有個what?《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現在讀《詩經》的現實意義莫過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對現實人生的指導和鞭策在歷史學領域有這樣一個理論:世界上的文明古國當中只有中華文明沒有出現過斷層,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
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有這樣的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其中自然有部分的內容是不合時宜的、所以要“去其糟粕”,而其中經典的、有益的自然要“取其精華”。
所以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的繼承和發揚,故有了一個大前提是“優秀”傳統文化。
現實的人生過於複雜,身處現如今的社會,我深信大部分人都在“疲於奔命”,為了生存、為了生活。面對生活中的不易和挫折,從《詩經》等經典典籍中汲取其精華,用以指導現實人生,肯定比用康德、叔本華等外國哲學來的更因地制宜、生動貼切,畢竟我們骨子裡的基因是如出一轍、融會貫通的。
“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詩經中的《氓》告訴我們女性在愛情面前的脆弱和無奈、《采薇》告訴我們往事不要再提、雖然已多風雨。諸如此類的文章還有很多,而這些極具教育性的內容,切好能夠鞭策我們現實的人生,將我們引向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我是@寫小說的Allen,若喜歡我的問答,請關注哦~
-
19 # 旅途寫意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文學上都是國學文化的起源,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奠基作品,所以,作為華夏兒女不讀《詩經》,不知《詩經》中的幾句經典那就有些說不過去了!現在讀《詩經》,同樣具有很多方面的意義。
第一,作為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對文學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首先作為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典範,《詩經》的現實主義手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寫作,而這種手法依然並且更加適用於現代文學的創作。
第二,語言的精煉、準確、豐富、美好更是我們這樣一個快節奏社會所需要的!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語言庫。據統計,《詩經》共有2830個單字,有3300多個單音詞。現代社會節奏快,交際交往資訊量大,所以在以時間計算財富的現代社會,語言的精煉準確無疑是很重要的!在《詩經》中像這樣準確的語言隨處可見,如《芣苢》一詩中透過“採、掇、袺、擷”把採摘芣苢的過程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出來。
另外有句話說女孩取名用《詩經》,可見詩經中的詞語無論是音還是意都很美,所以後人起名常取自《詩經》,如“管彤,菁菁,雨霏,婉君”等等信手拈來都是好聽又高雅的名字。
第三則是《詩經》中描寫的愛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愛情觀,約束中的自由,直白中的委婉,都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關雎》,表達的就是男子偶遇自己心目中的女孩,或許有一見鍾情的成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乃至“輾轉反側”“琴瑟友之”,直至“鐘鼓樂之”,美好的愛情經歷甜美而痛苦的思念之後,終於想盡辦法抱得美人歸!多麼美好的愛情,這樣的過程比起現在時尚的直白“我愛你”不是更符合我國的愛情觀嗎?
另外《詩經》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現在都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美好愛情。
第四,《詩經》中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不僅讓文學作品有了色彩和神氣,而且也可以借鑑到我們說話當中,增加我們語言的委婉說服力!不是嗎,有些話不能直白說明,那不妨用“比”的手法,以彼物比此物,有些話不能直說,那不妨用“興”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說之事也,這樣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第五,在國學復興的現階段,詩詞曲的興起正為文化的繁榮做著貢獻,那《詩經》的語言藝術,典故詞語,音節節奏無一不是現代詩詞曲作者借鑑的寶庫。
綜上所述,《詩經》在現代依然散發著它不朽的光輝!
-
20 # 正義評論大使
文化是什麼?人們生活的方式,如何區別國人與外國人,我們有詩詞聖典,我們有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滄海桑田,長流不息,讀國學經典不是有什麼具象的物化作用,而是沁人心田,潤物無聲,透過黑白文字以虔誠之心與古人交流,於今世開悟,能強大於世界的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心!
回覆列表
詩中有風月
詩中有山川
詩中有天地無極
詩中有四海八荒
詩中有中國人的精神宇宙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義,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