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21 # 知秋莫名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詞開端,是中國第一步詩歌總集,它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有對現實的抗爭,有對現實的寫照。

    對於現代社會,它可以體現對不公行為的反抗,對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我們喜歡搞點文藝的人的喜好。

  • 22 # 立於成

    說得通俗一點,讀詩經,有助於影響身心,一是讓人更加優雅,二是讓人更加快樂。

    讓人更加優雅?現在的人們都聊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要麼就是膩膩歪歪,要麼就是胡胡扯扯,要麼就是相互吹捧,當然除了聊業務之外哈。到不是說,要求人們用詩歌來相互表達,絕不是這個意思,只想說,詩經文化裡的那種思維我們在逐漸缺失,那種含蓄的那種優雅的那種充滿人文關懷的。

    讓人更加快樂?那些“閒言碎語”就真的有水平有味道嗎,那種言語只會讓生活越來越平淡越來越無感,說那種言語的人也往往伴隨著抱怨而缺少欣賞。正所謂言如其人,透過語言,不僅能夠互動資訊,互動情感,還能相互影響心情。

  • 23 # 永定河紀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據史學家考證,我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而《詩經》則是一部記錄商朝之後周王朝社會面貌的詩歌總集。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難怪孔夫子也曾說“不讀詩,無以言”。《詩經》在我國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更重要的是它的表達形式豐富多樣。

    後人把《詩經》中所使用的表達形式總結為“賦”、“比”、“興”三類。《詩集傳》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賦,也就是直接的描寫,直接描寫景物、人物形態、活動場面等等。在抒情方面,賦這種表現手法也是起到了很絕妙的作用。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句詩對景物的描寫很是精緻,但是卻寓情於景,充分寫出了徵人的心緒。比,即為比喻。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在某一方面總有著很大的相似性。用比喻的手法,能使人很容易的理解或想到本體的某一特性(即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朱熹《詩集傳》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這種手法,在今天還常常被人們使用。興,朱熹《詩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說,先以它物引出開頭。這與當今某些文章中的以小見大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在當今的有些文章中,往往透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兒開頭,引出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再加以分析論證。由此可見,《詩經》對後世的文學表達形式也有很大的影響。

  • 24 # 靜一號普洱茶

    不學詩,無以言。很多時候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心中有萬般思緒,卻不知從何說起。看似“無用”之詩,卻能帶給孩子受益一生的純正美育。讀《詩經》,更能讓孩子吸收來自中國詩歌源頭的精神力量,獲得滋養心靈的高雅和詩意,成為一個胸懷內秀的人,懂得表達的人,善於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人。

    《論語》有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經》可以有無數種讀法,值得用一生去讀。給孩子的《詩經》啟蒙,從《陪孩子讀詩經》開始足矣。

  • 25 # 牛皮社

    講真,現在讀《詩經》真的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讀《詩經》,既不能讓你變帥,也不能讓你變聰明;

    讀《詩經》,既不能讓你加薪,也不能讓你升職;

    讀《詩經》,既不能讓你走上人生巔峰,也不能讓你娶到白富美。

    總之,讀了《詩經》,你還是以前那個人,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改變。

    但是,讀《詩經》還是有一些無用之用的。

    讀了《詩經》,起碼你多認識了幾個生僻字;

    讀了《詩經》,你會發現原來有好多成語都是從《詩經》裡來的;

    讀了《詩經》,你可以給孩子取個獨特又富有詩意的名字而不是子涵子軒;

    讀了《詩經》,你可以瞭解3000年前先人們的日常生活;

    讀了《詩經》,你可以瞭解我們的文化源頭,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

    所以,假如有空,沒有什麼用的《詩經》還是可以讀一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之間有沒有純潔的友誼?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