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 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穿著喪服當庭大哭,叫人反覆勸他歸順,不聽

    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

    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 2 # 虛幻星

    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被最早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朱棣的高參姚廣孝在朱棣攻破南京城之前,就說看重氣節的方不會輕易歸順,希望朱棣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絕矣。朱棣當時是應允的,但當朱棣破城進宮後,想要方起草他的即位詔書,方在金鑾殿上拒絕了朱棣,並給予朱棣一個字“篡”,這個是直接挑釁朱棣最低的底線,朱棣的上位不是正統的傳位所得,而是打敗自己的大侄子獲得的皇位,這還未即位就有人挑釁他得來不易的皇位,並且這個挑釁的人還是當代文學大儒,想想看他要怎麼做,不殺方孝儒才不正常,金鑾殿挑戰當時朱棣還未穩固的皇權,給方孝孺誅十族,以儆效尤,這個還有個說法,就說一般算下來都是九族,這個十族哪來的呢,朱棣想了想把方孝孺的老師一族也算上,就成了這個誅十族了。

  • 3 # 乾坤看世界

    朱棣本不想殺方孝孺,但他死不投降,那就只能殺了,不殺就是大的隱患。

    方孝孺忠誠於建文帝,是建文朝時的忠臣,值得敬佩,他不像別人一樣見風使舵,是鐵錚錚的漢子。可惜了他的親朋、門生,歷史上惟一的被滅十族的人啊。

    朱棣是嗜血的,搶天下的帝王可不是守成之君。

  • 4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朱棣因三點理由要殺方孝孺,而方孝孺一句話就多死了上百人

    明代翰林院文學博士方孝孺,在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即位後頗受重用,先任翰林侍講,隨後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朱允炆讀書碰上疑難,就請他講解,關於國家重大的政事都要向他詢問。方孝孺感到皇帝對自己的無比信任,時時想著要報答知遇之恩。由於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在文人中地位崇高,朱棣攻入南京後,並沒有打算殺他,反倒隱隱有要啟用他的意思。然而,方孝孺認為朱棣是反賊,是叔叔篡奪侄子的皇位,所以獨自在家中為朱允炆設定靈堂,披麻戴孝,最後為自己和親朋戚友惹來殺身之禍。

    朱棣殺掉方孝孺持有三點理由,第一點是擾亂視聽,燕軍北伐時,方孝孺親自寫下討伐朱棣的詔書檄文,多次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干擾了北伐的軍事行動,造成燕軍的重大損失;第二點理由,搞個人崇拜,對朱允炆愚忠,不顧國家社稷的發展,在朝堂之上為先皇哭訴,影響太壞,不利於朝廷政事的正常開展;第三點理由,拒絕草擬新皇登基詔書,利用自己作為天下讀書人偶像的地位,煽動大眾情緒,妄想阻撓新皇登基。

    當朱棣已經殺心漸起時,還是耐著性子派人把方孝孺帶到面前來,再次勸說他草擬登基詔書,因為,只有方孝孺的威望才能鎮住尚有腹誹的群臣,才能使朱棣登基更加名正言順,以鞏固自己皇家正統的地位。方孝孺開口便說:只有皇上才能命我擬詔!朱棣告訴他朱允炆已經葬身大火,我現在要作為新皇接手這個國家。方孝孺指責說:先皇即使駕崩,還有兒子可以立為皇帝,朱棣又告訴他,朱允炆的兒子太小,無法治理國家,方孝孺再次對抗說:那就該立先皇的弟弟,你為何要篡權?

    方孝孺的對抗終於激怒了朱棣,朱棣威脅說:這個國家是我朱家的,你竟然一再插手我的家事!如果你不擬詔,難道不怕我誅你九族?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誅九族就幾乎要殺光方孝孺的所有親屬。但方孝孺還是大膽的頂撞了朱棣一句:別說九族,就算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怒極而笑,連聲說好,隨即派人捉拿方孝孺所有九族親屬,外加第十族,也就是師生和朋友,接近一千人,全部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方孝孺最後衝動的一句話,使得師生和朋友成為遭殃的池魚,多死了一百多人。

    用生動的故事,講述枯燥的歷史,請關注:胡亂看一點東西

  • 5 # 小王愛歷史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朱元璋很欣賞他,並將輔佐朱允炆的重任交給他,朱允炆也很敬重這位大儒,有什麼問題都向他請教,可以說建文帝朱允炆對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以至於後來誓死不投降燕王。當時燕王起兵造反,討伐燕王的檄文就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可以說燕王對方孝孺恨之入骨。當時姚廣孝在南京城破前就告訴朱棣,方孝孺是天下文壇領袖,千萬不可以殺掉他,朱棣打下南京後,在大部分官員都投降的背景下,方孝孺仍然在家中為朱允炆設靈堂,後來方孝孺拒不起草詔書並破口大罵惹惱了朱棣,一氣之下誅殺了方孝孺十族,我們通常都說誅九族,朱棣自創誅十族,在九族的基礎上殺掉了方孝孺的學生和朋友,可見朱棣對方孝孺恨之入骨。

    朱棣殺方孝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點就是擾亂視聽,在朱棣剛剛起兵時,方孝孺為朱允文出謀劃策,還親自寫下討伐檄文,是朱棣的眼中釘肉中刺;第二點是拒不投降,在朱棣攻破南京後,也不斷勸降方孝孺,並許以高官厚祿,但方孝孺並不為所動,一心追隨朱允文,這樣的人朱棣肯定不允許留在身邊;第三點就是事情的導火索讓朱棣痛下殺手,雖然當時方孝孺的種種行為讓朱棣很不滿,但畢竟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天下文壇的領袖,況且軍師姚廣孝也曾囑咐過他,朱棣還是忍了。後來朱棣讓方孝孺草擬新皇登基詔書,主要的考慮是方孝孺是文壇領袖,讀書人的偶像,如果方孝孺寫了相當於天下的讀書人都歸復了,但方孝孺依舊不從,並在朝堂上大罵朱棣,讓朱棣很是難堪,最後逼著方孝孺寫,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幾個字,終於惹怒了朱棣,對他的不滿終於爆發,最後誅其十族,將近一千多人,十分慘烈。

  • 6 # 時空地遊鼠

    我覺得不殺也行!

    先說說朱棣為什麼要殺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拜文學大儒宋濂為師,是年輕一輩文學領域的佼佼者。朱元璋駕崩後,惠帝即位招其入宮,委以重任。後來燕王朱棣造反,以靖難理由揮軍南下,惠帝朱允炆被迫派兵北伐,古代戰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為了鼓舞士氣籠絡人心總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個理由需要昭告天下,稱之為檄文。而討伐燕王的檄文正是方孝孺所寫,可以說字字珠璣,文章雖然美,但討伐事件讓人看了咬牙切齒,對朱棣恨之入骨。這是起因。

    後靖難成功,朱棣入主南京,之前的文武百官為了保命,都見風使舵,投靠了朱棣,唯有方孝孺誓死不降,被下獄關押。朱棣也是念起才華,本意並不想殺他,在登基之前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寫登基詔書,方孝孺依然誓死不從,惡語相加,朱棣一氣之下滅其十族,共計873人。

    再說不殺行不行,我覺得不殺也行;

    其一,篡位已經成功,當初的討伐檄文所起到的作用也就也不重要無所謂了。

    其二,朱棣當時不殺,而且給予其寫即位詔書的機會,說明朱棣內心是不想殺他,想讓他將功補過,為自己所用。只可惜古代的忠臣大多都有氣節,都誓死不從。

    其三,殺不殺方孝孺朱棣都能登基,都能當皇帝,或者說殺不殺方孝孺都影響不了明朝的歷史程序,影響不了朱棣的千秋大業。而且作為一個管理者,內心都喜歡忠臣,何況朱棣也即將成為皇帝,他明白方孝孺的忠是一種品格並沒有錯。

    其四,朱棣和方孝孺並沒有太大的仇恨,也不影響統治者的地位,朱棣殺他更多的是威懾其他官員,有點殺雞儆猴的意思。但這個雞誰都可以,並非一定是方孝孺,只是老方太固執而已。

    其五,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方孝孺答應了朱棣的要求,寫了即位詔書,較大機率朱棣會饒恕他並給予官職,說不定還會重用。所以說方孝孺的死是他自己選擇的,朱棣不殺他也行。

    綜上,我認為不殺方孝孺,對歷史,對明朝,對朱棣沒啥影響,不殺也行。說不定關押幾年看到朱棣並沒有他想想的那麼十惡不赦,思想也就慢慢的轉變了。

  • 7 # 嘿你來啦

    方孝孺,一字希古。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朱棣之所以要殺方孝孺的原因有下面幾個方面:

    一、名望高,影響大卻忠於前朝不為自己所用。

    朱元璋在位時就很欣賞欣賞他,曾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不巧太子朱標過早病逝,到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位時,更徵召他任翰林侍講,後又升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臨朝,處理百官的奏事,做決定前朱允炆甚至讓方孝孺來到屏風之前協助批答文書。可見方孝孺在建文帝心目中地位之高,在文武百官影響之大,方孝孺感到皇帝對自己的無比信任,時時都想著報答知遇之恩。

    同時因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在文人中地位崇高。而這樣一位地位崇高影響面很大的人,時時想著報答前朝皇帝不斷跟自己作對,也就是說到了燕王朱棣這裡,不能為自己所用,那麼等待他的結果只能是被殺。

    二、積怨已久。

    不管是最開始方孝孺支援朱允炆削藩政策,還是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揮軍南下時,方孝孺親自寫下討伐朱棣的詔令、檄文;並多次為朱允炆獻計獻策,例如識破朱棣的緩兵之計,打亂朱棣大軍糧草運輸線,嚴重了朱棣軍事行動,給燕軍的重大損失。

    三、大勢已定是,仍舊拒絕草擬新皇登基詔書,煽動大眾情緒,妄想阻撓新皇登基。

    朱棣已經殺心漸起時,還是希望方孝孺能夠為他草擬登基詔書,因方孝孺的威望只有他來寫才能使朱棣登基更加名正言順,以鞏固自己皇家正統的地位。

    但在方孝孺心裡不承認他,說“只有皇上才能命我擬詔!”不單這樣還指責朱棣說:“先皇即使駕崩,應該立他的兒子為皇帝,即便兒子小,無法處理國事,也應該立先皇的弟弟,你這是篡權!”車可把朱棣徹底激怒了,馬上命令將方孝孺凌遲處死。

    對於這樣一位功勞大,威望高,且思想頑固不化,一旦不能為自己所用,且時時跟自己作對的人,等待他的只能是一個死字了,不然這皇位不可能坐的安穩。

  • 8 # 鋒在起時

    明朝時期的方孝孺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文人和忠臣,而說到方孝孺就必定繞不開另外一個人物明成祖朱棣。

    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在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鼓動和慫恿之下,磨刀霍霍開始了大張旗鼓的削藩,而且建文帝在初期也確實取得了一些驕人的成績,像那些實力比較弱小的周、代、岷、湘、齊等藩王相繼被削掉。

    可是,公元1399年6月的時候,當時身處北方的燕王朱棣則以"為國靖難,誅殺奸臣"的名義公開造反並大舉揮師南下。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時期,朱元璋十分注重對朱棣在軍事方面的培養,經常讓朱棣跟隨名將徐達、藍玉出塞外痛擊蒙古北元餘孽。所以,當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戰爭爆發之後,朱棣除了受到一些微小的軍事打擊之外,一路攻城掠地勢如破竹。

    1402年,朱棣的軍隊就攻陷了南京城,然而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之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堂而皇之的登基當了皇帝,史成"明成祖"。

    然而,在朱棣稱帝的時候卻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當時朱棣希望有著仕林領袖之美譽的方孝孺為自己撰寫繼位的詔書,而方孝孺則明確表示拒絕合作,並破口大罵朱棣是篡權奪位的亂臣賊子必將遺臭萬年。朱棣當即大怒:"孤要誅爾九族,何如?"方孝孺正義凜然道:"十族又何妨?"

    不料,朱棣真的就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一族學生,而方孝孺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僅有的被誅殺十族的兩人之一,同時方孝孺也因為對建文帝的忠貞而得以名垂青史。不過,據說朱棣在誅殺方孝孺之後不禁感嘆道"不意世間有忠臣如此",於是朱棣秘密讓人將方孝孺以及家人的屍骸秘密收拾後並妥善安葬。

    不過,因為朱棣讓人秘密下葬方孝孺的事情並沒有見諸於正史,而正史中又明確記載是方孝孺的門生以及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和廖銘兩兄弟幫助方孝孺收拾的遺骸並掩埋,所以朱棣這個秘密舉動的真實性也被後世爭議了數百年,至今沒有定論。

  • 9 # 讀史先森

    朱棣稱帝,方孝儒必死無疑。

    首先朱棣“靖難”本身就是冒險之舉,討伐聲不斷,而當時大多數討伐的檄文都出自方孝儒之手。其次朱棣稱帝時,方孝儒拒絕投降,並不認可朱棣的身份。朱棣要求其草擬即位詔書時,方孝儒不僅不買賬,還冷嘲熱諷,這徹底激怒了朱棣。更重要的一點,當時方孝儒是天下讀書人的精神寄託。據《明史》記載:“皇宮中大火突然升起,建文皇帝不知道去哪兒了。”這是一個令朱棣寢食難安的心腹大患。畢竟在儒家思想中,朱棣和建文帝之間還是君臣關係,朱棣登上帝位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殺了方孝儒便絕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朱棣向天下人發出了一個這樣的訊號:連方孝儒這樣的一代大儒我都敢株連十族,你們還是洗洗睡吧。殺雞儆猴。

  • 10 # 邪門正道

    朱棣為什麼要殺方孝孺,不殺不行嗎?

    (本文筆法較輕鬆,勿見怪)

    先說我的觀點:不行。

    這並不是針對所有人而言,只是針對朱棣而言。至於為什麼我提出如此猖狂的觀點,還要聽我細細道來。

    No.1 二人生平

    要想解決一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楚幾大要素,而“何人”就是其中之一。

    朱棣是誰,估計在座的朋友都答得上來—明朝第三位皇帝嗎,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了。甚至於,90%的人都知道他的皇位是造反得來的。朱棣,朱元璋四子,雖說是皇子,卻十分可憐,既不是嫡子(史書上記載是馬皇后的兒子,即嫡子,但有研究表明是碽妃的兒子),出生在戰亂中,被老爹朱元璋所遺忘。因從小和武將在一起廝混,所以擅長打仗(遺傳了朱元璋)。在實戰中(與北元交手,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勝利)得到朱元璋賞識,戍邊北京,是藩王中戰鬥力數一數二的。

    方孝孺,明朝大臣,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是因為他們兩個共同獲得了一個第一—第一個滅人十族的人(獲得者:朱棣),以及第一個被滅十族的人(獲得者:方孝孺),我們下面會講到。

    ……

    No.2 歷史事件

    廢話講完了,我們接下來講一講朱棣為什麼殺方孝孺的歷史事件。

    朱元璋駕崩後,孫子(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位,準備實行削藩。藩王們十分苦惱。這時,有一個和尚聽說了,十分高興,知道這是個很好的機會,這個和尚,就是朱棣謀士,威名赫赫的“黑衣宰相(和尚當官,不一定是宰相)”—姚廣孝。

    於是他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暗示朱棣(王上加白就是皇)要當皇帝,要造反。

    在當時,朱棣就知道這是一項很危險的工作,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位藩王在大一統的王朝下造反成功。朱棣當時的實力很強,但還是不足以造反,於是,“綁架”了另一位強悍的藩王—寧王朱權(戍邊大寧),收買了朱權手下當時實力最為強悍的朵顏三衛(蒙古投降者組成的軍隊),達成一致,一同造反。你要是不知道朱權實力有多強,那就告訴你當時流行的一句話: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朱權實力可見一斑。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燕王朱棣答應事成(造反)之後與朱權平分天下,結果,非但沒有平分,還把朱權封到南昌,並加以迫害。

    造反成功以後(具體步驟請看我之前的回答),朱允炆不見所蹤。這並不是今天的重點,所以,直接說方孝孺。

    朱棣找不到朱允炆,就造謠朱允炆在皇宮的大火中燒死了,還從火裡拿出一具看不清面目的屍體,指認這就是朱允炆,並以皇帝之禮厚葬。但這還是不夠的,於是,朱棣就讓方孝孺寫,說朱允炆死了,大明就是他朱棣的。方孝孺卻死活不寫,跟朱棣發生爭吵:

    書呆子方孝孺:“皇帝沒死!”

    社會青年朱棣:“死了。”

    書呆子方孝孺:“那就立皇帝(指朱允炆)的兒子!”

    社會青年朱棣:“沒得。”

    書呆子方孝孺:“那就立皇帝的弟弟!”

    社會青年朱棣:“這是我的家事。”

    書呆子方孝孺:“……”

    社會青年朱棣:“沒事,只要你寫朱允炆死了,我是皇帝(反正都是朱元璋的後代),包你吃香 的喝辣的!”

    書呆子方孝孺:“老子不幹!”

    社會青年朱棣:那我就誅你九族!(好戲來了)”

    書呆子方孝孺:“誅我十族又如何?”

    社會青年朱棣:“……”

    社會青年朱棣:“好的,那我就誅你十族。(首創)”

    書呆子方孝孺:“……”

    就這樣,發明家朱棣發明了誅十族(加上了朋友學生),並在第一次試驗成功……

    No.3 關於朱棣為什麼殺方孝孺的研究報告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是郭子興(元末起義軍首領)養子,郭子興疑心重小心眼,所以朱元璋疑心重小心眼,所以朱棣疑心重小心眼……

    (不合邏輯……)

    所以,第一,朱棣性格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方孝孺讀書人太倔,惹毛了朱棣,所以被……

    我想,方孝孺也是不想被誅十族的,當時甚至也沒有誅十族,只是和朱棣反駁,為了洩憤。而朱棣少有的十分聽話,說到做到,誅了他十族……

    其實,朱棣殺了方孝孺是必然的。雖然方孝孺是讀書人的代表,惹毛了讀書人,但要把方孝孺放了,說朱允炆沒死,會對朱棣造成更大的威脅,本來就是造反得來的位置就更不穩了。

    (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就噴!)

  • 11 # 心繫清歡

    感謝邀請 朱棣殺方孝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信賴的大臣,也知建文帝的知遇之恩,得以實現自己的抱負。二是建文帝削藩鞏固中央集權,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親近大臣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從削藩起,方孝孺等人就註定和燕王朱棣走到了對立面,三是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成功後,讓方孝孺起早即位詔書,方孝孺不肯,因而得罪了朱棣了,所以方孝孺的死亡多半在於自身問題。

    靖難之役實質

    靖難之役是由朱棣發動得與建文帝爭奪政權的戰爭,也是明朝皇族內部爭奪最高權力的戰爭,朱棣因不滿朱允文削藩之策,因而發動靖難之役

    下面依次對上述原因進行分析

    1.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也是建文帝的老師,二人之間政治主張相同,都致力於文人治國思想,在農業土地上希望恢復西周井田制,但顯然這種想法在封建大一統的明朝是不合時宜的。

    2.建文帝削藩政策得以進行,方孝孺以及齊泰等人的支援有著巨大的關係,所以說不同陣營,存在的利益關係也不同,尤其在皇權問題上,註定是殘酷的。

    3.方孝孺不肯起草詔書,又謾罵明成祖朱棣,本就違拗了朱棣,這顯然是不被朱棣接受的,因而方孝孺非死不可。

  • 12 # 野聞秘史

    相傳,一次太祖朱元璋設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濂作一篇《靈芝甘露論》,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方孝孺後,自己因宴中飲酒過多,一覺睡到天明才醒。

    準備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靈芝甘露論》的事,大驚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對宋濂說:“老師不必驚慌,我已代師寫成一篇,未知可否?請老師定稿。”宋濂看後十分滿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後,覺得此文與宋濂的文風不同,問道:“這是學士的手筆嗎?”宋濂只好如實說:“這是我門生方孝孺的手筆。”太祖聽後很高興,說:“此生良勝汝。”

    洪武十五年(1382),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二十六歲的方孝孺來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見。明太祖見他舉止端莊,學問深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與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不用,只是對皇太子說:“這是一個有才華的正直之士,但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讓他歷練得更加成熟一些,將來好輔佐你。”於是厚禮相待,送他歸鄉。

    對於方孝孺而言,身懷匡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隱居在家,一心著書立說,過著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等多部作品,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經人再次推薦,朱元璋才讓他擔任漢中府學教授,成了個剛剛入流的九品學官

    後來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託過,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所以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隨即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絕不能寫。”朱棣勃然變色,提出警告:“你難道不怕滅九族?”“滅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惡狠狠地說,“我就滅你的十族。”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當著方孝孺的面,朱棣將“十族”一個一個地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方孝孺,是否回心轉意。當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時,深感痛心,淚流滿面。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凌遲之刑。

    死前,年僅四十六歲的方孝孺器宇軒昂,作《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清初史家谷應泰這樣嘆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 13 # 朝史暮想

    朱棣為什麼要殺方孝孺?這個問題可以用,為什麼方孝孺非死不可來解答。原因如下:

    其一,初登大寶的朱棣,急需鞏固政權,收攏人心。

    殺人,也是一種收攏人心的方式。本質上,朱棣的“靖難”是統治階層的內部一次奪權行動。對於朝臣來說,不論是建文帝朱允炆還是朱棣,誰做皇帝,這個王朝的國號都是“大明”,他們依舊是朱家的臣子。絕大多數人,往往最後選擇站在勝利者一方。相對於徹底的改朝換代,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其實並不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朱棣入主北京後,都主動向朱棣宣示效忠。

    而方孝孺是堅定的朱棣反對者,一口一個亂臣賊子,無視朱棣的示好,嚴拒朱棣要求他起草登基詔書的要求。誠然,從一位儒學大家的角度來講,方孝孺的硬氣與氣節,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對於朱棣來說,這種頑固派分子,就是非常好的”立威“人選。殺人立威!透過誅殺方孝孺及其家族,以血腥手段恐嚇所有心存不滿乃至異心的人。不得不承認,這個效果很好。

    其二,方孝孺可能是當時朱棣能夠找到的“最佳人選”。

    我非常尊敬方孝孺的氣節,每次讀到方孝孺,總是能夠想到那句“可託六尺孤,可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也!”。但我又不得不承認,在整個建文朝,方孝孺作為一名儒學大家,在政務上的建樹的確屈指可數。

    這點,同樣也被朱棣看到了。大亂之後,終將大治。朱棣在奪取政權之後,接下來就是內部經濟建設問題。說實話,如果換做一位頗有政務能力,資歷頗深的朝廷重臣反對朱棣,朱棣真不一定會殺。可偏偏是方孝孺站了出來。畢竟在朱棣眼中,方孝孺除了整天和朱允炆談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可能一無是處。而剛好方孝孺也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那麼這個時候的方孝孺,也許是非死不可了。

    其三,方孝孺也許是求仁得仁。

    封建時期的儒家,講究的秩序。君臣,父子,夫妻,都是在教育所有人要牢記自己的社會階層。對於方孝孺這樣的大儒來說,君主只能是朱允炆,朱棣永遠都是亂臣賊子。在金殿上,方孝孺屢次刻意激怒朱棣,已存死志。這點,朱棣應該是明白的,朝臣也明白。朱棣最後殺方孝孺,也許正是方孝孺求仁得仁。

    一家之言。

  • 14 # 旅行者說文史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朱元璋留給孫子的高階智囊

    方孝儒早年因吳沉等人的推薦,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朱元璋很欣賞他,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我要把他留給你,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所以,朱元璋當時並沒有重用方孝儒,而是把他遣送到了家鄉,雪藏起來,以待朱標登基後將其啟用。

    後來,方孝儒因被仇家舉報,逮捕到京。朱元璋雖然沒有降罪於他,但仍然沒有重用他,只是讓他在宮中給儒生講學,並說:“現在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

    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後,方孝儒被召進宮中,任翰林侍講,後升為詩講學士。建文皇帝每每遇到國家重大政事時,都會向他諮詢。不僅如此,甚至有的時候,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建文皇帝就命方孝儒躲在屏風之後給自己拿主意。

    朱棣為什麼要殺了方孝儒?

    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中央大軍北伐時,方孝儒寫了一篇非常精彩的討賊檄文。朱棣看了那篇檄文後,幾乎氣得吐血。而早在朱棣南下之時,他的謀臣道衍和尚(姚廣孝)就對他說:“方孝儒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殿下攻入京城以後,無論如何都要招降方孝儒。方孝儒如不肯投降,你一定不要殺他,如果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會絕了。”

    朱棣攻破南京後,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亂臣賊子,他大開殺戒,凡是反對他登基的人,沒有一個人倖免於難。

    這一天,朱棣在廟堂之上接見了方孝儒。朱棣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必須找一個重量級的人物為他起草佈告天下的詔書,而這個最佳人選就是方孝儒。

    而對於方孝儒來說,征討朱棣的檄文就是出自他手,再讓他起草朱棣的即位詔書,這種侮辱他絕對不會接受,還不如直接殺了他。

    令朱棣想不到的是,方孝儒跌跌撞撞哭著走進了廟堂之中,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臺上臺下。

    朱棣勸他說道:“先生不要這樣了,我不過是仿效周公輔政罷了!”

    方孝儒聽聞,大怒:“成王在哪裡呢?”

    朱棣:“他已經自焚死了。”

    方孝儒:“成王的兒子呢?”

    朱棣:“國家需要依賴成年的國君。”

    方孝儒:“那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這是我們朱家的事,不需要外人干涉。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

    方孝儒在朱棣強大的壓力之下,拿起了筆,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

    憤怒讓朱棣喪失了理智,怒斥方孝儒:“難道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

    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大義凜然地說:“滅我十族又能如何?”

    也許方孝儒認為朱棣剛剛得到天下,不會輕易殺他,可是,他太不瞭解朱棣了,這個殺紅了眼的暴君,不僅滅了他的九族,還將他的朋友和學生湊夠了十族,全部誅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規模涉及十族的滅族慘案。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一代大儒方孝儒慷慨赴死,時年四十六歲。

  • 15 # 逍遙貞觀

    方孝孺,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關於所問我覺得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方孝孺的身份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稱讚他:“此莊士,當老其才”。並且在將其留給朱允文作為後備幹部進行培養,方孝孺在被召回京之後擔任了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這在當時可是妥妥的宰相培養的流程,也是一個讀書人最高的奮鬥目標。正統儒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忠君愛國自然是最基礎的思想觀念,再加上其是朱允文重點培養的後備人才,所以作為‘叛亂者’的朱棣自然是不能容忍這樣的人存在的。

    第二,方孝孺的影響力

    “讀書的種子”這可以說是對於讀書人最大的稱讚了,千古以來能被世人所承認的也只有這一位了。就連朱棣當時的軍師姚廣孝也希望朱棣在城破之後放過方孝孺,並且說出了這句流傳於世的名言。在古代讀書人是天生掌握著輿論權的,而作為世人所崇的方孝孺自然成為了代表。朱棣最先開始並沒有想殺掉方孝孺的想法,希望可以招安。可是他低估了一個執拗的讀書人對於正統的執著,因此失敗而歸。在這個情況下的朱棣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如果任由方孝孺活著那麼輿論權根本就不會回到他的手中,至於殺掉這個‘讀書種子’之後產生的一系列影響,透過鐵血手段還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帝王的心思

    作為皇帝,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於下屬的控制,一個不受他控制的下屬就失去了利用的價值。‘天下英雄盡入吾榖中’,這是每一個帝王的美好願望,但是他們同樣也是自私的,那就是既然自己得不到那麼也不想讓別人得到。當時朱允文並沒有確定生死,只是下落不明。誰知道在下一刻會不會突然冒出來聚集一批人另外立一個朝廷。而這個時候號召力就成為了左右這個新生政權的最大問題,如果方孝孺或者那麼這個問題會一下子就被解決掉。作為皇帝的朱棣自然不會給自己留下這麼大的一個威脅的。

  • 16 # 花開水不流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 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 17 # 古早的事

    方孝孺從小聰明好學,是塊讀書的好料子。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洪武二十五年,因別人推薦被招入宮廷,朱元璋任命其為教學的職位。後 來蜀獻王朱椿聽說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教師。可見其學識淵博,品學端莊,很受人敬重。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卻怎麼會惹來殺身之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惠帝朱允炆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被委以重任的輔佐大臣。朱允炆為鞏固皇權,與齊泰,黃子橙等人密謀削藩,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雖然方孝孺並沒有參與,但是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朱棣知道肯定會不高興的。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被迫無奈,起兵南下,發動了“靖難之役”。在此期間,方孝孺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從中阻擾,且利用朱棣兩兒子為了爭奪世子之位,謀劃用計策離間他們,造成他們內部變亂,後被識破,計謀得意失敗。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篡位稱帝。入南京後,大肆殺戮曾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將。因起兵時,姚廣孝囑託朱棣不要殺方孝孺,說“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處死方孝孺,據說株十族。

    其實不殺也行,天下都已是他的了,又豈會非要殺一儒生。只是方孝孺忠於自己的信仰,忠於太祖,忠於惠帝,誓死都不效忠他,且又言行惹怒了他,便被殺了,實在可惜。

  • 18 # 趣史雜談說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分兩個方面回答。一個是為什麼要殺?另一個是不殺行不行?

    首先,我們應該確立一個角度的問題。從朱棣的角度來說,殺方孝孺是非殺不可。但從文人士子的角度,確實不該殺,也不能殺。

    從朱棣的角度來說

    自己作為太祖的親兒子,繼承皇位的事輪也該輪到他了,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他繼承皇位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現在自己好不容易,把自己的隊伍拉到了南京,趕走了明惠帝朱允炆,眼看就要走上登上皇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偏偏你方孝孺是個十足的迂腐之人,看不清歷史的大勢。之前,你方孝孺寫討檄文書怎麼罵我都不怪你,現在我已經取得了勝利,想利用你的名寫下繼位詔書,你卻在群臣百官面前百般羞辱我,站在道德的至高點,迂腐阻擾,壞我大事!這事誰也不能忍。

    另一方面,從皇室家族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我們的家事,你一個迂腐的文人在當中瞎搗亂幹什麼?

    從方孝孺自身來說

    方孝孺是明朝重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學者,也被稱作是“天下讀書人的根”,是文人士子極具旗幟性的代表人物。

    朱棣的謀士姚廣孝曾告訴他,千萬不能殺了方孝孺。此人非常剛,很有骨氣,天生一幅傲骨,剛起來連自己都怕的一個人。

    從方孝孺的角度來看,大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已對繼承人的問題解決好,沿著這個路走下去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偏偏朱棣同志不服氣,自我感覺良好,自信爆棚,他堅信他有這個能力,能把國家治理地比太祖還要好,當然事實也證明了他是一代雄主。但在方孝孺的眼裡這就是個混賬的事,是謀逆,是篡位,是大逆不道!

    一個是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王者,本無意要殺方孝孺這樣一個天下讀書人的代表;一個是竭力維護秩序的迂腐學者,他也不是說非死不可,但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刻,一切都失控了,朱棣不僅殺了方孝孺,而且是滅了他十族,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事,也是極度殘忍的。

  • 19 # 貓耳洞

    方孝孺身懷匡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隱居在家,一心著書立說,過著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等多部作品,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經人再次推薦,朱元璋才讓他擔任漢中府學教授,成了個剛剛入流的九品學官。

    後來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託過,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所以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隨即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絕不能寫。”朱棣勃然變色,提出警告:“你難道不怕滅九族?”“滅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惡狠狠地說,“我就滅你的十族。”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當著方孝孺的面,朱棣將“十族”一個一個地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方孝孺,是否回心轉意。當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時,深感痛心,淚流滿面。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凌遲之刑。

  • 20 # 鉤沉史海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朱棣的經歷和性格。

    朱棣,生於元至定二十年,1360年。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其父朱元璋正帶兵四處奔波。他是朱元璋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洪武三年被冊封為燕王,前往中都(朱元璋老家)歷練,洪武十三年,到北平就藩。

    朱棣是在戰火中長大的,受到戰爭的淬鍊,他也慢慢的成長為一個熱愛戰爭和殺伐的人,他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擁有很強的軍事才能,性格比較強硬,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優良作風,要麼不做,做就做絕。由於朱元璋立嫡子朱標為太子,第四子的朱棣自然不可能繼任大統,可上天似乎又要給他機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秦、晉、燕三藩王如狼環伺,可行事不走尋常路的朱元璋卻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立太子之子朱允炆為繼任者。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登基,改年號為建文。身負雄才大略的朱棣自然不甘屈居人下,於是發動了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成功登基,年號永樂。朱棣登基後,首先進行獎懲,封賞靖難功臣,清算建文舊臣。殘忍殺害了像齊泰、黃子澄等重要大臣。最慘的就是方孝孺。被誅滅十族,這也是朱棣老人家的發明。

    朱棣之所以殺死方孝孺,而且是滅十族,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方孝孺是建文時期的重要大臣,對建文帝非常忠心。這自然是朱棣恨之入骨的。其二,方孝孺是當時文人領袖,讀書人的種子,又是傳統文人的代表,對於朱棣這種違背祖宗遺訓,篡權賊子,定而會口誅筆伐。這樣以來,朱棣必被天下讀書人唾棄,這是強硬的朱棣所不願看到的。因此,朱棣對方孝孺進行了最為殘忍的誅殺。作為朱棣的為人,方孝孺是非殺不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黑寡婦實力設定不強卻總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