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21 # 薛慕秋

    我不喜歡說官話大道理,在此簡短抒發下我個人經驗,其實大部分老教師還是走的傳統路線強灌輸試和死記,只有數學物理死記公式後多做題能一通百通能有明顯效果以外,其他學科效果並不明顯。強灌輸次數多了記得東西多才能引起質的變化有明顯的提高(需要花大量時間的)。我個人不看好這種方法難道學習真的需要這麼累嗎?現在大部分家庭生活條件好了,學生從小必定是溺愛了一番,成長過程過度滋長了他的個性脾氣等等。所以不能拿老一套再來教新時代的學生了。教育局也一直要求老師多元化教學這是非常好的決策,我個人認為想要多元化能夠收到顯著成效,老師必須融入學生的圈子去消除化解內部矛盾將他們化作一個整體後取得學生真正的信任和尊重,再來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端正學習態度(取得真正信任和尊重後做這些才能事半功倍)。態度和思想都有了還有什麼課堂是聽不進去的?還有什麼單詞公式是需要花大量時間去記憶的?

  • 22 # 小學數學晨雨課堂

    最好的老師是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給學生自信,讓孩子眼裡始終有閃耀的光芒,讓他一直有前進的熱情,讓他長大以後不管做什麼,都可以驕傲地行走。

  • 23 # 娟子老師

    不同年代對好老師評價標準不一樣。作為70後,上學時老師都是嚴要求、重處罰;當你完不成作業時,老師會拿戒尺抽手心,手背抽打腫了還不敢告訴父母,要是父母知道了不僅會說老師打的好,還會追加兩鞋底。作為孩子一代90後獨生子女多,老師都不敢打孩子,就是訓斥時都要看這孩子性格,怕孩子吃不了委屈,更有甚者家長還會和老師去評級。在90後孩子和家長心裡,脾氣好的會講道理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 24 # 行走寰宇

    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教好學生,在當今社會,好像有點悖謬之處。但拋開紛紜世像,我覺得要有這樣幾個條件:

    1、科任老師要有本專業紮實而豐富的知識。

    2、老師要能懂自己的學生。

    3、老師要能依據學生的總體情況,找到本學科最佳的切入口,因材施教。

    4、老師處理教材要能深入淺出地分析講解,傳授知識。切不可照本宣科。

    5、傳授知識既要求學生理解、記憶、掌握知識,又要要求學生重點求得規律和方法。

    6、老師要切實控制講課的時間,留出時間讓學生動手。要把近於半數的時間留給學生去理解消化運用。引導學生自主學才是王道,包辦代替是做不好教學的。

    7、老師不要忘記“育人”的根本,專事應試教育。人正確,他的世界才會正確。這一條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惜很多人忘記了,或者忙起來,來不及做了。

  • 25 # 易澤仁心

    問: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教好學生?

    今天的社會對好老師的要求,一般大致有三點,

    一、有才。

    此處有才,還不簡單的是有文憑有學歷,得有真才實學。

    二、有法。

    老師光有知識還不行,還得有辦法把知識傳給學生才行,即常說的愛心、耐心、責任心等,最好是要讓孩子能主動地、快樂的把知識學到手,最好。

    三、有德。

    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也是現在大家最關心最詬病的一點。常言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一點,這也是最難檢測、把控的一點。

     

    說我們不但要做經師,還要做人師,此乃不言而喻的,作為教師實應時時以此標準自我提醒與勉勵,乃能合乎教育之原意。

    我相信凡是人,尤其當老師的人,都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教養。做人只要不太惡劣,即可以算是合格。因為一般人對學校的老師的人品,也沒有太多的要求。

    所以我們對老師的德性要求,不必要求太高,尤其在此時代中,八十幾年喪失文化教育的結果,我們眼下只有這樣的社會風氣,只有這等的人才,我們又從何處求來那麼多“特立獨行”、“有高度德行有深厚教養”的“人師”?所以,縱使一時沒有“人師”,我們也要讓孩子讀書,我們現在只能急著“儘量”地做,如救火然,能救多少算多少,等到這批孩子長大了,期待可當“人師”的人自然會多些。就比如雖然土地貧脊,明知長不出什麼好作物,但辛勤的農夫,還是要下種,先求一口飯吃,活下去,等待來年的收成。要不然,連一粒收成也沒有,將要捱餓。

    我們是在這種艱困的環境下求得一線生機的。至於沃土膏壤,含笑豐收,誰其不願?

     

    如果非要有很高的才華,還要以身作則,才能帶出好孩子,則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至少不是最理想的老師。因為如果必要如此,則天下將很難出人才,因為這樣的老師太少了。

    同理,有些人認為必須請到德行可以做學生模範的老師,才可以。我認為其頭腦是糊塗的。我們應該期待一個不是聖賢的老師,也可能教出聖賢,因為他可以用聖賢的道理與學生共勉,這樣,世界才有希望——我們的希望在孩子那邊,我們只是指引孩子,如果我們自己一路走來是對的,就希望孩子們走我們的老路,如果我們一路走錯了,我們不應該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最好的方法是指給他成聖作賢之路―讀經。

     

    老師不敢自居為老師,尤其不敢作為德行的表率,老師只與學生教學相長,這是理想教育的一大特色。自以為其用功及德行可做學生表率的老師,天天嚴格要求自己工作學習,天天自己努力修德,一絲不苟,效法聖人之氣象,也太自我尊大了。

     

    以前我也喜歡一句話“老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孩子一碗水”,後來我才發現,這是有問題的,這跟師傅帶徒弟“留一手”差不多,老師比學生厲害,也就是說學生比老師差,非也。我們應該鼓勵“青出於藍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不是嗎?我們應該說“我們有一碗水,但是我們要指給孩子一條河”。教育是不是簡單的傳授、填鴨,教育更應該是一種指引、啟發。

    老師擁有的知識只是術,老師要傳的首先是道,知識技能授業解惑其實應該是其次的後面的,如果老師沒有道,至少應該知道“道”在哪裡,知道指引學生如何去求道。

    老師一定要教學生做一個有德人,老師未必就一定是一個聖人,但是老師可以也應該跟學生一起向聖賢學習。

    同時,我們對德的理解可能有誤,德是什麼,是善良嗎?是愛心嗎?是非常熱誠勤奮嗎?很多時候,事情不是認真努力就一定能做好的,壞事也不一定都是壞人做的。所以我認為:見地比熱誠重要,智慧比實踐首出。科學家牛頓的話:“沒有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長征。”值得我們深思。

    不過,我並不是說不注意“德行”與“才學”,凡事要半立體思考,解了之後,必繼之以力行。真正瞭解了教育之道,接下去,必須以真摯之心,誠愨之意,敦懇大方之度行之,而儘量擺卻功利之貪,窮酸之氣,則人才倍之日不遠矣。

    教育之道,概之三點,教育的時機、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法。此三點,作為一個老師,必須真正透徹瞭解,礙於篇幅,此處省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宣揚“讀書無用論”的都是知識水平不高、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