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桃子一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煙籠寒水月籠沙;將軍白髮征夫淚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分類

    這類句子比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理解時,要瞻前顧後,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開來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完整,全面地掌握這類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來,互文一般有四種類型(常見的有兩種)。

    單句

    (即在一個句子中的互文)

    所謂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相互交錯、滲透、補充。例如:

    (1)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將此句譯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那就大錯特錯了,意思怎麼也講不通。

    (2)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從字面上看,“秦時明月漢時關”是“秦時明月照耀著漢時關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還是漢朝的邊關”,而應譯作: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句中的“秦”、“漢”、“關”、“月”四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即“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慘。

    對句

    (也叫互文相補)

    對句互文就是對(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經出現的詞,出(上)句裡含有對(下) 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現行教材裡的: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又名《木蘭詩》)

    這也是一個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這一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十二年(古文中,數字一般為虛數,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後凱旋時看到舊物的那種久違重見時的喜悅與激動。

    (2)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又名《木蘭詩》)

    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雲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雲鬢帖花黃”。

    (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又名《木蘭詩》)

    按字面的解釋是“將軍經歷千百次的戰鬥而後戰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疑惑,為什麼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將軍”和“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這句話的正確的翻譯是:“將士(將軍戰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

    (4)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詩中“驚”、“鳴”互文,正確的翻譯應為“(半夜裡)明月升起,驚飛了樹上的鳥鵲,驚醒了樹上的眠蟬;輕拂的夜風中傳來了鳥叫聲和蟬鳴聲。”這樣理解,詞的意境才更顯豐富幽美。

    (5)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這兩句中“將軍角弓”和“都護鐵衣”為互文,應理解為“將軍和都護(這裡代指全體人)的角弓都(僵硬)無法張開,鐵甲冷得無法穿上。”才更合理。

    隔句

    隔句互文,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時和“對句互文” 的思路步驟一樣。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王勃《滕王閣序》)

    這裡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 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說明。應解釋為:“勝友如雲,勝友滿座;高朋滿座,高朋如雲。”

    排句

    排句互文,是說這種互文的句子在兩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完整意思。如《木蘭辭》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就是排句互文。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示例

    在這裡給出20個小例子,僅供參考。

    例1:《岳陽樓記》范仲淹

    朝暉夕陰( 意思是“朝暉夕陰”和“朝陰夕暉”。“朝”和“夕”、“暉”和“陰”是互文。)

    例2:《岳陽樓記》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思是不因“物”﹝所處環境﹞或“己”﹝個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例3:《木蘭詩》北朝民歌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鬥,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開啟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

    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髮,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例4:《沁園春·雪》毛澤東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意思是“千萬裡冰封凍,千萬裡雪花飄。”“千里”和“萬里”是互文。)

    例5:《觀滄海》曹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之行“與"星漢燦爛"互文)

    例6:《馬詩》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大漠"與“燕山”互文)

    例7: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例8:酸兒辣女

    例9:惹是生非

    例10:《琵琶行》白居易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例11:《出師表》諸葛亮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受任於“敗軍之際”和“危難之間”)

    例12:《岳陽樓記》范仲淹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憂其民”、”憂其君”)

    例13:《客至》杜甫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例14:《鴻門宴》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殺人如恐不舉,刑人如恐不勝。

    例15:《捕蛇者說》柳宗元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huī)突乎南北。

    例16:《孔雀東南飛》漢樂府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例17:《過秦論》賈誼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例18:《阿房宮賦》杜牧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例19:《滕王閣序》王勃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例20:《歸去來兮辭 並序》陶淵明

    修辭特徵

    互文的特徵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結構特徵:互省。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前部分省去 “壯士”,句後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後互相交錯補充。

    二、語義特徵:互補。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木蘭對著窗戶,已包含對著鏡子,“理”和“貼”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的,譯時應將它們拼合起來。

    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個句子裡出現的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秦”和“漢”是互相補充。又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東船西舫悄無言”“主人忘歸客不發”“東犬西吠”亦屬此類,還有“煙籠寒水月籠沙”一句。

    二、鄰句互文。即在相鄰的句子裡出現互文。如《木蘭詩》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將軍”“壯士”組成互文,意思是,將軍和壯士有的戰死了,有的回來了。

    三、排句互文,是說這種互文的句子在兩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完整意思。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是排句互文。

    四、隔句互文。隔句互文,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時和“對句互文”的思路步驟一樣。(說明:對句互文就是對(下)句裡含有出(上)句已經出現的詞,出(上)句裡含有對(下) 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如《滕王閣序》中“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這裡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 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說明。應解釋為:勝友如雲,勝友滿座;高朋滿座,高朋如雲。

  • 2 # 非常劇透社

    這就是市場細分,各幹各的。

    這樣,你跑市場的時候就能帶動流量,方便直播。同時,滴滴打馬車等就可以穿梭在無垠的天地間,刺激我國早期物流市場的發展,推動交通工具的迭代升級。最終為火星探索提供有效的基礎理論依據和支撐。

    最關鍵的是,"城市規劃"理論由此產生!我們知道,城市規劃是規範城市發展建設,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佈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執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眼光、科學論證、專家決策為前提,對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發展進行規劃,常常包括城市片區規劃。具有指導和規範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複雜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執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複雜的連續決策過程。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在不斷的行走中,古人積攢了大量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為長安、開封、北京、上海、倫敦、東京、紐約等古代和現代超級城市建設提供了摹本藍圖、參照。

  • 3 # 國內ERP專題

    這是一個排比修辭方法吧

    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讓人感覺非常著急,讓詩歌有一種美感,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

    比如: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意思也是一樣的

    表示花木蘭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年紀還小,肯定不能從軍,父親又已經年老體衰了,所以只能自己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故人寫文章常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增加文章的氣勢和可閱讀性,形成一種急迫緊張的節奏,就像陣陣急促的戰鼓,很有鼓動性和感染力。田間的這種獨特的“短行”的詩歌形式與抗戰時期的激烈的情感相當合拍,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同時也充分發揮了詩歌鼓舞人心的作用。

    古人在寫詩的過程中,善用對仗,也能達到排比的修辭效果。

    “連璧對”(四句相對)

    呂止庵《後庭花》

    “蒼猿攀樹啼,殘花撲馬飛,越女隨舟唱,山僧逐渡歸”,感覺是一氣呵成。

    “鼎足對”(三句相對,後文專述)

    秦觀《行香子》

    上闋:“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下闋:“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聯珠對”(多句相對)

    如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中[十二月]

    “自別後遙山隱隱,

    更那堪遠水粼粼。

    見楊柳飛綿滾滾,

    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

    掩重門暮雨紛紛”

  • 4 # 南山來客34780

    個人認為:《木蘭辭》這一首詩是一首不可多得敘事詩佳作。把花木蘭這種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慨,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敘事井井有條。詩起來朗朗上口,真是讓人讀百遍爾不厭。詩中把木蘭一個女兒家卻憂國憂民的形態,刻畫得入木三分。一個織布的柔弱女子,卻勇敢的拿起刀槍,跨上駿馬,替父從軍,疆場殺敵,保家衛國。讓多少男兒都為之汗顏!從小學開始,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後,這首詩就一直激勵著我。讓我從小就有了一腔愛國的熱情,發誓要象花木蘭一樣,為國為民,奮勇殺敵,保衛邊疆。

    其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四句詩為什麼要這麼寫,我個人認為:

    ①這是詩人為了壓韻而這麼寫的。律詩都講究格律、平仄、壓韻,而且還要講究對仗工整。這東、南、西、北,分別代表四方,是為了合乎律詩的要求而寫。

    ②是詩人為了突顯花木蘭為了替父從軍,不辭勞苦,走遍城市的東南西北去購買戰馬、鞍韉、轡頭、長鞭。是為了更好所把花木蘭那不畏辛勞,堅強勇敢的氣質更好的表現出來。並且還把花木蘭那一往無前、決不回頭的氣勢也體現在字裡行間之中。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個人看法,不周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點。[微笑][微笑][微笑]

  • 5 # 渠紹錚

    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只從字面和修辭著眼了。其實,問題的要點還是為什麼木蘭從軍要自己去“購買戰馬以及鞍具”?

    這要從當時的兵役制度談起。木蘭辭是北魏民歌,由鮮卑民族建立的國家,實行的是“府兵制”。即國家實行“軍民分治”,所謂“軍戶”祖輩專門當兵;不承擔納稅義務,但軍械被服自行解決。看來,木蘭家是騎兵,所以臨出發才“東市買駿馬——”。這種兵役制度,唐代明代都實行過。

  • 6 # 春秋小怪

    《木蘭辭》其實是古代的歌曲,不過遺憾的是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唱了。

    作為一首人物傳記性歌曲,如果沒有這四句亦可,但是有了這四句就能讓木蘭的形象更加豐滿,偉岸!大家就會由此可以聯想木蘭和木蘭父親兩個人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集鎮上挑選購買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這四樣東西的呢?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極複雜的心情,自古壯士出征幾人還?更何況是一個女子呢?所以對於木蘭和家人來說,購置這些物品差不多也就如同給死人買棺槨,其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

    而木蘭明知道這些東西將大機率送自己就死,但她仍義無反顧,她非凡的勇氣正可由此四樣東西體現!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四買和這四樣物品!

    記得外國著名歌曲《斯卡布羅集市》歌詞中有這麼幾句: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您正要去斯卡布羅集市嗎?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歐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代我向那兒的一位姑娘問好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她曾經是我的愛人”

    歐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這四樣物品都是香料,估計那位姑娘身上也有美妙的香味!這當真是讓人留戀呀!

    《斯卡布羅集市》用此四樣物品來烘托思念中的姑娘的氣質,其實就和《木蘭辭》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把《斯卡布羅集市》的姑娘換成木蘭,那麼其歌詞就得改成這樣:

    您正要去河間鎮嗎?

    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

    代我向那兒的一位姑娘問好

    她曾經是我的戰友

  • 7 # 大馬哈魚12

    市場細化,說明古時候的商家都已經走商品細化銷售的道路。就像木蘭詞寫的木蘭從軍必須購買馬,鞍,馬鞭……。購買這些東西要想花錢不後悔如何辦到。你必須到專門賣貨的市場。在這裡市場的管理者把市場分門別類了。你只需要到你想要的市場一看,一比較,就知道自己喜歡的,自己付的起錢,然後付錢交易,沒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你知道現在,為什麼人們都願意上網上購物,也不願意去商店。破商店什麼都有雜牌了很多,不過規格就一樣兩樣。越是小縣城越厲害。夠一次物就像挨宰一樣。

  • 8 # 靜流如歌3888

    《木蘭辭》,即《古樂府》中的《木蘭詩》,是古代詩詞中極為稀少的敘事詩的典範之作,描述的是一個古代窮人家的女子,代父出征戍邊十年,戰功卓越,歸來後卻不受封賞,回家後換上女裝出來見戰友,把戰友們驚了一地眼珠子的故事兒。

    該詩傳說為後漢時曹子建所作,倘若單從詩歌的藝術高度來看,確實有點兒象曹子建這種才高八斗的人所寫,但據後人考證,夷狄大首領在漢魏時沒有"可 汗"的稱呼,而把大頭目稱作“可汗",是隋、唐時期才有的,故而,該詩應為唐代一個不知名的大詩人所作。

    《木蘭辭》辭意高古,感極憤勵,語言風格多用俚語俗話,但讀起來很少有晦澀之感,每一章節,每一段落都能首尾相接,遙相感應。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長鞭,南市買轡頭,西市買鞍韀,"是為了表現“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所做的準備工作非常的充分,同時也是用排比的手法使詩歌更加具有一詠三嘆的效果,並非是古代買東西都需要轉著圈兒去買。

    《木蘭辭》通篇只有三百多字,確完完整整有血有肉,有驚有嘆有歌有詠地塑造了一個女英雄的形象,立意高古不落俗套,羞煞了古往今來多少沒有半點血性的男兒啊。

  • 9 # 空想千年

    說明了兩點,一,當時市場繁榮,二,國家不給行伍人員配置裝備,一切都是自備。還有一點,當時體檢一關比較馬虎,否則雌雄立馬搞清楚了,還容你臥底多年?

  • 10 # 學行知

    據說花木蘭生於北魏,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各政權之間連年徵兆,百姓們飽經兵戈之苦,兵役更是家常便飯。朝堂上的“可汗”一聲令下,全國大徵兵開始,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膝下愛子又太過年幼,木蘭不忍心父親一把年紀還去到修羅場上遭罪,於是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這才有了千古流傳的《木蘭詩》問世。

    關於題主提到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個問題,我記得當時讀初中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曾經發生過一個故事。

    話說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是常識,根本就沒有女人應徵入伍這一說的。可汗下旨徵兵,如果去的是個女的,這可是要犯欺君大罪的,為此被滿門抄斬都有可能,所以花木蘭替父從軍一定要秘密進行。而且木蘭的這個決定不僅要瞞著天下人,還要瞞著自己的父母家人,否則她父母肯定會攔著她。

    這些分析達到共識後,我們的結論也就出來了,花木蘭分別在不同的地方買裝備,是為了儘可能的掩人耳目。畢竟她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屬於犯罪。

    有結論後我們也就把這件事放下了,但是沒想到的事,老師在課堂上也提到了這幾句,並且拿它當了典型案例做講解,為我們傳授了新的知識點。

    其實這四句詩詞運用了一種古詩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叫做“互文”。這種修辭手法的上下兩部分,看似是在各說各事,但實則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

    就說題主提到的這四句吧,對於它們的翻譯應該是放在一起的,大致可以這樣來表達,“在東南西北各個市場,配齊了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

    像這樣的修辭手法在《木蘭詩》中不止一處,還有“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兩句話當然不能翻譯成“將軍身經百戰都死了,戰士們歷經十年都回了。”而是也應該放在一起翻譯,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將士們身經百戰,死傷無數,歷經十年戰亂,倖存者終於得以班師回朝。”

    《木蘭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於北方民間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主要反應的還是戰爭對人類的摧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國家戰事頻繁,國民自然也是不得安寧,能生在這個和平年代,是我們的幸福。

  • 11 # 硬核網

    在這裡這樣寫,老李認為至少能傳達出幾個資訊,對整篇《木蘭辭》的意境,對木蘭這個人物的刻畫,對敘述的前後呼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木蘭辭》講的是代父從軍又凱旋歸來的故事。這樣寫可以烘托氣氛。

    軍情緊急,皇命難違,家中無男丁,木蘭自作主張,一個騎兵的裝束,把行軍打仗的行頭一次性備齊,這樣有了戰爭的氣氛。市場上這些行頭都有,同時也說明軍民一體,人們已經習慣戰爭了。

    二、這樣寫能較好的刻畫出木蘭孝順、堅強、果敢、從容的形象。

    孝順:眼看要徵兵,家裡沒男丁,花木蘭代父從軍沒有二話,這是孝順。

    堅強:橫刀立馬戰場廝殺本是男兒之事,作為女子,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果敢:敢想敢做,不拖泥帶水。這也符合一個戰士的性格。

    從容:東南西北買裝備,並不一定說就是文中敘述的那樣,這裡能體現木蘭的鎮定從容。

    三、這樣的描寫帶來的畫面感可以起到承上啟下前後呼應的效果。

    如前所述,氣氛有了,人物形象也豐滿了,對整個故事的發展有一個承上啟下前後呼應的效果。開篇木蘭是個大家閨秀,是個織女,畫風一變,狼煙四起,大戰在即,木蘭代父從軍,從織女變成戰士,這裡的駿馬、鞍韉、轡頭、長鞭,有極強的畫面感;也是為下文做的鋪墊。一個如此堅強果敢從容的女子,上了戰場也應該是表現優秀的。

    果然,戰爭結束,木蘭立了戰功並獲皇帝召見;而她從軍並非為了立功,出發點是孝順,是代父從軍。整篇結束,木蘭的形象也非常完整有血有肉了。

    所以說,《木蘭辭》中“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短短四句,用互文的手法,主要是為了描寫和突出花木蘭的人物形象。

  • 12 # 馬到成9605511884694

    東南西北買東西,說明木蘭家族很重視國家招兵政策,積極做準備,全家人非常支援,雖然沒有男士充軍,但是木蘭信心滿滿,熱愛國家積極參與,一家人準備活動做的轟轟烈烈。也說明木蘭的父母也是個明智之人,急國家所急,大公無私,儘自己所能,為國效力。

  • 13 # 棲鴻看紅樓

    從修辭來說,這是一種“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在東南西北各個市場,買齊了各種裝備。

    互文是一種常見的寫法,在字數限制嚴格的詩歌中比較常見。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指的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隘。還有《木蘭辭》中的另一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難道死的都是將軍?歸來的都是壯士?但是根據戰爭常識,越是高階的將領,戰場犧牲的機率越低。用互文修辭一套,就不難理解了:將軍和壯士,有的在百戰中死去,有的輾轉多年後回來。

    漢賦中有多鋪陳寫法,反映了漢朝大一統、繁華盛世、好大喜功種種心理。《木蘭辭》中這四句,應該也有相似的作用。

    木蘭代父從軍,是一件迫不得己的事情。但是她顯然不怨恨派她出兵的政府,而是很自覺、很積極地投身到準備工作中去。在採購戰備物資時,她也不是應付敷衍,而是“貨比三家”。一來因為這個小女子知道,這些物資將是她戰場求生、求勝的必要條件。二來,她對上戰場保家衛國,滿懷著憧憬與希望。

    一個平民女子,忽然走上戰場,卻沒有輕易死去,反而“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不是靠幸運與偶然。木蘭,至少從心理來說,就有著積極的充分的準備。

  • 14 # 我說無名

    有個成語叫“東奔西跑”,還有個成語叫“上竄下跳”,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忙碌、操勞,費盡心力體力,但不一定向東是快步走,向西是大步跑,《木蘭辭》中的東市西市,南市北市,也是這個意思,反正是木蘭要從軍了,那時的人們從軍打仗,所有器械裝束都是自備的,所以她和她的家人就東南西北,滿世界的跑,逐個市場的轉,為她挑選購置馬匹鞍韉,槍刀器械,但是馬匹,不一定是東市上買,鞍韉,不一定在西市上購,你把它理解成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到處跑著買從軍用品就是了。古詩詞寫作技巧上這叫互文,互補互換,互置互應,反映一箇中心或主題的意思。

  • 15 # 解繩先生陳公拓

    花木蘭去城東的市場買了駿馬,去城西的市場買了騎馬的鞍子,去城南的市場買了套馬的籠頭,去城北的市場買了趕馬的鞭子。此為直譯,實際此四句可理解為互文,也並非實指,意即木蘭忙碌著到各處購買出征的用品罷了。

    互文是一種常見的寫法,在字數限制嚴格的詩歌中比較常見。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指的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隘。還有《木蘭辭》中的另一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難道死的都是將軍?歸來的都是壯士?但是根據戰爭常識,越是高階的將領,戰場犧牲的機率越低。用互文修辭一套,就不難理解了:將軍和壯士,有的在百戰中死去,有的輾轉多年後回來。

    而為何需要自備用品呢?

    當時為府兵制,除了府兵制,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古代的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讓士兵自備裝備的。往早了說,春秋戰國時期,打仗,貴族自備戰車和武器盔甲,跟在後面的領民每人一個大棒子,有錢的國人備點皮甲。秦置郡縣,但是依舊以軍功封爵得地,平民從軍服役,當然也是自備裝備。西方騎士制度時期更是如此,馬匹、盔甲、武器全部自備,因為成為了騎士可以獲得領主的封邑,你給領主打仗當然是花銷自負。府兵制也是同理,當府兵可免賦役,你既是農民也是士兵,既然你比其他農民有優待,當然就要自帶裝備服役了。

  • 16 # 囤柒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修辭手法:互文。

    即指:一句話的前後兩個部分,或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句子,看起來好像在說兩件或多件事情,但實際上是透過前後文的互相呼應、互相補充、互相闡釋,表達同一個完整的意思。

    用成語來舉例比較容易理解:如“東衝西突”,意思並不是“往東衝鋒,往西突擊”,而是“四處衝鋒突擊”,表達一個連貫完整的意義。其中,“東”、“西”只是泛指方位,而不是指向具體某個方位。

    同理,《木蘭辭》中的這句“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意思就是“在各個街市購買駿馬等裝備”。

    從內容上來說,這樣寫很好地呼應了“替父從軍”的主題,透過木蘭四處忙碌著準備行裝的情景,烘托出“女子欲替父從軍,將犯下滔天大罪”的危險感和緊張感,同時也烘托出了大戰在即的壓迫感。

    從形式結構上來說,這樣寫使句式顯得整齊,語言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

  • 17 # 河青文化

    其實這是一種手法的運用,並不是就是如同表面寫的那樣。

    若真是這麼東西南北跑,只能說人真心體力好,或者當時市場分割槽做得到位,都分得這麼明確了。

    實際上,這種手法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叫做互文。也就是開頭的東西南北市是通用的,大意就是買東西是在市場之間東奔西走,終於把這些駿馬之類的東西買齊了。

    其實類似的手法在很多文章詩句中都是通用的,畢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

    歷史上許多書畫家也為花木蘭畫過相關畫作,比如清代禹之鼎的木蘭圖,描繪了花木蘭告別家人替父從軍前的場景,從這畫中我們便能見到花木蘭的忠孝兩全。

  • 18 # 楂楂紅

    花木蘭自幼習武,刀槍劍戟,騎馬射箭無所不能。性格火辣,孔武有力,有女漢子之風。

    這天,村裡大喇叭響起:“啊……村民們注意:國家受殭屍入侵,政府要求各家,必須抽一名男丁,自籌裝備,參軍打怪……”。

    花老爹急的團團轉:“這不要親命嗎!三個大女兒都已出嫁,家裡只有四丫頭木蘭,小兒子才上小學二年級,我年老昏花,精力不足,怎麼打怪?”

    木蘭“騰”地從閨房跳出,抱拳施禮:“老爹休要驚慌,瞧姑娘我這塊頭,穿上行軍裝備,不用美顏,就是一副將軍範啊!哈哈哈!”

    花媽媽嗔怪:“瘋丫頭,沒個淑女正形。”轉身對老伴說:“老頭子,你還別說,咱木蘭盔甲一穿,上馬提刀,真還就威風凜凜!不如讓木蘭代父從軍吧。”

    花老爹點頭:“嗯,木蘭女扮男裝真還有將軍樣,武藝也行,就這麼滴吧!可是裝備……”花小弟高興的直跳圈:“姐姐成將軍嘍!姐姐成將軍嘍!……”木蘭急忙捂住他的嘴:“熊孩子,別亂嚷!”

    笑著對爹媽說:“老爹不必擔心,離城十里外,才開了一家大超市,叫“東南西北大市場”,輕重灌備應有盡有……”話未落音,花老爹激動的接話:“好,好,那就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去大市場轉轉,咱也長長見識……”就這樣子吧。圖片原自網路,侵權必刪。

  • 19 # 稚舒筆談

    花木蘭是女孩子嘛。女生買東西貨比三家不是很正常嗎

    開玩笑的,這是一種寫作手法,叫“互文”。“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意思是:在東西南北四個集市買齊駿馬鞍韉轡頭長鞭這些東西。

    什麼是互文?就是兩句話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在說兩件事,其實是互相補充,說一件事。

    互文作為一種寫作手法,在詩文中用的很多。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在《木蘭辭》中,這種句子不少.比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等等。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一句為例,難道將軍全都戰死了,壯士全都回來了?當然不是,這句詩應理解為:將軍和壯士歷經百戰,有的戰死,有的歸來。

    下面分享幾個比較好的、運用互文的詩詞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的《泊秦淮》)

    這首詩後兩句是名句,第一句是互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的《出塞》)

    一般這種絕句詩,最後兩句都是作者的中心思想。這首詩也不例外,不過互文還是在第一句。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難得辛棄疾這次,寫詞不用一堆典故。詞的意境很美,互文依舊在第一句。

  • 20 # 來生的魚

    南北朝北方民歌

    《木蘭辭》(《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敘述了古代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

    《木蘭辭》與《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樂府詩和樂府

    樂府是漢朝的音樂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和訓練樂工。專門收集民歌,後來把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歌詞也稱“樂府”或“樂府詩”,成為了一種音樂性的詩體。

    “樂府詩”: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的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巾幗英雄(女中豪傑)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花木蘭是古代河南虞城縣營廓人,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十多年,屢立戰功。凱旋迴朝,天子封官嘉獎,木蘭不受;揚鞭催馬,迴歸故鄉。唐朝初年,追封為“孝烈將軍”,建木蘭祠,並立碑塑像,流芳千古。

    互文,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指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

    這四句該這樣理解:

    跑遍了許多市集,購齊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個集市上只買某一樣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隊選秀有可能選擇三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