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一筆寫春秋
-
22 # 謝小樓
《木蘭辭》中這樣寫,是採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和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互文見義就是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簡單來說,這四句詩,要合在一起理解,才能得出準確的意思。“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四句詩的意思是:木蘭跑遍了東西南北四市,買到了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
為何要這樣寫呢?因為不這樣寫就寫不了啊,古詩是定言的,在規定的五個字裡塞不進那麼多資訊,所以就拆成了四個五言句。
當然,這樣寫也是有好處的。
首先當然讀起來更有節奏感了,詩當然得有節奏感。
其次更能體現花木蘭購買裝備時的情態。這四個句子句式相同,不斷重複,一讀,我們就能想見花木蘭在東西南北四市跑來跑去,四處挑選裝備的情態。
《木蘭辭》中,採用互文這種修辭手法的還有兩處:一處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不可能將軍都戰死了,而壯士卻能歸家,戰爭中,一般先死的都是壯士,將軍有保護,沒那麼容易死,所以兩句要合在一起理解,將軍跟壯士們,身經百戰,很多都戰死了,苦戰十年,倖存的將軍跟壯士才得回家。
還有一處是“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無論是理雲鬢還是貼花黃,都需要窗的光亮,也需要對著鏡子弄,所以應當合起來理解:花木蘭在窗前,對著鏡子理雲鬢、貼花黃。
在讀古詩詞時,我們遇到難以理解的詩句時,可以看看這一句是不是跟前後句互文,這樣對我們理解古詩詞是有很大幫助的。
-
23 # 狼的影子716
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當兵是要自帶馬匹從軍的,《木蘭詞》中描繪的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和柔然的戰爭,當時,由於天下大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紛紛離開草原進入中原,像走馬燈一樣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政權,只有柔然部還保持著以前的遊牧方式,在其他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後,柔然部不斷的壯大起來,成為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
不管歷史上是不是真有花木蘭這個人,但是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發生在當時的戰爭都應該是真實存在的,按照真實的歷史時代來判斷,花木蘭家應該是北魏的六鎮兵戶,這個六鎮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神奇的存在,在當時100多年的歷史中,這個六鎮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一個軍事組織,後來發生的六鎮兵變和與兵變有關的都是當時名震天下的人物,比如爾朱榮,爾朱兆,爾朱天光,賀拔嶽,高歡,宇文泰,候景,李虎,李弼,楊忠,斛律金,斛律光,高敖曹等以及發動六鎮兵變的破六韓拔陵,杜洛周,鮮于修禮,葛榮等人都出自六鎮兵戶,這些人都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的風雲人物,他們滅亡了北魏,南陳,建立了西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當時,北魏定都於開平,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距離草原很近,為了抵禦柔然的進攻,北魏政權在張家口(懷荒),興和(柔玄),四子王旗(撫冥),呼和浩特的武川縣(武川),包頭的固陽縣(懷朔),巴彥淖爾(沃野)的五原縣建立了六個軍鎮,長期駐紮精兵,抵禦柔然的入侵,六鎮軍人都是以鮮卑族軍人和契胡族,高車族的子弟為主,加上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強宗子弟”組成,因為處於對外戰爭的最前線,所以,六鎮軍人待遇好,立功的機會多,一時間,鮮卑貴族子弟,漢族強宗子弟紛紛以到六鎮當兵,立功疆場為榮,沒有六鎮從軍履歷的人在北魏是被人蔑視的,《花木蘭》劇中的七皇子隱姓從軍的事情並不奇怪,而且也是有歷史原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12歲就赴六鎮從軍戍邊,16歲就率二萬精兵在邊境大敗柔然,18歲就率兵攻打位於榆林的胡夏國首都統萬城,滅亡了赫連氏。
花木蘭的家庭應該就是這樣世襲的六鎮兵戶之家,而且應該是姓穆,所謂的“花木蘭”可能是文人杜撰的名字,他們屬於府兵世家,不在國家的公民戶籍之列,歸折衝府管轄,平時享受國家的優撫政策,耕種國家分配給自己的土地,放牧牛羊,但是不向國家納稅,有戰爭的時候從軍打仗,因為是世系的兵戶,肯定是父死子繼,世世代代都要為國家當兵的,按照花木蘭以及其姐弟的年齡推算,她的父親應該是40多歲,屬於在冊的“應募兵役人口”,可能是由於傷病的原因,不能再上戰場了,但是家裡又沒有成年的男丁,所以,只能由花木蘭冒名頂替,替父從軍。花木蘭生活的六鎮地區是塞北胡漢雜居之地,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烏蘭察布,張家口,不管是哪個地區,在當時都屬於民風彪悍的胡漢雜居之地,在這個地區生活的人終年餐風飲露,茹毛飲血,不管是從事農業還是畜牧業,都需要強健的體魄,所以,花木蘭肯定不會是弱不禁風的嬌小姐,說不定是一個強壯彪悍的女漢子。
標題中說到的買馬從軍一事,在當時也是確實存在的,六鎮兵戶都是自帶馬匹,盔甲,兵器按照自己平時所屬部族,千戶集結起來出征打仗的,沒有馬匹計程車兵只能擔任普通士兵,有馬匹的才能擔任“隊主”以及隊主以上的軍官,統帥百人或者是百人以上的部隊,北北魏權臣,北齊的奠基者高歡也是六鎮中的懷朔兵戶出身,因為是流放罪犯的後代,家貧無力置辦馬匹,所以只能當普通士兵,直到他娶了當地鮮卑族大戶的女兒婁昭君,從妻子的嫁妝中得到了馬匹,才有資格晉升“隊主”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花木蘭從軍十二年沒有暴露性別,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完全可能的,除了花木蘭生活的環境導致了她可能是一個強壯的女漢子之外,還跟花木蘭所屬的民族有關係,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六鎮的鎮將和兵戶也大都是鮮卑族和契胡,高車,羯族等少數民族為主體,這些民族都有中亞的白人血統,所以,史書中說到爾朱榮,宇文泰,斛律光,高歡,慕容紹宗這些出自六鎮的名人的時候都描繪過一個共同點~英俊,說明在這個時代的六鎮軍人中,英俊的男人比比皆是,所以,像花木蘭這樣出自底層的,強壯彪悍的女漢子,在一群英俊的男人中,是不大會惹人注目的。
-
24 # 梧桐樹邊羽
《木蘭辭》中為何這樣寫道“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其實是這樣的,東市是動物交易市場,西市是坐具市場,南市是方向控制器市場,北市是小商品市場。也許這就是一個如今的大型汽車市場,市場東邊是4s店,給我們買車,市場西邊是裝飾市場,給我們裝座套,市場南邊是電子市場,咱們要去配個導航,市場北邊呢,就是個加油站了。
我們去買臺新車出來,兜兜轉轉,不也得把整個市場東西南北逛一遍才能出發?
所以,《木蘭辭》這樣的寫法實際上就是發端於生活。
有沒有可能,4s店一次性給你都配好,甚至油都給你加好,送你出門?只要你錢給足,是沒有問題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四處選購的方法就有點誇張而勞神了。
但是文藝作品本身就是高於生活的,帶有事實可行性的誇張正是文藝作品的特色。既誇大,又不失信。就算我是從4s一次性把車置辦好,直接拿鑰匙就上了高速,如果別人問起買車的過程,我還是可以東西南北市場都吹一遍,誇大我買車的繁瑣過程,又不失真,人家還是會相信。——這就是藝術特色。
說回問題,花木蘭是不是東西南北市場都跑了一遍才把戰馬這一套裝備配齊呢?
有這個可能,但是機率很小。
為客戶把配套設施做好,又不是今天賣車的才會的。中國人做生意,從來就很精的。
所以《木蘭辭》這四句鐵定是帶有誇大色彩的修辭方法。
甚至有可能花木蘭是在西市買的馬,東市買的鞭子。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鞍韉”和“長鞭”押韻,讓唱詩人更適合演唱。
反正就是花木蘭去市場買了匹戰馬。這種把一件事情分成長短一樣的幾個排比句來說,內容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修辭方法,我們稱之為“排句互文”。
說到互文,很多朋友知道《木蘭辭》裡還有“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被視作互文。其實這種上下句互文,我們仔細來看,還是有行為區別,個人覺得只是形式上為互文,內容上有邏輯和順序,不能嚴格稱為互文。
比如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象“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能稱之為互文嗎?按照上面的講述,好像也是。畢竟可以用“我左右手都拿滿了雞鴨”就足以表述,但是又明明覺得不妥。
所以對這種上下句互文持保留態度。
不過“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排句互文倒是沒有疑問的,象這種修辭方式在早期淳樸詩歌中非常多,因為文化的發展,讓後來文字的修辭方式越來越多,這種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互文就少了。
比較典型的是更早的漢樂府中的《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中。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裡的魚戲蓮葉東西南北,就是典型的排句互文,其實就是四面八方,到處都是的意思。
在如今的文學作品中,這種修辭方式除了詩歌,很少在其他作品中使用,因為它既簡單、又繁瑣,還太容易被人給看穿了——就成為了不必要的修辭方法。
個人看法,不必認同。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想一想,花木蘭去當兵為什麼了,為什麼還要自己準備裝備呢?難道軍隊不發裝備嗎?
因為北魏那個時期部分地方是實行的府兵制度的,花木蘭他家應該正處於這些實行府兵制的地區,府兵制特點就是他們沒戰亂時就種地,當有打仗時就義務從軍,和軍隊形成一種契約關係吧,做府兵的好處就是免除賦稅,但是當徵兆從軍時軍隊就只發一匹戰馬,其他裝備需要自備!當然軍隊還是管飯的!
那為什麼花木蘭準備裝備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呢?這個問題有一下幾點因素吧?
1.經濟因素。那時候經常打仗,經濟蕭條,市場不景氣,要買全東西不是在一個地方就能買齊備的,需要到處去買才能備齊!
2.文學手法。這四句用了互文以及排比的修辭手法,“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組成互文,大概意思就是說木蘭跑了很多市場才備齊了裝備,來比喻木蘭的細心和從容不迫。用這種手法寫出來顯得生動活潑。
3.渲染戰爭的氣氛。用看似平緩不迫的語言描述,實則突出戰爭來臨的緊張,隨著木蘭一件件裝備的購買似乎我們的心也在一點點緊張起來!讓我們感覺到了戰爭的緊張和殘酷!
4.市場佈局。當然這應該還和當時的市場佈局也有一點關係,那時市場因為交通、水運、原料、需求的不同肯定也會佈局在更合理位置。不過那時一般是宮城在北、坊市居南的都城建築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