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波瀾壯闊
-
2 # 小龍女5505
慈禧太后腐敗狠毒奢侈貪婪,軟禁光緒捕殺戍戊六君子,鎮壓了百日維新,殺害珍妃,因自己的腐化奢侈貪婪葬送了北洋水師艦隊,與外國強敵簽訂屈辱條約喪權辱國,還導致英、法聯軍劫掠國寶,還焚燬了中華園林藝術瑰寶一圓明園,致使我國眾多文物流失海外,也造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損失。因此慈禧太后既是大清千古罪人,也被打上了“晚清毒婦,禍國妖后"的千古之罪,落下千古罵名。
-
3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慈禧的功過自有人評說,但最大的罪就是滿清是喪在她的手裡,當然也是好事,慈禧死後三年,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終於結束。
-
4 # herloo
慈禧真的有罪嗎?有罪,有不可饒恕的大罪。那麼她有功嗎?我認為也有功,只不過罪大於功,因此才會遭後人唾罵。
說到慈禧,恐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禍國殃民的女人,是大清國的亡國之禍,是一次次的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的直接導致者。慈禧在位多年,素有狡詐和殘忍的名聲,在對法戰爭中取得大捷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卻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而後期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和約均來自於慈禧錯誤的執政與決策。
戊戌變法後,慈禧排斥維新改革,寵信舊臣,甚至考慮逼光緒帝退位。
這樣一個太后,自然遭萬人唾罵。
可是真正的慈禧也是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
1.禁止纏足.解放了千年以來婦女的纏足的痛苦。
2.禁止吸食鴉片。
據慈禧禁鴉片懿旨所寫
“自鴉片煙弛禁以來,流毒幾遍中國,吸食之人廢時、失業、病身、敗家。數十年來日形貧弱,實由於此,言之可為痛恨。今朝廷銳意圖強,亟應申儆國人鹹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著定限十年以內將洋土藥之害1律割除淨盡。其應如何分別嚴禁吸食並禁種罌粟之處,著政務處議妥章程具奏。
雖然此詔書並未起到很大作用,可慈禧卻看到了鴉片的危害,受影響最大的便是英國,當時英國計劃向中國輸送5萬箱鴉片,因慈禧主張禁止吸食鴉片,英國同意每年減少百分之十的速度減少對中國的的鴉片輸入。但是慈禧卻在這場改革前去世,並未取得成效。
3.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
4.廢科舉、辦學堂,尤其是女學堂。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一個人一生不可能無過,也不可能沒有功,慈禧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進步。
-
5 # 使用者慣看秋月春風
慈禧的政治水平還是可以的,只不過受時代侷限性的影響。“同光中興”時期就是慈禧主政,她所重用的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也都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還能搞洋務的能人。清從嘉慶開始,幾代皇帝和貪官汙吏做鬥爭幾十年,幾代皇帝最後都心灰意冷。吏治敗壞,病入膏肓的晚清,也不能所有的喪權辱國的責任,都推到一個女人頭上。
-
6 # 陝西楞娃123
有罪,喪權辱國,鎮壓維新變法人士,阻礙歷史發展程序,注重奢侈享受。但也不能全算在她一個人身上,主要跟清朝自成立時閉關鎖國,排斥外來文化有關,這才導致一開戰軍事實力的懸殊,只有捱打的份。
-
7 # 雲想想and
慈禧是個很自我的人。對於大清朝來說有罪,她加速了大清朝的滅亡。但是其實這也是好事,迎來了新紀元。對不起的是當時的人民,以及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康乾盛世,曾經強大的清朝,成為了過眼雲煙。
-
8 # 江河湖海洋
晚清政府,腐敗無能,民貧國弱,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略中國,都與慈禧有直接的關係。甲午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和實施,使中國失地賠銀,臉面丟盡。這都是慈禧直接授意下進行的,令所有國民蒙羞。慈禧的罪過實在太大了。
-
9 # 帥墩墩很實在
把整個封建時代的沒落,和毀滅。歸罪於一個女人身上。是整個時代的悲哀。說明我們只著重於看待事情的表面,或者單一的事件。
有人說慈禧奢侈,試問古代帝王將相哪個不奢侈,有些慈禧什麼吃多少菜,什麼浪費多少,那都是野史傳說。
說什麼鎮壓戊戌變法,就憑康有為那一套,能行嗎。康有為變法是有,但是更多的他是想出人頭地,出名賺錢。一個大忽悠。而清朝本身也在摸索,怎麼適應當時的世界發展趨勢,只不過步子邁的小了一點而已。
至於說打輸甲午戰爭。那就更冤枉她了。這是光緒皇上年少氣盛非說打,那時候光緒剛剛親政,意氣風發,少年膽大。而慈禧本意最後是不同意大的,但是不得不照顧光緒的面子,畢竟他剛剛親政。不能打擊他的心氣,也給外人一個好印象。
清朝的滅亡是大勢所趨,是世界發展決定的。而清朝的人個個手眼界,學識的侷限。沒人能做力挽狂瀾的那一個人!
慈禧憑她一個婦道人家,維持風雨飄搖的清朝48年。怎麼還能對她更高
-
10 # 銘哥說史
慈禧太后(1835-1908)身歷晚清道、鹹、同、光、宣五朝,幾乎與一部晚清歷史相始終。可以說,要談晚清歷史,從根本上就繞不開這個人物。
一、輝煌背後的悲劇人生
從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政變上臺,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去世,慈禧太后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
她三次垂簾聽政,把太后專權體制發揮到極致,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箇中原委,既是個性權欲膨脹,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慈禧太后畢竟不像武則天自己稱帝,因而其名分在皇權結構中的位置始終頗為尷尬。正是為了保持能夠專權的位置,她走過了一條爭權、貪權與攬權而通向權力巔峰的道路。
咸豐十一年,因避難而疲於奔命的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逝,年僅31歲。這是清王朝真正走向衰亡的不祥之兆。
透過辛酉政變,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正式開始垂簾聽政。這第一次垂簾聽政雖然從血腥的政變而來,但當時之所以採取這種政治體制,亦確屬不得已之舉。其時同治帝年甫6歲,根本沒有行政能力,必需有人輔佐代行皇權。
在清代歷史上,順治時期多爾袞攝政,康熙時期鰲拜等人輔政,均曾一度嚴重侵犯皇權;而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專權跋扈,更是觸目驚心。這些歷史與現實的教訓,使慈禧太后毫不猶豫地擯棄了攝政與輔政體制,而僅給才高功偉的恭親王奕以議政王資格參政的權力,最終選擇了親自臨朝的垂簾聽政體制。
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兩宮太后正式宣佈歸政,同治帝開始親政。然而,不幸的是,次年十二月,親政不到兩年的同治皇帝去世,年僅19歲。同治之死使慈禧太后所寄託的希望與幻想徹底破滅。更可悲的是,同治帝死後沒有子嗣,這對慈禧太后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就個人生活經歷來說,慈禧太后一生是很不幸的: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人生三大悲劇的苦澀,磨礪了她超人的權力意志。慈禧太后再次爆發,堅毅地走向歷史的前臺。她的心態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的心裡只有皇權,只有絲毫不可動搖的絕對的皇權。為了能夠繼續控制皇權,慈禧太后可謂是不擇手段,因為她除了清王朝的統治權力之外,幾乎是什麼都沒有了。就此意義而言,同治之死從根本上改變了晚清歷史的航向。
光緒
此後慈禧太后煞費苦心選擇年幼的光緒帝繼位而繼續垂簾聽政,並在光緒帝親政十年之後又透過戊戌政變實現其第三次垂簾聽政。這既表明光緒皇帝的軟弱無能,也是慈禧太后進一步攬權的結果。
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雖然也以兩宮的名義臨朝理政,但明眼人一目瞭然,實際上只有慈禧太后。為了堵住天下臣民悠悠眾口,慈禧太后曾經謀劃廢黜光緒帝和策立溥儁為大阿哥,以便名正言順地繼續垂簾聽政,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庚子事變後,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的關係漸漸有所和緩,內外臣工對於兩宮臨朝的政治格局也習以為常。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年僅38歲的光緒帝悄然走完了短暫而暗淡的一生。遺憾的是,光緒帝也沒有子嗣。74歲高齡的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為這不幸的兒皇帝料理後事。這一次,她又如法炮製,選擇了光緒帝的弟弟醇親王載灃四歲的兒子溥儀為皇位繼承人,即宣統帝。
此時,也許慈禧太后已有預感自己來日無多,因此她在選擇溥儀為皇位繼承人的同時,還特授乃父載灃為攝政王。但是,一生要強的慈禧太后似乎又不甘心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故她在命載灃以攝政王監國之時,又禁不住坦露仍將訓政的心聲。然而,天命難違,就在這一切似乎都安排妥當之後,慈禧太后的生命歷程也很快到了終點,她在光緒帝去世後的第二天便撒手西歸。
二、延續了清王朝的統治
從清史的角度,對於慈禧太后的統治,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一種是說她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清王朝的統治壽命;另一種則說她應該對清王朝的滅亡負主要責任。關於後者,其實很難證明。這主要是一些遺老在追念故朝時對慈禧太后統治不滿的批評,其情感宣洩遠勝於理性分析。
那麼,何以說慈禧太后延續了清王朝的統治?
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太后所接下的咸豐帝的政治遺產,其實是一副爛攤子。
有人把咸豐皇帝稱作“苦命天子”,的確如此。他在位十一年(1850-1861),都是在內憂外患中度過的,無一日得以安寧。當他即位之初,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迅速席捲長江中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捻軍興起於北方,回民、苗民等少數民族起義亦在西北、西南地區風起雲湧。而英、法聯軍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從廣州北上天津,最終直搗京城,迫使咸豐帝客死熱河行宮。
他留下的遺產除了一個年甫6歲的兒皇帝以外,便是一群專權跋扈的顧命大臣和一座千瘡百孔的大清江山。如何收拾這副爛攤子,從亂局中挽救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就是擺在虛年二十七歲的慈禧太后面前最迫切的政治使命。
不可否認的是,慈禧太后創造了“同治中興”的奇蹟。
她在恭親王奕的支援下發動政變,迅速清除了肅順集團勢力,開始垂簾聽政。其時,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農民起義依然聲勢浩大。
如何鎮壓農民起義?慈禧太后採取重用漢人的政策,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湘淮軍武裝力量,作為清軍的主力,把以曾國藩為首的湘淮軍悍將都重用提拔,並直接安置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最重要的前線。諸軍奮勇當先,速奏奇效。同治三年,太平天國起義遂被以湘淮軍為主的清軍所鎮壓。正是利用這些湘淮軍的武裝力量,清王朝取得了所謂“同治中興”的局面。
在清史上,慈禧太后對於“同治中興”的功績,雖然無法與“康乾盛世”相比,但至少可謂清王朝統治末世的迴光返照。
還有一個反證:後慈禧時代,宣統朝三年而清亡。
慈禧太后去世後,載灃以監國攝政王的身份總攬朝政。為了對付權勢顯赫的奕劻、袁世凱集團,在他周圍聚集了大批皇族親貴,形成載灃集團。載灃一方面罷黜袁世凱,閒置張之洞,打擊漢族大臣;另一方面自代宣統帝為全國海陸軍大元帥,任其胞弟載洵為海軍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緊緊抓住軍權,同時調整各部院大臣,多以皇族親貴充任。這種揚滿抑漢集權皇族的政策使滿漢矛盾更趨激化。
正是由於載灃個人庸碌無能,並不能像慈禧太后那樣的鐵腕人物一樣成為權力中心,因而無法控制迅速走向分崩離析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在邊疆治理方面亦有可圈可點之處。
光緒十年(1884),在左宗棠消滅阿古柏勢力及曾紀澤改訂《中俄伊犁條約》的基礎上,清政府在新疆建省,鞏固了西北邊疆。光緒十一年,劉銘傳擊敗法國對臺灣的侵略,清政府又在臺灣建省,加強了東南海疆建設。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在東北改建行省,使東三省與內地制度並軌,強化了東北邊疆民族的向心力。
這些舉措,均有利於維繫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
西北邊疆風光
三、錯失了近代化的機遇
在慈禧太后時代,中國近代化走過了洋務、維新與新政的歷程。這個歷程是艱難曲折的。無論如何估價,都無法迴避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太后;但是,她在這個過程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應該負什麼責任呢?
中國近代化運動的真正啟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鹹同之交,太平天國運動與第二次鴉片戰爭,使清王朝遭遇到空前嚴重的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為了應對危機,以奕、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發出了“自強”的呼聲,此後30餘年的洋務運動經歷了從創辦軍事企業以“求強”到創辦民用企業以“求富”的兩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項事業的舉辦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傳統保守勢力的非議與阻擾,但各項事業最終都能夠艱難地起步,與慈禧太后的支援是分不開的。不過,綜觀洋務運動的各項舉措,這只是一個限於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技術進行器物層面變革的低層次的近代化運動,並沒有使中國社會從根本上走上近代化道路。
戰爭尤其是國際戰爭,無疑是檢驗綜合國力的一個客觀實在的標準。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戊戌維新運動是制度變革的嘗試,遭到慈禧太后的鎮壓。甲午戰爭失敗後,維新派從血的教訓中認識到,洋務運動的侷限在於僅有器物層面的變革,從學習西方的角度來看,則是隻知皮毛,而不知本原。在他們看來,西方富強的本原不在於機器生產與軍事裝備,而在於經濟與政治制度。
維新派的變法思想主張已經明顯地超越洋務思想的技術改造層面,而進到制度創新的層面,而技術與制度有著內在的關聯,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中國要想變法圖強,不能點滴、枝節地變革,而必須實行全面的、根本的改革。正如康有為所說:“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應詔統籌全域性折》)從“小變”到“全變”,是維新運動對洋務運動的超越之處。本來,慈禧太后並不反對變法,她起初對變法是持冷眼旁觀的態度。
但是,康、梁維新派全變、速變的激進思想,尤其是以圍園劫後的計謀將矛頭直指慈禧太后的過激策略,使她轉而堅定地支援守舊勢力,發動戊戌政變,變法運動迅即煙消雲散,只留下一紙維新藍圖。
庚子事變後,慈禧太后被迫實行新政,但憲政改革進展遲緩。起初,清末新政主要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等領域展開,基本上都是在體制內進行。光緒三十二年(1906)七月,慈禧太后釋出懿旨,宣佈仿行憲政,開始預備立憲,進行政治體制本身的變革。對於立憲的“預備”,清廷並沒有確定一個期限,立憲派感覺遙遙無期,於是請願要求確定召開國會的年限。清廷被迫頒佈《九年籌備立憲清單》,規定在九年內逐步實行預備立憲的各項事宜,但這個九年的期限,與立憲派要求的二到三年內實行立憲期望頗有差距。就在《九年籌備立憲清單》頒佈之後不久,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政局大變,預備立憲仍在艱難地進行,但前途渺茫。
縱觀慈禧太后時代中國近代化歷程,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到清末新政,是一個近代化的依次遞進的過程。洋務運動只侷限於技術層面的變革,經甲午戰爭檢驗,是失敗的。戊戌維新指向制度層面,但被慈禧太后發動的戊戌政變所扼殺。清末新政由體制內變革發展到政治體制變革,開始預備立憲,但最終並沒有使清王朝穩步地走上憲政的道路。與東鄰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而實現近代化不同,慈禧太后時代的中國,無論是洋務、維新,還是新政,均沒有使中國順利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是一再錯失了近代化的機遇。
四、政治模式的侷限
在中國歷史上,慈禧太后是與西漢的呂后和唐朝的武則天鼎足而三的政治女強人。她們是太后臨朝稱制的標誌性人物,均為男權世界中女主政治的異數。所不同的是,呂后曾經企圖變劉漢政權為呂氏王朝,武則天竟公然改李唐為武周並自稱皇帝,慈禧太后則始終維護愛新覺羅氏的皇統不變。呂后與武則天的篡權均不可避免地難逃敗亡的命運;也許是吸取了前輩的教訓,慈禧太后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太后臨朝稱制這種獨特的政治模式發揮到了極致。
如何評價慈禧太后的統治?
一方面,慈禧太后統治靠的是政治經驗與手腕,她有傳統政客老辣的政治經驗與高超的政治手腕。就政治經驗來說,慈禧太后並不是天生的權謀者。
辛酉政變的成功,激發了她無限的權欲。在同治朝第一次垂簾聽政,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比如她在處理與恭親王奕的關係,以及重用漢族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方面,均能得心應手。唯一的兒子同治帝去世,對她的打擊是致命的。本來她已歸政,但唯一的希望破滅,不可能再頤養天年。
慈禧畫作
此後,她的全部精力均傾注於清王朝的統治權力,一再臨朝理政,欲罷不能。名義上在位30多年的光緒帝,實際上只不過一個傀儡而已。朝廷內外大臣如榮祿、奕劻、袁世凱、張之洞等,無不俯首帖耳,甘心臣服。當然,這些都離不開她高超的政治手腕。慈禧太后慣用的統治術,就是善於利用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凌駕於各派衝突之上,操縱其間,保持自己權勢,以此維持政局的穩定。她煞費苦心,基本維持了清王朝統治的穩定。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缺乏近代政治家的政治智識,她關注清王朝的皇位統治更勝於關注近代中國的前途與命運。
當洋務運動在清政府向西方列強“借師助剿”的過程中興起時,她也感性地意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而對於洋務運動在技術層面的變革給予了支援。當戊戌維新指向制度變革時,她立即予以鎮壓。
當清末新政發展到預備立憲階段而走向政治體制變革時,慈禧太后遊移持重,企圖採取拖延戰術,終於功敗垂成。制度變革尤其是政治體制變革,是慈禧太后時代中國近代化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在她的時代,清王朝的專制皇權與近代中國的政治民主化趨向之間有一個內在的緊張關係。慈禧太后始終無法真正地邁出政治體制改革最關鍵的一步。預備立憲終於未能完成政治體制的結構性轉型,清王朝很快在革命中覆亡。
誠如第二次出洋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的預言:“行之而善,則為日本之維新;行之不善,則為法國之革命。”(《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奏立憲必先正名不須求之外國折》)不幸而言中,這真成了清末預備立憲結局的讖語。
可見,慈禧太后的統治,主要靠的是政治經驗與政治手腕,靠個人的威望與影響力控制權力,在幕後操縱國家政權。
這種政治模式,明顯地表現出保守而缺乏遠見的特徵,可以維穩而難以開新。其實質是一種隱性專制政治,必然成為民主政治的絆腳石,從而與政治近代化潮流背道而馳。
清末預備立憲舉步維艱可為明證。清政府也因此付出了遭受滅頂之災的慘痛代價。
-
11 # 大芊世界
如果換成別人,不一定有老佛爺的兩把刷子。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當權者最難了。如:賈似道,秦檜,李鴻章等等。
-
12 # 醫道傳真陳皮
慈禧“賣國求榮”現象下,縱有千般錯,可她在中國歷史上,卻真實的為百姓、為近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進作用。
1、其中,對中國女性最大的進步就是禁止纏足。“三寸金蓮”,聽起來好聽。可是,有誰體會過那種痛苦。三寸,現在的計量單位也就是10釐米,而一個正常女性的腳至少20釐米,女孩從小便被家人逼著裹腳,硬是把骨頭一次次弄碎、變形。
裹足,是中國歷史上對女性同胞最大的摧殘,而慈禧在位時禁止女性裹足,開放了婦女解放的先河,雖然達不到男女平等,可從北宋後期開始的裹足,被慈禧廢除。
2、禁止吸食鴉片。
“自鴉片煙弛禁以來,流毒幾遍中國,吸食之人廢時、失業、病身、敗家。數十年來日形貧弱,實由於此,言之可為痛恨。今朝廷銳意圖強,亟應申儆國人鹹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著定限十年以內將洋土藥之害1律割除淨盡。其應如何分別嚴禁吸食並禁種罌粟之處,著政務處議妥章程具奏。”——慈禧禁鴉片懿旨。
雖然此詔書並未起到很大作用,可慈禧卻看到了鴉片的危害,受影響最大的便是英國,當時英國計劃向中國輸送5萬箱鴉片,因慈禧主張禁止吸食鴉片,英國同意每年減少百分之十的速度減少對中國的的鴉片輸入。但是慈禧卻在這場改革前去世,並未取得成效。
3、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
清晚期,各方列強侵略中國,國內各地也爆發起義,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亞細亞的安集延國派兵入侵新疆,很快就佔了烏魯木齊和伊犁地區,併成立了哲德沙爾汗國。朝中多數大臣都不建議收復新疆,大清的實力實在懸殊。
慈禧明白清王朝本身以少數民族而入主中原的王朝,必須吸取明朝不注意周邊少數民族因而亡國的教訓,因此一直非常注意在蒙古、新疆等地搞懷柔、羈愫政策。她排除萬難,全力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減少國土流失。
而左宗棠本人也並未讓其失望,全權節制三軍,為了表示收復新疆之決心,他抬著棺材出征,僅一年多時間,就收復了新疆全境。
4、廢科舉、辦學堂,尤其是女學堂。
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史上延續1300年之久,也是十分根深蒂固,而科舉制度的廢除,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教育的進步。中國自古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而慈禧善待女性,讓女性同胞能夠放開眼界,興辦女學堂學習知識,是對女性同胞的鼓勵。
5、改變重農抑商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晚晴時期商品經濟發達,資產階級開始發展起來,慈禧逐漸注重發展商業。在她統治的幾年時間,封建社會逐漸在她的新政中消失。
都道慈禧禍國殃民,賣國求榮,可人一生不可能無過,慈禧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進步。
-
13 # 獵奇清單怪
慈禧是“女子干政”,加上文人們也熱衷對她潑髒水,所以,她在後世評價裡,也承受了所有的黑鍋。
幸好有慈禧老太婆全力背黑鍋。
所以,乾隆同學,依然是“千古明君”、“十全老人”;
道光同學,依然是“儉樸自律”的好皇帝;
咸豐帝和光緒帝,也獲得了後世無限的同情,覺得他們是“生不逢時”的帝王。
唯獨慈禧,從頭到尾,全都是漆黑一片,彷彿慈禧天生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女魔頭一樣。
公正來說,慈禧是有罪的,但不是全部罪責,相反,慈禧的罪責,在清朝歷代統治者裡,反而,是最輕的。
為何這麼說,我們先看看,慈禧上臺前,清朝和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
從乾隆開始,清朝就已落後於世界――1757年到1765年之間,即乾隆22年,到乾隆30年這八年時間裡,西方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當西方紅紅火火開展“工業革命”時,同時期的乾隆同學,卻正在搞“閉關鎖國”,阻礙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大興“文字獄”,阻礙社會思想的進步。
與此同時,乾隆及其下屬,都是一群充滿自信的男孩兒。
面對英國使者帶來的新式產品,乾隆同學,居然滿懷驕傲的說:“天朝無所不有”。
乾隆時期的大將軍――福安康,參觀完歐洲新式火槍演習後,不願學習,居然自大的說:“這火器操法,諒來沒什麼稀罕!”。
就這樣,在乾隆同學的英明領導下,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同時,乾隆的“閉關鎖國”、驕傲自大、“文字獄”,也掐斷了清朝內部“自我更新”的糾錯能力。
晚清的敗局,從此註定。
與乾隆相比,道光同學,就顯得不那麼自信了,因為,道光遭遇了鴉片戰爭的慘敗,但慘敗後,道光仍然不思進取、不肯改革,還把林則徐趕到邊疆去了。
咸豐同學更慘,在內,捻軍鬧騰,還曾被太平天國攻佔半壁江山,大清內部,戰火紛飛、民生凋敝。在外,被沙俄割地一百五十多萬,都城被英法攻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了。
但萬幸的是,咸豐同學的體育不錯,具有出色的跑路天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逃出京城,沒被英法侵略者抓住。
值得一說的是:
俄國早在康熙年間,俄皇彼得大帝,就積極向西方學習,並結合國情,對俄國進行大刀闊斧的近代化改革,為俄國日後的強盛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與彼得大帝同一時代的康熙帝,卻仍然沿襲“祖訓”來保守治國。雖說康熙也學一點西洋科技,但卻無補於事,無法像彼得大帝那樣,進行“水銀瀉地”般的變革。
而日本,早在咸豐年間,從1853年(咸豐三年)的“黑船事件”開始,就開始加大力度向西方學習,而同時期的咸豐同學,對外部世界,依然非常無知,別說放下身段向“外國蠻夷”學習。
也就是說,清朝的鄰居――俄國和日本,覺醒時間和變革速度,都比清朝要早、要快。
咸豐含恨而終後,慈禧上臺,此時,她接手的,是咸豐留下的爛攤子。
可見,慈禧上臺前,清朝早已是個“愚昧無知”、“一片糜爛”、“千瘡百孔”的弱國。
但在這個爛攤子裡,慈禧能破格重用左宗棠,從英俄手上,成功搶回新疆;
她不顧重臣非議,破格提拔民族英雄馮子材,在陸地上打敗了法國陸軍。
雖然,此戰,因為海戰輸給法國等影響,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法新約》,但起碼,成功阻止了法國進入中國的西南門戶,而且,憑藉《中法新約》,清朝還拿回了臺灣。
慈禧為了幫乾隆、道光、咸豐等人“補黑鍋”,她一上臺,很快就支援“洋務運動”,大膽向西方學習,與“改革派”重臣奕昕聯手,她還重用“洋務派”漢臣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
但慈禧和奕昕、“中興四名臣”一起主導的“洋務運動”,也實在“來得太晚”,可以說,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間”。
哪怕如此,但慈禧及其手下的“中興四名臣”,居然為晚清這個爛攤子,續命半個世紀,不能不說,是有兩把刷子的。
而前面道光、咸豐這群人,在列強面前一敗塗地,割地賠款,不亦樂乎。
所以,不能只罵慈禧一個人,要罵,就連同前面的男性帝王一起罵(包括千古明君、“十全老人”乾隆同學)。
看到這裡,各位看官,把清朝落後捱打的黑鍋,全部扣在一個老女人身上,客觀嗎?
不去怪“製造”黑鍋的人,卻將所有責任,推給“補黑鍋、背黑鍋”的老太婆慈禧,無疑是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
-
14 # 伴讀歷史
評價慈禧,負面的比較多一點,慈禧的罪是有的,歷史人物評價都是功過各有千秋。慈禧在當時的社會狀態中她的作為也是有利有弊的。我們應該對他採取積極客觀的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
先看負面評論:就個人人格來說,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取權力的方法是殘酷的。1861年,咸豐在熱河駕崩後,作為皇后的她與恭親王等成員聯手,從八大顧命大臣手中奪取政權,並且把其中三人(載垣、端華、肅順)處決。慈禧太后為了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威權,對肅清政敵毫不留情。甚至連她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和繼位的光緒皇帝的控制相當嚴厲。
從國家主權的角度看,慈禧的執政成果也受到許多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贏得對法戰爭勝利,成功阻止法軍登臺,但卻主動求和,簽訂條約來結束戰爭,使大清帝國喪失了主權。此外,1895年條約和1901年辛丑和約,使得滿清蒙受喪權辱國,這都是因為1894年日方戰爭失敗和1900年義和團的結果。慈禧的執政和決策,在這兩件事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慈禧確實政治能力方面不錯,但她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維護滿清對的統治。以上所說的的幾個戰爭,鎮南關大捷,甲午戰爭實際上都能繼續作戰到底,直到擊敗當時在國內的法國,或者拖垮當時國力窮盡的日方,這樣對於大清可能會有較好的結果。但滿清也有可能因為長期戰亂而喪失權威。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負責人,接受了這些屈辱,這不僅反映了慈禧的政治能力,也惡化了近代國家的前途。庚子事變後,當大清面臨辛丑條約的鉅額賠款時,其鋪張浪費仍然沒有收斂,這使得晚清財政捉襟見肘、民生凋零的問題更加嚴重。
再看正面評論:慈禧太后是我國曆史上皇室時代長期掌權的少數女性。她善於處理朝政關係,玩弄和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清廷因為她的能力多存活了十年。慈禧年間,清朝廷的權力和滿清領土的主權受到來自內外的各種威脅。從維護大清帝國的權威和自身權力的角度來看,她的行為並不成功,但大多數都是合理的。當列強來臨,歐美法德等等的挑戰,太平天國運動等。慈禧在朝局上大膽放心的任用李鴻章等有能力的人作為重要官員在當地開展洋務運動,這是我國近代化工業發展的開端。在洋務運動成果的支援下,清政府消滅了國內的反叛勢力,維持了滿清在舊制度下的相對穩定,建立了現代化的陸海軍備。
慈禧的改革手段很聰明。在經歷了庚子年的一場災難之後,慈禧太后意識到,當前的形勢不允許她堅持舊清的制度。庚子新政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官制改革、法律制定、科舉制度廢除、禁止婦女纏足、女子學校的建立、新學校、庚子退學教育建設等。
-
15 # 觀歷史品人心
慈禧的罪行累累,可謂深重。
1、慈禧生活極度奢侈。當時慈禧一頓飯所花費的銀兩就是幾百兩,夠一個窮人一年的口糧錢。另外就是修建修建頤和園,本來皇室修建花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在與日本的甲午海戰的慘敗 ,是因為修頤和園花錢太多,而沒錢買軍艦,真是的荒謬至極。
2、慈禧破害忠良。這大家都知道“戊戌六君子”,也就是光緒主導的戊戌變法,至今初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慈禧反對戊戌變法的行為還是十分痛恨。
3、慈禧賣國求安。慈禧的著名的兩名話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兩句分別是簽訂《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時說的,而這兩個條約又是割地賠款數額最大,令中國損失最嚴重的兩個,這就是慈禧賣國的罪行。
慈禧可謂罪行累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罪人之一。
-
16 # 文笑如歌樂逍遙
慈禧不是有罪,
是他娘太有罪了,
罪不容誅,罪惡滔天,罪大惡極,
罪該萬死,罪該活寡,然後活剮。
這個敗家老孃們兒,亡了朕的大清江山。
-
17 # 珍稀老照片
我認為,不管是論人還是論事,都要一分為二。慈禧有罪,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說慈禧一無是處。本人認為,在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慈禧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做的也不錯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慈禧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這件事,是對還是錯,現在姑且不論。但在客觀上講,是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對老百姓來說,安全穩定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對待西方列強,也不是完全不抵抗,只是大部分抵抗都失敗了。簽定的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在列強面前,也是無能為力。當時的世界早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清朝仍是專制的封建社會。在歷史潮流面前,既有她的無能,更有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不可擋。
三是力排眾議,堅決任用左宗堂收復新疆,保持了國家領土的完整。這在當時是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氣和氣魄。現在,我們在稱頌左宗棠的時候,也不要忘了還有慈禧。如果沒有慈禧的拍板,就沒有左宗棠的收復新疆。
所以,看待慈禧,看待任何一位歷史人物,都要一分為二的看,既要看到壞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這才是正確看待歷史人物應有的方法。看待慈禧,也應如此。慈禧有大罪,也有一定的歷史功績。
-
18 # 民族的復興號
其實歷史還是要客觀 直面的去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慈禧還是有一定功勞的,只是當時的歷史現象造成的,歷史的車輪沒有倒退的,只有前進。
1874年同治帝崩世,她再度垂簾聽政,直到光緒19歲慈禧歸政退隱頤和園,這時慈禧已經把大權交給了光緒,只不過當時光緒還是年輕聽信康黨饞言胡亂變法,不得已慈禧太后不得不收回權力,她重用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
-
19 # 和平漫步
我個人認為慈禧有罪,獨攬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她和趙高相比,趙高才是從古至今的第一大罪大惡極,罪孽深重,罪該萬死的歷史罪人,趙高籠絡了一些和它一樣貪婪無度的小人,利用掌握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指鹿為馬,使統一的大秦帝國最終四分五裂,走向滅亡。所以我個人觀點趙高才是歷史上第一大罪人!
-
20 # 風戀旨
說到中國古代最有權利以及最能影響後世的女性,我們不得不提三個人:武則天、孝莊、慈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慈禧,說說她的功與過,說說她到底有沒有罪!
不管怎麼說,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最有權的人物之一。她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影響之深遠,後人對她的評價,自然是極具爭議、譭譽參半。
客觀上說,她的過遠遠要大於她的功,她所做的一切遠遠抵不上她對中國和中國人民造成的莫大災難和悲劇,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莫大阻撓和破壞。
慈禧的功:
1、慈禧領導過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是在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場改良運動。
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18世紀以後的大量科學技術成果,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啟了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
2、實施清末新政
1908年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並列出一個為期9年的時間表:1909進行省諮議局選舉;1910年資政院開院
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當然慈禧的過失也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
2、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在晚清的大變局中,沒能認清世界大勢,把握好轉型的大局,這也許是苛責慈禧了,在那個時候,也許換一個人也未必能做得更好。
但是,在甲午之後,亡國危機迫在眉睫的情形下,居然為了個人的權勢,發動政變,廢掉變法。進而掉進光緒忘恩不孝的感情漩渦裡不能自拔,
為了能順利廢掉光緒,不惜冒崩盤的危險,貿然支援義和團,跟西方決裂。渾到這個地步,幾乎喪失了滿清統治的最後的機會和合法性。
後來即使傾全力投入改革,迴旋的餘地已經很小了。她死之後,選了一個少不經事的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清朝的辛亥年的脆敗,在很大程度上,是慈禧一手造成的。
回覆列表
慈禧作為清王朝的末班車司機,一直都被人所詬病,但真實的她有時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她也不過是無法挽回清王朝頹勢的女政治家罷了,作為一個女人她的一生能用可憐來形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到頭來無依無靠,還要受到光緒的謀害,難道慈禧就那樣不堪嗎?她所有的過錯均可以找到錯的源頭,可人們願意相信是慈禧的過錯,寧願相信她揮霍無度,也不願相信內務府的腐敗嚴重;寧願相信她謀害光緒,也不願相信光緒先下手謀害;寧願相信慈禧把持朝政,也不願相信其還政光緒。所以說人們總是喜歡歸罪一個弱勢群體。
當然寫這麼多並不是表示慈禧就是白的,歷史是客觀的,我們在看待一個歷史人物時應該理性與辯證,而不是無端地加以誹謗。慈禧對列強的軟弱,對光緒的把持,對義和團的放縱都是她一生的罪過。今天我們不聊她在政治上的功過,我們來說說她曾講過的一句名言: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首詩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反觀有些打油詩的味道,可最後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卻說出了她一生的命運,也說出了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愛。
慈禧的父母去世後,慈禧每年都會在忌日祭拜自己的父母,但宮中有宮中的規矩,一是不能焚火燒錢,二是不能祭奠外戚。所以慈禧就算掌握了最高權力,也要遵守古訓,每到父母忌日就讓太監送糕點到自己弟弟家中,讓弟弟代替自己祭拜父母。每次獻上的都是宮中最好的糕點,也是父母最喜愛吃的糕點。四十多歲的慈禧所有至親都死了,為了能瓤子級身邊有個親人,她不惜大臣的反對將自己妹妹的兒子,年幼的光緒拉上皇位,為的就是將光緒打造成自己的第二個兒子,但事與願違,光緒深知自己不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一直認為自己是受利用被傀儡的物件,所以對自己的姨媽十分牴觸,以至於成年後與慈禧基本到了水火不容,劍拔弩張。
其實慈禧對光緒的嚴格完全是吸取了對同治管的太鬆的教訓,可光緒並不理解,親人成了仇人,慈禧難道不可憐嗎?作為一個女兒不能好好祭奠雙親,作為妻子無法侍奉自己的丈夫,夜夜只能獨自啼哭,作為母親沒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死於非命,晚年與外甥水火不容,從側面我們也不難看出慈禧的悲慘,她是失敗的母親,也是可憐的母親。真是好一個“可憐天下父母心!”
很多人說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但事實卻悄悄相反,慈禧在死前仍想著光緒,他召集光緒與皇后,讓他們好生照料清王朝,至於光緒死於砒霜中毒,完全是御醫長期用藥過猛,光緒在慈禧死前便已病入膏肓,兩人的死只是一種冥冥中的巧合罷了。關於慈禧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編會每天更新,給大家還原一段不為人知的清朝歷史,給你們講述一個真實而又不一樣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