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舟舟說歷史

    我覺得對我們華夏文明影響最大的學派是儒家。

    主張仁政的儒學思想在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並不算出眾。秦時秦始皇的治國思想是法家,秦朝採用戰國時韓非子提出法家的思想並以此作為治國思想。

    到了漢朝,一開始實行道家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積攢財富。也的確獲得了很大的成效。直到漢武帝的時候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學地位。儒學成為官方唯一的治國思想。官方重用儒生。只是這個時候的儒學,已經是結合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學說。被稱作兩漢經學。儒學影響了中國後世幾千年。

    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佛教的傳入,儒家被輕視。到了宋朝的時候,儒學開始快速發展。發展成理學。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儒家思想。除了張載外還有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等理學家在儒學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符合宋朝的思想。

    到了南宋的時候一代大儒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等理學思想,並把理學系統化。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與二程合稱為程朱理學。

    明代的王陽明在儒學的基礎上提出心學,心學的主要觀點有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明代著名大儒還有黃宗羲,顧炎武等等。

    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為孔子修建廟宇。足以看出儒學對中國的影響。

  • 22 # 趣談國史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們的文化輝煌時代,無數先賢,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璀璨奪目,奠定了我們的文化基礎。直到今天,我們也深受其影響。要說哪一派對後世影響最大,那就要細細掰扯了。

    華人說話、辦事,講究一個面子和裡子。什麼意思呢?能拿到桌子上面說的話,和只能在桌子底下說的話,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這兩個方面要分開說。

    要說桌子上面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儒家。孔子那是聖人,漢朝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是要供著的;孟子為亞聖,讀書人提到他的名諱,也是要拱手為尊的。科舉制之後,這二位更是以絕對優勢佔據了讀書人的靈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一直是讀書人的信條。

    在民間,儒家文化也是浸潤最深。連開小店的都知道供著關二爺的像。為什麼?因為他是忠義的化身。所以,拿到桌面上說事兒時,必須使用儒家的話語。唯此,才能服眾。

    但是,到了桌子底下,儒家就不被看重了。這時候,主角就是法家,以及兵家、縱橫家了。儒家講求一團和氣。而法家、兵家、縱橫家講究爭鬥。法家講究道、術、勢,但核心其實是術。什麼是術?就是策略,方法。比如皇帝怎麼駕馭臣子呢?法家就給出了兩大利器,賞和罰。法家稱之為二柄。看看史書,歷代有作為的帝王都是這麼幹的。

    至於兵家,一部《孫子兵法》,十三章,6000多字,流傳至今,而且在國外也大放異彩,受到很多人的熱捧。現在的說法是,要經商,做企業,不看《孫子兵法》是不可以的。瞧瞧,它不但能指導戰場,還能指導商場。

    至於縱橫家,更是現在的大熱門。什麼是縱橫家?就是口才好的人,擅長說服別人的人。寫文章,顯示的是一個人的內在;而口才,是把這個內在輸出。如果既會寫文章,又能口才好,那麼天下無敵。在今天這個時代,哪怕內在不是多麼出色,只要口才好,也會左右逢源的。

    桌子上和桌子下,要完美結合,才能做大事,成大事。這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外儒內法”。

    當然,以上說的是主流。在世俗之外,道家和釋家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除去這兩家高深的哲學之外,最通俗的一個說法是:看破紅塵的人,要麼當了道士,要麼當了和尚。

    所以,在遠離桌子的地方,道家和釋家影響力最大。

  • 23 # 漢族日曆

    法家

    關於法家,關於《商君書》《韓非子》,歷朝歷代都有巨大的誤解,或者說,有非常嚴重的錯誤認識。

    本文試圖以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結合當時社會背景來分析法家思想的精義所在。

    從歷史看,法家思想所謂的“法、術勢”,“法”是為了保民、去貴、去世襲,強化諸侯公族體系的勢力,建立屬於諸侯公族的官僚體系,削弱各卿大夫世族體系;“術”是為了治理和精細化官僚體系運作,循名責實;“勢”是為了強化官僚體系中諸侯國君在中央和地方的君臣上下的權威。

    從理論上看,“術”和“勢”表面上看是強化君臣上下等級的尊卑主奴關係,有集權專制之嫌,但是,事實上,如果配套實行能上能下的任期制,而不是終身制或退休制,那麼,這種奴性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憲法所規定的國家各職能機構的職責和相互隸屬關係。

    從歷史看,法是為了打破世卿世祿制度,打破其他卿大夫世族對諸侯公族的侵犯威脅。當東部各諸侯國法治普遍實行,已經打破卿大夫家族世卿世祿制,國君已經培植起一套強有力的官僚體系,這時對國君的主要威脅就是官僚體系了,尤其是“三家分晉”之後,於是,關於國君整治官僚體系的一套學說就誕生了,這就是法家術派和勢派產生的社會背景。之所以申不害和慎到分別在南韓和齊國倡導術派和勢派思想,是因為這兩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官僚體系,但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官僚體制。

    商鞅之所以在秦國實行法派,是因為秦國比較落後,還處於世卿世祿制制度的時代,國君沒有強有力的官僚體系,時常為卿大夫世族所侵犯威脅,所以,實行法派之治,促使士大夫崛起,如此則士民剛剛獲得解放,生產力和激情四射,官僚體系剛剛誕生,如朝日之初起,其勢不可擋。後又在韓非子和李斯幫助下強化“術派”和“勢派”,強化中央集權,更重要的是秦國嚴格實行法治,比如商鞅逃亡時沒有證明文書不得住宿、秦昭王駁斥旱災為饑民請開王室五苑、荊軻刺秦王時臺下武士沒有王昭不敢上殿乾著急。相反,東方六國官僚體系此時已是午後驕陽,法治廢馳,吏治腐敗,官民矛盾突出,故而敗亡。

    另外,商鞅在秦國推行的“獎勵耕戰”政策和打擊“私鬥成風”的“弱民政策”,與法家思想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切不可混為一談。

    因此,法家“法派”、“術派”、“勢派”思想的本質或精義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現代憲法所規定的國家各職能機構的職責和相互隸屬關係。

  • 24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春秋末期,各國列侯進行大變革!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各方學術相互交流碰撞,都想以己新的思想潮流引領浪潮!彼方唱罷,我方又登臺,遊走走各方宣揚傳播。“百家爭鳴”是那個特殊時代下的產物,不同的主張,不樣的見解,各家各派闡述各自強兵富民治國的理論思想。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之時,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為推動社會進步,添磚加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每一派的學術,都是中華瑰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各派的取長補短,才逐漸豐富了自家的主張論據。隨著一代代人的完善與修正。走在最前列,影響最深遠的則是儒,道,墨,法四派:

    儒家學說:

    儒家以“禮樂”“仁義”為基礎,政治上講究“德治”與“仁政”。重視教育及個人修養的學派。

    從漢武帝上臺,提出“罷黯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文化地位受到空前的待遇。這一思想影響至今時今日,中華子民無不學習儒家文化。

    道家學說:

    以順其自然,道法自然為闡述基礎,大千萬物有其自身規律,不可逆天行事,講究聽從自然心聲。

    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無為不是說不作為,而是讓人不可妄為,胡作非為。

    同樣,道教文化也是華人修心養性的一面,認清本質,不可強力而為。在如今,各地道觀比比皆是,道思想是深入人心。

    墨家學說:

    以“兼相愛,交相利”為理論基礎。講不與人間更應博愛,無貴賤之分。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與非攻”,主張遠離戰爭。這一學說更多的代表底層人物,暢想一個人人平等的美好願望。

    不過這一學說,與儒家很多面是針鋒相對的,兩者衝突的地方多,相容的面少。

    法家學說:

    提出“不別親疏,不分貴賤,一法斷國”。政治上主張“以法治國,廢分封,君主專權,嚴刑峻法來執行統治”。

    而法家思想,也直接促成了後來中國第一個大統。在戰國末期韓非的努力下,集大成與一體,影響深遠。時至今日的法制建設,都以法家思想為基礎。

    小結:據說當時有近千家學術,到如今,廣為人知的還有雜家,兵家,縱橫家,名家等。不論哪一派,都是那時年璀璨奪目的一顆星,都是中華文明不朽的精神力量。存異求同,殊歸一脈。思想不怕分岐,不怕討論,只有在爭的過程中,才會越爭越明朗,方向越爭越清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畢業那幾年的窮苦日子,你是怎麼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