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部分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得到皇位的,而原本被定為繼承人的皇子(一般為嫡長子)卻很少能順利繼位
15
回覆列表
  • 1 # 牧野長安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很多熟讀歷史的人對於這句“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深有感悟的翻開史書,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存在著驚人的巧合,似乎昨日發現之事又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再次上演。其中有一個非常恐怖的事情就是開國皇帝的太子都不得好死,2000多年無人能破,在古代帝王家是遵循一個理念“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長立幼。”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從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大公子扶蘇到隋朝的楊勇,再到唐朝的李建成,從明朝的朱標到清朝的胤扔,他們都曾經當過很長時間的太子,但似乎都沒活到當皇帝的時候,死因各有不同,有被人陷害死的,也有被兄弟殺死的。連結局最好的朱標,前面一切都是順順當當,也有朱元璋的支援,可就是沒活到當皇帝的那天,甚至比朱元璋死的還早,如果朱標不死,那麼後來的朱棣造反就沒有這回事兒。

    有人特別迷信說道:因為開國皇帝們,為了統一天下造了太多的殺孽,他們命太硬,所以只能報應到他們的孩子身上。也有人說這是歷史的必然,是上天的安排,開國皇帝的太子必須死,這樣才能還清他父親的罪孽。

    總結:之所以開國太子都活不長,一個很大原因是皇朝草草建立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在繼承人的選擇和培養方面同樣如此,由於剛剛建國,皇帝肯定疑心重,便於自己的太子心生間隙,所以會反目成仇,所以大多數的開國皇帝太子沒有好下場。

  • 2 # 老楊地攤淘寶明清瓷器

    大家知道,古代中國皇位繼承有個沿襲很久的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王和正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和其他嬪妃生的兒子叫庶子。第一個嫡子也就是嫡長子,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這是大家都認可的,目的是保證皇位繼承的穩定,防止出現篡位。按照這個規定進行權力轉移,誰也提不出意見來。

    這種設計是很不錯,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嫡長子

    從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算起,大大小小、長長短短、漢族外族、三足鼎立、八王之亂、五代十六國等等,已經有50多個朝代更替。這些朝代都逃不過一個歷史怪圈,那就是開國第一位登基者的太子極少能順利接班。

    奇怪吧?但確實如此。

    僅僅是機緣巧合嗎?答案很明確:不是。

    嫡長子

    其實,明朝史學家鄭曉很早就發現了這個規律:“中國開創之君,其長子多不得安。”同朝的文史學家王世貞也證實了這一奇怪現象。近代章太炎對此做了簡單的概括例證,表示贊同:“綜觀數千年來,自周而後,開國之君,長子每多不利。”

    粗略捋一下。

    周朝開國君主周文王的太子伯邑考據說被送到殷商做人質,被紂王剁成了肉醬,成了第一個悲劇;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被丞相李斯謀害,被迫自殺而亡;

    漢高祖劉邦與呂后生的皇長子劉盈雖然即位,但只是傀儡,當了幾年就被嚇死了;

    東漢光武帝的長子劉彊,被廢掉了太子位,由四弟劉莊繼位;

    晉武帝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軌2歲夭折;

    南朝宋武帝劉裕的長子劉義符,因荒嬉無道被廢,由三弟即位;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意外落水淹死;

    南朝陳武帝陳霸先陳昌,被謀求皇位的人害死;

    嫡長子堅持帶兵打仗

    隋文帝楊堅和皇后一共生了五個兒子,長子楊勇因失去父親寵信被廢后不久被殺;

    唐高祖李淵最初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二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奪得皇位;

    後唐開國君主李存勖的長子李繼岌(其實是第三子,倆哥哥都夭折了),在外征戰期間皇位被搶,自縊死;

    後晉高祖石敬瑭的長子石重英,戰亂中被殺死;

    宋太祖趙匡胤四個兒子,沒有一個承繼皇位,承繼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其中圍繞皇位爭奪,發生了“燭影斧聲”等一系列事件;

    用鮮血換來皇位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太子耶律倍,因不被皇后喜歡而廢掉,後來被殺;

    元太祖鐵木真不喜歡長子朮赤,和其他兒子共同背棄他;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長子朱標早死,孫長子朱允炆繼位,叔叔朱棣發動靖難,搶走了皇位;

  • 3 # 高小炮聊歷史

    大家知道,古代中國皇位繼承有個沿襲很久的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王和正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和其他嬪妃生的兒子叫庶子。第一個嫡子也就是嫡長子,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這是大家都認可的,目的是保證皇位繼承的穩定,防止出現篡位。按照這個規定進行權力轉移,誰也提不出意見來。

    這種設計是很不錯,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嫡長子

    從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算起,大大小小、長長短短、漢族外族、三足鼎立、八王之亂、五代十六國等等,已經有50多個朝代更替。這些朝代都逃不過一個歷史怪圈,那就是開國第一位登基者的太子極少能順利接班。

    奇怪吧?但確實如此。

    僅僅是機緣巧合嗎?答案很明確:不是。

    嫡長子

    其實,明朝史學家鄭曉很早就發現了這個規律:“中國開創之君,其長子多不得安。”同朝的文史學家王世貞也證實了這一奇怪現象。近代章太炎對此做了簡單的概括例證,表示贊同:“綜觀數千年來,自周而後,開國之君,長子每多不利。”

    粗略捋一下。

    周朝開國君主周文王的太子伯邑考據說被送到殷商做人質,被紂王剁成了肉醬,成了第一個悲劇;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被丞相李斯謀害,被迫自殺而亡;

    漢高祖劉邦與呂后生的皇長子劉盈雖然即位,但只是傀儡,當了幾年就被嚇死了;

    東漢光武帝的長子劉彊,被廢掉了太子位,由四弟劉莊繼位;

    晉武帝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軌2歲夭折;

    南朝宋武帝劉裕的長子劉義符,因荒嬉無道被廢,由三弟即位;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意外落水淹死;

    南朝陳武帝陳霸先陳昌,被謀求皇位的人害死;

    嫡長子堅持帶兵打仗

    隋文帝楊堅和皇后一共生了五個兒子,長子楊勇因失去父親寵信被廢后不久被殺;

    唐高祖李淵最初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二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奪得皇位;

    後唐開國君主李存勖的長子李繼岌(其實是第三子,倆哥哥都夭折了),在外征戰期間皇位被搶,自縊死;

    後晉高祖石敬瑭的長子石重英,戰亂中被殺死;

    宋太祖趙匡胤四個兒子,沒有一個承繼皇位,承繼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其中圍繞皇位爭奪,發生了“燭影斧聲”等一系列事件;

    用鮮血換來皇位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太子耶律倍,因不被皇后喜歡而廢掉,後來被殺;

    元太祖鐵木真不喜歡長子朮赤,和其他兒子共同背棄他;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長子朱標早死,孫長子朱允炆繼位,叔叔朱棣發動靖難,搶走了皇位;

    清朝開國君主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也沒有順利繼位,因故遭到父親疏遠,而後被幽禁兩年後死亡

    ……

    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開國皇帝

    當然,皇長子正常繼位的也不是沒有,但是絕對屬於鳳毛麟角,如曹操的嫡長子曹丕、南朝齊蕭道成的長子蕭賾等,其他大部分都沒有順利繼位。

    如此看來,皇長子這個身份真的是很不吉利。既然不是巧合,這中間能有什麼真相呢?

    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嫡長子沒等到繼位就掛了,要麼病死了,要麼隨著父王東征西討戰死疆場。病死還好說,誰也埋怨不了;在外面戰死就有點委屈了,畢竟不如出生在太平時期的太子運氣更好,不然他也能順利繼位。但無論什麼死法,都是他命不好,沒啥討論的。

    最值得重視的是另外兩種情況。

    皇后對皇位繼承起著很大作用

    其一,嫡長子的皇位被家族成員搶了去。不管這個家族成員是弟弟、叔叔還是侄子,反正是搶了去。

    皇位被搶的原因在於,新王朝剛剛建立後,還不穩定,各個方面都需要有才能的人去推動。如果嫡長子才能有限,而其他家族成員在建國過程中表現突出、戰功赫赫或者手段高強,他的政治資本就比嫡長子強,他身邊的智囊團隊也會為他出謀劃策,讓他奪取皇位。

    後戚家族勢力很大

    其二,嫡長子的皇位被後戚家族奪走。因為開國君主打天下,僅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還要靠族人、妻子及妻子的家族。這樣,王朝建立後,他們也有一份功勞,甚至是很大的功勞,在選擇皇位繼承人上,他們也要處於自身的考慮加以干預,開國皇帝就不能一個人說了算了。而且,這時候國家初立,“有嫡立嫡”等制度還沒有完全確立,各種勢力面對金燦燦的皇位,自然開始明爭暗鬥的角力,而且這種角力是相當的殘忍,最後鹿死誰手就不好預判了。

    後宮

    由此可見,開國君主的嫡長子要想得到皇位,只靠出身是不行的,還得憑真本事。

    皇位充滿誘惑,在很多時候,又充滿血腥。這些不能繼位的嫡長子,肯定不止一人在臨終前產生過“奈何生我帝王家”的感喟,只可惜,沒人能改變。

  • 4 # 道中道道史道文

    當然,皇長子正常繼位的也不是沒有,但是絕對屬於鳳毛麟角,如曹操的嫡長子曹丕、南朝齊蕭道成的長子蕭賾等,其他大部分都沒有順利繼位。

    如此看來,皇長子這個身份真的是很不吉利。

    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嫡長子沒等到繼位就掛了,要麼病死了,要麼隨著父王東征西討戰死疆場。病死還好說,誰也埋怨不了;在外面戰死就有點委屈了,畢竟不如出生在太平時期的太子運氣更好,不然他也能順利繼位。但無論什麼死法,都是他命不好,沒啥討論的。

    最值得重視的是另外兩種情況。

    其一,嫡長子的皇位被家族成員搶了去。不管這個家族成員是弟弟、叔叔還是侄子,反正是搶了去。

    皇位被搶的原因在於,新王朝剛剛建立後,還不穩定,各個方面都需要有才能的人去推動。如果嫡長子才能有限,而其他家族成員在建國過程中表現突出、戰功赫赫或者手段高強,他的政治資本就比嫡長子強,他身邊的智囊團隊也會為他出謀劃策,讓他奪取皇位。

    其二,嫡長子的皇位被後戚家族奪走。因為開國君主打天下,僅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還要靠族人、妻子及妻子的家族。這樣,王朝建立後,他們也有一份功勞,甚至是很大的功勞,在選擇皇位繼承人上,他們也要處於自身的考慮加以干預,開國皇帝就不能一個人說了算了。而且,這時候國家初立,“有嫡立嫡”等制度還沒有完全確立,各種勢力面對金燦燦的皇位,自然開始明爭暗鬥的角力,而且這種角力是相當的殘忍,最後鹿死誰手就不好預判了。

    由此可見,開國君主的嫡長子要想得到皇位,只靠出身是不行的,還得憑真本事。

    皇位充滿誘惑,在很多時候,又充滿血腥。這些不能繼位的嫡長子,肯定不止一人在臨終前產生過“奈何生我帝王家”的感喟,只可惜,沒人能改變。

  • 5 # 中孚鑑

    在我國古代開國皇帝當初所立的太子,有一些確實沒能順利繼位。比如楊勇、李建成、朱標。前者是被廢、被殺,後者是早亡。當然還是有成功繼位的,比如漢惠帝劉盈,不過他也是經過了險些被廢的風險。並且有的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透過看似不正常的手段所得,如楊廣、李世民。

    那為什麼會如此呢?

    太子就是未來的儲君,若一切順利,是有望繼位、成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那時就擁有了無上的權利。當然就是因為這個權利的誘惑,讓太子這個位置就變成了高危的職責。

    畢竟皇帝這個誘惑太大了,又有多少皇子不想成為太子、成為未來的儲君呢!哪些未被立為太子的皇子,自然會透過一些手段構陷太子,然後謀取太子之位。比較著名的就是楊廣和楊勇的故事。

    而主要的原因,還有就是能成為開國皇帝的人自然成就很高、能力很強,這樣的皇帝自我觀念很強,他自己雄才大略,自然就會以自己為標準來規範太子,希望太子能如他一樣。但他卻不明白,像他這樣的皇帝,幾百年又能出幾個呢!

    這樣的例子不僅僅是開國皇帝會有的,連一些不是開國皇帝的也如此,比如著名的漢武帝。漢武帝雄才大略,所以他就想讓太子劉據如他一樣,但劉據和他性格不同,所以時間長了漢武帝就有些不喜歡太子了。

    還有的就是一些開國皇帝雖然立了太子,但是開國皇帝多是馬上得天下,打仗他總不能事事都自己做,所以還會重用其他親近的人,比如他的其他皇子。時間久了,這皇子戰功赫赫、地位尊貴、手握權利。

    如此自然會太子構成了危險,畢竟太子才是未來的儲君,其他皇子戰功赫赫,太子有怎麼能放心的,如此兩者矛盾自然加重,結果就會出現相殘之事,這方面比較著名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故事。

    當然,不管什麼情況,太子都是一個高危的職責,雖然表面上看上尊貴、風光,是未來的皇帝。但是不到真的成為皇子,之前的一切暈貴、風光可能都是一時的過往雲煙。

  • 6 # 歷史摸黑人

    歷史上確實有這個怪像。從秦始皇算起到清太祖努爾哈赤結束,各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太子能順利繼位的確實不多。到論其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是權力鬥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屬於隋唐兩朝,這兩個朝代都是開國皇帝的太子都是被自己的弟弟給拉下馬的,最為激烈的當屬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直接帶兵斬殺太子和齊王。

    第二原因是,太子身體不好英年早逝。這個代表人物便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朱標很小的時候就被朱元璋選定為接班人,對其認真培養,朱標也沒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其理政能力極佳,為人謙和,頗受臣民擁戴。但是其突發頭疼英年早逝,沒有繼承皇位便死去,這才給朱棣留下機會。

    其實歷史上開國皇帝太子沒繼位,還有很多情況,比如宋太祖沒立太子,突發死亡之後,權力被宋太宗攫取。秦始皇的情況與宋太祖差不多,只不過最後權力被胡亥拿走,導致王朝傾覆。

  • 7 # 嘴痕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很多開國皇帝的太子一般都繼承不了家業,這些原因主要是太子和開國皇帝的各種原因,例如秦始皇,他恐怕也沒有想到李斯會因為和扶蘇的政見不合,從而支援胡亥上位。

    例如朱元璋恐怕也不會想到,他的孫子會這麼急於削藩,讓諸王人人自危,給了燕王朱棣造反的由頭,最後燕王成功反殺。

    還有隋煬帝楊廣,雖然關於他是否弒父這件事還不十分確定,但是他為了權利發動政變這件事肯定是真的,這也側面表示當時楊廣的勢力已經很大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其實李世民並沒有多少權利了,完全是李淵過度偏袒李建成,李世民為自保,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最後成功控制宮廷,可當時秦王並沒有多少人馬聽他指揮,可還是成功的控制了朝堂,也從側面反應出李世民是比較得人心的。(當然這麼有可能是李淵已經選擇了李建成,但李世民不甘心,遂發動政變)

    還有漢武帝的太子劉據,他這個就有些冤枉了,他純粹是被人陷害,為了自保,只能造反,最後也是自殺的,後來漢武帝也修建了思子宮來紀念他。(不排除漢武帝想要削減劉據的外戚勢力,遂讓人陷害他,只是沒想到他被逼死。)

    總結:其實歷代太子能成功上位,不外乎就是皇帝對他很滿意,不願意再換了,還有就是太子背後有外戚有大臣的,實力比較強,沒法再換了,例如劉盈,司馬衷。還有就是太子本身技不如人,不怎麼著。所以被廢,例如楊勇,李承乾等。所以開國皇帝的太子能做到皇帝的,確實沒有幾個,要麼就是太子被廢,要麼就是幾個兄弟太厲害。

  • 8 # 先啟歷史

    難啊!做皇帝的難,做皇帝的兒子更難!

    太子,是皇帝名義上的接班人。這一特殊的身份光環將嫡長子至於政治、權利舞臺的中心,吸引著眾多人的紅眼球。那可是帝位啊!要求必然很高,做的不好,有人說你德不配位,做的太好,他爹會起疑心啊!

    可憐嫡長子,生在帝王家,不爭就得死在古代,歷代君主必然有很多兒子,那麼做了太子必然會引得其他皇子們的眼紅,甚至會想出各種方法對付太子,然後想辦法趁機取代太子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如果太子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的話,也會引起君主對自己的猜忌,從而導致殺身之禍。

    還有一些太子因為身體素質天生比較差,還沒登基就去世了,比如說像是明朝的朱標。另外還有一些太子因為行為方面不夠謹慎被君主懷疑的,導致被廢黜的,比如說顯示西漢的劉據、唐朝的李瑛和清朝的胤礽。

    開國太子可以算是封建社會王朝中的一個魔咒了,在幾千年的歷史裡開國太子最終能夠繼承皇位的寥寥無幾。追其原因,也許是每朝的開國之君必然是雄主,都是強勢之人。在皇家有一個強勢的父王,只能用一個苦字來形容。

    雖然太子表面上無限風光,但是其實歷朝歷代的太子之位本地就是一個充滿勾心鬥角的地方,只能說歷朝歷代太子難當,開國太子更難當。

    我是先啟,帶你分享更多趣味歷史

  • 9 # 隱者康司馬

    原因有很多,今天列舉秦始皇、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沒有立太子的原因:

    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心地善良,天生的菩薩心腸!秦始皇認為扶蘇性格太軟弱,就讓他幫助蒙恬將軍修築長城,低御匈奴的侵略。其實就是培養扶蘇,讓他鍛鍊成長,變的更加堅強。

    公元210年,秦始皇巡遊天下時,在沙丘是病逝。秦始皇臨死前,下詔書讓大兒子扶蘇到咸陽,給他辦理喪事,繼承皇帝大位!但是丞相李斯和趙高合謀把詔書篡改了,把窩囊廢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扶上了皇位。後來又假造詔書,逼死了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

    李淵建立大唐後,封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當時的唐朝還沒有完全的統一,李世民帶兵在外,是常年的南征北戰。先是平定了劉武周,然後又消滅了竇建德和王世充的兩個地方軍閥。當他身披黃金甲,身後緊隨幾十名大將和上萬名騎兵,是威風凜凜。受到李淵和文武百官的隆重歡迎,李世民是名聲大振。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將來取代自己成為太子!於是就和一母所生的齊王李元吉聯合起來對付李世民,有一次太子李建成邀請秦王李世民喝酒,齊王李元吉做陪。李建成命人在酒裡下了毒,李世民沒有防備,把毒酒喝了。回去後肚子疼得要命,找太醫救治急時,才撿回一條命。

    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看李世民沒有毒死,於是就準備帶兵在長朝的路上把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得到訊息後,在眾將軍的慫恿下,橫下一條心,在朝廷的玄武門把太子李建成射死,把要逃跑的齊王李元吉砍死。然後到李淵那裡告太子和齊王謀反,李淵看到事情都到了這個地步了。只好派人到太子府和齊王府安撫家人,然後厚葬。

    把剩下的唯一的兒子李世民立為太子,後來李淵乾脆退位了,做了太上皇,讓李世民做了大唐的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六十歲的時候,太子朱標病死,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了,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就是明惠帝,歷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號)。

    後來,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歷史上把這場歷經四年的內戰,叫*靖難之變*(靖難是平定內亂的意思)。最後燕王朱棣打進京城,建文帝和皇后都跳進大火裡自焚了。燕王朱棣即位,就是歷史上明成祖。

    當然歷史上有很多太子,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以上我舉的例項具有代表性。

  • 10 # 勇戰王聊歷史

    題主說的不對。只要不早死,太子被奪位的很少:只有東漢、隋朝、唐朝,3個朝代的太子是因為被廢、被殺而失去皇位的。我國曆代的大一統王朝,共計16個:夏、商、東西周、秦、東西漢、東西晉、隋、唐、南北宋、元、明、清。我們看看這幾個朝代的開國太子的繼位情況。

    夏朝,大禹傳帝啟。當時沒有太子一說,但啟是大禹唯一兒子。

    商朝,商湯傳位外丙。太丁是外丙大哥,他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是,太丁死的早了,所以老二外丙繼位了。

    西周,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周武王傳位成王,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東周,宜臼的太子是姬洩,死的早。宜臼傳位給姬洩的兒子姬林,這也是太子繼位。跟明朝一樣。

    秦朝,秦始皇駕崩後,趙高聯合李斯,讓秦二世胡亥繼位了。

    西漢,劉邦傳位劉盈,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也是太子繼位。

    東漢,劉秀傳位老四劉莊,這裡有廢太子的事,不算太子繼位。

    西晉,司馬炎傳位次子司馬衷,是太子繼位的。這是因為司馬炎長子夭折,次子司馬衷才繼位。

    東晉,司馬睿傳位司馬紹,是皇太子繼位,還是正宗嫡長子。

    隋朝,楊勇本來是太子,楊堅傳位楊廣,不算太子繼位。

    唐朝,李淵傳位李世民,是因為宣武門事變,太子被殺。所以,唐朝不算。

    北宋,趙匡胤傳位弟弟趙光義,不是太子繼位。

    南宋,趙構沒有親兒子,傳位皇太子趙眘,是皇太子繼位,不是嫡長子繼位。

    元朝,忽必烈的嫡長子孛兒只斤·真金是太子,可惜死的早。元朝皇位爭奪厲害,不按套路走。雖然讓真金兒子繼位,但是,不是嫡長子。

    明朝,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太子死的早,傳位給了皇太孫朱允炆。這也算是“皇太子”繼位了。

    清朝,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這麼一看,16個朝代,只有清、元、北宋、唐、隋、東漢、秦7個朝代的確不是太子繼位。其中,元清都是少數民族政權,也不應該算到裡面。排除元、清,13個王朝中有9個是太子繼位。

    而且,真正太子被廢、被殺,而失去皇位的。只有東漢、隋朝、唐朝3個朝代,(秦朝、清朝、北宋就當時就沒有太子)這麼一說,更是少數了。

    所以,大多數的開國太子,順利繼位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 11 # laozhoukanshijie

    一、太子之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義上為未來皇位繼承人,容易遭受其他兄弟親王妒忌和陷害。皇帝擁有至高無上權利和生殺予奪特權,對其他兄弟有極大誘惑力,使得他們會想盡辦法把太子拉下馬。

    二、開國太子大多被安排處理內政和國事,而其他兄弟中傑出者則可以帶兵東征西討,有機會建立軍功和威望,同時還可以掌管軍權。實際上對太子的權威產生了威脅和挑戰,會激發有功有軍權兄弟的進一步奪權可能性。

    三、開國皇帝通常比較年輕或身體健康,太子需要做很長時間儲君,熬到開國皇帝老死或病死才能繼位,時間太長,很可能導致太子按耐不住,提前搶班奪權,挺而走險。

    四、開國太子因做儲君時間較長,身邊容易形成黨羽,這是開國皇帝所厭惡的。

  • 12 # 隱愚者

    印象中好像是唐朝的李建成和明朝的朱標吧。

    李建成

    唐高祖建立唐朝後,便冊立李建成為太子,李建成在唐朝的創立中戰功赫赫,絕對有資格繼承大統。不過他有一個強勁的對手,秦王李世民,與李建成相比,李世民戰功更加卓絕,遠超唐高祖李淵。

    兩人都擁有非常多的支持者,支援李建成的以文官為主,比如魏徵,因為他是嫡長子,對唐朝有功。而李建成更不用說了,手下武將雲集,還有房玄齡等謀臣。

    最終,李世民顯然技高一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繼而逼迫李淵主動退位,李世民登上帝位,即唐太宗,開啟了盛唐氣象的“貞觀之治”。

    朱標

    與李世民相比,朱標顯然要幸福的多,與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比起來,朱標很早就被冊封為太子,並且在朱元璋在外征戰期間,以太子身份監國。當時在朱標治理下,國家井井有條,與朱元璋比起來,朱標非常儒雅,並且寬厚仁慈,在諸王中威信極高,文武百官也非常認可。

    朱標繼承大統只是時間問題,可惜的是,公元1392年,朱標感染風寒,隨後病逝,年僅37歲。朱元璋這才重新培養朱標的兒子朱允文,最終朱棣發動靖難,取而代之。顯然,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顯然歷史將朝著另一個方向前進。

    總的來說,每一位,一般都會有一些強勁的對手,他們為了自己的前程,時刻覬覦著帝位,從而造成了數不清的手足相殘。

  • 13 # 晴空莽莽

    太子是一國儲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放到現代就是頂級富二代。開國皇帝的太子雖享受無上的尊榮,也因此處在萬人矚目當中,一言一行都要接受臣子們的觀察考評批判等等,謹言慎行在皇帝手下討生活,太子算得上是最不自由的人之一!

    開國皇帝的太子沒能即位有以下幾個典型:

    1、秦始皇長子扶蘇。雖沒有太子之名,卻有儲君之才,公子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在民間聲望極高,因為焚書坑儒與始皇政見不合被派去守邊歷練。趙高扶二世繼位刺死扶蘇,後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時還借用了公子扶蘇的大旗。

    2、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楊勇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性格寬厚直爽,卻在成為太子後開始驕傲奢侈,沉迷享樂,喜歡上民間女子而致太子妃於不顧,絲毫沒有儲君的擔當。而小兒子楊廣少年為質子,飽受欺凌工於心計善謀劃,又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楊堅改立太子也很正常。

    李淵的太子李建成的光芒完全被李世民遮住了,心中充滿嫉妒想要出手,卻被人先下手為牆,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被殺。事實上在大唐尚未開國時李世民已有赫赫戰功,李建成能得太子之位純粹是李淵的寵愛,最後導致兄弟鬩牆。

    3、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孛兒只斤·真金。這是忽必烈最寵愛的嫡長子,真金太子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與中央蒙古族黨派對立,因為朝中漢族官員上疏忽必烈禪位於太子,嚇得不知所措,聽從建議先下手為強揭露了對立的黨派各種惡行,因此引發爭鬥受到忽必烈的呵斥,憂思成疾,病死了。

    4、清聖祖康熙的太子胤礽。清朝有三祖,入關前後,一統中國,康熙大帝應該也能算開國皇帝,太子是元后所生,從小悉心培養,是大清完美的繼承人。奈何康熙在位61年,太子就算耐心去等,也不免在一眾優秀的弟弟中忍受煎熬,還有皇父的猜忌,最終瘋狂地做下了些許錯事,導致兩次被廢。

    5、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從小熟讀儒學經典,性格寬厚仁慈,與幾位弟弟們相處融洽,威信極高,卻因為風寒病逝。其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世稱為建文帝。

    無法正常繼位的原因

    1、被至高地位所迷惑,沒有勝任一國儲君的能力。

    2、兄弟太過才華橫溢、戰功赫赫,被打擊到塵埃

    3、因為心理承受能力,身體健康問題

    4、因為做了幾十年的太子,兄弟環伺,承受壓力過重做錯事

    小記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沒有天生的好命,古來成大事者必經過一番披荊斬棘,有承受生命之重,方能承擔天下大任。身居高位必得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才華,如若沒有即便勉強添居高位,與傀儡何異?

    故聖賢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何況是主宰天下的皇帝,大浪淘沙,烈火練真金,無論何時都是上位者的準則!

  • 14 # 及第君

    開國皇帝的太子不能順利繼位,有幾個原因,這個話題咱們根據朝代演變,選擇幾個大的王朝做一下梳理。

    秦朝開國皇帝秦始皇,兒子有扶蘇和胡亥。扶蘇因勸諫秦皇被貶邊疆,因秦皇身邊有趙高作祟,後來被矯詔而殺。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太子劉盈,順利繼位。不過,劉盈繼位之前,劉邦一度想廢掉他立劉如意,但有個強勢的母親呂雉,力保他成功繼位,雖然母親呂雉把控朝政,讓他政務上不大順心。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太子劉疆,因母親郭聖通失寵,劉秀偏愛陰麗華,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彥,太子司馬衷,因母親楊豔堅持立長不立幼,儘管他腦子不好,仍然被即位。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太子楊勇,脾氣耿直。母親主張一夫一妻,他偏不,要迎娶側室。而兒子楊廣心機很重,處處在母親面前表現孝道和對愛情的堅守,慢慢母親就偏向了他,進而讓楊廣繼位。楊勇最後被弟弟殺死。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被弟弟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殺死。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太子未及宣告,據說弟弟趙光義發動謀殺而繼位。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太子真金太子,未及老爸活的時間長,手下就想上奏,勸忽必烈退位,儘管真金太子趕忙阻攔,沒有遞上奏摺,但政敵還是多方攻擊,讓真金太子失去支援,憂慮之下早年去世,由忽必烈孫子繼位。可見,真金太子是豬隊友給坑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子朱標,也是英年早逝,沒活過父親。

    清朝如果從皇太極算起,因為死得突然,沒有遺囑立開國太子。

    上面是幾個大的王朝的情況總結,我們可以看出,開國太子沒有當成皇帝的原因多種多樣,較大比例因為母親的原因(東漢西晉隋朝),有的是支持者出了問題(元朝),有的是權臣介入(如秦朝),有的是實力強的兄弟或叔叔搶奪皇位(如唐朝、宋朝),有的是壽命原因(明朝)。

    綜合來說,開國太子不能順利繼位的主要原因大多存在於皇族內部,或母親或兄弟叔伯,壽命原因也是一個方面,支持者或權臣也是其中的方面。

  • 15 # 雲潤春天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在皇位繼承上,有兩種比較普遍又相互關聯的歷史現象,一是開國太子難當,如秦始皇長子扶蘇、漢高祖太子劉惠(僥倖)、隋文帝太子楊勇、唐高祖太子李建成、宋太祖太子趙德昭、成吉思汗長子朮赤、明太祖太子朱標(病死)、清太祖大貝勒代善等;二是太宗(第二世皇帝)得位不正,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元太宗窩闊臺、明太宗(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極等,皆是非正常繼位。究其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我們知道,新移栽一株喬木,首先必須培土固基、澆水施肥、外層防護、支架支撐、噴藥殺蟲等,只有等到樹木枝繁葉茂之時,才會剪枝除葉。

    其實,一個新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如此。開國皇帝無疑英明神武,為了江山永固,他首先要處理好開國功臣元勳的問題,這才是江山後代最大的隱患。朱元璋說出了心裡話:功臣可殺,江山不可亡。這是外部矛盾、主要矛盾。相比之下,儲位之爭則是內部矛盾,次要矛盾。正因為如此,開國皇帝對開國功臣從不手軟,輕則杯酒釋兵權,拔掉老虎利牙;重則磨刀霍霍,兔死狗烹。在此大背景下,皇家內部暗流湧動,強者積蓄勢力,乘勢崛起,或逼宮篡位,或弒君自立,或靖難奪位。想當太宗的人如此之強勢,開國太子哪有好日子過?開國太子貌似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實則有責無權,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既進退不得,又騎虎難下,最後成為太宗刀俎下的魚肉,任其宰割。

  • 16 # 葭明通半瓶歷史

    事實上來說,一個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第二任君主。

    老百姓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

    難在那裡?

    第一難

    改朝換代之際,群雄四起,逐鹿中原,都有問鼎最高權力之心,第一代皇帝四處收降納叛,得天下猛士安四方。

    第二代皇帝如果沒有能力,那些降將叛徒和天下猛士就會取而代之,五代十國這種例子太多了,趙匡胤就是趁人家孤兒寡母搶的柴家的江山,如果柴榮活著,有他什麼事呢?如果不是他弟弟趙光義有能力,大宋怕也不長久。

    第二難

    第一任老皇帝死後,幾個兒子掙地位,特別是那些在打天下過程中立有大功的兒子,手下有成建制的政治團體。

    而,有能力的兒子不一定是嫡長子的,比如李自成是大唐老二,朱棣是大明皇朝的老四,讓他們忍氣吞聲是很困難的。

    第三難

    改朝換代之際,老皇帝用暴力壓迫住了舊勢力,這些勢力一直在蠢蠢欲動的,找著機會就會造反的。

    大秦帝國的失敗事實上也是六國舊貴族造反呀!韓王信是舊貴族舊勢力,張良也是韓國的貴族呀;項羽叔侄也是舊六國之一楚國的貴族;魏咎是魏國公子,被秦始皇廢為庶人,一聽說陳勝起兵,星夜兼程趕去投奔了;齊國的田榮兄弟,一聽陳勝起兵,馬上有樣學樣,也起兵了;趙國有趙歇,張耳、陳餘。

    要是秦二世壓得住這些人呢?劉邦也沒有機會。

    所以說,任何一個王朝對於第二代皇帝的素質能力要求非常高。

    不是所有的“會投胎的傢伙”就天然的工作能力也強大!

    老天是公平的。

  • 17 # 歷史飛凡觀

    “為什麼大多數開國皇帝的太子都無法正常繼位”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個是繼位的皇帝是皇帝的兒子但是不是太子或者長子,第二個是繼承皇位的連皇帝的兒子都不是。

    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或者中原王朝之中,姑且把宋朝也算進來,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這十個朝代之中,只有西漢的漢惠帝劉盈和晉惠帝司馬衷是以太子身份繼位的,元朝和明朝都是太子早死皇太孫繼位,清朝如果是從努爾哈赤算則是太子禇英被圈禁,後來只有康熙立過太子但是太子胤礽也沒有繼位,再後來清朝就不立太子了。

    其餘的五個王朝之中,秦朝皇長子扶蘇被矯詔殺害、隋朝太子楊勇被陷害謀殺、唐朝太子李建成死於玄武門事變、北宋趙光義在“燭影斧聲”的懸疑中登基並隨後逼死了趙德昭。

    而且西漢惠帝帝盈與呂后去世之後,諸呂盡皆被殺,大臣們又迎立劉邦之子代王劉恆登基,所以漢惠帝一系也被滅了;晉惠帝司馬衷同樣是當了亡國之君,所以一看“惠”這個諡號就是個貶義詞。

    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沒坐穩江山,當了三年就被叔叔朱棣搞得不知所蹤,最後連太廟都沒進去,而朱棣則大搖大擺的進了太廟諡號“太宗”。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立國未久,太子會與皇帝的權力發生衝突,皇帝會在壓制太子的同時扶持其他皇子或皇族的勢力來平衡,所以很容易造成太子根基不穩,所以不光是開國皇帝,但是稱得上明君的,太子都很難有好下場,比如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等。

    所以開國皇帝的太子除非手握兵權有一定的生殺大權,但是在開國皇帝這種權力慾很強的人手下這種待遇基本上是很難獲得的,而且會有如同侯君集煽動李承乾和索額圖煽動胤礽叛亂一般,給太子帶來各種生存危機,所以開國皇帝的太子想要繼位真的是太難了。

  • 18 # 熾熱的小丑

    為什麼大多數開國皇帝的太子都無法正常繼位?

    歷史記載的王朝: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夏朝:大禹建立夏朝,後禪讓伯益,大禹的兒子啟奪取王位,這應該不算,因為太子最早一詞應該出現在周朝;

    殷商: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也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說繼位異常;

    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傳給兒子周成王,正常繼位;

    秦:秦始皇薨,傳位太子胡亥,正常繼位;

    西漢:劉邦去世後,傳位劉盈,正常繼位;

    東漢:劉秀立太子劉彊,劉彊因母后被廢請辭太子,隨立太子劉莊,正常繼位;

    東晉:司馬炎傳位太子司馬衷,正常繼位;

    西晉:司馬睿傳位太子司馬紹,正常繼位;

    隋朝:隋文帝誅殺太子楊勇,重新立楊廣為太子,楊勇無法正常繼位,看過隋唐英雄傳的都知道咋回事;

    唐:開國皇帝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被李世民誅殺,原因李世民功高震主,都很有能力的時候,就看誰運氣好;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沒立太子,死後其弟弟趙光義繼位,這個有爭議,“燭影斧聲”一個是個歷史疑案;

    南宋:趙構禪位於皇太子趙昚,正常繼位;

    元:忽必烈傳位給太子元成宗,正常繼位;

    明:朱元璋長子朱標被立太子,但死在朱元璋前面,無法繼位,他的兒子繼位;

    清: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立太子,這種情況爭奪很正常,福臨在多爾袞等的幫助下順利繼位。

    可以看出來:東漢的太子劉彊是主動請辭的讓位的;明朱標是因為死在老子之前未繼位;那只有隋唐開國皇帝的太子被殺,其他都是很正常過度。

  • 19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太子,一個響噹噹的職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國之儲君。一旦當上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擁有生殺予奪,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歷朝歷代,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是十分激烈的,甚至是殘酷的,以至於成了高危職業,為防止這些無畏的犧牲立下“有嫡立嫡,無嫡上長”的規矩,即是由正妻(皇后)所生兒子為嫡子,大兒子為嫡長子。和嬪妃所生兒子為庶子。但既使這樣,尤其開國皇帝的太子都不能順利繼位。

    一、弟弟功高,躍過太子。開國皇帝文治武功,開疆拓土,四處征戰,兒子們也伴隨其後,戰場上自然能分出能力大小,無論是統兵還是御政,能形成一派不可小視的勢力,如唐朝李世民玄午門之變,射殺李建成,隋朝楊廣殺死楊勇。

    二,奸臣權臣陷害。開國皇帝打天下時,總得依靠一些人,而這些人在取得政權後,皇帝都加封重要職位,濫用職權,有的甚至瞞天過海,如扶蘇,被趙高,李斯,胡亥陷害。

    三、身體原因,沒等到繼位那一天就死掉的。如明朝朱標病亡。南朝梁武帝兒子蕭統落水身亡。西晉司馬炎兒子司馬軌夭折。

    四、子為母貴。東漢劉秀先立郭氏為皇后,其子劉疆為太子。後廢郭立陰,陰的的兒子劉莊為太子。

    五、被父王誅殺。王莽的兒子王宇,努爾哈赤的長子儲英。

    六、太后之命。宋朝第二任皇帝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胤遵照杜太后命令,立下金匱之盟,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便無緣太子。

  • 20 # 斜陽幾度

    古代開國君主的太子為什麼被廢,原因很多,主要列出三點:

    1、開國皇帝經過創業期血與火的考驗,都是雄才大略。而富二代即位的太子雖然也見證了一些開國時的歷史,但是那畢竟是他們的父輩創業,自身沒有經過太多的考驗。所以本身格局上就比父輩要差一些。在處理事情上容易讓開國君主感到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給這麼一個做事情不靠譜的人行不行,時間一長對於太子的印象就不那麼好了。

    2、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古代皇權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皇帝大權獨攬。任何攬權行為都會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古代太子即位之前都會幫助皇帝來處理一些政務,同時搭建東宮班底,為即位打下基礎。這就好比一把雙刃劍。太子處理的太好,得到大臣的擁戴。皇帝會想這個小子如此搶眼,蓋過我的風頭。想搶班奪權嗎?處理不好,皇帝瞧不起。認為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太子可謂進退兩難。

    3、後宮奪權,諸子爭位。

    皇帝不會只有一個兒子,大位卻只有一個。你上位了,我就要對你三拜九叩,憑什麼呀?都是一父所出。我也想上位啊?你擋了我的道,對不起了太子。大家抄傢伙,打悶棍。各種明槍暗箭都射向現任太子,讓他防不勝防。看似離大位只一步之遙,中間卻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一招不慎就身敗名裂,不得翻身。

    更有甚者威猛霸氣如李世民,帶領一幫小弟直接做掉太子。趙匡義更絕,入宮做掉皇帝自己直接上位。

    太子不是那麼好當的。開國君主的太子就更不好當了。非要有大本領,大智慧才行。還要有一顆時刻能洞察人性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殺死自來也的長門,鳴人僅憑嘴遁就把長門說服了,你怎麼看?